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黄瑞琴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黄瑞琴

发布时间:2022-10-18 17:42:41

⑴ 教育研究的伦理性规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研究伦理的探讨
近年来国内教育研究论文在数量与品质方陎均有长足的进步但在研究普及之余有众多违反规范之情事学者林天佑2005王佳煌2002 以为这是学术训练过程中缺乏学术研究伦理的薰陶在外在诱惑驱使下常表现出各种违反研究伦理的行为如直接受到商业利益的诱惑、受到政治立场及政治利益的影响、承受不了压力如建立事业保住工作不自觉得做出违背研究伦理的事 如夸大研究结果及研究推论等 值得研究者引以为戒。加上质性研究的普及 和网路研究的兴貣新领域的研究伦理有必要建立。此外在学术自由保障下如何信守专业研究伦理值得探讨。
教育研究属于专业行为而伦理又是专业的重要特征因此明了研究伦理 并建立专业规范应是当务之急。本文旨探讨研究伦理的相关论述与规定 借以建立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参考准则。
贰、研究伦理意涵 伦理 ethics 是一种行为规范约束人的言行而伦理和道德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伦理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道德是指个人的品德修养前者偏重个人外部的人际行为规范后者偏重个人内部的自律要求但是两者都是在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举止能够符合众所期望的标准。但在实务上伦理与道德通常是一体的两陎所以多数人将伦理与道德交互使用并把伦理规范包括个人涵养与人际关系本文所论之伦理也兼具道德的意涵。 教育研究是一种专业行为教育研究伦理即是规范从事教育研究时必须具备的涵养以及必须遵守的人际规定。具体来说教育研究伦理可说是研究者在以教育场域、教育过程、教育人员、教育内容等为研究主题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目的在确保教育研究的专业地位与权威具体的内涵包括研究修养与赞助者、论文指导者、共同研究者、协助研究者、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教育学术社群、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还有撰写与报导研究论文的行为。
研究伦理的内涵 研究伦理已是研究行为的重要部份 国内外学者提出各种见解分别说明如下 一、国内方陎 2 学者黄瑞琴在《质的教育研究方法》一书中有专门讨论伦理的课题所论包括 一研究结果不得作为非研究用途如评鉴、考核等如在研究结束之后于学校代表见证下洗掉录音带内容等。 二尽可能诚实以对让研究对象了解研究目的和性质。 三保持高敏感度避免破坏研究现场的人事、结构与气氛。 四要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避免伤害研究对象。 五在研究过程与报告中谨守匿名原则确保资料不外泄。 六中立观察、纪录而不介入研究情境。 七必须在专业、知识、社会、研究对象、研究者本身等多重责任之间取得平衡。 林天佑参考相关论述与规定将研究伦理归纳为四大项 一在研究设计时尌要审慎考虑人性尊严的问题在形成研究问题时要同时考虑科学与人性的尊严如果两者发生冲突需确定研究的结果对于当事人及其母群体有明显直接、间接的利益。
二在研究的实施过程要遵守意愿、安全、私密、诚信的四大原则即在进行研究时要直接向当事人或其监护人告知研究性质并尊重其参与意愿在研究过程要维持在“最小伤害可能”的范围内在资料呈现时不泄漏个人的资料及属性不得欺骗研究对象但如确属不可避免必需事后予以委婉补救、说明。
三研究结果要客观、正确的分析及报导研究进行时要采用最适当的分析方法针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不可刻意选择或舍去实际的资料并根据分析所得之资料客观诠释其意义并详实报导分析的结果不得刻意隐瞒或遗漏。
四秉持尊重智慧财产、分享智慧财产的概念研究结果出版时资料务必要正确无误如在出版后发现有错误情形应立即补救更正投稿时要依据参与研究者的贡献程度给予适当的排名或志谢同时不得重复使用已发表的原始资料或ㄧ稿多投。发表之后原始资料要保持一定的期限以供科学性、验证性查考。

针对于采用俗民志方法进行教育研究提出六项需要考虑的伦理议题
一秉持深度研究的态度避免过于肤浅的研究要推销自己的研究但不可做过多的承诺在人类文化的研究中停留的时间要够久呈现研究结果时要坚持公正性。
二坚持研究发现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所有重要的资料都要呈现并且要在不疑处存疑另外也要在容易与艰难的研究主题中做适当的选择。
三研究进行过程与结果除可满足研究者之需求同时也要对参与者与学术社群有所贡献。 四体现学术研究本质从事独立自主的研究研究者要避免为政治背书以及为研究而研究危害了学术研究的独立与自主性。
五精准拿捏研究行为降低欺骗与背叛的疑虑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透过交心与同理的过程获取资料必须要在学术与友谊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让参与者产生欺骗与背叛的感觉。 六取得观察行为的正当性内隐性研究可以在参与者不知情之下进行研究外显性研究则必须在获得许可之后才可以进行研究并公开研究目的。
二、国外方陎 国外教育研究风气远早于我国国外学者对于研究伦理的论述也相对较多在众多教育研究法专书中几乎均有专节讨论研究伦理的概念与原则。 Babbie的《社会科学研究法实务》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ㄧ书中列有专章详细讨论研究伦理与政治在研究伦理方陎包括五大项 一参与者的意愿尽力避免强迫相关人员参与研究尤其要特别注意像 学生因为怕会影响成绩被迫参与的类似情形。 二不伤害参与者身心研究者不能因为要从事研究而有意或无意伤害到 参与者的身心如要填答婚姻、收入状况、接受实验等。 三匿名与保密原则匿名系指无法分辨资料个别身份但不公开许多研 究像访问调查、观察等无法做到匿名原则但是保密原则应该严格遵守。 四避免隐瞒与欺骗研究进行实不应刻意欺骗或隐瞒研究目的、内容或 过程如刻意安排观察不实的情境已搜集观察者的反应。 五分析与报告守则分析与报告时要坦承研究的限制与缺点正陎与反 陎发现都应该ㄧ并陈述遵守诚实、坦然的科学精神。在其《从事教育研究》Concting Ecational Re-search一书中指出教育研究通常牵涉到学童在学术与实务价值的最高指导原则之下研究者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以下四项顾虑以维护参与研究者的人权
一隐私或徊斡氲娜ɡ抵父鋈擞胁徊斡胙芯康娜ɡ词共斡胙芯?也应保有隐私权所以研究者要避免询问不必要的问题、不做个别纪录、获得当事人或家长、监护人的同意书。
二维持匿名的权利系指参与研究者的个别资料属性不应作为研究分析 对象研究者应只作团体分析并告知参与者是被随机取样的。 三要求保密的权利系指参与研究者的资料不得外泄给他人研究者要 使用代号、原始资料在研究完成之后尽速毁去、尽量由受调查者以回邮信封寄回方式处理而非由教师或家长统一寄回。
四期望负责的权利系指期盼研究者注重人性尊严、避免伤害参与研究 者如果对参与研究者产生负陎影响应在事后说明与补救。

Research in Ecation一书中也列专章讨论研究伦理的问题 一保护参与者免于受伤害避免研究本身对于参与研究者产生身体或心 理上的不舒服造成潜在的危险这是研究者必须遵守的第一个原则。 二确保研究资料的隐密性除研究者本身或少数研究助理之外搜集来 的个别研究资料不得让其他人悉知做法包括使用代号、匿名回答资料等。 三隐瞒行为的顾虑虽然许多研究必须事先隐瞒才能进行但是研究者 应该尽可能避免采用之如果无法避免则须考虑是否具有科学与教育价值并在事后说明与补救。 四以儿童为对象时应遵守必要规范儿童在研究中容易受到伤害因此 要特别注意如要事先征求家长或监护人的书陎同意、研究结果不作为研究以外之用途如作为。

⑵ 质性研究的方法及怎么样去做研究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什么是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3)质的教育研究方法黄瑞琴扩展阅读: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

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⑷ 质性研究方法

(一)哲学研究

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本质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以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为知识基础,以个人的教育技术哲学、公众的教育技术哲学与专业的教育技术哲学为基本框架。教育技术的本体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共同构成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育哲学研究方法是整体性把握事物的方法。教育哲学对教育智慧的追求使教育哲学研究要使用能够整体性把握教育事物的方法,因为基于有限数据只能获得对教育事物的有限认识,而对教育事物的有限认识只能对应教育事物的片段性特征,这些片段性特征对形成教育智慧虽有益但并不充分。因而,教育哲学研究要采用的是那些能够真正对教育进行整体性把握的方法,对教育的各种片段性认识通过这类方法可以得到整理和集中。

第二,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处理对象是命题。由于教育哲学需要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这种目标要求教育哲学不能以直接描述事物某一细小特征的数据为处理对象,因为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需要根本不可能获取的海量数据。因此,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处理对象是表达各种片段性教育认识的命题,这些教育命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教育事物,但都未能真正把握教育整体。

第三,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环节是命题收集、整理和再表达。教育哲学研究要处理代表片段性教育认识的命题,把它们最终统合成对教育事物更加整体性的把握。因此,教育哲学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收集这些代表片段性教育认识的命题;其次,教育哲学研究方法还要对这些从不同维度和层面切入教育并可能相互冲突的命题进行整理,这里特别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技巧对命题进行分析、综合和演绎等;最后,教育哲学研究方法需要在整理片段性教育命题的基础形成新的命题,这是一种更为整体性的教育命题,更趋向于对教育事物的整体性把握。

我阅读的代表性文献是:石中英.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论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5):1-7.。从历史上看,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家们就有关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如历史法、比较法、批判法、抽象法以及一些更加专门的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概念分析方法、话语分析方法等。在这些观点之外,该文作者基于对教育哲学的学科视野和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出教育哲学研究的一种核心方法———论辩,并简要地探索了其哲学的源泉与实践中应用的程序或要求。我认为该文较好的描述了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学,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并做出解释。

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量化研究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阅读陆宏老师的文章——“量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后,可知量化研究有如下特点,(1)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以进一步的分析;(2)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3)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

我阅读的代表性文献是:李庆良,马晓开,程瑾,罗毅波.花颜色和花气味的量化研究方法[J].生物多样性,2012,20(03):308-316.花颜色和花气味是花部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已开展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中对二者的报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为揭示传粉机制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该文主要介绍了花颜色的测量和标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仪和便携式光谱仪等;花气味的采集方法,包括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吸附–溶剂洗脱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气味的检测和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和电子鼻型超速气相色谱仪分析等;以及昆虫行为学实验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昆虫触角电位联用技术、Y型嗅觉仪和飞行箱实验等。科研人员根据实验材料的特点和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量化研究方法,该文重点介绍花颜色的测定分析、花气味的采集分析以及昆虫行为学实验等常用的量化研究手段,综上,我认为本文章较好的运用了量化研究方法。

(三)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基于将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世界之中的研究活动。它包含一系列可以使被观察的世界变得清晰起来的阐释性的、经验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转变了世界,他们将研究的对象世界变成一系列“作品”——现场笔记、访谈、交谈、照片、记录,以及有关自身的备忘录。在这一意义上,质性研究是以阐释性和自然主义的方式来探究世界。这就意味着,质性研究者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在研究对象的实地背景下,试图对人们赋予意义的现象做出理解和阐释。

阅读文献后总结质性研究有如下特点:

(1)质性研究最为基本的哲学基础是,它是以个体与其身处其中的社会世界(socialworld)交互作用而建构(construct)的实在(reality)的图景(view)为基础的。

(2)研究者要从相关参与者(participant)的视角而不是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来理解现象,才能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体验、情感、情绪。

(3)质性研究意味着研究者必须做“实地研究”。

(4)质性研究主要采用描述———归纳方法。

(5)质性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过程、意义和理解上,因此,质性研究的作品表现为深度而丰富的描述。

我阅读的代表性文献是:孙拥军,李倩,吴秀峰.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反思与展望[J].体育科学,2014,34(11):88-96.该文主要描述了质性研究在体育科学方面的应用。质性研究的数量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呈上升趋势,研究议题涉及运动员情绪调节、教练员行为、锻炼表象、运动参与的社会支持、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精英运动员参赛经历、病患人群在运动中的心理体验以及运动心理咨询的应用等。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中的质性研究,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取向仍占主导地位。现象学、扎根理论与个案研究是主要的方法学取向,平行视角则是主要的研究质量评判应用。综上,质性研究具有“平民意识”,体现出“人文关怀”,因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包含对实践的好奇。它是关于如何寻找有效的助人方法;它也是关于如何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挑战现有问题的实践,以及依据我们在实践中亲身的经历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想法。大家公认实践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协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学习。这是一种建构专业知识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实践中能更理解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培力和实现社会公义。

也就是实践研究要把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达到“实践亦研究”的合二为一。达到研究(者)即是实践(者)两种身份的结合。

我选择的代表性文献是:田宝军,李燕.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特点与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01):36-39.校本教研是实践研究,其重点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发表学理性很强的论文,论文只是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之一。教师们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和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然后,将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规律、特点,提出的方法、策略总结提炼,提出可供别人借鉴的经验并形成文字,不能去追求一些连自己可能都不完全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理论。综上,该文的实践研究具有代表性。

(五)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 历史性。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主体与作为被研究客体的历史现象之间是一种非共存的历史性关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认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对象: 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

2.研究过程: 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过程

(2) 具体性。根据历史研究的定义,是在丰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揭示教育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史料。

(3) 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表现模糊不清的东西。

我选择的代表性文献是:杨登峰. 中国电化教育早期历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电化教育历史研究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实质和特点,也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把握电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文作者在前人电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以及教育技术着作和文献中,搜寻关于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线索,寻找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运动与电化教育之间的联系,大胆地假设 ,试图将电化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大背景结合在一起,形成早期电化教育发展较为完整的轮廓。一方面对早期电化教育历史作纵向的描述,另方面对其中典型的电化教育组织和机构进行深入挖掘,点面俱全地探悉中国电化教育的早期历史。综上,我认为该文献所做的历史研究比较典型。

⑸ 质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论):
现象学:
认识论epistemology: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义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
论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⑹ 质性研究的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
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
4、选择研究方法
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写研究报告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⑺ 质性研究方法

一、哲学研究: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理论研究。从论证的方式来看,哲学研究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哲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本质研究(是什么)、价值研究(为什么)和对策研究(怎么办)。

(一)、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 “论……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为“……最有价值”、 “……有什么用”。此类价值研究直接讨论某事或某物的价值,此类研究似乎理所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某些研究虽然有实践意义,却没有理论意义,某项研究是否有理论意义,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是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辩护。价值研究往往呈现为“有立场的研究”或“强立场的研究”,甚至显示为强烈的价值判断的研究。价值研究主要包括评价研究和批判研究。其中,批判研究是价值研究的核心方法或核心精神。

(二)、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本质研究相关的语法结构为“是什么”或“有什么”。与“是”相关的表述形式包括“何谓……”

“……意味着……”。选择本质研究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研究者需要掌握本质研究的论证技术或技巧。

(三)、批判研究也称为元研究。元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研究的研究,而且主要聚焦于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也主要是对研究自身的方法论的反思,“元研究”主要呈现为教育认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和教育语言分析。批判研究也是哲学的本性,批判研究可能导致某种“重建”或“整体转型”,主要立足于系统的反思和前提性的批判。

论文:

此类研究方法中,选择的是《南国农先生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者是新疆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的任榜坤和新疆电化教育馆的马升明。文章伊始,就对南国农先生提出的现代教育思想做了背景的铺垫,接下来讨论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接着文章讨论了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文章直接讨论了现代化教育思想的价值,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价值的探讨。作者认为南先生的现代化教育思想,首先不仅会对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关于教育思想、模式、方法、评价的改革和教育环境条件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它会对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具体指导作用,第三,它会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主要表现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

(一)、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如果教育改革落实到某种具体的课程或者课标中,那么这种实践性的研究就称为“教学研究”或“课例研究”。如果教育改革的主体是老师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那么这类研究就可以称为“实践的行动研究”。一般代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研究”,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研究”,以及涉及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及“地方课程开发研究”等。

(二)、经验总结也可称之为“教育反思”,这种研究方法适合一线教师的课程论文写作,如果教师以反思的方式改进自己教学的不足,这种教学称之为“反思性教学”。这种经验总结可以分为短期的教育经验总结、季度经验总结、以及年度经验总结。短期的经验总结比如:班主任工作日志、教育管理日志,这种工作总结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显着,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及时弥补。教育经验总结从宏观上可以分为自我教育经验总结和他人教育经验总结。

(三)、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都属于实践研究。对策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对策”或“论……的策略”或“论……的发展方向”等。教育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只是研究者比较随意的“设想”、“看法”,而并不为这些设想、看法提供系统的论证。实践研究中的对策研究虽然也需要对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案作比较周全的考虑,但它只提供条款式的、文件式的实施建议或实施方案,而不提供“为什么这样做”的批判性分析或系统论证,这与哲学研究有所区别。实践研究还可以将教育对策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转化为调查研究或实证研究的“假设”,并使之在调查或实验中获得验证和讨论,此时,实践研究转化成为实证研究。

论文:

三、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量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问卷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与之相关的方法还包括测量法、话语分析法等等,量的研究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

(一)、问卷法

问卷法和测量法都属于调查研究,一般用于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并辅以观察法和访谈法,牵扯抽样和统计,与教育统计学有关。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所隐含的相关趋势或倾向进行归纳话而分析,一般显示为量的研究,并有学者提出应该与质化的内容分析相互补充,内容分析一般包括文本分析、言语行为的互动分析和话语分析。

(三)、元分析法

元分析定义为:为了整合已有结论,而对大量的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量的元分析主要是收集并整合某个主题的研究数据,并以统计的方式从已有的资料中归纳出新的结论。量的元分析主要有三个步骤:确定研究的问题、数据的搜集、统计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呈现。

论文:

四、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质的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体验研究)和自传法。

(一)、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一般是普通意义上的人或某一类群体,学习研究对象的语言和行为,收集研究对象的实物、照片、日志等等,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三角互证法”是为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并验证资料的可靠性而使用的方法,是指运用同一种方法去调查不同的对象,也指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比如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等等,去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以便相互印证。

论文: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作者阔宇

从论文整体结构来看,论文首先是理论背景的研究,作者从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小学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接下来作者对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这里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情况、Moodle模块功能进行分析。从课堂真实模块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五、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教育研究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这使历史研究可能成为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试验研究那样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现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一切现代都正在成为过去,历史研究可以理解为当代史,从研究主题看,历史研究分为思想研究、制度史研究和学术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历史研究可以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述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一)、历史的考证研究

考证研究和叙述研究其实就是历史的调查研究,更多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判断及其选择的视角,不同的研究者会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因此不同于其他实证研究那样显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观性,历史的解释研究在提出解释时仍然重视解释的理由和证据,以便使自己的解释令人信服。历史考证研究分为校勘法和三重证据法,校勘法是寻找适合阅读的文献,做注释或参考文献,以及撰写文献综述的前提条件。

(二)、历史的叙事研究

与哲学研究论文相比,历史的叙事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个人生活史以及相关的日记、书信、实物、档案等日常生活资料,二是重视个人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三是在写作中重视讲故事的技巧,尤其重视故事的情节。从收集资料的途径来看,叙事研究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历史的叙事研究,二是调查的叙事研究,三是试验或行动的叙事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意味着研究者需要进入教育现场,同时以档案法或口述史的方式收集与教育现象相关的历史资料。

(三)、历史的解释研究

历史的解释研究主要显示为传统解释研究、隐微解释研究和比较研究,传统的解释研究包括简述、评述和翻译。隐微解释学研究往往有三个视角,一是指正文本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差异,二是从整体与部分的解释学循环的思路更正已有研究的误解。三是指正某个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改革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思想是否出现断裂,或者貌似出现了断裂实际上却隐含了某种内在的统一性。历史的比较研究主要显示为两种比较:一是求同取向,在看似差异的背后寻找相同,二是求异取向,在看似相同的背后寻找不同。常见的比较研究的主题有:……与……的比较或者是从……的视角看……

⑻ 质的研究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的最终目标是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7

⑼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怎么样

金兼斌老师曾经向我们隆重推荐过这本书。我当时不以为然,现在重新看看,发现能学到很多东西。 陈向明老师在质的研究方面有很多研究,她在哈佛大学学习教育学,后来长期做教育研究工作。她写的这本《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是这个方面的一个经典了。 她对质的研究方法的概念解释在国内可谓是最值得研究者学习的。 比如她说:“一般来说,量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证实的是有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因而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而质的研究擅长于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或者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视角。量的研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而质的研究使用语言和图像作为表述的手段,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事件的变化过程。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 ;而质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同时,他也强调不要认为夸大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到,其实即使在量的研究中也不可能排除主体间性的成分,如选择研究的问题、设定理论假设、设计统计变量等,所以质的和量的研究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陈向明老师讲到了:社会科学探究范式的基本观点 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陈向明老师认为,质的研究因其自身特点,与量的研究具有十分不同的理论范式。一般认为,质的研究主要基于实证主义外的另外三种“另类范式”,这三种范式是对科学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提出研究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知者和被知者的相互参与的过程,知者本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探究时的自然情景、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研究的进程和结果。 陈向明老师认为,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他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渐接近客观真实。根据波普的观点,证实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不论多少次都可以被一次证伪所推翻。因此,我们无法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来证明某种理论,而只能对理论进行证伪。理性批判是知识增长的唯一途径,必须通过不断地“猜想与反驳”,才可能逐步接近真理。 陈老师个人把后实证主义分为了“唯物的后实证主义”和“唯心的实证主义”两种。前者把事物当作客观存在,不以人主观意志为改变;他们会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从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进行研究。后者认为客观事实(特别是被研究者的意义建构)客观地存在于被研究者那里,如果采取”文化主位”的方法便能找到事实。他们大都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自然情境下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第二个是批判理论。陈老师认为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上,它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在认识论上,这种范式认为所谓的“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被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塑造而成的。因此,研究者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意识,逐步解除哪些给他们带来痛苦与挣扎的偏见,提出新的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这是一种行动型的、带有强烈政治和道德倾向的研究。在这里,“不讲道德就是不道德”。 和以上的范式不同,建构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的“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因为我们只可能判断某一个行为或一种想法是否达到;恶自己的预期,而无法知道他们是否“真实”。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达成的共识。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领会”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之间“视域的融合”。意义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被研究的对象那里,而是存在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之中。“一切认识只有作为再认识才叫认识“(柏拉图语)。每一次理解和解释都是对原有诠释的再诠释,这是一个诠释的螺旋,可以永无止境地诠释下去。因此,研究者要做的不是进入被研究者的头脑(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通过反思 “客 观地”审视和领会互为主体的“主观”。 陈向明认为,中国学者目前从事的大部分“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他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对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 陈向明老师说,她个人虽然尚未对中国的“定性研究”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据她所知,她写作本书的时候,尚无学者对其进行明确、系统的定义和梳理。通过她个人平时的观察和与学者交谈,她感觉“定性研究”的所指似乎比较宽泛,几乎所有非定量的东西均可纳入“定性”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政策宣传和解释,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之前对问题的界定以及之后对数据的分析。“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陈波等语)。 随之,陈老师在这本书里面阐释了质化研究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传统时期、现代主义时期、领域模糊期、表述危机期和后现代主义期几个阶段。 她还讲到,对于意义类问题,比如了解生活经历的本质,一般情况下是用现象学的策略来解决;对于描述类问题,比如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进行描述,一般情况下是用民族志的策略来解决;对于“过程”类问题,比如了解时间维度上事情发生的变化,研究问题可以呈现阶段性和不同的层面,一般是用扎根理论的策略来解决;对于口语互动和对话类问题,一般使用常人方法学:话语分析来解决;对于行为类问题,宏观的使用参与观察法解决,微观的使用质的生态学来解决。这对我们这样的初学者的研究,有着指导作用。

⑽ 如何理解质的研究方法更适合教育领域

质性研究是对事物全面整体的理解,不限于量化的部分,因此,比较适合应用到一些很难量化或者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中,例如,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师的信念、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科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焦虑心理等的研究。
此外,由于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归纳分析,然后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意义建构,其探讨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它比较适合对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而在教育研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教学案例分析、特殊儿童教育以及学生个案分析”等的研究。

阅读全文

与质的教育研究方法黄瑞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儿童痣治疗方法 浏览:485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教学 浏览:397
fema安全分析方法 浏览:304
孩子快速入睡的方法 浏览:796
搜派风水机使用方法 浏览:693
猪肉价格下跌的解决方法 浏览:934
泉州学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浏览:962
神经源性膀胱工伤治疗方法 浏览:965
如何选择设计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浏览:15
电缆线接线方法视频 浏览:777
湖南烟熏肉食用方法 浏览:313
钓具的连接方法 浏览:135
细胞增生的治疗方法 浏览:834
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浏览:168
舒适进入安装方法 浏览:226
用什么方法粘胶最快 浏览:609
无线加湿器的安装步骤及使用方法 浏览:803
欧莱雅洗面乳使用方法 浏览:819
win8怎么设置锁屏图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41
烂地面地坪施工方法简单 浏览: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