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琴打谱,记谱,移植,作曲,如何详细解释,有没有专业大师解惑!!感恩
学习古琴,经常能听到“打谱”、“移植”、“改编”、“创作”、“即兴”这几个术语,但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发现一些琴友对上述几个概念混淆不清,为此特撰写小文明辨一下,欢迎留言追加自己的认识。
1、打谱
“打谱”-这是学习古琴必须掌握的一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关什么是打谱的论述和文章很多,比如:林友仁、成公亮、朱默涵、章华英等,大家可以网上搜一下,这里只做一个简略的描述:就是把古琴自古留存下来的三千多首古琴曲加以整理,让古曲依谱发出尽量接近于原来本真的声音,并见诸于翻译好的乐谱或CD等,这个过程叫“打谱”。可见,一般人或初学者是无法完成工程浩大的打谱工作的,这里所牵涉到的文献文字、版本比对、校勘考古等方面的难度远非今人想象,随便阿狗阿猫都能“打谱”,那谱还要打吗?“打谱”岂是儿戏?那叫“没谱”!解放前打谱速度缓慢,解放后打谱速度日渐增快,喜忧参半。
2、移植
“移植”-就是把别人创作的器乐曲或歌曲,翻版到不同的乐器上演奏,一般很少改动原作者的谱本。比如说把“猪八戒背媳妇”用古琴移植并弹出来、把“超级玛丽”用古琴移植并弹出来…诸如此类,没有对音乐进行改造与变化,仅加入不同指法编配,此类称为“移植”。古琴上来说,乐曲与歌词都不是我写的,我只是依照原曲配上古琴指法。当今移植之风曼延大江南北,乐此不疲。
3、改编
“改编”-就是在原曲作者、词作者创作基础上加入自己原创的曲与词,形成以原曲为主体的二次创作谱本。改编是改编者的创造性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原作的属性,而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达到新的效果或不同的创作目的。古琴上来说,就是乐曲、歌词都不是我原创,但我增删了自己的一些音乐片段或对原曲进行了改动,同时,加配了古琴指法。这类作品往往出自于音乐学院有改编能力或民间具备乐理基础的琴人。比如陈长林的《春江花月夜》、徐晓英的《泣颜回》等。
4、创作
“创作”-曲目、歌词、指法等全部重新由创作人创造的全新作品叫创作,是琴家创造出新琴曲的整个艺术实践过程。创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多人或集体完成。即兴也是一种创作。琴家总是在以往的琴曲中汲取经验,对前人的琴乐表现手段与各种手法进行分析、判断、提炼,通过自己的重新设计、安排、想象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琴曲。因此,对历史音乐文献的熟悉,对琴乐的领会,对琴乐语言特点的掌握是创作的重要条件。古琴上来说,比如近代的“春风”、“三峡船歌”之类。创作曲目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今古琴发展的一大瓶颈。创作琴曲少、烂、差也可见一斑。演奏家与作曲家并不等同。
5、即兴
“即兴”-是琴家根据瞬间的感受,使琴曲内容具体成形的创作活动,并随着创作者的演奏水平与现场发挥而呈现不同的型态。即兴创作的特点是富于激情、现场发挥,灵活多变,灵感不可重复,但时间短促,缺乏推敲余地,不易尽善尽美。现代古琴即兴研究有林友仁、李祥霆等。
可以下载【古琴会】随时随地接受名师指点。
Ⅱ 古琴琴制介绍
古琴琴制介绍
中国音乐纵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实际上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所以研究古代中国音乐史只能从一些间接的资料(如文献、乐器、雕刻、绘画等)入手。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所以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实在是一不容忽视的音乐宝库。源远流长的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故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1、形制
古琴属于平放弹弦类(zither)的乐器。共鸣箱由两块长约三尺六十的木板胶合而成,头宽尾略收窄,琴面为桐木而琴底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头部镶有一块称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的贯琴底以便穿琴弦,承露左面另一称岳山以的硬木用架弦。琴尾月牙形缺口处两端用红木镶嵌两片边饰称为焦尾(或称冠角),起系弦和使琴身垫平的作用,焦尾中间为龙龈。琴面镶嵌上十三个螺钿的圆点叫“徽”,用以标记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间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为十二徽,徽位是根据琴面的.长度分成若干等分来排定的。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琴底有两个长方形的孔作为共鸣,位于琴底的中央(约于琴面的四徽与七徽间)长六寸许的为龙池,而再下十寸多(位于琴面十徵与十二徽之间)长约三寸的为凤沼,在凤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两只雁足。琴面的七条弦的头部系于绒头,绒头再系于琴轸,架在岳山上的弦直伸到龙龈,然后分别缠在琴背的两只雁足上。琴弦多用丝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渐细,一至四弦用缠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细、音最高。
2、琴的制作精神
在明清刊行的古琴专书里,其旨章、题辞或序,多将琴的发明和制作归功于神农、伏羲、舜等上古时期的先贤。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传说人物,当然不需要尽信,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看出琴乃是儒家所推许的圣贤的发明。既然是由圣贤所制,琴当然应该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琴的制作精神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可见其制作的出发点本身已代表着一种高度文化。当然,儒家之名其实是战国才出现的,琴之由上述先贤所发明乃是后来琴书追记的传说。琴制确实可考是西汉以后的事情,不过,由此可见传统读书人对琴寄予的“载道”与“言志”的厚望。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汉·《白虎通》),可见琴本身的命名及其导引的目的亦不外乎儒家所重视的仁德与中正和平的思想。《乐托·魏文侯》篇说:“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就是企图以琴瑟丝弦乐器的温柔音色来联系到正直、敦厚的志义之臣。琴之所以如此命名亦因为它与禁谐音,以“琴”来隐喻禁止淫邪以存正气。所以琴被认为是圣人之乐,圣人之器。明代《神奇秘谱》的序里说:“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 琴还可以正国风兴道德,它应该是读书人每天生活修养的一部份,所以古人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上述乃相传造琴之旨,实乃儒家一贯以音乐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
3、琴制寓意
儒家的世界观为人为的、政治性的世界观,认为人应该善用其聪明来处理各种事物。所以,人首先应该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儒家提出仁这个观念,仁就是推己及人。中国人注重和合性,所以更重人伦,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人伦的基本是要两人和合才成伦的,重视人伦即重血统及尊卑的关系,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观念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着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着,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4、音色、音域
古琴共有三种音色。一为散音,即右手弹空弦所发的声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二为按音(实音),即右手弹弦,左手同时按弦所发的声音,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三为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而右手同时弹弦时所发清越的声音,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磐。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古琴音域共四组又一个二度,计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和按音一百四十七个。
5、律制
纯律——将弦长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简律(三分损益律)——将弦长分别以三分损(减)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Ⅲ 沈括对于古琴的发声与材料作过什么研究
沈括对于古琴的发声与材料的关系也作过研究,《梦溪笔谈》中就有这样一段论述:“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这里所谈的是发声强度对于琴材的固有依赖性。
Ⅳ 古琴音乐传播困境及创新研究论文
古琴音乐传播困境及创新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琴音乐传播困境及创新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作为四艺之首的琴艺,更是在众多中国传统乐器当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时代更迭、审美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多样化民间音乐的兴盛,古琴艺术逐渐走向没落,甚至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打压,一度沦为不被大众所接受的“博物馆艺术”。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拯救非遗财产——古琴艺术,世界各地的琴人们开启了为复兴古琴艺术等一系列活动。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古琴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困境,并对其进行现象性原因分析,以及琴人们为使古琴这门传统艺术重新走向社会、走出国门,重回大众视野所做出的改革研究以及如何将古琴艺术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等创新研究。
关键词:
古琴;音乐传播;创新研究;
引言: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古往今来,诸多名流大家都写有夸赞琴声旋律优美的诗词歌赋,例如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等,这些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渲染着文人墨客对于琴的喜爱,更能从其中感受到古时琴艺所传递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这是《听弹琴》的后半句。大意是,我虽然很喜欢这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已经不大弹奏了。从最后两句不难看出,琴乐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古琴也逐渐走向衰落,成了鲜有人欣赏的小众乐器,更出现了古琴“不中听”的说法。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旋律通俗、和声丰富、节奏严谨的现代音乐,相对比之下,节奏自由、缺乏清晰旋律的传统琴乐似乎并不被大众所推崇。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较少,另一方面也有琴乐本身的问题。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节奏是构成旋律最重要的部分,而古琴的节奏相对自由,主要根据演奏者的呼吸节奏来配合。节奏的高自由度以及节拍的不确定造成古琴旋律缺乏清晰度,同时也是造成琴乐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古琴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6年将其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古琴艺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折点。随着古琴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古琴艺术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了古琴事业当中,传统文化研究者也开始了以古琴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打谱为主的琴学理论研究工作。专业的作曲家们也更多地与古琴展开了合作,重新审视其作为乐器所具有的基本职能。下文主要针对古琴的传播困境与古琴的旋律特征及创新方式进行分析。
一、琴乐发展困难原因分析
(一)记谱法的影响
减字谱为古琴专用的记谱法,由文字谱简化而来,有别于西方的五线谱,它主要记录了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及琴弦、徽位等要素,通过弹奏位置来间接确定音高,是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亦为指法谱。由于减字谱中对于琴曲节奏的粗疏记载,琴人们只能通过旁注标示,如“急、缓、轻、重、连、息、跌宕”等,或是通过像“轮、历、滚拂、打圆、锁”这类套头指法来判断琴曲的大致节奏与速度。“对于启示性节奏的掌握和乐曲气息的处理,有赖于琴家们的大量传统曲目积累和古代文化艺术的修养。”琴人们就根据这些节奏信息加上自己对于曲目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打谱”,力图恢复琴曲本来的面貌。节奏的不明确也使得大部分琴曲都得依靠师承传授来传承下去,无师承的曲子就由琴家们根据自己在演奏当中所产生的独到见解和不同的音乐审美进行打谱,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也出现了大量同曲不同版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记谱法导致的'节奏节拍的不确定性。但同时,减字谱给予琴人的高自由度也使琴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虽是同一首琴曲,但每位琴家打出的谱子却都截然不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与审美倾向。到了清代后期,由于时局动荡,琴乐开始衰落,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初全国善琴者仅剩数人,琴乐的衰落导致大量琴曲没有师承传授,很多琴曲的结构风格、演奏技法也逐渐失传。后来在近代琴家的努力下,才开始有了“视打谱为严肃的恢复古乐原貌的学术活动,在打谱中自然尊重原谱,不做随意更改”11,所打琴曲也开始有了相对严谨准确的结构与节奏。
(二)琴乐传统审美情趣倾向
在琴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儒家与道家精神的审美影响,开始强调琴乐的教化功能和伦理秩序,包括主张“琴者禁也”的说教,强调“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审美情趣,等等。古时候,琴主要是为士阶层所服务的,是文人追求“大音希声”的工具。不论是从音乐性还是从文化角度来说都脱离了群众。正如成公亮先生所说:“传统琴乐并不注重琴曲的旋律美,许多琴曲的演绎不具备流畅的、歌唱性的旋律,或者说旋律的表达不很明晰。”22过分强调古琴的政治作用,从而严重影响了它的艺术发展。古人们对于“清微淡远”“中正平和”“自然、无为”等艺术形式的追求,将弹琴当作参透禅宗哲理的一种艺术活动,已经偏离了它作为一件乐器的基本职能,更将其当作一件法器,是与天地万物交流的工具,其音乐性并没有受到重视。在当时的这些主流思想影响下,琴乐将重点都放在了如何表达“韵”上。区别于西方音乐注重对旋律的勾画,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更注重于对“韵”的表达,在琴曲当中,一个音往往会通过使用“吟猱绰注”等不同装饰性乐音来增添这个音的“韵”味。在明代后期至清代的琴谱当中记载了许多“韵多声少”的琴曲。不可否认这些审美倾向对于琴乐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于偏颇也使得琴乐的风格逐渐变得狭隘,过于强调“清微淡远”的风格从而排挤“繁声促响”的琴曲,也使得古琴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三)古琴形制的影响
古琴的形制与其他乐器不同,它的琴体长,在实际演奏时由于音位跨度大,弦间音程关系又近,所以对于速度快,音密集的曲目演奏起来更加困难。相比于其他乐器炫技式的演奏,古琴的演奏看起来就略显平淡。如果将琴曲中的快曲以同样的速度在其他乐器上演奏实与它们的慢曲无异。所以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古琴更适宜缓奏。
在钢丝尼龙弦研制出来以前,古琴一直是使用丝弦来演奏的,但丝弦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弹走手音的时候会发出较重的摩擦声,这种“杂声”在演奏过程中甚至盖过了乐音的音量,特别是在演奏一些“声少韵多”的琴曲时,对于旋律的进行和音乐的听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清代开始,琴人们慢慢接受了这种摩擦声的存在,并将其作为琴乐审美的一部分,常将这种摩擦声当作古琴演奏时“韵味”的表现,这种审美倾向与琴弦技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音乐美感的流失,极大影响了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性能表达。
二、古琴旋律特征及创新
古琴虽是单声部旋律乐器,但不论是他的音色还是音域,在弦乐器当中都是极为突出的。古琴有散音、按音和泛音三种不同的音色,每种音色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弹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繁复的演奏手法与音色相组合,使原本单调的旋律变得更加立体。同时古琴还拥有跨越四个以上八度的广阔音域,繁杂的演奏手法也使琴曲中经常出现八度或者八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这种通过使用不同音色、不同音区的差异对比丰富了古琴旋律的进行,大大加强了琴曲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琴曲当中也有很多旋律性强的作品,例如《酒狂》《潇湘水云》《广陵散》等这类耳熟能详的器乐曲都注重旋律的表达。经过老一辈琴家们的努力,这些琴曲重新焕发了自己的光彩。琴曲的节拍也并非都是一板一眼,如姚炳炎先生所打谱的《酒狂》采用的是三拍子的处理,这种节拍在传统琴曲的打谱中还是极为罕见的。还有采用大量散拍子的琴曲,像张子谦先生打谱的《龙翔操》,整曲风格自由跌宕,正如他对此曲的评价:“肃穆逍遥,无我有我。”
自1949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众多专业的作曲家与古琴演奏家参与到了琴曲创作当中,新琴曲的出现也为琴乐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这些新琴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音乐内容、技术技巧、表现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表现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或一方风土人情。”22如许国华、龚一共同创作的具有西域风情的古琴独奏曲《春风》,成公亮创作的描写“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这八个佛学哲理题材内容的《袍修罗兰》套曲,金复载所作关于描写师徒情的琴曲《山水情》以及李祥霆的表现船夫号子的作品《三峡船歌》等。在音乐内容方面,琴曲创作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称颂帝王、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而是开始探索类似生命哲学等更多元化的主题内容。
(一)演奏技法的创新
新琴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并发明了大量新的演奏技法,例如《春风》中,为了表现出作品明快抒情的旋律以及人们春意盎然、奋发向上的欢乐情绪,借鉴使用了琵琶的琶音,即将三至四个音以分解和弦的形式演奏出来。李祥霆先生在《三峡船歌》中为了表现出船夫号子热情高昂的情绪,借鉴新疆少数民族乐器都塔尔独有的弹拨指法,运用到古琴上形成了“剌、托、擘、拨”的指法,同时也使用到了古筝的摇指。摇指的使用几乎贯穿了全曲,将作品中船员们紧张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建民的作品《古舞》当中,除了摇指的运用,还使用到了打击乐中拍打板面的技巧。这些大胆的创新和借鉴,不仅扩大了作品的张力,也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完美地传递给了听众,让古琴在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方面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减字谱的革新
从“动越两行,未成一句”的文字谱到记录指法徽位的减字谱再到今天常用的二行谱,如何使古琴记谱法更为精确,琴人们不依靠师承传授就能够了解与掌握琴曲的音乐框架,一直是历代琴家所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能够清晰地从谱面上表现出古琴的音高、节奏、节拍、速度等基本音乐信息,突出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基本属性,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小组研究并改良出了“五线琴谱”,这种直视音谱的方法,使人们不再单纯依赖于减字谱,如龚一先生所说:“应将指法思维与旋律思维相结合。将减字谱中的‘徽位概念’改变为‘音位概念’”33,“五弦琴谱”的出现也使得琴人更加重视古琴的音乐性,注重旋律线条的勾画,对于音与音、句与句之间关系的把握以及音乐内容的处理也更加到位,使演奏者能够更为精确地演奏出琴曲。
(三)演奏形式的多样化
早期,古琴一直作为伴奏乐器,常与瑟、歌咏配合在一起,以“弦歌”的形式出现,如《诗经》中所记载的“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音乐的变革,弦歌逐渐被琴歌所替代,到了隋唐时代,古琴更是吸收了大量民间歌曲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开始向独奏艺术发展,“进一步发挥了乐器的表现性能,丰富并提高了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力”44。到了近代,古琴的演奏形式也不再拘泥于独奏、与琴箫合奏,走向更大的舞台,开始尝试与其他乐器合作,不仅限于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也包括大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方乐器。与此同时,古琴的合奏、重奏曲目开始增加,更有与大型的民族乐队和交响乐团的合作,如朱践耳先生创作的以古琴与吟诵为主旋律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青年作曲家王鹤菲为古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丹青》,唐建平为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所作《云水》,王建民为古琴与钢琴所作的《古舞》,等等。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创作题材、演奏技法,还是从舞台形式的表现上来说,古琴作为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所蕴藏和待发掘的潜力都是不可限量的。作曲家们也都不留余力地在尝试古琴演奏形式的多种可能性,使古琴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语
古琴艺术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三千多年的生命历程也显示出了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焕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古琴艺术正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尝试打破人们对于其陈旧、封建的思想框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持续推陈出新,使古琴艺术能够常新长存。正是如此,我们应重视其作为一件传统乐器的基本属性,充分发挥其音乐性,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到古琴特有的艺术魅力与音乐价值、让更多人欣赏到古琴艺术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随着越来越多专业琴人的重视,古琴艺术正走向更广阔的平台。笔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专业音乐家与学者参与到古琴艺术的创新与研究当中来,使古琴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出国门,能够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Ⅳ 古琴之道
《松弦馆琴谱序》云:琴之为道,和平玄解,出有入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导养神气,游心太玄,以明心见性,通身清明。圣人斫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丝桐。琴者乐之统也。众乐之中琴德最优,圣人制礼作乐以教万民。
故《说文》曰:琴禁也,君子所以自禁制也。古之乐多矣,独于琴有禁之义,盖琴尚冲和大雅,静远澹逸,非清心不能尽其妙,非寡欲不能通其奥也。琴趣清雅,端由静境得之,音出自然,故终皈于道。
夫琴养性之器也,圣人作乐以宣其气,而琴独以敛其性,得秋道焉。故其音贵清,而韵宜冷,可以悦已,非可以悦人。
藉弦上之音,发弦外之趣,超乎象外,得其寰中,故乐者天地之序,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琴者天地之正音,修身理性,返璞归真,可以养浩然正气,兴礼乐诗风也。
中国的古琴,在汉魏就已经被作为一种“以琴载道”的道器,
早已成为睿智、敏慧、文德积萃的象征。
琴教”理念经汉魏、历唐宋直至明清,一直是教化人心、提高素质、充实涵养、开悟智慧、操练敏锐、升华境界、完善人生的一条既迂回曲折、又别具洞天的“乐教”之道。
古琴是“贤人君子”之器、一直就不是演艺乐器
民国时彭祉卿在《今虞琴刊》中也写到:
“琴这个东西,说它是音乐可以,说它不是音乐也可以;因为向来弹琴的人,就不肯把琴看作一种艺术;说它是合乎道的,应该拿来修身理性,导养延年的
唐白居易琴诗曰: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文献即有古琴的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
据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谢孝苹先生考证,古琴创制于虞yu舜shun时代的乐正夔,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拨弦乐器。
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古人对七弦琴“尊而重之”
古琴中可蕴涵的乃是中国文化儒道诗书的理想,孔子可以藉抚琴而与文王相通,陶渊明也可以藉墙上所挂的无弦之琴而会得道家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意趣。
七弦琴的构造乃是以丝附木上,中间无品无柱,长弦振动,琴体发音,因此所出的音声低缓而悠长,音量相当小。音声低缓故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古琴正是以其“古音”和“静美”为特色的。
崔遵度的回答,成为决定中国琴风的千古名言:“清厉而静,和润而远。”(范仲淹《与唐处士书》)
中华琴学之精微,倡“清微澹远”之旨,崇雅黜俗,凡琴上取躁急之声、有重浊之情者,不合淡远之旨、无有清微之意,便不合雅正之道,非古琴之“正音”了。
抚琴,最忌者即是在琴上出现重浊躁急之声,若在琴上而有“筝声琶音”,便是抚琴的最大瑕疵,不如弹筝去吧
“清微澹远”实是中国古琴的精华所在,
白日辛苦,静夜抚琴,热一炉檀香,于袅袅青烟中体味那清虚旷远之境,人生得以暂歇,心灵得以超越,在喧攘躁动的时代,这真是太难得了,这也是古琴之所以能“养心”的缘由。以琴韵之淡体味生命之淡,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去生活、去劳作,便是一种“琴道”的修行了。
苏轼所说:“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
历代帝王多有琴痴,宋徽宗赵佶在宫中设“万琴堂”,收藏天下名琴,清代干隆皇帝也是个琴迷,收藏了许多上品良琴,有《御题琴谱册》
唐琴“春雷”由唐代斫琴家雷威所造。
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
本乎道则可以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应于琴。
——[宋]朱长文《琴史》
被称为“道器”,乃君子所御、为文人修身理性之具。
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
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皆融汇琴中,其中儒家礼乐之道、道家修真之道影响尤巨,佛家禅宗“明心见性”之禅道于琴也有影响,琴禅相应,故又有“琴禅”、“枯木禅”之称
琴道之宏旨,琴品之自律,中华琴风,崇尚冲和大雅而黜除炎闹俗态,关注性灵之涵养与自足而非演艺与悦耳,琴人于琴上追求的是中正平和的泱泱大度与清微澹远的深远意境,迥异于筝声琶音。
自汉代七弦琴成熟后,琴道思想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华琴学之主流,为历代中国琴人所崇奉。
言琴学者,盖就学术角度,古琴之学,包含琴理、音律、声学、制曲、弹奏、琴史、斫制等种种,乃一大学问也。
以技艺视琴道,不识有道之器,不足怪也。习琴之士,徒欲娱耳目,自标高雅,夸示局外,博虚声,召侮慢,实可痛惜!”(1940年代,裴铁侠《沙堰琴馀》)
乐器之中,筝、笛、琵琶、二胡等类,皆不可称“道”,惟琴有“琴道”之名。琴之所以为道,乃因琴中蕴有通往羲皇心地之道,初则抒发情志、调理性情,进则陶淑中和、进德修业,终可得逍遥物外之趣、达心通大之境,默契太古之心而有庸常人生之超越。琴之为道,义实大哉!
琴,也名七弦琴,到了近代才称为“古琴”,乃中华文化中最古老之拨弦乐器
“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操》)
据谢孝苹先生考证,琴创制于虞舜时代的乐正夔,若然,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之历史。据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及东汉桓谭《新论》、东汉蔡邕《琴操》
传说古琴在上古本为五弦琴,由圣王伏羲所造,至周文王加第六弦,为“文王弦”,至周武王又加一弦,为“武王弦”,由此才成为“七弦琴”。
中华文化赋予古琴之“文化意象”:
一者,古琴乃上古圣王明君创制,非同凡器;
一者,古琴之创制,非为一般之娱乐,乃为“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君子修养”,用以“御邪僻,防心淫”;
一者,古琴创制之理,包含了天地、人事、阴阳、律历等道理,有其深义,“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不应当作一般乐器看。
琴器之象
“圣人之制器也,必有象,观其象则意存乎中矣。”(《琴史》)
琴器之象,“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新论·琴道》)。
“夫琴之制度,上隆象天,下平法地,中虚含无,外响应晖。晖有十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唐·司马承祯《素琴传》)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滨。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遇;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琴操》)
中国传统乐论谓音有八种: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以丝音最为细腻深密,最合表达人心之思、人情之状。而丝音之中,又以琴为上:[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新论·琴道》)
琴音之妙,端在音色。或松沉苍古,或清亮恬美,皆人间稀有难闻之宇宙希声,更有散、泛、按三种音色,“泛声轻清而上浮天也;实音重浊而下凝地也;散玄居中,人也,三才之道备矣”(李璠《琴道古义明训录》)。
散音,旷远、恢宏、安静、幽深、沉静、旷达,古书上称之为“地籁”,即通于大地,如同大地一般的声音。《阳春》开始就是地籁,因万物生发,皆从大地开始的。故听《阳春》,有大地宏阔、春雷隐隐之感。
泛音,空灵清澈、冷冷清亮,闻之如问如霞外仙音,妙不可宣,故古书名之为“天籁”。着名古琴曲《流水》中就有一段泛音来表示像天上流水的感觉。
按音,坚实、细腻、灵动、变化丰富,能把人的情绪、感情的细微之处都表达出来,故可达于人情、宣泄幽情,称“人籁”。
一器而备具天、地、人三籁,古琴可谓妙器矣!信乎,“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琴史》)
弦震动越长,声音即越低越缓
音质松沉而音量低微。音质松沉即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
琴音正以静美为特色,其音“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新论·琴道》),音至高处而从不扰人、不致人心烦,音至微处虽细如蚊呐仍历历如绘、不致湮没不闻,非常奇妙。
古琴本为个人修身理性、养心进德之妙器,
“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虚悬也,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间》)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孔子家语·辩乐》)
儒者雅琴之风范。操缦“坐必正、视必端、听必专、意必敬、气必肃”之外在规范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
外而有礼,内而和乐,是中国文化作人之理想,也是对学琴之士的基本要求。“礼者肃其仪容,乐者养其心志。所谓礼以节之,乐以和之是己。学琴者,非首重性情,虽声调铿锵,音律精审,是尤乐人之琴,而非儒者之琴也。”
儒者崇尚“中正平和”, “清微澹远”则为道家飘然出世、远离尘嚣、卓然不群、悟形而上之大道、返原始天真之本然、追求清虚淡逸之境界在琴道上的理想。
佛家“藉琴以明心见性”与道家之藉琴以“反其天真”可以相通。“明心见性”为佛教禅宗用语。心性者,乃宇宙人生之真实,也名“真如”、“本性”。明心见性,彻证真如,乃生命之觉悟,与道家之修真、悟真,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初始而言并无二致。
道虽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而与佛家义理亦可相通。因此之故,佛门僧人、居士操琴者众,佛家思想,也渐融入琴道。于佛家角度,以古琴静心养性、调理身心,体味静远淡逸之静境,确有收摄六根之效,可助“明心见性”之禅修,于琴道修行角度,由“静心”而至“明心见性”,亦乃琴道修行之高境界。
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
性好炎闹则俗,下指局促则俗,
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卒则俗,
指法不式则俗,气质浮躁则俗……
——[明]徐上瀛ying《溪山琴况》
文人七事”,为琴、棋、书、画、诗、酒、茶,
弹琴人每以琴音为“天地元音”,即宇宙中最原始、最古远的本初之音。这不仅因为琴器有天地合一之象,也因为琴之音色松沉低缓、沉静旷远,通太古之先,极易让人起幽远之思而入返璞归真之境。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乐。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礼记·乐记》)
乐用以和乐性情、提升修养、增进道德,而非感官五欲之享乐、满足声色之欲。感官声色之乐不是真正的乐,相反会令人“惑而不乐”。
琴音有此境界,源于古琴之制作原理。一般乐器,如古筝,弦下有码,如琵琶,有品有柱,皆用来分割琴弦。弦震动越短,声音即越强越促,弦震动越长,声音即越低越缓。琴器以丝附木上,中间无码、无品、无柱,长弦振动,琴体发音,故音质松沉而音量低微。音质松沉即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
礼为外在之规范,乐乃内在之和乐。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乐记》)。人异于禽兽者,为有礼也
东汉刘向《琴说》论鼓琴之作用,有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流文雅等,基本系儒家思想,至唐代薛易简《琴诀》论鼓琴之作用,则见有道家绝尘出世之思想:“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素琴传》中,“皇王以琴道致和平”、“君子以琴德而安命”、“琴声导人之志”,乃儒家思想;“闲音律者以琴声感通”、“灵仙以琴理和神”、“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琴声显人之情”,乃道家思想。
“为己”之修养而非“为人”之娱耳,却也道出了琴道中之佛家思想。
佛教音乐以“梵呗”为特色,梵者清净庄严,呗者歌咏赞诵。佛教梵呗音乐本来就以清雅、庄重为特色,具有虚远淡静、庄严肃穆之意境,与琴道之中正平和、清微澹远如出一辙;
与儒家礼乐之道、道家修真之道亦乃相通。
琴道以儒家之礼乐而发扬,以道家之修真而精微,而佛家于琴道也多有影响,故琴道思想乃中华优秀文化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在琴学上的结晶。
Ⅵ 关于古琴和古筝的问题
一、
(1)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周代(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已十分普遍。《尚书》即:“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当为琴之前身,但这还只是传说。《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论语.阳货》中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都说明当时使用的普遍。春秋战国时,着名琴家和琴曲已经很多。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七弦琴,都与现在的古琴构造相似(但无徽)。魏人稽康(224-263)《琴赋》中述“徽以中山之玉”,和“弦长故徽鸣”,表明当时已经有以徽位定泛音的办法,乐器已大体定型。古琴的外形成长方形,稍扁。长约1.2米,宽约20公分。木质,内有共鸣体,外用传统黑漆漆成。琴面上有七根弦,外侧为最低音,向内渐高。定弦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C,D,F,G,A,C,D七音。琴弦左侧有琴轸(调音轴),右侧弦距较宽,以便弹拨。琴面上无相、品,只在琴弦外侧镶嵌了十三个用贝壳或于是做成的小圆点,称作“徽”,表明泛音位置,提示按弦。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演奏方法非常丰富,不下五十余种。有三类:音质有散音(即空弦)、泛音、按音;右手弹奏技法有掰、托、抹、挑、勾剔、打、摘、轮等,可同时奏两音;左手按弦技法有吟、揉、绰(上滑音)、注(下滑音)、上(音后上滑)、下(音后下滑)、进复(上滑后退回原位)、退复(与进复相反)等。各种技法的结合,使古琴发出十分多样的音色和具有丰富的润饰旋律的可能性。和其他民族乐器不同,古琴大多在文人,即文化层次较高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因此他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活动结合紧密较深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在表现意境、讲究韵味、追求古朴典雅、清渺溃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有独到之处。
古琴传统曲目非常丰富,就现有古朴约有三千多首。现常演奏的有五十余首。如《幽兰》、《广陵散》、《流水》、《关山月》、《渔樵问答》、《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潇湘水云》等等。
(2)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筝即已成为当时广泛流传的重要乐器。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当其刮奏时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左手的按、揉、吟等技法,又使筝乐更具韵味。由于古筝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古筝在构造上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目前古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制作古筝使用的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则多为竹制。
古筝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此外,古筝在多年的流传沿革中,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流派。
二、战斗中专门演奏的曲子:
琴曲《风雷引》
筝曲《十面埋伏》
(1)
《风雷引》题解(故事):
《西麓堂琴统》:
周公东征,四国流言,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拔。王乃启金縢之书,得周公以身代武五之说,感泣迎公,遂有此曲。
《太音补遗》:
圣人以迁善改过为益之大,后人作资益吟,风雷引以自警。盖欲如风之烈,雷之迅以迁善改过也。闻其声令人惕然。
《玉梧琴谱》:
与前谱同。
《藏春坞琴谱》:
与前谱同。
《琴苑心传全编》:
按琴史,鲁人贺云遇神人所授也。其音疏畅清越,通彻造化,迥然神矣。
《五知斋琴谱》:
鲁人贺云遇神人授之。其音溜亮幽奇,宜紧弹。五句入调,句句风云,声声雷雨。大凡鼓曲,头慢中紧,尾稍缓不曲终。此曲音韵一气重弹,贯串到底,与他曲音调迥异。细辨勾剔,律注分明,同好者审之。
《蕉庵琴谱》:
(与前谱同)……贯串到底,勾剔方得入神,则风云雷雨宛在目前。同好者自能审之也。
(2)《十面埋伏》原为中国传统琵琶大曲,改编为古筝曲。楚汉之争,十面埋伏的故事妇孺借知,不再赘述。
三、网站
中国古曲网 www.guqu.net
Ⅶ 古琴介绍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着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着,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 (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着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着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古琴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鉴藏要领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Ⅷ 与朋友打赌,急求古琴起源的知识。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诗经》中记述“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舜作五弦之琴。”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着称。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着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 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
,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 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和古筝的区别,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随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21根弦。我小的时候学过的筝13弦也有过,钢丝质。但是一般没有少于这个数的,在近代。进现代的古筝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这种特点,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这是它的特点。还有一个古筝有雁柱,像大雁长的形状,而古琴没有。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复调与和声)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而且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古琴表现力不丰富,古琴也非常优秀,我们在学习中国音乐过程中,任何人必须了解一点古琴文化,作为保留最完整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它们的这种区别又是显而易见,有共同点,看起来也是横放的,首先这点看起来很像,一般人不了解右手在这拨弄,左手在这来回推拉,但是区别非常大,我们左手按压,他们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来进行音高的这种区别和变化的,而我们古筝不是这样,古筝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古筝当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区别。
先秦既有的乐器,直到清宫乐队仍在使用。这件乐器约100至165厘米长,以25弦为制,每弦以一枚弦柱支撑,弦柱可根据需要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由于瑟的弦以蚕丝为材料制成,其张力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音高的变化,在演奏前和演奏中的间隙有随时调整弦柱的必要,以保证音高的准确性。因此,瑟的弦柱不能用胶固定,否则其音准是难以保证的。瑟以“胶柱”的方式调音、演奏,都是行不通的;而以“胶柱鼓瑟”的方式做事,也往往适得相反。瑟既是古代宫廷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也是士大夫所听之乐中的特色乐器,如士大夫所听的是“竽瑟之乐”(《墨子·三辩》),即以竽和瑟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瑟多为正式礼节场合应用!古琴它是7根弦!
瑟、筝、琴都是从先秦就广泛使用的“丝”类乐器,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组弹弦乐器。
把古筝与瑟的区顺便也说一下!区别是瑟多为二十三弦、二十五弦;而古代筝的雏形为五弦(战国),以后发展为十二弦(秦、汉)、十三弦(唐、宋),元、明时期发展为十四弦、十五弦,清代才有十六弦等。筝、瑟由于弦数不同,它们的音位排列法亦不相同。历史上瑟较多地用于宫廷雅乐活动;而筝则主要流传于民间,是雅俗共赏的古老民间乐器。
Ⅸ 古琴的三层境界解析
古琴的技、艺、道为当今琴人常常争论的一个焦点,有重技、艺,而耻言道者,亦有略习技、艺,便专言道者,其中的仁智之见,孰是敦非,雌雄难辨,也很难用对与错来做简单的评判。下面是我整理的古琴的三层境界详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第一层为“技”
琴人的琴技为第一层楼的主要景观,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如一个琴人不明“右手八法”、吟猱绰注,一上来,便大谈特谈琴艺、道琴,那么我们但不需再去解此人,就能知此人不足观了。所以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层楼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关于学习多长时间就可掌握古琴的基本技法,我想不能一概而论,一回答便易陷入“盲人摸象”之弊。就自己学习二胡与古筝的经验来相比,我给古琴下的定义是——“易学难精”,入门易,但学好难。古琴入门难虽说不难,但若站站停停,或天资欠缺,也是很难到达第二层楼。
第二层为“艺”
第二层楼为“艺”。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只知“炫技”,而不知去表现乐曲的内涵,同样很难达到古琴的第二种境界,攀登到第二层楼。打开第二层楼的钥匙,唯有一法:勤奋天赋读书,此为琴人通向第二层楼的不二法门。我们现代琴人常常只知死弹琴,而忽略了天赋及读书的重要性,成功固然需要勤奋,但如果没有那一点点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也是很难成功的。天赋和读书便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这些东西虽说不是主要的反应物质,但如果没有这些催化剂的加入,那也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所以琴人要由“技” 升华为“艺”,领略到每二层楼的风景,天赋和读书很关健。自已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深知其中的滋味,如同练习书法,假如临贴不辍,经年累月,入贴不成问题,写的和原贴形似,并不难,难的是出贴,如果没有那一点点的灵气,是很难成名成家的,这一点难能可贵的灵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天赋”,用袁枚评价黄庭坚的一句话便是“书到今生读已迟”,确实如此,有些东西今世是很难得到的,艺术更是如此,但可以通过多读书来弥补一些天赋的不足。其实好多门类也是如此,如同作文,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定得学富五车、饱览群书,但学富五车、饱览群书的人不一定就能写出锦绣文章,你可以让他去写工具书,他会编的很认真,做的很好,但文章不一定能写好,因为写作是需要灵气的。学琴也是如此,一个琴人如果刻苦弹琴,加以时日,可以学有所成,为人师表是没有问题的,但习琴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天赋和大量的文化素养,是很难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所以能攀登到第二层楼的琴人,还是少数。
第三层为“琴道”
这里所说的琴道,并非指古琴的那些五弦应五行,琴体寓天地等说,这些东西虽然也为古琴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但这与弹琴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就算我们琴人不清楚七弦的寓意,也不太会影响其实际的演奏水平,因为这为古琴的另外的一个研究体系。这里所说的“琴道”为古琴内在的一种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阶段。明代琴家蒋克谦把这种古琴的这种最高境界称之为“忘机”:“故弹琴者,至于忘机,乃能通神明也,伯牙鼓琴,六马仰秣,匏巴鼓琴,鸟舞鱼跃”。七弦一动便能使六马仰秣、鸟舞鱼跃,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可见“忘机”之观。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如此,琴人只有琴随意走,曲由心动,这样才能“随心所欲”。
但第三层必须是从前两层楼一层一层地攀登上来的,如若没有前二层楼的积淀,动辄便会“逾矩”。就好比我们常常赞美老祖母美丽的白发一样,如果人到中年便有了那种白发,那么得到的便不是赞美,而是嘲讽了,因为那不是美丽而是早衰!恩师李庆中先生曾给我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琴道好比共产主义,但这只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易早提,因为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是漫长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历史证明,恩师的说法对的。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民计划的口号为“超英赶美”,几年便要达到共产主义,历史证明,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古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前二层楼的积淀,一谈琴道便易枉然。所以“琴道”也常常成为某些琴人的一块“遮羞布”,水平不足,唯有谈谈“琴道”来掩耳盗铃了。
Ⅹ 浅谈弹奏古琴的几点修养·梅曰强先生
浅谈弹奏古琴的几点修养·梅曰强先生(3)
培养“持续感”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心要静不可浮躁,不能只听音不求韵。
2、起指要慢,就是当两个手指先后按弦时,要尽量做到后一个音未出现,按前一个音的手指不动,保持余音不断的情况下有机地与后一个音联起来。
3、不能用两指交替,必须起指变换音位的时候可采用前一个音氵(注下),后一个音卜上(绰上),其目的就是让前一个音弱下去,后一个音由弱到强自然联起来,这样音与音的衔接就不会硬梆梆的不协调,同时还可避免突然中断出现休止符。
4、多弦连续取音的问题,它是一种技巧问题,一般采用“一指按多弦”和“蛇行鹤步”技法处理。
一指按多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临近两弦连续音,用一指按两弦上下滑动或连弹两音;另一种是三根弦以上,手指可以同时按多根弦,这样出音的效果自然连贯无间隙。
蛇行鹤步是仿效蛇游走和仙鹤走路跨步的一种指法。蛇行,一般用在大指同时按多弦连续取音上。鹤步,是隔两徽以上的取音方法,因为手指长度不够,必须象仙鹤走路一样跨过去。但是初学者员容易犯的毛病就是:
1、急急跨出后,控制不住落指力量,不仅有打琴面的木板声,同时也不可能掌握协调的音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思想上必须有超前感,使手指跨出前不紧张,同时要看准音位适当用力以手指压弦到琴面的方法按弦,不能用打琴面的方法按弦,这样方可取得好的效果。前人讲“举指重如泰山、范指轻如鸿毛。”就是这个道理。
2、跨出的手指按不准音位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熟知音位和散、按音同度、八度的和声关系,例如:常用的正调(1=F)七弦上的徽外、十二徽、十徽、九徽、七徽六、七徽、六徽二分、五徽八分、五徽……等。两弦和声(隔一根弦的小间和弦)、大间和弦(隔二根弦的和弦)。跨间和弦(隔三根弦以上的和弦)。熟知音位后有一种简易的按准音位方法,特别对初学者有帮助,不妨试一试。就是当您需要按某音位时,眼睛看音位不要看手指,就可以使手指基本准确的按准(音准问题还需要靠听觉作微调)。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体各种功能都是由大脑指挥的,眼睛观察的讯息传给大脑,大脑再指挥手的动作,这种统一性是人的本能,只要眼睛不看错音位,手不会按不到音位处的。
3、琴谱上常见有“二上”、“二下”等不记音位的指法动作,初学者往往随便上二次或 下二次,出现“黄”音(不准的音),天长日久会造成听觉上的差异,应值得注意时。为什么琴谱上不写音位呢?它是乐理上的基本常识问题,因为古琴是按五声音阶处理的,二上或二下就是上两个音和下两个音,就是从六弦九徽上得音后上七徽九分再上七徽,正因为它是普通乐理常识,所以记谱人为省略文字只写二上或二下,弹琴人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弹奏时一定要严肃处理不可忽视,否则音准就会发生问题,更谈不上弹奏出美妙动听的琴曲。
持续感的修养,道理很浅识,用起来不一定容易,要求指法熟练和具备内函修养,弹奏时心手一致,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
五、古琴演演奏的审美感修养
“审美”是每个人固有的本能。古琴的“美”是古琴演奏者通过艺术表现力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弹琴人自己知道如何“审美”,否则已不知又如何晓人,所以它也是弹奏者必须具备的修养。往往弹琴人只知道照谱弹奏,感情效果不加注意,审美感就是对每乐音、乐句、乐段和全曲处理的研究。
古琴是由散、泛、按(包括罨音)三种音色交错运用的乐器,弹奏的琴曲同度、三度、五度、八度的和声特别多,必然会产生单音、主次音、强弱音和句、段衔接的复杂关系,如果对这种复杂的关系,不知道处理,演奏的琴曲就不可能富有感情,也不可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弹琴人必须有以下审美修养。
(一)、单音的处理(包括发音),一般认为古琴指法多而细决大部分在左手,所以左手指法难于右手,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左手指法虽然多而细,毕竟可以通过刻苦锻练掌握它,而右手是发音动作,它是随着头脑里的意念指挥的,轻、重、徐、疾关系着琴曲感情的先导作用,如果首先不能处理好发音,左手指法再熟练也不可能弹出好的效果。因此说,右手指法应该难于左手指法,当然,右手指法处理得再好,如果没有左手指法配合,也不可能弹奏出好的效果,它也好比表与里的血肉关系,这样就联系到左、右手配合发音问题。
初学古琴者容易产生的毛病是,弹出的单音不厚不实,有怪声,强弱力度也控制不住,什么原因呢?先从右手指法讲起。右手弹弦一般应在岳山与一徽的二分之一处,靠近岳山则刚、靠近一徽或一徽以下(二、三徽)则柔,如何处理好刚、柔恰到好处,可根据曲情选择部位落指,右手弹弦还应当注意的是,手指弹弦要尽量向琴面俯冲,不要向上桃,因为向下俯冲发出的音沉、厚、凝、实;向上挑就轻、浮、空、飘,此外用指的方法也很重要,一般手指弹弦用半甲半肉,如果需要刚则用全甲,需要柔则用全肉,需要轻则用手指碰弦向上提擦出音,需要加重可用另一手指做弹弦手指的帮力,如:食指挑七弦,中指可放在五弦上帮助食指用力向琴面俯冲,这些是右手弹弦的基本知识,关于按弦音不实、不厚和有怪声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左右手的配合关系。左手按弦落指过早音就呆滞没有厚度,过慢就会出现双音(散音与按音),绰上,注下一般不要超过一个音位,否则会出现不需要,不协调的音(所谓怪音)。一般弹琴人喜欢用重力弹弦取音,意在表现指力雄厚,殊不知弦有一定的张力,过重超过弦的承受力量音出来就不“纯”有“疵”声反而弄巧成拙。古人言:“入木三分”的含意,不是要弹琴人按弦的手指要用很大的气力插列琴木头里,而是要求右手弹弦出音要坚实、纯正、不浮、不飘,左手技弦配合要恰到好处,使音色纯正有厚度。因为古琴的构造琴面下有一个共鸣箱,音是通过共鸣箱开的两个出音孔(龙池、凤沼)发出来就好象音穿过木头发出来一样,所以说入木三分只能是一个比喻,真正的含义是讲“音”而不是讲“力”,因此弹好单音必须左右手配合协调。
(二)、正确处理主、次音的关系是审美的必要修养。古琴和声通常采用散音与按音、泛音与按音或两散、两泛、两按不同弦,不同音色的音取和声。因为古琴安装的七根弦粗细都不一样,虽然是等高的音,在不同弦上音色就不一样、徽位也不一样,所以主、次音的表现方法就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二弦散音是主音,五弦按音是属音(次),处理起来,二弦音要强些,五弦音要弱些,这样听起来就协调,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怎样使和声有机联系且柔美动听的问题,如上述两声和声研究,应该在二弦弹出音后余韵未完的时候,弹五弦按音用绰上取和声,使两音在低音时连接,这样的和声就很自然而且优美动听。弹奏任何琴曲这类和声都很多,只要具备和声的审美修养,自然能使主次音关系协调。
(三)、句、段间的强弱音的处理问题。事物总是这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没有黑就不存在白;没有高就显不出低;没有强音就不存在弱音,弹古琴也是这样,全曲每个音都用很强的力度去弹,也是“平”,反之用弱的力度去弹同样也是“平”。只有刚柔相济,缓急适度才能发挥出感情使人感到“美”的享受。弹琴人从学到成熟大致要经过这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学者因指法生疏弹不响、按不实:第二阶段,学了一个时期就想克服不响的缺点,弹起来很用力只追求一个“响”,第三阶段,学到一定程度,又感到只响而无味,能够注意轻、重、徐、疾处理琴曲;第四阶段,当有一定造诣后,不仅熟练掌握了轻、重、徐、疾,同时能研究琴曲感情通过自己的意念追求表现方法;第五阶段也是最高境界,能够将指法意境、气质、体质融为一体出神入化的将琴曲感情自然地表现出来,所谓的“炉火纯青”阶段。凡弹琴有一定造诣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这里讲的强弱音和句的关系,不仅指乐句内的强弱音的处理,它还包括句与句之间的强弱音和缓急关系。如:“忆故人”琴曲第四段最后一句,它是与第五段慢乐句连接的,如果不在“5”音后延长一拍作入慢处理,那么第五段开始的慢节拍就不可能在乐曲的感情上融恰,就会给听琴人感到突然或节拍不稳定或快或慢的感觉,重要的是破坏了琴曲由怀念到沉思继而推向激情高潮的意境。因此,音与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演奏者必不可少的审美修养。
(四)、全曲演奏的审美感。对弹琴来讲按指法弹曲尚属容易,不过干巴巴的缺少感情,必须有吟猱丰富音色,这样就音色优美动听,往拄弹琴人偏重强调吟、猱,好象吟、猱越多越显得自己指法熟练,琴弹得好。古人云;“当吟则吟、当猱则猱”吟猱过多就会适得其反,它好比窈窕淑女在头上适当的戴上一、二朵花或装饰品,则可增加妩媚庄重的美,如果戴上满头的花或装饰品,则会给人视为庸俗轻佻,反而失去真正的自然美。弹奏琴曲的真正的“美”不是全凭吟、猱来装饰的,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好音、句、段和全曲关系,用轻、重、徐、疾、刚柔相济、缓急适度、既重形式又重内容弹出琴曲感情,当然也包括吟、猱的作用。笔者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某些琴曲乐段里出现一、二句没有吟、猱、绰、注非常纯朴的音时感到非常亲切,就好象鹤立鸡群,意味深远,有它独到之美。例如:已故浙派古琴家杭州照瞻寺主持大休掸师传授的“普庵咒”琴曲,全曲不用“吟”。因为他是佛门弟子,诵经是他日常的功课,他深深懂得诵经必须严肃庄重不允许有花腔所以不用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种普庵咒弹起来,由于它节拍鲜明,声声铿锵,加上模拟了庙堂钟、鼓、锣、钹之声别有一种情趣,同样成为大家喜听乐闻的琴曲。
吟、猱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是一个方面,重复乐句处理不好,不能深化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因为古琴曲谱(减字诺)都是前人留下的古谱,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标注节拍,它是通过指法的动作只能示意相对节拍,这不是前人笨、造不出节拍,而是要求弹琴人根据自己的气质、体质、艺术修养去发挥、去创作而弹好琴曲,曲谱中常见“从厂万乍(即从“厂”这个记号起再弹一遍),或“从豆万二乍”(即从头再弹两遍)。象这样一类的重复乐句、乐段,如果指法轻重上、节拍上一点变化没有硬梆梆的再弹一遍、两遍给人又有什么美的感觉呢?它好象绘画一样,二棵树排在一起一样粗高不好看,必须一大一小姿态不一,三棵树排一起一样粗高则更难看,必须两棵近、一棵远或大小间杂、姿态各异,有变化才美。处理重复乐句也是一样,不能照样画葫芦来一遍,必须领会重夏乐句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用轻、重、徐、疾分别处理,才能弹出富有感情的琴曲。如“关山月”琴曲共三段,实际只有一段,另两段是重复再弹两次,弹奏起来就必须在旋律处理上要一段比一段紧,这样的处理方法,从感情上讲,不管按照“骂情人”民歌的意境,越骂越激烈的感情,或者按照李白“关山月”词描写古代戍边战士、厌战和思念乡土亲人,越想越冲动的感情都是符合的。(根据《桐荫山馆琴谱》记载,关山月是1901年山东李见忠根据民歌“骂情人”记谱,岭体仁移植为古琴谱,后由王燕聊先生加轮指定名为“关山月”。);(四十年代杨荫浏先生和夏一峰先生又研究以唐李白《关山月》诗配曲词,成为现今流传的“关山月琴歌”。)又如:“亿故人”这首琴曲,全曲基本上在几个音区及反复三次加上首尾组成的乐曲。探索作者原意,是从怀念感情需要而采用这种形式的。因为每一音区有三个反复,这样演奏起来就可以象波浪式的将感情推上去,达到无限眷念悲恸的感情,如果演奏者不了解这一点、不能在弹奏的旋律、力度上处理好,就不可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五)、处理节拍的审美修养。弹琴人处理节拍时有一种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充分发挥“音韵并茂”的作用,弹起来一声接一声唯恐误了节拍,应当延续两拍的,急急促促不能控制只延续一拍、甚至不能掌握节拍时值乱弹,还有的该显示韵昧的节拍中乱加指法将韵填满音,就这样弹奏的琴曲就缺少韵味(感情)。古琴传统的节拍表现方法,是用“心板”控制的,心板是根据人体呼吸的自然状况结合琴曲意境处理。如:在某乐句中前几个音处理紧了可以在后几个音处理时延长时值,使之归到节拍上来,反之,前松也可用后紧的办法处理。这种紧、松的变化处理,是根据弹琴人的情绪即兴变化的。古琴的旋律是以句为单位,与西洋音乐乐句节拍的处理方法不同,此外,古代流传下来的琴谱绝大部分只分段,乐句没有标注,全凭弹琴人的修养处理,所以学古琴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弹琴人没有一定的乐理修养弹奏的琴曲就会乐句不清,就好象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一样,一种是读不清,一种是听的乏味,道理一个样。有些人因为不了解我国民族艺术特点是重“意境”,所以用听西洋音乐处理节拍的方法听古琴演奏,就会感到不习惯或提出非议则不奇怪。一般讲,有规律的东西好掌握,无规律的东西难掌握,所以弹琴人在处理节拍和分句上必须有审美感。当然,审美的领域很广,还包括什么样思想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各种琴曲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方法,因本文主要写古琴演奏技法的修养,故不一一描述。历代有古琴演奏家、也有不会弹奏的古琴欣赏家,道理也就在此,审美修养的培养,只要多听、多想,天长日久自然会逐渐深入领会。
(六)、旋律组合能力的修养。古琴记谱的文字,它是用文字的偏旁、部首把一句或多句的文字组合成一个谱字,通称为减字谱。不认识的人称它为“有字天书”。这种减字谱记谱的特点能够包含指法、音位、相对节拍三种含意,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记谱方法。音位、指法是有形、有规范可以照谱练习掌握,相对节拍其灵活性比较大,无一定规范,不可能看谱成曲,必须经过再创作过程或由老师传教。(注:清张鹤着的《琴学入门》已开始注有简单的节拍比古谱已有进步,近代出版的《古琴曲集》等已注有较完整的节拍,但是,由于古琴指法复杂,表现力丰富,细微的音韵和伸延的变化给记谱带来一定困难,很难通过记谱方法反映真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琴曲感情,弹奏琴曲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处理或由老师指导。这样对弹古琴人就存在着一个旋律组合能力的修养问题。
为什么前人作曲不注明稳定的节拍呢?这要从我国民族艺术追求“意境”特点来认识。例如:中国山水画是用多点透视作画的,可以将非一目了然的景色,用不同角度的视觉通过艺术加工组合起来画在一个画面上,几个画家同样在一个角度上取同样一个景点,画出来的画不一样,谁好呢?那就要看每个画家的艺术造诣,除用笔、用墨外,其章法是否达到超自然意境的艺术形象。又如:写书法,同样是一个字可以用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结构写出来,几个书法家写出来的同一个字,谁好?就要看他们各人的运笔神韵和字形的组织超艺术形象来论断。古琴艺术也是这样,作曲者虽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往感情和表现形式作一首琴曲,但是,弹琴人弹奏时由于指法的复杂性,每个人对意境的认识问题,琴曲本身需要完美问题以及体质、气质、艺术修养等各种因素,如果用固定的表现形式,则不可能使琴曲有所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古琴曲古人所以不注固定节拍追逆原意,是要弹琴人不仅会弹、还需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因为,一、指法表现形式复杂需要弹琴人根据自己条件发挥,二、古琴的乐句以句为单位,有长有短要弹琴入根据自己想往的意境去组合,如果固定了节拍就会限制弹琴入的自身条件得不到发挥,强加附会不可能弹好,乐曲也就不可能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步改进、提高、完善,事实上一个老师传授给几个学生同样的琴曲,一定时间后,几个学生弹的就大同小异,不可能完全一个样,谁弹得好?要看各个学生的艺术修养谁能够发挥得好。由此可见,弹奏古琴具备旋律组合能为,是决定能否表达“意境”的一种艺术修养,也是弹好古琴的必备修养。
如何培养旋律的组合能力,笔者认为往往很简单,最朴实的东西,不易被人们重视和控制,一句话就是要做“有心人”。
(一)善于对事物观察。凡世间有音响的地方都有旋律存在,都有这一定的特性的表现形式。如:山风怒号、泉水淙淙、机器轰鸣、鸟啼虫鸣甚至人们的切切私语,都是用声响表达的。弹奏一首琴曲如不能将琴曲意境(自然旋律)经艺术加工自然的表达出来,就不可能表达琴曲主题思想,就不可能产生感人至深的魅力而具有生命力。例如,“樵歌”琴曲第四段模拟劳动号子(嗳唷嗳嗨)和第七段全段模拟唱山歌的乐段,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再现自然旋律的形式。
(二)严已而达人,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是给人们的一种艺术享受。弹琴人欲达此目的,必须自己先具备这种条件。因之弹琴人凡弹奏一首琴曲,必须对这首琴曲的旋律组合逐句磋研,把日常观察的生活旋律与琴曲意境组合符台客观规律,这样弹奏的琴曲就有感情,有艺术魅力,使听琴人激发共鸣,达到艺术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三)必须注意旋律组合的两重性。就是旋律组合既要符合形式美,又要符合艺术内容,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很难用器乐音响真实表现出来的,假如完全用单调的真实音响再现就没有艺术价值,必需通过艺术加工才能给人以真正的艺术享受。因此,要求弹奏人必须根据古琴的特性掌握旋律表达形式与规律,将指法与意境融汇结合起来,如:慷慨激昂的琴曲,就可发挥古琴和声多的特点,加强表现力度,用刚兼柔、密集与疏松的旋律结合;衷怨凄惋的琴曲,应发挥古琴音韵特点,以柔兼刚,充分发挥“韵”的表现力组台旋律;欢欣轻松的琴曲,应发挥古琴散、泛音色清、亮、园、润的特点与按音有机的和谐,将旋律组合得跌宕轻快。总之,弹奏古琴必须善于掌握各种指法充分发挥乐器特性,用艺术形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四)指法服务于旋律,旋律来源于意境。片面强调指法是弹古琴的一忌,旋律不结合意境组合也是一忌。弹琴人往往因指法表现不出旋律内容,因而遇难而退,不肯刻苦研习。也有只重指法表现形式,不研究旋律的组合,这都是弹古琴不应有的态度。应该先有意(即符合意境的旋律),后有手,手为表,意为里,外表的东西属于技巧,可以通过勤学苦练而得之,里则是一种内涵修养,是一项综合知识(系统性)的要难于表。里是源,表是里的表现形式,表里结合是弹琴人必须懂得的关系。古人云“音随意转、意与妙合”,音是指法,意是旋律。“音”随意转就是指法表现出来的音要服从旋律,“妙”指意境,就是旋律要按意境组合。通常弹奏任何器乐,指法必须服从旋律是普通常识,为什么弹秦古琴要强调指法必须服从旋律呢?因为古琴弹奏的指法多且难,同时指法的运用没有一定的规范。所以弹古琴人必须知道这种关系,应用好这种关系。
(五)外因促内因是提高自身旋律组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的知识除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外,绝大部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书本。往往渊博的知识只用在一点上,反之,遇到问题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启发、判断、创造就不可能处理好,就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麻烦。作为一个古琴家,不能只抱着古琴弹,我国的民族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很多东西可借鉴,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譬如:听京戏、听昆曲、听民歌、吟诗歌赋、甚至观棋作画、听交响乐等等都能培养情操、增强弹奏古琴的旋律组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