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骨蒸潮热吃什么药
青蒿鳖甲丸,知柏地黄丸
㈡ 骨蒸潮热与神经游走性疼痛和背痛怎么治了骨头消痩发沉
要先查明病因才能治疗,神经疼和背疼如果是有血淤可以用血府逐瘀汤,骨蒸潮热可以用补阴方,具体要根据你的时间情况去用药
㈢ 骨蒸潮热吃什么药
满意答案 热心问友 2011-07-18内有里热,多久了?注意清淡饮食啊! 追问: 很久了好像有6.7年了吧 回答: 盗汗不?很多年了,应该是阴虚火旺,故骨蒸潮热,建议具体去中医那辩证,看是属于何种阴虚!具体用药!百何固金汤,只是治疗肺肾阴亏,常用来治疗多年咳嗽气喘,头昏目眩 追问: 可是我不咳嗽啊,我觉得也是阴虚火旺,有时候我的眼睛遇到热的时候总是模糊,手和脚都热,身体也是从内向外的热,热的我心烦。所以请教您 回答: 那个啊!我说的是下楼建议您吃的那药啊!我怕不是适合您的所以解释下的啊!您还眼疼?肝开窍于目,您可能是肝肾阴虚,此方面的药有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一贯煎,大补阴丸等,具体吃药还是建议您去医生那辩证开药!祝您早日脱离病魔困扰 追问: 好的谢谢,可是我吃过六位地黄 还有知柏地黄丸 都没什么效果 回答: 您的情况应该比较重,六味地黄丸开始是宋代名医钱乙针对儿童纯阳之体,为儿童设计的,比较温和,可能如此对于您效果不太明显,您到时咨询相关中医时可以说下您的状况
㈣ 问一下 心肾不交和湿热下注
你好,心肾不交和湿热下注不是一回事,病理病机不相干的,但两种病有相关性。心在上焦,五行属火是对的,归手少阴肾经。下焦指肾,膀胱等一系列泌尿系统,下焦肾归足少阴经,膀胱归足太阳经,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于下焦太阳经膀胱汽化不足,水湿停滞,郁而化热,湿热互结,牵引与少阴肾经,导致足少阴没有足够的水接济手少阴的火,所以叫肾水不济心火,心肾不交。下焦的热不是上焦传来的。治疗可以用《猪苓汤》去下焦的湿热,症状自然解除,如果你太阳膀胱汽化功能还不好,在后期治疗中,可以用《金匮肾气丸》,辅助治疗即可解决疾患。希望以上所述对你有所帮助。
㈤ 治疗阴虚火旺的神药——知柏地黄丸——罗大伦
我先讲一个朋友的盗汗的事情。这个盗汗,就是夜里睡眠的时候,身体出汗,感觉像是偷偷地出,所以叫盗汗。我这朋友盗汗得特别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他说必须把枕头分成两个区域,睡一阵子,左边这个区域的枕巾被汗湿透了,就换右边,然后再把枕头翻过来,用另一侧,这样才可以睡一夜,而枕巾湿透的程度,他说像是水里捞出来的一样,经常夜里醒来,感觉头躺在冰凉的水里。这样的情况,一直很久了。
我当时看了他的舌头,说实话并没有那么典型的阴虚舌象的那么红,但是他的脉搏数,再加上其他症状,我判断是虚火,于是建议他服用知柏地黄丸。
结果,他告诉我,仅仅服用了一丸,盗汗就基本止住了!他自己都说:“这怎么可能?”在对症之后,我又建议他服用了几丸,然后就开始用六味地黄丸来调理了,同时配合了一点玉屏风颗粒,结果后来居然彻底没有问题了。
那么,这个知柏地黄丸,到底是什么药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没准儿能帮助到您呢。
总的来说,这个知柏地黄丸是滋阴泻火的,对于阴虚火盛,导致的上焦有热,或者下焦湿热的情况,效果特别好。这种阴虚火旺,尤其是肝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出现的多是火证,比如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等。如果您有了上述的这些症状,是可以考虑这个中成药的。
那么,这个知柏地黄丸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它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味方,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药,原方出自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里的《寒阵》中:
“滋阴八味丸: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此方变丸为汤,即名滋阴八味煎:山药四两、丹皮三两、白茯苓三两、山茱萸(肉)四两、泽泻三两、黄柏(盐水炒)三两、熟地黄八两(蒸捣)、知母(盐水炒)三两。上加炼蜜捣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滚白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这个方子里,首先是六味地黄丸的底子,是以滋补为基础的,我们必须看到,此时的火,是以虚火为基础的,所以此时以滋补为主,方子里面的熟地,是张景岳最擅长使用的。熟地,中医认为能够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张景岳特别擅长使用熟地,外号叫“张熟地”,良有以也。
而方子里的第二味药是山药,用于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中妙处,难以尽述,我过去写过很多山药的文章,我认为这是上天给中国人的最好的礼物,是中国的国宝。
而另外一味药是山萸肉,能够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是补肝的最重要的药物。熟地、山药、山萸肉,这三味药的使用,源自仲景,后世名医多擅长用之,比如民国名医张锡纯,这三味药用到出神入化,我这些日子天天研究张锡纯的用药法,会心之处,拍案赞叹。我觉得用好这三味药,滋补的大法基本就掌握了,以后有机会和大家细细分享。
方子里的丹皮、茯苓、泽泻,分别是清泻肝、脾、肾三脏邪气的,我在讲六味地黄丸的时候讲过,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而知柏地黄丸这个方子,最重要的,是加上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药。
知母苦寒,入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但是它的主要作用点是肺经和肾经,其中清肺热的作用最突出,因为肺金为肾水之母,母清则子安,所以对肾经的虚热效果也好。李时珍认为它是气分药,黄柏则是血分药,两者配合效果更好,他说:
“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而黄柏也是苦寒之药,入肾、膀胱经,主要作用在清下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医学启源》里说:“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药以后,对于阴虚引起的虚火上炎,和热扰下焦之症,效果明显有所提升。所以,如果是肝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证,如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用这个方子,效果极佳。
综合而言,此方的功用,正如明代医学家吴昆,在他的方论专着《医方考》中论述的:
“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泻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复习一下,阴虚火旺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不让我们吃反了,您别阳虚,还吃这个药,那就南辕北辙了。
阴虚的症状是:
1、 午后或夜间自觉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这是虚热内生,是肝肾阴亏导致的潮热证。
2、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五心烦热,虚烦少寐,形体消瘦。这是迫液外泄,是阴虚火旺导致的盗汗证。
3、 夜卧不宁,头晕心烦,五心潮热,小便少而热,舌质红,脉细数,男士梦中遗精。这是阴虚火旺,热扰精窍,封藏失职而导致的遗精证。
4、 小便灼热淋涩,甚则尿血,色暗红,腰痛,或潮热,或遗精,或虚烦,舌瘦干红,脉沉细数。这是阴虚火旺,煎津而成的小便短赤证。
如果您发现自己就有以上症状,那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阴虚火旺了。
在现在的临床上,我们用知柏地黄丸调理的疾病也比较多,比如阴虚火旺引起的单发性甲状腺结节,阴虚火旺引起的遗精、男性不育,阴虚火旺引起的顽固性盗汗等等很多病症,只要是阴虚火旺引起的,效果都不错。我的经验是,有盗汗的情况,是阴虚火盛引起的,一般一丸即可显效,服用数丸,即可扭转局面。有时候小便淋漓涩痛,如果是阴虚火旺引起的,间杂湿热也不必担心,因为张景岳说此方正可以治疗下焦湿热,此时用此方也是立效。
古代的方子,只要对症,效果都是立竿见影,这就是经典方的魅力,此方一般不受重视,大家了解以后,可以参照选用。孕妇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值得提出的是,此类清热之药,不必久用,中病即止。昔日李东垣曾经给患者用知母、黄柏治疗下焦湿热,效果极佳,患者痊愈了还想久服,重金求药,李东垣拒绝了。所以热症被清除后,需要培补正气,才是关键。
好啦,关于阴虚盗汗要服用知柏地黄丸的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季节里,大家都可以身心轻松地踏青赏景,感受春天的温暖烂漫!
㈥ 什么是骨蒸潮热啊
骨蒸潮热一般泛指虚热,低热,感觉是由内而外性发展,潮热就像潮水一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与湿不一定相关。骨蒸潮热一般都是肾阴虚火旺而致,即感觉有热感自骨内向外透发。一般骨湿潮热在西医上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选取中医疗法对症处理。有骨蒸潮热的朋友一定要忌口,禁忌吃辛辣刺激、烟熏、火烤、腌制的食物,避免对肝肾造成过多的压力。
㈦ 骨蒸潮热是什么情况啊,有人说我可能是,吓死我了
骨蒸潮热是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潮热.多为阴虚火旺,阴液亏虚,不能制阳,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于入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加亢胜而生内热.“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结核病 可以有骨蒸潮热的证出现 也可能没有
骨蒸潮热的证可能是因为结核病而引起 当然其他一些病也会引起骨蒸潮热
所以,你只要确定不是结核就行。
骨蒸潮热这个病治疗很容易,吃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即可。
当然结合你目前这个症状来看,颧红 口干 五心有热 鼻血溃疡等 吃知柏地黄丸是比较合适的。
㈧ 治疗骨蒸潮热,湿热黄疸,应选用的药物是什么
骨蒸潮热,12黄疸正常来说可以用茵栀黄口服液,加上知柏地黄丸
㈨ 清下焦火热燥湿——黄柏
黄柏,与前两篇文章写的黄连、黄芩性能相近,却又有一定差异。黄柏是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盛产于四川,称“川黄柏”,而贵州、湖北、云南等地亦有生产。一般在清明之后,剥取树皮,去除杂质粗皮,晒干压平备用。可生用,也可盐水炙或者炭炒。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经、膀胱经、大肠经。
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烦热。
黄柏,苦寒,归肾经、膀胱经,主清下焦湿热之邪。当湿热下注下焦时,容易出现黄带臭秽、小便短赤热痛等症状,黄柏擅长清除下焦湿热,配合山药、芡实、车前子等,清热化湿、利尿通淋。
黄柏是治疗黄疸的常用药,取其能够清热燥湿,当湿热之邪郁蒸于内,外映体表出现目黄、身黄之黄疸,取黄柏、栀子组成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
湿热下注,不止步于肾、膀胱、大肠,而继续向下,就会出现脚气恶臭、下肢肿痛等,黄柏配伍苍术、牛膝,组成三妙丸清下肢湿热邪气、通络止痛。
黄柏主入肾经,苦寒之性,善泻相火,对于一些阴虚所致的骨蒸烦热、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黄柏也有一定的疗效,常常取黄柏配伍补益阴精的药材例如生地黄、山药等组成知柏地黄丸,补益肾精、清热除烦。
黄连、黄芩、黄柏,三药的性能皆苦寒相近,其中黄连最为苦寒。三种药均是清热燥湿的代表药,对于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的疾病,三药常相须使用,提高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效果。但是黄芩偏向于清泻上焦肺火,更多用于肺热咳嗽。黄连倾向于清泻中焦胃火,更多用于治疗胃火炽盛、中焦湿热所致的痞满呕逆、高热心烦等。黄柏更擅长清泻下焦相火、除骨蒸烦热,常用于治疗骨蒸劳热、湿热下注下焦等疾病。
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点关注、转发,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私信我。
㈩ 清利下焦湿热的药有哪些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黄蘖或黄皮树除去外皮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泻痢、湿热黄疸,以及小便淋沥涩痛、赤白带下,阴部肿痛、足膝肿痛、萎软无力等症。
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术、牛膝,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
2.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等症。
黄柏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颇好,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
3.用于阴虚发热,或梦遗滑精等症。
黄柏除清实热外,尚能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常合知母、地黄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柏、川黄柏(生用,泻实火)、盐水炒黄柏(盐水炒,清虚热,泻肾火)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黄柏、黄芩、黄连三药,都是苦寒的药品,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柏泻肾火而退虚热,且能除下焦湿热;黄芩则以清肺热为专长,又能安胎;黄连泻心火而除烦,善止呕逆。这是三药不同之点。因此,一般所谓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就是根据黄芩清肺火、黄连止呕逆、黄柏泻肾火的特点而来的。但是,现在临床上作为清热解毒药应用时,芩、连、柏三药都是通用的,没有上述这样严格的区分。
【方剂举例】栀子柏皮汤《伤寒论》:黄柏、栀子、甘草。治伤寒身黄发热。
易黄散《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
滋肾丸《兰室秘藏》:黄柏、知母、肉桂。治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此外另有苦参,龙胆清热燥湿,用于下焦湿热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