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调查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
4、比较分析法
亦称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法。是依据客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通过同一数据的不同比较,借以对一定项目作出评价的方法。
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又称思想方法、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
6、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B. 什么是形象学研究
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和通过文学中的形象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学科介绍
编辑
定义
形象学是影响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和扩展。
与其他三个分支相比,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的目光更多的投向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上。
形象学形成于法国,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但就文学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学中早期的流浪汉文学、游记等,中国五四时期较多的一些翻译作品等,都可以让人有一种关于“异乡”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形象学首先要替自己定位。“形象学首先就令文学史家们生疑。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这令得形象学既不讨好于文学纯粹学主义者,也不讨好于民族主义者。但即使形象学面对的是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部分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察的一个方面。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
贝茨
形象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巴登斯贝格
《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比较文学
让·玛丽·卡雷、基亚
比较文学的任务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学科概念
编辑
形象
形象学的“形象”不同与一般意义的“形象”,它特指“异国形象”,体现跨种族、跨文化的性质。
形象学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包括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的总和。
由作家创造;
作家的理解来自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
这个异国形象承载着“社会集体想象物”。
集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做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
“社会集体想象物”按群体分,代表一个群体对另一国家、民族的文化观照,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特点。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一个建构性存在,它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迁。
套话
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套话是表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作为一种想象物,套话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多是出于自身需要对异国形象的虚构。
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在话语交往中有特定的所指,标志着对他者的固定的看法。
他者
“他者”是自我意识完成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须从他人的映像中来确认自己。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自我的整一性必须经由对对立之物的扬弃而完成,因此,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他者”是自我意识的完成不可缺少的参考系。
“中华民族”的观念就是随着空间的扩展和“他者”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
“他者”起初只是作为一个异己的第一等的对象来加以描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他者”也可能被解释为理想榜样,并导致对“他者”的过分美化和对自己的过度反思;
“他者”这个概念在自身认同上将产生爱恨交加的效果。
形象问题
编辑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而这里所说的“形象”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在我看来,很有概括性,在与“他者”进行的有意识的区别后,对异域的自觉感知具象为文字,“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同时也可以是充满文学性的“乌托邦”,可归根到底它都可以纳入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范畴,这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同时具备相同性和相异性。而“形象”不仅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面貌的概述。
形象学之所以能区别单纯的社会研究学在于形象学中“形象”的文学性,即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对于研究者来说,更有意思的便是研究这类“形象”的幻想性,“研究的是行行色色的形象如何构成了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例如夏晓红对 “洋鬼子”这一套语的历史溯源和追问,它使我们对这个“似懂非懂”的历史名词背后隐藏的漫长的历史情感接受历程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又能挖掘隐藏在这一名词背后中国人的喜怒好恶,所有接受美学和符号学能成为“形象”研究的方法之一也便情有可原了。
形象不仅仅是接受者对“他者”表现出的一种喜怒好恶,还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注视“他者”时所有的反思性,还有“注视主体”所不同于客体的一面。在文学上表现出来便是理想性,也有着莫哈所说的“乌托邦”性质,而这“乌托邦”性质是最忌确定性的。“形象”身上同时具备同一性和相异性。书写形象的过程,其实不是一个编程的过程,而是企图将一种文化或者更加复杂难言的东西抽象成具体文字的过程,也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失却许多复杂丰富性,套语作为“形象”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过程就是这样。
作者创造一个“形象”,有时也是为着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好比夏晓红编的形象学论文集中有人对卢梭在五四时期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里的“卢梭”已经不仅仅是原先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思想变革要求,“卢梭”的思想和形象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接受和过滤之后才被作品重新定位。如何还原真正的卢梭和对当时出现的“卢梭幻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课题,它帮我们梳理了我国五四时期人们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现实,对主体和他者的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从纵向来讲,套语的形成其实也是形象单一性的过程,“卢梭幻象”也具有某种单一性,如何还原“他者”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整合某一历史阶段对“他者”的印象也是形象学多面对的复杂问题之一。
描述与差距
编辑
“形象”可以同时具备文学性(幻象、虚构)和单一性(套语),对这类相异性的记录的主要方式便是描述。“形象”是一种描述,而且是一种有差距的描述。文学中的描述是形象学所要考察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说的大多都是针对于文学中的描述。因为只有文学这类“诗化”的文本才可以被人们拿来直接阅读和诠释。
文学类异国“形象”中包括虚构的梦幻世界和真正的客观反映,无论如何这类描述都或多或少的接近真实却又不得不引人推敲。因为这里的“形象”“是经过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要研究“形象”不仅仅是要研究“他者”,还要分析主体。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C. 论文研究7大类方法
以下就是7类方法:
D. 什么是形象学
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和通过文学中的形象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E.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
二、研究的路径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步骤
五、对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
Facts—Theory—Speculation
事实——理论——猜想
上述从“事实”到“理论”,再进行“猜想”就构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既要侧重从事实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也同时在研究中要有质疑和猜想的勇气。而这一思路并不是一个终极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猜想和质疑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理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认为符合科学规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为演绎法(Dection)和归纳法(Inction)。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应该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另外,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研究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将实践中的带有经验性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统规律性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的共享才能对具体的实践产生普遍的影响。研究者除了承担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研究的结论之外,还要将这一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让大家去分享。不能进行传播和与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对社会进步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撰写论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和总结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对实践产生影响。我们强调,论文的写作不是想法(idea)的说明,也不仅是过程的表述。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验证某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
研究的路径(Approaches)是我们对某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两个路径(Approaches):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标准的度量方法,或者通过观察对现象进行描述,主要用来总结是什么情况(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这种研究路径去提出理论假设,并验证理论。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决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来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研究者也会用这种路径去建立理论规范。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研究的路径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而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支持和依据;后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路径,研究过程中都存在着分析(Analytical)过程,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过程就需要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来支持。
然而,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问题更多的是从分析技术上来区别的[3]。因为,任何的研究过程都要涉及数据的收集,而数据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们不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立起来。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优势。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对于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对用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或者其他非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是对用数量所描述的内容,或者其他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项研究中,往往要同时涉及到这两种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来定义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点(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来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从定义、类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定量分析则假定概念的成立,并对其进行数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统计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基本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离散情况等。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关度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统计检验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强调,是因为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定量结果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所影响。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优势是对理论进行验证(Theory Testing),而不是创建理论(Theory Generation)。当然,相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由于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种变量的可控性被遭到质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准试验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F. 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调查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
4、比较分析法
亦称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法。是依据客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通过同一数据的不同比较,借以对一定项目作出评价的方法。
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又称思想方法、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
6、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G. 写论文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写论文的常见研究方法: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研究过程
1、确定调查课题确定题目时要注意选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要注意选题切忌太大,也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2、制定调查计划要明确调查课题、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手段、调查步骤、时间安排。
3、收集材料收集材料时要尽可能保持材料的客观性,尽可能采取多种手段或途径。
4、整理材料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以便后续总结归纳、形成结论。
5、总结研究对整理完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H. 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写
对于人物的理解文学基础;比如我喜欢诸葛亮我知道他的优缺点做事怎样怎样。创新,别具一格,多角度多立场,最后综合评论,如我不喜欢诸葛亮,我知道他这个那个缺点使他没有完成辅助刘备的大业。
写人物,先从背景开始了解他的一切然后再做评论,写时通过他各个时期的典型事件来描述外加一些自己的评论。要丰富深刻,不要有废话
一、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I.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思维方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学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J. 论文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最为典型的有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文献研究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