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三种蛋白表达研究方法

三种蛋白表达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19 15:01:39

A.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有哪些

比较多:最基本的
1、双向电泳技术(理想目的:将细胞(或组织)内所有蛋白质都分离开来)
2、质谱技术及一系列派生技术 (测蛋白质序列)
3 、蛋白质互相作用研究:
酵母双杂交,细菌双杂交,免疫共沉淀技术,pull-down,FRET,BiFC等
4、蛋白质定位:
荧光标记技术,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免疫荧光,免疫化学等技术。

B. 六,蛋白组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有哪些

概念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 基因组学(genomics)两个词的组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研究技术
二维电泳和质谱技术
应用
1.蛋白质鉴定:可以利用一维电泳和二维电泳并结合Western等技术,利用蛋白质芯片和抗体芯片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研究.
2.翻译后修饰:很多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要经历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酶原激活等.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调节功能的重要方式,因此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对阐明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功能确定:如分析酶活性和确定酶底物,细胞因子的生物分析/配基-受体结合分析.可以利用基因敲除和反义技术分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另外对蛋白质表达出来后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蛋白质功能的了解.Clontech的荧光蛋白表达系统就是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内定位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4.对人类而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主要指促进分子医学的发展.如寻找药物的靶分子.很多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而很多药物的靶分子也是蛋白质.药物也可以干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基础医学和疾病机理研究中,了解人不同发育、生长期和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及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的特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可能找到直接与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相关的分子,进一步为设计作用于特定靶分子的药物奠定基础.

C. 检测蛋白质表达量的实验方法有哪些,western-blotting的原理,方法

蛋白质印迹(免疫印迹试验)即Western Blot物、物化免疫遗传用种实验其基本原理通特异性抗体凝胶电泳处理细胞或物组织品进行着色通析着色位置着色深度获特定蛋白质所析细胞或组织表达情况信息
蛋白质印迹由瑞士米歇尔弗雷德希物研究所(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Harry Towbin1979提尼尔·伯奈特(Neal Burnette)于1981所着《析物化》(Analytical Biochemistry)首称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电泳离细胞或组织总蛋白质凝胶转移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膜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某特定抗原种蛋白质检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基蛋白水平表达研究、抗体性检测疾病早期诊断等面

D. 如何研究蛋白质的表达规律

前者可以通过Western blot来研究而后者可以通过免疫学方法(如免疫胶体金、免疫荧光)或者organelle import assay(真核生物)来研究。

E. 5种蛋白质研究方法都是什么

本文概括了研究蛋白质的五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2.蛋白质双杂交技术;3.噬菌体展示技术;4.蛋白质的亲和色谱;5.亲和印迹。
……
详细资料请参考:on
http://doc.bio1000.com/show-3109.html

F. 检测蛋白质表达除了Western blot,还有什么方法

你能否说的详细一点呢?你想要怎么做?至少说,你想看的蛋白是体内的,还是外源转染进去的质粒表达的?
如果是体内的,western是比较好的方法;如果是分泌蛋白,则可以用ELISA;如果是外源转染进去的,则可以融合一个GFP什么的进去,看荧光就行了。还是得看你想怎么做,还有你的蛋白是什么状态的。
上面有人说RT-PCR,检测mRNA是一种间接的途径。如果此蛋白有转录后调控的机制,则mRNA的量不能反应蛋白的量。

G. 蛋白质的哪几种表达系统和方式

1.表达系统 a大肠杆菌 b哺乳动物细胞 c其他表达系统包括果蝇表达系统、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和酵母表达系统
2.表达方式 瞬时表达 稳定表达 诱导表达

H. 蛋白表达用哪种表达方式比较好呢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哪种呢

蛋白表达是指用模式生物如细菌、酵母、动物细胞或者植物细胞表达外源基因蛋白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工程技术中占有核心地位。

蛋白表达系统概述

蛋白表达系统是指由宿主、外源基因、载体和辅助成分组成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实现外源基因在宿主中表达的目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宿主。表达蛋白的生物体。可以为细菌、酵母、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由于各种生物的特性不同,适合表达蛋白的种类也不相同。

2、载体。载体的种类与宿主相匹配。根据宿主不同,分为原核(细菌)表达载体、酵母表达载体、植物表达载体、哺乳动物表达载体、昆虫表达载体等。载体中含有外源基因片段。通过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可以在宿主中表达。

3、辅助成分。有的表达系统中还包括了协助载体进入宿主的辅助成分。比如昆虫-杆状病毒表达体系中的杆状病毒。

原核蛋白表达系统既是最常用的表达系统,也是最经济实惠的蛋白表达系统。原核蛋白表达系统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为代表,具有遗传背景清楚、成本低、表达量高和表达产物分离纯化相对简单等优点,缺点主要是蛋白质翻译后缺乏加工机制,如二硫键的形成、蛋白糖基化和正确折叠,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的几率较小。

酵母蛋白表达系统以甲醇毕赤酵母为代表,具有表达量高,可诱导,糖基化机制接近高等真核生物,分泌蛋白易纯化,易实现高密发酵等优点。缺点为部分蛋白产物易降解,表达量不可控。

哺乳动物细胞和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主要优点是蛋白翻译后加工机制最接近体内的天然形式,最容易保留生物活性,缺点是表达量通常较低,稳定细胞系建立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艾柏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基因、重组蛋白、抗体、噬菌体文库等生物制剂的研发,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CRO技术服务。

公司成立至今,以自主研发为核心,围绕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搭建了蛋白表达纯化平台、抗体定制平台、抗体工程平台、抗体药物平台、质量分析平台以及模式动物基因工程研究平台。以抗体药物研发一条链解决方案为基础,我们主要为客户提供重组蛋白表达生产、抗体制备、噬菌体库构建与筛选,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抗体筛选、抗体测序、抗体分析、抗体人源化与亲和力成熟、表位作图、抗体工程改造与抗体药效学)、稳定细胞株构建与cGMP生产、细胞免疫(CAR-T/CAR-NK)、蛋白晶体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药理毒理学等技术服务。

公司先后获得——

l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l科技型中小企业

l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l北京“第五届北京亦庄创新创业大赛”大健康行业十强;

l无锡“先锋英才产业计划”产业先锋;

l无锡“第五届苏南全球创客大赛”优秀奖;

l重庆“长寿经开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我们旨在打造国际知名的抗体药物技术服务品牌,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者以及制药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试剂以及CRO外包服务!推动抗体药物领域的研究,是艾柏森一贯的追求。

硬件设施

l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l3000平方米的中央研发实验室

l100平方米的万级细胞间

服务宗旨

l质量保障,多年经验人员

l服务定制,降低科研费用

l提升效率,缩短实验周期

选择我们:

服务广受好评:涵盖Amgen,Genetech,诺和诺德,昭衍新药,亦诺微医药,卫计委,中科院,医科院,清华,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等海内外工业/研究院/院校客户,在业内获得一致好评。

不断开发创新:研发和创新是艾柏森的根本,以创新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升级我们的技术实力与研发平台,并致力于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先进技术专利:拥有多项先进核心技术专利,为研发服务带来保障。国内领先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领先的抗体药物发现和抗体工程平台,都使得我们的团队更有竞争力。

质控体系严格:目前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艾柏森一贯以严格的质控体系进行我们的研发服务和产品生产,使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有保障!使用一流的蛋白与抗体检测设备,可以提供抗体/蛋白亲和力分析、抗体/蛋白稳定性实验、细胞活性分析等多项分析检测服务,为客户提供有保障的产品与技术服务。

I. 1.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概述(上)

说明:此篇笔记系2016-2017年由克里克学院与康昱盛主办的蛋白质组学网络大课堂整理而成,侵删。该课程由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库鑫博士所授。

大伙儿都知道,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研究一种细胞或者一种生物体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虽说现在基因组测序火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蛋白质才是执行生命体功能的基本单元,而且蛋白质都是通过形成各种复合物,组成通路网络,去行使各种生物学功能的!所以,有很多生物学问题只能在蛋白质层面上去研究去探索,而且需要站在系统的层面去考察,比如说: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细胞定位、翻译后修饰、信号通路及代谢通路的调控和功能等。这就是为啥蛋白质组学如此重要啦!

既然重要,科学家们自然是想尽办法来研究了!最开始使用的技术就是传说中的双向凝胶电泳(2-DE),由于分辨率低、蛋白质重叠等各种问题,无论是通量还是准确度,都不尽如人意。当质谱技术兴起以后,就迅速被替代了。

说起质谱技术的诞生,估计很多小伙伴都听过那个着名的diao丝逆袭的段子,讲的就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作为蛋白质谱发明人之一,由于一个不小心在实验时错加了甘油,结果神奇地将质谱技术引入到鉴定生物大分子的应用领域。想想,大到整个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小到每个个体的人生,都充满了多少不可思议~

当质谱技术与蛋白质组学碰到了一起,真是天雷引了地火,产生出强烈的化学反应,迅速引爆整个学科的发展!也就十几年的时间吧,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目标从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到人的体液、组织等人体样本,应用范围的生物复杂度越来越高。研究目的呢,也从最初的肽段序列推导,到多肽和蛋白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翻译后修饰,再到如今成为新热点的靶向蛋白质组学,总之,势不可挡啊!

说到靶向蛋白质组学,咱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蛋白质组学的应用领域主要是针对基础生物学,比如研究通路、蛋白复合物、互作网络,表征细胞和组织的类型,观察细胞周期内蛋白质的表达等。近年来,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蛋白质组学开始被用于医学研究和药物研究。比如说药物研究,国内可能用得还不多,但在欧美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以肝毒性为例,蛋白质组学可以为药物研发前期的肝毒性评估提供研究手段。

那么,怎么将蛋白质组学应用到临床及药物研发中呢?就是需要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了!以前,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用于发现新的未知物,比如肽段、蛋白复合物、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等。这部分的应用很广,技术门槛比较低,方法比较通用。但问题是,这种方法思路没办法应对大量的临床样本,可重复性和准确性达不到要求。

于是,靶向分析开始兴起,就是说,分析之前我们就明确知道需要分析的物质是什么,然后把它挑出来,进行一个精确的定量和分析!我们不需要一次性验证成千上万的蛋白,但我们需要在成百上午的样本中验证十几种或者几十种我们关心的蛋白质,而且这些蛋白质常常都是浓度很低的蛋白,用传统的方法基本上只有被遗漏的命(后面我会详细讲为什么会遗漏)。有了靶向技术,对于研究临床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就有了更大的可能和更强的支撑了!

那么接下来,根据老师讲课的思路,我就从定性检测、定量检测和靶向蛋白质组学三个方面来分享下听课的收获。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检测,样品制备是跑不掉的准备工作。用于质谱的蛋白质样品,来源非常广泛,只要你是包含了蛋白质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来源。对于复杂的样品,比如人体体液或组织样本,蛋白质的提取及去高峰度,常常需要复杂的精细的处理,而且处理流程根据样本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这部分内容呢,第二讲“样品前处理”会详扒,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期待我的下一篇听课笔记吧~

话说,蛋白质的定性检测有两种思路:Bottom-up和Top down。Top down是指从一个完整的蛋白出发,在质谱中进行碎片化处理,通过对碎片分子的检测,推导出蛋白的序列。而在使用中真正占绝大多数是Bottom-up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hotgun方法,它充分利用了蛋白质自身的特点:可以被特定的酶在特定的位点切断。基本思路是,先用蛋白酶把蛋白序列进行酶切,再针对酶切后的肽段进行鉴定,所以进入质谱的检测对象永远是肽段,再根据肽段序列再推导出蛋白序列。

1. 样本处理 :拿到蛋白来源的各种样本,进行前处理和优化。

2. 蛋白分离 :根据研究需要,用凝胶分离,提取所需的蛋白,或者不分离,全部拿来检测,需要注意去杂质;

3. 酶切 :用序列特异性的酶,对蛋白进行酶切;

4. 肽段分离 :酶切后的肽段进入HPLC(高压液相色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C-MS中的LC,肽段会因为在色谱柱填料上的保留时间的不同,得到预分离;

5. 电离 :分离后的肽段,加电压使其离子化(ESI);或者用MALDI基质辅助的激光解离,就不需要HPLC的过程;

6. 质谱解析 :将带上电荷的肽段送入质谱,肽段会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在质谱里收集信号,得到谱图。

7. 搜库 :用搜索软件对质谱图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得到肽段及蛋白序列信息。

换个角度,对Shotgun方法的流程,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指标,我们叫Peptide-Spectrum matching(PSM),就是指谱图与肽段的匹配。匹配得越好,则反推出的蛋白就越准确。这个匹配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搜库。那么接下来我就来分享一下从课程中学习到的搜库背景知识、搜库工具和算法,以及对搜索结果的评估。

质谱,听上去很高大上,无论有多贵重,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

一台质谱可以不止一个离子源\分析器\检测器,可以把几种串联起来,针对不同分析需要来使用。

离子源

我们先来说说离子源。蛋白质谱所使用的ESI(Electrospray ionization)电喷雾离子化,对蛋白质组学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发明!因为是直接从液相进行离子化,使它与LC(液相色谱)的联用变得更加容易了,我们可以先用LC将非常复杂的肽段混合物进行预分离,减少每次分析物的复杂度,然后分离的肽段可以直接进入ESI,形成电离喷雾。

那么,ESI喷雾是怎么形成的呢?简单来说,分离柱前端有一个小开口,被分析物根据质量及电荷的不同,依次通过前端的小开口。小开口处加了电压,刚开始,静电力与表面张力相同,当加大静电力使它大于表面张力的时候,液膜破裂,形成无数带电的小液滴,就形成喷雾了。像现在比较新的nanoESI技术,LC的流速就更加慢,离子化的效果也更好。觉得以上描述还不够形象的童鞋,直接看图吧:

质量分析器

说完了离子源,接下来我们来说质量分析器,这是质谱仪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通常听到的各种质谱仪的名字,就是根据质量分析器的类型来命名的。我们样品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并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后,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中。质量分析器将带电离子根据其质荷比加以分离,记录各种离子的质量数和丰度,用于后续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质量分析器有两个主要的技术参数:质量范围和分辨率。质量范围是指是所能测定的质荷比的范围,它决定了咱们能检测到的离子的范围。比如,ESI离子源能产生许多m/z大于3000的离子,如果你选的质量分析器的上限达不到3000,那么3000以上的离子你就检测不出来了。

然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指标,就是质量分析器的分辨率!先上个公式描述:

分辨率=观测的一个质谱峰的质荷比/半峰高处的峰宽(FWHM)

啥意思呢?比如下图中最左边的那个峰,它的质荷比是1,085.55,峰高一半的地方的峰宽值是0.217,于是:

分辨率=1,085.55/0.217=5,000

如果这么讲还是不太明白,那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质谱分辨率越高,我们将得到越尖越细的谱峰。你可能会问:谱峰又尖又细的好处是什么?这是个好问题!事实上,分辨率可以表征两个相邻的谱峰在质谱中被区分开的能力。大家通过下图感受一下不同分辨率的质谱仪能给我们多么不同的谱峰图。

图中以Glucagon(胰高血糖素)为例,展示了不同分辨率的质谱仪给出的谱峰。当分辨率是1000时,只能看一个很宽的峰(蓝色);分辨率增加到3000时,峰窄一些(红色),但还感受不到明显的差别;当提高到10000时,很明显能看到,其实这里包含了8个峰(绿色);再提高到30000的时候,半峰宽更窄,两个相邻的峰可以彻底地被分开(黑色)。显然,我们在分辨率为1000或3000,不能准确的检测被分析肽段的精确分子量, 从而导致谱图无法匹配或者发生错配。

不同的质量分析器有不同的分辨率,通常的顺序是:傅里叶变换质谱分辨率最高,但造价太贵;其次是Orbitrap(轨道阱系列),分辨率远远高于其它质谱;再次是TOF(时间飞行质谱);然后是离子阱(Ion Trap);最后是四级杆质谱(Quadrupole)。

这里我多说一句,分辨率高固然好,但价格肯定就贵,选择质谱仪的时候要根据咱们自己的研究目的以及预算范围啦!

二级质谱

然而,要对肽段进行鉴定,一级质谱显然是办不到的,我们没法根据肽段离子m/z的值就推断出这个肽段由哪些氨基酸残基组成(可能的组合非常多),以及序列顺序是怎么样的,对吧?所以,鉴定肽段还需要二级质谱。

什么是二级质谱呢?简单来说,肽段混合物通过一级质谱得到了一级谱图,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肽段,通过一些方法,比如,与随性气体进行碰撞,把肽段碰碎,得到碎片离子,再形成二级谱图。我们通过观察碎片离子的质量分布来推断肽断的残基组成,最后再反推出蛋白质是什么。上个图,帮助大家理解一下二级质谱是怎么来的。

在上一段,我提到是从一级质谱中“选择”一个肽段进入二级质谱。这里看似讲得云淡风轻,事实上怎么选却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通常选择的方法我们可以叫做“TOP”法(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比如TOP15就是指从一级谱里选前15个高度的峰,每一次分离一个肽段,然后对这个肽段进行扫描,得到二级谱图。

大家发现了没有?如果一个肽段在一级谱图中没有进入TOP15,那它连打二级谱图的资格都没有!原来质谱的世界竞争也是如何残酷!二级质谱能扫描哪些肽段是由一级质谱决定的,所以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数据依赖性采集(DDA, data dependent acquisition)!

明白了吧,DDA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下次大伙儿再听到有人说DDA,心里不会再一百个问号飞过了吧?

咱们细想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一个蛋白的浓度不够高,也就是说,它的肽段在一级谱图中很难成为那些TOPs,那么它能进入二级质谱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低峰度蛋白很难被鉴定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比如血液这种样品的时候,一定要去除血红蛋白等高峰度蛋白(如果你想鉴定的蛋白不是血红蛋白的话)!

很显然,DDA方法的局限性就摆在那里!这叫想要研究低峰度蛋白的科学家们怎么忍?于是,一种叫做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的新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关于这种方法的原理,下一篇推文会详扒。

我们再通过以下这个图来感受一下一级谱图与二级谱图之间的关系:

比如,第一个时间点,我们先进行MS1扫描,然后选一个峰高的肽段进行MS2扫描,依次类推。在一些扫描速度比较快的质谱仪里,一个MS1谱图可以进行80张MS2的扫描。

鉴定碎片离子

好,我们搞清楚了二级质谱是怎么来的,那么我们怎么根据检测到的离子信息来推测这是什么氨基酸呢?可能你会说,这还不简单么?根据分子量呀!

没错,不同的氨基酸,它的分子量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值吗?然而,这件事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个神奇的东西,它的名字叫同位素!

比如说碳元素,最常见的是原子量12的这种,我们叫C12,然而它还有一个同样很稳定的好基友,C13(多一个中子)。于是,我们得考虑到这两种稳定同位素的含量(网络说C13占 1.11%,C12占98.89%),对于一个氨基酸而言,我们就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分子量:

为啥说平均呢?因为当肽段分子量越大,含有各种同位素的可能性及不同组合就越多,我们如果把每一种组合都算一遍分子量,这样会得到一个长长的list,到时候做谱图匹配时用哪一个值呢?也没谱。所以干脆用一个平均值来表示。

我们通过下表来感受一下各种不同的氨基酸残基的单同位素分子量与平均分子量有多大的区别:

可能你又会问,这两个不同的分子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呢?这里又要说到分辨率了,如果咱们用的是高分辨率质谱仪,不同的同位素峰会被明显地分开,也就是说,谱图里我们能看几个同位素峰,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单同位素分子量,可以与相应的单同位素峰准确对应。但在低分辨率质谱仪里,这些峰很可能混在一起,看上去只是一个峰,这种情况下,也没办法,只能用平均分子量去近似一下了。

下面这个图可以很形象地展示出,单同位素分子量与平均分子量在质谱图上差别有多大。在高分辨质谱看来,这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离子了。上面我们也说了,根据平均分子量来计算,结果并不准确,但用单同位素分子量来计算,就可以准确对应了。

除了同位素,还有一个因素我们也需要考虑,那就是肽段碎裂进入二级质谱时,可能会形成三种不同的离子类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by离子,ax离子和cz离子。

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离子对,是因为不同的碎裂方法,造成肽段断裂的位置不同。大伙儿看看上面这个图就明白了。当我们使用CID(碰撞诱导解离)或HCD(High-energy C-trap Dissociation)碎裂时,与惰性气体碰撞的是C-N键这里,C端生成y离子,N端生成b离子,这是二级质谱产生的最常见的离子对了。当我们使用ETD(电子转移解离)碎裂时,因为有一个电子反应的过程,在加上电子后才产生的碎裂,它的断裂位置可能出现在N-C键这里,形成cz离子,而TOF类仪器可能会产生ax离子。

离子类型的信息需要传递给后续的搜库步骤(通常我们在搜库软件中指定了仪器类型,软件就会自动匹配离子类型),计算机需要模拟最可能的碎裂位置,生成对应的理论谱图,然后拿来与实际谱图比对。我们以by离子为例,来看看对一个肽段来说,它可能碎裂成哪些碎片离子:

那么它可能会生成如下这样的谱图:

从谱图上看,这个肽段所有的by离子都检测到了。通常来说,对于丰度不错,长短合适的肽段,在高精度质谱仪上被完整捕获到的情况是很常见的。通常情况下50%-80%的by离子都能被捕获到。

下篇继续讲定性检测里的搜库工具、结果评估,以及定量检测的各种背景知识。

J.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pET,原核表达金标准(转)

pET 载体中,目标基因克隆到 T7 噬菌体强转录和翻译信号控制之下,并通过在宿主细胞提供 T7 RNA 聚合酶来诱导表达。 Novagen 的 pET 系统不断扩大,提供了用于表达的新技术和选择,目前共包括 36 种载体类型、 15 种不同宿主菌和设计用于有效检测和纯化目标蛋白的许多其它相关产品。

优点
· 是原核蛋白表达引用最多的系统
· 在任何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基础表达水平最低
· 真正的调节表达水平的“变阻器”控制
· 提供各种不同融合标签和表达系统配置
· 可溶性蛋白生产、二硫键形成、蛋白外运和多肽生产等专用载体和宿主菌
· 许多载体以 LIC 载体试剂盒提供,用于迅速定向克隆 PCR 产物
· 许多宿主菌株以感受态细胞形式提供,可立即用于转化
阳性 pFORCE TM 克隆系统具有高效克隆 PCR 产物、阳性选择重组体和高水平表达目标蛋白等特点。

pET 系统概述
pET 系统是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和表达重组蛋白的最强大系统。根据最初由 Studier 等开发的 T7 启动子驱动系统, Novagen 的 pET 系统已用于表达成千上万种不同蛋白。

控制基础表达水平
pET 系统提供 6 种载体 - 宿主菌组合,能够调节基础表达水平以优化目标基因的表达。没有单一策略或条件适用于所有目标蛋白,所以进行优化选择是必要的。

宿主菌株
质粒在非表达宿主菌中构建完成后,通常转化到一个带有 T7 RNA 聚合酶基因的宿主菌( λ DE3 溶原菌)中表达目标蛋白。在 λ DE3 溶原菌中, T7 RNA 聚合酶基因由 lacUV5 启动子控制。未诱导时便有一定程度转录,因此适合于表达其产物对宿主细胞生长无毒害作用的一些基因。而宿主菌带有 pLysS 和 pLyE 时调控会更严紧。 pLys 质粒编码 T7 溶菌酶,它是 T7 RNA 聚合酶的天然抑制物,因此可降低其在未诱导细胞中转录目标基因的能力。 pLysS 宿主菌产生低量 T7 溶菌酶,而 pLysE 宿主菌产生更多酶,因此是最严紧控制的 λ DE3 溶原菌。
有 11 种不同DE3 溶原化宿主菌。使用最广泛的为 BL21 及其衍生菌株,它的优点在于缺失 lon 和 ompT 蛋白酶。 B834 菌株为甲硫氨酸营养缺陷型,因此可用 35 S- 甲硫氨酸和硒代甲硫氨酸对目标蛋白进行高特异活性标记。 BLR 为 recA - 衍生菌株,改善了质粒单体产量,有助于稳定含有重复序列的目标质粒。两个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 trxB ) 突变菌株 (AD494,BL21 trxB ) ,有利于大肠杆菌胞浆中二硫键形成。 Origami TM 和 OrigamiB 菌株为 trxB/gor 双突变,这两个酶是主要还原途径的关键酶。 Origami 和 OrigamiB 宿主菌的主要优点是能形成正确折迭的含有二硫键的蛋白。新的 Rosetta TM 菌株补充了四种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的 tRNA ,改善了由于密码子使用频率不同而引起的一些真核蛋白低表达。其它菌株背景包括 K-12 菌株 HMS174 和 NovaBlue ,象 BLR 一样为 recA - 。这些菌株可稳定表达其产物可能导致 DE3 噬菌体丢失的某些目标基因。由于存在 F 附加体编码的高亲和力 lacIq 阻遏蛋白, NovaBlue 为一个有用的严紧型宿主菌。此外, Novagen 提供了 λ DE3 溶原化试剂盒,用于制备其它遗传背景的新表达宿主菌。表达高毒性基因或制备新的 λ DE3 溶原菌的另一替代方法是通过 l CE6 感染提供 T7 RNA 聚合酶。虽然不如用 IPTG 诱导 λ DE3 溶原菌方便,这种策略也被优先用于一些应用中。

高严紧性 T7 lac 启动子
除了在宿主菌水平选择三种基本的表达严紧性, pET 系统中 T7 启动子本身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严紧性选择:普通 T7 启动子和 T7 lac 启动子。 T7 lac 启动子在启动子区下游 17bp 处含有一个 25bp 的 lac 操纵序列。该位点结合 lac 阻遏蛋白能够有效降低 T7 RNA 聚合酶的转录,这样提供了在 λ DE3 溶原菌中抑制基础表达的第二种基于 lacI 的机制(除了抑制 lacUV5 )。含 T7 lac 启动子的 pET 质粒还具有它们自己的 lacI ,确保足够的阻遏蛋白结合到操纵基因位点上。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获得最高产量的蛋白,通常应该测试多种不同的载体 / 宿主菌组合。

控制诱导的表达水平
在许多情况下,表达活性可溶性最好的蛋白依赖于宿主细胞的背景、培养条件和合适的载体配置。通常,目标蛋白活性最高的条件与产量最高的条件不一致。除了根据载体 / 宿主菌组合控制 T7 RNA 聚合酶的基础表达提供不同严紧性, pET 系统还根据诱导物( IPTG )浓度,对目标蛋白表达提供了真正的“变阻器”控制。 Tuner 和 OrigamiB 宿主菌的 lacY 突变使这种控制成为可能。

选择 pET 载体
所有的 pET 载体均来自 pBR322 ,但彼此间先导序列、表达信号、融合标签、相关限制性位点和其它特点有所不同。有两大类 pET 质粒,即转录载体和翻译载体:
转录载体(包括 pET-21 、 pET-23 和 pET-24 )表达目标 RNA ,但不提供翻译信号。它们用于从自身带有细菌翻译信号的目标基因表达蛋白。(注意:转录载体通过命名后面的一个缺失字母后缀加以区分)
翻译载体含有设计用于蛋白表达的有效翻译起始信号。许多载体在读码框 a 、 b 和 c 中带有克隆位点,分别对应于 BamH I 位点的 GGA 、 GAT 和 ATC 三联体。

选择要点
选择用于表达的 pET 载体通常涉及多种因素。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 所表达蛋白的用途
· 所表达蛋白的已知信息
· 克隆策略

pET 载体表达的蛋白用途各种各样。例如,表达量为分析级的蛋白可用于活性研究、突变体筛选和定性、筛选配体相互作用和抗原制备。大量活性蛋白用于结构研究、试剂或亲和基质制备。许多载体适合表达用于筛选或抗原制备的分析量蛋白,然而只有载体、宿主菌和培养条件组合十分适宜才可能用于大量纯化。如果需要活性蛋白连续高产,应该试验多种载体、宿主菌和培养条件组合以找到最优化结果。

任何关于目标蛋白的已知信息都有助于载体选择。例如,一些蛋白的活性要求一个或两个末端没有外源序列。许多 pET 载体能够克隆非融合序列,然而如果特定翻译起始序列不能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利用,表达水平可能受影响。在这些情况下,常可用有效表达的氨基末端序列构建融合蛋白,然后在纯化后用位点特异性蛋白酶消化去除融合序列。 LIC (连接非依赖的克隆)策略对这种方法特别有用,因为克隆操作通过肠激酶和因子 Xa 能够去除所有氨基端载体编码序列。

由于限制性位点和读码框相容性的需要,克隆策略也会影响载体选择。由于许多 pET 载体具有共同的限制性位点配置,通常可能将一次制备的目标基因克隆到几个载体中。采 PCR 克隆策略时则有不同的考虑。 LIC 载体试剂盒推荐用于此目的,可通过 PCR 制备插入片段,而不需要限制性消化载体或插入片段。

溶解性和细胞定位
考虑了目标蛋白的应用和克隆策略,还应该确定目标蛋白的细胞定位和溶解性,这一点十分重要。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常希望表达可溶的活性蛋白。

特定目标蛋白的溶解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各自的蛋白序列。在许多情况下,溶解性不是有或无的现象,载体、宿主菌和培养条件可被用来增加或减少获得的可溶或不可溶形式的比例。 PET-32 载体系列使目标序列与通常能够增加可溶性蛋白比例的硫氧还蛋白 (Trx.Tag ) 融合。新推出的 pET-43.1 系列具有通过大量系统筛选而得到的一种过量表达时具有极高溶解性的大肠杆菌蛋白 --Nus.Tag 融合伴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目标蛋白的可溶性。此外, trxB 突变株 AD494 和 BL21 trxB ,或 trxB/gor OrigamiTM 和 OrigamiB 菌株可用于在胞浆中形成许多真核蛋白正确折迭和活性所要求的二硫键。低温诱导( 15 -25 ° C )也可增加可溶性目标蛋白的比例。

获得可溶性活性蛋白的另一策略是使蛋白外泌到胞外周质中,为折迭和二硫键形成有更适宜的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常使用带信号肽的载体。

一些纯化策略可以优化胞质中不溶性包涵体的产量。抽提包涵体并溶解,然后目标蛋白在体外重新折迭 ( 如使用 Novagen 的蛋白折迭试剂盒 ) 。该过程通常产生高产量初始蛋白并防止宿主细胞中的蛋白降解。然而,重新折迭成活性蛋白的效率随不同蛋白变化很大,可能相当低。 pET-31b ( + )载体专为产生不可溶融合蛋白而设计,提供了生产小蛋白和多肽的有效方法。

满足不同需要的融合标签
如果融合序列不影响应用,生产带有 S.Tag 、 T7.Tag a 、 His.Tag a 和 HSV.Tag a 的融合蛋白会很方便后续操作,并易于通过蛋白杂交检测。这些多肽(融合序列很小),它们的检测试剂极特异和灵敏。通过使用相应树脂和缓冲液试剂盒, GST.Tag 、 S.Tag 和 T7.Tag 序列可用于亲和纯化。

使用 S.Tag 和 GST.Tag 分析试剂盒可对粗提或纯化的融合蛋白准确定量。采用一种新颖底物的 FRETWorks S.Tag 分析试剂盒可通过荧光检测到少于 1fmol 的融合蛋白。

His.Tag a 序列作为纯化蛋白的融合伴侣非常有用,尤其对那些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蛋白来说,它可以使亲和纯化可在溶解蛋白的完全变性条件下进行。

CBD.Tag a 在低费用亲和纯化中非常有用。它们也特别适用于重新折迭(特别是带有 CBD clos .Tag a 序列的 pET-34b ( + )和 35b ( + ))。因为只有正确重新折迭的 CBDs 结合到纤维素基质上, CBIND 亲和纯化步骤能够从制备物中去除不正确折迭的分子。任何标签可用于固定目标蛋白,但由于 CBD.Tag 序列的低非特异性结合以及与纤维素基质的生物相容性,使它更适合用于这一目的。

Nus.Tag 、 Trx.Tag 和 GST.Tag 序列用来增加其融合伴侣的溶解性。 Nus.Tag 和 Trx.Tag 载体与利于在胞浆中形成二硫键的 Origami 宿主菌相容。

各种融合标签和相应 pET 载体见列表。一些 pET 载体带有数个***的融合标签,作为 5' 融合伴侣。此外,许多载体通过目标基因序列符合读码框的通读而表达末端带有不同多肽标签的融合蛋白。使用在 5' 标签和目标序列之间含有蛋白酶切割位点(凝血酶、因子 Xa 和肠激酶)的载体,可以在纯化后选择性去除一个或多个标签。 pET-30 Ek/LIC 、 pET-32 Ek/LIC 、 pET-34 Ek/LIC 和 pET-36 Ek/LIC 是细胞定位和亲和标签配置良好的代表。 pET Ek/LIC 载体 Combo 试剂盒包括所有 4 种即用型载体,可直接用于构建数种目标基因构型。

pET NusA 融合系统 43.1
在大肠杆菌中生产可溶性活性蛋白

新推出的 pET NusA 融合系统设计用于克隆和高水平表达与 495aa NusA ( Nus.Tag )蛋白融合的多肽序列。对数据库中 4000 个以上蛋白进行可溶性建模, NusA 蛋白被确认为具有最高的可溶性。在用四种不同 NusA 融合蛋白进行的试验中,大于 85% 的表达蛋白都是可溶的。 pET-43.1 载体含有 Nus.Tag 融合伴侣并与 trx/gor 突变体 Origami 和 OrigamiB 菌株相容,有利于在胞浆中形成二硫键。使用 pET-43.1 载体和这些 trx/gor 宿主菌组合可能获得二硫键结合的蛋白。

优点
· 高可溶性的 N- 末端 Nus.Tag 融合伴侣
· 上游 His.Tag a 、 S.Tag 和可选择的 C- 末端 HSV.Tag a 、 His.Tag 融合标签
· 凝血酶和肠激酶切割位点
· 多克隆位点位于所有读码框中
· 与 AD494 和 Origami 宿主菌株相容,可促进表达蛋白的正确折迭

pET 宿主菌株感受态细胞

所有 pET 系统宿主菌以预测试的感受态细胞形式提供,可立即用于转化。

( DE3 )指宿主为 λ DE3 溶原菌,其染色体上带有一拷贝由 lacUV5 启动子控制的 T7 RNA 聚合酶基因。这类菌株适用于从克隆到 pET 载体的目标基因生产蛋白。命名为 pLysS 和 pLysE 的宿主菌带有编码 T7 溶菌酶(为 T7 RNA 聚合酶的天然抑制物)的 pET 相容性质粒。带有 pLysS 的细胞产生少量溶菌酶,而 pLysE 宿主菌产生更大量酶。这些菌株用于在诱导前抑制 T7 RNA 聚合酶的基础表达,这样可以稳定编码影响细胞生长和活力的目标蛋白的 pET 重组体。带有 pLacI 的宿主菌产生额外的抑制 pETBlue 和 pTriEx 载体基础表达的 lac 阻遏蛋白。 λ DE3 溶原化试剂盒用于制备其它遗传背景的新表达宿主菌。

AD494 菌株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 trxB ) 突变菌株,能够在胞浆内形成二硫键,提供了生产正确折迭的活性蛋白的潜力。 TrxB 突变可用卡那霉素选择,因此该菌株建议用于带氨苄抗性标记 bla 的质粒。

B834 为 BL21 的亲本菌株。这些蛋白酶缺陷宿主菌为甲硫氨酸营养缺陷型,可用 35 S- 甲硫氨酸和硒代甲硫氨酸对目标蛋白进行高特异活性标记,从而用于结晶学研究。

BL21 应用最广的宿主菌来源,具有 lon 和 ompT 蛋白酶缺陷的优点。

BL21 TrxB 菌株在蛋白酶缺陷 BL21 背景上具有与 AD494 菌株相同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突变 ( trxB ) 。由于 trxB 宿主有利于胞浆内二硫键形成,它们的使用可增加正确折迭的蛋白组分。 TrxB 突变可用卡那霉素选择,因此该菌株建议用于带氨苄抗性标记 bla 的质粒。

BLR 为 BL21 的 recA - 衍生菌株,能够改善质粒单体产量,有助于稳定含有重复序列或其产物能够引起 DE3 噬菌体丢失的目标质粒。

HMS174 菌株在 K-12 背景上提供了 recA 突变。与 BLR 一样,这些菌株能够稳定其产物能够引起 DE3 噬菌体丢失的某些目标基因。

NovaBlue 适合 用作初始克隆宿主菌的 K-12 菌株,具有高转化效率、蓝 / 白斑筛选能力(与合适质粒)和导致优质质粒 DNA 高产的 recA endA 突变。由于存在 F 附加体编码的 lacI q 阻遏蛋白, NovaBlue 的 DE3 溶原菌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严紧型宿主菌。

Origami 为 K-12 衍生的宿主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突变 ( trxB ) 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 gor ) 基因均为突变,能够大大增强胞浆内二硫键的形成。研究表明即使总体表达水平相似, Origami ( DE3 )表达的活性蛋白比其它宿主菌高 10 倍以上。 Origami 宿主菌与氨苄抗性质粒相容,可用于 pET-32 载体,硫氧还蛋白标签能够进一步增强在胞浆内形成二硫键。 TrxB 和 gor 突变可分别用卡那霉素和四环素选择,因此该菌株建议用于带氨苄抗性标记 bla 的 pET 质粒。

Origami B 宿主菌来源于 BL21 lacZY 突变株,还带有与原始 Origami 菌株相同的 TrxB / gor 突变。 Origami B 菌株集 BL21 、 Tuner 和 Origami 宿主菌的优点于一体。 TrxB 和 gor 突变可分别用卡那霉素和四环素选择,因此该菌株建议用于带氨苄抗性标记 bla 的 pET 质粒。

Rosetta 宿主菌从 BL21 衍生而来,可增强带有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的真核蛋白的表达。该菌株通过一个相容性氯霉素抗性质粒补充密码子 AUA 、 AGG 、 AGA 、 CUA 、 CCC 和 GGA 的 tRNAs 。这样 Rosetta 菌株提供了“万能”的翻译,从而避免因大肠杆菌密码子使用频率导致的表达限制。 tRNA 基因由它们的天然启动子驱动。在 Rosetta ( DE3 ) pLysS 和 Rosetta ( DE3 ) pLacI 中,稀有 tRNA 基因存在于分别带有 T7 溶菌酶和 lac 阻遏基因的同一质粒上。

Tuner 菌株为 BL21 的 lacZY 缺失突变株,能够调整培养物中所有细胞的蛋白表达水平。 lac 通透酶( lacY )突变使得 IPTG 均匀进入群体所有细胞,从而具有浓度依赖、水平均一的诱导表达。通过调整 IPTG 浓度,表达可从极低水平调节到极强、完全诱导的表达水平(通常与 pET 载体相关)。低水平表达有时可能增强难表达蛋白的溶解性和活性。 Tuner ( DE3 ) pLacI 菌株与 pETBlue 和 pTriEx 载体的表达相容。

重组蛋白的纯化
http://www.bioon.com/experiment/protein4/86143.shtml

阅读全文

与三种蛋白表达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简单万用表使用方法完整视频教程 浏览:861
儿童痣治疗方法 浏览:485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教学 浏览:397
fema安全分析方法 浏览:304
孩子快速入睡的方法 浏览:796
搜派风水机使用方法 浏览:693
猪肉价格下跌的解决方法 浏览:934
泉州学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浏览:962
神经源性膀胱工伤治疗方法 浏览:965
如何选择设计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浏览:15
电缆线接线方法视频 浏览:777
湖南烟熏肉食用方法 浏览:313
钓具的连接方法 浏览:135
细胞增生的治疗方法 浏览:834
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浏览:168
舒适进入安装方法 浏览:226
用什么方法粘胶最快 浏览:609
无线加湿器的安装步骤及使用方法 浏览:803
欧莱雅洗面乳使用方法 浏览:819
win8怎么设置锁屏图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