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学院简介
行政法学院系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6月院系调整过程中成立的新学院,也是在全国第一个被冠名为“行政法”的法学院。11年来,伴随着学校“第三次创业”的前进步伐,学院已经建设发展成为全校学科最多、硕士点和博士点最多、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法学院。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从职称来看,有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讲师17人;从学历来看,有博士6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有3人;从学缘来看,在校外获得最后学位的人数为29人,占36%;从年龄结构来看,60岁以上的教师共有2人,50岁至59岁的教师有10人,40岁至49岁的教师有31人,40岁以下的教师有37人。 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团队。
教学与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5个教研室,即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和法律逻辑学教研室。
建有1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
建有10个校级科研机构:西部法制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法治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方法制研究中心、美国法律与政治研究中心、教育政策与法制研究中心、人大制度与宪政研究中心、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研究中心、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行政程序制度研究中心、政府治理法律风险防控研究中心。
学位点和精品课程
学院建有硕士学位点4个,即: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律逻辑学。
建有博士学位点3个,即: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都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即: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
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法理学;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中国法制史;
省市级精品课程3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史、法理学;
省市级教学团队3个:行政法学、法理学、法律史学;
建有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
建有1个省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建有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法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法律文化为专题构建的法文化博物馆,2012年4月被评选确定为重庆市首批社科普及基地。
科研成果
自2004年以来,学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含国家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6项,国内横向项目8项,校级项目32项,科研经费125.5万;出版学术专着33部,在《法学研究》、《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法学》等全国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7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获校级奖励12项。
学生规模
学院在校学生2437人。其中本科学生1834人,硕士研究生515人,博士研究生73人。
学院学生工作的理念是:“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悉心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一些活动在全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品牌。严密的思维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法科学生必备的素质,而辩论是培养锻炼这些素质极好的方式。行政法学院极其重视激发同学的辩论兴趣,提升辩论技能,学院每年举办一次辩论赛,要求从寝室开赛,人人参与,全面提升了全院同学的辩论技能,在2008年全校辩论擂台赛中,我院同学勇夺冠军,在2009年又有两支队伍分别夺得亚军和季军,在2008年第九届“天伦杯”辩论赛中,我院勇夺桂冠。在2010年全国高校世博辩论大赛上,我院两名辩手表现出色,所在辩论队力克北大夺得冠军。
B.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是什么单位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宗旨
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弘扬正气遏制邪恶、反映民情民意,促进公平正义,展开学术争鸣,推动法治进程。(从事企业战略发展调研与策划、政府重大项目战略发展调研与策划、重大法治个案调研、执法执政行为调研、绿色环保全面调研)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简介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是司法部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下属的国家级综合类法治调研单位。下设办公室、顾问办、研究室、社会工作部、宣传部、机要室、对外联络部、机关事务接待处、内参部、编辑部、教育培训中心、疑难及重大案件论证中心、事业发展部、资料档案室、各省市联络处、法治人物评选委员会、全国培训基地(暂定北京、湖南、浙江、广东、辽宁)、等机构。
工作职能:进行法学理论及立法行为、行政行为、监察行为、审判行为、检察行为、侦查行为、法律语言行为、企业商事法律行为、律师执业行为等实践性调查研究。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的调研员和研究员分布全国多个领域,由着名法学家、行为科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大法官、高级检察官、高级警官、高级律师、人代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其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可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着名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及地方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部门和领导的决策依据。
重大法治动态、优秀调研报告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调研中心不定期以《内参》或《法治动态》形式刊发并转送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及各省、市主要领导。
调研、监督、策划、指导地方执法、执政、执教、医疗和环保行为是本中心义务。若有重大事件和个案,欢迎投稿或投诉。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
1、主 任:鲍卫兵
2、常务副主任:唐建华
3、副主任: 黄开堂、杨继纯、刘旭辉、任树辉、何雨春
4、首席调研员:
5、各省、市调研分部主任、调研员
6、各机关、企业研究员
7、基层通讯员、联络员、监督员
中国法治网通联部
部长:曹卫国
中国法治网通联部湖南分部
主任:史有德 副主任:罗修云、史承龙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
C.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机构设置
1、人权法研究中心
2、中东法研究中心
3、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
4、行政法应用研究中心
5、比较行政法研究中心
6、地方政府法治研究中心
7、军事法研究中心
8、教育法研究中心
9、动物卫生与福利研究中心
10、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研究中心 1、团总支书记:鞠娟 金惠萍
2、院办公室:王凯 叶林
3、辅导员:鞠娟 金惠萍 侯毅 罗娜 朱骞
4、教务办公室:崔小宜 马思洁
5、资料室:魏小盈 1、客座教授
应松年中国政法大学
杨小君国家行政学院
周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安 东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2、宪法教研室
教授: 董和平 郑军
副教授:侯西勋 薛西丽 褚宸舸 管华 常安 钱景宇 刘璞
讲师: 张佐国
教研室主任:侯西勋
3、行政法教研室
教授:王周户 贡世康 贺乐民
副教授:王德星 徐文星 安子明 李大勇
讲师:李燕玲 郑宁波 杜国强 张燕
教研室主任:王德星
4、行政诉讼法教研室
教授:王麟 姬亚平
副教授:王玉楼 李瑰华 王丹红 汤洪源 彭涛
讲师: 胡晓玲 周敏
教研室主任:姬亚平
5、军事法教研室(研究中心)
副教授:冉巨火
讲师:杨永康
教研室主任:杨永康
研究中心主任:冉巨火
D. 西北政法大学有几个校区
一、西北政法大学有几个校区 西北政法大学有2个校区,分别为雁塔校区和长安校区,雁塔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300号、长安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郭路中段558号。
二、西北政法大学简介
西北政法大学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 延安大学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 西北大学 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2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凝练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培养了15万余名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以“专业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学校现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国际法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律师学院、体育部等19个教学单位。
学校坚持学者为先,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国家“*”领军人才工程人选等20余人;有获得陕西省*、三秦学者等省级人才项目支持和陕西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50余人。学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制度,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评价。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质量立校。从1958年起,开始本科教育,迄今有60年的本科教育历史。现有3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法学等12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或培育项目。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承担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建有7个实验实训中心,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致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2014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400余人、博士研究生67人。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为“B+”。
学校崇尚学术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有“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3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教育系统2011协同创新中心“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与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设有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人权研究院、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法治研究院等10个实体性研究机构,其中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入选首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入选全国“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全国百强报刊,《法学教育研究》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目录。
E.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211院校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并不是211大学,只是一个重点本科院校
F. 厦门大学法学院有多少学生
截止2019年12月30日,在校本科生530人;硕士研究生136人,全日制法律硕士269人,非全日制法律硕士148人,在职法律硕士101人;博士研究生140人;国际硕士生23人,国际博士生12人。学院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统一,立足于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批准入选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创建“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和“国内-国外合作培养”机制,设立国际化班。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拓展和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创业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平台保障。学院学生在WTO模拟法庭竞赛、Philip C.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联合信实杯”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八强、“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全国高校国际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名仕杯”福建省高校模拟法庭辩论赛等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以“知识报国”为已任,努力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为中国法律实践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国际法学科为商务部条法司提供了大量的专家咨询意见,被该司评价为“堪称学术研究机构与政府决策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典范”;财税法团队为国家税务总局提供涉外税收法律实践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获好评。海洋法学科提供十余项重要政策要报被中央办公厅、外交部、交通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等采纳。立法学团队为国家与省、市立法提供立法咨询意见,深受好评。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中心与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立足国家与地方的战略需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言献策,成果显着。为地方法治与行业法治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依托厦门大学立法研究中心,主持了大量地方立法的起草与评估工作,经常性地为各级立法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依托厦门大学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工作;依托厦门大学公证法律与自动化研究中心为行业法治建设提供服务。许多教师通过承担课题的方式,为福建省及周边省份地方法治建设建言献策,通过担任省市人大和政府立法咨询专家、法律顾问以及挂职为地方法治建设贡献力量。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立法和决策咨询。利用地处台海前沿的地缘优势,密切跟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经常参加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商务部、外交部等部门组织的专题调研和咨询,为中央地方涉台立法和决策咨询做出贡献。
G. 西北政法大学是不是985
西北政法大学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现有“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3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入选全国“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全国百强报刊,《法学教育研究》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目录。
H. 胡学相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1)2008年3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五校法学院组成的大陆地区法律学者访问团应台湾铭传大学邀请,访问台湾。我院法学院教授、地方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学相参加该访问团访问了台湾。本次学术活动是应邀参加台湾铭传大学2009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两岸法学新知学术研讨会暨铭传大学建校五十二周年校庆。胡学相教授在研讨会上提交论文《人格刑法理论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影响与启示》,并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在本次研讨会中,台湾台北大学法学院教授郑逸哲博士对胡学相教授的发言进行评论,对于胡学相教授提交的论文给与了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了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2008年3月8日在广州图书馆羊城学堂为市民带来了精彩的一讲:“劳动合同法:热点问题解析”。
(3)2008年12月7-9日参加“中美法官职业伦理研修会”
(4)2007年12月25日做客网易,参与讨论“许霆恶意取款17.5万被判无期”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