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婚丧习俗的研究方法

婚丧习俗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24 16:42:11

A. 中国民间婚丧习俗有哪些

中国民间婚丧习俗各地有所不同。
以洛阳为例:
一婚嫁习俗
(一)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经提婚后双方男女可自由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认识,理解。经媒妁在男女两家多次往来,双方认定了婚事,就交换命单。
(二)择吉:命单又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视为正式定亲。婚约既定,不能更改。
(三)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
(四)迎娶:迎亲的时间,即阴阳先生算出的吉日,不能误点必须按时,否则以后家人容易生病。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囍”字,有正贴和倒贴,倒贴者取“喜到”之意。迎亲时,男方备彩车至女家接亲。伴娘必须是未婚的且是不能怀孕的。车走后鼓乐先导,一路吹吹打打,不时鸣放鞭炮。入婆家门时,新娘要洗脸(有专门的侄子或兄妹、端洗脸水),换婚纱。婆家摆设宴席。 至此,双方算顺利完成嫁娶礼仪。
二 丧葬俗仪
(一)入殓 在农村虽现在实行火葬,可仍有一些风俗在农村实行。死者家属要为逝去的人做棺木外形一头大、一头小。买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而死者家属在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棒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二)出殡,出殡之际,亲友全体举哀,助丧者将牢盆举起,让丧主头顶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乐齐鸣,孝匾、挽联、挽幛一起走到坟地。坟地位置由阴阳先生确定,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定好棺位放入棺才,封土。
(三)复三 亡人安葬后,还要举行各种祭奠活动。3日内,每日夜晚亲眷到坟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坟前摆祭,接土圆坟。 从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期(即“一七”),到灵前焚香化纸。“五七”时,到坟前烧纸,并将纸制人、马、屋及生活用具烧掉。孝子在“五七”之内(光山等县是百日内)不能理发剃须,不穿红戴绿,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后,将亡人灵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炉香,中午供饭;直至满周年。周年时,焚香、化纸,亲友参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丧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个月。3年内,头年春节不贴春联,只贴菱形白纸,子孙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贴红联,亲朋在正月十五前后为亡灵拜新年,烧新年纸;第二年贴黄或蓝色春联,第三年贴紫或绿色联,3年后方可贴红联。满3周年时,隆重祭奠后焚化灵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B. 玛雅人是如何进行婚丧嫁娶的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男女比例有所失衡,许多男人为了能娶到老婆,会用尽各种方法讨好丈母娘。可这个问题放在洪都拉斯,就完全不是事了,没老婆简单啊,直接买一个就好了。

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据说他们是玛雅人的后裔,在很久以前,玛雅人会将从别的部落抓来的男俘虏杀掉祭神,而女俘虏则会留下来当老婆,或者去跟别的部落交换日用品。



不仅如此,在洪都拉斯还有个非常奇怪的节日——翻尸节。

据说,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把家里死去的亲人挖出来,一起跳个舞。跳完以后,还会用手指隔着裹尸布描绘亲人的轮廓,告诉孩子们这个人对他们有多重要。

听起来是有点恐怖,但这就是当地纪念先人的一种习俗,跟我们清明节上坟是一个道理。

C. 写婚丧习俗传说内容该围绕哪些重点

婚丧习俗传说,就是关于婚姻和丧葬习俗的传说。这类传说大都用故事解释婚礼、葬礼上为什么要举行一些富于特色但显得颇为神秘的习俗活动。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族有很多丰富多样的婚丧习俗,有关的传说也很多。上文所举的关于新娘的盖头或遮羞布的传说就是婚俗传说。

婚姻与丧葬是民众生活中的大事,婚礼与丧礼一般是民间最隆重的典礼。按民间传统礼俗,婚丧大事有严格和繁琐的“讲究”。这些讲究大都是“老时候”流传下来的风习。很多风习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但还在认真遵行着。人们就编出一些故事来解释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在婚俗中,关于姑娘出嫁要背出门、要坐轿子、蒙盖头,迎娶新娘要放鞭炮,新娘入洞房后要坐福,新婚之夜要闹洞房,等等,都有传说流传。汉族办婚事大都在新房里和用品上贴写双喜字。据说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北宋宰相、文学家王安石有关。故事说,王安石年轻时进京赶考,在京城对出了一家人门口的一幅为选婿悬挂的对联,喜结良缘,新婚之夜,又得金榜题名的喜报,正是“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D. 土家族婚丧嫁娶的习俗特点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习俗

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节庆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E. 楚雄婚丧嫁娶有那些习俗

楚雄婚恋习俗:
1949年以前处于封建制的地区,婚姻形态与汉族较为接近,但盛行族内婚制,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间也不通婚。婚姻礼仪各地也不尽一致。楚雄州牟定、武定、永仁等县的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等程序。彝族没有专职媒人,男女均可充当。媒人携带糖酒到女家提亲,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即"吃订酒"。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和部分首饰(必不可少的是手镯和一块红布)到女家,女家请来自己的长辈亲属一同商议婚期、彩礼、婚筵规模,迎送亲的人数等事宜。
自"吃订酒"之日起,男女双方不得任意反悔。新娘出嫁时,按规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娶。接到新娘后,在去新郎家的途中,凡需过桥、翻山越岭、过河、爬坡坎,新娘均由陪郎背着。一路上,迎亲、送亲的青年男女弹着三弦、月琴,吹着唢呐、短笛,唱着背新娘歌,跳着舞,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石屏等县坝区以及江城、元江、峨山、巍山等县,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江城县彝族多数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严格禁止跟汉族、哈尼族等外族通婚。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亲的女伴昼夜陪守着,到第三天一早即回娘家。在娘家住满一个月后,婆家请人去接,仍有女伴数人前来同住。三天后又返回娘家,再住一月。直到第三次接回时,夫妻始能同房。有的妇女对包办婚姻不满,往往是长时间住在娘家不回。巍山彝族男孩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定下亲事,称之为"喝定酒";喝了"定酒"后的双方家长已变成"亲家",已许配的姑娘开始称男方的父母为"爹、妈",当儿子长到十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们完婚。尽管部分地区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上存在父母包办的现象,但不少地区的彝族在婚前享有相当的社交自由,与汉族相比,彝族女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很少。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时,青年男女往往利用这些机会唱歌跳舞,饮酒吸烟聚会,开始相识、互恋、递送信物,不少人也在禀告父母而后成为眷属。

楚雄丧葬习俗:
楚雄州彝族古代行火葬,明清以后逐渐改行土葬,至今在元谋县、永仁县的一些地方的彝族村寨仍保留有火葬习俗。彝族有宗族墓地,但凶死者不得入宗族墓地;夭折者则有树葬、路葬、弃葬等葬法。老人死后有“接气”、“报丧”、“吊丧”、“献药”、“祭奠”、“指路”、招魂”、“起灵”、“献水”、“制祖灵”等仪式。
在老人临死弥留之际,子女要守着老人,在老人快要“落气”时,子女要用一只大公鸡对口“接气”,也有的由长子对着老人的口哈气,以示“接气”。接气后表示老人已去世,亲属方可哭丧报丧。彝族报丧最简单的方法是鸣枪或鸣炮,村人一听到枪声便会主动前来帮忙。帮忙的人到后,就要派人去向死者后家告丧。到后家后,先在后家堂屋里磕头,告之丧讯,主人招呼报丧人坐定,另设一空坐位,意为亡者灵魂就坐,接着捉一鸡让报丧人用左手杀死后切成块煮熟,鸡头、鸡翅、鸡腿用一根筷子串起挂在门框上。吃过饭后由直系亲属拉一只羊,请一班乐师和亲友一起杠着魂幡孝旗,敲锣打鼓,吹响长号、唢呐,前去吊丧。
老人亡故后,丧家即须拉来一只绵羊,抱在死者头上绕九圈后,用木棍把羊打死,把羊头对着尸体的头放在死者身旁。长者念祭词,大意是:你死了,你的魂要到祖先的魂那里生活,你带走这只绵羊,作为你的财产,拿去给祖灵作见面礼。念毕之后,杀羊烧肉祭死者亡灵。这个仪式叫“打断气羊”,彝语叫“哥则曲”,意为断气的伴。丧家要用锥栗树枝搭起丧棚,停放灵柩,给亡灵“献药”、“指路”。所谓“献药”,就是由毕摩依死者生前所患之病配成药剂,在灵位前架一竹槽,死者家属跪在灵位前用一小勺,一面由毕摩诵《献药经》,一边将药汁注入竹槽中流出,意为给死者喂药,认为从此亡灵即可病愈。“指路”是彝族送葬仪式上为亡灵指明通往祖地道路的祭祀活动。指路时,灵柩放在树枝插成的望乡台之前。孝子跪两旁,毕摩边念《指路经》边向致祭亲友身上撤米粒。诵毕,由死者的女婿或后家跪在弓箭处,将所备之箭向前方直射。由毕摩拿一只新笔,蘸着雄鸡冠上的血,用一个面镜照着纸扎的金童玉女,点画耳目口鼻之窍孔,然后便开始发柩,或火葬或土葬。
火葬时,要在预先选好的火葬地点挖一个坑,上放备好的白柴,烧男尸时堆9层柴,烧女尸时堆7层柴。子女亲友哭灵一阵后,将尸体抬上柴堆。尸体的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火化后把尸灰捡起撤在山头竹林间,用卵石把火化地点围上一圈。最后由毕摩用红绿线系山竹根一节,及绵羊毛少许,盛入一个小布袋内,装入用竹子编成的小篾箩内制作为祖灵祭祀供奉在家中,整个丧葬程序便结束了。
总的说来,云南旅游地楚雄彝族的这些丧葬习俗,都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遗存。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如今丧葬程序已大大简化。

F. 中国民间婚丧习俗有哪些

1、定婚

媒人撮合,通过合八字,双方父母同意,视为定婚。

2、结婚

也叫过门,要择良辰吉。出嫁时,有哭嫁的习俗,其歌词内容大都是讲父母养育子女的艰难,骂媒婆及到夫家如何待人接物等。新社会,破除旧俗,婚姻自由,但乡间仍存在旧时的一些陋习,如要彩礼。

3、唱夜歌

“唱夜歌”是殡仪的一种仪式,也是举哀。岳阳县老人、大人死了,一般都要殡仪,在乡间的一些地方到今仍然保存古老的习俗——“唱夜歌”,入夜之后,歌手带着孝子们围着灵柩兜圈子,一边击鼓,一边讴歌,其声调悲切。

4、坐夜

一夜之间,除了唱歌外,则是敲锣打鼓,放鞭,和向死者鞠躬作揖。亲戚朋友整夜在灵柩边静坐、听歌,俗称“守孝”或“坐夜”。

5、选择墓地

选择墓地,用青砖,石灰砌起墓穴(架空,不封门)。人死之后,将棺材放进坐基中,封上门,即成坟墓。现在自改革殡葬,号召要求举行火葬以来,群众一改过去的习惯,只有少数偏僻乡村,此种旧习仍有存在。

G. 中外婚丧民俗的区别

中国婚礼形式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的六礼:①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亲;②向名:男方在求婚后托媒人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准备合婚的仪式;③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说明双方已经订婚。后来就发展成送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④纳征:是纳吉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方,是成婚阶段的礼仪,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⑤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同意;⑥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式往往被看作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西方婚礼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步骤:①来宾入席;②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③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④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⑤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⑥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⑦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⑧茶会或晚宴。但是整个婚礼过程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重 。
婚礼服饰
“斗争衣衫巧样逢,深浅配来纤手绽”。婚礼服饰在诞生以来,就富有浪漫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婚礼服饰愈加绚丽多彩。从古至今,婚礼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2]不可否认,形势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是世界各国的传统婚礼服饰与悠久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独具特色的东西方各有的气息。
中国婚礼服饰
中西方审美与习俗的差异决定彼此传统婚礼服饰的不同。中国服饰强调统一而不突出个性,因此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幸福。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而且衣服上的龙凤图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中占主要地位。按照中国传统龙象征男性,风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吉祥。因此在新娘礼服上会有大大的凤凰图案,新郎往往在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
西方婚礼服饰
西方服饰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因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利、平安、善意正直发生常规性联想,是欢喜纯洁无暇的象征。在古代的西方社会,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婚礼地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的追逐,婚礼地点已经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像教堂或饭店等地方,而是随之婚礼形式的发展,婚礼地点也在不断变换中,如公园,地铁,大海,雪山等,地点愈加丰富多彩而又浪漫横生。
中国婚礼地点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西方婚礼地点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圣洁与庄重,认为婚姻是神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是神对人类的祝福,认可有神的见证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等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发誓,显得非常的神圣,也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记忆中。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且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
婚宴
婚宴是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中西传统婚俗,我发现中西方传统婚宴的习俗不仅有其不同之处,还有这些共性。
共性在于,婚宴上,新郎新娘都要给家人、朋友及众多宾客敬酒以示谢意。人们往往会表示更美好的祝福,如“白头到老”、“永结同心”等,而不同点在于:
中国婚宴
在中国,传统的婚宴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对于新郎的父母更是要宴请其所有朋友。在宴席上,人们只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并且中国婚宴的费用是新郎分担。但宾客所给的礼金也足以支付男方婚宴,并略有盈余。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的贵宾敬酒,因此一场婚宴下来,新人已经疲惫不堪。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宾客敬酒,对宾客到场表示感谢和欢迎。因此婚宴显得铺张浪费而又无趣僵硬。
西方婚宴
西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帐。酒宴上新郎新娘会在宴席开始时跳第一支舞,之后酒宴开始。对西方人来说,婚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牧师主持的贺词,男女双方的承诺及交换戒指,而不是婚车迎送和大摆酒席,婚宴用的是自助餐的形式,因此可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的很丰盛,同事来宾根据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会造成浪费。

H. 关于中国古代的婚丧习俗的论文

中国汉族传统习惯,结婚时要贴红对联,戴红花,新郎新娘要披红挂彩,故称为“红事”。人死了,其子孙要披麻戴孝,一律用白布,故称为“白事”。红白喜事的操办由于民族风俗的不同而异。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的操办也已大大从简。 1.婚姻习俗我国婚姻习俗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特别经过封建时代的演变与丰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规范。婚姻习俗直接受婚姻制度的影响,我国由于多民族及其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婚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婚俗形式,有些婚俗至今都还存在一定影响。就我国民族的婚俗现状来看,我国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礼仪,即求婚、合婚、相亲、订婚(过小节)、完聘(过大节)、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卺、闹房、归宁。这些程序联系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婚礼。 2.丧葬习俗人死为丧,为死者举行一定的安葬仪式称为葬。不以礼仪的葬叫做埋。丧葬礼简称丧礼、葬礼。丧礼的程序一般有停、奔丧、挂孝、坐夜(守灵)、入殓、吊孝、出殡。葬礼有集体葬、合葬、迁葬、蒿葬、水葬、风葬、悬棺、洞穴葬、火葬、土葬、天葬等。现代丧葬礼仪有下面一些具体礼节:成立治丧组织、发讣告、赠挽联、唱挽歌、献花圈、戴黑纱白花、守灵、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等。

I. 尤溪县婚丧习俗是怎样的

婚嫁:封建社会,尤溪人婚嫁由父母包办,经过议婚、订婚而后结婚。议婚一般通过媒人为男家、女家互送《庚贴》。男家收到女方庚贴后请“算命先生”合婚,合则请女家开列聘礼议单。订婚,俗呼“系记”。男家备必果品四色(每色5公斤)、公鸡、线面和女方的衣料、鞋袜一套,以及表示婚姻的信物(如:戒指、项链之类)送给女家,女家也要回赠信物。结婚,男子17岁、女子15岁以上。结婚先由男家预选吉期,写红贴征求女方意见后定下迎娶吉日。迎娶前一日,男家须按议单送足聘金和礼物,吉日发出花轿迎亲,并互换《三代》礼书和《拜贴》等。女家的陪嫁妆奁多数只备箱、笼服饰。若加有床、橱、桌凳、锡制烛台、茶壶、酒壶等的,必在系记时要求男方四色果品每色10公斤,俗呼双倍礼。女方要求送双倍礼的一般为有钱人家。嫁妆中,都必备1个新马桶(呼为子孙桶),内放有红蛋、桔子、一个小红包,1对宫灯(寓意添丁)、1对火笼(寓意亲热)、一个红手棒(篾织,内盛俗叫“鞋簿”一本,内夹有男女鞋样、碎布等,剪刀、尺子、锥、针线、红白带子等)。新娘到达男家,花轿直抬到客厅,停轿后,由男家选一对童男女在轿门左右三请新娘下轿,而后由男方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者,掀开轿帘门,牵新娘下轿,举行拜堂仪式后入洞房,入夜饮交杯酒。新娘卸妆时,先由新郎用称杆挑开头盖布,卸下新娘头上正中的一朵红花,之后分别由新郎的母亲、姑、嫂等卸花。
民国以前,尤溪同姓不通婚。县境内畲族蓝、雷、钟姓历史上自相通婚不与汉族通婚。民国时,法律只禁止近亲结婚,才有少数同姓男女结婚。这个时期,男女青年接触机会逐渐增多,开始了双方交往谈恋爱的自愿婚姻。但议婚、订婚仍受双方父母制约。畲汉也开始通婚。这个时期也有少数人借公共礼堂举行有双方主婚人、新郎、新娘、介绍人、证婚人在结婚证书上签字盖章的结婚典礼仪式。
新中国建立后,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确定婚姻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和干涉,婚龄男20周岁、女18周岁,不规定订婚。从此,婚嫁大多通过介绍男女互相认识、交谈、恋爱阶段,进而互访家庭,经双方父母同意,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双方共同选定日期,举行婚礼。20世纪60年代后,迎亲花轿已逐渐绝迹,改用自行车、机动车或步行带领女到男家。拜堂仪式逐步淡化。但“系记”习俗仍沿袭至今。婚礼前,男家要送一定数量的礼金、礼物给女家,女家置办衣饰、器物陪嫁,其中,必备品有:马桶(现改用痰盂或带盖红塑料桶一个)、宫灯一对、一对火笼(有的改用暖壶)的习俗仍然流行,部分农家还作为必要条件。现在,已有不少人家否定旧法,实行婚姻自主,青年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争得父母同意后,自主决定登记结婚,择日完婚,小轿车接送,嫁妆多为金银首饰,家用电器。根据实际经济能力,举办简朴、隆重、热闹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婚礼。不少人结婚日期选在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或元旦。也有些年青人选择旅游结婚。

丧葬:据明嘉靖《尤溪县志·地理卷·谣俗》记载,“普通民众去逝,尸体积柴而焚之”,就有火葬习俗。明成化、正德年间(1465~1521年),经过地方官员晓谕取缔,逐渐废止。以后流行土葬习俗。墓地通常选择村落附近的山地,凿穴进棺,以石块封穴口,有的墓周开墓圈排水,墓前留一块小平地为墓埕。总占地约20平方米,有的选在路边山脚下,不开墓圈,以路为墓埕。以前少数人家迷信“风水”,要请“地理先生”踏山觅地,往往不能在丧期及时埋葬,停棺多年,成为公害,民国十二年(1923年),县政府要求全县限期清葬停棺,除此陋习。
通常老人死亡,遗体在寝室停一天后,再移至后堂(一些农村地区,老人死亡后,遗体即移放后堂,还有的地方见老人已经不行了,移至后堂送终),整容更衣装饰,覆被、头边安灯。老人寿衣件数上下装合算,一般逢单不逢双,最盛装可着12件,寿被由出嫁女儿赠送,一般盖1条多至3条。入殓通常在死后48小时内。姻亲得讣,必亲到丧家检视死者遗容和服饰,向遗体告别。姻亲到达时,丧家的子、媳、女、孙、孙媳等要在大门外跪接。其他亲戚、宗亲、邻里、朋友闻讯,都在入殓前带香、纸、烛到丧家吊唁(入殓后不许带香、纸、烛吊唁,现不少人改用现金折代),致送赙仪(向丧家送礼)助丧。所有孝服,如头巾(男亲友戴在头上的白布做的孝帽),腰白(男、女系在腰间的白布条长约1.3米,宽10厘米左右)须在入殓前制做完毕。入殓后,头巾、腰白等如不够分发,除头巾外,其他均不得补做。入殓时,有剪死者的一片指甲和几根眉毛,用红纸包好,安放在一个小香炉内供起“香火”用。堂房宗族邻里有相帮丧事劳务的义务,一些农村,丧家的亲戚,还有赠米送菜相帮的习俗。县城人家对造墓、抬棺等重体力劳务均出资雇工。出葬一般在首七(死者去世之日起每7天为“一个”“七”期),也有三、四天的,但死者若是长寿的或富贵的,出葬就延至三七、五七、七七或六旬及百日才入葬。葬前举行祭礼。
治丧时,儿子要披麻衣戴麻帽穿麻鞋,亲属按亲疏和辈分分别穿白夏布或白布衣、裙,俗呼“带孝”。旧俗在入殓前和出葬前,有请道士来家举行迷信活动。旧礼教规定父母丧丧期为3周年,配偶丧丧期为一周年,祖父、母丧丧期为1周年,曾祖父母丧丧期为5个月。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实行火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朝着“重生不重死”的方面改变,重视生前多尽孝道,死后从简治丧,所以人们多不拘泥于旧俗,通常都在“首七”办完殡葬,结束治丧事务,即恢复正常生产和工作。丧期志哀形式也简化。
人不在家内死亡的,遗体不移进宅内,只就地或在宅外临时搭棚安置治丧。在外地死亡而不就地安葬的,殓后运棺(现火化后持骨灰盒)回乡即葬。男未婚女未嫁早逝的和非自然死亡的,殓葬都从速从简。
旧俗丧家在治丧期间,要办“开厅饭”(遗体移入后堂之夜),“入殓饭”(入殓当晚)和“谢酒”(首七或安葬当晚),“开厅饭”仅略添些酒菜,“入殓饭”一般只用六道或八道菜,主食为米饭或粳米粿(不炒),但头道菜须是拌米粉干,就大块肉(一般每块重约100克,若丧家经济条件较好,亡者长寿的,肉块越大),每客2块(旧俗,此肉吃不完可带走)。还需备花生、饼干之类的四样果品,其余菜肴从便。“谢酒”菜肴较丰盛,必上一道白片鸡,旧俗这道菜上来,孝男、孙须身穿夏布孝服,跪在堂下向客人致谢,司仪请全体客人起立,这时坐在首席上母系姻亲须起身下堂,扶起孝男孙,而后继续用餐,孝男则逐席向客人致谢,请客人多喝点酒。丧宴,事主不敬酒,不劝酒,随客自饮。旧俗,丧宴不备汤匙(寓意,主人举哀,无法周到),要喝汤先喝掉杯中的酒,用酒杯盛汤喝。还忌向别人借器具物品(除至亲宗亲外),故丧宴只保证重要亲戚和老人有坐席,本家宗亲、一般客人,若椅登不足,则站着用餐。现在这些习俗城区已不流行。

阅读全文

与婚丧习俗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理解成语小方法有哪些 浏览:769
无线网安装方法 浏览:955
天然元牛乳钙的食用方法 浏览:558
37度智能手环使用方法 浏览:460
雅培安素使用方法 浏览:261
贤上腺素缺少症治疗方法 浏览:23
如何保持积极的方法 浏览:724
植物爬藤网安装方法 浏览:604
水蛭怎么养值方法 浏览:869
后车座安装方法 浏览:561
h5手机制作方法与步骤 浏览:780
测量静态电压的方法 浏览:533
快速瘦腿瘦腰瘦胳膊的方法 浏览:126
扇形弦的计算方法 浏览:696
哲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浏览:868
腋臭非手术治疗方法 浏览:354
男用润滑油的使用方法 浏览:294
魅族相机水印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56
lol里缓存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0
眼睛模糊土方法怎么治疗 浏览: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