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三和李四的妹妹结婚了"这样的歧义句应该用什么方法分析 怎么...
很简单啊...可以读成“张三的妹妹和李四的妹妹结婚了”。。。也可以读成“张三”和“李四的妹妹”结婚了。第一种是把张三和李四看成一个整体。第二个是把“张三”和“李四”看成一个个体。希望可以帮到你。。。
B.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消除歧义主要有4种方法:
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
“我去上课”可以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
2、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消除歧义。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例如:
“我要炒肉丝”可以改为“我要去炒肉丝”或“我要吃炒肉丝”。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例如: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谁”就行了。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例如:
“这封信我读不好”可以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
C.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有哪些,区分方法是什么
歧义类型及区分方法:
歧义有主要由口语与书面的差别造成的,有主要由多义词造成的,还有语言组合造成的.组合的歧义中又有语法组合的歧义和语义组合的歧义.
(一)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二)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三)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四)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五)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六)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七)口语中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义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D.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消除歧义主要有4种方法:
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
“我去上课”可以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
2、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消除歧义。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例如:
“我要炒肉丝”可以改为“我要去炒肉丝”或“我要吃炒肉丝”。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例如: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谁”就行了。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例如:
“这封信我读不好”可以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
E. 有歧义的句子怎么分析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歧义句主要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三种类型.
一、语音歧义能够导致歧义的语音特征主要有重音、停顿、声调、语气和语调.句子的轻重音、停顿点、语调等的不同均可以使句子意思有所变化,所以考生在运用汉语时,一定不要陷入误区.
例如:选出没有歧义的句子().
A.
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B.
我们计划请着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来我校作报告
C.A
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D.
学生的成绩好坏并不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因停顿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A项“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与“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停顿的不同,造成两种意思;B项“着名”是用来修饰“学者”还是“教育家”还是两者兼有,不明确;C项“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与“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可有两种理解.只有D项是没有歧义的.故选D.
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大多都是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造成的,如果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成为多义句.
例如:请选出有歧义的句子().
A.
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无所有的B.
去趟西安,他就买了三件礼品回来C.
成功是赢得了整场战争,而不是赢得每一场战争D.
他叔父原来在上海一所不错的中学里当数学教师
剖析:“原来”有两层意思,既可以表示“以前”,也可表示“原来如此”,则D项句子既可理解为“他叔父以前在上海当教师”,又可理解为“突然知晓了他叔父在上海当教师”.故选D.
三、语法歧义语法歧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定语修饰指代不清.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有不同的划分,指向不同的修饰成分就会产生歧义.
(2)主谓宾搭配歧义.同一个语言形式,它内部的结构关系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机构关系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如“他的笑话讲不完”中的“笑话”既可是关于“他”的,也可理解为是“他”讲的.
例如:选出没有歧义的句子().
A.
没有人相信他的话B.
我和小王已经商量好了,下了课去打球C.
最后出席会议的教授的弟子作了精彩的发言D.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人解析:A项相信的对象可能是“他的话”,也可能是“他的行为或其他”,“话”在这里做口头语;C项最后出席会议的到底是教授还是他的弟子,表意不明;D项相信的对象是我们,还是指个人的自信,不明确;B项其实表述也不清楚,“和”既可理解“与”,也可理解为“向”.相较而言,B项正确.故选B.
F. 关于找出"歧义"语句做题方法
我也在找这个问题,顺便把我找到的一篇文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
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
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
A.热 爱 人 民 的 总 理
动 宾
偏 正
B.热 爱 人 民 的 总 理
偏 正
动 宾
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
(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
1、词语兼类
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品”即词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
A.我 要 热 饭
偏 正
动 宾
主 谓
B.我 要 热 饭
偏正
动宾
主 谓
2、词语多义
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
2.1: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这个句子中两个“新”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可分别改为“陌生”“新鲜”。
2.2: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在火车上”实际是个多义短语,由于对其具体部位没有进行限制,我们无法知道小王是在火车的车厢上还是在火车的桌几面上写字,亦或在桌几面的纸上写字。
(二)多种结构层次
1、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关系,也就产生歧义,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1.1:参考资料
这个短语既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表示资料的性质;也可理解为动宾关系,表示一个动作。
1.2:鲁迅研究
这个短语既可理解为主谓关系,表示“鲁迅在做什么”;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表示研究的对象是鲁迅。
2、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层次
2.1:如“热爱人民的总理”
2.2:对售货员的意见
这一短语即可理解为“售货员提出的意见”,也可理解为“人们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其层次划分如下:
A、对 售 货 员 的 意 见
偏 正
介 宾
B、对 售 货 员 的 意 见
介 宾
偏 正
此类歧义现象在语言运用中也较普遍。
(三)不同语序产生的歧义
所谓语序就是语言中各个成分安排的次序。
3.1、女工工作做得好,可以解决一些女工特有的切身问题。
该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些女工”,还是“一些问题”?如果是“一些问题”,那么语序最好这样安排:“女工特有的一些切身问题”,让表领属的词语放在前面。
(四)施事、受动关系造成的歧义
我们知道,在一个语言单位中,主语既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受动对象。
4.1、某同学热爱劳动。
4.2、老师批评了某同学。
这两句中的“某同学”,在句1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在句2中是受动对象,即动作被支配的对象。
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主语到底是施事者亦或受动对象,是很难或无法判定的。
4.3、我去上课。
“我”既可指施动者——教师(授课者),亦可指受动对象——学生。
4.4、鸡吃过了。
是“鸡吃过了(东西)”,还是“吃过了鸡”?
(五)量词造成的歧义
有一些量词既可以修饰限制人,也可以修饰限制物;既可以用于甲物,也可用于乙物。
5.1、三个出版社的编辑
该短语中量词“个”可以限制“出版社”,表示“出版社”的数量;也可限制“编辑”,相当于“位”。此句的结构层次也会有别:
A、三 个 出 版 社 的 编 辑
偏 正
偏 正
B、三 个 出 版 社 的 编 辑
偏 正
偏 正
(六)语音的轻重
有些词语重读、轻读,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如“东西”,既可表方位,也可指一般事物名称。
6.1、我想起来了。
“起来”重读表示“我想做什么”,而轻读则表示“回忆起来”。在这个语句中,“起来”的词性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一般动词,一个是趋向动词。该句中的“想起来”的语法关系也有所不同:一个是动宾关系,一个是动补关系。
(七)不同联想造成的歧义
由于环境、受者的情况不同,对一个语言单位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7.1、今天吃饭,大家不准用筷子。
从逻辑上讲,否定形式不能表达一个肯定的判断。用否定的判断表达一个肯定的意义,违反了逻辑推理中的同一律。该句中“不准用筷子”,不能确定是采取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如可理解为:
A、什么器具都不用,用嘴直接在碗里吃。
B、用手或刀、叉等器具吃。
(七)语音停顿
古代有一则笑话,说一位文人到寺院里去见和尚朋友,天晚了,又下了雨。这位和尚不想让朋友留宿,于是就写了这样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这位文人是决意要留下来的,于是提笔断句,变成这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则笑话讲的就是因句读不同而出现的两种不同理解。
这八种歧义现象有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
科长也该检查
对这个短语,我们可作如下3 种理解:
A、“检查”是多义词,可作“检讨”解,亦可作“查看”解。
在表示“查看”的意思时,又有两种意思:
B、“科长”是施动者,表示“科长也该检查(工作)”的意思。
C、“科长”是受动者,表示“也该检查科长(的工作)”。
即这个短语既有词语多义引起的歧义,又有施动者和受动对象难以判定而引起的歧义。
三、如何分析语句是否存在歧义现象?
一个语言单位既是一个语法结构单位,又是一个语义单位,又是一个语音停顿的单位。在对歧义现象进行分析时,应牢牢把握这一点。
如“对售货员的意见”理解为“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时,可作如下结构层次的分析:
对 售 货 员 的 意 见
介 宾
偏 正
其“对售货员”是一个介宾结构,表达的意思是“意见是对售货员的”,其停顿为“对售货员的 / 意见”。
1、分析一个语句是否存在歧义现象,主要应从语法入手,对其语法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因为语法结构关系的分析既是语言分析的基础,又是歧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多种层次结构、多种语法关系、可以限制多种事物的量词、语音的轻重等都可以通过结构层次关系的分析而得到解决。
2、其次,从词类、词义上作分析,看语句中的词语是否是兼类词、多义词。
3、从施动者和受动对象角度,用变换语序的方法作分析,让被分析对象分别去充当主语、宾语。
4、从逻辑角度作分析,看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四、怎样消除语句歧义现象?
1、提供可消除歧义的语言环境。
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可在其前面加上“我弟弟得了阑尾炎”,或在其后加上“他母亲没病”分别表示这个歧义短语的两种不同的意思。
2、增减或变换词语(包括虚词)。
如:参考资料
可加虚词“的”表示修饰关系。
3、变动语序。
如:许多孩子种的花
可调整为“孩子种的许多花”。
4、改用准确、明晰的词语。
如: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可将“一边”改为“每一边”或“其中一边”。
5、改换量词。
如:两个学校的老师
可改为“两位学校的老师”。
6、用语要符合逻辑规则。
用语符合逻辑规则,即符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规则。
下面有一篇也不错,还有练习题。
确定义语句与歧义语句的区分
选出不会产生歧义的一句
A.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B.老师看到我们非常高兴,就把我们拉到他的办公室聊天。
C.校长完全采纳两个同学的合理化建议。
D.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答:(D)
解法:
歧义,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的表达需要,是一种常见语病。排除歧义句,是语感敏锐、驾驭语言纯熟的标志。
解答这类题型,要逐句分析,揣摩。A句“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看来应指少年儿童们动手写的作品,但从下句看,又可以理解为关于少年儿童的创作;B句可以理解为“老师”高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高兴;C句可以理解为校长采纳的不是一个同学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采纳的是两个同学的全部建议;D句则只有一种理解。
造成语句歧义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根据表达需要恰当组合词语的能力。
训练:
1.选出没有歧义,表达明确的一项
A.下周星期日和星期一的下午,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
B.下周星期日下午或星期一,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
C.下周的星期日和星期一的下午,我说服妈妈让我同你一起去。
D.下周星期日或星期一这两天的下午,我说服妈妈让我同你一起去。
答:( )
2.从下面的病句中选出有歧义的一句
A.对于滥用方言词的做法是应该受到批评的。
B.他对准目标,“叭!叭!叭!”就是两枪,敌人的机枪哑了。
C.让敌人看着我们发抖吧!
D.最近,许多古今中外的好电影陆续上映。
答:( )
3.选出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
A.他知道这件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B.远离了家乡和亲人,我实在孤独啊!
C.想念祖国的亲人。
D.修改土地保护法提案。
答:( )
4.下列句子表达明确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句是
A.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B.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C.李老师领着同学们把铁锨、锄头一放,顾不得休息就都上课去了。
D.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答:( )
答案1.D 2.C 3.B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