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了乙肝病毒
可以从体征及检查两方面来判断。 1、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胃部胀满、厌油腻、呕吐等。 2、全身症状:患乙肝后常表现为精神不好、身体乏力且容易疲劳。 3、蜘蛛痣:部分患者可出现蜘蛛痣。需要注意的是蜘蛛痣也可见与正常人。 4、黄疸:可出现面色发黄、皮肤发黄、巩膜发黄、尿黄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天热出汗、饮水不足、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颜色的改变,应注意区别。 如果自己身上出现了以上症状,这个时候应及时到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再确定病情。当然,目前确定自己是否被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最直接、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到医院做乙肝两对半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是乙肝五项血清指标检查,能初步判定乙肝病毒的传染复制情况,是乙肝检查中的基础项目。除了检查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外,还能检查出体内是否具有保护性抗体。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此项阳性就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能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以及传染性强弱。 2、(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此项阳性说明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感染过乙肝病毒已痊愈并出现抗体。如果此项是阴性或数值低于10滴度,表示体内无抗体或抗体量不足,需要全程接种或补种乙肝疫苗。 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一般认为此项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此项阳性一般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
2. 如何区分对待各型病毒性肝炎
从流行病学和临床角度看,常见的5种病毒性肝炎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预后良好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急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和戊型肝炎。其共同特点为: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局部和地区性流行。一般为会转为慢性,预后相对良好。
另一大类为预后较差,容易形成缠绵不愈的慢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其共同特点是:主要经血液传播,发病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很少有大面积流行,急性病例中的一部分可能获得痊愈,另一部分转为慢性,一旦慢性化,很难彻底治愈,病情有可能向肝硬化、甚至于于肝癌方向演变,慢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是所有肝炎中最为难治、威胁最大的三种类型。它们也有一些不同点:1、血液中病毒的含量不同:乙肝病毒在血液中含量很高,而丙肝病毒则较低,所以乙型肝炎检测使用一般精密的仪器方可完成。2、垂直传播的意义不同:我国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家族血缘倾向性极为突出和明显,丙型肝炎几乎都是由于输血或手术引起。3、形成慢性肝炎的概率不同: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围产期及婴幼儿期,这些年龄段的人群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几乎都会演变成慢性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演变为活动型肝炎或肝硬化,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一般不会慢性化,只是体内产生一些相应的抗体而已,而丙型肝炎的慢性化似与感染者的年龄无关,无论小孩或成人,一旦感染丙肝病毒,大约50%以上形成慢性化。4、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依赖性病毒;它必须跟随、依赖乙肝病毒才能生存,实际是乙型肝炎的小弟弟,临床特点也和乙型肝炎相同,它们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其中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拉米呋啶、泛昔洛韦和干扰素等,治疗丙型肝炎则只有干扰素一种。
3. 如何判断乙肝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免疫功能正常,抵抗力强,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繁殖复制,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的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感或隐隐作痛、或恶心、厌油、腹泻等。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等。
大部分乙肝病毒感染者本人通常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没有自觉症状,甚至部分患者出现了肝功能异常也没有不适症状,因此对乙肝的判断不能以临床症状为唯一判断依据,而是要综合考虑。目前对乙肝的判断,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1.病史:有接触史如输血,注射过血浆,白蛋白,人血或胎盘球蛋白等,或有过不洁的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接受过针灸,文身,拔牙和手术等。
2.症状:有乙肝的临床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黄疸、发热。
3.检查: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
体检可见一般健康状况下降,虚胖或面色晦暗,皮肤有毛细血管扩张,手、足掌可见朱砂一样的密集红斑,以大小鱼际最明显,称为肝掌。面、颈、胸、臂、手背部位可见血管痣。脾脏呈动态性肿大。多数患者反复出现或持续有黄疸,肝功检查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降低,球蛋白增多,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降低,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自身抗体可阳性。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乙肝核心抗体持续阳性,常称“三大阳”。70%以上患者的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
4. 乙肝怎么诊断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开展的乙型肝炎血清检测项目有以下几种:①乙肝三系(又称乙肝的二对半);②前S2抗原/抗体;③HBV DNA;④DNA-P。现对以上指标详细介绍如下:
(1)乙肝三系(俗称乙肝的二对半),即包括HBsAg/HBs,HBeAg抗HBe,HBc,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学指标,详细情况见下题。
(2)前S2抗原/抗体:1992年日本学者用血凝法发现在乙肝患者血液中有一种物质能和聚合人血清白蛋白(PHSA)结合,即称之为聚合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进一步研究证实,PHSA.R实质上是乙肝病毒外壳的一种成分,由于其编码基因位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前方,故称之为前S抗原(pres)。前S抗原又分为两种,即前S1(pre-S1)和前S2(pre-S2)。PHSA·R即前S2。由于人的肝细胞表面也存在PHSA·R,因此,前S抗原可能通过人血中存在的少量聚合白蛋白而同肝细胞结合,人侵肝细胞。临床资料证实,HBV活跃复制时,pre-S2滴度增高,反之呈低滴度或阴性。急性乙肝时,若前S2消失早,抗前S2出现早,则病人多数痊愈,反之则提示慢性化的可能。
(3)HBV DNA:它是HBV的遗传物质。用分子杂交的方法或基因扩增的方法分别在肝细胞内和血清中检出。肝内HBVDNA又分为肝细胞内游离型与肝细胞内DNA整合型两种。若仅在肝内检出整合型HBV DNA,而在血清中和肝细胞内无游离型HBV DNA,说明肝内无HBV增殖,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故目前作为HBV增殖复制的判断指标优于DNA-P、HBeAg等的检测。
(4)DNA-P:它是1973年Kaplan首先检出的,如前所述它位于HBV的核心内,由于DNA-P直接参与HBV复制,因此它与HBV DNA都被视为HBV复制的直接标志。因DNA-P检测方法较复杂,且灵敏度不如HBV DNA,故若仅为反映病毒复制及机体传染性强弱,就不一定要选择DNA-P的测定。但它是考核某些治疗乙肝药物的良好指标,任何药物或消毒剂若能抑制DNA-P的活性就意味着能抑制HBV的复制。
以上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的情况,但单有这些病毒学指标阳性并不能诊断乙型肝炎,必须同时伴有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既往有过转氨酶的异常,否则只能称之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转氨酶包括两种:即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前称为GP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前称为GOT),正常值<40单位/升(赖氏法)。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心、骨骼、肾、胰、肺等组织中,但以肝细胞含量最高。因此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对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产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肝细胞肿胀或坏死时,肝细胞内的转氨酶就进人血中,从而引起血清中转氨酶值的升高,其中以ALT(GPT)最常应用,且较灵敏,有助于早期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诊断对病情的估价,对轻型、隐性感染、潜伏期肝炎病例的发现亦有一定价值。
5. 如何判断是乙肝
简单说如果肝功异常,乙肝五项指标中表面抗原阳性,就可以诊断为乙肝。
根据临床特点,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确定诊断依靠病原血清学检查。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一.病原学诊断因无症状HBsAg携带者较多,这些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肝炎时,由于HBsAg阳性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所以确定诊断时应慎重。二.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
6. 乙肝的诊断标准
乙肝诊断标准
HBV 感染导致的临床演变比较复杂,诊断急性、慢性乙肝,HBV 或 HBsAg 携带者需要临床医生综合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充分了解病例的疾病状态信息,做出科学诊断。
(一)急性乙肝
病例出现疑似乙肝的症状或体征是病例就诊的主要原因,如果病例首次出现 HBsAg 阳性,或肝脏生化检测异常,主要是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则可诊断疑似急性乙肝病例。如有明确的证据表明 6 个月内曾检测过血清 HBsAg 为阴性,则可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但 6 个月内的血清 HBsAg 检测结果往往不详,因此,抗 -HBc IgM(1:1 000) 检测结果阳性或肝组织学检测结果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就成为诊断急性乙肝的关键指标。此外,需动态检测血清 HBsAg 和抗 -HBs 情况,如果恢复期血清 HBsAg 阴转,抗 -HBs 阳转,也是诊断急性乙肝的重要依据。
(二)慢性乙肝
如果急性乙肝超过 6 个月,HBsAg 仍为阳性,或发现 HBsAg 阳性超过 6 个月,且就诊时出现慢性肝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则可诊断疑似慢性乙肝。如果 HBsAg 持续时间不详,抗 -HBc IgM(1:1 000) 阴性,根据慢性肝病的症状和体征,或血清生化学检查结果,也可诊断疑似慢性乙肝。
确诊慢性乙肝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果满足 HBsAg 持续时间 6 个月以上,肝脏生化学检查血清 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并排除导致 ALT 升高的其他原因,血清乙肝 e 抗原 (HBeAg) 或乙肝 e 抗体 (抗 -HBe) 阳性,或检出 HBV DNA 等,即可确诊为慢性乙肝。如果肝脏病理学检查表现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结合上述检测结果,也可确诊为慢性乙肝。
(三)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前提均为 HBsAg 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在 HBsAg 阳性病例,如果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如果没有这些表现,则需结合能够支持肝硬化的生化学、血液学、影像学或组织学证据才能确定是否为代偿期肝硬化。
欲确诊是否为原发性肝癌,则需要有相应的肿瘤标志物阳性、典型影像学表现(有肝硬化者且肝脏结节 >1-2 cm 者)或组织学检查结果(无肝硬化者、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者)。
7. 乙肝诊断标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 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 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3.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3.2.1.5 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
1)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 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 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3.2.1.6 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3.2.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a)肝硬化活动期
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有门脉高压征及显着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
b)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4 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
4.1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4.2 献血员的筛选
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3 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4 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 15982有关规定执行。
4.5 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
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4.5.1 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4.5.2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5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5.1 休息
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5.2 饮食
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5.3 药物治疗
5.3.1 急性乙肝
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5.3.2 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5.3.3 重型肝炎
病情凶险,应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阻断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病原学检查方法
A1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
本标准要求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试剂盒。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HBsAg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1.抗-HBs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s酶标记物,每孔0.1mL,放37℃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s
ELISA双抗原夹心法操作步骤:
1.HBs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板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 2h或43℃ 1h。
4.洗液洗板4次。
5.加HBsAg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板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HBeAg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e酶标记物,每孔0.1mL,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有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e
ELISA中和法检测步骤:
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C过夜。
2.洗液洗4次。
3.每孔加待查标本0.05mL,加中和试剂0.05mL(HBeAg)于中和板内,置37℃ 2h或43℃ 1h。
4.加HBeAg纯品,每孔0.1mL,置37℃ 2h或43℃ 1h。
5.洗液洗4次。
6.加抗-HBe酶标记物和待检血清,每孔各0.1mL,置37℃ 2h或43℃ 1h。
7.洗液洗4~5次,拍干。
8.加底物,每孔0.1mL,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9.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无色;阴性为显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计算抑制率:
抑制率大于等于50%为阳性。
抑制率小于50%为阴性。
抗-HBc
ELISA竞争法检测步骤:
1.HBc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和抗-HBc酶标记物,每孔各0.05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5次,拍干。
5.加底物,每孔0.1mL,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6.结果判定:
目测:
阳性为无色;阴性为显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阳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阳性对照OD值为阳性。
分光光度计测OD值(492nm)
抑制率大于等于50%为阳性(+)。
抑制率小于50%为阴性(-)。
抗-HBc IgM
1.抗μ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HBeAg,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次。
7.加抗-HBc酶标记抗体,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8.洗液洗4次,拍干。
9.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min终止反应。
10.结果判定: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c IgG
1.抗γ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l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拍干。
5.加HBcAg,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次,拍干。
7.加抗-HBc酶标记抗体,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8.洗液洗4次,拍干。
9.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min终止反应。
10.结果判定: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HBV 感染的标记物判定标准
(1)血清HBsAg阳性。
(2)血清HBV DNA阳性(斑点杂交法),或HBV DNA多聚酶阳性,或HBeAg阳性(单独HBeAg阳性,需要作中和试验,以排除假阳性),血清抗-HBc IgG阳性(单独阳性,需要作中和试验,排除假阳性)。
(3)肝内HBcAg阳性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为HBV感染。
A2 急性HBV感染标记物诊断标准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
A3 慢性HBV感染标记物诊断标准
抗-HBc IgM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标准
B1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组织学改变
B1.1 炎症改变:主要浸润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
B1.1.1 间质内炎症:炎症细胞存在于汇管区或新形成的纤维间隔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
B1.1.2 实质内炎症:坏死灶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并可见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密切接触,甚至进入肝细胞内。
B1.2 坏死性改变
B1.2.1 单个肝细胞坏死:细胞呈凝固性坏死,最后形成嗜酸性小体。
B1.2.2 灶性坏死:小群肝细胞呈溶解性坏死,有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伴有或不伴有网织支架的塌陷,随之枯否氏细胞增生,并吞并细胞碎片。
B1.2.3 碎屑状坏死:肝细胞坏死发生肝实质和间质交界处,当坏死发生于汇管区,同时伴有界板破坏,称为门脉周围碎屑状坏死。若坏死发生于新形成的间隔和肝实质交界面,则称为间隔周围碎屑状坏死。在坏死灶内肝细胞呈碎片状或相互解离,炎症细胞可侵入肝细胞内,并可见肝细胞被淋巴细胞包围而相互分离。这种被隔离而存活的肝细胞有时形成腺样结构,被胶元纤维所包绕。
B1.2.4 桥形坏死:两个碎屑状坏死灶相互融合,或碎屑状坏死灶和小叶中央坏死灶相融合,则称为桥形坏死。
B1.2.5 多小叶坏死:坏死范围累及多个小叶。
B1.3 其他肝实质的改变
B1.3.1 肝细胞水肿,疏松,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
B1.3.2 肝细胞内及毛细胆管内瘀胆。
B1.3.3 肝细胞再生,表现为肝细胞及胞核大小不一,出现双核及多核细胞和双层肝细胞索形成。
B1.3.4 毛玻璃细胞:胞浆内有淡染的均质性结构,呈弥漫型,包涵体型或膜型分布多见于慢性肝炎及
HBsAg携带者。
B1.4 胆管改变:小胆管再生,偶见胆管上皮肿胀及气球样变。
B1.5 纤维化及间隔形成
B1.5.1 主动性间隔:由于碎屑状坏死后,纤维组织增生并向小叶内伸入,呈楔形,伴多量炎症细胞的浸润。
B1.5.2 被动性间隔:由于肝细胞坏死,网织支架塌陷纤维化而形成,炎症浸润很轻微,间隔和肝实质界限较清楚。
B2 病毒性肝炎组织学诊断标准
B2.1 急性肝炎
B2.1.1 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胞浆染色变浅,胞核浓缩,嗜酸性变性,嗜酸小体形成,胞核空泡变性,或核溶解,肝细胞灶性坏死与再生。汇管区有大单核与淋巴细胞浸润。肝血窦壁Kuf-fer细胞增生。
B2.1.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变与急性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
B2.2 慢性肝炎
B2.2.1 慢性迁延性肝炎分三类:
a)慢性小叶性肝炎
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门脉区的改变不明显。
b)慢性间隔性肝炎
小叶内炎性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
c)慢性门脉性肝炎
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见嗜酸性体,门脉区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但并无界板破坏或碎屑样坏死。
B2.2.2 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或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
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三类:
a)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符合本型基本特征,但病变较轻。
b)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有广泛的碎屑状坏死及主动性间隔形成,肝实质变性及坏死严重,可见桥形坏死及被动性间隔形成,但多数小叶结构仍可辨认。
C)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桥形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
B2.3 淤胆型肝炎
病理组织学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B2.4 肝硬化
B2.4.1 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碎屑状坏死可以存在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B2.4.2 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线很清楚。
B2.5 重型肝炎
B2.5.1 急性重型肝炎
a)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
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类似植物细胞。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
b)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
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该处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B2.5.2 亚急性重型肝炎
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B2.5.3 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变的背景上,有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者(即慢性陈旧性病变,如慢活肝、肝硬化病变的背景有新鲜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8. 乙肝病毒是什么样的
乙肝病毒具有嗜肝特性,以往只是从乙肝病毒能主要引起肝脏病变,可导致肝坏死来认识的。后来找到了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证据;近年更认识到乙肝病毒与肝细胞之间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嵌镶位点,或称受体。这个位点在乙肝病毒的外壳,即表面抗原上,其物质基础是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它是由病毒去氧核糖核酸结构中的前S2区编码的55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在人的肝细胞膜上则也存在着能与聚合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受体。
专家们推测,当乙肝病毒进入感染者血中,首先形成乙肝病毒与聚合人血清白蛋白的复合物。当复合物中的聚合人血清白蛋白上找到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乙肝病毒就借助结合位点这座桥梁窜入肝细胞内。
研究发现,聚合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具有特异性。只有对乙肝病毒易感的人和黑猩猩的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可与乙肝表面抗原结合;一些非易感动物如猪、羊、马、猫、鼠等,虽然血中和肝上均有聚合人血清白蛋白成分,但都不能与乙肝表面抗原结合。
另外还发现e抗原阳性患者的血清中,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的量特别多,而乙肝e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中就缺乏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与乙肝病毒的感染性有关。测定血中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的数量目前已作为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复制是否活跃的标志;测定慢性肝炎患者血中的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可判断慢肝是否活动,是否有急性发作的旁证。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DNA聚合酶,它们阳性表示什么?
乙肝病毒核心中的基因组是由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分子(HBV-DNA)及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简称DNA聚合酶,或DNA-P)组成。乙肝病毒DNA和DNA聚合酶主宰乙肝病毒复制,即无性繁殖。所以他们阳性就表示有乙肝病毒颗粒存在,并且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是由一长一短的方向相反的两条脱氧核糖核酸链组成,两条链严格配对联在一起形成环状,短链有一缺口,故此处只有一条链。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HBV-DNA有3200对核苷酸,在形成核酸链的过程中,核苷酸对的结合有严格的规律性,当病毒开始复制时,由DNA聚合酶首先把短链缺少的部分补足,和长链一样,然后两链分开形成单股,这单股的脱氧核糖核酸链可以作为模板,它的每一个核苷酸都按照配对规律配上新的核苷酸,从而形成新链,于是就复制出新的乙型肝炎病毒DNA。目前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P)技术检测HBV-DNA,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DNA聚合酶的检测方法仍不够理想。
乙型肝炎病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
乙型肝炎病原是一种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它与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同属嗜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族。这类病毒具有感染的种族特异性,彼此不发生交叉感染。如乙肝病毒只对人、猩猩及恒河猴有易感性,能在猩猩体内传代,各种组织培养尚未成功。鸭肝炎病毒只能感染鸭,对人及其他动物无传染性。
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该病毒有3种不同形态。
①小球形颗粒:直径为22nm。
②管形颗粒:直径与小球形颗粒相同,长度为200~700nm。
③大球形颗粒:即丹氏(Dane)颗粒或完整的乙肝病毒,直径为42nm。
乙肝病毒以双层结构,由7nm外膜和27nm的内核组成。不管是小球形、管形、丹氏颗粒的外膜均由表面抗原组成,不含核酸。丹氏颗粒外层为表面抗原衣膜,内容直径为27nm的双链去氧核糖核酸核心,呈均一的20面体,被称为独特的乙肝核心抗原(HBcAg)。从中可分离出核酸,即病毒的基因组成。
由于乙肝病毒形态的特殊性,决定它的外膜还可与丁型肝炎病毒相组配;在感染人的过程中它既可呈急性病变,又可持续迁延形成慢性感染。病毒的基因一旦整合到人的肝细胞中去,又可成为原发性肝癌的原因。
随着科技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乙肝病毒结构和致病原理及至今未明的奥秘正在被陆续揭开,未搞清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解答。
乙型肝炎病毒
1963年Blumberq在两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种异常的抗体,它能与一名澳大利亚土着人的血清起沉淀反应。直到1967年才明确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1970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HBV的形态,1986年将其列入嗜肝DNA病毒科。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 Dane颗粒表面含有 HBsAg ,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
HBV 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3200个核苷酸。短链(S)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50~100%,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链3′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链和长链的5′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通过250~300个核苷酸碱基配对,以维持DNA分子的环状结构。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5′端各有一个由11个bp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 (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该DR位于第1824个核苷酸者称DR1,位于第1590个核苷酸者称DR2,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2.小形球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认为HBV的小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
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可在100~700nm之间。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
(二)基因结构
目前,已可从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环状双股DNA,从而确定HBV属DNA病毒。
研究Dane颗粒DNA结构发现,DNA分子含有约3,200个核苷酸。它包括两个链;一个长度固定的负链和另一长度不定的正链。由于DNA生物合成是在多聚酶作用DNA引物生长末端 3′-OH与加入的脱氧核苷酸的5'-磷酸基形成磷酸二脂键完成的,因此,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而且加到链上的每种脱氧核苷酸是按模板DNA的碱基配对互补规律进行,长链在1,800或1,818核苷酸附近有一个制品。短链的5'-末端通过长达250-300个核苷酸的碱基配对而维持分子的环状结构。DNA多聚酶作用不断延长短链3′端以修补缺口。缺口可能与HBV的DNA在感染细胞内的整合有关。
目前,由于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经确定,现已证实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颗粒的DNA所编码,并且二类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有人比较病毒基因编码能力和病毒多少,发现HBV DNA负链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而其正链开放读码区,不能编码病毒蛋白。
HBV DNA负链有四个开放区,分别称为S、C、P及X,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S区可分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核苷酸155~833)能编码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个能编码163个氨基酸(2,848-154)的前S基因,编码Pre S1和Pre S2蛋白。C区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75%以上,编码病毒体DNA多聚酶。X区(核苷酸1,374~1,835)可能编码有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长链的裂口位于此区。
(三)HBV的抗原组成
1.HBsAg:HBsAg是由HBV的基因组所特定的,为上述三种形态的颗粒所共有。
HBsAg 抗原活性属于高浮力密度范围内的脂蛋白类。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表面抗原(小颗粒和管状颗粒)平均密度为1.20g/cm2。Dane颗粒的密度略高,为1.25g/cm2。纯化的22nm颗粒的平均沉降系数为33-54S,分子量约为24-2.5×106。
纯化的HBsAg 含有类脂质、糖类、脂质、蛋白质及糖蛋白。它由8种多肽组成,定名为P1至P8。其中至少有二种或三种多肽过碘酸Schiff试验阳性,提示存在糖类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查提取的HBsAg,显示有典型的蛋白吸收光谱。蛋白占总量的70~90%以上,广义的HBsAg 由三种蛋白组成:(1)主要表面蛋白(S蛋白,小分子HBsAg),由S基因编码的226个氨基酸组成。(2)中分子蛋白(中分子 HBsAg),由前S2、S基因编码,在S蛋白226个氨基酸的N端附加一个含55个氨基酸的 Pre S2蛋白组成,共281个氨基酸。(3)大分子蛋白(大分子HBsAg),由S,前S1和前S2 基因编码,在中分子蛋白281个氨基酸的N端附加一个含119个氨基酸的 Pre S1蛋白组成,共400个氨基酸。
S蛋白即狭义HBsAg,是HBV囊膜的主要表面抗原的主要成份,包括糖基化的GP27和非糖基化的P24两种形式,以二硫键相连形成二聚体,代表HBsAg的结构单位,具备完整的抗原性。如二聚体解离,则HBsAg抗原性将会明显下降。
HBsAg 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HBS,它是HBV的中和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HBsAg的检出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
前S蛋白2(Pre S2),的C端HBsAg端相连,Pre S2暴露于HBV囊膜外层,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 (Polymenized Human Serum Albumin,PHSA)的受体(PHSA-R),能与PH-SA结合。由于肝细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过血循环中存在的PHSA的介导,吸附到肝细胞表面,最后经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如病人血清中检出Pre S2,表示HBV在肝细胞中复制。Pre S2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Pre S2。此抗体出现于急性感染恢复早期,比抗HBs出现早而维持时间与抗HBs一样。抗Pre S2具有中和作用,可作为机体康复的指标之一。
Pre S1有较强免疫原性,并能增强Pre S2和HBsAg 的免疫原性;Pre S1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Pre S1。该抗体有lgM和lgG两种,其中抗Pre S1在HBV感染潜伏期,也就是在抗HBV~lgM出现前已产生,故可作为HBV早期感染的特异性指标。而抗Pre S1 lgG出现稍晚,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具有中和作用。
HBsAg对一些促进变性的化合物,如乙醚、1:1氯仿一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30以及各种蛋白水解酶都很稳定。HBsAg在酸性下孵育几小时仍很稳定。在碱性下,冷冻融化不能使其灭活。表面的类脂质可能对于一些主要由蛋白组成的抗原决定簇起保护作用。
HBsAg具有几种特异性抗原组分,包括各亚型共同抗原特异决定族a,和二组互相排斥的亚型决定簇d/y和 w/r。HBsAg的主要亚型有adr、adw、ayr及ayw4种。欧美各国adr、为主,我国汉族以adr居多中区地区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ayw为主(西藏、新疆、内蒙等)。
2.HBcAg: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核内。 HBcAg一般从HBcAg阳性尸检肝或实验感染的黑猩猩肝脏提取。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复期和HBcAg携带者中常可测出抗~HBc。此抗体对病毒无中和作用。体内如发现HBcAg或抗~HBc表示HBV在肝内持续复制。
3.HBeAg:有关e抗原的本质还不十分清楚,但多数认为它是潜藏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到目前为止,尚未在HbsAg阴性的血清中出现过。 HBeAg是一种溶性抗原。抗原已知有三种亚型:e1,e2及e3。由于HBeAg与DNA多聚酶在血液中的消长相符,故HBcAg的存在可作为体内有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一种标记,血中HBsAg滴度越高,HBeAg的检出率亦愈高。有些病人可出出现HBe抗体,可能也是一种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四)HBV的培养
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虽然近年来发展了从人胚肝获得的分化脓细胞初代培养、制备半连续人肝细胞系和诊断性肝穿刺培养的成人胚组织的方法,但应用各种肝组织在体外培养HBV仍很困难。尽管用各种细胞和器官分离HBV的大胆尝试,获得一些“肝炎待定”病毒,但难以使其在组织培养中连续传代,因而还没有一个被公认是HBV。近来用提取HBV DNA进行传染及通过细胞融合来拯救病毒的途径发离HBV,仍未得到公认的结果。
南非学者(1976)报道了从一个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组织建立的细胞系(PLC/PRF/5)中找到HBsAg的复制。此细胞系的主要特点是能产生HBsAg 逐日上升。104/日细胞可产生500ng HBsAg ,免疫电镜显示大多数为22nm的颗粒,均为圆形,略有亚微结构。其抗原性与免疫性均与血液中的HBsAg相同。未见有Dane颗粒及管形。目前,此细胞系已用于体外研究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有用模型。
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狨猴虽可感染但不如前者敏感。国外用黑猩猩研究HBV的发病机理,检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以及HBV疫苗的安全性。但黑猩猩的来源短缺,难以广泛应用。
(五)抵抗力
HB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均耐受。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HBsAg的抗原性在对外界抵抗力方面完全一致。二者在37℃活性能维持7天,在-20℃可保存20年,100℃加热10分钟可使HBV失去传染病,但仍可保持表面抗原活性。HBV对0.5%过氧乙酸、5%氯酸钠和3%漂白粉敏感,可用它们来消毒。
二、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乙肝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HBV抗原携带者。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血清均有传染性。乙型肺炎的传播非常广泛,据估计HBsAg携带者在世界上约有2亿。由于他们不显临床症状,而HBsAg携带的时间又长(数月至数年),故成为传染源的危害性要比患者更大。
HBV的传染性很强,据报道,接种0.00004ml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发生感染。输血或注射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口感染。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通过呼血吸昆虫传染乙型肝炎亦有报道。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HBsAg及Dane颗粒,因此,HBsAg随唾液经口传播的途径应当重视。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儿容易感染此病。由于乙型肝炎容易感染此病。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HBsAg ,因此,两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致病机理与免疫性
HBV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鉴于乙肝临床类型可表现为多种多样(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因而认为HBV的致病作用一般病毒不同。可能不是由于病毒在夺细胞内增殖而直接损害靶细胞,而很可能系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病变和症状。
1.特异性抗体:受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三种抗体,抗HBs、抗HBc 及抗HBe。抗HBs一般在感染HBV后4周出现,对乙肝有保护作用。据报道,在712名医务人员中,有抗—HBs者发生乙肝的不到1%,而无抗—HBs者有11%发生肝炎。但抗HBs仅能作用于细胞外的HBV,在预防感染上较重要,而在疾病恢复时尚需细胞免疫协同作用。
抗HBc的出现反映了HBV新近感染及正在体内进行增殖,因此,它可用为HBV在体内复制的一个指标。抗HBc一般在感染后60~150天出现,往往在症状出现前或出现不久后即存在,比抗HBs出现要早31~87天,但不如抗~HBc存在持久。抗~HBc与肝中HBcAg量有关,慢性HBsAg携带者抗HBc滴度较低,慢肝活动期、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则较高。滴度波动与病情呈平行关系,由于抗HBc在疾病恢复过程中不仅不升高、反而下降,因此,认为抗HBc与抗HBs不同,它与保护无关,而与病毒增殖和肝细胞损害有关。
抗Hbe能使病毒活力降低,可能有保护作用,但机制不一样。
2.免疫复合物的损伤作用:在乙型肝炎病人血循环中常可测出HBsAg—抗HBs的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可引起Ⅲ型变态反应,其中以关节炎和肾炎最为常见。在暴发性肝炎病从血中有时也可同时测HBsAg—抗HBs,这种病人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因此,认为免疫复合物可在肝外引起病人的一系列症状。如大量免疫复合物急性沉着于肝内,致毛细血管栓塞,则可能引起急性肝坏死而导致死亡。
3.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目前认为HBV是非溶细胞性的,即不会增殖裂解被感染的细胞。因此,机体清除乙肝病毒主要依赖T细胞(Tc, T杀伤细胞)或通过抗体介导的K细胞来杀伤靶细胞,将病毒释放于体液中,以后再经抗体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凡转为慢性肝炎者,一般T细胞数及功能较低下。因此,推测可能乙型肝炎病人T细胞功能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和转归有关。Dudleuy认为,当T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不多时,乙肝病毒很快被细胞免疫配合体液免疫予以清除,这时,由细胞免疫所造成的急性肝细胞损伤可完全恢复。如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反应不足以完全破坏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或亦不能产生有效的抗HBs,或即使抗HBs却无法作用于细胞内的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的病毒可引起免疫病理反应而导致慢性持续性肝炎。如机体对病毒完全缺乏细胞免疫反应,既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亦不导致免疫病理反应,结果出现HBsAg 无症状携带症状。如果T细胞免疫功能过强,病毒感染的细胞又过多,细胞免疫反应可迅速引起大量肝细胞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但上述学说尚未被完全证实,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多数人认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配合发挥免疫作用。因此,抗体介导的K细胞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并认为是杀伤靶细胞的重要免疫机制。除上述T细胞作用低下外,还有人认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发生与T细胞抑制性功能低下,Tc细胞或K细胞的杀伤功能过强有关,从而造成肝细胞持续损伤。
4.自身免疫反应:HBV感染肝细胞后,一方面可引起肝细胞表面抗原的改变,暴露出膜上的肝特异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protein:;LSP),另一方面可能因HBsAg含有与宿主肝细胞蛋白相同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对肝细胞膜抗原成份的自身免疫反应。通过研究,发现确有部分乙肝病人存在对LSP的特异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一般认为,如病人在病程中出现自身免疫反应,则可加强对肝细胞的损伤而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5.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近年来,关于乙型肺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资料均提示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比自然人群高。肝癌病人有HBV感染指示者也比自然人群高。Maupas等就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密切关系作了以下论证:①乙型肝炎传染形成高度地方性的区域与原发性肝癌流行率高的地区,在地理上有相关性;②在地方性与非地方性区域,男性HBsAg慢性携带者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是相对恒定的。在此种人群中,原发性肝癌的年死亡率在250-500/10万人。粗略估计全世界HBsAg慢性携带者约1.75亿,原发性肝癌的年发生率为35万例。这就指出与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是在全世界人口中较为流行的癌症之一;③HBV感染可先于并经常伴随原发性肝癌的发生;④原发性肝癌常发生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慢性腩炎或肝硬化的肝;⑤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取出的组织中存在HBV的特异性DNA及抗原;⑥有些原发性肝癌细胞系已能在培养中产生HBsAg ,并已证明HBV的DNA已能整合到这些细胞的基因组中。此外,含有HBV相似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特性,它在其宿主可诱发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在中国和美国的北京鸭(Anas domesticus)中已分离出一种相似的病毒。但对上述资料解释仍有不同观点:①HBV能引起致癌或促癌作用,须配合其它如遗传、内分泌、免疫与环境因素而导致肝癌;②肝癌是与HBV无关的因素引起,但这些癌细胞可能对HBV特别易感,以致持续携带病毒。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乙肝抗原与抗体的检查法
目前已建立对HBsAg 、HBcAg 及HBeAg及其抗体系统的检测法。以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法及酶联免疫法最为敏感,其次为反向被动血凝及免疫粘附血凝法。免疫扩散与对流电泳法虽不甚敏感,但仍为我国广泛采用。三种抗原体系统中以检测HBsAg最为常用。
(二)检测乙肝抗原抗体的实际意义
1.HBsAg:血清中检测到HBsAg ,表示体内感染了HBV,因而是一种特异性标志。HBsAg阳性见于: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大多短期阳性);②HBV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③无症状携带者。
2.抗HBs:表示曾感染过HBV,不论临床上有无肝炎症状表现,均已得到恢复,并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3.HBcAg与抗HBc:由于 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并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因此,对病人血清不能检测HBcAg,而测抗HBc。血清内抗HBc阳性反映:①新近有过HBV感染;②体内有HBV增殖;③有助于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少数病例就诊时已处于急性恢复期早期,HBsAg已从血中消失,此时血中仅有抗HBc存在,因此,对恢复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4.HBcAg和抗HBe:HBcAg的存在常表示病人血液有感染性。 HBcAg阳性揭示病人肝脏可能有慢性损害,对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抗HBe阳性对病人可能有一定的保护力。
(二)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
1.筛选供血员:通过检测 HBsAg ,筛选去除HBsAg 阳性的供血者,可使输血后乙肝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2.可作为乙肝病人或携带者的特异性诊断。
3.对乙肝病人预后和转归提供参考。一般认为急性乙肝患者,如HBsAg持续2个月以上者,约2/3病例可转为慢性肝炎。HBeAg阳性者病后发展成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可能性较大。
4.研究乙肝的流行病学,了解各地人群对乙肝的感染情况。
5.判断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了解注射疫苗后抗体阳转与效价升高情况等。
四、防治原则
目前,乙型肝炎治疗上比较肯定的药物为α干扰素。国内外均有报道,经连续大剂量注射α干扰素半年后HBsAg转阴的例子。但最近发现,一些转阴后病人在停用干扰素后又转为阳性。其他如胸腺肽、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肝炎虽有报道,但效果欠佳。
近来,对乙肝疫苗的研究及应用十分活跃。乙肝基因工程(酵母重组HBsAg)疫苗已大规模投入应用并取得可喜的结果。多肽疫苗、融合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的研制方兴未艾,相信经过多方努力,控制乙肝的愿望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