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去湿气艾灸什么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湿
2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艾灸丰隆穴祛湿
3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艾灸解溪穴祛湿
4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5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艾灸中脘穴祛湿
6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艾灸曲池穴祛湿
7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艾灸隐白穴祛湿
8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㈡ 湿气重艾灸什么部位 湿气重艾灸哪里
1、关元穴:这是一个具有诸多保健养生等功效的穴位,包括驱寒除湿、调理气血、增强脾胃功能等,具体位置在肚脐下3寸处,也就是肚脐下四横指宽处,体内湿气重的患者艾灸时可以用艾条悬灸法,每次可连续艾灸10-15分钟,每天艾灸1次即可。
2、命门穴:中医认为,命门穴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也是身体的元气住宿的部位。体内湿气重的患者适当艾灸这个穴位,可以增强体内的元气,逼出体内的湿邪之气。命门穴的具体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直下处,也就是正好与肚脐相对的部位,具体艾灸时可以选用的方法为艾条悬灸,每次可连续艾灸10-15分钟,每天艾灸1次即可。
3、丰隆穴:丰隆穴受到艾灸刺激后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健脾化湿的保健功效,人体的小腿上各有一个丰隆穴,它的具体位置在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鼓起最高起处,体内湿气重的患者艾灸时同样可以采用艾条悬灸,每次可连续艾灸10分钟左右。
4、解溪穴:这是一个具有祛除全身痰湿之气的穴位,适当艾灸可有效缓解湿气郁结导致的下肢水肿症状,患者朋友们每次采用艾条悬灸10-15分钟即可。
㈢ 湿热积滞的穴道疗法有哪些
(1)按摩疗法
[取穴]肝俞、大肠俞、三焦俞、气海俞等。
[操作]患者俯卧,医者用肘尖按压两侧膀胱经内侧线肝俞至大肠俞一段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分别重取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或次缪。
(2)指压疗法
[取穴]主穴:中脘、内庭、天枢、公孙、阴陵泉。配穴:合谷、曲池、大肠俞、内关、足三里、丰隆、脾俞。
[操作]中脘穴位:任脉之穴位,胃的“募穴”,腑全中脘,位于脐上4寸。
压法:扪压法;
(3)针灸疗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曲池、阴陵泉。
[操作]取足阳明经穴为主。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
㈣ 湿气难缠这么除,身轻体健!4大穴位,拔罐除湿效果好
因水湿有黏腻重浊、缠绵难愈的特性,经热气熬炼成痰后,无处不到,变化多端,临床上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病症。居家调理时首选拔罐,再根据体内环境的寒热,配合艾灸或刮痧。
拔罐除湿效果好
在中医四大传统技法当中,拔罐是祛湿比较好又比较快的方法,凡是跟湿沾边的病证,如痰湿、湿热、寒湿,都要拔罐。拔完后,罐体内的水雾就是从身体里面散发出来的湿气。
那么,是不是单纯拔罐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每个人体内的小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体内环境偏寒,有的人体内环境偏热。所以,究竟如何来调理痰湿体质,还要先辨清寒热。
痰有“寒痰”“热痰”,湿也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我们将“寒痰”和“寒湿”归为一类,适合拔罐和艾灸;“热痰”和“湿热”归为另一类,适合拔罐和刮痧。
不过,不管是偏热还是偏寒,只要体内有湿,就一定要用拔罐。
拔肾俞穴,排出肾脏水湿
“湿胜则阳微”,体内湿气重就会伤害阳气,在肾俞拔罐,能补阳气,帮助除湿。肾俞穴是膀胱经要穴,对因湿气重所致的小便不畅有改善作用。
拔阴陵泉穴,去脾湿
脾不运化导致体内有湿,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腧穴,经常刺激具有调节脾脏、濡养四肢肌肉、除寒湿的功能,能清利湿热,健脾理气。
拔足三里穴,燥化脾湿
足三里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也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经常刺激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拔曲池穴,调理大肠湿气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经常刺激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经上的湿气可以通过大肠经上的穴位排除,所以在曲池穴拔罐还能同时调节肺部的湿气。
痰湿兼有寒,艾灸显奇效
如果体内有湿,体内环境又偏寒,身体里面的环境一定又湿又冷。这种人特别怕冷,而且对风邪特别敏感,很容易因风、寒、湿邪在体内作怪,引起骨关节的疼痛。如果患了感冒或者发展成气管炎,会咳吐清稀的白痰,中医称之为“寒痰”。
要改善这种体质,先用拔罐,然后再用艾灸温通。除湿后,通过艾灸健脾的效果更快,而且艾灸既温经散寒又可以祛湿,与拔罐相辅相成,功效会比较显着。
体质偏寒拔罐方法有讲究
因为寒气大的人特别容易感受风寒,拔罐既可以除湿,又可以祛风散寒。但拔罐的方法不同,作用大不相同。除湿用坐罐法,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一个部位要拔10~20分钟,体虚者时间要短。
如果拔完后,罐体上已经没有小水珠或水雾了,说明身体内的湿气已经去掉了,这时候就可以停止拔罐了。
祛风散寒可以用闪罐法,体内的风寒之气特别重的话,就需要用闪罐的方法。
有湿兼有热,先拔罐再刮痧
如果是体内环境偏热的体质,又有痰湿积聚,体内环境一定又湿又热又黏。用药物调理这种体质会很麻烦,因为要去掉身体里的湿,就必须要加温,不加温,水就很难经过气化排出体外;可体内环境偏热,一旦加温就会变得更热。
清热必须用凉药,而一旦用凉药,积聚的水湿就更难化解了,药物祛除湿热的作用是矛盾的。
而用传统技法,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先上拔罐把水湿去掉,湿气一去掉就剩热了,这时候再用刮痧泻热,板到热除。到了治疗的后期,可以辅以按摩,温和地调理身体,巩固疗效。
㈤ 体内湿气重,按摩身体的那几个穴位,能排出湿气
我们的中医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受到了风寒暑湿等六邪的影响,其中最让医生头疼的就是湿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这种湿气很容易就能进入人体,并且祛除起来也特别麻烦。想要祛除它们,可以用按摩穴位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穴和气海穴等,按摩之后的效果都很不错。
第三个穴位是气海穴,它位于肚脐正下方两指的位置,是个很重要的穴位。在按摩这个穴位之前,最好是把手搓热,然后按摩之后也要尽量达到穴位发热的效果。按摩气海穴可以祛湿,也可以补虚,除了按摩之外,同样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以上三个穴位是常用的祛湿穴位,没事的话可以多按一按,然后注意好休息和饮食,体内的湿气就会少很多了。
㈥ 湿气很重可以按摩什么穴位治疗
你好,体内有湿气宜健脾化湿,中医讲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湿重,可以中指或食指揉按天枢穴,此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出;点揉中脘、子宫、滑肉门、天枢、大横、关元等穴。希望能帮到您
㈦ 想要去除湿气,在生活中应该多按摩哪些穴位呢
体内有湿气的话,就应该在平常多按按摩。按摩的时候手就要放在身体的通道排污口上,才不会使身体里面的湿气不流畅,排不出去。这些穴位就会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作用,想要去除湿气,在平时就要多多的去按摩按摩。不仅要按摩,还要了解一下什么方法可以辅助按摩,去排除身体里面的气息。湿气太重的话,就会影响正常生活,而且全身会出现酸痛酸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