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机械学科的前沿性思考
机械工程科学发展总趋势在机械工程科学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创新及进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械工程科学总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主要体现在:中国机械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的贡献不显着;中国学者提出的机械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不多;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机械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不多;国际机械领域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学者很少。总体上中国机械工程学术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滞后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界的地位。未来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和推动,一个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另一个是学科的演变进步。鉴于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和极端化(以下简称“五化”)。
Ⅱ 哪位朋友可以告诉我 有关关节(如膝关节)摩擦模拟运动试验机的知识 比如它的用途 它的销售对象 价格等。
人工膝关节生物摩擦学模拟试验是在设计和制造阶段评价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主要方法.本文介绍了球面接触型、假体力和运动直接控制型及膝关节肌肉力重建型3类人工膝关节模拟试验机及其对应生物摩擦学研究现状,讨论了3类人工膝关节生物摩擦学试验的要求和特点,详细说明了现有人工膝关节生物摩擦学试验和测试标准,指出今后还需增加动物活体试验方式,扩大模拟人体运动测量范围,并应加强多因素同时作用下人工膝关节磨损机理研究,制定统一的人工膝关节生物摩擦学试验标准. 网上找的 要想多看就得交费了
Ⅲ 为什么说摩擦跟人形影不离
地球上,摩擦现象到处可见,它常给人们带来烦恼:鞋底磨破,衣服变旧,自行车、手表损坏。有人统计,每个人需要把一半左右的收入补偿在多种多样的磨损上。多少年来,摩擦一面与人类为友,造福人类,一面又时刻在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工业品,摩擦更是它们的质量和寿命的大敌。据说,美国海军飞机飞行1小时,其磨损费比燃料费还要高。在恶劣的环境中,摩擦造成的机器失灵、零件损坏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现代机械产品向着高速、重载和高温的方向发展,摩擦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样,在人类同摩擦斗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摩擦学。通俗地说,摩擦学是研究两个物体表面摩擦、磨损和润滑三方面相互关联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物质不断损失,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力学等变化。摩擦学就是通过研究物体摩擦表面的变化,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材料和能量损失,设计出各种新型的机械产品和润滑产品。因此,摩擦学是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冶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和石油化工等多种学科领域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摩擦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广泛,包括典型摩擦件的设计,如轴承、齿轮、蜗轮、密封件、离合器等,摩擦件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的选用,还包括各种润滑材料和润滑技术的选择,对机器磨损事故分析、磨损监测和预报等。现在,摩擦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人类关节的运动和心脏瓣膜的跳动,形成了生物摩擦学和摩擦心理学等分支。最近,有人根据地壳移动学说,联系到山、海和断层的形成,认为火山爆发、地震的发生也同摩擦学有关。这就是所说的“地质摩擦学”。摩擦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技术学科,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世界能源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一最终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摩擦而消耗。若能减少一些摩擦,就可节约大量能源。近年来,各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研究和开发摩擦学,调查本国的摩擦学现状。他们得出共同结论:如能在工业上推广运用摩擦学的现有知识,差不多可以增加国民总产值的1%,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Ⅳ 什么叫生物摩擦学
以生物的摩擦、粘附及其润滑为中心,基于生物体材料的流变性质,研究摩擦行为及其与结构、材料等生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
Ⅳ 佟金的主要研究领域
土壤动物表面形态、表面材料性能、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工程高效节能仿生设计中的应用;天然生物表面、生物摩擦学及仿生摩擦学;生物材料结构性能及仿生材料;生物几何形态仿生及逆向工程理论与方法;动物肢体结构仿生。
Ⅵ 葛世荣的科研成果
葛世荣校长 是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机械摩擦学和可靠性工程研究,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目前,从事生物摩擦学、摩擦学非线性理论、救灾机器人和矿山机械可靠性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并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
他先后提出了零件可靠性设计的拉格朗日乘子法以及摩擦传动的可靠性理论,并广泛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事故治理、摩擦传动可靠性分析等重要工程领域,获得成功,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并多次被SCI、EI、CSCD等收录130余篇(次),被SCI、CSCD等引用100余篇(次)。
葛世荣教授的科研成果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并多次应邀出国讲学与合作研究。出版《摩擦学的分形》、《摩擦学导论》、《矿井提升机可靠性技术》、《矿山机械可靠性设计》等着作。
Ⅶ balkan tribological association 是什么期刊
巴尔干半岛的摩擦学协会。 这个杂志是研究摩擦学的。。。在巴尔干半岛,技术摩擦化学;复合材料力学、摩擦学、高分子材料;特殊材料军用和航天技术;动力学、热力学和化学过程机理;生物摩擦学生物摩擦学、摩擦磨损、生物技术;润滑-固体,半液体润滑油,润滑油和润滑油的添加剂,表面现象。在存在的磨损润滑油润滑性能的燃料;生态摩擦学;摩擦学在科技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管理与组织的生产;机械故障等;
也都有涉及到,总体来说就是一份定期出版,写这个摩擦协会的资料的杂志。
望采纳哦~
Ⅷ 摩擦学原理的目录
第1篇润滑理论与润滑设计
第1章润滑膜特性
1.1润滑状态
1.2润滑油的密度
1.3流体的黏度
1.4非牛顿特性
1.5润滑剂的湿润性
1.6黏度的测量与换算
参考文献
第2章流体润滑理论基础
2.1雷诺方程
2.2流体动压润滑
2.3接触问题的弹性力学基础
2.4弹性流体动压润滑(入口分析)
2.5润滑脂的润滑
2.6润滑状态图
参考文献
第3章润滑计算的数值解法
3.1雷诺方程的数值解法
3.2能量方程的数值解法
3.3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数值解法
3.4多重网格法求解润滑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章典型机械零件的润滑设计
4.1滑块与止推轴承
4.2径向滑动轴承
4.3静压轴承
4.4挤压轴承
4.5动载轴承
4.6气体轴承
4.7滚动轴承
4.8齿轮润滑
4.9凸轮润滑
参考文献
第5章特殊流体介质润滑
5.1磁流体润滑
5.2微极流体润滑
5.3液晶润滑
5.4水薄膜润滑中的双电层效应
参考文献
第6章润滑状态转化与纳米级薄膜润滑
6.1润滑状态转化
6.2纳米液体薄膜润滑
6.3纳米薄膜润滑数值分析
6.4纳米气体薄膜润滑
参考文献
第7章边界润滑与添加剂
7.1边界润滑及其类型
7.2边界润滑的理论
7.3润滑油的添加剂
参考文献
第8章润滑失效与混合润滑
8.1粗糙度及材料黏弹性对润滑失效的影响
8.2流体极限剪应力对润滑失效的影响
8.3温度效应对润滑失效的影响
8.4混合润滑状态
参考文献
第2篇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
第9章表面形态与表面接触
9.1表面形貌参数
9.2表面形貌的统计参数
9.3表层结构与表面性质
9.4粗糙表面的接触
参考文献
第10章固体摩擦与控制
10.1摩擦的基本特性
10.2宏观摩擦理论
10.3微观摩擦理论
10.4滑动摩擦
10.5滚动摩擦
10.6摩擦的其他问题与摩擦控制
参考文献
第11章磨损特征与机理
11.1磨损的分类
11.2磨粒磨损
11.3黏着磨损
11.4疲劳磨损
11.5腐蚀磨损
参考文献
第12章宏观磨损规律与磨损理论
12.1摩擦副材料
12.2磨损过程曲线
12.3表面品质与磨损
12.4黏着磨损理论
12.5能量磨损理论
12.6剥层理论与疲劳磨损理论
12.7磨损计算
参考文献
第13章抗磨损设计与表面涂层
13.1润滑剂与添加剂选择
13.2摩擦副材料选配原则
13.3表面涂层
13.4涂层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14章摩擦学实验与状态检测
14.l摩擦学实验方法与装置
14.2磨损量的测量
14.3摩擦表面形态分析
14.4磨损状态检测
14.5磨损失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篇应用摩擦学
第15章微观摩擦学
15.1微观摩擦
15.2微接触与黏着现象
15.3微观磨损
15.4分子膜与边界润滑
参考文献
第16章金属成形摩擦学
16.1成形中的力学基础
16.2锻造摩擦学
16.3拉拔摩擦学
16.4轧制摩擦学
参考文献
第17章生物摩擦学
17.1生物软组织的力学基础
17.2关节润滑液的特性
17.3人和动物关节的润滑
17.4人工关节的摩擦与磨损
17.5其他生物摩擦研究
参考文献
第18章空间摩擦学
18.1空间机构与空间摩擦学的特点
18.2空间摩擦学性能分析
18.3空间润滑剂
18.4空间润滑特性
18.5加速寿命试验及其装置
参考文献
索引
Ⅸ 周仲荣的科研经历
主要从事摩擦学及表面工程(微动摩擦学、生物摩擦学、摩擦噪声等)的研究,主持或参加的课题50余项,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拔尖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重点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四川省跨世纪人才基金等多项人才基金、航空铝合金的微动疲劳磨损行为研究(法国航天)、电缆的微动疲劳失效(加拿大水电部) 、微动摩擦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
Ⅹ 摩擦学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1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掌握机械、材料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研究队伍,有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摩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由于摩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以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业界有大量的工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应用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模式开始从以分析摩擦学现象为主逐步向着分析与控制相结合,甚至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修和改造逐步进入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领域。
(4)交叉学科的发展。摩擦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学科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这是摩擦学发展的显着特点。主要的交叉学科如下: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及微机械学等。
当今,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对摩擦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流体润滑理论
以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理论的建立是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现代计算机科学和数值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许多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目前薄膜润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将成为今后润滑研究的新领域。
1.2材料磨损与表面处理技术
现代材料磨损研究的领域已从以金属材料为主体扩展到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研究。表面处理技术或称表面改性是近20年来摩擦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它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使材料表面层获得特殊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以适应综合性能的要求。就学科发展趋势而言,复合性材料的研究是材料科学的重点方向,而表面改性技术实质上就是研制表里具有不同材质的复合性材料,因而受到摩擦学者广泛的重视。
1.3纳米摩擦学
纳米摩擦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即从原子分子尺度上揭示摩擦磨损与润滑机理,从而建立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特性之间的构性关系,这将更加符合摩擦学的研究规律.目前,纳米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材料微观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以及表面和界面分子工程即通过材料表面微观改性和纳米涂层,或者建立有序分子膜润滑,以获得优异的减摩耐磨性能。当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磁记录装置以及超精密和微型机械。纳米摩擦学是摩擦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发表,并出版了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