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日本国字写作方法研究

日本国字写作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3 18:38:56

‘壹’ 日语的书写

日语书写一般为汉字和平假名混合书写。但公务文件
和科技论文多为横写。除了汉字和平假名,还可以用片假名和罗马音。
小学生学习996个“教育汉字(きょ ういくかんじ)”,一般常用于社会生活的“常用汉字(じょうようかんじ)”有1945个。此外还有一些人名、地名所用的汉字。
日语汉字的字体与中国繁体汉字的字体大致相同。但也有中国简体字那样的简体字,如国(くに)、数学(すうがく)等。 汉语中的汉字在日语中叫汉字(かんじ),实际上是表意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件事或一个观点。常见的是一个汉字有一个以上的音。在日本,汉字是用来书写起源于中国的词和土生土长的日本词。
日语汉字是从中国传来的。也有日本自造的汉字,但为数甚少。虽然专业论文、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些常用汉字以外的汉字,但自1945年以后,繁难汉字逐渐淘汰。据说只要知道2500个汉字便可阅读一般读物。
在中国,小学要学习3000个汉字,相形之下,日本汉字数量不多,看来比较简单,其实不然。由于字形、音读、训读三个方面与中国汉字不同,需要全面了解,熟练掌握。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
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这种将汉字作为表记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着名的诗歌集《万叶集》就是采用这种书写方法。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桜”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但是,用万叶假名式的汉字记事作文十分繁杂,在此后来慢慢简化,只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如“阿”→“ア”,“伊”→“イ”,“宇”→“ウ”等,之后慢慢地演化成了片假名。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于书写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记、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自由洒脱的字体,演化成了平假名,如“安”→“あ”,“宇”→“う”等。
至此,日本民族终于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因此称为“假名”。根据假名的书写方法不同,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称为“片仮名”(カタカナ),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称为“平仮名”(ひらがな)。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一般书写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来表示外来语和特殊词汇。
例如:これは日本语のテキストです。(译文:这是日语课本。)
平假名 这个句子中的“こ”“れ”‘は”、“の”、“で”“す”就是平假名。平假名是日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直接构成单词,如例中的“これ”就是“这个”的意思;の(发音“no”)是“的”的意思,前面的“は”最后的“です”用在一起表判断,也就是“……是……”的意思。平假名也可以充当句子中的其它无具体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一个助词,用来分隔“これ(这)”和“日本语”。另外,它还是日文中汉字读音的基本单位,和汉语拼音的作用有点相似。
片假名 “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对应的,读音相同和相似,只是写法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语中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差别(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只是为了方便你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来构成西方外来语及其它一些特殊词汇。如例中的“テキスト”(发音“te ki su to”)的意思是“课本”,就是从英语单词“text”音译过来的。
此外,日语中还有用源于罗马的拉丁字母来表示日语的方法,称为“罗马字”,类似我国的“拼音”。
罗马字主要多见于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并常用于日文电脑输入法。
平假名源于汉字繁体草书,而片假名由汉字繁体楷书的偏旁演化而来。以下给出现行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来历。 平假名的来历あ行あ安い以 う 宇 え 元 お 我 か行か 加 き 几 く 久 け 计 こ 己 さ行さ 左 し之 す 寸 せ 世 そ 兽 た行た 太 ち知 つ 川 て 天 と 止 な行な 奈 に 仁 ぬ 奴 ね 祢(nǐ,因此假名读Ne) の 乃 は行は 波 ひ 比 ふ 不 へ 部 ほ 保 ま行ま 末 み 美 む 武 め 女 も 毛 や行や 也 (い) ゆ 由 (え) よ 与 ら行ら 良 り利 る 留 れ 礼 ろ 吕 わ行わ 和 ゐ 为 (う) ゑ 惠 を 远 拔音ん 无 片假名的来历ア行ア“阿”的偏旁“阝”イ“伊”的偏旁“亻”ウ“宇”的字首エ“江”的右字根“工”オ于カ行カ“加”的偏旁“力”キ几ク久ケ介コ己サ行サ散シ之ス须セ世ソ曾タ行タ“多”的偏旁“夕”チ千ツ川テ天ト止ナ行ナ奈ニ 二ヌ“奴”的右字根“又”ネ祢的部首“礻”ノ乃ハ行ハ八ヒ匕フ“不”的偏旁“丆”ヘ部ホ保マ行マ末ミ三ム“牟”的偏旁“厶”メ女モ毛ヤ行ヤ也(イ)ユ由(エ)ヨ与ラ行ラ良リ“利”的偏旁“刂”ル流レ礼ロ吕ワ行ワ(秃宝盖头)ヰ井(ウ)ヱ惠ヲ远拔音ン尔其中黑体字的两组假名为古日语中的假名,现代依然在使用,只不过官方未承认,但仍然标出。 日语里“国字”这个词有三个意思:
一是日本国的文字, 包括汉字、假名等用来记录日语的所有的文字符号;
二是日本人创造的假名,以区别于由中国传去的汉字;
三是日本人模仿汉字的结构自造的汉字。
但日本人通常所说的“国字”,是指第三种意思。这时的“国字”又叫“ 和字”、“ 俊字”、“ 和俗字”、“ 和制汉字”等。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第三种意思的“国字”。
汉字传入日本后, 日本人就舍弃汉字的音而用其形和义来表示日语的固有词汇,如用“山” 表示“やま”,用“ 海”表示“うみ””等。但由于日本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与中国不同, 所以日语里有些概念是汉语里所没有的,也就找不到相应的汉字来表示日语里的这些概念, 于是日本人就模仿汉字的结构自造汉字来表示日语里的这些概念。如造“榊” (读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树,造“辻” (读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造“峠”(读作とうげ)字表示山路由上山转向下山的最高处(后由中国学者经日本引入康熙字典),造“躾”( 读作しつけ)字表示礼节、礼貌上的教养、管教。
国字的大部分是用六书的“会意法”创造的,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或汉字部件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会意法造的国字。
辷る(すべる):走之旁和意为平滑的“一”字组合表示“滑”、“发滑”(注:该词又作滑る)
辻(つじ):和“十”组合在一起表示“十字路口”
但是战后日本采取限制使用汉字的政策,绝大部分国字已经废弃不用,一般用在地名及人名中。 ① 句号:“。”(句点、まる)
标在句末。会话文中的半截话(后半部省略),也标句号。如:
★ 父の仕事の関系でわたしが日本に来てから5年目になりました。
★ ええ、喜んで。
但要注意的是,会话文中的句子如果在引号内,最后的句号通常不标。如:
★“私ですよ。夕佳さん、私です”
② 逗号:“、”(読点、点、浊点)
日语的逗号有两种不同的写法:用来标记外国语的写作“,”;用来标记本国语的写作“、”,没有横竖写之分。
(甲)在连接两个相关的句子时,标在接续词后。接续词在句中时,接续词的前后都要标逗号。
★そのころ私は日本の歴史に兴味を持っていた。それで、本を何册か読んでみた。
★この靴はとても丈夫で、そのうえ、値段も安い。
(乙)用连用形中顿法连接两个句子时,连用形中顿的后边要标逗号。如:
★私の妹は今十七歳で、大学の寮に住んでいる。
★国の両亲に手纸を书き、友达に电话をかけた。
(丙)句中有表示逆接、原因、理由、条件、时间等短语而使句子复杂化时,为便于理解句子的构造,须在上述句节后标逗号。如:
★タクシー代がなかったので、家まで歩いて帰った。
★もし事故が発生した场所、このレバーを引いて列车を止めてください。
(丁)为了清楚地表示出一个短语或句节,其后须标逗号。如:
★この薬を、夜寝る前に一度、朝起きてからもう一度、饮んでください。
★私は、空を飞ぶ鸟のように、自由に生きて行きたいと思った。
*****为了清楚地表示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须标逗号。标注位置不同,有时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变化。如:
★その人は大きな音にびっくりして、横から飞び出した子供にぶつかった。
★その人は、大きな音にびっくりして横から飞び出した子供に、ぶつかった。
③ 单引号——““ ””(かぎかっこ、かぎ)
用于表示引用部分或要求特别注意的词语。如:
★“そうですか、子供连れじゃいけないんですか”
★田中さんは“雨が降らないうちに帰りましょう”と言った。
④ 双引号——“‘ ’”(二重かぎかっこ、二重かぎ)
(甲)用于表示书名或报纸、杂志等的标题。如:
★ 昨日、‘日本人の生活’という本を読んだ。
但要注意的是,表示引用的话,如果其后面有格助词“と”,其引用部分有时不加引号。如:
★入り口に休业とかいた纸がはってある。
(乙)在单引号内需要用引号表示的部分用双引号表示。如:
“日本人の会话では、‘はい’と‘いいえ’がはっきりしない”という人が多い。
⑤ 破折号——“—”(ダッシュ)
在句中插入词语的说明或插入词语的另一种说法时,使用破折号表示插入的部分。
★アメリカの小学校では、シュー・アンド・テル(show and tell )―物を见せて、それについて说明する授业―がよくいわれる。
⑥ 省略号——“……”(点线、二倍リーダー)
表示省略或处于思考、无言的状态。如:
★彼は“雨は降らないと思っていたのに……”と本当に残念そうに言った。
⑦ 中点——“・”(なか点、なかぐろ)
(甲)用来表示并列的体言。如:
★この文章は、序论・本论・结论の三つの部分に分けられる。
(乙)用来隔开两个单词构成的外来语、西洋人的名和姓。如:
★田中は自分のナイト?クリームを洗面所からとってきて、茂造の指先にこすにつけた。
(丙)竖写时表示数字的小数点。
(丁)表示日期、时刻的简略形式。
⑧ 问号——“?”(クェスチョンマーク)
用于表示疑问、发问、质问和反问等句子的句末。如:
★“そこはきれいな所?”
但要注意的是,在普通的文章中,原则上基本不用问号,而是用句号代替。如:
★东京の地図はこれですか。
另外,问号用于句子中间的时候,后面要空一格。如:
★“ええ? なんですか”
★“え? 中止する?”
⑨ 感叹号——“!”
用于表示感叹、强调、警告等句子的句末。如:
★“君!车、危ない!”
与问号相同,在普通的文章也是原则上基本不用感叹号,而是用句号代替。感叹号用于句子中间时,后面也要空一格。 々 “同”字(同的异体字)形式重叠字符号(横写使用),例:人々、国々、代々木(代代木)。然而,对于一些特殊词汇却不用,例:人民民主
注:过去中国大陆颁布的第二版简化汉字方案(已废止)也有采用々作为重叠字符号这样的语法。 2. = 等号形式重叠字符号(竖写使用),自左上角向右下角标两个小点,例:少=、人=、国=。
3. ~ 波浪线符号,表示“从……到……”的意思,例:东京~大阪三月~五月

‘贰’ 日语汉字中的“国”字为什么和汉语简化字中的国字一样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止,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用繁体汉字,那个时候日本的“国”还是“口+或”。1946年,日本内阁告示第32号规定了《当用汉字表》,其中对一些汉字进行了简化,“国”被从“口+或”简化为“口+玉”。而无独有偶,中国政府也在1956年颁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中“国”字和日本的简化方法相同,也是将“国”字从“口+或”简化为“口+玉”。因此目前中日两国的“国”字相同。

中日两国的简化方式有相同也有不同,比如“广”字,繁体字为“广+黄”,中国简化为“广”,而日本简化为“広”。

‘叁’ “国”字的最早出处和最早的写法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
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3. 姓。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周代晚期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戈”作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后汉、武周
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浓。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
"国"的诞生
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以上各种“国”字的表意视觉功能与哲理意趣均较繁体字“国”所不及。
简化字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将口内“王”字加一点“国”简化为“国”,既避开了帝王的封建思想,说明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我们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

‘肆’ 日文中的汉字为什么这样写

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

(1)文字的功能是什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应该怎样?

本人以为,该书第四章从思考什么是文字出发,最后还是在语言
和文字是什么这个概念上出了问题。说白了,文字的功能很简单,那
就是:“您想说的话,您写得出来吗?”和“您写出来的话,别人读
得出来吗?”这就是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也是文字的表音性和表意性
的关系。不能舒服地做到这两点,就算不上好文字。该书的第四章
“日本汉字的表音性和表意性”中援引英国语言学家MOORHOU
SE的着作《文字的历史》中的一段说法,试图假定文字和语言是各
自独立的传播手段。他说,从罗马字体系和汉字体系的文字传播的历
史看,正是“首先有文字”,而后有语言攀附于这些视觉性符号上的。
这话可能惟独对于日文的发展史差不多是正确的。拉丁文在欧洲的传
播与日本引进汉字的办法是大不相同的。不把语言和文字结合起来,
单凭它使用什么书写符号形式是无法区分体系的,而没有“形、音、
义”三结合的符号大都算不上文字。您能说因为越南文改用了罗马字
母就成了罗马字体系了吗?的确,当前的各种文化里都普遍地采用一
些表意符号,例如,阿拉伯数码、数学运算符号、化学元素符号、各
种表意用的字母、以至交通标志、商标符号和公共厕所上的男女标记
等等,不管这些符号与语言结合的程度密切与否。交通标志符号的指
意作用比文字还要具体,而且还被赋予了法律效力,但是不能因此而
强调文字都可以用符号来代替。按他的逻辑推广开来,那么是否将来
会创造一种国际符号文字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比视觉符号要
复杂得多。汉字的表音功能虽然差了些,但是还没有退化到只表记
《说文解字》上描述的那种“字义”的表意符号的的地步。不然,日
文里的汉字本来就不必有音读这个现象。汉字有表意作用,西文也有
表意作用,不然英文就不会出现to,too,two;for,f
ore,four;rite,right,write这样的异形
拼写法。其实西文也不是不能按照日文的办法使用汉字!如英文可以
把“海和伦敦”读作“sea+London”没有问题,把“看e
-看w-看n-看ing”读作“see-saw-seen-se
eing”,这正是日文的办法。

语文的问题是复杂的!日本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文化
的普及又掩盖了语文发展中的矛盾;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涌入了大量
外来语,逐渐地破坏了民族语文的稳定性。冗长拗口的片假名外来语
迫使日文采用日式缩写,如罢工由英文strike→sutora
iku→日文suto,示威由英文demonstration→
demosutorachion→日文demo,大楼由英文bu
ilding→birudeingu→日文biru,帐单也由英
文bill→日文biru,又造成许多同音词。必须说明的是,用
日本片假名写起这些英文外来语来要比上述罗马拼音字在感官上松散
模糊得多。信息时代的日语和日文正在处于急剧的变更中,这是肯定
的。

(2)汉字和“拼音文字”的视觉效果问题

该书的开头和末尾(前言和第237页)都反复强调“汉字一旦
“熟认”以后(关键在“熟认”二字!--评者注),脑神经马上会
起闪电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义,拼音文字因为不能形义结合,必须
经过大脑转驳而生反应作用,才能得其意义。如交通部曾一度废弃汉
字改用拼音地名,后来经常出错,在不得已只下又恢复了汉字地名,
这是现实生活中证明汉字不能废弃的例子。”我国的中央电视一台也
播送过一则日本的研究报告,举几个汉字词和它的平假名拼音词为例,
也得到上述的结论。我不怀疑这样的结论,正像前面提到过的,日文
假名的视觉效果本身就那么差,写在一起像一束杂草,汉字的整体性
比假名要好得多,这里还有一个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可惜这样的研究
都只是做汉字和假名拼音之间的视觉效果比较,而有没有人做过让学
国日文的西方人来比较“扎幌-Saparo、东京-Tokyo、
京都-Kyoto、大阪-Osaka、横滨-Yokohama、
名古屋-Nagoya”这些地名对之间的视觉效果呢?我可以肯定,
如果把这四个地名分别以第一个日文假名“sa,to,ki,o,
yo,na”或罗马字母S、T、K、Y、N表示,视觉效果一定会
更好!我以为,这种研究根本说明不了问题,只能起到混淆视听的作
用。您还不如这样说呢:汉字既可以从上向下写、又可以从左向右写、
还可以从右向左写,因此它比日本假名好,比拉丁字母更好。

(3)日文信息的现代化处理技术

世界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历史不到半个世纪,西文系统的文字输入
从一开始就没有问题。如今在美国市场上,您可以花不到200美圆
就能买到一套“英文和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法文”之间这三对文字
的互译软件。日本在研究日文电脑处理方面比我国起步早了至少20
年。尽管日文有许多像格助词以及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词尾变化提供
翻译软件的编程信息,据说至今还没有设计出有实用价值的任何翻译
软件。问题当然是复杂的,但与日文中使用接近50%的汉字词汇不
无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后,汉字输入法在70-80年代曾进步很快,
一度呈现“万码奔腾”的局面,但花了近20年的时间,可以说还没
有一个成熟的汉字输入法,使用起来错误比机械中文打字机还要多,
一旦涉及汉语信息的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就有一种一筹莫展的尴尬,
近10年来呈现停滞局面。归根结底,一种没有内部规律可寻的文字
书写体系,如何使用计算机做“智能、联想”的信息处理呢?有人不
承认这个现实,认为不是汉字的问题,而是使用计算机上的人没有仔
细校对。我以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您两眼目光炯炯地看着还要出
错,您叫计算机如何迅速地进行文字信息处理呢?

该书前后反复陈述了由于使用日文文字处理机引起汉字复活的现
象,由于计算机容量的迅速扩充,储存50,000个汉字应该不成
问题。“过去曾因计算机(容量)的关系只使用片假名,而最近汉字
和假名混合使用的现象多起来了,并且已经超过当用汉字、常用汉字
的范围。。。。,趋向于无限的复杂的汉字。这样,现代人就能现实
地去读汉字,去写(打)汉字。比起手写来,用文字处理机可以打出
很难的汉字,有时连接续词、副词、形式名词等不必要的部分也都能
打出汉字,这确实在表面上可以说是汉字的复活。但是。。。。(只
会打字不会写)。。。并且,汉字变换的时候,机器不会处理同音问
题,人们也往往不去注意,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复活。”
(P。3)“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主张使用汉字的人,你可以利用他
写出含有大量汉字的文章。”我不懂,这样说来,人们写日文是可以
爱怎样写就怎样写了。这还有什么读写规范可言呢?我看你就别指望
使用计算机进行日文信息处理了。

该书也注意到“文字处理机产生的错误,是没有注意同音异义汉
字的变换,而照样翻出来。”如果照该书提供的统计数据,“日语的
同音词约占日语词汇36。4%,同样的读音,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
汉字,如果不用汉字书写,就会混淆不清,就会发生误会。”这两条
信息结合起来,你说文字处理机产生的错误率有多少。看来使用计算
机进行日文信息处理的希望更渺茫了。我希望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不
会因为借用我们的汉字而落到如此尴尬的局面。

(4)中日汉字文化的对比

我高度评价日本人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我们的汉字书写方
式提取了拼写日语的音节字母表(假名的五十音图)的文化价值。我
认为,日文之所以能够借用汉字表记现代汉语和能够限制汉字的数量,
都要归功于日本的音节字母(假名)的存在。日文之使用汉字是既成
的历史事实,我想斗胆冒昧地说,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除了大量的
汉字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之外,很少有值得推崇的地方!日本
之限制汉字是理所当然,这是建立日文读写规范所必须的第一步骤。
日本创造国字解决不了大问题。汉字复活绝对不是日文发展的方向,
因为它会无限地破坏日文的读写规范。我明白,一种书写符号系统一
旦在一种文化里生了根,要想改变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日本战后能够
接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里《劝日本改革书写语言》中推荐使用罗
马字的方法,日文的发展会更健康。一些同音词可以避开,许多问题
都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但是日本选择了在原有的基础上限制汉字
的老方案。日语的假名(音节字母)难以胜任单独表记日语的重任,
但是作为日语的中介文字还是可以的,而且日本人很容易在假名日文
的基础上掌握日语罗马字,用以在无日文平台的电脑上收发日语信息,
这比中国人使用汉语拼音收发汉语信息要成熟得多。

日文关于限制汉字和汉字复活之争与中文关于使用简体字还是繁
体字之争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大陆的GB码只有6,763个简体字,
对于现代汉语已经足足有余,而台湾的BIG5码有13,000多
个繁体字,对于古典汉语尚且远远不足。于是又出现了一种包括中日
韩三国汉字的UNICODE,包括近21,000个汉字。又能怎
么样呢?《汉语大字典》就包括53,000个汉字,日文也说过去
使用过50,000多个汉字。显然2.1万汉字对于中文和日文都
不够!难道真的要把电脑词库增加到5万个以上汉字吗?电脑能够做
到,可是人脑能做到吗?关键在于如何迅速地从电脑词库里调出来使
用的问题。如果说日文取消汉字确有技术上的问题,那么汉字复活就
没有技术问题了吗?恰恰相反,汉字复活得越多,日文的同音词就越
多。

汉字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古老文字系统,在表记汉语的功能方面
当然比在日语中要好得多。虽然汉语的同音词也不少,但是多音字不
算太多,因此绝大多数汉字在中文里有固定的读法,在方言里也有各
自统一的规律。但是汉语缺乏语法形态变化,没有明确的汉语词汇分
合界限(如空格或词尾等),而且中国人的拼音意识比日本人差得远。
在古代,日本的音节字母(假名)比我们唐、宋时代用以研究汉字音
韵的三十六字母要高明了不知多少倍。使用假名注音和书写自己不会
用汉字写的词语在日本文化里已经根深蒂固。要知道,在民国初年制
定国语注音字母之前,中国任何汉语方言地区都始终没有创造出自己
的表音字母表。现在虽然有了汉语拼音字母,但是主要是用来给汉字
注音,没有广泛地进行过以汉语拼音书写汉语的社会实践。许多人在
小学毕业以后就把它丢到脑后了。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还很不成熟的
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当前汉字输入法的所谓“智能”或“联想”,不
过是对于电脑词库里的汉语词汇的一种检索方法,语法功能还太少,
因此使用起来经常出错,非用人工干预选词很难写出可读性的文章来,
还不如纯粹使用汉语拼音根据上下文猜读更舒服,如果你的汉语拼音
熟练的话。看来日文文字处理机的水平应该比汉字的电脑输入法水平
高一些,不过问题都不少,应该说这主要是使用汉字造成的。关于这
个问题,我在讨论中国文字改革时已经争论过了,在这里不想再重复
了。

中国的汉语电脑信息处理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有许多人对于
这个问题盲目乐观,看到可以用电脑打汉字上因特网传输就万事大吉
了。汉字语音输入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要达到使用水平并不
容易。即使汉字语音软件已经达到了可以朗读汉字文本的水平,要设
计汉字文本与外文的互译软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以为,图形般
无规律的汉字是问题的关键。

(5)汉字在日文里会消失吗?

该书作者根据近年汉字复活的现象反对1963年《语言生活》
137号安本美典“汉字的将来”一文中提出的汉字会像楔形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克雷特文字一样终止了他的全盛时代,在2-300
年后接近消亡。他认为汉字不会在日语中消失。他的第一条理由就是:
“汉字在日本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
是用汉字载录的,废弃汉字,等于切断历史,是日本人与他的传统文
化隔绝。再说,汉字跟儒家有关,跟忠君爱国有关,废了汉字可以动
摇日本的国体。天皇的名字,祖宗的名字都是用汉字写的,废了汉字
就是数典忘祖。”本人不懂,只要不提倡焚书坑儒,人在、典籍在、
文物在,只是文字的形式变化了,就能发生这样骇人听闻的意识形态
变化吗?如果使用日语罗马字,难道日本人就变成了欧洲人了吗?越
南人没有因为改用了拉丁字母而改变成欧洲国体吧?也不知道这样的
汉字优越论论调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还是从日本的汉字保护派引进的。
日本确实是个性格很强的民族,日本政府要员坚持每年参拜靖国神社
的做法,在战败被美军占领的条件下制定的“当用汉字表”还特地为
日本天皇的名字保留了几十个特殊汉字,这都体现了日本上层人物对
它的忠君爱国和国体的理解。不过这样的性格对于世界有好处吗?对
于世界文化有好处吗?这是值得我们推己及人加以深思的。汉字复活
对于日本的语文绝对不会带来什么好处。这与中国在使用简体字还是
繁体字,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文字改革上所进行的争论十分类似。作为
一个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我不会去反对汉字在日文里复活。但是我们
中国人不要受日文汉字复活思想那种混淆是非的理由的影响,而提倡
繁体字复活和反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中国古老文化的负担太沉重了,
如果我们也认为要像日本一样要保留从盘古开天到末代皇帝之间所有
的皇帝的姓名、年号和百家姓的家谱用汉字,才不算数典忘祖,我看
咱就什么改革也别做,就坐在纪念碑前做梦吧。

‘伍’ 简体字的"国"是参考了日本的"国"字吗

我感觉是吧,或者是殊途同归。感觉很多都是,但是具体哪个是哪个不是,由于没有资料比较难以考证。而且似乎学术界出于某种特殊的心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从历史的角度上,这很难判断,因为不能单凭简化字出现的时间就确定现代汉语借鉴了日语;不谋而合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多数与日语简化字相同的汉语简化字确实都是来源于日语的。
楼下的说话绝对了,其实我们很多次都是来源于日本的,比如人气,当然气字写法不同。还有比如恋爱。还有一些马克思的论着的相关概念,都是从日语借鉴过来的,简单的比如共产党这个概念,日语写作共产党(网络也许会简化),这都可以看出端倪。还有我们平时用“超”来修饰形容词,这也是日本过来的。我个人不排斥,两国有文化方面的相互借鉴是很正常的。这也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陆’ 日本片假名平假名和日本国字有什么联系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是由中国的草书演变而成的。平假名片假名可以代表日汉字的读音,相当于中文的拼音。不过,在日常书写中,除了句子的链接成分,多数会用日汉字书写。我就和我们的拼音可以代表词语,但通常不会光用拼音写句子的原理一样。
至于平假名片假名代表的日汉字具体是哪些,就需要进一步学习和记忆了。

‘柒’ 为什么日本要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如何看待简体字

日本1946年汉字简化,当时繁体字国被日本简化为国。在此之前,中国国内除了繁体字国之外,常用的异体字有囯(里面是王不是玉)。中国大陆1956年汉字简化,没有选囯字,选的是国字。所以你得问为什么中国大陆也把国简化为国才对。

国字古就有之,这只是多个写法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是外口内王,太平天国用这个字,宋书《龙龛手鉴》皆有记载,跟日本的国只是巧合,或者说比日本的更早。简体字除了个别几个是新造大部分都来自古代俗体字,草书里面选出来的。

简体字就是俗体字或者草书书法,俗体字是民间流行的,后来康熙时期科举考试只能写正体字也就是繁体字,写俗体字等于交白卷。

其实你可以不用简体字。语言除了文字还有语句、语境、语气等,单从某个方面去钻牛角尖,最终都是死胡同。一套文字是否科学,关键在于是推动还是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科教文化的发展。实践证明,汉字简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不存交流障碍,更不存在阻碍发展的问题。所谓的汉字简化是败笔的论调,完全就是一些顽固、迂腐而又自恃才高的所谓知识分子“找茬”似的荒谬论调罢了。

‘捌’ 日本为什么也会把汉子“国”,简化为“国”

大家都知道日本文字里面包含的汉字来自于中国。而且学过和熟悉日本语言的人都清楚日本的汉字里面“国”这个字是简体字。我们的简体字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将繁体字给简化过来的,那为什么中国的简体“国”这个字会出现了日本?因为日本在进行汉字修改令的时候也准备将汉字简体化。经过日本的各界文字学家的讨论才将繁体的国改为口和玉的组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简体化的国字是借鉴了日本的国字。

经过历史的变迁,汉字不断的演变最后形成了繁体字的状态。当时日本借鉴了中国的汉字作为日本的官方文字,随着日本文字的修改所以将繁体的国字改为简体的国字。虽然看起来中国的国字是抄袭了日本,但是在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国字是口玉的组合就是存在的,只是当时没有流行起来。所以关于国字的组合还是中国原创的。只不过在中国进行汉字简化的时候是日本人先做出的方案。

‘玖’ 日本文字的日文的书写符号体系

日本历史上,由于长期使用汉语文,大量的汉语词汇进入日语,如《角川国语词典》所收的60218个日语词汇中,据统计,汉语借词多达33143个,占词汇总数的55%。由于汉字在日本的长期使用及其深远影响,即使假名创制以后,日文中仍无法排斥汉字,假借汉字仍与假名混合使用。后代虽有人提出废除日文中的汉字的主张,但一直遭到日本各界的反对,未能施行。汉字在日文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政府颁布《当用汉字表》,其字数为1850个。1981年,日本政府又颁布《常用汉字表》,字数增至1945个。这说明,假借汉字在日文中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两千年的使用历史,已使汉字深深地融人了日本的文化血脉之中,是难以割舍、也是无法割舍的。
一般认为,日文中的假借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种类型。但这里的音读实际上是指“移植”,即形、音、义全借,其形、音、义都和汉语相同或相似。例如:
日文 客 吸う 目
读音kyaku suu me
字义客人 吸 眼睛
训读就是根据汉字的汉语意义,读成日语的音,即“借意改音”。日文的假借汉字中训读字占大多数。例如:
日文 月 山 雨 花 木 猫 犬 前 子 秋 箱
读音 tsuki yama ame hana ki neko inu mae ko aki hako
意义 月 山 雨 花 树 猫 狗 前面 孩子 秋天 箱、盒 平假名是日文两种假名中的主要形式,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其制字方式主要是借用汉字的草体并加以简化来表示日语的音节,在功能上是一种音节字母,在制字特征上属于汉字变体字的一种类型。在读音上,有的平假名与字源汉字的汉语音有密切关系有的则只借用了字形,与字源汉字没有语音上的关系。例如:
日文 あい う け かさ た に ぬ の ま み め も り る
读音 a i u ke ka sa ta ni nu no ma mi me mo ri ru
字源汉字 安 以 宇 计 加 左 太 仁 奴 乃 末 美 女 毛 利 为 片假名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象声词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殊词汇。片假名同平假名一样,都是表示音节的音节字母,其制字特征是省略汉字的笔画或偏旁,保留原字的一部分来表音,属于一种很典型的汉字省略字(也有少数片假名由行、草体汉字简化而成,属汉字变体字)。例如:
片假名 读音 字源汉字制字方法
ア a 阿 取行书“阿”的左边偏旁
イ i 伊 取“伊”的左边偏旁
カ ka 加 取“加”的左边偏旁
タ ta 多 取“多”的上半偏旁
ソ so 曾 取“曾”的前两画
ホ ho 保 取“保”的最后四画
モ mo 毛 “毛”字省略
リ ri 利 取“利”的右边偏旁 假借汉字、平假名、片假名是日文书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日文还有其他的制字方法。其中一种是借用汉字及其偏旁,再仿照汉字的造字方法加以组合,造成新字。这是一种汉字仿造字,日本历史上称为“楼字”,又称“国字”,1993年出版的《国字字典》共收此类字1453个。其中使用至今的有一百多个。汉字仿造字在日文中的创制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意义。它说明,历史上日本曾经有过创造汉字仿造字的尝试和努力,但因语言类型的差异,最后才选择了另外一种发展道路。日文中的汉字仿造字影响较大,甚至反过来影响汉字,如日文的“辻”,意为十字路口字就进入了汉字字典。其他的汉字仿造字如:
日文 读音 意义 造字法
凪nagi 风平浪静 会意
畑 hata 旱地 会意
働 dou 劳动 加形
駅 eki 车站形声
除汉字仿造字外,日文还有增加汉字笔画或对汉字进行简化的造字法。有的简体字和我国的现行简化字相同,但大多数是日文自行简化的。这种字字数不多,是另一种类型的汉字变体字。这些变体字如:
日文 读音 意义 造字法
遅れ okure 晚、慢 增加笔画
桜 sakura 樱 改形简化
気 ki 气 改形简化
帰 kae 归 改形简化
这种类型的汉字变体字,多数字的结构变化不大。另有一些简化字在中日两国都完全相同,如国、回、尽、旧、体、虫、号、壮、声、乱等,很可能是直接从汉字借来的。这种情况,在老壮文、方块白文、字喃等南方型汉字系文字中也很常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日文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字,它既有纯粹的表音字母,又有表意性的文字符号。除了创造表音性质的假名字母以外,在其他一些方面,日文也具有其他汉字型民族文字的很多普遍特征。过去一提到日本文字,似乎就是指假名,这是不全面的。假借汉字、汉字仿造字和其他各类的汉字变体字,都是日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阅读全文

与日本国字写作方法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焦油含量检测方法 浏览:289
草酸用什么方法能够去掉 浏览:224
红参原液的使用方法 浏览:1002
用电脑键盘关机操作方法 浏览:741
牛皮癣运动治疗方法有哪些 浏览:503
喷雾香水使用方法 浏览:682
戒除美沙酮的最佳方法 浏览:12
大池过滤器安装方法 浏览:507
测量方法技术的起源 浏览:363
岗位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是 浏览:984
食用铸铁消除内应力最好的方法 浏览:518
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哪个好 浏览:194
3x97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557
益节美国氨糖食用方法 浏览:561
飞利浦温奶器使用方法 浏览:925
FDMS颗粒物测量方法 浏览:777
2015新君威后备箱进水解决方法 浏览:931
北京标杆企业调研方法有哪些 浏览:115
铅笔生活技巧和方法 浏览:539
烟气控制方法有哪些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