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共价键的类型有哪些
共价键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包括了所有的共价键(只是分类角度不同)。
按成键方式
σ键
由两个原子轨道沿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重叠导致电子在核间出现概率增大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σ键,可以简记为“头碰头”。σ键属于定域键,它可以是一般共价键,也可以是配位共价键。一般的单键都是σ键。原子轨道发生杂化后形成的共价键也是σ键。由于σ键是沿轨道对称轴方向形成的,轨道间重叠程度大,所以,通常σ键的键能比较大,不易断裂,而且,由于有效重叠只有一次,所以两个原子间至多只能形成一条σ键。
π键
成键原子的未杂化p轨道,通过平行、侧面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可简记为“肩并肩”。π键与σ键不同,它的成键轨道必须是未成对的p轨道。π键性质各异,有两中心,两电子的定域键,也可以是共轭Π键和反馈Π键。两个原子间可以形成最多2条π键,例如,碳碳双键中,存在一条σ键,一条π键,而碳碳三键中,存在一条σ键,两条π键。
δ键
由两个d轨道四重交盖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δ键,可简记为“面对面”。δ键只有两个节面(电子云密度为零的平面)。从键轴看去,δ键的轨道对称性与d轨道的没有区别,而希腊字母δ也正来源于d轨道。
按成键过程
1、一般共价键
一般共价键有时也称“正常共价键”,是为了和“配位共价键”进行区分时使用的概念,指成键时两个原子各自提供一个未成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
2、配位共价键
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是指两原子的成键电子全部由一个原子提供所形成的共价键,其中,提供所有成键电子的称“配位体(简称配体)”、提供空轨道接纳电子的称“受体”。
按成键电子偏向
1、极性共价键
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电子云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形成共价键时,由于电子云的偏离程度不同,极性键又有“强极性键”和“弱极性键”之分,但通常两个不同原子间的成键就是极性键。
2、非极性共价键
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共价键存在于单质中,也存在于某些化合物中,完全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但有的非极性分子中含有极性键)。
‘贰’ 怎样区分共价键和离子键
离子键:
定义 :使相邻的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形成原因: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 Na+、K+ ;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 Cl- ,NO3- 等
含有离子键的物质(高中要求记住的)
1 活泼金属阳离子 和 活泼非金属阴离子 形成的盐类
例如( KCl CsSO4 KNO3 Na2S 等 )
2 所有铵盐
例如( NH4Cl NH4SO4 )
3 低价金属氧化物 (注意 必须是低价 1或2价 )
例如( Na2O K2O CaO )
4 强碱 (弱碱有些并不是)
例如( NaOH KOH )
5 过氧化物 超氧化物 碳化钙 (CaC2 电石)
例如( Na2O2 CaO2 KO2 BaO4 )
注意 :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一定是 离子化合物 !!
共价键
定义: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这个高中不必学)
共价化合物 :
1 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除铵盐)
2 少数盐类 ( AlCl3 和 FeCl3 )
3 所有酸类
区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看溶于水(或其它溶剂)是否导电
高中阶段记住这些 已经足够
现在 我教你怎么区分 (最快的方法)
一般来说在高中阶段
只要你在题目中看到的化合物含有 第一主族的金属 (碱金属)
那么一定是离子键
只要你看到题目所给的化合物没有金属元素
那么是共价键 (除了铵盐)
一定要背好各种离子的化学式
‘叁’ 高中化学中共价键怎么分辨强弱
键长越长越不稳定,键长越短越稳定。
键能越大越稳定,键能越小越不稳定。
(可以想象为,一支筷子如果很长就很容易断,很短就比较难断,所以长的不稳定;
一个键含有的能量越高,你破坏那个键需要的能量也越多,所以那个键越稳定。)
但是要注意区分!键能越大越稳定,能量越大反而越不稳定!!!
‘肆’ 化学中共价键的区分
化学键有4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配位键。
离子键
通常,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离子键,如钾、钠、钙等金属和氯、溴等非金属化合时,都能形成离子键。
阳离子、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称作离子键。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1]
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
共价键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且形成共价键的多为非金属元素。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金属键
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其中金属离子被固定在晶格结点上,处于离域电子的“海洋”之中。
其他
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由于粒子对电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如果你选择理科,这些化学键的区分会在选修中系统学习,它们影响到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
‘伍’ 共价键有四种分类方法,哪四种谢谢
只有三种分类方法。
1、按成键方式:σ键(sigma bond);π键(pi bond);δ键(delta bond)。
2、按成键过程:一般共价键;配位共价键(coordinate covalent bond)。
3、按电子偏向:极性共价键(polar bond);非极性共价键(non-polar bond)。
(5)共价键中的类比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化学反应中,共价键存在两种断裂方式,在化学反应尤其是有机化学中有重要影响。
1、均裂与自由基反应
共价键在发生均裂时,成键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团),均裂产生的带单电子的原子(团)称为自由基,用“R·”表示,自由基具有反应活性,能参与化学反应,自由基反应一般在光或热的作用下进行。
2、异裂与离子型反应
共价键发生异裂时生成正、负离子,例如氯化氢在水中电离成氢离子和氯离子。有机物共价键异裂生成的碳正离子和负离子是有机反应的活泼物种,往往在生成的一瞬间就参加反应,但可以证明其存在。
‘陆’ 化学比较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心理学指出:“彼此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比较”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各类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认清知识的基本特征,获取规律性的认识,能尽快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比较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吃透大纲、通晓教材,在教学中要放得开收得拢。
学生要掌握对比的特点,能准确选择比较的对象和应比较的相关知识点。
二、比较的特点
(一)比较的快速性和有效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将相关联的知识加以比较,可以使学生对那些处于模糊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或问题快速地理解,让学生获得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比较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通过比较,可以在同中求规律,在异中求发展。比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方法和能力等在对比的过程中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获取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三)比较的启发性和联想性。教师的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和点拨。通过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产生合理有效的联想,从而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触动思维并产生灵感,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形成新的认识。
(四)比较的广泛性和可行性。比较简单易行,教学中如果使用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的方式不一而足,教学中可以采用同类对比、异类对比、前后对比、上下对比,可以一个知识点带多个知识点、旧的知识点带新的知识点或以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
比较是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相关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系统,通过对相关知识点间合理而全面的比较,以期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以下仅结合比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谈本人的几点浅见:
(一)运用比较法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氮和磷》的第一部分氮族元素,是学生继元素周期律后学习的又一族元素,它在知识体系上与此前讨论过的卤素、氧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若采用类比的方法,教学中对与前几族元素相似的地方可少讲或不讲,而突出对几个重要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教学重复,将节约的时间用于巩固练习,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较熟悉的知识之上,真正地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听来自然,接受起来也显得相当容易,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就很有益处。在接受新知识时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才能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时,也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如在进行硝酸的强氧化性这一重难点教学时,可将它与学生已较为熟悉的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相类比,通过比较、思维、迁移等学习过程后,在学生较顺利地掌握这一疑难知识点的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地避免一些重要知识的遗忘。合理地运用比较,可以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地复习相关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白磷的分子结构时,可先分析与之相近的AB4型(如CH4)分子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就可以发现:P4与CH4在结构上虽然都是正四面体型分子,但二者在结构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如结构特点、键角、每个分子内共价键的数目等,经比较可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两种典型物质的结构。
(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有的放矢,减少课堂教学中盲目性。由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一般比较熟悉,教学中通过复习为讨论新知识建立起必要的感性认识,再经过知识间的合理构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磷的化学性质时,教学中特别突出它与氮气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并从二者的结构入手,分析产生上述异同的原因,同时带动其它一些知识点(如磷的存在、白磷的保存等)的学习。通过对有关知识点的比较和辨析,达到化解难点、加强重点的目的。
(五)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真正内涵,减少繁琐的重复记忆。化学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而杂,故记忆量相当大。由于没能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许多学生感到化学易学难记,他们在学习中感到相当吃力,致使少数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学中运用比较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学中将相近的知识作比较后,学生可以明确这两个(或几个)知识点中有哪些是相同的(对此可不必再记),哪些是存在差别的(对此就要加强记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学习中的记忆量,增强记忆的效果。如在讨论磷酸的性质时,可先复习已学过的硝酸的相关性质,然后再学习磷酸的性质,最后对二者的性质作出比较,让学生明确N、P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硝酸、磷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突出对不同点的理解、记忆,便能抓住记忆的重点,提高记忆的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的地方是很多的。知识的对比、方法的对比、实验操作方法及现象的对比等等。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不同进行灵活的选择,再配合以其它教学方法,就能大辐度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柒’ 如何正确理解化学健
通过对比回忆说出化学键的类型
‘捌’ 共价键强弱如何判定
对于由相同的A和B两个原子组成的化学键:键长值小,键强;键的数目多,键长值小。
在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由大量的键长值可以推引出成键原子的原子半径;反之,利用原子半径的加和值可得这种化学键的典型键长。若再考虑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异的大小予以适当校正,和实际测定值会符合得很好。
对于共价键键长的比较,大致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共价键强度越大,则键长越小;与同一原子相结合形成共价键的原子电负性与该原子相差越大,键长越小;(例如卤素与碳原子间形成的价键)同时,键长也与该原子形成的其他化学键类型及强度有关。
(8)共价键中的类比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主要特点:
1、饱和性
在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因为每个原子所能提供的未成对电子数是一定的,一个原子的一个未成对电子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后,就不能再与其它电子配对,即,每个原子能形成的共价键总数是一定的,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各种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是定比定律(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的内在原因之一。
2、方向性
除s轨道是球形的以外,其它原子轨道都有其固定的延展方向,所以共价键在形成时,轨道重叠也有固定的方向,共价键也有它的方向性,共价键的方向决定着分子的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