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量法:适用于测定土壤水分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适用于金属如铜、铅、锌、铬、汞等成分。 (3) 容量法:适用于浸出物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测定,如Ca2+、Mg2+、Cl-、SO42-等。 (4)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等农药的测定。 (5) 离子色谱法:适用于分离十分相近化学物质,并能将分离后的物质直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 电化学分析法:适用于土壤被测物中高含量的物质,也可用于痕量物质的分析。
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壤质量评价一般有单一污染物的单项评价和多种污染物的多项评价。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也可按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为有机物污染评价、重金属污染评价、生物污染评价和放射性污染评价等。如要了解土壤质量的变化,还可以进行土壤物理评价、土壤生物评价、土壤化学评价等。在单项和多项评价的基础上可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解不同时期的土壤质量状况也可进行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来评价土壤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将无数量限制的单个土壤质量指标综合成一个总体的土壤质量指数,这一过程称为多变量指标转换(),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将测定值转换为土壤质量指数。各个指标的标准代表土壤质量的最优的范围或阈值。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经济和环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过程,其评价范围可从农场到地区水平,评价的空间尺度弹性大。
土壤质量动力学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动力学方法,从数量和动力学特征上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质量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最优)状态的当前状态,土壤质量(Q)可由土壤性质qi的函数来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质qi,是根据土壤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视性高低及对土壤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来选择的最小数据集。例如,土壤生产力指数(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对根系生长的满足度计算的,用来估计土壤侵蚀对土壤生产力质量及其变化的影响。该法适用于描述土壤系统的动态性,特别适合于土壤可持续管理。
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综合评分法,将土壤质量评价细分为对6个特定的土壤质量元素的评价,这6个土壤质量元素分别为作物产量、抗侵蚀能力、地下水质量、地表水质量、大气质量和食物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农田系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立数学表达式,说明土壤功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土壤质量。
土壤相对质量法
通过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这种方法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其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这种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其它土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距,这样,从一种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该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壤选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
3. 土壤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大全
1 GB 11728-1989土壤中铜的卫生标准
2 GB 12297-1990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3 GB 12298-1990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
4 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5 GB 19062-2003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土壤污染控制标准(试行)
6 GB 19615-2004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环境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标准(试行)
7 GB 6260-1986土壤中氧化稀土总量的测定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8 GB 7172-1987土壤水分测定法
9 GB 7173-1987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10 GB 7833-1987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11 GB 7836-1987森林土壤最大吸湿水的测定
12 GB 7838-1987森林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13 GB 7839-1987森林土壤温度的测定
4. 目前土壤检测评价标准有哪些
【PH】森林土壤PH测定LY/T1239-1999
【总铬】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法GB/T 17137-1997
【铜】固体废物 铜锌铅镉的测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锌】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镉】固体废物 铜锌铅镉的测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镍】固体废物 镍的测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9-1997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氟化物】固体废物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555.11-1995
——离子选择电极法 《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1992年
【六价铬】固体废物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 15555.4-1995
【硫化物】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国家环保总局1989年
【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土壤检测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5. 土壤检测遵循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土壤用途不同,土壤检测根据的标准也不一样,有森林土壤标准,农用地土壤标准,工业用地土壤标准等,所以如果需要了解检测标准,还是需要知道该土壤是什么用途,根据用途再确定土壤标准
6. 城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原则
1.综合性和主导性原则
土壤环境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各自然要素制约着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水平,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应着重考虑土壤的自然属性。然而,土壤环境质量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受到人们长期利用和改造的影响。所以,评价时不仅要分别对各要素进行预测,还要注重分析其综合效应。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的资料和非定量的信息相结合,有利于土壤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为实现定量评价,一般应尽量选择可度量或可测定的特征值,并使用数学模型来评价。但由于参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有时难以用数学逻辑关系来表达,还需要用定性分析予以约束。
二、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最小地域单元,同一评价单元在土壤基本性质、利用与改造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常用的划分方法有两种,即正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
正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是以地理坐标来控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网格大小,可由0.01km2至数km2。这种划分方法对大区域的评价是比较合理的。
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是依据地形、土地利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划分单元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评价。因为小范围评价时,由于地形、功能分区变化大,因素离散性大,若仍采用正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就可能会把评价因子性状相对不均一的区段划分在同一单元内,而把均一性较好的区段人为割离开,这点与小范围评价的要求和目的相违背。因此,对小范围评价适宜采用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这种方法往往规定评价单元以0.5km×0.5km为上限。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照其评价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同,指标体系各有特色,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科学地揭示土壤环境质量好坏的前提。为了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在选取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指标应具有特定性
选择对土壤污染有明显影响,且在研究区内有明显差异,并能出现临界值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应有稳定性
即选择那些持续影响土地用途的较稳定的因子,使土地评价成果资料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应用价值。
(3)评价指标数据采集的可能性
应尽量选择基础资料较完整,可进行计量或估量的指标,便于定量分析。
(4)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原则
土壤作为特殊的研究对象,影响其质量的各项评价指标之间多有联系,评价指标做到完全不相关是不可能的,但应尽量选择那些相对独立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选取
1.重金属污染物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汞、铬、铅、镉等生物毒性显着元素,它们在土壤中的残留率较高,残留时间长,难以降解或消除[61]。
2.无机污染物
有些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但是由于人类工农业活动影响,土壤中这些元素含量累积超出了农作物所必需的,也会造成土壤的污染,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品的质量。这些无机有毒指标主要是:氟、硒、氯、砷、磷、氮等。
3.有机污染物
随着农药的使用,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增加,如有机磷、有机氯、硫化物、石油类污染物等,这些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有机磷农药虽然能够生物降解,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蔬菜瓜果中的残余成分有毒,对人畜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也由于农药浓度的提高而减少[62]。
四、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有两类评价标准:一类是单因子质量评价标准,即土壤评价中各评价因子的衡量标准;另一类是单元质量分级标准,用以表征各评价单元所处环境状况。
(一)常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可根据评价目的不同,有下列不同的评价标准。
1)以土壤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该标准需找到未污染的本底值,对于大多数研究区而言不易找到,而且由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绝大多数研究区的元素含量都有变化。
2)以土壤清洁对照点含量做评价标准:该标准需寻找与研究区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均相同或相近的地区作为清洁对照点,要求严格,操作性较差。
3)根据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累计的相关数量及函数,用粮食标准反推土壤评价标准。
4)以区域土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土壤环境背景值分为浅层背景值和深层背景值。
5)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6)生物指标。
7)污染起始值(均值加二倍标准差)。
综上所述,最容易获取和最常用的评价标准是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国标。国标(GB15618—1995)中各指标的分级标准见表1-5-1。
在国标中,根据土壤应用和保护的目的,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牧场等土壤;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因各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及污染状况不同,各地也制定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但地方标准不能低于国标的要求。
表1-5-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表(GB15618—1995)(单位:mg/kg)
续表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级标准
目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级方式。
1.国标中土壤分级标准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四级
小于国标一级标准为清洁,小于国标二级标准为警戒,小于国标三级标准为轻度污染,其余为中度污染以上;按照综合指数的大小分为四级,见表1-5-2。
表1-5-2 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四级标准)
2.五级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级方式,其中最有权威的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纲要(试行),1994],其中,1级和2级适宜发展无公害食品生产。按照指数大小进行分级,见表1-5-3。
表1-5-3 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五级标准)
五、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土壤环境评价模型主要采用定性模型,比如专家打分模型。由于定性模型随意性较大,因而进入80年代后,数值法土壤环境评价模型在各地逐渐开展起来,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数值法土壤环境评价模型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参评因素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不一样。就评价模型而言,初期多采用指数或分数的加权累加模型,后来则趋于采用多种模型的综合评价[63,64]。
常用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积分值模型
不需复杂计算,简单易行,分级依据明确。但该模型较粗糙,既不能对监测项目数不同的监测点之间的污染程度进行比较,也不能对监测项目数相同、超标项目也相同的属于同一级别的监测点之间的污染程度进行比较。
2.综合指数模型
具有等价性,便于对比,计算比较简单。既能明确指出各监测点的污染级别,又能对各监测点的污染程度进行排序,各点所属污染级别与综合指数取值范围有关,又与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关,受人为因素影响颇大,但在同一区域内对比分析时,具有相对性,则影响稍小。
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此模型可以对带有精确值、区间值和语言值的土地资源评价因素统一进行数值处理,然后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65],但由于这种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灰色聚类模型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模型,避免了建立数学模式和计算综合指数等中间环节。该模型和模糊聚类相似,只是白化函数构造不同,并因构造方式不同可分为等斜率模型和宽域模型[66,67]。
7. 土壤有机质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1、容量法,重铬酸钾氧化一油浴加热法来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2、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用氧化性强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土壤中的有机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它们之间存在定量关系,再用标准还原剂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
3、目视比色法,测定原理,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作出一系列浓度的标准对照品,并用重铬酸钾氧化土壤有机质,氧化后的溶液颜色与有机质含量成直线相关关系,通过与标准对照品比色对照直接得出结果;
4、灼烧法,测定原理,通过测定土壤灼烧前后重量的变化情况
8. 土壤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第一方法:标准方法(即仲裁方法),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选配的分析方法。
第二方法: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
第三方法:根据各地实情,自选等效方法,但应作标准样品验证或比对实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
分析报告
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9. 土壤检测取样标准
法律分析:1.确定播种作物,是蔬菜还是果树蔬菜、大田作物一般取土深度为20cm;果树为40公分,可分两层取样。
2.确定播种面积如果整片地肥力相差无几,可以每50亩取一个样就行;否则要针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地,分别取样检测。
3.取样工具选择标准取样工具是取土器,如果没有,可以用平头钢锹代替。
4.取样方法选择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S型取样法。
5.取样点取样方法用取土器时要垂直于地面,取到标准深度即可;
6.取标准土样把取样各点土样充分混合,捡除石块、作物残体等,采用四分法取标准土样。
把混合均匀的土样,一分为四,留对角线土样,去其他土样,然后重新把留的土样再混合均匀,重复上述步骤,至土样重量为1公斤左右时,即为标准土样。
7.把标准土样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注意不可太阳曝晒。
8.把晾干的标准土样放入取样袋 标注时间、地点、取样人等信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五十八条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采用先进技术,保护和提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并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10. 土壤检测标准
森林土壤检测标准:
1 GB 7866-1987 森林土壤交换性钾和钠的测定
2 GB 7868-1987 碱化土壤交换性钠的测定
3 GB 7870-1987 森林土壤碳酸钙的测定
4 GB 7871-1987 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
5 GB 7872-1987 森林土壤粘粒的提取
6 GB 7873-1987 森林土壤矿质全量(二氧化硅、铁、铝、钛、锰、钙、镁、磷)分析方法
7 GB 7874-1987 森林土壤全钾、全钠的测定
8 GB 7875-1987 森林土壤全硫的测定
9 GB 7876-1987 森林土壤烧失量的测定
10 GB 7877-1987 森林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11GB 7878-1987 森林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12 GB 7879-1987 森林土壤有效铜的测定
13 GB 7880-1987 森林土壤有效锌的测定
14 GB 7881-1987 森林土壤有效铁的测定
15 GB 7883-1987 森林土壤易还原锰的测定
16 GB 8915-1988 土壤中砷的卫生标准
17 GB 9834-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
18 GB 9835-1988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19 GB 9836-1988 土壤全钾测定法
20 GB 9837-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