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运用美术鉴赏的5个方法去分析艺术作品
首先艺术鉴赏始终饱含着鉴赏者的情感。艺术作品充满着艺术家倾注的情感,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首先要体验到艺术作品中所含的情感。为作品的传达的情感所打动。接受作品。
其次,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不能消极的刺激,而兴发情感而去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接收作品。第三。通过鉴赏者的联想想象,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完满,我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这创作时总会留下。大量的想象余地在鉴赏作品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习惯。通过想象联想将作品提供的信息在头脑中构建的十分丰满。
最后。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对于建厂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鉴赏者必须切身体验不能只感觉表层的审美愉快。真正领略艺术的真谛。
2. 散文分析结构思路
内容摘要:本文在概括散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从抓问眼、理线索、析句子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散文结构既可以把握住文章思路,又可以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更能准确体会作品立意,为散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散文 阅读 结构 角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散文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散文,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因此,准确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是散文阅读的基础。
散文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说理、杂感随想、哲理感悟。这三类散文的结构特点虽然会略有不同,但共同的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语言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通过把握文章结构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抓文眼。诗有诗眼,散文也有它艺术的“眼”。散文的文眼指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话。它并非指某个字用得巧妙,某句话显得警策,它是主题思想的凝聚点,艺术意境的聚焦点,艺术结构的结合点,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散文的眼显示着作者的行文的脉络,抓住了它,作品的结构就得到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散文的“眼”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一个画面,如《背影》中的背影;它可以是一个事物,如《荔枝蜜》中的蜜蜂;也可以是一个景致、一个细节、一种色彩等等。
文眼的位置出现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出现在标题。如梭罗的《寂寞》,虽题为“寂寞”,但作者要表达的恰好是“不寂寞”,起到了强调作者感情思想的作用。②出现在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眼就是开始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围绕“心里颇不宁静”展开,随物赋形,但丝丝穿眼,“不宁静”成了文章内容的中心点,“不宁静”成了文章结构的凝聚点。③出现在篇末。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是神来之笔,不但揭示题旨,而且这样的结尾收得有“味”,更饱含了深深的哲理。
2.理线索。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在阅读时如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那么,如何快速地抓住文章的线索呢?抠出文章的关键词句,就能够迅速地抓住线索。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我们抓住这些词语、句子,就能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如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以“灯光”为线索,叙写了三种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的灯、爱尔克的灯和心灵的灯,从中分析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的思想,进而激励青年去寻找光明之路。
3.析句子。
①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如《谈骨气》一文开篇第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不仅仅管着第一段,而且管着全文,是对全文的总说,全文的中心句。
②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及语篇指示语。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把握段意,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③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在第二段和第一段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单是”说明百草园还仅仅不止这些,也强调出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总之,散文教学可以从文眼、线索、关键句三个角度发现作者的用心和追求,准确地把握散文的结构艺术,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品的立意。
3. 摄影作品赏析要怎么写
赏析摄影作品步骤如下:
1、可看拍摄思路和构图手法,好的作品布局合理,内容表现清晰。
2、架构紧凑,遥相呼应,给人以美感。
3、也可用光线和色彩角度欣赏,好的作品注重色彩和光的呈现,有鲜活的感觉。摄影艺术是通过色彩、影调等来塑造形象。欣赏摄影作品从构图、用光、影调等能被欣赏者直接感观的基础要素入手,这些要素不仅是构成一幅作品的基础,也是欣赏者感受和认知摄影作品的艺术前提。
曝光和光影关系,描述该作品曝光如何,试分析其曝光用意。一般曝光都是比较始终,通常与光影关系一起去分析:
描述其光影构成,亮部突出了什么,暗部又如何,亮暗部关系,行成了什么效果,低光侧光逆光等等,尝试分析。
色彩关系和造型,通常颜色与造型向结合,去分析其颜色的搭配。主体颜色是什么样的,其颜色主题,颜色冷暖,饱和度高低,尝试分析用意:对比色的作用,互补色的作用等等。造型搭配上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构图与景深。
构图,主体在画面上的主要呈现位置,画面呈现是否达成一定规律,画面分割形式,画面是否有几何感,是否突出空间关系,纵深效果等。
景深,景深大小对构图的影响,作品景深效果,前景对景深的影响,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4. 美术作品分析怎么写
1、首先,分析作者的时代背景
2、从画派或者绘画手法来分析作者的技法
3、分析画作内容所表达的时代含义与文化信息
4、总结画作的总体意义
设计作品可以分为造型和色彩。此外贯穿于作品之中的还有设计者如何运用构图,以及对形式美的表现。更重要的还有作品的中的创意,以及作品本身的内涵和设计者自身修养的体现。
就画面的表现而言,造型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作者对于点线面大小,聚散,空间的安排,画面的分割,特别还有画面中不同元素之间节奏,韵律的重复和变化都是很重要的。当然构图学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绘画作品的鉴赏和设计很相同,区别并不是很大。因为设计是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因此画面中相对的概括和提炼的能力就绘画而言更较突出。其他的大致相同,简而言之,就是画面要在视觉上然人们产生共鸣,更要在精神上给人们以收获。
美本身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是部分伟大的作品,其中的美似乎是永恒的。这种永恒则与主题、语言相关联。主题过于狭隘的基本与永恒的美告别了。但不论具体的主题为何,只要这种主题可以引发阐释或者误读,从而形成一个更广范围的主题,则他就不是狭隘的。然而这种误读和阐释必须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看《马拉之死》,即使我们不知道马拉是谁,我们通过死亡这个主题,通过大卫的语言,从中感受的悲壮是不容质疑的。如果我们为小布什画一个《美国总统小布什肖像》,即使小布什再英俊、画家功利再高深,只要我们无法从“小布什”的神态中看到一种根深于人性的东西,这幅画就不具有永恒的美。如此,我们总是强调一种诗性的语言。唯有这种不精确的、易误读的、具有象征的、易演绎的语言才可以胜任永恒之美的下层支撑。
拓展资料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包括纯美术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
其中纯美术作品,是指仅能够供人们观赏的独立的艺术作品,比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钢笔画等。实用美术作品,是指将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体相结合,物体借助于美术作品的艺术品位而兼具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陶瓷艺术等。
近现代名画家的一些美术作品有:西方的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格尔尼卡》、《梦》,梵高《星夜》、《向日葵》,中国近现代的齐白石《虾》、《不倒翁图》、《花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徐悲鸿《巴人吸水图》、《奔马图》、《九方皋》、《田横五百士》,《傒我后》张大千《山水》、《仕女》、《黄山松》、《四屏大荷花》,吴冠中《北国风光》、《长江万里图》、《狮子林》,朱宣咸《夜》、《旭日红梅》、《迎风》、《今天是儿童节?!》,陈丹青《西藏组画》,陈逸飞《黄河颂》、《古桥》、《踱步》、《大提琴手》等。
(资料来源:网络:美术作品)
5. 如何分析设计作品的原理从哪些维度去拆解
《如何去分析设计作品的原理,从哪些维度拆解?》
谢谢邀请。我是汤帅,一个PPT自由设计师,承接PPT定制。
“怎样拆解和将一个好作品的设计关键点凝练提取”,而不至于“每次看完就赞叹,然后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点”,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课题,我得出了一些要点,希望有所帮助。
一、捕捉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感觉
如图:
如上面两张图 ,最左边位置的图片就是整个作品,中间位置的图片描述的是一般人“观看这张作品的时候的视线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张图都会有一点点缺陷,导致观看这两张海报时照片的时候人的视觉顺序不会非常顺,所以我在最右边位置的图片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我们可以调整后,作品的视线顺序会更顺,可能心情会顺着作品的流动而变得更好。
三、仔细比对你产生的感觉和作者想要造成的效果是否一致?
这一点要理解的就是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比对你产生的感觉和你觉得作者可能想让你造成的感觉,这二者是否会形成一个一致性。如果是的话,那么说明这个作品设计得非常成功,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到底在版面设计字体配色形状图片的运用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修改?
四、你会怎么处理,设计细节怎样提升?
最后一步才是关于作品设计的技术实现问题,哪里有遗漏、哪里可以更好,往往很多人最关注这一步,但我觉得这样做方向完全是错误的。
很多的拆解讲的都是这个作品本身的内容,但是我觉得远远不够,这只是最基础、而且可能是最后的一个步骤。
因为作品都是给人看的,如果别人的感觉不好,作品本身的技术再多都没有作用,所以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观众的感受,而不是设计细节。
而你作为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时,一定要捕捉好自己的感受,然后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比对,这才是正确拆解一个作品的思路。
今日互动:你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呢?
P.S:我是汤帅,承接PPT定制,有需要可以留言联系我。
P.P.S: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赞吧!
6.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不管中外文都是类似的,我们小时候经常说时间地点人物等就是这个意思.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层层第进,步步分析.
首先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刚才提到的几个部分,也是它的表层分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这一部分很简单,不用多说.但是如果是外国作品,由于文化的隔膜可能要努力一下咯.
第二步,是对文章思想的分析.我认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带有作者的影子,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分析深挖包含在文章文字下面的思想.这一部分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查阅资料来进行的.如果遇到意识流的文章就更难懂了.要学会体味作者深藏其中的意义.
最后,任何的作品都有其意义所在(现实意义).因此要看到它对现实的作用对实际的影响.
这是我对文章分析的一般步骤,呵呵,多提意见,大家讨论。
7. 平面设计中 对一个好的作品如何做分析 从哪几个方面谢谢 越详细越好
1、创意。
创意是平面设计的第一要素,没有好的创意,就没有好的作品,创意中要考虑观众、传播媒体、文化背景三个条件,即不同的作品需要迎合不同受众且恰如其分的传递创意的主题。
2、构图。
构图就是要处理好在一个有限的版面内将图形、色彩和文字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做到合理化排版,同时要求新颖,合理和统一。
3、色彩。
设计的平面作品需要考虑画面色彩的综合搭配、明暗对比等。在运用方面上注意调和、对比、平衡、节奏与韵律。
(7)作品分析思路及方法扩展阅读:
平面设计的创意思路:
1、定位,根据设计要求和表现内容,推出主题,同时进行风格定位。
2、想象,根据内容和主题,发动经验,进行联想与想象,增大与主题相关意象的容量。
3、选取,从联想到的多个意象中选定一个或多个较为成熟的意象。
4、推敲,根据受众群的审美趣味和理解能力,确定设计风格,推敲意象表达方式(构图、色彩、肌理等)。
5、加减,与文案相加,形成整体设计风貌,必要时对意象表现进行舍弃处理,保证设计的整体感、视觉冲击力与美观度。
6、调整,“调整”即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调整是在美观性原则的指导下,添加、删减造型元素,变化各部分大小与比例关系,最终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调整过程贯穿制作的始终。
8. 怎样写电视作品分析
1.在看电视作品过程中用笔和纸认真记电视作品的有关的重要内容; 2.写的过程中注意从多角度来进行解析,角度一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声音,画面,灯光,色彩,细节等等; 3.列好提纲,进行评写; 4.注意它不同于观后感,应该以分析为主,远比观后感要全面的多,结尾要深刻. 注意:可以在评论中提出设问,但后文一定要解答,这样可以显的很有层次,批卷的老师更会注意这样的卷子,印象分立刻大大提升.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 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题目:观看专题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跨越十一世纪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作者:山东有线电视台 钱景芝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二、 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 通过编导的以上努力使这个文化历史类专题片变得生动好看,不枯燥,似流水般涓涓而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跨越十一世纪,领略到古老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