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太极拳教学方法

太极拳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25 03:11:28

⑴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及其要领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及其要领

导语: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练习中体会太极拳的节奏感。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经常练习太极拳有效预防多种疾病,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及其要领,欢迎大家参考!

一、桩功

桩功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问题。没有桩功的太极拳好比建在沙滩上的楼房,风一吹便倒,由此可见桩功的重要。那么练太极拳要站哪些桩功呢?

太极拳桩功很多,有开合桩、下蹲桩、马步桩、手挥琵琶桩、提手上式桩、白鹤亮翅桩等等,实际上每个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一个桩。

许多人都不喜欢练桩,觉得桩功枯燥乏味,其实桩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而且桩功是灵活多变的。

要把桩功练得一般人两三个乃至三五个都推不动、拉不动,多棒的小伙子,也休想抬起胳膊来,才算基本达到太极桩功的要求。

而现在从各体育大学院校到省市武术队的专业教练,以及各地的太极拳辅导站的教练员、辅导员们,根本不教学者练桩,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站桩。

据这些教练员、辅导员们讲,出光盘的那些专家教授,都不谈太极拳站桩的问题,叫我们知道什么?所以我说那些练太极拳不站桩、不懂站桩、或说站桩没用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毁了太极拳的根子!

练好桩功能稳固下身,下身不稳会影响到上身的施展,因此,一定要多练桩功。

二、头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头容正直,下颏微里收。名曰:虚领顶劲,下颏微一收,气贯于顶。如果推手发人时差了头顶悬之劲,就可能发不动,或发不远。

有了这头顶悬的劲,就可能发得动,或发得很漂亮。所以虚领顶劲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脸,也不能龇牙咧嘴(练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样的要求)。总之不管多难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样。

三、眼部功夫

练太极拳时,眼神从始至终都要配合动作。该看前方时要看前方,该看前手时要看前手。不管看哪里,都要让人觉着自然得体。不能该看前手时看了后手,该看右手时看了左手。

如白鹤亮翅,定式后应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马分鬃,抱球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应看上面右手食指。当左脚迈出去,慢慢落实成左弓步时,左手也同时到左胸前,右手停于右胯旁,这时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

眼看左手时,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两眼有神注视前手。更为难做的是,不论一趟太极拳有多少动作,练10分钟、 20分钟乃至30分钟、40分钟,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师练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练眼也专门有练眼之功,如香火头练眼功、提渣滓练眼功、看太阳练眼功、看月亮练眼功等。日后我再专门谈练眼的功夫,可以让大家把眼练得能看夏天中午12点的太阳数分钟乃至更长。

四、鼻子呼吸之功

练太极拳从始至终应呼吸自然。练时配合动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长。呼和吸应以耳朵听不见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间断。须知练太极拳不同练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据动作的难度大小、长短配合呼吸。

从起式到收式,都应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动作和呼吸结合上。再加紧下大功夫,就能达到气与劲合的境地。当然还有更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练着练着太极拳,突然感觉耳旁如打了一声雷,不觉自己有呼吸,这就是胎息。

如果经常能达到胎息的境界,长寿是定然无疑的`。不过这种呼吸,现在练太极拳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学会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师虚心求教,可能还能学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会问,练太极拳与耳朵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请听听我讲的耳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可能会有所帮助。前面谈了呼吸是耳朵听不见的呼吸,那么耳朵听什么呢?我认为耳要听蝉鸣。

什么是蝉鸣?蝉鸣即我们稍一静,大脑中发出的“而”的声音。只要能排除杂念,神不外散,专注地听蝉鸣,久而久之,刹那间耳边“哗啦”一声,如同雷声,就入静了。

此时,只知练拳,不知其他,见如不见。见人如不见,见物如不见,见一切如不见。这就是练太极拳所讲的动中求静的最佳效果。

久静而生动,此动不是练太极拳动作的动,而是一点真阳在动,这一点真阳即是无念而自举的动(所以要练真正的太极拳,尤其是养生功,不能集体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练,关键就在于此。

这个怕是一万个练太极拳的也没几个懂的,更别说什么太极拳专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阳一动就得会收,这收气之法,不是得真传者,也绝对不知道。真阳一动,要用小周天收气之法收之。

气越收越足,真阳越动越勤、越坚、越硬,直至七个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无孔笛颠倒两头吹之功。七个无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开通奇经八脉。八脉开通身属阳,准备下手采小药。

当我们练着练着突然觉得一点真阳要夺关而出,千钧一发之际,要会勒阳关,调外药,调到药产神知,此时要会上下任督接连之法,速用宝剑斩插之,这叫做宝剑插在三江口,管叫黄河水倒流,风吹之,火化之。

;

⑵ 通常在太极拳教学时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一)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的采用,应当根据学员的水平和动作的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学员基础好,动作简单可采取完整法。运用完整教学时要求协调连贯、圆转灵活等等太极拳特点尽可能做到。学员基础差或动作复杂的式子,则采取分解法。在进行分解时可将步型、步法与手法分解开逐一介绍,也可将一个式子分解成两动或几个动作完成。酱如,揽雀尾可分解成拥、捋、挤、按四动来介绍。但分解教学完戚后,应抓紧时机,,运用完整教学法,使学员:掌握完整的动作。

其实,在生活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方与圆相反相成的例子。如初学写字,先习正槽打基础,横平竖直的去练,以后才能练习行书或草书。绘画也是一样,就是用直线先画出方形或三角形或其他几何形来取轮廓。轮廓描准,全部形象就已取摄,细部就没有多大问题了。特别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史,工宜队进驻学校后,在微积分教改时,从生产中常见的实例引出概念。以钳工用链刃锉圆形工件为例,每锉一下是一小段直线,最后整体锉成了曲线,这种化整为零,又积零为整的过程,就包含了生动的微积分概念。曲与直不能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实践证明,,太极拳先方后圆,方圆结合的教学法使学员不仅常握套路快,;待动作基本掌握后,及时抓好向圆的转化,则往往比开始就强调连贯、圆恬的教学法完成的质高、速度馋。学员也反映,这种教学法简单、明腺,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⑶ 24式太极拳教学

24式太极拳教学为如下:

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24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拳法特点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⑷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教学

陈式 太极拳 ,是太极拳中的传统流派,其发展至今对于后人具有重大的作用,陈式太极拳在技击与健身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希望你们喜欢。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一:拳架要点
陈式太极拳博大精深,想要学好它,我们第一步自然要从拳架开始学起。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此外,立身中正可以给人以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使人看起来更加精神。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讲究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要想达到此效果,就一定要做到立身中正。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二:发劲
陈式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

发劲要从练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拳架要求检查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三: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陈式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 武术 ,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 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 其它 拳法和 体育运动 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着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着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 经验 ,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着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氏太极拳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猜你喜欢:

1.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2.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3. 简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4. 陈式太极拳学练的要领

⑸ 5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招式动作

太极拳 是一项深受中老年女性喜爱的运动健身项目。56式陈式太极拳也有一定的 教学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招式动作。欢迎阅读!

5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招式动作介绍
第一组

1.起势(分脚开立)(假设起势方向向南)

2.右金刚捣碓(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腿前棚 5.虚步撩掌 6.震脚砸拳)

3.揽扎衣(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 4.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闭(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 4.虚步按掌)

5.左单鞭(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6.搬拦捶(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

7.护心捶(1.转腰塞拳 2.跳转龙摆 3.马步棚打)

8.白鹤亮翅(1.擦步插掌 2.虚步分掌)

9.斜行拗步(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

10.提收(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

11.前趟(1.落脚擦步下捋 2.转体搭手 3.转腰翻掌 4.提腿擦步 5.马步分掌)

第二组

12.左掩手肱拳(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

13. 披身捶(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

14. 背折靠(1.折叠缠绕 2.拧腰折靠)

15.青龙出水(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掌)

16.斩手(1.提脚翻掌 2.震脚切掌)

17.翻花舞袖(1.旋臂伸掌 2.挑掌抢劈)

18.海底翻花(1.转腰提臂 2.提膝翻抖)

19.右掩手肱拳(1.震脚收掌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出拳)

20.左六封四闭(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

21. 右单鞭(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第三组

22.右云手(1.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擦步右云 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

23.左云手(1.震脚摆拳 2.开步推掌 3.擦步左云 4.开步右云)

24.高探马(1.转身分手合掌 2.马步分掌 3.扣脚转身旋掌 4.虚步推掌)

25.右连珠炮(1.转腰捋棚 2.侧步刁托 3.跟步推掌 4.侧步刁托 5.跟步推掌)

26.左连珠炮(1.退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侧步刁托 5.跟步前推)

27.闪通臂(1.转腰带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扫腿推掌)

第四组

28.指裆捶(1.转身缠摆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收拳 3.弓步发拳)

29.白猿献果(1.转身左缠 2.转腰右缠 3.提膝上冲拳)

30.双推掌(1.落脚收掌 2.虚步双推档)

31.中盘(1.换掌前推 2.换掌前推 3.换掌前推 4.穿掌绕臂分手 5.踏脚合臂擦脚 6.马步拢手上提)

32.前招(1.转腰悬腕 2.虚步摆掌)

33.后招(1.转腰活步 2.虚步摆掌)

34.右野马分鬃(1.转体绕臂 2.提脚绕臂 3.马步穿靠)

35.左野马分鬃(1.转腰提脚绕臂 2.马步穿靠)

36.摆莲跌叉(1.转身旋掌 2.折叠下按掌 3.收脚摆掌 4.摆莲拍脚 5.震脚握拳 6.跌叉步穿拳)

第五组

37.左右金鸡独立(1.弓步举拳 2.独立上穿掌 3.踏步按掌 4.擦脚摆掌 5.收脚收掌 6.独立穿掌)

38.倒卷肱(1.退步右推掌 2.退步左推掌 3.退步右推掌)

39.退步压肘(1.转腰左摆掌 2.转腰右摆掌 3.退步压肘)

40.擦脚(1.转身右捋 2.盖步叠臂 3.分脚拍脚)

41.蹬一根(1.转身叠拳 2.换手叠拳 3.撩拳侧踹)

42.海底翻花(1.收脚合拳 2.提膝翻抖)

43.击地捶(1.落脚摆拳、跳步绕拳 2.擦步绕拳 3.弓步栽拳)

44.翻身二起脚(1.转身提拳 2.转身虚步举拳 3.上步摆拳 4.腾空拍脚)

45.双震脚(1.分掌后跳 2.虚步按掌 3.双震脚按掌)

第六组

46.蹬脚(1.收脚收掌 2.蹬脚架推)

47.玉女穿梭(1.落脚穿掌 2.跳擦步架推)

48.顺莺肘(1.转身合臂擦脚 2.马步顶肘)

49.裹鞭炮(1.翻身跳转绕臂、交合 2.马步分砸拳)

50.雀地龙(1.转腰合臂 2.仆步穿掌)

51.上步七星(1.弓腿举拳 2.虚步架拳 3.翻腕撑掌 4.翻腕架拳)

52.退步跨虎(1.退步转身分掌 2.丁步合掌)

53.转身摆莲(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手 3.落脚摆掌 4.摆莲拍脚)

54.当头炮(1.落脚后推掌 2.坐腿收拳 3.马步棚打)

55.左金刚捣碓(1.旋掌左捋 2.弓步前棚 3.虚步撩掌 4.震脚砸拳)

56.收势
5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的六个阶段
一、学架子(了解规律,熟练套路)

在这个阶段,要先掌握简单的基本动作。这里的基本动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缠丝动作和熟练后配合步法的协调练习,通过这些基本动作的练习来初步了解陈式太极拳对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学完了太极拳的套路,然后就是反复得多练使套路熟练并加强记忆。然后要求动作做到放松、柔和,自然大方,去掉自身的僵劲,最后达到自己能较熟练、自然地将拳架演练下来,这就完成了第一阶段。

二、正架子(掌握要求,体现特点)

第一个阶段一招一式将动作学完,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动作熟练后,就可以进入正架子阶段。正架子阶段容易出现的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弯腰蹶臀等。

如何解决这些易出现的共性毛病呢?这就要从放松入手。放松的目的在于去掉僵劲,使动作协调。然后再增强腿部的支撑力。

腿部的支撑力不够导会致很多毛病,如挑肩架肘,弯腰蹶臀,气血上浮等,也是造成上身僵硬,不能放松的主要原因。

学习太极拳要搞清楚每个动作的重心虚实,手势变化,方向角度,上下配合等。

随着腿部支撑力的增长,结合各个部位的自然放松,动作姿势的基本正确,使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前面的毛病就会自然消除。

还要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表现出来,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螺旋缠绕等。

使自己在演练的时候能够具备这些特点,这就完成了正架子阶段。

三、捏架子(调整姿势,准确到位)

捏架子即将整套拳的每一个定势按照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拿捏到位,使身体每一个部位都符合要求,并且能按要求将动作做的准确无误。如虚领顶劲。含胸塌腰、松肩沉肘、曲膝松跨等要求,都要对照到位,恰当适中。

整个拳架经过调整后,使动作做到舒展大方,周身相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动作圆满,气行周身,劲达四梢,上肢轻灵活、下肢松沉稳,这就完成了捏架子阶段。

四、顺架子(顺随自然,突出风格)

顺架子是将整套拳架在捏架子每招每式标准定位的基础上,把每个定势按照“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要求贯穿起来。

这个时期的演练风格要求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轻而不浮,沉而不僵”;符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之拳理,达到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精神气力功饱满合聚的境界。

通过了顺架子阶段的练习,使外行与内气相结合,做到内气不动,外行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行随气而动,演练时以意念引动内气,以内气催动外行,使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

五、拆架子(用法明确,变化自如)

通过以上学、正、理、顺四个阶段拳架上的练习,整套拳已达到一定水平,即练起拳来能够做到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全体皆静,意念一到,身、手、步皆到。内气贯注,力达梢节,每招每式掌握的恰到好处。

这个时期在对每个动作的用法有所了解后,就要开始进行对抗性的训练,先进行太极推手的训练,在推手中,相互喂劲,相互拆招,使自己能真正掌握在拆拳时所学的东西。

而后要将一些主要用法抽出来进行单式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实战技击水平。最后能因势利导,避实击虚,随即应变地制服对方。

六、定架子(拳架定位,久练自成)

通过以上一步步地训练,已较系统、规范得掌握了太极拳架,最后进入将拳架定型的定架子阶段。

这个时期是将各个阶段训练所掌握的东西进行规范,每个姿势的标准动作在脑海中形成概念,使整个拳架在演练中能够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要求,不加思索地完成。

将意念、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将拳架基本定型。

这时就有了自我纠正动作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有不顺之处,就可根据拳论: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变散乱,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指导方针,将腰腿做以调整,使之顺随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 健身操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ǎn)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 武术 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 文化 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 措施 ,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 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猜你喜欢:

1. 李德印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

2.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名

3.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名称

4. 陈氏太极拳精练二十六式

5.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拳谱口诀

⑹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技巧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技巧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的体育项目。练习太极拳能帮助我们锻炼身体,健全体魄,坚强意志,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技巧,欢迎参考~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技巧

一、桩功

桩功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问题。没有桩功的太极拳好比建在沙滩上的楼房,风一吹便倒,由此可见桩功的重要。那么练太极拳要站哪些桩功呢?太极拳桩功很多,有开合桩、下蹲桩、马步桩、手挥琵琶桩、提手上式桩、白鹤亮翅桩等等,实际上每个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一个桩。要把桩功练得一般人两三个乃至三五个都推不动、拉不动,多棒的小伙子,也休想抬起胳膊来,才算基本达到太极桩功的要求。而现在从各体育大学院校到省市武术队的专业教练,以及各地的太极拳辅导站的教练员、辅导员们,根本不教学者练桩,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站桩。据这些教练员、辅导员们讲,出光盘的那些专家教授,都不谈太极拳站桩的问题,叫我们知道什么?所以我说那些练太极拳不站桩、不懂站桩、或说站桩没用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毁了太极拳的根子!

二、头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头容正直,下颏微里收。名曰:虚领顶劲,下颏微一收,气贯于顶。如果推手发人时差了头顶悬之劲,就可能发不动,或发不远。有了这头顶悬的劲,就可能发得动,或发得很漂亮。所以虚领顶劲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脸,也不能龇牙咧嘴(练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样的要求)。总之不管多难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样。

三、眼部功夫

练太极拳时,眼神从始至终都要配合动作。该看前方时要看前方,该看前手时要看前手。不管看哪里,都要让人觉着自然得体。不能该看前手时看了后手,该看右手时看了左手。如白鹤亮翅,定式后应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马分鬃,抱球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应看上面右手食指。当左脚迈出去,慢慢落实成左弓步时,左手也同时到左胸前,右手停于右胯旁,这时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眼看左手时,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两眼有神注视前手。更为难做的是,不论一趟太极拳有多少动作,练10分钟、 20分钟乃至30分钟、40分钟,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师练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练眼也专门有练眼之功,如香火头练眼功、提渣滓练眼功、看太阳练眼功、看月亮练眼功等。日后我再专门谈练眼的功夫,可以让大家把眼练得能看夏天中午12点的太阳数分钟乃至更长。

四、鼻子呼吸之功

练太极拳从始至终应呼吸自然。练时配合动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长。呼和吸应以耳朵听不见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间断。须知练太极拳不同练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据动作的难度大小、长短配合呼吸。从起式到收式,都应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动作和呼吸结合上。再加紧下大功夫,就能达到气与劲合的境地。当然还有更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练着练着太极拳,突然感觉耳旁如打了一声雷,不觉自己有呼吸,这就是胎息。如果经常能达到胎息的境界,长寿是定然无疑的。不过这种呼吸,现在练太极拳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学会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师虚心求教,可能还能学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会问,练太极拳与耳朵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请听听我讲的耳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可能会有所帮助。前面谈了呼吸是耳朵听不见的呼吸,那么耳朵听什么呢?我认为耳要听蝉鸣。什么是蝉鸣?蝉鸣即我们稍一静,大脑中发出的“而”的声音。只要能排除杂念,神不外散,专注地听蝉鸣,久而久之,刹那间耳边“哗啦”一声,如同雷声,就入静了。此时,只知练拳,不知其他,见如不见。见人如不见,见物如不见,见一切如不见。这就是练太极拳所讲的动中求静的最佳效果。久静而生动,此动不是练太极拳动作的动,而是一点真阳在动,这一点真阳即是***无念而自举的动(所以要练真正的太极拳,尤其是养生功,不能集体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练,关键就在于此。这个怕是一万个练太极拳的也没几个懂的,更别说什么太极拳专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阳一动就得会收,这收气之法,不是得真传者,也绝对不知道。真阳一动,要用小周天收气之法收之。气越收越足,真阳越动越勤、越坚、越硬,直至七个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无孔笛颠倒两头吹之功。七个无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开通奇经八脉。八脉开通身属阳,准备下手采小药。当我们练着练着突然觉得一点真阳要夺关而出,千钧一发之际,要会勒阳关,调外药,调到药产神知,此时要会上下任督接连之法,速用宝剑斩插之,这叫做宝剑插在三江口,管叫黄河水倒流,风吹之,火化之。采完药后,再行牢牢封固,这种功夫才是张三丰祖师传下来的太极拳功夫。不论杨、吴、陈、孙、武、李,谁懂这种功夫,才算得“下手炼精化气”之真传,得太极拳之真传。

不少练太极、形意、八卦的名师都说会“炼精化气”,也可能他们不愿写在书本上,但在我看来,那么多练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的,也只是会说说名词而已,实际都不会。如果真会,就不会说站着三体式能结丹、站着三体式能采药的外行话,就不会说“炼精化气”的外行话。“炼精化气”前面还得加上两个字,“下手炼精化气”才是行话。上面所说的功夫在公园里练行吗?当着人练行吗?不行。采药归炉后,还有许多功夫,因为这里重点是讲太极拳,所以我只介绍一下名称,分别有:提渣滓、卯酉周天、歙聚祖气、蜇藏气穴、提踵呼吸、点穴固丹、虚室生白、六根震动、大药过关、养育圣胎、出阳神、撒手九年之功等等。这说明太极拳确实属于道家而不属于别的哪门哪派。历代太极祖师可能怕日后有背叛者、不忠者,他们往往不说太极拳是出自道家,而说是出于自己那家那派,所以不传下手炼精化气、手炼气化神、了手炼神还虚、撒手炼虚合道等功。如果谁说太极拳是他们家创的,就请他把这些功夫一一说清楚。以上我主要讲的是男子练法,至于女子练法今后有机会再另写一篇。还有年少有年少的练法,年老有年老的练法,有病有有病的练法,没病有没病的练法,不能概而论之。

六、舌部功夫

练太极拳从预备式开始就要舌尖倒卷,上顶天池穴。舌根部有两个穴位,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随着动作慢慢运行,舌下两穴会分泌唾液,这唾液行话为“玉液 ” (静中得来的此液为丹)。唾液不是有了就咽,而是要待整套太极拳练完后唾液满口时再吮吞下咽。会吮吞者,唾液直入任脉,不会吮吞则直入肠胃。入任脉则利阳精,久而久之能使肾机能强壮,使身体越来越棒。以五行相生而论:肾属水,肾脏无病,肾水足,水可生木;肝在五行中属木,肾无病利于养肝脏,肝属木,木又生火;心在五行中属火,肝气足又利于心,心属火,火又生土;心脏无病又利于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又生金;在五行中肺属金,脾胃无病又利于肺腑,肺属金,金生水,肺腑无病又利于肾脏。此谓五行相生之理,有相生就有相克,这是辩证的关系。五行相生是顺理,而五行相克呢?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五行相克之理言之:金克木,金在人身内属肺,肺腑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木肝之病,木在人身之内属肝,肝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土脾胃之病,土在人身内属脾胃,脾胃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肾水之病,肾属水,肾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心火之病,火在人身内属心,心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金肺之病。如此相生相克,循环往来,何病之有?此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就是阴阳辩证之理,此理就是典型的道家文化。它充塞宇宙,充塞大地,充塞人身,充塞万物,也充塞太极、形意、八卦,此理虽简明,然也不是一个对道家文化思想无知的人可理解的。所以,我断定太极、形意、八卦出自道家,不属哪门哪派,要说派就是道家武当派。

七、肩部功夫

练太极拳不论做什么动作,或起或落,肩是一直下沉的。这种沉不是僵硬之沉,而是自然松沉。不会练拳的人,却往往认为沉肩没什么作用。肩为胳膊之根节,肩能松沉,则一般人绝对抬不起你的胳膊来。放人亦然,如果对方身上较沉,那么自己的肩稍微一端,便立即使不上劲。因为肩一端,则使胳膊和周身脱节,和肘腕脱节,所以没有劲力。只有肩一松,使胳膊和全身成为紧锁在一起的整体,和肘腕成为一家,劲力方可好用。先辈把肩称为胳膊之根节,而肘为中节,腕为梢节,可见沉肩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练太极拳除下势等个别动作外,不论练多难的动作,两肩始终要在一个水平线上。在推手中,肩靠是很有威力的技击动作。如对方捋我,那正好借对方的捋劲,往对方中部靠去,轻者靠出丈外,重者立即休克,可见沉肩肩靠威力之大。但如今练太极拳者,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一万个中也没见一个会沉肩的,这样下去太极拳岂不危险。

八、肘部功夫

练太极拳强调沉肩、坠肘。如果肩松沉了,但肘却微外掀和里瘪,会立即破坏了沉肩的作用,使劲立散。肘为胳膊之中节,中节出了问题,根节和梢节都会受到影响,使劲不能完整。所以不论野马分鬃、搂膝拗步还是其他动作,肘都不能外掀和里扣,就是四角穿梭也不允许掀肘。在推手中,肘的杀伤力太过威猛,所以高手往往不愿用肘去击对方。这肘要是顶上,如顶在肋上,就得顶断几根肋骨,轻者也得吐血,故推手比赛严禁用肘。立肘更厉害,就是砸在对方后背上,也能使对方受不了,何况顶在砸在要害之处。如今的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肘部的问题都比较严重,尤其那些不会推手的教太极拳者,根本就不知肘有什么作用。

九、腕部功夫和指尖功夫

练太极拳讲腕坐、指展,这样使肩、肘、腕成为一致的整体。如果肩沉了,肘坠了,腕却不坐,则使胳膊之劲不能成为一家,肩肘之劲也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胳膊作为上身的两扇大门,肩、肘、腕必须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能运用自如。肩肘腕统一了,指不展劲力也同样发挥不出来,所以指展的问题也不能小看。发人放人,指在最前方,把人发出去没有腕滚不行(如挤之势,腕不滚则不奏效),没有指尖的抖弹劲也不行。指不展从表演上看也没有可观性。太极推手时,指尖应如中医搭脉一样,稍一接触对方,便将对方的劲路、功力大小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们今天的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都是或出手娇无力,或出手不见形。更有甚者,把手搞成唱戏演员的“兰花指”,使人不懂,这手型究竟意味着什么?太极的指,同样是太软了不行(无力),太硬了也不行(劲僵),应是可软可硬,也就是软中有硬,硬中有软。

十、两胳膊之劲

练太极拳处处体现圆运动,先辈武术家谓之“抱元守一”。这个“一”,我在耳部功夫中已作了说明,这里再强调一句,这就是先天一气,先天一气就是无念的真阳。孙禄堂先生说,“太极皮球也,形意铁球也”。而今天的许多专业太极拳运动员、专家教授们,别说懂什么抱元守一,就是两只胳膊抱圆都做不好。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哪一个不是瘪瘪楞楞。孙老先生说太极皮球也,指的可不是没有气的皮球,而是打足气的皮球,处处是圆的,让对方无处下手。如推手时两只胳膊棚得很圆,如同皮球,那对方在哪里下手呢?对方无从下手,没有任何缺陷,这就是抱球应达到的效果。以肩论,肩是圆的,肩下腋内可容一个拳头;以腰论,腰似车轴,处处运用自如;以背论,背是圆的,背如弓则劲无穷;以裆论,提肛、裹裆,裆是圆的;以腿论,后支撑腿(如弓步)是圆的;以手论,虎口是圆的;以起手落手论,起手是圆弧,落手也是圆弧,用行话说就是“起手要轻灵,落手要沉着”。所谓起手轻灵,落手沉着,即练者并没着意用劲,却让行家看来处处有种内含的暗劲。而如今的太极拳专业运动员,起手飘忽忽,落手忽忽飘,手没有准星,没有定向,不知落在什么地方合适,出手娇无力,脚下软绵绵,这能叫上乘功夫的太极拳吗?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练太极拳嘛,随便练练,一点劲也不用使。此言谬矣。如果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规范去练,不挺胸,不提肚,不撅臀,就是一趟二十四式练下来,一般人腿也会发抖。常见太极拳参赛者,腰不会动,或者说腰和四肢配合不上,只是耍胳膊耍腿,虽然练得很慢,但也不是太极拳,只能说是长拳慢练,没有太极拳的味道,更没有太极拳的内在之劲。太极味、太极劲比较难练。说软嘛,软中有硬;说硬嘛,硬中有软。软不是软绵绵,硬不是硬梆梆。不在明师指导下言传口授,休想练出太极劲、太极味来。

十一、胸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极严。头顶了,肘坠了,腕坐了,指展了,但胸一挺就又破坏了上面所说的整体。上面所要求的肩、肘、腕都是劲力下沉的要求,而一挺胸,则气往上涌停于胸。太极拳要求周身一家,劲一松到脚。气往上涌,就不可能一松到脚。只有胸微收,气才能下降丹田。胸微收,又能使背撑圆,使气贴于背。太极、形意、八卦都要求收胸,就连西洋拳击,也要求收胸。只有收胸,两肩之劲才能向前、向左、向右放远。而挺着胸,劲力就被胸肢解、阻住,不可能放远。太极拳讲神气收敛入骨,气贴于背,就必须收胸。所以不收胸不仅使劲力受阻,而且气不可能沉于丹田。因此不论男女,练太极拳都必须收胸。那么男的较容易检查胸部收没收,女的怎么检查呢?检查女子收胸否,主要看后背是否撑圆。先辈讲含蓄在胸,又讲胸微收,心窝微收,都是根据道家祖师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而来的。因此,我认为,挺胸练太极,就不是太极。谁能收胸,谁才能练对了太极拳。请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在练太极拳时能真正做到收胸呢?可惜包括那些专家教授、七八九段,会收胸者绝少。不会收胸,则上身劲力不能一致向下,而受阻于胸,永远练不成周身一家。

十二、腹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讲的是气沉丹田。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气沉于丹田,表现出来是腹部圆,气充于腹。如果提着肚子,说气沉丹田了,可能吗?提肚,腹是瘪的,瘪的就说明气没沉于丹田,气没沉于丹田,必然上涌于胸,所以提肚、收腹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大忌。一个有功夫的太极拳师,气沉于丹田,腹部被人打上几拳、踹上几脚都可以承受。我自己在四十多岁教太极、形意、八卦时,就让不相信的学生在我腹上打几拳踹几脚试试。今后学练太极、形意、八卦者,也可以问问你们的教练、教授、老师,腹上敢不敢让人打几拳踹几脚,没功夫的就不敢让你打让你踹。太极推手更讲腹部充实,太极推手高手,如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打人,比一般人用手的劲力还大得多。往往他向里一带,腹部一弹就能把人击出丈外,腹部放人的威力,比别人用推和挤还高。

十三、腰部功夫

腰和腹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要分开谈呢,因为先辈武术家们多谈腰,所以我把腰和腹分开谈,为的是刚才能着重谈谈腹。练太极拳是腰带动四肢,腰是一身之主宰。先辈们说,腰似车轴。练太极拳时是腰的左右旋带动手和脚,腰不动则手臂也几乎没什么动作。太极高手由于能合理用腰,故动作常使一般人不觉。须知腰左右旋,不是左右摆动、左右扭腰。如果是摆动、扭腰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说练太极拳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无不动体现在腰,无不静体现在心、在脑。还是以左野马分鬃为例,左脚迈出着地,脚尖上翘,脚跟着地,两手左右慢慢分开,表面上看是手在动,而实际是腰在向左慢慢旋。如果腰不动,动作立止。又如云手,表面上看是手在左右运行,而实际是腰在左右旋,只是在腰到左右时手腕坐腕翻了一下而已。如果只是手在运行,腰不会左右旋,那只能说是初学太极拳。常见比赛场上的太极拳运动员,只是在耍胳膊耍腿,而不会用腰,实际那不是在练太极拳,那是在瞎比划。推手更强调腰的功力。如果和人推手,腰痛推得了吗?腰部没有功夫,不会前后左右旋,对方推来,接得住吗?因此,我认为,练太极拳不会用腰带动四肢运动,就等于不会练太极拳;练太极推手不会用腰发人放人,就等于不会推手。可见腰在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十四、臀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敛臀的要求极严。从人的全身来看,臀部占了相当关键的位置。如果撅臀,就会使全身的劲力在臀部断开,上下不能相合,以致于周身处处劲力脱节。臀部以下的部位大概要占到全身体重60%以上的比重,如果这么大的一部分功力练不出来,用不上,那能算把拳练好了吗?如果撅了臀,周身之功力,被臀肢解,分去了60%以上的比重,那不等于江山损失了60%以上吗?这剩余的40%,也不能相合,其中上身又占了30%,两只胳膊还能占多少呢?10%。那手放在别人身上,还能有用吗?从力学的角度看,臀尖相当于箭头,决定了上身劲力的走向。撅臀则箭头向后向下,劲力也就向后向下,那么对手向后推你,不是恰好帮助对手打你自己吗?内力外力相加,十个有十个就得仰身后倒。相反如果敛住臀,箭头向前,就能使周身劲力上下相合成为整体,那么就能撑住截住对方的推打之力。上面说了,对方如果端肩、挺胸、提肚、撅臀的话,反映到手上的劲就只有10%了,能推动敛臀后周身一体的重量吗?回答是肯定推不动。如果敛臀后周身完整的劲力再反过去攻击对方,加上腹部的弹力,就可以轻松把对手扔出丈外。前面讲了,从头到腰劲力协调一致向下,臀一敛则周身之劲能一松到脚,使周身上下的劲都成一家,统一落于两脚,那么放人、发人时周身统一之劲就能通过合理运用,由脚跟传到腿,到臀,到腹,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上下协调一致,由此周身之劲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臀部收敛的重要性。那么请看参加比赛的专业运动员,个个动作蹲得很低,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很有功夫,但实际都在撅着屁股,因为收住臀,就蹲不了那么低。那么不会敛臀的是在练太极拳吗?不是,是在练长拳。近日又加上什么高难度,完全背离了太极拳的宗旨,练的根本就不是太极拳。为什么会出现长拳慢练太极呢?就是因为那些掌管着各大体育院校、各专业队的专家教授、七八九段,都是练长拳出身,而长拳的技术要求就是仰脸、挺胸、提肚、撅臀、出手出腿平直。让他们搞太极拳,只能是要求太极拳向长拳看齐。所以现在凡是不按照这种长拳慢练的打法去参加比赛,根本拿不上分。有人为了追求名利,只好放弃原则。也有的根本不知什么是太极,只会跟着跑。不敛臀的所谓太极拳,只能得逞一时,早晚众人都会知道练太极拳要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肛提、功架取中,练起来起手轻灵、落手沉着,刚中寓柔,柔中寓刚,才是太极拳的风格品味。那时练长拳慢练太极的人就无地自容了。我坚信有这么一天,而这一天不会很远。

十五、腿部功夫

前面已经谈了桩,这里讲腿,主要是讲讲弓步的腿功。前面说了撅臀的问题,由于臀敛不住,反映到弓步上就是拔腰。所以如今专业太极拳运动员几乎百分之百的拔腰,公园晨练者就更不用说了。太极拳的弓步要求是:敛住臀,后腿形成自然的活弯儿,而后膝尽量向外撑,膝和后脚尖成一条线,前弓膝不过脚尖。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是太极拳的弓步,否则就不是太极拳的弓步。

十六、脚部功夫

练新杨式太极拳,对脚也有极严格的要求。以八十八式为主的体委系统太极拳,包括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八式、四十二式、六十六式等等,都是新杨式的'太极拳。而新杨式和老杨式在脚的要求上有严格的区别。新杨式向前迈步是脚跟先着地,随着重心的前移,两手和前脚三家一齐到位。而老杨式是迈步落平脚;新杨式向前迈步是欲进先退,重心后移,前脚尖翘起,脚跟着地,随着身体的向前运行,前脚外摆约45度落地,而后上后脚。老杨式是原地动重心,而后上步;新杨式分脚、蹬脚,是直接提腿分出或蹬出。老杨式是划弧线分出或蹬出。新杨式无论向前迈步、向后撤步都不允许抬高脚,而是脚经踝关节前进、后撤。解放后国家体委主编的套路,凡属杨式,均以新架为主。而今天的参赛运动员根本分不出新架、老架的区别,而是想新就新,想老就老,没有定向。

十七、镜子

镜子是我的恩师李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教我们练简化太极拳时,教给我的检查自己或检查别人太极拳的动作正确与否的一面镜子(地点:劳动人民文化宫体育场)。这面镜子的作用是自己的太极拳动作,别人的太极拳动作,时时刻刻用它来照一照,以免出偏,不论谁练太极拳用这面镜子一照立刻现原形。这面镜子是什么呢?就是还原法。还原法就是不加丝毫调整地把动作还原,此还原法除下势和海底针等个别动作可以略有前倾外,其它任何动作都是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例如起式,如动作前俯了,那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立即现出动作前倾的丑态;如起式后仰了,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就立即现出后仰、挺肚、挺胸的丑态;如起式一肩高一肩低,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就立即现出一肩高一肩低的丑态;如起式撅臀了,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就立即现出撅屁股练拳的丑态。今天我把这面镜子说给大家,你们用这面镜子照我,照你自己,照你的老师,照专业太极拳运动员、教练员,照专家、教授,七、八、九段权威。不论谁一还原就丑态百出,他就是假专家、假权威。今天先简谈至此,今后,我在之三、之四中还要详论这面镜子的作用,我要让那些假专家、假教授、假教练、假太极拳运动员在这面镜子中现出假太极之原形。

十八、综述

我今天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杨式新架太极拳的规矩。我根据个人练拳58年的体会,分析了太极拳对头、眼、耳、鼻、舌、肩、肘、腕、指、胸、腹、臀、腿、脚等等部位的要求,参考了太极拳和道家功的书籍,提出太极拳出于道家,属于道家,而不属于别的哪家哪派。太极拳只有一派,那就是道家武当派。以前各种书籍对张三丰祖师以前的师承都说不清楚,我根据手上的资料总结清楚了张三丰祖师的师承,并在我写的《张三丰祖师简介》一文中,较全面地介绍了张三丰祖师,此处不再重复。我引用恩师的话,大声疾呼“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指的就是以新杨式为主的国家体委系统的太极拳。新杨式的楷模,先是恩师的父亲,解放后则是我的恩师。目前国内国外的太极拳热,就象当年的气功热一样,给了不少投机商钻空子、卖假药的机会。我成全民健身,但我不成下里巴式的太极拳。既然是练太极拳,就起码应懂得并做到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腰松这些太极拳最基本的规矩,否则即使只为健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更反对以假太极当真太极堂而皇之地兜售,明明是长拳慢练,却硬说是太极拳。我写《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之一、之二,就是针对假太极去的,这就是我的目的。

先辈太极拳家们一再提醒我们,练太极拳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仰脸、端肩、掀肘、直腕、指无形、挺胸、提肚、撅臀、拔腰的假太极,与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腰松的真太极,何止是差之毫厘,而是根本没有丝毫共同之处,所以谬之也不止千里,而是天壤之别。这种太极拳即使全国都在练,全世界都在练,有一个不练的,那就是我。如果这种情况不改,我就继续之三、之四地写下去,直至假太极全部消亡。

;

⑺ 太极拳的教学分哪几个步骤

七个步骤
第一步 上下相随: 上下是指由头到脚心,必须把意气松散到四肢,然后再相连起来上下一体,由头顶至尾闾要中正安舒,支配四肢,则一动无有不动,两臂在身体周围圆圈之内,松软圆活不用强力地运用拳架。两胯轻松,掌握住右两脚到脚心,轻灵地变换虚实,两手心与两脚心相配合。如此上下协调运动拳架,不要把身体分成上下两截只运动半截拳架,一定要上下一体。
第二步 内外相合: 凡是练习太极拳应该明确本身在体质上的内外之分。所谓内外之分的内,即人体内部的神意气。所谓外,即手足腕肩肘腰胯膝等。神意气虽然没有形状,确是身体的本质,神意气充实,则身体必强,神意气亏损则身体必然虚弱。因此在练拳时,必须先以培养内功为主,使神意气充盈,并发展到外形。故拳谱要求,在练拳时必须“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外相合,以内功运动外形,要动内外都动,要转内外都转,要开内外都开,要合内外都合。这样才能练了内功也就练了外形,练了外形也就练了内功,练一天有一天的收获,如果不用内功运动外形,而单纯的去练外形,由于内气不充实,而支配外形运动姿势变化的力要有内功引导这样练下去有损无益,练功越勤,身体亏损越大,慎之,慎之。一下是前辈把内功与外形的关系结合到练拳上的歌诀:外转内不转谓之跑。有跑而不随,必倾。 内转外不转谓之藏。有藏而不献,必馁。 外开内不开谓之”支”。有支而无源,必断。 内开外不开谓之“续”有续而无展,必憋。 总之,要内外相合,互助相随,才能得心应手。凡有不随不合之处,谓之妄动。
第三步: 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 在练习拳架时,即懂得了内功与外形相结合的关系,就应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方法去锻炼。由于运用内气是无形的,内气运用的舒适畅通与否,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而运动拳架姿势则见于外形,每个姿势在运动中与内气相结合的程度和关系如何,是否合于理论要求,应当能细心体会,要运用内气将其贯穿到外形姿势上去。若结合不好,在外形上看,好像在等内气的供给,在姿势上看,就会有匠滞停待之敝。因此懂得内外相合之后,必须与上下相随结合起来,才能克服这些弊病。
第四步: 拆架子: 拆架子就是要把拳架中的每个姿势拆开练,不要限制某个姿势接某个姿势(但是每个姿势和每个姿势都能 相连在一起)有的人把拆架子的身形手式误解为应敌致用的练法,这是不对的,应敌技击的练法另有技击的身形手势的要求,以后再讲。现在讲拆架子的原意是要求在每个姿势中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使神意气得到舒适开展,达到养生的目的,拳架经过拆开以后,每个姿势不论是在变换,还是正姿势,都离不开:棚,履,挤,按,采,洌,肘,靠八个字诀的原意,在练习时,每个姿势都必须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过程:(一)起点:是每个姿势未开之前全身必须中正安适,把内气调直,放松到全身,贯穿到外形上去,保持圆活之意,先把棚,靠劲做好后在做下一个过程,也就是运行过程,所以起点过程又叫预备过程。(二)运行:是把起点过程全部做完之后,在不停顿的情况下,向要求的方向上去运行,两臂舒适开展,两跨平送,两腿轻轻微曲,本身劲源要放在两腿中间下垂,要有前后随便移动之意。(三)终点:把姿势运送到正方向上去,必须保持身形正直,两臂轻松,手指微曲,全身重心放于两腿当中,此时内气要以通畅为宜,切忌不要憋气和蓄气,不要因为追求姿势而把以上的要求变形。(四)变换:变换过程是在练习拳架当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到某一个姿势和下一个姿势互相连接作用。在连接时要合乎以上的一切要求,并绵绵不断,同时也保证了身形手势姿势的正确,没有丝毫妄动。
第五步 拆手: 在练习拳架时,手势最为重要。在外形上凡是一动都是由手先动,指出方向,作出姿势。故在练拳时,手必须由中心起始,扩展到要去的方向上去,既是要作出开与合的要求也都表现手上,因此每个姿势的过,散,缩,馁,也全在手上的变换中表现出来,这是属于知己的功夫。至于知彼之功,就是与对方接手之时也是如此。拳谱讲:“唯手先着力,即时松开”,就说明手是懂劲的先锋。所以在应敌时,功,守,去,化,转,变,手的一动之间,又因为它是发劲之端,在身形中必须要有发劲之源,所以练拳时身形手式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每个姿势变换之间,不要把手势固定成为死规律,每个手势和每个手势都可以随意拆开,变换无穷是要在开合当中去求,也就是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这就要求作到: 无定向非乱动,身无形式不是停“,总之,手势一动,必须要与本身劲源互相相应配合,尤其ahi在技击中,才能作到知己知彼。 上面所讲的是知彼的功夫,是对同门或练法大致相近者而言,若是遇到拳路不同或者相反者,就考虑自己对各种拳路的了解,因此,平时不但要懂得自己在武术中的运用和地位类别,还必须要懂得太极拳理论,以掌握拳架的变化。
第六步 分劲: 所谓太极劲,就是本身的神,意,气的化合,是无形的,又叫作先天劲是变化无穷的,所以在练习太极拳时,不允许用后天的拙力。 后天的拙力,是神,意,气的集中,是有形的,是实的,是变换不灵的,先天劲是神,意,气的化合是无形的,是虚的,是变换灵活的,因此,在练习太极拳时,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是要把人体后天的拙力分散开,使身体的神,意,气化合的自然舒展,才能运转轻灵,变化万种。另外,每个身形手势在动静开合之间都不要单独的使用某种后天拙力,注意用后天拙力就会影响先天劲的灵动。用先天劲时,神,意,气是缺一不可的。 在发劲时,不是把劲和某个姿势固定在一起,劲是灵活运用的,是在一个个姿势中,入棚,捋,挤,按,采,洌,肘,靠八种劲可以灵活运用,脱离这八种劲的原意就是妄动。因此,劲和姿势不应混合在一起来研究。姿势是固定的,劲是无穷变化的,接手时,切忌不要主动用某个劲向对方侵袭,要适应对方来劲的需要,随机应变的向对方身体中舒展出自己的发劲之点,此时只有轻灵才能听懂对方来劲的劲端和劲源,达到懂劲的程度,而这一切都在于手。接手时,自己的劲千万不要被对方的劲混合在一起,一定要分清敌劲我劲。正如歌诀讲: 接手分清敌和我,彼此之劲不混合, 不受手快来侵袭,不受变化影响我, 不受强力来欺压,不受牵制来受扯,千招变化如初接,自由圆活属于我。 这说明在应用时,可以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劲去混合对方的劲,千万不要叫对方用他的劲混合过去,这是应敌时最关键的问题,也是胜败的关键。
第七步 入化: 凡是练习太极拳者,最后全应该达到入化的阶段,否则就不能得道太极的奥妙,入化也就是要把上面六部分分阶段练习精通后再融合在一起,才能随机应变,圆活运用,得心应手,动作轻灵,变化无穷。以上六部原来一体,所以要分阶段来练习,就是为了学通学精,为此,不仅要长时间地锻炼和研究,还要把以下几个方面关系搞清楚。(外与内的关系): 外,是指外形即拳架。练习拳架是动作的开始,是有形的姿势是应敌的招法,拳架是运动的路线。练拳架必须明确练的方向和目的,运动拳架是知己之功夫,是为内功服务的,是受内动的领导和支配的。内,是指内功,也就是太极劲,是神,意,气贯穿外形。即拳谱上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其是运动拳架的根源。有了根源还必须有外形来配合,运用姿势指出方向,开出路线,这样内功才能得到通畅和开展。以上就是内功与外形的关系,练拳要练到内外相合,招术相合,把内与外,招和术结合熔化在一起。 (开与合的关系): 每个姿势的一动必须有开合之意,开是内气先开,合是内气先合,因外形受内气的支配而变换姿势,所以每个姿势开合都要有充足的内气供给,这种练法是正确的,但进一步还要懂得姿势的开合是有形的,内气的开合是无形的,要把外形和内气溶合在一起,听从指挥,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达到开合自如的目的。懂得了外与内,开与合的关系后,在运动拳架时,姿势可做到可大可小,大小由之轻灵变换,动静自如。在应付对手时如影随形,得心应手。这就是拳谱上讲的:动中求静,静尤动“的道理,把动静开合含于内,是由有形的动,化为无形的动,内气随着外形的运动,开合运行着。最后把外形和内气化合归一,溶合一处,于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这时心性才能达到”动中的静,静中的动“的自然境界。于是筋骨得到了锻炼,血脉得到了洄流,意气得到了舒展,呼吸得到了通畅,体内的新陈代谢得到了加强,这就是太极拳的养生之道。有诗曰 入化本是集中意,无形无相莫猜疑。 棚捋挤按皆非似,真得化境万归一。 练入化境是奇难,投门寻路找真传。 真传易找功难练,一朝得道不费难。 练拳一定要有门,用时必须要有路。入门引路需口授,得来全不费功夫。

⑻ 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以下是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01、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鞭

04、右提手上势

05、右白鹤亮翅

06、左右搂膝拗步(三次)

07、手挥琵琶

08、进步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第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玉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中

第三段

15、左行云手(三次)

16、左单鞭

17、高挥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臂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打虎

27、右下势

28、右左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右揽雀尾

31、左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进步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还原

二、杨式40式太极拳分动作详解

预备式的时候,身体自然直立,心静体松。

第一段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0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第二段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锤:坐腿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摆步抹手,跟步摞手,虚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虚步推掌,撤手退步虚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马分鬃:抱手收脚,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第三段

15、云手: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共做三次。

16、单鞭:勾手提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马:跟步坐腿翻掌,虚步扑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脚:穿手平抹,抱手收脚,蹬脚分手(方向东南),

19、双峰贯耳:屈腿并手,落脚弓步贯拳(方向东南)。

20、左分脚:撇脚分手,抱手收脚,正东分脚分手。

21、转身右蹬脚:转身合抱,向正东蹬脚分手。

22、海底针:收脚后退,座腿转腰提手,虚步前下插掌,

23、闪通背:弓步,分手,向前撑掌前推。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坐腿转身扣脚,上步(西偏北)撇掌,弓步推掌。

25、右拍脚:左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两腿交叉屈蹲,两手搅动合抱,向西偏北方向拍脚。

26、左右伏虎:左脚旁落脚,退步(西南方落地)脚掌着地,脚跟内转,重心左移,右腿登直成左弓步,握拳,头转向右前方,两拳眼上下相对;扣脚坐腿,双拳变掌,提起右脚,正西方向上步,绕打贯拳。

27、右下势:坐腿提勾,仆步穿掌(右手收到右腹前向下向前穿)。

28、金鸡独立:重心前移提膝;落脚提膝。

29、指裆捶:前落脚摆手,握拳上步冲打。

30、揽雀尾:撇脚转身抱手上步,弓步棚手,捋、挤、后棚前按(同第二节动作)。

31、单鞭:转身平抹,收脚勾手,弓步推掌。

32、左下势:扣脚外撇,屈腿仆步,穿掌(左手收到左腹前向下向前穿)。

33、上步七星:重心前移,上步虚步架拳。

34、退步跨虎:退步分手,虚步,斜上斜下撑掌。

35、转身摆莲:碾脚转身,扣步转身,摆脚。

36、弯弓射虎:侧落脚,弓腿握拳,双拳反冲。

37、搬拦捶:左拳变掌,收脚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38、如封似闭:穿手坐腿,收手弓步推按。

39、十字手:转身扣脚分手,收脚抱手,开立步。

40、收势:翻掌垂落收脚。

相关阅读;

太极拳法分解教学

太极拳的“无为”与“无不为”

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但是其与兵法却有相似原理,其中蕴含了大智慧,练习者从中可以学到无为和无不为的道理。

何谓“懂劲”

太极拳家只要与人一搭上手,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对方的意图,就能在瞬间辨别清楚,而且还能适时地利用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这就叫“懂劲”。然而,对方对太极拳家的重心、力点,力的方向、大小却罔然无知。这就是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太极拳家的这种功夫,是如何练成的呢?

太极拳虽然有实战功能,但是太极拳不是双方力量大小比较起来的,而是谁掌握的技巧多,谁就有优势。

一、松

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

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没有练成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放松、是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二、沾粘连随,舍己从人

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指的就是这种粘着力,这就是要“连”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断续。

随就是跟随。在双方肢体相互接触后的运动中,要始终跟随着对方的动而动。对方往左,则随之往左;对方往右,则随之往右;对方往上,则随之往上;对方往下,则随之往下;对方快,则随之快;对方慢,则随之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指的就是“随”。

随,亦就是舍己从人之意。舍己,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设想,而从随对方的动向。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标志,太极拳养生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练85式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现代人必备运动。下面随着太极拳资料一起练习一下吧!

提高85式太极拳治病功效的四大方法

太极拳具有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具有治病功效,但是如何能更有效的预防疾病呢?85式太极拳让你身心健康。

1、气感强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气感”是指通过练气功或打太极拳使体内的气充足后,带来的精神上和肢体上的变化。气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是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全身轻松,有时感觉身躯巍峨高大或身体虚化消失,有的感觉体内有热流窜动,有的肢体特别是手臂感觉到胀、麻、沉、痛,动作有阻力象在划水。

太极拳是一项柔和舒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神经功能系统,睡前练习85式太极拳可有效防治夜间心脑血管等疾病。

打拳时有抽拉的感觉尤其是双手时而相吸时而相斥,劳宫、百会、印堂、命门、关元、大椎等穴位有热胀跳动的感觉等等。

在打太极拳时,你会感到有些招式(动作)气感强一些,有些动作气感不太明显。通常上肢动作的气感强于下肢动作;掌的动作气感强于拳、勾的动作;舒缓的动作气感强于剧烈动作;轻柔的动作气感强于发力动作(所以打拳时要用意不用力)。

一般来讲,云手、搂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闪通背、揽雀尾、白鹤亮翅等招式(动作)气感都是很明显的。

如果不是集体打拳,对于气感明显的人可以重复做,还可以把一些气感明显的动作挑出来单独长时间的练习,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打拳时间越长,气感越明显。

另外,打拳练气时,不要追求动作的高难,如蹬脚、分脚,在你的功力范围之内最好留一点余力,过分追求动作规格的高难,气感反而不强了。对有些动作不能过高要求,要适度,这就靠平时摸索掌握。

2、向病灶凝意聚气施加良性信息

把患有疾病的部位作为太极拳开会聚气“标的”,灌输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打拳时在放松入静后,把意念集中在心脏部位,可以想心脏的病灶消除了,功能增强了,心脏恢复正常了。

同时还要配合动作,如云手时,就想象把心脏的病气云摆出去了。搂膝拗步的楼手推掌动作,就想在向心脏推气或想象用手推着心脏在运动。不论什么病都可以这样做,这是通过实践验证的一种很好很有效果的方法。

3、“意”练太极“神”打拳

这里的“意”、“神”是指意念、思维,即人的意识活动。所谓的“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不用身体实际练,只用大脑想太极拳的套路,回忆打拳的具体过程。

古人称其为“神练”“意练”,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为“过电影”。一些患有比较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友通过“意”练太极“神”打拳,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极拳的三维空间运动,而专一在意识空间里进行太极拳运动。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是武林前辈和专家学者按照太极拳的内在规律编创的。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柔韧性、协调性、体能都很差,腰弯不下、腿抬不起来又扑不下去,按套路要求很难做到。

老子《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一理论,完全符合太极拳功夫的锻炼法则。

这意思就是锻炼太极拳的功夫,必须日渐将后天早已成为习惯的拙力和主观意识丢弃,丢弃又丢弃,直至完全没有,这样才能成为十分灵活而达到“从心所欲”的“神明”境地。

“由己则死,从人则活”,这是多少代太极拳家穷毕生精力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沾粘连随的功夫,本身就已经锻炼了敏锐的感觉力、洞察力和瞬间的调节功能。这亦就是太极拳家的所谓“听劲”和“懂劲”功能。

这种功能,除了在盘架子中进行锻炼以外,还必须进行双人推手的训练。沾粘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

三、以静待动

从字义讲,似乎容易理解。静者、不动也。自己不动,以待对方之动。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静”不仅仅是不动,还包括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暴露自己的劲力和劲力的方向。

初学推手的人,往往与人一搭上手,虽然肢体还没有动,但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的方向,已暴露无遗了。原因是一方面没有充分放松,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为对方察知。

另一方面,两手置于对方肢体之上时,不自觉地就有下按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下时,不自觉地就有上托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前时,不自觉地就有前推之力。这样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自然易为对方觉察。

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极拳家,双手一接触对方肢体,只是轻轻粘上,既无上托劲,也无下按劲,亦无前推意,这种粘着力,毫无方向性。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完全隐蔽起来,不令人知,这就是“无为”。

一待对方动,立即随之而动。反应灵敏,随动及时,这就是“无不为”。

松、沾粘连随、以静待动,是太极拳家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是太极拳功夫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当然,要作为一个高明的太极拳家,仅仅,具备了上述功夫,还是不够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阴阳变换

再谈阴阳,何为阴阳?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虚实

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虚实以弹簧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裹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弹簧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稍,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

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结语: 看了上文的介绍,您学到了太极拳的无为和无不为吗?修炼太极拳是个长期过程,在每个阶段都要认真专研,在练习中,摸索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长期坚持,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

⑼ 如何教好太极拳

如何教好太极拳

太极拳是意、气、形统一的运动形式。根据太极拳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教练太极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先“根”后“梢”的方法

拳理认为,太极拳真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指。实践证明,步法掌握的正确与否,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因此,我教太极拳首先重在脚下,示范的重点在脚,指导学员们起脚要轻,过渡要稳,落脚的方向要准,无论前进或后退,都要按这个规矩进行,习练日久,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太极拳的.步型与手法不怎么多,只不过同样的步型和手法会经常重复使用罢了,只有先掌握了步法,再比划手法,进一步再要求手与眼配合。

2、完整——分解——再完整

教师的动作熟练,才能正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太极拳美感的追求。

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的要求与要领,那就必须重视动作的分解,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反复教,待教会了再往下教。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重视动作的分解,让学生理解了,能做出正确的姿势了,再进一步把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完整的串联起来,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会动作,打好基础,搭好架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套路中的步型、步法、眼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理解清楚,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大方,圆活自然,协调完整。步型和步法是练拳架的基础,太极拳常用的基本步型有马步、弓步、丁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等。常用的步法有进步、退步、横行步、行步、跟步和垫步等等,每次课前可以安排本课要出现的步型、步法、身法、手法等基本动作的练习,使之熟练后转入套路的教学。

初学的人如果没有专人指导,可几个人在一起,采用互教互学的办法来解决。例如,先由一人按照图解上的动作说明来指导其他人学练,然后依次轮换。要仔细地研究前而所说的锻炼方法,正确掌握要领。这比一个人自己看图解学拳,要快一些,好一些。

;

⑽ 24式太极拳的教程口诀

24式简化 太极拳 ,共有24式,简单易学。约5分钟左右即可练完一套,不占用时间。一般公园里晨练的太极拳友练习的,就是24式简化太极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4式太极拳教程口诀。欢迎阅读!

24式太极拳教程口诀

第一组

一. 起式

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

二.野马分鬃

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2.猫步按球,弓步 分掌.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5.猫步按球,弓步分掌.6.坐步分掌,撇脚扣步.7. 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三.白鹤亮翅

1.跟步抱球,合气化一.2.重心后坐,分靠 列采.3.左脚点地,虚步亮掌.

第二组

四. 搂膝拗步

1.旋胯摆掌,收脚举臂.2.猫步曲臂,弓步搂推.3.坐步转胯,收脚举臂.4.猫步曲 臂,弓步搂推.5.坐步转胯,收脚举臂.6.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1.按掌跟步,坐步捋带.2.转腰拧胯,虚步 合臂.

第三组

六. 倒卷肱

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4.翻掌转臂, 虚步开胯.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9. 退步卷收,虚步探掌.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12.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七. 左揽雀尾

1.转腰展臂,丁步抱球.2.猫步前探,弓步棚臂.3.沉胯翻掌,坐步斜捋.4.转腰搭腕, 弓步前挤.5.坐步分掌,沉胯采按.6.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八.右揽雀尾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丁步抱球,实左 虚右.3.猫步前探,弓步棚臂.4.沉胯翻掌,坐步斜捋.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7. 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第四组

九. 单鞭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

十. 云手

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4.侧步云摆,并步 合臂.

十一.单鞭

1.丁步云摆,猫步勾手.2.转腰棚臂,弓步推 按.

第五组

十 二.高探马

1.跟步翻掌,坐腿曲臂.2.卷收按掌,虚步沉胯.

十三.右蹬脚

1.提膝穿掌,弓步分掌.2.提膝合抱,蹬脚 分掌.

十四.双峰贯耳

1.转腰合胯,提膝托手.2.落步后捋,弓 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1.身体后坐,垂肘分掌.2.扣步转腰, 提膝合抱.3.蹬脚分掌,身体中正.

第六组

十六.左下式独立

1.摆手收脚,勾手沉胯.2.仆步穿掌,弓步勾挑.3.左脚碾地,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式独立

1.落脚摆手,勾手沉胯.2.仆步穿 掌,弓步勾挑.3.右脚碾地,提膝挑掌.

第七组

十 八.左右穿梭

1.落步揽园,丁步抱球.2.猫步右棚,弓步架推.3.身体后坐,丁步抱球.4.猫步左 棚,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

1.跟步前按,坐腿后捋.2.丁步提手,虚步 插掌.

二十.闪通臂

1.转腰搭腕,翻掌提脚.2.猫步落胯,弓步 分掌.

第八组

二十一.转身搬拦锤

1. 身体后坐,扣步摆掌.2.丁步握拳,猫步搬拳.3.转腰扣步,滚肘摆拳.4.收脚拦掌,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1.托掌后坐,松胯沉气.2.沉胯翻掌, 弓步推按.

二十三.十字手

1.转身扣脚,弓腿分脚.2.交叉搭手,收 脚合抱.

二十四.收式

1.棚臂翻掌,松胯采按.2.收脚并立,还原 归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习练要领

悬顶正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正背

上下相随,运动圆活,用心感悟,日久必成

24式太极拳的教程口诀相关 文章 :

1.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要领及口诀

2. 杨氏简易24式太极拳口诀

3.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口诀

4. 24式太极拳基本步法 24式简化太极拳步法名称

5. 太极拳的五个口诀

6. 太极拳六十四式歌诀

阅读全文

与太极拳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然元牛乳钙的食用方法 浏览:558
37度智能手环使用方法 浏览:460
雅培安素使用方法 浏览:261
贤上腺素缺少症治疗方法 浏览:23
如何保持积极的方法 浏览:724
植物爬藤网安装方法 浏览:604
水蛭怎么养值方法 浏览:869
后车座安装方法 浏览:561
h5手机制作方法与步骤 浏览:780
测量静态电压的方法 浏览:533
快速瘦腿瘦腰瘦胳膊的方法 浏览:126
扇形弦的计算方法 浏览:696
哲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浏览:868
腋臭非手术治疗方法 浏览:354
男用润滑油的使用方法 浏览:294
魅族相机水印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56
lol里缓存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0
眼睛模糊土方法怎么治疗 浏览:420
隧道防风布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359
手机拍照放大到6倍的方法 浏览: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