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在认识思维活动中对事物表象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应用于美术领域,便有了抽象性艺术、抽象主义、抽象派等概念。
一般意义上说,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美术中特定的美术思潮和流派概念(可见,这一概念并不涵盖传统美术中具有“抽象因素”、“抽象手法”和“抽象样式”的美术)。在实际运用中,抽象性艺术的含义较宽泛,可以和具象艺术相对,概指西方现代艺术中各种具有抽象特性的艺术现象。而抽象主义和抽象派的含义较为狭义,特指抽象主义思潮及其流派。
从整体上看,20世纪的现代抽象艺术是对西方模拟自然美术传统的反叛。它反对客观地描绘自然物象,主张抽象分析和抽象表现。宽泛地说,现代抽象艺术包含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从自然物象出发的抽象,形成与自然物象保持有一定联系的抽象艺术形象;第二类是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抽象,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狭义的抽象艺术,即抽象主义思潮和流派则表现为第二种类型。它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也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仅以基本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因素创作纯粹的抽象绘画,借以表达某种情绪、意念等精神内容或美感体验。
概括地说,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
但在一些人看来,抽象是一种不美观的事物.
抽象装饰画
抽象装饰画提升空间感,过去,很多家庭室内不讲究摆装饰画,觉得那是多余的,抽象画一直被人们看成是难懂的艺术,不过在现代装修风格的家庭中却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很多人尽管看不懂画中的内容但深深地被它所感染,因此抽象画是越来越多人做为装饰画的最佳选择。
2. 急问:西方抽象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但作为自觉的艺术思潮的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①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组;②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前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的模式。后者则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马列维奇和P.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的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抽象艺术的由来
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它的特征是缺乏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而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最早见于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融合而来,特别是由野兽派、立体派演变而来。
“抽象”艺术在毕加索看来并不存在,他认为只不过有人强调风格,有人强调生活罢了。在米歇尔·塞弗尔看来,抽象艺术是:“我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都叫作抽象艺术。
实际上野兽派和立体派促进了形与色的独立发展。是康定斯基进一步发现了它的奥妙,他在1910年画了第一幅断然抽象的水彩画,是一幅无具象愿望的、充满活力的重叠色点。康定斯基的创造性发明是从音乐中获得美学启迪,尔后捷克人库普卡直接从音乐中获取灵感进行抽象艺术创作。人称他是音乐主义画家鼻祖,后来他们共同组成抽象派。
抽象艺术的两大分支
自1910年第一件抽象作品产生后,在西方迅速发展,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形式,成为抽象艺术的主体。属立体主义分支的有:
1.用光线粉碎物体实质,表现现代感觉和速度的未来主义(1909-1915)
2.用铁丝、玻璃及金属片等材料,以长、方、圆及直线组成非形象的形象的构成主义(1913-1917)
3.不去观察对象,凭感觉和寻找所谓新的象征符号,去描绘直接感受的绝对主义(1915)
4.完全以三原色或黑白灰的直角形色块与直线构成画面的新造型主义(1917)
5.反对再现自然,又要从自然出发而进展到抽象的具体艺术(20世纪20年代)
6.以平涂的色带或色面构成愈发简单的、纯粹图形的抽象形式主义(20世纪50-70年代),如硬边艺术、色面艺术、最低限艺术等
7.用几何图形,通过人为的光色处理,造成视觉上差错的光效应艺术(20世纪60年代)等
从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派生出:
1.以线条、痕迹和斑点为符号,反映作者潜意识中的自我感觉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
2.在大画布上,作家不自觉行动中,靠颜色无意识的泼洒滴流进行自我表白的行动画派(1945-1955)等
抽象主义在不算长的发展过程中,作品已显现出足够的内在美和表现力,并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领域,但在审美标准上带来了混乱或分歧。
8月18日将是西方战后最为着名的抽象主义大师之一汉斯。哈同作品在京展示的最后一日。《哈同艺术展》作为“仲夏法兰西”中法文化年闭幕展压轴系列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开,为北京观众带来亲自感受世界顶级大师作品的难得机会。
在我国,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欣赏尚未普及,“抽象艺术”在大众中主要作为一种文化品位的概念而存在,而在法国家喻户晓的“抒情抽象主义”于我们则更是陌生。展览闭幕之际,考虑到观众的欣赏需要,以及汉斯。哈同在西方现代艺术史及抽象艺术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美术馆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史系朱青生教授(朱青生本人也是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并且也是哈同艺术展的策展人)于8月18日下午一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专场讲座,专门讲述有关哈同的生平及艺术经历、如何欣赏抽象作品、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书法的联系。中国美术馆在推进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观众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西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本次《哈同艺术展》得益于策展人及哈同艺术基金的支持,来京展出的作品均为艺术家一生作品中的精华之精,而哈同在西方现代艺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该展览奠定了基础,哈同的艺术甚至影响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
哈同的抒情抽象艺术其实并非表面表现的那般难以理解,结合哈同本人的生平和经历,观众将发现这其实是艺术家在介入社会的责任感及追求艺术神圣使命之间的挣扎和最终升华,或按艺术家自己的话“永远在两个极点之间往来”。最明显的例子即体现在哈同自己身上——他的残疾。哈同出生于德国,后加入法国国籍,在二战期间他站在法国一边抵抗法西斯,并因此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腿,最终得到了来自德、法两国的反法西斯荣誉勋章。哈同反对艺术家以签署宣言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而主张艺术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实现作为人本身(亲身参与战争,而不是如毕加索那样创作一幅斯大林肖像)及艺术家的价值(相对于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几何抽象艺术而言,哈同精深的抒情抽象艺术观)。
《哈同艺术展》专场讲座主讲人简介:
朱青生,57年生人,艺术家及艺术史家,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朱青生的研究领域以世界艺术史、当代艺术理论及中国汉代艺术为主。曾深入探讨现代艺术,对其特征及本质加以审视和分析,并在中西方语境的比较与交流中对西方及本土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加以精深解读,在中国现代艺术创作评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现代艺术领域,朱青生主要探讨该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诞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及重要的艺术作品、事件和代表人物,并对以上各主题加以外在的客观原因分析及内在的主观动机透视,最终将现代艺术纳入到艺术史及思想史的范畴,从历史客观规律的角度进一步把握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
作为艺术家,基于中国艺术传统,朱青生在部分创作中探讨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意境,并在中国书法和现代抽象艺术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形式的本质连结,其作品自九十年代初已在中国和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地进行展出;此外,他也在多媒体及装置、行为等艺术形式中继续探索现代艺术的多面性与多意性。
20世纪初期,俄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与欧洲较为接近,这使俄国对欧洲现代艺术的吸纳有了精神上的某种相通。当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此起彼伏的艺术运动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刚刚被理解和接受时,它们马上也在俄国艺术界得到了响应。新的观点被迅速传播,并揉人俄国艺术中。这种输入,一方面得益于《艺术世界》、《金羊毛》等前卫杂志的贡献,另外,也通过艺术家们的出国旅行。此外,富有的大收藏家史库金、莫洛佐夫收藏有几百件毕加索、马蒂斯、莫奈、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作品,这些珍贵的藏品包含了许多诸如马蒂斯的《舞蹈》、 《音乐》这样的精品佳作,令艺术家大开眼界。面对俄罗斯的学院式写实绘画传统,年轻的前卫艺术家们有些急不可待。于是在几乎没有过渡的情况下,他们将艺术直接引向纯抽象之路。1913年3月, “靶子画展”展出了首批“辐射主义”作品,这是拉里昂诺夫及其支持者冈察洛娃在绘画的非具象性方面所作的实验。辐射主义使用平行和交错的色线在画面上表达“光的滑动所造成的超时空感觉”以及“可称为‘四维空间’的印象”。拉里昂诺夫将辐射主义看作是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俄耳浦斯主义的综合体。在对运动和光线的关注方面,它与未来主义也有某些联系。当然,在抽象性方面要比它们彻底得多。辐射主义存在于1911—1914年间,虽然历时短暂,但对其他的俄国前卫艺术家有重要启迪。另一位走得更远的抽象主义者是马列维奇,他所创立的仅他一人的“至上主义”绘画算得上不折不扣的纯抽象艺术。以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纯粹几何形和单纯黑、白色组构出的画面排除了一切再现因素,纯感觉至上,表现“纯粹的感情”和“单纯化的极限”,从而绘画被一下子推向了非具象的极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是1913年的白底子上的黑方块,最后一件作品是1919年的白底子上的白方块,随后马列维奇宣称至上主义结束。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反映了抽象主义绘画最早的理性追求,是以后以几何形为基础的抽象探索的起源。 “在该时代,它似乎徒劳无功,但却从中产生出艺术的一个全新方面,而且,直至今日仍未枯竭”。(雷蒙·柯尼亚等着,徐庆平等译: 《现代绘画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07页。)除绘画外,俄国前卫艺术还包括雕塑领域的“构成主义”,它以塔特林、加波等人为代表,将雕塑引离了传统的材料和技术,引离了模仿而走上抽象之路。
1910—1920年的俄国是国际前卫艺术的中心。虽然人数不多,历时较短,但成果卓着。由于政治原因,到20年代初期它们逐渐消声匿迹。1922年,加波受政府派遣出国,以后再未回来。康定斯基亦离开俄国进入包豪斯。塔特林成了工业图案设计者,而马列维奇则在默默无闻中过着贫困生活。俄国前卫艺术的辉煌时刻一去不复返,它的影响随着艺术家的迁居而移至域外。
3. 抽象艺术的背景是如何了解抽象艺术
西方的抽象艺术开始于19世纪,艺术在19世纪下半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艺术家们开始对于艺术表现使用的因素和对象进行了重新的研究和考虑,特别是对应光线和视觉过程的研究,开始揭示了一个视觉表现的崭新天地。从浪漫主义时期起,艺术家开始否定古典艺术、学院派艺术的自然主义方法和对对象的刻板摹写,而提出通过艺术形式来达到艺术家自我表现的创作目的,从这个时候起,艺术开始逐渐走向越来越多地采用艺术的各种技法因素来表达自我,而不再强调自然主义的、写实主义的再现,1890年,法国艺术家毛利斯·丹尼斯(Maurice Denis)说︰“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张画,在它被描绘成或者一匹战马、一个裸体,或者什么其它的具体对象之前,它仅仅是一个平面而已,所谓画,就是在这个平面上把色彩按照某种次序进行的组合。”这句话基本代表了十九世纪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艺术对于绘画的立场,把绘画不再看成是一个再现真实的对象,而仅仅是艺术手段的平面组合而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四、五年前后,有些艺术家开始尝试采用纯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主观心理,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罗伯特·德洛涅(或者翻译为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和佛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等人,除了德洛涅之外,其它三个都是俄国人。在这几个艺术家中,以康丁斯基的探索最为重要,他被视为真正进行纯抽象绘画创作的第一人。这几个抽象艺术家的重大突破在于︰1. 完全放弃了对真实对象的描绘和再现;2. 运用绘画的各种基本因素︰形式、线条、色彩、色调、肌理等等来表现自我的心理主观感受;3. 把形式、线条、色彩、色调、肌理这些原来仅仅是绘画的元素上升到绘画的主题的高度,绘画的核心成为这些元素的自我表达和组合。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自1947年起,他采用了将大幅画布平辅在地上,再在它周围走来走去,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的 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的代表之作“薰衣草之物”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可算作抽象表现派运动的组织者,他是一位学识丰富、精力充沛的艺术家。其最为着名的作品是名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的系列作品。弗朗兹·克兰(Franz Kline)的作品也是如波洛克一样属于动态性的。他的结构对60年代构成主义雕塑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采纳
4. 抽象艺术、具象艺术、意象艺术的区别在哪里,以及对其的理解和怎样准确的鉴赏作品
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意义开个玩笑说 就是 像、有些像、完全不像、 哈哈前提都是人...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具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活跃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基本形象。
是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它不仅仅是感知、记忆的结果,而且打上了作家、艺术家的情感烙印,受到他们的思维加工。它是综合了生活中无数单一表象以后,又经过抉择取舍而形成的。从心理学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具象的运动过程。具象的运动过程主要是激发、强化作家和艺术家的情感,并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旦进入具象运动阶段,创作者往往是情不自禁的,甚至是如痴如狂的,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很少受抽象思维的控制。具象不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是在抽象思维的作用下,选取、综合表象的结果。从发生学上说,表象、记忆能力是人的低级心理水平,动物也有表象和记忆的能力,但动物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态度、体验和思想观念来综合取舍表象进而形成具象的能力,具象为人类所独有。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抽象化主要是为了使复杂度降低,以得到论域中较简单的概念,好让人们能够控制其过程或以综观的角度来了解许多特定的事态。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共同特征是指那些能把一类事物与他类事物区分开来的特征,这些具有区分作用的特征又称本质特征。因此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不同特征。所以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裁剪的过程,不同的、非本质性的特征全部裁剪掉了。所谓的共同特征,是相对的,是指从某一个刻面看是共同的。比如,对于汽车和大米,从买卖的角度看都是商品,都有价格,这是他们的共同的特征,而从其他方面来比较是,他们则是不同的。所以在抽象时,同与不同,决定于从什么角度上来抽象。抽象的角度取决于分析问题的目的。
在广义上,印象主义一词有时也用于19世纪后期的其他艺术(通常指音乐,但有时也指文学),它们所采用的技巧和达到的效果同印象主义绘画相似。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内、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 Sisley)、窦加(Edgar Degas)、摩里索(Berthe Morisot)、吉约曼(Armand 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没有确定的共同遵守的具体原则。但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 文学印象一般来说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强而被认为可与绘画方面的印象相提并论。
5. 具象、意象、抽象三种艺术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具象:具体存在于空间,而且能够感知的一种形状或形态.
抽象;是一种存在的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有很多中认定中物体的产生.当然它也会偏离真正视觉中的形态和意义.
意象:它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但它不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东西.
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
格的概念。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
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
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抽象一词的本义是指人类
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应用在
美术研究领域,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构成一对相关的概
念。
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希腊
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级写实主义作
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被看作这类艺术的
典型代表。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
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
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都可以看到这类
艺术作品,至今它仍是美术创作中重要的艺术风格。欧
洲古代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应物象形说,L.达·芬奇
等人的言论都是具象艺术有名的理论表述。
抽象艺术中的形象与自然对象较少或完全没有相近
之处。一些美术样式,如书法、建筑等,其样式的特征
决定了它们在整体上是抽象的。一部分原始艺术作品和
绝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也属于抽象艺术。作为一种自觉
的艺术思潮,抽象艺术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大
部分现代主义美术流派都受到了这一运动的影响,如抽
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行动绘画等。
现代抽象艺术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对自然对
象的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新组合;第二类完全舍弃
自然对象,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并因此被称为纯抽象。
第一类抽象艺术又包含了两种倾向:①如P.塞尚、P.克
利等艺术家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依据,在创作中
削砍对象外观中被认为是次要与偶然的形式因素,使艺
术形象得以显示被认为是本质的原型。②另一些艺术家,
如C.毕沙罗往往以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为依据,从其
自然外观中抽取艺术形象的模式。第二类抽象艺术同样
包含两种倾向:①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明显直接的情
感表现性质,因此被称为浪漫的、有机的或热的抽象艺
术,W.康定斯基、J.米罗的许多作品是这种创作倾向的
代表。②如K.C.马列维奇、P.蒙德里安等艺术家在作品
中展现的是一些冷静、规则的几何构成,它们不包含直
接的情感表现意味,因此被称为古典的、几何的和冷的
抽象艺术。现代抽象艺术运动在整体上是对欧洲模拟自
然的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美术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抽象艺术、具象艺术与艺术作品中的抽象因素、具
象因素是两类不同的概念。后者建立在对形象、形象与
自然对象之关系的细致解剖之上,任何酷似对象的形象
也不可能不包含对对象一定程度上的偏离。因此,具象
艺术之中也包含着或多或少的抽象因素;同样,许多抽象
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亦有与自然对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联
系,包含着具象因素,上述第一类现代抽象艺术便是例证。
抽象艺术、具象艺术的概念是宏观的、直观的;抽象因
素、具象因素的概念是微观的、分析的。对于这两类不
同性质的概念的混淆,会导致抽象艺术、具象艺术概念
的瓦解。
若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这一对概念放在丰富多采
的人类美术现象中,则可以看到,它们像是磁棒的两极,
许许多多艺术作品位于纯粹的抽象艺术与酷似自然物的
具象艺术之间。例如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彩陶的纹饰、
许多非洲部落的原始木雕与面具、欧洲中世纪的一些宗
教绘画以及部分中国的文人写意画。这类艺术作品或对
特定对象加以大胆变形和装饰化处理,或将不同对象的
局部特征进行适度的组合,将对象纳入抽象化的程式中
使之偏离原来的外观,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抽象因素与具
象因素相对合谐状态,使之难以简单地用这一对概念加
以划分。中国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的言论,从创作过程与形象特征两个水
平上描述了传统中国艺术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
无论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都是人类美术史上长
久存在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两类不同
的艺术,能够表现人类不同的精神内容,创造出不同的
形式感,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它们各自拥有不可替
代的美学价值。
6. 绘画中什么叫做抽象抽象和具像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抽象
大多数在艺术中一般会将“抽象”当做是抽象画的同义词。但它可以是指任何由现实世界中精炼出的物件或图像,或者是完全无关的其他概念。在最现实的意义之下,抽象画并不是真的是抽象的。<br> 艺术家罗伯特·斯塔克写道:“距离放弃了形式的风景画且改去发觉不具表现主题地将颜料自由地涂在画纸上之更直接的表现方式,已经过了有十年的时间了,我也发展出了一个新的词汇;明和暗、暖和冷、making marks、brush-strokes like heart-rhythms。每一天都是一次独自的作画能力之测试。每一张画作都会被不断地被更改、被重制、被擦掉或被重画,只要它还留在这个工作室里……”<br> 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它的特征是缺乏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而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最早见于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融合而来,特别是由野兽派、立体派演变而来。<br> “抽象”艺术在毕加索看来并不存在,他认为只不过有人强调风格,有人强调生活罢了。在米歇尔·塞弗尔看来,抽象艺术是:“我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都叫作抽象艺术。<br> 实际上野兽派和立体派促进了形与色的独立发展。是康定斯基进一步发现了它的奥妙,他在1910年画了第一幅断然抽象的水彩画,是一幅无具象愿望的、充满活力的重叠色点。康定斯基的创造性发明是从音乐中获得美学启迪,尔后捷克人库普卡直接从音乐中获取灵感进行抽象艺术创作。人称他是音乐主义画家鼻祖,后来他们共同组成抽象派。<br> 抽象画其实并不好画,之所以说是抽象画,是因为它从具体中抽出来的,并不是随便画的也更不能瞎话,抽象画要有一定的夸张,但不能随便夸张,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每画一点都是有根据的,为什么要这么话必须应该知道,当然多看一些大师的画是有好处的,但是一般大师的抽象画是很难懂的,看不出来他的意图!!他们所谓的随意是必须建立在很深的绘画基础和很高深的思想上的,!!
7. 艺术家们是怎么把具像变成抽象的
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空灵,讲究含蓄。为什么要讲究呢?因为人需要抽象一点的东西来综合调节纷扰的生活。在家里,在办公室,忙碌下来之后,人常常遗失在一种时空的空洞中,什么也不做,也不想,朦朦胧胧,傻在那里,有人过来东问西问,你便会说别吵别吵,让我静一静。这种静一静不是休息,雅一点叫做超脱,叫做茫然,叫做忘机。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忘记或失落这种重要的空蒙状态。人在山上悬崖峭壁上面,对着脚下的万丈峰峦,远处重叠的群山,也不能说他当时什么也不想,但可以肯定,大部分时空中都处在一种不思想的境界里。在大海边,在松树里,在月下,晨光熹微之前,在繁显的生活中,有这种境界是很养人的,它起着一种复生活力的作用。中国画中,人们特别看重这类境界的作品。马远、范宽这两位宋代的名家,元代的倪云林,包括以后的石涛、八大,以及近代的傅抱石,都是这方面的能手。
我讲讲傅抱石画画。他先有一个想法,有时画一幅很大很大的画,用很大的笔,噼噼啪啪,洒水,洒墨。洒完了之后,让它干。干了以后,把它团起来,捏,捏成一个团。然后再把纸铺开、压平,当然上面还是高高低低,他再拿笔在上面扫。扫完了,再烫平,把它挂起来。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很抽象的东西。然后,他在里面去找雾,找远近的距离,找水流,找瀑布。在这个基础上,用笔把水,把空蒙的东西加强,把它剔出来。剔出来之后,还是抽象的东西。他就在里面加几棵"大树"。那大山上的"大树",实际上是棵很小的树。在树底下加几间更小的房子,房子里加几个更加小的人,红的衣服的,绿的衣服的,非常突出的人。看画的人当注意到这些的时候,再回头来看看他刚才画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都有"东西"了,近处的山,远处的山,把人们都引到那个山水里面去了。傅抱石先生高明的地方,就是能把抽象和具体协调得非常完美,是这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这种修养是很难达到的。鲁迅以前曾经批评一种浅薄的、简单的理解这种抽象与具体,理解这种所谓的高雅的作法,他说:"崇尚高洁,便成空虚。"没有这种修养,没有这种理解能力,假装来高洁一下,就空虚了。搞不好,很容易变得幼稚可笑。这在艺术上是一种控制的学问。王维的这两句诗:"返影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种感觉,不是很具体的东西,一种很缓慢的在移动的意境。但这种意境,在艺术上要得到它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有什么在画面上得不到的,就到诗、词里面去寻找,再反过来帮助我们的创作。有的朋友也不了解,向我诉苦,说听不懂现代音乐,也看不懂抽象画,尤其是外国的那种前卫的现代画。我就告诉他:你原来是听得懂看得懂的,你把听得懂看得懂的本事忘记了。我就问他你看过京戏吗?看过地方戏吗?听过锣鼓的闹台吗?他说看过、听过。我问他,你受得了吗?他说当然受得了。很简单,现代音乐就是加了音符、音调的有哆来咪发嗦的锣鼓点子现代抽象画,也就是加了各种颜色的锣鼓点子
更具体地说,美术学院素描老师教画人体画的学生画石膏像,讲要点,讲形体,色调,质感,虚实运动,还讲深重关系,纵深关系,形体关系,讲光--太阳光照在形体上光起了什么变化,衣服同脸的对比关系。讲完了,让你去练,深入认识,这就叫素描了。那些绘画元素,你要深深记住,用这种方式理解你要进行的工作。只要这些东西弄懂了,你将来画人也好,画树也好,画风景也好,你都懂得这些关系了,画起来是熟练的问题了。这说的是写实主义的画。
那些抽象作品的表现是什么呢?它只是使用了前面我讲的那些形体、调子、质感、虚实、纵深关系、运动、对比这些元素之中的一种。比如调子。它无所谓主题,调子就是主题。表现的就是调子。什么是调子?就是深浅。一块一块颜色,深浅不一的微妙的调子,这就是一张画了。我表现质感,粗的细的,这是一张画。我表现强烈的色彩,这又是一张画。实际上是回去了,回到了我们研究元素的阶段去进行创作。现代绘画基本上是用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看画呢,也要用这种方法来看。就像我们喝茶一样,外国人就不能理解中国人喝茶,既不甜,又没有油,也没有什么味道。茶的妙处,就像我们在"喝"一种抽象画一样的。可以用这种角度去体会现代绘画。
好的抽象画,看惯了,也是很过瘾的。不过,它打破了我们过去的欣赏习惯。动不动就要问它讲的是什么?有什么故事?是什么意思?它是不讲这些的。有一个人问毕加索:"你这幅画是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懂。"毕加索就问他:"你听过鸟叫吗?"那个人说:"听过。"问他:"好听吗?"那人说:"好听。"毕加索又问:"你懂吗?"那个人说:"我不懂其实,中国人不仅仅懂得抽象艺术,而且是提倡者、创造者。提倡游山玩水,就是搞抽象游戏。山水没有给你什么故事,没有具体内容,所谓陶冶性情,就是欣赏抽象艺术。有不少人研究树根雕刻,尤其是"四人帮"垮台以后。树根雕刻的欣赏,也有两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它像什么。像仙鹤,像跳舞,像下棋,像狮子,像老虎,像老鹰。久而久之,就发现模拟的形象,没有自然的形象那么妙。最好不弄出点什么来,单纯地看那一点妙处,可能比像什么更好。看看树根流动的那种质感,那种运动关系,那种很强大的生命力,就把你带到一种很高雅的欣赏境界中去了。
也有懂得欣赏石头的。石头的形态、纹理,也同欣赏树根一样,开始也有一个模拟具体形象为目的的阶段。石头里面有山水,有风景。我们湘西有很多的洞,桂林也有。我有一交在桂林,很高兴很惬意地跑到七里岩的溶洞里,来了个女解说员解说,她说那个就是牛郎啦,这个是织女,新社会以后牛郎开拖拉机,到深圳搞企业去了织女到纱厂去做领导工作去了。我在旁边听她这么一讲,看石头的兴趣一点也没有了。不需要讲,我自己去体会那种境界,体会就是欣赏抽象艺术,把它一具体化,尤其是作现实的描述,整个就完蛋了,我只好跑了。
石头和树根都有一种天趣,也有一种画境。大理地区出产的大理石纹样,有的像山,有的像云、树,它是几十亿万年前的石头,给我们带来一种快乐,那是一种神奇的快乐,巧的快乐。经过开发者的修饰、打磨、引导,的确让人叹为观止。可是我更喜欢稍稍加工打磨一下的那种比较抽象的东西,树根或者石头块,那种有更深的意境,不是那么具体。汉唐魏晋六朝,就已经有人欣赏这种艺术了,比如白居易收集石头,有首诗:"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魏晋六朝的时候,《南史》记载,一户人家运来一块很漂亮的石头,后来跟人家打赌赌输了,就运到了另一家去了。那块石头非常大,老百姓跟着看,跟着围观。还有宋朝的米芾,见到好石头,就拜、叩头,并不是因为它长得像菩萨,而是因为它美。对石头的美还总结了一些理论,归纳成八个大字。一个是"漏",上下要通气;一个是"瘦",长得秀气;要"皱",起皱纹;要"透",要有洞,透来透去的。合起来就是"漏、瘦、皱、透"。另外从它的形状来讲,一个是"清",长得清秀的清;一个是"丑",石头长得丑也很有意思;一个是"顽",样子很顽皮;一个是"拙",样子很傻、笨拙。合起来就是"清、丑、顽、拙"。这八个字点出了形的气质。所以很多东西,我们早就有了。当我们今天欣赏英国的赫尔摩--一个大雕塑家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石头,漏、瘦、皱、透什么都有。看它动与动的关系,打磨的光滑同粗糙的对比,就是这些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今天还不会,明天瞎打几个洞就是艺术了,不是这样,它还是有很深的经验与学问的。我们中国早就有欣赏这种东西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隔膜,就变成两种东西了。欣赏抽象艺术,有一种抽象的感觉的美,这种美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空灵,空灵对人是很有益处的。人常常把它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