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医药经济
医药经济学(Instrial Economics in Pharmaceuticals)2.1 我国医药经济相关学科的建设现状伴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建设我国医药经济学科群,认为不仅要完善医药经济学课程,而且要围绕该课程建设,完备经济学体系。有人建议建立四个分支一级学科:经济管理学科、经济贸易学科、会计审计学科以及药事管理学科,其中经济管理的分支学科又包括医药产业经济学和医药企业管理学。他们指出:“经济学理论与医药产业发展的结合便构成了医药经济学”。医药经济学科是我国医药经济学科群的基础核心学科,完善医药经济学科是促进我国医药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5]。另有少数学者将Pharmacoeconomics译为医药经济学,认为将其译为药物经济学是不妥的[6]。因此,理论界对“医药经济学”的认识和命名并不统一。近年来,各高校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相继开设了“医药经济学”专业或课程。如果不考虑研究角度、内涵等的异同,我们以“医药经济学”为对象从网上检索,部分高校该专业学科的设立情况如下: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及国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均开设了研究生专业医药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基础部、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等均开设了医药经济学课程。具体来看,“医药经济学”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视点有的侧重在不同区域的医药市场及其发展规律,有的则侧重在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而“医药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讲述的内容大多为药物经济学的知识和要点,有的则是医药市场专题等内容。因此,医药经济学的研究内涵也不统一。2.2 我国医药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现状医药产业的繁荣,使以医药产业链中的各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研究成为市场热点之一。大体说来,目前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国家或区域医药经济宏观运行状态的考察与监控、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行业政策等宏观经济环境对医药市场的影响、医药产业内各主体及其产品的市场信息收集与业态分析等。在我国,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为代表的大批专业研究机构进行了贴近医药市场的大量调研工作。目前,进行医药产业经济研究的有:政府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专门从事医药市场研究和咨询的机构或公司、医药生产或商业企业的内部机构等。研究的成果包括:产业相关数据库和市场信息网络的建立;专业报纸、期刊、杂志的发行;产业或产品及相关信息的发布等。它们提供和发布的医药经济信息与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也对医药市场和企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作为交叉型学科体系,医药产业经济的研究客观上要求研究者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学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产业经济研究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知识体系的独立的新学科。2.3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提出为更多地关注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作用,考察医药经济运行对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研究的角度上,我们重点突出医药产业的产业经济特征,着眼于医药首先是产品和商品的特性,将研究内容集中在医药市场中的经济现象表现与发展规律上。笔者认为,医药经济学(Instrial Economics in Pharmaceuticals)是研究医药产业链中经济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系统学科;它侧重于从整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经济学的方法、原理应用于医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析医药研发、生产、流通、消费中的经济现象。从学科分类上讲,医药经济学从属于产业经济学。
经济学论文研究方法有:
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探索性研究法、信息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数学方法、思维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⑶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⑷ 经济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⑸ 药学经济学及其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 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药物经济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文章对药物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作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费用,药品 控制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drug costs He Zhigao,Chen Jie,Dept. of Research on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0032
Abstract Controlling the rise of drug costs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is in dire need of solution.The study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The paper offers an introction to the definition,research methods,application steps and functions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Cost,Drug 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⑹ 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⑺ 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如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如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为本系统各部分生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劳务)。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联系,是通过已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的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来分析产业间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和部门间生产技术和经济联系。投入产出法在进行产业经济分析时,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投入产出分析从国民经济是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产业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既有综合指标,如社会总产品、中间产品、国民收入、积累基金等,又有按产业部门的分解指标,两者有机结合。(2)投入产出分析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两个方面来反映产品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运动过程。(3)产业经济分析通过各种系数如物资消耗系数、劳动消耗系数、生产基金占用系数、生产性积累占用系数等经济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产业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既反映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又反映部门之间的全部间接联系。(4)投入产出表本身是一个矩阵,由此建立的线性方程组完全可以由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这不仅可以保证分析的准确和及时,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数学规划和其他数量经济相结合,发展成经济预测和计划择优的经济数学模型。
2、跨国比较分析方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建立了经济发展类型的跨国比较分析方法,包括时序分析和截面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纵向角度分析各国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而截面分析则从横向角度分析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揭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补充。
3、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将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用于揭示经济长期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和经济周期波动。在产业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主要用来揭示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搜集与整理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按照年代的推移,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趋势;库兹涅茨在1971年出版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书中分析了约17个国家1801—1967年的经济时序数据,其中包括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考察伴随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规律;霍夫曼则依据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着重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霍夫曼比例”,深入到产业内部,对第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
4、截面分析方法
分析比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点上,或研究某一对象在同一时刻内部结构的数量指标的方法称为横断面分析法。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里分析了57个国家1950—1965年的5个经济截面,他建立的经济截面分析方法是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把国家分成5-8组,采用“未加权等差中值”计算每组国家某个经济指标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1975年世界银行副行长钱纳里教授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把经济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扩大到101个,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用劳动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并深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