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戏中描写双喜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1、语言描写:在第7段中最后几句,写出了双喜的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
2、动作描写:第10段中 ,表现双喜等人的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表现他的勤劳能干。
原文节选: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此文出自现代·鲁迅《社戏》
写作背景: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小说虽然没有什么惊一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着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
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贰’ 社戏当中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妙处
充分的表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情趣的向往,作者强调了这’好豆‘’好戏‘是表达了他对那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
现代·鲁迅《社戏》内容简介: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叁’ 社戏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社戏》通过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肆’ 民俗体验200 字用上《社戏》的写作技巧
一 用笔浓淡相谐、疏密有致是其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小说题目虽是《社戏》,但作者本意并非要表现社戏如何,而是通过“我”与农家少年同伴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子弟的淳朴热情、善良友爱和天真无私的品格,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社戏与罗汉豆未必真好,真好的是那山那水,那里的人们和那份轻松和淳厚的人情。看社戏只是一条串连山、水、人、情的线索;正是从表现那山、那水、那人、那情的需要出发,作者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有详有略,略中见详、详中带略、疏密相间地处理有关的材料。作者浓墨重彩铺写看社戏,包括戏前波折、看戏经过和戏后余波,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看戏的机缘等,作者简略地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中,又根据写作的需要做到疏密有致。详写中间夹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不是都作笼统的交待(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
二 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少年朋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它自然便带有北京城里的京戏不可能有的神韵风致。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勾勒出人们沉浸于欣赏社戏的场面,描述农家孩子们值得回忆的趣事,以动写静,以静衬动,给人以立体感、形象感,整幅画面优美而恬淡、朴素而醇浓,堪称绝妙丹青。文中,有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方面的描写既浑然一体又能一一分辨得清。如:视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文中堪称“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的绝好之处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作者充分地展开联想,才能将普通的具象表现得新奇而富有动感,造成一种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
作者写船头看戏,描绘了如琼台仙境一般的景致,并且显出了层次。遐想戏台:“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是戏台的远影,表现了“我”急于看戏及与“他们”为伍的心情,符合儿童情趣。远看戏台:“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我”见到了盼望已久的戏台,只有仙境这样的意象才能与心中的情思相匹配。渐近戏台:“……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近看戏台:因不能近看戏台,只能见到台上的演员和场面;因为描写的重点是看戏的孩童,故而戏台上表演的内容让人感受模糊。回望戏台:“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去时一如来时,景色绮丽,情致悠然,撩人心弦。
作者写午夜归航,有声有色:茫茫黑夜,“白鱼”蹿行,色彩鲜明;船头水响,渔夫喝采,声音动听。这样一幅夜归图分明是一幅神奇画,浪漫、奇异,让人恍然进入童话世界,侧面突出了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和“我”归航时的心情。
三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如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机敏,办事果敢,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的决策和组织。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笔不多,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他宽厚、淳朴、好客、热忱的个性特征。“我”之所以能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四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神韵,饶有情趣,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里采用比喻,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五 本文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紧扣主题,含量大。归省的习俗反映了浓郁的亲情;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传统在字里行间处处能得到体现。如“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反映了平桥村人民的勤劳善良;“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反映了平桥村人民的热情好客。作者对这块土地的认识是深刻的,也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在我是乐土”。
查看全文:https://www.thn21.com/teach/2278.html
‘伍’ 社戏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
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
2、围绕中心取舍材料。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在开头写“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戏遇到的困难,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3、景物描写,细致逼真。碧绿的豆麦天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等等,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4、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我”未能去赵庄看戏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简练而又具体的语言真切地写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戏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一句夸张的话,生动地写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5、用笔的浓淡疏密,即详略问题,也是这篇小说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地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略写又不是作笼统地交代。
拓展资料: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着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着《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陆’ 社戏最后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常见表达方式 - 有五种 1、叙述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社戏的最后一段自然是抒情。
‘柒’ 《社戏》写作手法及其效果是什么
写作手法: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 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