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法一:实现价值理论的自然科学化
实现价值理论的自然科学化就是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作为假设前提,把人类社会的价值运动辩证地还原为一般的物理化学运动,并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各种价值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分析。具体途径: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并实现对于价值的统一计算。
2、方法二:建立社会科学与价值理论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在价值理论实现了自然科学化以后,就要将价值理论延伸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所有社会现象都可以找到它的价值动因,所有社会规律都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变化规律来描述。
建立社会科学与价值理论广泛而深入的联系的具体途径:从价值角度看世界,由最大有序化法则推导出广义价值规律,并把它推广应用到其它社会科学领域。
社会科学的性质
1、概念化。将关于事物的朴素印象,上升至对事物必然性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借助概念。概念化即意味着学术化,是跨越日常经验至学术经验的必须手段。概念化须符合逻辑推演,符合形式逻辑。
2、理论化。社会科学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和简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说,社会科学应当形成对经验更有概括力的认识,应当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机制,更加低成本地掌握和运用社会规律。
3、范式。一套具有共识性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构成社会科学范式。社会科学范式提供一整套的认识、解释经验现象和理论问题的框架和路径。
4、学科化。科学范式与教育体制、研究制度及其它科学制度结合形成学科。社会科学的学科化,可以使社会科学相对独立地发展演化,使理论具有相对自主演进的可能,使社会科学研究较低成本地组织起来。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对新经验的回应,而不是理论自我演进的结果。
㈡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有哪些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
2、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3、实证性与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对社会科学中三个基本关系(定性与定量、个体与整体、事实与价值)的辩证解决,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精神,又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相结合的,因而,它们可以构成适应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方法论基础。
(2)社会研究策略方法扩展阅读
马克思曾预言:“科学只有从自然科学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统一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一百多年来,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均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尤为突出,不仅深入到了自然界的宏观领域、宇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还深入发展到了人类机体(包括大脑)和人类社会领域,而且这两个方面仍在不断地进行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社会科学(包括思维科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之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的这种不断地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称之为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
㈢ 社会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
(1)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东北财大2007年研)
(2)什么是社会研究的方法论?试述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中财2010年研)
答:
(1)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a.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b.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c.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d.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e.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实地研究;d.文献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
③具体方法与技术
具体方法与技术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资料收集和分析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与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包括: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③资料的收集;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㈣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每一种总研究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也存在一定优缺点。
调查研究适用于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实验研究适用于探索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验的类型有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标准试验和准实验。
文献研究适用于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和纵观分析,类型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分析。
实地研究适用于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它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㈤ 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三种
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大致有逻辑分析、经验判断和试调查三种。
根据不同的要素(目的、时序、范围、性质等),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描述型和解释型研究;依时序可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依调查的性质,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依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大类。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研究在调查方式、方法、适用范围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5)社会研究策略方法扩展阅读:
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它是一个由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等。
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各阶段都有其具体工作内容。
㈥ 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社会工作研究是一个具有逻辑的自愿活动,为社工查阅文献、着手设计和推行研究,并在一个问责性日益突出的年代对实务进行评估,以反馈给个人或提升计划效果等研究工作奠定基础。那么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1、问卷调查方法
(1)问卷分为: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
(2)问卷结构:①封面信:调查者的身份、研究目的和内容、对象选择方法、保密塬则,署名研究机构的.名称;② 指导语:说明问题细节及回答要求; ③问题和答案:问题是核心,有态度、行为和状态叁种类型;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3)问卷设计塬则:①以回答者视角为主,即问题和答案容易被回答者认可,容易理解和回答,用时长度恰当;② 考虑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如回答者是否愿意、有无能力等; ③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和资料处理方法等因素,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4)问卷设计步骤:①进行探索性工作;② 设计问卷初稿(卡片法和框图法);③试用和修改;(5)答案设计: 封闭式问题答案必须满足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开放性问题,空间大小要合适;
(6)关于语言:简短明了,避免双重含义,不要有倾向性,对敏感问题注意提问方式;
(7)关于排序:被访者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封闭式问题可以置于前面,行为、态度、背景、敏感的问题放在后面,从而利于被调查者进入答题状态,提高问卷回答的完整度;
(8)关于题数:所花时间越短越好,最好在 30 分钟左右完成为宜。
2、个案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从整体上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组织、社区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寻找塬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升绩效是个案研究的目标;
(2)个案研究特性:①非正式,即可以不拘时间、地点并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② 手段和资料多样化;③详尽深入,即对个人生活史及有关文献都加以考虑,注重主观感受;④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3、行动研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起参与“研究”和“行动”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特点:①目标在于解决问题,改善实践本身和优化实务工作者之工作情境; ② 对象是行动者的实践情境;③研究者就是实务工作者,通过研究与行动的配合,提高改造社会实践的能力;④研究者与行动者进行伙伴式合作,边行动边研究; ⑤研究成果不具有推论性;⑥ 研究效果在于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实务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增强实践能力;
(2)行动研究类型:按照研究侧重点分类: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根据参与者对自己行动的反思:行动中认识;行动中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思;根据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㈦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1)含义:依据问卷,针对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收集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调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状态特征。
(2)类型: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
(3)结构: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等部分。
(4)设计原则:
问卷要有信度与效度
考虑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以回答者视角为主
保证操作可行性
(5)评价
优点:
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丰富的资料;
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时间段内访问众多对象可以节省不少资源。
缺点:
问卷调查要求调查员有较好素质,这在大规模研究中较难达到;
问卷调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对地域和职业往往有要求;
某些类型的问卷调查中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实验研究
(1)含义及要素
实验研究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把研究问题置于特定场景中,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策划,使得所研究量变及其关系得以体现。
※三对要素A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实验刺激,因变量是受试者的反应。
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B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C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在实验前分别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状况;后测是在试验后再测两组的因变量状况。
实验组变化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
(2)常用类型
A标准实验设计
①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该指标的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组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③所罗门四组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整合了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用随机方式把对象分为四组,控制组和实验组各两组。对一个控制组和一个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另一个实验组和另一个控制组仅进行后测。如果前测确实引起某些后果,这些结果就可能通过两个实验组结果的比较和两个控制组结果的比较而得。
B实验设计
①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
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简单的时间序列设计不要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间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间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自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认为干预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组实践序列分析。多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将形成非对等控制组设计与时间序列分析结合,研究者在干预前后同时对实验组与非对等控制组的某些变量进行若干次测量,对两组因变量的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就可发现干预效果。访谈法
(1)深度访谈
深度访问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反复的面对面交谈,借研究对象视角把握其用自己语言表达的生活经历和状况。深度访问通过研究者在访问过程中与被访问者的互动,由浅入深,把握研究对象面临问题的状况及后果,原因机制,核心原因,可变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较深入的搜寻对象的特定经历和动机的主观资料,体现个别化原则。
深度访问可在个案社会工作中运用,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把握服务对象的经历及背后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组社会工作中,深入剖析组员的“人在情况中”状况,协助大家舒缓和解决问题。
(2)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是将许多的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集体访问。
※焦点小组的访问不仅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互动过程,而且是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焦点小组的规模不容太大,事先应告知主题、要求、时间、地点等,主持人采用语言技巧,发挥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励成员自由发言,积极表达意见,“不批评是其重要原则”。
※焦点小组注重发挥团体动力,通过多层互动提升有利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总体质量,更好达到服务目标。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详,历史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发展过程及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高绩效是其目标。
(4)拓展个案法
拓展个案法以反思性科学为方法论基础,采用参与观念法,以双方的互为主体性为场景假设,从而,从“特殊”到“一般”,从“微观”移到“宏观”,并将“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以预测“未来”,实现理论重构。
17:05:40
问卷调查
(1)含义:依据问卷,针对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收集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调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状态特征。
(2)类型: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
(3)结构: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等部分。
(4)设计原则:
问卷要有信度与效度
考虑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以回答者视角为主
保证操作可行性
(5)评价
优点:
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丰富的资料;
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时间段内访问众多对象可以节省不少资源。
缺点:
问卷调查要求调查员有较好素质,这在大规模研究中较难达到;
问卷调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对地域和职业往往有要求;
某些类型的问卷调查中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实验研究
(1)含义及要素
实验研究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把研究问题置于特定场景中,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策划,使得所研究量变及其关系得以体现。
※三对要素A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实验刺激,因变量是受试者的反应。
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B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C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在实验前分别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状况;后测是在试验后再测两组的因变量状况。
实验组变化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
(2)常用类型
A标准实验设计
①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该指标的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组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③所罗门四组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整合了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用随机方式把对象分为四组,控制组和实验组各两组。对一个控制组和一个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另一个实验组和另一个控制组仅进行后测。如果前测确实引起某些后果,这些结果就可能通过两个实验组结果的比较和两个控制组结果的比较而得。
B实验设计
①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
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简单的时间序列设计不要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间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间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自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认为干预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组实践序列分析。多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将形成非对等控制组设计与时间序列分析结合,研究者在干预前后同时对实验组与非对等控制组的某些变量进行若干次测量,对两组因变量的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就可发现干预效果。访谈法
(1)深度访谈
深度访问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反复的面对面交谈,借研究对象视角把握其用自己语言表达的生活经历和状况。深度访问通过研究者在访问过程中与被访问者的互动,由浅入深,把握研究对象面临问题的状况及后果,原因机制,核心原因,可变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较深入的搜寻对象的特定经历和动机的主观资料,体现个别化原则。
深度访问可在个案社会工作中运用,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把握服务对象的经历及背后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组社会工作中,深入剖析组员的“人在情况中”状况,协助大家舒缓和解决问题。
(2)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是将许多的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集体访问。
※焦点小组的访问不仅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互动过程,而且是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焦点小组的规模不容太大,事先应告知主题、要求、时间、地点等,主持人采用语言技巧,发挥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励成员自由发言,积极表达意见,“不批评是其重要原则”。
※焦点小组注重发挥团体动力,通过多层互动提升有利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总体质量,更好达到服务目标。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详,历史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发展过程及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高绩效是其目标。
(4)拓展个案法
拓展个案法以反思性科学为方法论基础,采用参与观念法,以双方的互为主体性为场景假设,从而,从“特殊”到“一般”,从“微观”移到“宏观”,并将“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以预测“未来”,实现理论重构。
17:05:54
㈧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有哪些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
2、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3、实证性与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对社会科学中三个基本关系(定性与定量、个体与整体、事实与价值)的辩证解决,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精神,又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相结合的,因而,它们可以构成适应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方法论基础。
(8)社会研究策略方法扩展阅读: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1、复杂性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社会科学往往又较多地涉及“应该”“愿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判断较强地依赖于观察者的思想动机,受到众多内外变量的制约,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人们很难从这些随机因素背后找出必然性因素,很难从思想动机中发现其客现动因,这就给社会科学进行精确、客观的分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而只能大量地采用定性分析的手段。
2、依赖性
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难验证性
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社会事物的运行容易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并会引起一些不可预测的灾难,因而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许多社会科学的假设、预言难以在短期内和较小范围内得以验证。
4、主观性
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特别是民族感情和阶级感情),诱导人们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观的、非理性的观察态度,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社会科学”,而且互不妥协,各自为政,从而严重阻碍着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㈨ 社会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容、实质和规律,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 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有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那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那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如历史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一样,人类的认识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样,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一论述,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 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在量变阶段,社会面貌总的说是稳定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质变、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过程“中断”,表现出发展的非连续性。发展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说:“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三) 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有所抛弃、有所发扬,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辩证的否定。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周期之后,第三阶段的食物击中了前两个阶段食物各自的积极因素,成为更高级、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矛盾双方斗争此消彼长或次长比的复杂性,由于人们认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事物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表现为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列宁说,历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样笔直又笔直。毛泽东说:“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观,既要反对历史循环论,又要反对历史直线论。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历史辩证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在实践中自觉走曲折前进的道路。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史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是因为:
第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拥有的生产能力决定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第二,历史是一个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需索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发展则是自觉地、有意识的。二者的区别,集中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主题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实践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选择并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确选择或错误选择,还包括最优选择、次优选择等。同样是正确选择,是最优的还是次优的,对于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没有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于人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辩证的决定论。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认识社会历史,离不开现代人的眼光。但是,后人在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列宁说:“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离开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用个人的好恶、主观的模式等,去剪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历史的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二是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我们要把这两种真实统一起来,离开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无从发现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而仅仅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又远远不够,还必须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把握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历史复古主义。对于历史遗产 要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过程和阶段,确立和设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宣召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路径,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型,做到在某一时间和过程发生之间未雨绸缪,掌握主动。
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现,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透过偶然认识必然,便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于“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对历史的反应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
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以科学抽象和逻辑的方式把我社会历史进程,就其实质来说,依然是历史的方式,它“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㈩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
社会研究方式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基础性知识,分类维度不同,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略有差异。
根据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社会研究有4种基本方式: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文献法。
根据以定性—定量为区分维度的划分法,社会研究的4种基本方式为: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其中调查研究指采用定量方式的问卷调查和结构化访谈法。实地研究为采用定性方式的参与观察,个案访谈等无结构观察、访谈法。具体可以参考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