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修改病句
可以改为: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接受。或者: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主张接受。
这句的错误在于意思不明。分句“他同意这种主张”,到底是同意哪一种呢?接受还是反对?没有说清楚。
(1)主张什么什么的方法是病句吗扩展阅读:
修改病句方法
1、补法
补法:多用于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例如:“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缺主语)
改:“在这次比赛中,我得了第一名。”(补主语)
听了老师的话,(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补主语)
大家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补谓语)
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补宾语)
2、删法
删法一般用于修改重复累赘、成分赘余、句式杂糅、前后矛盾、搭配不当和归类不当等病句。
例如:“我断定明天可能会下雨。”
改:“我断定明天会下雨。”
3、换法
换法多用于修改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指代不明等病句。
例如:“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增长。”
改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无论谁(违背)违反纪律,都要受到批评。
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提高。
他(心上)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B. “中国政府一贯认为和平谈判是最好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法”修改病句
病因:用词不当,改为: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和平谈判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最好方法”
C. 病句的分类方法和举例子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示例1:博物馆展出了几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改为: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年前的文物。
示例2:他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应改为:他做了丈夫喜欢的两个菜。
示例3: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了啊!”
应改为:赵老师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了啊!”
示例4: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应改为:对于这里的情况,我们已经很熟悉。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示例: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应改为: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2.动宾搭配不当
示例: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应改为: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3.主宾搭配不当
示例: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解析:“态度”与“提高”搭配不当,“态度”与“转变”搭配。
4.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示例:春天到了,山坡上姹紫嫣红的梨花开得灿烂极了。
解析:“姹紫嫣红”不能修饰“梨花”。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示例:只要增加收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解析:“只要”改为“只有”。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句子成分残缺
示例1: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解析:缺少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是原来的主语变成了状语,应去掉“通过”或“对”。
示例2: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解析:缺少谓语,句末加上“而努力”即可。
示例3: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
解析:缺少宾语,句末补上“的做法” 才通顺。
示例4:细菌是有害的。
解析:缺少必要的限制语,应在“细菌”前加上“有些”。
2.句子成分赘余
示例1: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解析:句子谓语重复,应该删去“打”
示例2: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
解析:“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示例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解析:“目前”和“当务之急”重复,删去“目前”。
四、句式杂糅
1.句式杂糅
例:你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不努力。
解析:原因后面引起的就是对于发生事情的具体解释,不需要再加是因为。“原因.....是因为”的搭配就属于句式杂糅。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解析:作者是加拿大华裔,而不是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楚、不明了,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1. 指代不明
示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解析:句中的“这种主张”到底是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 句子歧义
示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解析:究竟是妹妹很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呢,很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以再“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以在“爸爸”前面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示例: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解析: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很多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示例2:窗外的暴风雨突然渐渐地停下来。
解析:“突然”和“渐渐”矛盾。
示例3: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解析:“大约”和“左右”自相矛盾,删去其中一个。
2.范围不清
示例1: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解析:“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项科学专家和其他人才”。
示例2: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不仅亲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还派人给灾区群众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救援物资和食品。
解析:“救援物资”就包括“食品”。
3. 主客颠倒
示例1: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解析: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即作品,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人对物不陌生,所以例句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或“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来说是不陌生的 ”。
示例2: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
解析:“人的健康对于睡眠”改为“睡眠对于人的健康”。
4. 双重否定
示例:司机师傅要控制车速 ,以防止追尾事故不要再次发生。
解析:“防止”的应该是“再次发生”,所以应该去掉“不要”。
5. 两面对一面
示例:是否努力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解析:这里是前后不照应,前面是双方面,后面是单方面,应该在“取得”前面加上“能否”或去掉“是否”。
病句修改技巧小结
一、病句修改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二、病句辨析技巧
从病句类型入手辨析病句,这是病句专题复习的惯用方法。然而,有些小技巧也不容忽视,它们在病句辨析时,也常常收到了好的效果。下面试举几例略作说明。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例如:
①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解析: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②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银行。
解析:此例中“和”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它们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
③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解析:此例中介词短语“在……中”应改为“从……中”。
2、看到动词不放过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例如:
① 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解析: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就不搭配。
② 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解析:此例中的动词“拖延”和宾语“质量”在意思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拖延时间”或“影响质量”。
③ 说到这儿,她又向我们哭泣起自己的往事来。
解析:此例中的“哭泣”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可改为“哭诉”。
D. 修改下列病句,我们的主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我们的主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句子成分杂糅。可改为:
我们主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或:
我们主张的方法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E. 初中语文病句类型知识点归纳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与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语文病句类型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语文病句类型知识点
【语序不当】
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因为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因为前后句的主语是一致的,否则,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改为:我国生产的棉花)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即:中国人民的解放使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改为:都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改为:纪念即将到来的三八节,或是:纪念三八节)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要将“生活”去掉)
③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改为: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改正。在这一句子中,“缺点”其实是一个兼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这是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聪明”不能修饰“手”,应去掉“聪明”。)
②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打下”与“基础”搭配,但与“基础知识”不搭配,“坚实”可修饰“基础”,但不能修饰“知识”。改为: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或是改为:中学时代掌握的知识)
③帝国主义统治者口口声声欺骗本国劳动人民。(这是状语与中心语不搭配的例子。应把“口口声声”去掉,或是改为“经常”。)
④对不起,这次我们对你照顾得太不周全了。(这是补语与中心语不搭配的例子。“周全”应改为“周到”)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是“干部们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能否做好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们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
③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改为: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冷暖)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该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的是"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这样的意思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论,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这同原意不相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应该是“他”,可是被“由于”这个介词淹没了,改为"由于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却是"黑板报",不是"我们",所以,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可见对工人阶级关心负责的态度缺乏到何等程度”)
②最近又发起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建立与加强"与“技术管理制度”构成动宾短语,做“一系列的工作”的定语,因此这个句子缺少谓语,应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改为:最近又发起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完成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3)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时间",是个固定的动宾短语,在口语中有时省略“时间”一词,在这里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是动词,要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改为: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的道路。)
成份赘余
(1)堆砌
例如: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改为: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方面的需要。或改为: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的环境)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负责掌握”赘余,"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这里连用三个“工作”,重复,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改为:其实这是多虑)
(3)可有可无
例如: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这里是说“走了十几里路”,“距离”与“走”也不搭配,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4)应删去"的"字
例如: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物价的下跌”加了"的"字,句子变成了短语,“物价”一词从主语变成了定语,意思也变了,成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气候"和"潮湿"中间不必加"的"。)
【结构混乱】
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造成了混乱。
例如: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改为: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的人们。或是:改为: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改为:“在这慷慨悲歌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或是"这慷慨悲歌的壮举其实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接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这句是把"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和"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接在一块儿,选用哪一句都可以。)
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这句中,“写《闲话皇帝》的”和“认为冒犯了日本天皇的”不是一个人,应该改为"因为杜重远写了《闲话天皇》这篇文章,就认为他是冒犯了日本皇帝"。原句会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不清。
例如: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应该改为“反而被游击队包围,无数匪军被歼灭了”。)
②******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改为:对******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表意不明】
指代不明
例如:①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②最近,为边远山区林业王站长诊治的医生惊奇地发现,他患了多年的心脏病竟奇迹般的好了。(“他”指代不明,指王站长还是医生,容易引起误会)
歧义句
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这是因为“几个”这个词的语序不对。数量性的词语应该在领属性的词语后边,改为:他请营的几个干部参加座谈会)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事实上是有的总重增加了5公斤,应把"逐日"改为"都有,即:"我们的体重都有增加)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就勘测完毕了;如果全渠不只是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可以解释为"这本书是一种介绍菲律宾的权威着作的书",也可以解释为"这本书的内容是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的"。这属于语义不明。)
⑤县里的通知说,让找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道。(这个歧义句是结构性的,若将句子断为“本月15日前,去报到”,那报道的日期是在15日以前;若断为“本月15日,前去报到”,那么,报道的日期是15日)
⑥奶奶看到我俩非常高兴,就急忙从炕上下来,拉住我们的手问这问哪。(这也是一个结构性的歧义句。“看到我俩非常高兴”,可以断为:奶奶看到我俩,非常高兴;也可以断为:奶奶看到,我俩非常高兴。一种情况是奶奶高兴,一种情况是我俩高兴。)
⑦最有名的结构性的歧义句的例子是古代的那份教书合同,财主断句为:无肉鱼也可,无鸡鸭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一文工钱不要。教师断句为:无肉,鱼也可;无鸡,鸭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一文工钱不要。
⑧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两种断法: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不合逻辑】
在中国古代名家一派中有个叫公孙龙的,写了本书叫《公孙龙子》,其中有篇文章叫《白马非马》,他的着名的论断就是:白马不是马。这个句子从语法结构上说,没什么毛病,但从逻辑上讲就不正确了。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范围不清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种人才。(各种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这是把种属概念并列了,应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再说,难道去一趟南方就得改变思想吗?假如思想这样容易改变,那难以解释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在任何地方仍坚持自己观点的情况)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这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
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③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来体衰,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酷暑和严寒不可能在他每次借书事都同时来到,这样说显然不合逻辑)
④他是一个有缺点但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这比对生活失去信心更可贵。(更可贵,是因为与可贵的事物相比,而这句的缺点是不可贵的,应改为:这比对生活失去信心要好。)
如何正确修改病句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
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猜你喜欢:
1. 初一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2. 中考语文修改病句复习归纳
3. 新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4. 初三语文病句讲解
5. GCT语文考研常见病句类型汇总
F. 病句的种类及修改的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修改步骤
1、读。 调动语感查语病。
2、提。 提出主干查枝叶。
3、析。语法无误析事理。
补法
补法:多用于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例如:“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缺主语)
改:“在这次比赛中,我得了第一名。”(补主语)
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补主语)
大家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补谓语)
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补宾语)
删法
删法一般用于修改重复累赘、成分赘余、搭配不当和归类不当等病句。
例如:“我断定明天可能会下雨。”
改:“我断定明天会下雨。”
换法
换法多用于修改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指代不明等病句。
例如:“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增长。”
改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无论谁(违背)违反纪律,都要受到批评。
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提高。
他(心上)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G. 我们主张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这句话算病句吗
我们主张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
这句话不是一句病句,是可以这么说的。
H. 谁主张谁受益这句话是否是病句
这句话不是病句。
“谁主张谁受益”意思是“谁把这件事做了谁就可以得到好处”,句子成分完整,逻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