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5 06:17:28

‘壹’ 我需要一些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资料。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案及反思1

信息技术教育课教案

执教师
陈建忠
年级

执教日期

课题
收发邮件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子邮件中的含义及E-mail地址的组成。.学会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验、演示、自问自答法、模仿学习法,初步掌握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的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选择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学习研究;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正确的利用、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问: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朋友、亲戚在外地不能见面,可我们又很想念他们,有很多话想和他们说,该怎么办?
答:打电话
答:写信
师: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打电话太贵,写信又太慢,怎样才能既快又便宜呢。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既快又便宜的交流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想让对方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想要对方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同学们一定在想这可能吗?当然可能,这种方法就是电子邮件。
2.新课教学
(一)电子邮件简介
1)什么是电子邮件
首先让学生通过字面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电子邮件?每名学生都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既锻炼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由教师总结出电子邮件的概念。
2)E-mail地址
师:在因特网上用电子邮箱可以收发邮件。每个电子邮箱都有确定的地址,这就是E-mail地址。
那么,我们在三年级时已学习过这一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下列问题的答案:
①电子邮箱的地址由哪几部分组成? 收件人的帐号(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地址
②获取电子邮箱的方法是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交流后教师总结,并演示如何获取电子邮箱。

学生通过观察后,自己动手实践,注册电子邮箱(学生E-mail地址由老师统一提供)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

(二)用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
1)教师演示或请已学会发送接收邮件的学生演示。

2)学生进行发送接收邮件的操作。邮件可以是图片、文字或其他内容,要求同学之间互发。
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实践操作。然后互相交流,邮件发送接收成功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操作情况。邮件发送接收未成功的同学,讲述自己错误的原因。接着要求学生自问自答,可以提出疑问由其他同学回答,帮助解决疑难。最后教师演示、收发电子邮件,学生认真观察,边演示边总结,加强学生理解、记忆力,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
通过让学生的自学实践,观察及交流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实践练习
通过上面的学习,如何接收邮件大家都学会了吗?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
①电子邮件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②给老师发个电子邮件(老师E-mail地址 板书:[email protected]),内容自定,比一比谁的内容好,速度快,谁的内容最有意义,谁的内容最有艺术气息。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应用,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但学生能力及掌握知识各有不同,所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其间学生间可互相交流、帮助。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给予表扬或鼓励。
4)教学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通过让学生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然后对学生给予评价和鼓励。看到大家这节课学的这么好,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发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就谈谈本节课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尝试发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知教学过程中,教学电子邮件的收发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探索出了电子邮件的收发方法。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践练习,教师首先给出题目“和同学之间互发电子邮件”。不给学生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出图文并貌、形声结合的电子邮件。其间还可以提倡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切磋,教师则巡回指导,适时的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力求让学生在电子邮件中充分发挥出创新、艺术、审美的能力。电子邮件发送成功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疑。这样学生既更好的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表达分析能力。教师则抓住不同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或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爱学”“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http://61.152.202.92/cmjyoblog/u/1039/15041.html

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和社会热点现象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信息技术学习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挑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锻炼能力。每节课尽可能把相应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告诉学生,以任务驱动。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通过学生与电脑开展人机探险式对话,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课前尽可能作好充分准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把所有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自学的要求去实践、体验、探索,然后探索到合适的时候各抒己见,演示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收获。

三、激发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发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尝试发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探索操作方法。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践练习,不给学生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出图文并貌、形声结合的各种作品。其间还可以提倡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切磋,教师则巡回指导,适时的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出创新、艺术、审美的能力。联系作品完成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疑。这样学生既更好的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表达分析能力。教师则抓住不同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或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爱学”“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扎扎实实,讲究质量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要求要准确,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贪多求全,力争一课一得。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每一个任务的设计都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且要按任务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规划-----任务操作-----结果评价-----任务完成等等步骤有序地执行任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布置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并提示怎么来操作或用几种方法来操作,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如何处理等。要确保所有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教师需要进行检查);任务范围不要太广和太复杂并且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作品从技术和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关评价。

‘贰’ 如何有效进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设备要配备好,其次就是正常教学了

‘叁’ 教师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该怎么教

小学信息技术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实施好十几年了,但是到头来连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至于说怎么教这也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当然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那我们需要正确科学乐观之路来正视它,来讨论和解决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
从我从事计算机教育经历的观点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应用着手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上来组织和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如果计算机得到普及的话,那现在我们在说的技术到后来将成为一种常识,不用我们教就会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小时候村里买了一个电视机,为了保护好他,有专人拿钥匙,而且要专人放,不然怕电视放坏了,而现在我们的二、三岁的小孩子都会放电视了,摇控拿在手上能很方便来播放。再如:在80年代初,自行车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我国开始进入家庭,当时车坏了,一定要到车行去修;但是现在没有哪个孩子不会解决一二种的自行车的毛病。我这么说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进行技术教育,只是技术教育不能成为重头,他只是一种为信息处理而存在的,只是一种手段。因为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全都要去当技术人员去研究电子技术,更多的只是去应用它。
因此我们应教孩子怎样正确的来处理信息、怎样辩证的来吸收它和创造性的使用它。教的时候我们以此为基点结合孩子的生活需要进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打个比方说,孩子想制作《电子贺卡》,我们不要选择课本里的内容,而是以怎样制作贺卡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孩子所学的内容马上可以得到生活应用,马上就可以把自己作的贺卡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他的亲人朋友。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没有心里需要,那就是被动的学习,他人内容就是没有选区好。成功的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要结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又是生活应用的很好的例子。所以说我觉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死抱技术”、“大大宣扬”是不必要的。应该以生活为起点,以解决生活,和解决孩子心理需求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从实际出发我觉得我们教学时不应只教某一种软件,至少要为孩子提供几种解决此类问题的软件,例如:我们要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也要学习金山画王。我们学习金山打字不能不学五笔打字员,我们学习word不能不学wps,我们学习PowerPoint不能不学习金山演示或是其它的文字处理软件或演示软件。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有限怎么有可能学这么多呢?重点要讲的是:我们要提供给孩子,要孩子接触,至于他们更喜欢哪一种软件去解决他们的题,这是他们的选择,当然上课的时候我们只能以一种为例子,但我们不提供那是不对的,在一棵树上吊死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应用带来麻烦。
至于说怎么教,这是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一个弱点。我认为关键是我们有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在些基础上把握好一个度。相信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都能教好。至于说怎么来把握这个度,我是这样想的,技术是我们信息处理能力的一个支撑点,而另一个支撑点是孩子本身对待信息的态度、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能力、信息的观念等等。第三个是其它的因素。第二个是我们教学的非常重要部分,至少是和技术是平起平坐的。这是我们找到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需求的要点,也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奋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找到孩子学习的兴奋点,等大家找到这个点,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能轻轻松松,孩子也会快快乐乐,水到渠成。如:我在上面提到的例子《贺卡制作》,这个例子中制作贺卡就是孩子的兴奋点。
综合上述,第一我们不能光从技术上来选择和编制教材,组织教学;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态度,从孩子心里需求上来选择教学内容,第三应在保证一种信息处理和应用解决之道上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处理信息的方法。第四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上的时候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需要着手以解决问题和信息应用为目的组织教学。

‘肆’ 如何培养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潮中,各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次重大举措,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其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范围并不大,可它却能包容下知识的海洋。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在这里生成,智慧的浪花在这里激荡,真可以说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如何在这个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们学得更多,更好,达到高质、高效,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名教育研究人员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可是目前我们信息技术课“耗时多,效率低”的状况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如何上好这门课就成为众多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下面是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叶圣陶先生认为,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就要“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游戏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例如:计算游戏、拼图、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化难为易,加深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特设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环节,让每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在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学生都争相表现,争当“小老师”,通过这个环节既培养了他们的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又帮助了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多,老师不能一一辅导的这一难题。
另外,我将学习信息技术课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互助。并通过组际竞赛、男女生分组比赛、优秀作品展示会、大显身手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参与其中。如在教学《动感图文——设置动画效果》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给《奥运福娃》演示文稿中的福娃设置动画效果”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故事情节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样,既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让学生多动手,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三角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三角形”会画了,其它的五边形、八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此外,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孩子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和背景颜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来打比方的:“我们画图画,要用纸和笔,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的颜色、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好。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时刻注意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更有效的利用课上的时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练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伍’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可以购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陆’ 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也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迅速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将来的形势也许是:不会电脑操作,就是文肓。所以,电脑要从小学生学起。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展,首先要弄明白:一、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二、学习什么内容?三、怎么学?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重视德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及健康积极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应达到了解知识、掌握技能、灵活使用、重视德育四个方面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现代信息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今虽然电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可是许多家庭的电脑仅仅发挥了游戏和多媒体功能,学生对于电脑的认识只浮于表面,缺乏更深入地认识。特别是软件方面,如今的软件可以说是多如牛毛,良莠不齐,使学生了解电电脑基本的硬件知识,认识一些优秀的软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2、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初步操作,能够进行一些日常的电脑操作。比如windows视窗中的窗口操作、文件操作、个性化设置等;应用程序的使用,如画图、纸牌、wt、word、及多媒体文件的播放等。
3、让学生了解网络方面的知识,能够在网上下载有用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与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等交换信息。学的目的终究是为了用,在电脑网络时代,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网络世界里遨游,使信息技术课更加贴近生活。
4、培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与情感。近几年来,不少青少年通过电脑网络进行高科技犯罪,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不能给国家社会带来安全隐患。
二、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应该掌握下面几方面的知识:
1、硬件知识:中央处理器的外形、重要性、性能指标等。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其中外存储器有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等。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设备:键盘、鼠标、麦克风、扫描仪、写字板、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等;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各个硬件的外形、作用、工作方式等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只要求学生了解大概的意思。其中鼠标要求学生熟练进行鼠标指向、单击鼠标、双击鼠标、拖动对象、右击鼠标、鼠标的持续操作等;键盘要求学生掌握主键盘区的使用、光标控制键区的使用、键盘的操作方法、字母键的熟练使用、数字键和符号键的熟练使用、小键盘的使用。
2、软件知识:windows视窗的有关操作。窗口操作:打开、关闭、移动窗口,改变窗口大小,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横向、纵向滚动条的操作。文件管理操作:文件的新建、打开、保存、关闭、删除、重命名、属性查看、复制、粘贴等。个性化设置:灵活设置鼠标和键盘、设置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灵活使用快捷方式、应用漂亮的墙纸、桌面风格设置等。写字板、画图、纸牌、扫雷等常用程序的操作。多媒体基础知识及文件的播放。文字编辑:初识word、word基本操作、在word中输入文章、美化文章、插入表格、打印输出等。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了解因特网,并能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帮助自己学习,共享资源。
3、病毒和杀毒软件:了解“电脑病毒”是什么、它的危害性、小学生在使用电脑时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认识一些优秀的杀毒软件,金山毒霸、瑞星杀毒软件等。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用好电脑至关重要。
1、 讲解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易于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一说就清楚的知识点。例如,在小学生初识电脑时,可采用讲解法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边看边讲,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一些外部设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设置和实际要求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获取相关知识。 ①“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③“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学策略。
3、 演示引导法。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如多媒体教室),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例如,进行word文档编辑教学时,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来操作。
4、 自我探究法。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对软件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时候,可采用自我探究法进行教学。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其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各种类型网络技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光靠教师去传授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②动手操作,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③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目的
⒌ 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⒍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加促进了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如学习“鼠标、键盘”一课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再讲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让他们慢慢地学会控制计算机,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后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
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解读一 小学信息课程定位、价值、教育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柒’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有哪些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新、求巧、求实,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我在信息技术教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初步归纳出来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情境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课堂情境是成功教学的一半。
例如,我在讲述汉字输入时,我是这样开始导入新课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汉字的输入,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无穷的魅力,她传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我们都应该学好她。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字的输入,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蜡笔和水彩笔,虽然画不出天边一道彩虹,但计算机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设置,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为学生的下一步的学习打了铺垫。
二、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的在学生头脑中设置一定的空白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结果,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我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教学时,我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操作技巧,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领讲给学生听,随后教师再加以总结,以补充的方式把相应的内容讲解清楚,消除“悬念”,填补“空白”,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
三、讲解与操作并举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论与实践并举,讲述与操作交叉进行的的办法,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解“块操作”时,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对“块操作”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再演示“块操作”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着完成“块复制”、“块移动”、“块删除”等操作。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形成知识的相互渗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四、目标驱动、体验成功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握学习方向。通过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编辑技巧”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业,其中的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业还要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设计能力,审美观念。因为明确了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他们完成自己较好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综上所述,探讨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实现创新教学、有效教育。

‘捌’ 2016新课改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新课改和课改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异同(一)教学目标新课程的改革已经悄然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逐步迈入了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阶段。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适应新课改来说十分重要而且迫切,但是在这之前,必须先了解和认识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如今的新课改,则是在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强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从三个层面对其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即理论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结合、认识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另外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判断信息活动的过程、途径、结果的能力;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处理学习及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内容的安排是以信息操作与交流为核心脉络,围绕学生的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互利形式。(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内容来表达的,故教学目标不同,其对应的教学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其中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内容,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规划要打破学科的制约,突破知识的常规轨道,突进材料思路,体现实用性、整体性、科学性与爱好性。所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道德规范都要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学科存在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把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融合到信息课程中来。在不断更新方法和观念过程中,首先要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研究,即通过网络,并利用网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解决关系学科知识所产生的共同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其他学科的知识的配合引导下完成的。人技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应该得以体现。当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新技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时,当我们奔波于网络与现实之间时,继续把握好人文精神,去弘扬人文精神,不得不成为如今教育中的重要话题,特别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除常规的信息技术外,教学内容中还应更加充实,使学生从教学中体验到自然、知识和我们的亲密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科技的创新和亲朋的情谊,让学习中充满人生的课程,让价值观在课程中得以提升,使在学习的活动中让学生的精神和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二、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一)教师应在学习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在学习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根本的转变。所以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引导学生选择基于网络环境地合适自身的学习目标,改变不合理的学习途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良好的网络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中,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不断提升自己,并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二)教师应对课程安排起到决策者的作用面对新课改,新思想,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方法,不得不重新设计。教师的传授方式必须由被教材所规范的旧思路转变为教师设计教材的新思想,以一种更独特更新颖的方式来教学。教师需根据本课程的整体目标来确定课程设计的指导方向,并对知识进行新的规划调整,确定教学内容。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奠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方向,改革课程架构,制定最佳教学方法和信息组织策略,重组课程传授方式,适应时代的变化。(三)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知识时起到建构者的作用学生们作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无论是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最后的分析中,最终都是在大脑的独立的学习构建,知识重组的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教师应该依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这门学科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碎片,通过消化吸收把新的和旧的知识信息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有效率。而且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新旧知识的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探索与构建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进而引导学生去独立的处理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学习成绩步步高升。三、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方面的突破(一)突破教材的束缚教材不是知识的全部,当然也不全是正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其课程相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从而达到另一种学习的目的。超越教材不单单是语言上的扩充,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让课程成为学习能动性的积极源头。(二)突破课堂的教学内容突破课堂,不单单是把常规的教室转移到网络世界中去,更要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将知识赋予生命,深入到学生成长的心灵当中。(三)突破教师的教学特点这是教师的一种自身超越,新课改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对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设计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判断信息资源的能力、开发资源的能力发生转变,把自己变成学习、教学和创新的引导者。结束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新课改的实施,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要想更好的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就必须尽快的将意识转变过来,抓紧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积极的适应各种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尽全力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把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传统讲解法
二、广播演示法
三、同步教学法
四、任务驱动法
五、研究性学习法

‘拾’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一个图书馆里曾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据此,为完成《纲要》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必须牢固地立足于平时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并运用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深入,其课堂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本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二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以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根据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以下六种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交流,在此只能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讲解法

传统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网络道德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汉字输入法分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要注意“生动”、“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对教材的内容必须深加工,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听得愉快,记得牢固。

二、广播演示法

广播演示法就是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如画图、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的启动、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绍、各种编辑操作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用
操作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讲解新课,也可放在课程的导入阶段,只要教师组织一些新颖的导入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让学生同步进入教学过程,防止个别学生在做其它操作,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能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
三、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新知识教学过程,在复习中学生存在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也可采用此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义。此教学法有两种应用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很广,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某个具体的软件中的某一项具体的功能,操作步骤和过程比较多,界面变化频繁,教师难于讲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讲解轻松,学生一听就能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计算机教室装有计算机投影仪,这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效果非常显着。

另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看着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更为广泛的农村学校,因为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需要网络演示软件和计算机投影仪。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与第一种模式基本一样,只是教师在教学中先指定几名优生配合,教师讲解一步,全班同学在优生的配合下同步操作,在讲解时,除了讲解具体功能及作用外,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视觉参照,每一步操作都要强调鼠标的所指向和点击的具体位置,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师要找好参照物或说清楚具体方位。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控制好操作进度,决不能出现一些同学操作在前,一些同学操作在后,这样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所以要充分搞好组织教学,提倡互助互学,发扬传(一个同学会了立刻传授给旁边的同学)、帮(对于极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旁边的同学要进行帮助)、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优生,让他们带动周围一片)。处理好组织教学其教学效果与第一种教学模式完全一样还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若组织不好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会有良好效果反而会使课堂很乱教师上课很吃力。

四、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任务。

以上流程图的设计正响应素质教学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其中被看作
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所以,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前,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和设计,安排学生自学课本上的知识,并准备好适当难度的任务。在课堂讲授之后,将任务交由学生自行解决。在整个问题的学习、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将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样,不管最终学生得出或未得出结论,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如何完成任务的交流,以最终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基础学习工具,是服务于具体任务的,可以用于多个学科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会学生不再把学习的重心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上。

在实施过程中“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以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七课《制作个人通讯录》的学习为例,在学习“制作个人通讯录”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给表格设置自己喜欢的底色”,这个任务包含“制表格”和“设底色”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喜欢的底色”,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同时也为下面的操作,即对通讯录的边框和底纹设置这节课的重点作铺垫。在每堂课中就可以分配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当堂课内给出解决的方法。又如保存网上资料的模块综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等,其内容和版图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综合学习阶段。在最终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数学甚至体育科目的相关内容,当然也可以是其它领域的内容,制作一张电子版报。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不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课堂内容,也使他们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运用到其他领域,获得了更大的提高。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完全交给学生,才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要想让学生对信息课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仅靠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的开展信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堂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社会类问题等。在这一模式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安排的任务可以是具体信息课的任务,也可以是与其它(例如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问题。任务一旦提出,教师就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动态过程交给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甚至把相关的几个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研究如何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同时完成了几个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而需要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热情。就其整个过程而言,研究性学习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提出、形成、方案的实施,到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而教师仅对学生题目的选择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课题结束时也使学生扩充了自身在课内外的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六、分层合作学习法

“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阅读全文

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用什么方法提dna好 浏览:650
车漏气跑偏解决方法 浏览:692
如何烤羊肉串的腌制方法 浏览:703
清洗发动机有哪些方法 浏览:333
后来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290
肩周炎最好的锻炼方法 浏览:48
三个方法教你如何用手吹口哨 浏览:242
女人失眠有什么方法可以调理 浏览:812
如何施食十个简易方法 浏览:1000
郭富城练腹肌锻炼方法 浏览:1002
兰蔻小黑瓶大眼精华使用方法 浏览:216
老街这一课短文的命题方法是什么 浏览:658
手指发黑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752
小羔羊口疮快速治疗方法 浏览:525
手机做饭的成功方法 浏览:557
如何三十秒就可以瘦腿的方法 浏览:692
分析政治事件的方法 浏览:404
威朗汽车电动座椅安装方法 浏览:260
小米接听手势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9
竹炭一梳黑使用方法 浏览: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