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4 20:52:32

A. 思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哪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每位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可能须要放弃我们先前熟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第1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古今中外,“方法”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无论对它的解释增加多少新的内容,总离不开它最基本的含义,即指向一定目标的“途径”,“道路”,“工具、手段”和“操作、步骤”.研究教学方法,同样要抓住这些要义.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素质.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活动(教学)的逻辑程序以及心理方面,即由教与学的协调一致的效果来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学法分为三大类,每大类又分为几小类.第一大类为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的方法,下分为:(1)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2)直接传递知识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3)通过实际活动和触觉、动觉传递与感知信息的方法.第二大类为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下分为:(1)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2)激发学习义务感和责任心的方法.第三大类为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下分为:(1)口头;(2)书面;(3)实验、实践.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学引不起学生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教师偏重于教,一些教师只知讲条条,让学生背条条,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全国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在全国十省市搞了一个较大面积的理想、动机与兴趣的调查,中学生把政治课作为自己最感兴趣学科的只占1.67% ,再深入调查他们为什么喜欢政治课,回答却是共同的:“老师教得好!”所以,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的得法是为了学的有效.下面介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教学法,与我们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相比较,虽然都涉及了引用实例,但两者毕竟存在着显着区别.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经过人工处理过的例子,而不是真正的案例,案例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案例教学是一种稳定的或定型化的教学方法,具有特定的操作程序和要领,而举例一般是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辅助形式,不具备一系列详尽或定型化的操作程序.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其具体表现为:
1.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境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学会运用理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较好地激发自己创新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所以,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好的表现,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并力争在讨论中说服对方.
3.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在已经经过实践的事件中充当角色,进行“实践”操演,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它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知识.而且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类型
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我们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一个优秀的案例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教学案例的类型大致有:
1.依据案例的情境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语言情境案例是教师用语言呈现已发生过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的案例.实际情境案例是教师借助或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体验情境,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2.依据案例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一般是将事物整体或部分面貌,或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给学生以亲临其境之感.分析性案例除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外,还包含着可分析讨论的问题.
3.依据案例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而编写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理解某一问题时使用.这类案例的内容单一,主题鲜明.综合性案例是对事物的整体或全局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描述,供学生思考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讲授法.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理论知识,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引用案例进行论证.
2.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建构特色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逻辑认知与直觉感悟相结合.
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科学的方式,第二种是审美的方式,由此获得两种知识,第一种是事实性知识,思想性知识,科学性知识,第二种是评价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规范性知识
2、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一类知识具有客观性,它应当主要以接受式方式学习获得,但这种方式有有致命的弱点,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缺少知识发展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这样的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观察模仿,实践反思.
二思想政治课各类方法的功能和适用条件
1、组织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明理导行方法
第一、直接传递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直观演示法.包括现场实物直观演示,形象性直观教具演示,象征性直观教具演示三种方法
第二、口头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口述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述法 主要用于叙述事件经过,描述人物和课堂举例.
讲解法 主要用于概念原理的教学
讲读法 主要用于关键性结论性内容教学
讲演法 主要用于范围较大深度较大问题的教学,适用于专题讲座或综合复习
谈话法问答法对话法 围绕某一课题,师生之间提问和对话的方法
讨论法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的方法,与谈话法不同之处在于,有同学之间的交流.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来传递和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实践活动法
它包括道德践行活动,生活交往活动,角色模拟活动,专题研究活动
第四、逻辑认知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所谓逻辑的方法,是撇开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偶然因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从历史的自然过程支研究事物的方法.
逻辑方法使用遵循的顺序
运用归纳法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原理
运用分析与综合法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运用比较法 帮助学生弄清相近相似及相关概念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运用论证 证明概念原理的科学性,消除学生疑虑
运用推理 使学生概念原理系统化深刻化
运用应用 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激发和形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情感的激情促信的方法
(1)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
提高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满足学生需要
教学内容呈现生动直观,增强其刺激性和吸引力
改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迁移到老师所教内容上去
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外显活动分量,实现对教学最大参与
运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加强情感交流,以情激情
运用情感的情景性特征,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运用情感的强化和动力功能,帮助学生成功
(2)激发认知情感,振奋学习精神的方法
(3)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

C. 思想品德课如何才是有效的教学评价

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的教学评价才是有效的?为此本人结合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科研实践,对此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在教学目标上,依据课程标准,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注重全面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表达的“课程目标”,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采用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知识”这样三个维度分别陈述的方式,并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这种呈现方式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在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是十分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教师受原有的教学大纲的羁绊,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势”,主要还是“以知识为本”,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二是有些教师虽意识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领,没有把握其实质,最终仍不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落实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不仅仅是能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问题。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应注意全面性,做到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可有所偏废。既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不能只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而忽视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失去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统帅的知识与技能,将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反之,没有知识技能作为载体和依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极其空洞和肤浅的。其次,应在讲求全面性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就学科的整体特点而言,新课标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表明它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因而我们更应关注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只有突出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才能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真正体现出学科特色。就学科的具体内容而言,教学目标的设计因课而异,各有各的侧重点。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才能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深中肯綮,上出各课的特色,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二、在教学设计上,着眼于教学预设,着力于设定弹性目标,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强调生成性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围绕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又是复杂的,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不必穷尽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应十分注重生成性教学,这既是由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思想品德课堂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的,才是最美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令人难忘!然而,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仍是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给人一种“演戏”的感觉。这种现象在公开课、评优课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种“作秀”味很浓的课,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悖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有鉴于此,我们在课堂设计评价中,应注意考察教师是否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关注教学预设,重视教学设计;又着眼于动态生成,设定弹性目标,留有生成余地。三、在学习方式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突出建构性就课程性质而言,思想品德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倡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建构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思想品德这一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活动设计和情境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主体性。所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思想品德新课程所追求的实践性教学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它也是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体现的教学理念。当然,课堂教学中建构性目标的达成,是很复杂的事。课堂教学中的建构性评价,也决非易如反掌的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建构性评价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建构性评价中,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课堂情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始终是一个点拨者、评价者、引导者,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让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居于主体地位,主动展开思维。第二,针对性原则。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和困惑点;同时还必须使课堂教学的建构性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适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活动真正能有的放矢。第三,有效性原则。也即教学评价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达成思想品德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考虑是否能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四、在教学对象上,承认学生的多层次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体现整体性和发展性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及其同事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因而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配合。可见,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学生观”“智力观”和“教育观”,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积极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应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捕捉每一个学生智力领域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智力领域中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的迁移。二是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彼此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而且每种智能都必须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而,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体现出教学的多层次性。为此,教师必须营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地发展。三是构建多元化、开放型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教师观察、描述性语言、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包括纸笔测试、口头测试等)等形式,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合作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以尽量给学生一个恰如其分的、全面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尺度上,应重视学生的发展程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以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D. 如何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好课堂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进行构造和选择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这就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合作为导向,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教师的教案是以设置好了的固定的程序,将书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 而教学设计呢,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的方式设计模式。因此,我们要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观念带来新变化。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一定要在掌握课程标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组织学生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搞好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涉及六个内容:①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就是从学习的需要分析开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即编者意图、内容框架、主要观点、问题设置等;③进行学习者分析;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知识和技能;⑤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其中应包括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⑥对教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搞好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摸索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设计要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明确思路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具体内容,而教材又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课标》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它起了方向和导航作用。因此,在编写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课标》对该内容的具体要求。掌握了《课标》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的内容我们在编写教学设计时才能找到本节课设计的依据和设计的意图,在三维目标上处理才能够到位。教学目标的设置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体现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
2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起点
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依据是学生分析,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学情分析。我们用的教材,以前称为“教本”而现在叫做“学本”,“学本”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如果你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如果不认真的进行你所在学校,所在的班级的学生情况分析,现在的课改情况下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难。现在的教材在设置上大部分都是让学生说得多,教师少讲,如果你设计不好,学生上课又懒得开口,那这堂课你就难上了。因此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老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学有所思。
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①以学生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②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老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 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符合。③赋于学生已有经验和意义,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经验已很丰富,我们要利用这一经验;④老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地位,做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比如:在七年级下册《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我能根据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不断反思自我,我自立吗?还有哪些方面不够自立?自立对自己各方面的成长有哪些好处?从而认识到自立对人生的必要性。
3设计要抓住教学关键,突出重点
设计要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表达清楚。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新课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如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这会使上课产生沉闷的气氛。事实上,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根据重点,可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画龙点睛的教学环节,能开发学生智力,使课具备生动性,形象性。例在《磨砺坚强意志》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为重点,通过小组讨论,小品表演,个人演讲形式,多次重复这一重点,最终攻克难点,突出重点。因此教师应依据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的教学对象,灵活设计教学环节。
4设计要讲究教法,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载体,通过谈话,情境体验,小组讨论等,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法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如我在《“我能行!”》的教学中,我摆脱了过去纯教师讲授的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从体验入手,强化反思,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于是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愿来扮演自负、自卑和自信的人,在遇到某一件事时的表现,让学生自编故事并现场表演出来。在此基础上思考归纳:自卑、自负和自信的人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明确要走出自信的误区,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做自信的人。
5设计要有新意,要有高潮
导入要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一定要先声夺人,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感悟青春》教学中,一边伴随着神秘的富有童趣的音乐,一边用简短的几名话引入:青春的你们充满了活力和希望,青春的你们也有太多的迷惘和彷徨,青春的你们是一个个的迷,就让老师走进你们的心灵,一起来感悟青春,打开青春的密码,走出青春的误区吧。然后让学生一个一个的来打开四个青春密码。通过这一设计使思想品德课教育更富有感染力,让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途中要有高潮。在课堂教学中要能调节学生情绪,激励向上,形成高潮。例《同学·朋友》教学中,我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在歌声中入情入境。使同学对友谊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层层深入,同时形成了课的高潮“快乐”。
6设计要精选资料,活用教具
课堂资料要精心选择,不能任意堆积,在精选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他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选用资料和举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其次,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再次,引入教学资料的内容应该与日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教改方向。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如我在《唱响自信之歌》一课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资料进行精心组织。我精选了刘翔、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自信者的风彩,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怎样树立自信取得成功的,同时从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的愿望。
我还设计了演讲比赛《我是未来中华杰出的英才》及其相关演讲资料,根据资料,科学选择教具。要使一堂课鲜活起来,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7设计要培养能力,提倡合作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基本步骤中应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设计要面向全体,提倡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能促进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例:在上《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又将学生分成几组合作学习,进行正方反方辩论的形式展开竞赛。辩论的题目是《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组的同学赢,结果辩论起来相当热烈。集体主义情感和群众性的爱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在课堂内的合作练习。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学生,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

E.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的转变 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第二、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怎样进行中学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呢?本文仅从活动课的备课和教学结构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备课设计 备课既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又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备好课,教学设计就能够顺利进行,就有针对性性,就能完成教学目标。思想品德活动课备课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2、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我们强调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从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蔽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3、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实施了素质教育。因而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的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立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4、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做到三个整合:首先,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内容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经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者各类活动;第三,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第四,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二、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1、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惟一准则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更富教育意义的设计,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差异,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捕捉、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为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支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当然,在现实条件下,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是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必然要求。2、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而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扶持。所以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还成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基地。教学结构设计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通过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活动任务的“交付”、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做中学”、“用中学”的协作参与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 3、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导向 我国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学生成了“信息库”,空有着大容量的静态的“知识”,遇到实际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人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授受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津的一代新人。 4、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中,把教学过程考虑得细一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是涉及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时,多一些事前的准备,应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教学结构方案不是施工的图纸,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学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调整。一些教师常苦恼于是否完成了教案或是否走完了预定的教学程序,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作为事先的计划或构想,一成不变地得以实现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点调整,更何况在今天大家都强调学生主体性、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就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进行各种教学设计。在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前,方案、计划可以调整,它们可以因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而改变。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下功夫,还应该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如地处理各种“意外事件”。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一种新的课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首先应理解中学思想品德活动课的价值,接着要知道如何去备课、完成教学设计,最后及时实施教学评价。

F. 思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哪些

太多了写不下,详见参考资料里面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每位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可能须要放弃我们先前熟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第1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古今中外,“方法”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无论对它的解释增加多少新的内容,总离不开它最基本的含义,即指向一定目标的“途径”,“道路”,“工具、手段”和“操作、步骤”。研究教学方法,同样要抓住这些要义。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素质。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活动(教学)的逻辑程序以及心理方面,即由教与学的协调一致的效果来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学法分为三大类,每大类又分为几小类。第一大类为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的方法,下分为:(1)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2)直接传递知识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3)通过实际活动和触觉、动觉传递与感知信息的方法。第二大类为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下分为:(1)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2)激发学习义务感和责任心的方法。第三大类为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下分为:(1)口头;(2)书面;(3)实验、实践。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学引不起学生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教师偏重于教,一些教师只知讲条条,让学生背条条,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全国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在全国十省市搞了一个较大面积的理想、动机与兴趣的调查,中学生把政治课作为自己最感兴趣学科的只占1.67% ,再深入调查他们为什么喜欢政治课,回答却是共同的:“老师教得好!”所以,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的得法是为了学的有效。下面介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教学法,与我们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相比较,虽然都涉及了引用实例,但两者毕竟存在着显着区别。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经过人工处理过的例子,而不是真正的案例,案例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案例教学是一种稳定的或定型化的教学方法,具有特定的操作程序和要领,而举例一般是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辅助形式,不具备一系列详尽或定型化的操作程序。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其具体表现为:

1.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境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学会运用理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较好地激发自己创新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所以,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好的表现,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并力争在讨论中说服对方。

3.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在已经经过实践的事件中充当角色,进行“实践”操演,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它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知识。而且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类型

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我们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一个优秀的案例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教学案例的类型大致有:

1.依据案例的情境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语言情境案例是教师用语言呈现已发生过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的案例。实际情境案例是教师借助或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体验情境,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2.依据案例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一般是将事物整体或部分面貌,或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给学生以亲临其境之感。分析性案例除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外,还包含着可分析讨论的问题。

3.依据案例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而编写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理解某一问题时使用。这类案例的内容单一,主题鲜明。综合性案例是对事物的整体或全局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描述,供学生思考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讲授法。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理论知识,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引用案例进行论证。

2.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案例24】一位老师在上“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这一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既然每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都有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呢?让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两个真实的故事。(媒体展示)

桑兰的故事

桑兰,一个美丽的女孩,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然而,一场意外却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是1998年7月,桑兰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期间,在训练时不幸造成严重的颈椎脊髓损坏,使胸部以下完全瘫痪。从跌倒的那一刻起,她便不再是体操冠军,不再有平静的生活,甚至很难再行走,可17岁的桑兰却坦然擦去父母、亲友的泪水,她说:“别难过,我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吁吁,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 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 “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不用说,你肯定知道了。他就是当年那个乞丐,他是来感谢我母亲的。

问题:

(1)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乞丐给予施舍?

(2) “高贵”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母亲的施舍是“高贵”的施舍?

(3)母亲和桑兰分别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命?(小组讨论)

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是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从案例的类型来说,“桑兰的故事”和“高贵的施舍”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案例、分析性案例、专题性案例。从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来看,属于案例讨论法。那么,如何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呢?

1.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是用于揭示思想品德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不能少,而且决定着实施效果的优劣好坏。所以,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新颖、精致、简练、具体,富有时代感和贴近学生的生活,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案例1中的“桑兰的故事”和“高贵的施舍”两个案例选得比较恰当,突出了教学重点。

2.呈现案例

呈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而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呈现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呈现。既可以先“案”后 “理”,或先“理”后“案”,或“案”、“理”同步,也可以“例—理—例”组合,或“例—例—理”组合。

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呈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案例1中的两个案例是采用多媒体展示,采用先 “案”后“理”的组合形式。

3.据“案”析“理”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就分析讨论的方式而言,教师组织学生采用的形式有:(1)个人思考;(2)小组讨论;(3)分组讨论;(4)情境模拟。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围绕中心课题积极发言,并且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触及敏感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相互启迪中,寻求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4.点评总结

点评总结是指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的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

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并指出他们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本身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一个优秀案例的必备要素,以此来提高他们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可以是对原理和规律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强调,还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所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总之,实施思想品德案例教学,不仅能使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而且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引起了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二、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是带有新质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它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活动教学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活动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

活动教学法是以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活动式教学法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情境、活动的运作、活动的效果、活动的体验。它的主要特征为:

1.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和教学类型。它通过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情境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从而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2.活动教学法以活动为基础构筑了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不仅成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共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在民主氛围里,涵盖了课堂、课外的全方位、全时空的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现代教学过程。

(二)活动教学的类型

1.认知性活动。认知性活动是一种基本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它们的形成是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的基础,也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但认知性活动不能等同于传授课,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以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体验性活动。一个人道德知识无论如何丰富,若无切身的体验和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认知,也不可能产生道德行为。体验性活动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这类活动可以是:①课前演讲;②小品表演;③模拟法庭;④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

3.制作性活动。它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这类制作活动可以是手抄报制作、课文插图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4.探究性活动。所谓探究性活动,就是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分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能力。

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制作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教学从不同的侧面构成了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整体框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教学的策略

1.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

学生主体活动及主体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活动促发展”正是活动教学精髓的一种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主体性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来实现。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觉参与、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关注主体全面发展,要求活动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解决融合了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的问题入手,切实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准则。

2.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有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活动教学价值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自我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规范,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语言,提倡使用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此外,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于活动的必要的时空环境,把活动教学过程视为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任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3.以教学问题为载体

从活动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看,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使学生情意状态得到改组、重建与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与活动教学要求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

4.以学生自主、开放和创造性的活动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的生命潜能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活动教学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都要体现出自主、开放和创造的特征。

5.以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为导向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活动教学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活动教学的评价应体现出过程性和全面性。所谓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即强调评价的主要着眼点应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上,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的变化。所谓全面性,即评价应从个体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着眼,而评价的标准是非统一的。评价多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性质是动态的和形式性的。

【案例25】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未来新规划”这一节课时,采用活动教学法,通过学生活动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教育,将完善自我落实到行动上。

活动一:明确学习目标——设计理想形象,制定初中生活规划。

活动二:未来畅想曲——设计自己的理想形象。

教师提出设计的要求: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为自己设计一个理想形象,具体内容包括:十年后,我可能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成绩、能力和品质。

学生动笔思考,为自己设计未来的理想形象。然后,班内交流,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别人,也让自己了解别人的理想。

活动三:大胆规划,严格求证——制定自己的初中生规划。

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形象,然后听故事。故事的选择,可以是伟人的故事,亦可以是学生熟悉的周围人的故事,甚至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自己说说听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规划未来的欲望。最后,学生制定规划,包括两部分,初中阶段的成长目标和具体的努力方向,并进行点评交流,修改补充,完善规划。

活动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作誓言卡

让学生把初中阶段的成长目标和努力方向填到老师统一发下的卡片上,制作誓言卡。

这个案例抓住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发展产生强烈的积极影响。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听故事、制定规划、组内讨论、制作誓言卡等,体现了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和制作性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活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形态和方法,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活动教学法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的其他形态和方法,而是强调各种形态和方法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把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精心设计与组织活动教学,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讨论课。

(一)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1.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规模小,发言充分,使同学能更多地参与讨论。

2.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或大组讨论,人数多,能集思广益;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直接了解学生情况;讨论也容易深入,师生间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课堂讨论,按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辩论式、演讲式、对话式、咨询式、设置情境式和调查研究式讨论。

1.辩论式讨论

对一些有争论,需要有一段时间酝酿,而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采用辩论式的讨论形式。例如,“初中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事先,可让同学作一些准备,按不同观点推选出善辩者4—6名,组成对立面的正反双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辅导或提供必要的资料。这种形式的讨论,由于双方都作了认真准备,对自己的观点考虑成熟,论点清楚,论据充分。又因辩论具有对抗赛的性质,刺激性较强,所以辩论过程中可使大家思想集中,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2.演讲式讨论

它适合于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并激励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学完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之后,开展“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掘自己的潜能”的短小演讲。但这种讨论形式对学生各方面要求比较高。

G.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与学法有哪些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搞好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巧设导语,巧妙设疑,培养思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通过形式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 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1.2 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1.3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课堂生动活泼,创设和谐气氛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品德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2.1 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有抑扬顿挫,要生动形象。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思想品德观点。
2.2 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道理。像“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有力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包含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通过这些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2.3 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事例、看图解意,图表分析、时事品德报告、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品德知识。
3.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法。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思想品德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讲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先让学生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
4.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
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5.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思想品德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多彩情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思想品德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 ,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观品德课教学的面貌,提高教学质量。

H. 如何学好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学好思想品德课,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赢得中考,进入自己的理想高中,而且也有利于广大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树立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信心
信心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学好思想政治课,首先必须树立一定能够学好的信心。学生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补弱”成功的例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在制定目标时,学生要从小、从低开始,积极创造学习思想政治课进步的记录,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信心。
二、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用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激发学习的兴趣。(2)同思想政治课学习教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心得,来培养学习的兴趣。(3)融洽师生关系。若是由于师生关系不融洽造成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不高,就应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一堂课新颖精彩的开端,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成功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或从学生思想认识入手导入,或从情感入手导入,或从行为入手导入。有的教师还提倡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直观法、辨析法、哲理法导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有的提出问题设问法或类比法、归纳法、游戏法、故事法的运用,激发兴趣,引起悬念导入新课;有的则提出通过音响法或图像法、观察法、演示法、汇报法的运用,创设情境,塑造形象导入新课。如此种种导入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积极学习的状态。
三、多读多记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是离不开“多读多记”的,多读多记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思想品德课的选择题,大多是容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似是而非,往往就会选错;而问答题往往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答案往往并不是课本的某一段话,而是要运用几课的内容,甚至几个年级的内容去分析一个问题。因此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是做好题目的基础,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有些同学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而只愿多做题目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记什么呢?第一就是要记住本学科的一些专有名词,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理消费等。第二就是要记住一些反映重要观点的句子,如:“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正因为他们这样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三就是要记住一些放映重要观点的内容,如: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为什么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不仅要会记会答,还要能理解。
四、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可以表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
1.学习环节方面
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弄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堂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应主动问教师或同学。课后的作业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学会有意识地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平时多读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的报刊、书籍,经常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
2.学用结合方面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成绩。

I. 浅谈思想品德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J.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表现有哪些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讲授法。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理论知识,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引用案例进行论证。
2.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圆顶蚊帐的正确方法 浏览:688
潮汐发电最佳方法 浏览:828
生长快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190
索尼耳机连接手机方法 浏览:715
苹果6splus静音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54
平面向量的内积计算方法 浏览:127
阁楼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892
有啥方法可以让牙齿快速掉落 浏览:432
去鱼腥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166
截视频的方法 浏览:338
李永乐老师方法论讲解视频 浏览:780
经络按摩仪的使用仪的使用方法 浏览:242
不锻炼也能瘦腿瘦臀的方法 浏览:417
怎么弄火的方法 浏览:791
男最爽的的慰方法图片 浏览:391
害虫常用调查取样方法有哪些 浏览:535
吉他四五弦安装方法 浏览:610
搬家打包电脑方法 浏览:384
手足湿疹的治疗方法 浏览:794
摄像头输出连接方法 浏览: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