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分析影响组织的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状况分析
2、宗教信仰分析
3、价值观念分析
4、消费习俗分析
社会文化对组织的作用,至少有三种作用:
第一、 社会文化对组织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社会文化对组织的制约作用。
第三、社会文化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B. 研究企业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其目的在于寻找出该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生成和露发展的内在规律。显然,企业文化分析是企业文化调查的继续,企业文化调查的深棚入和展开,在思维上是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事实上,企业文化调查与企业文化分析这两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在时空上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
企业文化分析的意义就在于:缺少了这一环,就不能从整体上和本质上真正把握一个企业所呈现出来的企业文化特质和缺陷,也就不能为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实践真正飞指明道路和方向。
(2)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扩展阅读
企业文化的意义
1、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
2、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的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
3、企业文化能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员工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员工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企业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企业。
4、企业文化能赋予员工的荣誉感。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多追求荣誉感。
5、企业文化能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一个企业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公司员工的生存,企业繁荣了,员工们就会引以为豪,会更积极努力的进取,荣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显。
C. 全面解释下:文化因素分析法
文化因素分析法
http://www.jqagri.com/shi/shehui/wenhua/200711/15509.html
其要义简单讲就是分析出一个考古学遗存内部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的组成情况,以认识其文化属性.即确定它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位置。”1j文化因素的内涵“几乎可以包括所有的考古遗存及其特征,它既可以是一些具体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是建造这些遗迹和制作这些遗物的技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精神文化领域的内容.如文化习俗等。-[2 3所以文化因素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既可以大到一个考古学文化,也可以小到一件器物。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侧重。文化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应用,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不明确到明确的过程。文化因素分析法,在理论概念形成之前,人们在研究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运用。在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中.1981年6月,俞伟超先生在楚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的发言中已经提出用这种方法讨论楚文化的结构,根据各种文化因素的不同关系将楚文化分为若干区域类型J。1985年6月.他在楚文化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正式提出文化因素分析法的概念
D. 您好,考古学的四大功能分别是什么
考古学目的:
考古学以实物为研究对象,因此,对古代遗物、遗迹进行描述与分类,对遗物、遗迹的年代作鉴定,并判明其用途与制造方法等,都是考古学者的基础工作。
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尽可能完备的实物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的方式,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因而不能见物而不见人。
考古学作用:
通过对古代遗址和古代器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从而弥补史料的不足。特别是对于那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要了解那时的情况,考古工作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夏商周的历史情况,史书记载非常少,留传史料也不多,那么通过考古工作来研究那时的文明程度、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就非常重要了。至于更早期的人类历史,根本就没有历史记载或只有神话传说,比如石器时代,那就只有通过考古工作来进行研究了。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分析的对象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
位,
一个分析单位文化因素的构成主要从来源和性质两方面考虑
(包括自身文化因素和外来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另外,文化因素
分析应和文化分期结合起来
作用:
确定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
划分地方类型和探讨文化中心区问题;
追寻考古学文化源
流;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
传播、融合和人口迁徙;
探讨考古学文化在各大区系中
的地位和作用。
E. 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近,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相反,我们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加强对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对腐朽文化的抵制,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侵蚀,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摆到战略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保证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的向心力。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就和光明前途,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为凝聚力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党80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特别是坚定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就越有保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必将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科技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迸发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如果我们忽视文化建设,文盲、科盲充斥,就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教育作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发展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以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激活人们的创造潜能,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F. 文化因素在人类认识和行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文化因素所包含的 100是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
文化因素在人类认识和行为过程中所发挥的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的认识和行为过程不断的提升文化,而文化因素反过来促进人类意识和行为!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文化因素促进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对于社会制度的建立,对于人类行为的渗透,审美兴趣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变迁等等。
G. 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文化属性
晕,lz牛B,让别人帮你做考研题,这也就算了,可你竟然一分都不给,佩服
H. 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的学说成果
共有十九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百越内部族群的历史变迁及百越与周邻族群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根据汉文史籍的记载,从上古时期的“三苗”、“十蛮”、“八蛮”、“七闽”等族到周末秦汉之际“百越”内部的“句吴”、“于越”、“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干越”、“扬越”等,说明了百越内部族群构成的复杂性。探讨百越支族的文化特性及百越与他族的文化交流一直都是百越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先秦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历史地理该说》通过对史料的钩沉,结合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存,对该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发展态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尤其是关于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重心在江北地区、文化发展层次先北后南及战国时期楚文化势力变迁与长江下游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等观点对于百越民族史,尤其是吴、越历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会议中对百越支族的探索,集中在对我国西、南部各百越支系族群的文化及属性的探讨。贵州考古工作者通过《贵州北盘江流域“鲁容—白层遗址群”文化因素与古代族群》及《北盘江流域考古新发现》两文为我们介绍了贵州最新的考古发现,对先秦至历史时期北盘江流域考古学文化传统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说明了其在百濮与百越族群文化交流上的特殊地位。《桂东北和西江中游区东周越人土坑墓及族属探讨》通过对墓葬中陶器属性的分析,理清了东周时期不同阶段内西瓯、骆越势力在该地消长的动态过程。《洞庭苍梧族属考》对比了先秦时期岭南、湖南地区的同类考古学文化,综合各类历史文献提出苍梧人曾是荆楚地区原着居民、后迁入岭南又称骆越、是今壮侗语族祖先的观点。《东山文化与“瓯骆国”问题》全面分析了东山文化内涵与多元因素的构成,以考古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复原了红河下游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阶段的“文郎国”与“瓯骆国”历史。《西南夷初探》在仔细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西南地区不同的青铜文化内涵,初步分析了西南夷内部各君长的分布范围。《巴人崛起与西渐的考古考察》以巴蜀族群的考古学文化表现为基础,分析先秦时期巴蜀文化发展、扩张的经济动因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问题。
部分学者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对考古学物质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新石器至先秦时代百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关系。在百越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带,这种关系往往表现为中原-华夏对百越的影响,如《岭南龙山时代文化的多元性》论述了龙山时代岭北文化传入对岭南土着文化传统的冲击及其在不同区域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试论闽越文化中的徐、舒文化因素》则认为中原文化与徐舒文化自浦城传入闽地并对闽中地区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百越分布的边缘地带,百越与邻近族群的关系表现为互动与融合,也有三文就这方面内容展开论述:《百越地区与东夷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以花厅墓地的随葬品、葬式、葬俗等为例,分析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百越文化向东夷文化分布区的渗透;《从考古看骆越与滇的文化关系》从越南北部和云南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内涵中分析骆越与滇文化在红河流域的交流;《东周养国墓葬出土玉器的周、楚、吴、越、夷等多元因素》以桐柏月河一号墓为例窥探东周墓葬出土玉器的多元文化因素,说明了周边族群对百越文化因素的吸收。
另外,夏商周三代是“中原华夏-四方万国”民族文化格局的形成期,这一时期东南百越与中原华夏的文化关系并不明确,而商周时期华夏、百越族群过渡地带的政治与文化状况是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学者们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尝试。《商代南方疆域探索》一文从考古学文化入手,分析了由早、中商至晚商,商王朝的南方疆界线“由进到退”的动态过程;《论西周王朝对江淮的经略》以传统文献中“淮夷”的一员“六国”为视角,通过周王朝与“六”国的关系来分析其对江淮地区的经略。
东南百越与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地区的南岛语族关系密切,以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考察百越民族历史是百越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太平洋考古学与中国东南》就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将百越先民的主要分布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带与太平洋考古学相联系,分析其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白莲洞文化与东南亚史前文化的比较研究》则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典型白莲洞文化纳入到整个东南亚史前文化的发展变化模式中进行考察。另外《海南岛史前文化与周边的关系》也是将海南岛发现的石拍、树皮布等物质遗存放入整个东南亚文化系统中理解。 百越民族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具体到社会发展进程 、聚落形态、采食方式、丧葬习俗、器具文化、宗教信仰等人文因素,都区别于中原-华夏民族,自成体系。对这些内容的论述是本次会议另一主要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百越文化的特殊性。 学术成果 - 《百越文化研究》
《先秦时期岭南复杂社会的发展轨迹及原因》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岭南地区典型墓地、礼器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分析了该地区复杂社会的形成特征,并探讨了“中心-边缘”理论模式在岭南先秦复杂社会研究中的意义;《论台湾高山地区的史前聚落》以曲冰遗址为例,在概括台湾高山地区史前聚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高山聚落形成的四个原因。两文是对百越文化内聚落形态、社会发展进程研究的新角度与新观点,值得重视。而《土墩墓时期闽江流域青铜文化刍议》一文也分析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吴越土墩墓文化对闽江流域青铜时代文化内涵乃至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另外对于百越上层贵族的丧葬文化,结合近年的考古发现在会议论文中也有涉及。《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论》分析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葬制变化、陪葬坑制度、葬俗等方面的特点;《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初论》则介绍了李洲坳墓葬的最新发现,并推断其族属与东夷徐国有关。
对于百越先民复杂的广谱型采食模式及特殊的饮食方式等问题也有论文涉及。《东南地区史前富裕的采集渔猎文化》从不同类型史前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入手,分析史前居民的食物内涵,论证了百越先民不同于北方农耕文化的“采集渔猎”文化。《对马家浜文化稻作来源的一点思考》通过对马家浜文化环境、内涵及其对农业起源理论适应性的分析,提出马家浜文化中稻作农业可能来源于河姆渡文化的观点。《古越人“鼻饮”刍议》钩沉了文献中关于“鼻饮”的相关记载,结合其他证据论证了鼻饮之俗在岭南百越支系中确实存在的事实,并试图从鼻饮习俗的发展与嬗变论述“百越族”之多源论。
百越先民有许多复杂的自然崇拜内容,从考古遗存与文献中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研究百越先民文化的一个方面。《闽越地区崇蛇习俗略论》综合田野调查、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等多种资料,论述了闽中地区先秦至今的崇蛇之俗,并进一步论述了其内涵与起源等问题。《南海沿岸岩画所反映的宗教与艺术》以南海沿岸渔业先民创作的各类岩画为主要对象探索百越先民的精神世界与原始宗教。《宝镜湾岩画整体判读》则从整体的角度对宝镜湾岩画进行解读,试图从中了解宝镜湾先民的信仰及其早期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殷墟卜甲和青铜铭文中的越人鸡卦辨析》对商周时期的数字卦、殷墟卜甲及青铜铭文中的鸡卦图进行分析,说明了百越文化对华夏汉民文化形成的贡献。
对于百越文化中青铜器具文化,如铜鼓、青铜剑等的研究也是这次会议中百越文化专题的一项内容。《海南发现的古代青铜器并非都是舶来品》对考古及文献中与海南岛古代青铜器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驳斥了海南古代青铜器均为“舶来品”之说。《铜鼓起源于滇中滇西略论》在肯定铜鼓起源于云南的基础上,综合考古类型学、年代学、纹饰、同位素分析等多重证据,将铜鼓的起源地进一步明确为滇中滇西地区。《繁昌汤家山青铜容器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汤家山青铜容器的形制及变化进行分析,重新确定其年代,并重申了其在文化交流与互动上的重要意义。《吴越系青铜剑纹饰及其相关问题》则对吴越系青铜剑上的装饰纹饰进行了类型学考察。 运用历史文献、民族志资料与调查相结合探索百越后裔的文化变迁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主题。《“游艇子”与南岛人》从文献中对福建水上居民的不同称谓入手,分析了疍民的 源流及其演变问题;《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通过文献梳理,首次对汉文史籍中“生黎”和“熟黎”的特点、分布范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理清这两者的内涵与关系对于黎族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海南黎族图腾浅议》与《民国时期黎区贸易与海南岛市镇发展》也从图腾分类、黎族内部贸易发展等角度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黎族历史。台湾原住民,尤其是原汉关系问题历来就是华南族群研究的重点,本次会议中有四篇论文从原汉贸易关系、宗教信仰、统治政策、族称变化等角度对汉民族影响下的台湾原住民文化变迁进行探讨。《清代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贸易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政策下的汉番贸易,说明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逐步一体化及在其影响下的原住民“汉化”过程。《台湾原住民宗教信仰的变迁》梳理了汉民族及西方外来宗教文化影响下台湾原住民传统宗教信仰的变迁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外来宗教文化在原住民宗教社会生活中的特色。《清政府的台湾原住民政策与原汉关系》从清政府的“理番”政策入手探讨原住民的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原住民的类别与族称论述》则从对原住民称谓的变化中窥视对原住民文化的认识问题。
另外对当代华南百越后裔族群的社会、文化调查也是了解百越先民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一方面内容。如《对雷州石狗文化研究的几点认识》就现存雷州石狗的性质、功能、族属及所反映的族群关系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了未来雷州石狗文化的研究方向;《浙南畲族村落中的汤夫人信仰》通过对浙南“六保”畲族村落社区内汤夫人信仰的调查研究来阐释当代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与融合问题。《广西龙胜平安寨壮族的社会内源结构》、《安徽畲族的社会文化变迁》也是同类的当代南方族群调查报告。
I. 文化素质对于决策者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品位高雅脱俗,有的人格调低下粗鄙,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底蕴的不同、文化素质的差异、做人境界的高低。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所凭恃的不是级别,更不是职权,而是文化素养所折射出的内在精神魅力和文化素养。
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迫切要求领导干部重视自身文化修为,培养志存高远的文化素质,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武装头脑,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拓宽新视野,提升新境界;迫切需要领导者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更高追求,让企业的“好日子”更远更长。
作为领导者,提升志趣高雅的文化素质,需要培养三种基本的能力素养:一是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伟大的领导者无一不是读书者。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句名言是: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常态、一种追求,不断克服“能力恐慌”。通过养成读书学习思考的习惯,提升精神,纯洁思想,改变气质,丰富知识,把握方向。二是培养传播企业理念的能力。企业文化首先是领导者的文化。领导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至关重要。作为领导者要当好企业文化的示范者、传播者,需要把领导者的思维转化为员工的思维,这就要求领导者提高理念传播能力,善于用讲哲理故事的方法,把企业理念通俗化、具象化,通过讲好自己企业发展的故事、身边人的闪光点、自己为企业攻坚克难的故事,以及其他企业卓越的案例故事,进而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三是培养理性做人做事的态度。坚持务实求效的做人处世原则,严格标准管理、讲究科学思维、永不懈怠追求,像孙中山说的那样:“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志趣的人。如此,才能以志趣高远的文化境界引领众人,以非权力影响力影响人改变人,进而在改变企业命运中展示人生风采,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