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伯乐
伯乐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讬,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杆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餵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餵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着作——《伯乐相马经》。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着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着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着作——《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写的《朝野佥载》、明人张鼎思着《琅琊代醉编·伯乐子》和杨升庵着《艺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传已久的《相马经》帛书。《相马经》帛书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残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补,有三百字无法处理),因为这部古书没有相当的今本可以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写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并且多次延用相马“法曰”和“吾请言其解”的措辞,说明这部相马经即使不是伯乐相马经原文,也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此《相马经》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经文部分,用韵文写成,类似于描写诗或赋。它把相马法的要领概括为:“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必相其余”。具体说就是:“欲得兔之头与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肫,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脊”。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帛书《相马经》的出土,展现了伯乐相马经的丰富内涵,也证明了《伯乐相马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相马专着在中国养马学、相马学等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伯乐在相马事业上孜孜探索,在研究医治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为春秋时期着名的畜牧兽医。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等传世。在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兽医针灸发展探源》(作者为台湾大学畜产系教授林仁寿博士、柯飞、吴雨新博士)一文记述: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时的监军少宰孙阳,擅长相马,精通兽医,后世尊颂,以其名而命名的兽医第一部针灸书——《伯乐针经》,为民间兽医用针之重要依据,历代畜牧兽医经典内均有针灸治疗的记载。台北市仁爱动物医院发行的《宠物情事电子报》,也有类似的说法:春秋战国,已经提出狂犬病、疥癣、牛猪寄生虫的人兽共用药物……秦穆公时的孙阳,擅长相马,精通兽医,其第一部针灸书《伯乐针经》,为民间兽医用针之重要依据。可以说,《伯乐针经》的出现,标志着家畜针灸学的形成。
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前。20世纪50年代犹存明嘉靖重修孙阳伯乐墓,虽饱经风雨和磨难,今墓址仍存。20世纪70年代,曾于伯乐墓前挖掘出伯乐残碑,上有篆书“孙阳”。
现今伯乐集村孙姓村民口碑代代相传,都认伯乐是他们的“老爷爷”。村民们清明节都要来到伯乐墓给“老爷爷”烧纸;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为“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见《伯乐墓址考》)
伯乐冢
成武县城西北有伯乐集,伯乐集南有伯乐冢.村名亦以伯乐命名.《太平寰宇记》“济阴县”下所记古迹有:“伯乐冢,秦人善相马者,葬于此。”宋时,济阴县边界极近成武,今伯乐集当属济阴县辖,故《太平寰宇记》所云之伯乐冢当为今伯乐集镇南之伯乐冢。
伯乐姓孙名阳,而伯乐集村民亦多姓孙,且多称伯乐为其始祖。过去,其家庙中还挂有:“伯乐宗风绵世泽,仲或孝感震家声。”的楹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氏族人的渊源。韩愈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更加深了人们对伯乐的崇敬之情。也促进人们对伯乐冢发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㈡ 伯乐是什么
伯乐是指能够识别你才华的人,也就是你的贵人。传说有一匹千里马,不被人认识,只是下地做苦力,还被虐待。后来伯乐认出了千里马,救了出来。后人用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人。
㈢ 伯乐用什么方法识别千里马
1、对任命进行周详的考虑。一个职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对职位的描述可以长期不变,但是工作的任务随时都在变化。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这项职务的核心内容,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挑选不同的人员。
2、考虑若干潜在的合格人选。设定一个资格的最低限度,不具备这些资格的候选人自动被刷掉。通常,管理者必须考察3-5个符合资格的候选人。
3、仔细思考如何考察这些候选人。管理者对任务做了研究之后,就要了解候选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否适合完成这个任务。候选人有弱点,有长处。管理者不能在弱点的基础上衡量表现,而且要着眼于候选人的长处。如果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余的方面可以弥补;如果不具备这一能力,其余的方面就毫无价值。
4、和若干曾与这些候选人合作过的人谈谈。管理者一个人的判断没有价值,因为我们所有人都会有第一印象、偏见、喜好和嫌恶。管理者需要倾听其他人怎么想。
5、保证被任命者了解自己的工作。被任命者进入新工作3-4个月后,他应该考虑如何在新工作上获得成功,管理者也有责任帮助他彻底考虑清楚新工作的要求。
㈣ 什么叫千里马,什么叫伯乐,有什么区别
伯乐的意思是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意思的日行千里的马;难得的人才。
1、伯乐 [ bó lè ]
基本释义:春秋时秦国人,善于相马,后用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各级领导要广开视野,当好伯乐 ,发现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出处: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白话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千里马 [ qiān lǐ mǎ ]
基本释义:
(1)日行千里的骏马。
(2)比喻难得的人才。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
出处:西汉末刘向《战国策·燕策一》:“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白话译文:从前有个君主,花重金购买千里马,多年没有买到。
(4)伯乐用什么方法识别扩展阅读:
伯乐和千里马相关的传说: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
㈤ 伯乐用什么方法识别千里马涓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千里马
伯乐用什么方法识别千里马?涓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前里马?
㈥ 伯乐指的是什么
比喻能发掘人才的人。
伯乐是一个相马的高手,他能识别千里马。
㈦ 为什么伯乐不常有
唐 韩愈 在他的文章 马说 里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非常明白,因为伯乐不多,所以即使满世界的千里马,没了好的相马客,良驹的好潜力没被发现,因而没被进一步发掘,最终也就碌碌无为和普通的马匹没啥差别了。
我们现在一般把伯乐用来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伯乐不常有呢?
梳理伯乐的定义,从潜在千里马成为真正千里马过程发现一些端倪。
首先,伯乐发现千里马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他自身有足够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千里马,其二他有机会和千里马接触。现实生活中接触千里马的往往是他们的同事,朋友,他们不一定是能识别这些千里马的伯乐。而有些人可能有识别人才的能力,但可能放眼他们所在的圈子,没有千里马。
其次,即使真有一个有伯乐眼光的人发现了千里马,这人可能是千里马的同事,领导,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推荐,比如这个同事担心推荐了,千里马盖过他们,或者他们的干更多活;领导不愿推荐,可能是因为怕千里马盖过了他们的风头等,或者纯粹就是因为妒忌而想压着千里马。这些情况都让有伯乐可能的人湮灭。
再有,培养千里马需要有很好的方法,习得马性。而很多单位,企事业收到推荐的千里马以后,找个好的马厩圈起来,把马当看家狗养,这样不只不能让良马不能奔驰在蓝天碧野中,连马性都失掉了。这样的单位企事业,担不起伯乐之名。
最后,即使全天下都知道有匹真正的千里马,最后也只是展示展示,不把他放到合适的地方,不把他们放到广袤无垠的土地中,阻了马儿跑的道,自然,也就谋杀了伯乐之名。
综上所述,从被识别千里马到启用千里马的链条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断裂,潜在千里马就成不了真正的千里马。而存在的能让链条断的因素往往极多,因此要成就一位伯乐不容易。
再加上现代机构获取最大利益,为了生产出整齐划一的所谓良品,把所有的人,事,物都画了规矩,套上套套。像蝴蝶兰为了美观一色地拿卡子卡成好看的盆景,绿萝一色地拿一个盆子栽着。西瓜要用模子套成一个个方西瓜。好看是好看,标准也是标准,可当所有种种失去很多本来的特征,变成整齐划一的时候,伯乐的存在没多大意义了吧。并且没准为了给这些供给符合这些机构要求的马,但凡是匹马从出生就被驯服并用模子圈养成低眉顺眼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矮脚马了。
千里马和伯乐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成就的。如果现在机构非常稳定地就要矮脚马,肉马,那么千里马这个品种慢慢地也绝迹了。更不消说伯乐这个行当了吧。你说,没千里马伯什么乐啊。
然而,如果某一天我们就想骑着千里白马,驰骋在蓝天白云下呢?
㈧ 伯乐识马的识别方法
作为领导者想要正确的识别人才,首先必须对人才有科学的划分方法,这是科学识别人才的前提。从相对的角度,人才主要可以从激情和能力的角度来划分出四种类别:第一种是激情高,能力高;第二种是激情高,能力低;第三种是激情低,能力高;第四种是激情低,能力低。以上四类人才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是严格按照客观的标准来划分,而不是靠主观的判断。
对人才有合理的划分后,就能掌握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识“马”方法。要正确识别人才,就应该用实事求是的心态去看待人才,从发展的角度和实践过程观察人才,用一合为二的观点辨别人才。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掌握识别人才的标准。识别选择人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通过感性直观地识别人才。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两种。直接观察法是与对象面对面地接触,通过听和看,对人才进行观察和识别。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更快捷有效地识别人才,但会产生“第一印象”误区,存在草率下结论的问题。有些人要在长期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间接观察法是通过间接方式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如考察干部的档案,听取群众的意见等,它可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更具有说服力。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才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试用法。试用法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短期试用来鉴别人才。如试用期、挂职锻炼等都是现代许多单位惯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主观判断的错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被识别对象的品格、意志和能力。因此,领导者要给各种人才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展示才能。这种试用法,要避免单一岗位试用,单一业务试用,较短时间试用。
荐举法。通过自荐、组织推荐、他人推荐和上级领导审批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人才。领导者应倡导他荐,鼓励自荐。荐举法要避免对人才的期望值过高,有些人才在被他人推荐时可能会被夸大能力,给需要人才的领导者造成较高能力的印象。
绩效考核法。绩效考核法是通过对考察对象的工作政绩或业绩作全面考核,来了解一个人的品德优劣和能力大小。这种方法通过一些硬性指标,对人才实绩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对人才的识别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绩效考核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要避免流于形式。
信息网络法。信息网络法是现代信息社会识别人才的方法。通过网络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建立起人才信息网络,使人才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扩大人才的利用率,使人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识对马还要用好马。要成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必须懂得人的个性,了解人的个体差异,每个人才都有自己的所长和所不长,人无完人。让每个人才找到最适合的位置,用每个人的长处,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古人指出:用骏马去捕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宝物,还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于得当。因此,在管理中应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使用。用人才的过程就是了解人才的过程,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是用好有德者。有德的人不看重金钱,看重的是自己德行的展现。对于这样的人不能用物质利益去引诱他,他视金钱如粪土,看名节如生命。对待钱利非常谨慎,这样的人可以让他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
二是用好勇敢者。这种人蔑视困难,在困难面前敢于勇往直前,不战胜困难绝不回头,不能用艰险去强迫他,可以让这样的人处理紧急事务。
三是用好睿智者。这种人通达礼数,明于事理,把诚信看得很重,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这样的人不能假装有诚信去欺骗他,可以让他负责重要的事。
四是用好愚拙者。这种人不够睿智,容易相信别人,亲信对手,被小人利用欺骗。这样的人不可从事谈判、判断工作。
五是用好不忠者。这样的人属于典型的“墙头草两边倒”,立场不够坚定,很容易动摇,哪里有利,哪里好靠,就投向哪里。这样的人不可让其知道机要。
六是用好贪图钱财者。这种人容易被金钱利益所引诱,贪图小便宜,有的甚至爱才如命。容易误入歧途,发生受贿办事的行为,这样的人不可管理钱财,不能从事财务工作。
七是用好重情者。这种人容易变换观念,情感脆弱,容易相信感情,会有称兄道弟的情节,过于看重朋友义气,而违反了原则。会被那些有目的的人利用,这样的人有时做事会犹豫不决。这样的人不可让其做决策者。
八是用好杂乱者。这种人容易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拿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事情还没做好,就去做另一样事情,最后什么都做不好。没有条理,工作无章节,这样的人不可从事井然有序和长效性的工作。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㈨ 我们应该如何识别生活中的伯乐
我们花时间重点学习的领域,以及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能发挥我们天赋才能的领域,因此我们相对更容易取得成绩,更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这意味着我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在该领域长期沉淀,而不是频繁跳槽。所以,我们有最多的机会,把工作、学习中的贵人和伯乐所传授的各种宝贵经验,付诸具体的实践,在实际理论学习中使用,或者在具体工作中实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学习境界。只要把“工作和学习”这两件要事把握好——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天赋才能。那么,这就是最有可能遇到有含金量的贵人和伯乐的最佳、最实际、最值钱的途径。在能发挥我们天赋才能的“工作和学习”这两个地方,我们将遇见最多“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贵人和伯乐”的人。而且,在这两个地方,来自贵人和伯乐的帮助也是最有价值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中体现的、增强我们自身功力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