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基本功是什么
维吾尔族舞蹈不论从动律与体态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美,虽然体态挺拔是贯穿于维吾尔族舞蹈始终的突出特点,但膝部的屈伸动律却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
维族舞的屈伸大体可分为点颤式屈伸和一步两颤式屈伸,点颤式屈伸出现在赛乃姆舞蹈节奏中,在主力腿膝部连续做轻微上下颤动的同时,动力腿脚掌有符点节奏的做点地动作,形成了一种点颤式的屈伸动律,再配合维吾尔族舞蹈上身的基本动律摇身,就形成了摇身点颤,这一动作在女性舞蹈中常见。垫步、三步一抬都包含了点颤式屈伸这种动势。如垫步是赛乃姆舞蹈的主要步法,它连结于动作之间,在流动过程中膝部始终靠拢,并且点颤式屈伸始终贯穿其中。所以在学习维族舞中,只有扎实掌握这种点颤式屈伸,再加上膝部的控制力量,掌握重心移动时的平稳状态和保持上身立腰、挺拔的体态,才能表现出垫步横向平稳流动的动感特点。
“一步两颤”式屈伸在齐克提麦舞蹈中有所体现,这种屈伸是膝部做规律性的颤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动时平稳有力,平稳中带有内含起伏,使步法形成平稳沉浮的动感特点。颤步是齐克提麦舞蹈的主要步法动律,它的特点就是一步两颤式屈伸。要想达到维吾尔族舞蹈脚下“微颤而不窜”这一特点,必须先从膝部屈伸练习开始,训练膝部使之达到既有控制又富有内含的弹性这一动律特点。正是这种点颤式屈伸,一步两颤、一小一大有机结合的屈伸动律,才体现出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
Ⅱ 维吾尔族舞:三步一停。解说
一.风格特征
(一)形成原因: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
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盛誉。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艺术,以动作的健美、轻柔和富于变化而着称。每当节日在城乡举办“麦西莱甫”时,男女老少,参加者成百上千,人人都能登场起舞。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干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古代叫西域现在是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鹊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维吾尔族舞蹈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维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在这之前,新疆的民间舞蹈,特别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对舞蹈的体态不很讲究,大部分处于自然传衍的状态。康巴尔汗把在苏联学习的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开、蹦、直的形态特点,用来整理自己民族的舞蹈,与维吾尔族的舞蹈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六十一岁的易国刚为大陆首席维吾尔族舞教授,也是编制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第一人。他表示,维吾尔族舞有三个最重要的特色:一是要以眼传神,以眼传情;二是庄严的气质;三是柔软的手腕和优雅的旋转。《赛乃姆》、《刀郎》和《手鼓舞》是三种最具代表的舞蹈形式。以《刀郎》为例,如在云端般飘然行走却又突地重重踩下的三一踏,是刀郎最重要的部分,要诀是必须放松的呼吸。
Ⅲ 维吾尔族民间舞的技巧与教学(2)
2、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
2、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
2、2、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静则控腿18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2、3、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四、维吾尔族民间舞技巧的教学
技巧在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丰富舞蹈语汇,扩大舞蹈艺术表现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技巧训练主要提高舞蹈专业学生身体部位的灵活性,增强弹跳力、爆发力,同时为表演高难度舞蹈奠定基础。“单一元素短句组合”训练模式,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化高等教育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该模式由浅入深,符合艺术教育理论与形体艺术教育的规律。这种科学的训练模式同样适用于舞蹈专业学生的维吾尔族民间舞技巧训练。通过四年的学习,我以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教学法:
1、元素性的技巧教学法
元素性的技巧教学法,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单一性的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是打基础,找要领;其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问题。徒手展示型高难度技巧和一些创新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性训练,才可以保证技巧完成得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比如旋转类技巧中的夏克转、跪转、空转、平转等,都应该进行单一性反复训练,使学生在重复练习中“熟能生巧”。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肢体动作训练,在维族舞蹈教学中可谓万里学步的开始。这种训练不仅能增强人体机能、提高动作能力,而使人的肢体从自然状态与生理心理的拘束与僵硬中解放出来,根据舞蹈表现力与审美要求需要塑造具艺术表现力的特殊人体。肢体动作训练还能使学生对肢体动作的运用很快地从本能的无意识形态过渡到具有舞蹈表现功能的有意识形态;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性质,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肢体,进而渐渐过渡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和发挥肢体各部位的表现力。在维族舞蹈的视觉模式中,最能在动态上鲜明、有力的体现其风格特点的是步伐、“绕腕”和“眼颈”的变化及“微颤”的律动。因此维族舞蹈的肢体动作训练着重要求学生在步伐、绕腕及眼颈的动作和“微颤”的律动上下功夫。维族舞蹈的步伐类动作主要有“垫步”、“三步一踢(点、抬)”、“点颤步”、“踏蹲旁点步”、“其克特曼基本步”等等,每一种步伐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垫步”注重平稳,强调脚跟与脚掌的结合“三步一踢(点、抬)”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匀、轻盈和“踢(点、抬)”动作的干净、灵巧“; 点颤步”强调“点”和“颤”动律的把握,而“其克特曼基本步”的侧重点则是“跺”与“转”的细微配合。每一种步伐的动作特点及训练要求各有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维族舞蹈的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之中。所以在学习维族“步伐”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规律、掌握个性,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就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在训练“绕腕”的过程中,应注意“提腕”—“绕腕”—“挑指”这三个过程。“绕腕”讲究“绕”幅度、速度,“挑指”则注重“挑”的力度。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相配合,以动、静的结合和动作大小的对比,以及移颈、眼神的变化等动作的点缀,表达舞蹈的内容,进行感情交流。通过膝部的连续颤动或动作瞬间的微颤,突出舞蹈动作柔和、优美。并且,还应注意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在心理上产生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美感效应。此外,肢体训练中技巧训练不容忽视。例如“旋转”,它讲究快速,多姿,嘎然静止,犹如隼迎风回旋,骤然伫立。训练时要遵循从单一动作过渡连贯动作,从局部连接到整体配合,进而达到能在连续的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的高度。肢体动作的训练是学习维族舞蹈的基础,它对舞种特色的体现和舞蹈内容的表达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最终使其达到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与风格把握的珠联璧合、内外互补,实现“形”的解放!
2、短句性的技巧教学
短句是指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的技巧教学,就是遵循该民族舞蹈所特有的连接规律,把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维族民间舞“盘子舞”、“萨把依舞”、“手鼓舞”、“击石舞”等道具舞蹈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果仅仅在原地进行单一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和疲劳,难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假如单一训练到一个阶段,及时加上短句强化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这种训练方式在教学流程中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为完成综合表演性的技巧组合做好铺垫。
3、综合表演性的技巧组合教学
综合表演性的技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以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巩固和运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成果,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种瓜舞”在手鼓的伴奏配合下,表现少女在田间种瓜的过程。用并立转表现播种,点地转表现浇灌,平转、夏克转表现丰收的喜悦心情,加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独有的各种风格动作,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维吾尔族民间舞技巧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单一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综合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获得扎实的舞蹈功底和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深刻感知,有望将优秀的民族艺术继承发扬下去。
五,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 1) 节奏处理——“意”的渗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着。维族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地处理舞蹈动作的节奏尤为重要。由于维吾尔民族生活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东、西方的文化得以在此交汇,使得维族舞蹈蕴涵着阿拉伯舞蹈和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同时也受到西域乐舞影响,舞蹈动作异常丰富且独具特色。它丰富的民间音乐与舞蹈中的各种动作相结合,产生很多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节奏型,如:齐克特曼、赛乃姆、多朗、萨玛等等。而把握好维族舞蹈独特的节奏至关重要。维族舞的节奏类型多样,节奏活泼、鲜
明、开朗,其特点为:
1:主要切分的形式
2:多从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
3:基本鼓点有赛乃姆、其克特曼、赛乃克司、萨玛等等
下面以赛乃姆节奏为例说明动作节奏的处理。
赛乃姆多为2/4或4/4节拍,附点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十分普遍,基本鼓点是:4/4: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达 │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O │该节奏与之相适应的典型动作是滑冲步,节奏的弱起拍(准备拍) “嗒”起脚、颤膝、双手一前一后、节奏的重拍“咚”也是滑冲步的重拍,“咚”时,左脚向斜前方迈出,双手随之摊开,而“赛乃姆”节奏的弱拍“达”既是滑冲步的移动过程和脚的轻点,即右脚跟上向旁边轻点转身。在整个动作过程之中,节奏的重拍与弱拍都要与动作相完美结合,节奏要与呼吸起伏相吻合。动作的变化还要与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如维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由一连串急速地旋转接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脱帽式挑旁腰),它包含着一系列均衡动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姿亮相时,要求学生绝对要有泰山压顶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在这里,节奏较大的制约着动作的变化程度,同样也引导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过程,因此,要使动作变化适应节奏的改变,自然的表现出动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感情。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节奏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致使各种感情在姿态动作中得以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把节奏化的动作渗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在掌握了维族舞蹈的基本动态之后,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维族舞蹈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
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节奏处理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升动作的意义表达能力。节奏处理与相应的动作程式完美结合,放射出维族舞蹈无穷的魅力,从体现“意”的渗透!
(2)、把握气质神韵——“情”的升华
给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结构出不同视觉层面意象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内韵,这样的舞姿,才能焕发诱人的艺术魅力。维族舞蹈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维族精神化。维吾尔人民的精神特征是从丝绸之路和乐舞遗风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乐观的性格和稳重、大方、率真的精神面貌。把握这种气质,最好是能把自己置身于“城郭之国,丝绸古道”的“绿洲”中去生活、去体验。也就是说,我跳着哪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比如维吾尔民族与“沙漠”抗争,在浩瀚的沙漠中开辟了片片“绿洲”,它的舞蹈也处处展现出一种顽强抗争、坚韧不屈、自信高傲的气质;又如“丝绸古道”上商旅叫卖,贸易繁盛,受这种商业环境的影响,维族舞蹈又具有妩媚勾魂,极富肉感的商业舞蹈的风韵。对维族舞蹈内韵、气质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一方面了解维吾尔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从关注他们生活特点出发,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联系体味舞蹈的风格,如“摘葡萄”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劳作并体现了其热情好客、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了灵巧、轻快的舞蹈特色;另一方面在肢体训练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步态”、“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维族舞蹈中,步态、眼神、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个维族文化的实体,这样,把握蒙族舞蹈的气质神韵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入情入理,达到“情见而意立”。
六、结论
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是丰富的,其“品质”是独特的。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另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还有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蹈中没有的,但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民间舞技巧应该向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和强化。在中国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我们应坚持贯彻“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的发展还需要大家共同开展进一步地探讨和思索,需要大家的大胆实践和总结。
Ⅳ 民族舞基本功自学方法有哪些
众所周知,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那么,民族舞的基本功怎么练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1、民族舞基本动作——压腿
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压腿时要注重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压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间的没有缝隙。个别学生韧带太紧,在压腿的历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保持正确的仪态,日积月累就可以拉长韧带,达到要求。
特别注重的是胯部要端正。压旁腿和后腿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时矫正。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重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
伴奏带:选用节拍感比较强的音乐。
2、民族舞基本动作——压肩
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伴奏带:中速,节拍舒缓2/4。
3、民族舞基本动作——推脚背组合
脚背的优劣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勾当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
1——2拍 单脚脚后跟抬起,5个脚指头紧扒地面
3——4拍 脚尖绷直,向墙内推,使整个脚背绷成月牙型
5——8拍 换另一只脚,动作不异,双脚背练习亦同。
年龄小的学生在做此类训练中,注重力不集中,易低头去看自己和他人的动作,在做推脚背时,双脚容易打开,脚背推不起来,需要时刻提示和规范动作。
4、民族舞基本动作——把杆训练组合
少儿舞蹈培训与专业舞蹈训练有很大区别。在做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不可能像专业学员那样的强度和难度。除非是经过若干年业余训练,自身条件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了才有能力做到难度和强度并举的动作组合。少年小童活泼好动,喜爱好玩有趣的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编排这类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注重结构简单易学,学生有能力做到。好玩好学,天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在讲授中不断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称许,学生接受的就快。
基本的把杆动作组合:
1 (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擦地组合
2 (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蹲组合
3 (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划圈组合
4 五位脚,单手扶把 小踢腿组合
5 五位脚,单手扶把 移重心组合
双手/单手)转腰组合这些组合,相宜于少年小童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变换花样,达到舞蹈训练的要求。
5、民族舞基本动作——踢后腿
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着看前方。在踢后退的历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仪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腿。
6、民族舞基本动作——劈叉跳
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作跳起来时要注重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历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迅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
左脚在前劈叉,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右手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的竖叉。
7、民族舞基本动作——大踢腿
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秋水注视前方。踢腿的历程中,同样要注重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如许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仪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在学生取患上微小的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有些学生回家也时常自己练习,到课堂上教师可以明显的感到她的变化和提高,则更要适当的给予称赞,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身体和腿要注重外,两只手臂也不能忽视。在踢腿的历程中,一定要保证手臂端平,不能放松下来。
8、民族舞基本动作——下腰
年龄偏小的学生腰的柔韧性不错,但是手脚都没有气力,支撑不住身体,常常是用头顶住地面下腰。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保护她们,纠正下腰的仪态,告诉她们用力的部位和下腰的要领。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秋水看脚后跟。
9、民族舞基本动作——劈叉
有利于拉伸学生腿部韧带。在训练时,注重脚背不能败坏。我们可以按照如许的顺序训练:
1、左脚在前劈叉,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有基础的学生可让右首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
2、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
3、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的竖叉,反复动作。
Ⅳ 民族舞六大基本功动作
民族舞六大基本功动作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1、压腿
压腿时要注重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重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
2、压肩
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3、推脚背组合
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勾当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
4、劈叉跳
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迅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
5、大踢腿
踢腿的历程中,同样要注重脚背和膝盖的绷直。
6、下腰
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秋水看脚后跟。
;Ⅵ 民族舞基本功怎么练民族舞基本功训练要求有哪些民族舞初学者怎么练
1. 压腿
压腿时要注意腿关节的直立,打开脚背,保持上半身直立。 压侧腿时,同侧一只手握住车把,另一只手臂贴近耳朵,靠近腿尽量伸展,拉长侧腰。 压后腿时,注意保持双肩平坦,颈部不收缩,支撑头部不落下,向后伸展。
2. 压肩
按压肩膀时,将手臂伸直放在杠铃上。 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 放松你的头部和脊椎,当你下压时感觉你的肩韧带伸展。
1.可以有规律地跟随模仿对象(教舞者),用心学习,一定要认真学习,包括动作、节奏、体位、方位、视点,不要漏掉细节。 这个阶段学习的舞蹈动作要求越像(教舞者)越好。 在舞者眼中,模仿的对象清晰而放大。
2.当舞者逐渐掌握舞蹈动作和身体节奏时,开始感受到舞蹈的美感,同时模仿对象(舞者)开始褪色,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通过弄清楚如何做动作。 融入您自己的风格,并尝试让您的动作如您所想的那样完美。 也就是说:同样的舞蹈,不同的人可以跳出不同的风格。
Ⅶ 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
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
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认真实施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的工作。体现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大家知道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吗?
自学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一:压腿
压腿时要注重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重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
自学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二:压肩
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嵴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自学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三:推脚背组合
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勾当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
自学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四:噼叉跳
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迅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
自学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五:大踢腿
踢腿的历程中,同样要注重脚背和膝盖的绷直。
自学民族舞基本功的方法六:下腰
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秋水看脚后跟。
;Ⅷ 民族舞基本功16个动作是什么
民族舞基本功动作:压腿,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肩,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推脚背组合,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勾当开。
把杆训练组合,注重结构简单易学,学生有能力做到;踢后腿,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着看前方;劈叉跳,打开历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大踢腿,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
(8)维吾尔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舞蹈本身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功能,包括体育运动、社交求爱、祭祀、礼仪等。在文明开始之前,舞蹈是重要的仪式,礼仪,庆祝和娱乐。
运动的工作也要有一定的技巧,舞者需要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困难的技巧能力,但是,显示困难的技巧动作的舞蹈作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达和塑造的想法和感受,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
Ⅸ 维族舞蹈基本手位是什么
维族舞蹈基本手位:
1、一位手:手自垂胳膊肘手腕处稍圆些,手臂与手椭圆形放身体前面手指相并留拳距离。
2、二位手:手保持椭圆型抬横隔膜高度,要注意保持膊肘手指两支撑点稳定。
3、三位手:二位基础继续抬放额前,要向摆三位手象放椭圆形框。
4、四位手:左手右手切二位组四位已舞姿。
5、五位手:左手右手保持弯度椭圆形,手指尖始慢慢向旁打程膊肘手指两支撑点要保持水平面,手要放身体前面点要向打起延续双肩线条作用。
6、六位手:右手左手三位手切二位,组六位形舞姿。
7、七位手:右手左手打旁边双手相同放身体两边。
8、结束:双手七位(手朝前)划半圈,手朝向两边伸胳膊肘先弯曲垂,逐渐收位结束。
风格与特点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Ⅹ 民族舞基本功怎么练
民族舞基本功练习方法如下:
1、压腿分别为压前、旁和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关节的韧带。
2、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向下压。
3、推脚背组合、把杆训练组合和踢后腿,双手扶把杆向后踢腿,膝盖要绷直,头抬起来平视前方。
4、跳跃后双脚在前后打开越大越来越好,双脚快速收拢后双脚并起来,做前踢腿时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
力量训练要素
(1)神经冲动的强度与频率。
(2)肌肉对于神经冲动的反映力
(3)除上述之外,肌肉的形态组织结构不同,也会影响力量素质的提高。如:红白肌纤维组织不同,肌纤维的数量与长度也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再如:血睾酮水平与血皮质醇水平,均是影响力量素质提高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