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帮忙:语文方面(8年级上)
吴冠中小品《桥之美》备课笔记
陈饶
--------------------------------------------------------------------------------
一、解读文本
1.认识课文。《桥之美》是着名作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2.领会编者意图。《桥之美》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因而,上好上活这一课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二、教学思路
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欣赏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培养初步欣赏桥之美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赏析比较文章清新秀丽的语言;通过体验反思、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审美情趣,引发对本土“桥”的关注与热爱,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如何从学生的欣赏水平出发导入到画家的审美境界?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外名桥的图片,具体感受摄影师眼中的桥之美。这是学生能够接受,能够欣赏的。然后导入到画家吴冠中先生眼中的桥之美。可以以问题启思:《中国石拱桥》是桥梁建筑专家眼中的桥,我们所看到的画面,都是摄影师眼中的桥,那么着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眼中的桥又有什么特点呢?
2.如何发现并欣赏画家作者眼中的桥之美?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教师需积极疏导:要发现和欣赏作者眼中的桥之美,首先要随着画家作者的眼神望去。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一个寻找的路径,然后适当点拨:先从课文中依次找出美的例子,再根据例子去分析、归纳桥之美,形成课文脉络图。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较容易发现画家作者眼中的桥之美,进而欣赏桥之美。(见板书)
3.如何赏析体味作者表述桥之美时所使用的语言?
首先,选择能代表全文语言特色的一两个句子让学生揣摩,比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教师点拨: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去体味句子的情味,并从中归纳语言特点。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学生也就不难掌握此句的语言特点,即:用“密不透风”形容小河两岸的芦苇的严实;“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则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石桥出现在密密的芦苇中,拱桥强劲的弧线或方桥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沉闷,使整个画面豁然开朗,从而表现了桥的形式作用。依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掌握全文的语言特色。
其次,可与《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语言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让学生明确:《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准确、平实,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虽然也有一段描写,如描写卢沟桥上的狮子,但与《桥之美》中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不够细致,感情色彩也比较淡。这就是说明文里描写性文字的特点。《桥之美》是从画家的眼光来审视桥的美,虽也有说明,但描写、抒情的句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并代表着全文的语言特色。
4.如何以课文为拓展点,延伸生活和实践?
(1)体验反思。
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反差对比、重叠交错、和谐统一等,不光适用于欣赏“桥之美”,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审美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美学原则去欣赏身边的事,去品味周围的景,做个会品味的有心人。
(2)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上此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当地的桥的资料、图片,实地考察,写出介绍本地的桥的文章;上此课后,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对照课文描写出的桥之美,及采用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再去实地观察,修改作文,学生一定能写出更生动优美的文章。
2. 初二年级桥之美语文家庭作业试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和谐( ) 点缀( ) 煞风景( ) 孕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则摧毁了形式美。
煞它风景:
⑵艺术形式的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桥之美的总特征
举例说明
各自的作用
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⑴
⑵
⑶
⑷
4.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
A、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此句说除了造桥工程人员外,画家肯定是见的桥最多的人。
B、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此句说美术工作者没有不喜欢桥的。
C、“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一条成语,也叫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意思是如果相差不大,造成的误差或错误也就不大。
D、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此句从具体的桥扩展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的形象”,起到这种作用的形象就具备了桥之美!
5.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⑵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二、同步解读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甲)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乙)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丙)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丁)[来源:学+科+网]
7.“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于( )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8.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然后自己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一处加以说明。
⑴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⑵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⑶
9.文段末的“两不妨碍”是指哪两方面都不妨碍?
10.要想使将来的桥梁造得很低,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请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11.本段的中心句是。
3. "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的含义
回忆中......
恩,记得老师说过
风雨桥景致美,画家和摄影师们热爱这些美景,所以很多人来绘画或摄影而风雨桥每一个角度都有好坏之分,画家和摄影师们为了摄影或绘画,便要争夺好的或符合他们心意的角度.
4. 语文书好处
书的好处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把书比作是灯塔,书是方向性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还可以使人进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养成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习惯,你的一生就会受用无穷。事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爱情的幸福美满,身心的健康快乐等等,总之,生活工作中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学习当中。也许你仅仅把在学校,从书本上的学习当成学习了,但实际上那只是人生学习旅程的一部分。处处留心,培养对许多事物的兴趣爱好,你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增长见识,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也就会更为理解。 其实,书对人的影响是逐步逐步积累的,就我的读书经验来说,一本书或是几本书对你影响深远那说明你读的书还不够多,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是说每本书里都有你值得吸收的东西,慢慢的,书读得多了,就会产生一种量变到质变的情况,书读得多了,才能有比较,才能升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呀!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看来,读书很重要。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还可以使人进步。
读书的感觉真好:
当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自我标榜增加谈资时,书便会给心态平和的读书人带来无法比拟的快乐。
若作者怀着一片真情在倾诉,那读者就是有幸的听众。读者与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关系,不会有下对上的卑躬屈膝,也不会有宗教式的疯狂热烈。作者以真诚谱写文字,读者若真正读懂了作者,他们就成为了知己--读书更像是一种交谈,被吸引只因为心灵的魅力。正因为这种单纯与真诚,只要一个小小的空间,捧起一本好书就拥有了一分绝美的心境。
不论是读历史的厚重还是生活的轻松,生命的苦难还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诗还是一个故事,当你的视线与文字相遇时,就是一种缘分。因为真心,没有所谓的深刻浅薄、智慧愚钝。正像黛玉所说的:“我是为了我的心。”读书也是为了自己的心。抛却了世俗的虚伪,生命充实,快乐。
闲坐无事时,总爱幻想坐拥书城的感觉。索性用我的画笔描绘幸福的未来:一个绝美的室外桃园,梧桐飘飞,满地金黄。一切爱书的人,可以在此读书品茗,谈书及书里书外的世界。于是,书使人心中有梦;于是,人间有爱。
5. 《桥之美》选段: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的年龄
你问的是初二上语文的十二课桥之美同步第八题的一小问的答案吧
6. 吴冠中的《桥之美》
吴冠中小品《桥之美》备课笔记
陈饶
--------------------------------------------------------------------------------
一、解读文本
1.认识课文。《桥之美》是着名作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2.领会编者意图。《桥之美》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因而,上好上活这一课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二、教学思路
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欣赏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培养初步欣赏桥之美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赏析比较文章清新秀丽的语言;通过体验反思、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审美情趣,引发对本土“桥”的关注与热爱,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如何从学生的欣赏水平出发导入到画家的审美境界?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外名桥的图片,具体感受摄影师眼中的桥之美。这是学生能够接受,能够欣赏的。然后导入到画家吴冠中先生眼中的桥之美。可以以问题启思:《中国石拱桥》是桥梁建筑专家眼中的桥,我们所看到的画面,都是摄影师眼中的桥,那么着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眼中的桥又有什么特点呢?
2.如何发现并欣赏画家作者眼中的桥之美?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教师需积极疏导:要发现和欣赏作者眼中的桥之美,首先要随着画家作者的眼神望去。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一个寻找的路径,然后适当点拨:先从课文中依次找出美的例子,再根据例子去分析、归纳桥之美,形成课文脉络图。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较容易发现画家作者眼中的桥之美,进而欣赏桥之美。(见板书)
3.如何赏析体味作者表述桥之美时所使用的语言?
首先,选择能代表全文语言特色的一两个句子让学生揣摩,比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教师点拨: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去体味句子的情味,并从中归纳语言特点。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学生也就不难掌握此句的语言特点,即:用“密不透风”形容小河两岸的芦苇的严实;“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则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石桥出现在密密的芦苇中,拱桥强劲的弧线或方桥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沉闷,使整个画面豁然开朗,从而表现了桥的形式作用。依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掌握全文的语言特色。
其次,可与《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语言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让学生明确:《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准确、平实,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虽然也有一段描写,如描写卢沟桥上的狮子,但与《桥之美》中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不够细致,感情色彩也比较淡。这就是说明文里描写性文字的特点。《桥之美》是从画家的眼光来审视桥的美,虽也有说明,但描写、抒情的句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并代表着全文的语言特色。
4.如何以课文为拓展点,延伸生活和实践?
(1)体验反思。
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反差对比、重叠交错、和谐统一等,不光适用于欣赏“桥之美”,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审美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美学原则去欣赏身边的事,去品味周围的景,做个会品味的有心人。
(2)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上此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当地的桥的资料、图片,实地考察,写出介绍本地的桥的文章;上此课后,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对照课文描写出的桥之美,及采用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再去实地观察,修改作文,学生一定能写出更生动优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