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误区分析归纳方法

误区分析归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23 06:54:54

Ⅰ 唱歌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

唱歌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

摘要: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发声的动力,是歌唱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声乐 艺术 表现的语言,发声的音准、音色、共鸣腔体的协调运用和歌曲情感表现等一切艺术内涵都与呼吸技巧密切相关。文章以歌唱呼吸误区为切入点,对歌唱呼吸运用的 科学 方法 进行探讨,结合歌唱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疏导和纠正办法,为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打下基础。

关键词: 呼吸方法 呼吸误区 训练要素 解决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歌唱呼吸是有控制、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的呼吸。它比说话的呼吸要吸得深,用得长,同时气息随着乐句的长短、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因此歌唱呼吸与生理呼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歌唱艺术 发展 的 历史 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探讨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它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欧洲声乐唱法中被普遍采用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一、歌唱呼吸的误区

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声乐学生在还没能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演唱高难技巧的大作品,由于错误的呼吸运用,在 学习 上导致许多严重的技巧错误 问题 。因此歌唱呼吸的误区是歌唱 理论 学习与技巧训练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歌唱的呼吸误区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气误区

1.吸气夸张:错误地认为歌唱呼吸越多越好,具体表现为吸气时声音大,表情不 自然 ,吸气状态紧张,肩膀上端、胸部上提,吸气太饱、太多,吸气时气力同时上提,其上提力量强于腰、腹肌的支持力量,导致肩、背或全身肌肉僵硬。气在上胸,形成颈部肿胀、面部充血、青筋突出的现象,歌唱声音憋闷僵硬,违背了歌唱状态中相对上松与下实的基本原则。

2.吸气松散:个别学生认为歌唱呼吸要自然,在吸气时就又过于松懈,具体表现为吸气时气息浮、浅,吸气状态相对较为放松,吸气时声音不大,动作表情自然,但吸气状态不积极,气量少,气浮在胸,造成呼吸压力小,不能支持喉咙和腔体的打开,喉位不稳定,共鸣管道不通,容易造成舌根过分用力形成“喉音”,出现扁、白、尖的声音效果。

(二)呼气误区

1.拙力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力量太大,太猛力地冲气、推气,即在呼气时,气力不均、不稳,似波浪式冲击力,造成声带张力不足,冲力太大常会出现“破音“及离调现象。这是由于气压增高过猛,声带来不及改变其张力造成的现象;其次是唱高音的心理障碍也会导致这种情况,需从心态和技巧两方面入手解决。

2.无下支点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支持无力,全身肌肉懒散,使声音虚空,出现漏气或横膈膜松垮的现象,即气、声关系失衡,声带张力不够,气阻相对过小,声带处于松弛、闭合不良的歌唱状态。因此导致全身歌唱器官都不兴奋,整体歌唱状态不积极,声音暗、散,没有亮心以及穿透力。或因过分撑喉致使喉部肌肉组织紧张僵硬,声带张力失衡,致使闭合不好,声音暗、散、沙、虚,使声音丧失美感,虽力气耗尽却徒劳无益,久之会造成声带小结等嗓音病变。

(三)呼吸控制误区

1.呼吸控制僵化:常表现为在演唱中滞留气息,用僵化的力量保持住后,强迫横膈肌弹性的,以致发声时横膈膜得不到再扩张的效果。小腹僵硬无法收缩,气息得到控制但全身僵硬,严重时这种拙力可引起全身颤抖,声带也会随之过分紧张,因而不但声音滞凝浊重,也对声带健康产生极大的 影响 。

2.呼吸控制滞重:与上述情况相反,在呼吸控制上过分强调“气息深度”而引起“下坐”,形成倒坠力。声音发动失去反弹力而滞重迟缓,并可产生音频低、似电声放慢转的效果,即“大摇”现象。同时( )声音位置低,呼吸不流畅,在歌唱中呼吸支持失控,气压不稳,发音抖动,使人听觉非常难受。但抖动的现象有时不能片面归结为气息问题,歌唱时存在个性差异,它与喉位不稳、腔体的声音通道闭塞、声带肌能支持无力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需全面协调,有针对性地改善歌唱状态。

二、歌唱呼吸误区的疏导方法

由于歌唱呼吸误区限制了歌唱技巧的学习,因而要求教师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整体的教学观念来解决,运用启发式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呼吸基础训练的重要性,用正确的疏导方法使技艺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为此使学生声乐艺术求索之路平坦顺畅。笔者通过实践教学, 总结 的解决方法有:

(一)深呼吸

初学者在歌唱训练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生活中的闻花,是可以让学生比较有效地对“气浅、肩端、胸顶”的错误现象予以纠正的方法。如:嘴巴先闭上,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放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肚子)。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从而解决吸气的误区。在获得这种感觉后,再用张开嘴巴的办法吸气,但气深的部位与闭口闻花时一样。注意开口时上胸一定不要上提。具体方法如下;

1.快吸慢呼:吸气时想象自己有一位离别很久的好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钟后仿佛有一股外部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

2.慢吸慢呼:设想收到一束你喜爱的鲜花,你高兴地去闻花的芳香,这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胸廓自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这种状态,仅将腹部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放松、送气。但要注意的是吸气要与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气不要吸得太多,要吸到膈肌。气吸得过多,并不能解决歌唱时气息不够用的问题;相反,容易使身体僵硬,声音不流畅。但是我们一般先练习快吸,等有了快吸慢呼的体会,再做慢吸慢呼的练习,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在呼气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吸气的状态,要让吸气肌肉群有控制地、慢慢地放松,使气息通畅无阻地输出,直至歌声、乐句、停顿、结束。呼出的气息一定要均匀、有节制,不要时多、时少,时猛、时弱,破坏正常的歌唱状态。呼气时以吸气时下降的横膈膜及下肋骨两侧为支点。但是保持的力量不在肋骨上,而是在横膈膜上。气息有了支点,歌声就落在所控制的气息上。所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就像光泽相同、大小相等的珠子,穿在一根线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气息的连贯。

(二)软起音

正确的起始音是歌唱的又一重要环节,软起音的“打哈欠、叹气”是有效解决错误呼吸 方法 的途径。首先练习模仿“打哈欠”动作,做好“打开喉咙”的准备,把这种下意识的动作变为有意识的体验,可使我们较容易找到建立在气息支持上且位置较高的.起始音。相反,“打哈欠、叹气”的动作可使学生感觉气息抚摸声带发声的软起始,感觉呼吸往下走的力量,这有助于声带滞重、声带逼紧的歌唱不良状态的改变。

连音练习

由低向高进行易找到与气息搭配的起始音,保持气压及喉位稳定,促成声区的平衡统一要求,练唱前运用正确的无声呼吸方法,在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住横膈膜和两肋的张力,一直往下叹着唱,并抓住起始音气息控制的状态,喉位稳定,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线上,要求声音连贯、灵活、匀称,一气呵成。

(三)硬起音

在训练中可针对声音的虚、漏,声带肌能差的学生练习硬起始。发音前先将声门紧闭,喉头向下挡气,再由弹性的支持力量,将气息冲开声门振动声带发声,以此激起的力量使声音清晰集中,并延续于歌唱之中,硬起始也可通过生活中“打喷嚏”的 自然 状态来体会。这正是下意识的气、声良好配合的结果,与一刹那吸气的状态正符合腔体打开、快速吸气的动作要领。

(四)断音练习

断音练习速度较快,主要是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说气不能松,横膈膜还是要扩张。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

结语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 艺术 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呼吸基础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在技巧 学习 上盲目求高求大,而误入歌唱学习的误区。学生在学习中要加强呼吸基础练习,循序渐进,在透彻地掌握呼吸运用方法的同时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促进歌唱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因此避免呼吸误区的出现及呼吸误区的疏导是值得声乐教师探讨的课题,它是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 音乐 出版社.

[3]杨海艳.关于歌唱气息的误区及其纠正的训练要素.天津音乐学院学报[J].

[4]张兆南.歌唱修养与技能培养[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

Ⅱ 面试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的方法有哪些

其一:在移动中说话
考生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这个是最常见的问题。有些考生不注意。经常在走动的过程中向考官问好或者在鞠躬的时候向考官问好。这个动作会给人一种非常着急,非常赶的感觉。从而影响考生的分数。
其二:在答题时不注意眼神的交流
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能给人一种交流感。这种交流感,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能提高考生在考官心中的印象。而且说话看着对方也是一种基本礼貌。这点是考生常犯的。那么如何能做到眼神的交流呢?一定要从自己列的提纲上手。只要自己对自己答题的内容提前了解,而且足够自信,眼神交流一定能做到。考生在平时的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多练习一定能做到。
其三:坐姿不直
考生在坐下之后由于多年的习惯,经常会弯腰。这点是面试中的大忌。在面试中,考官非常关注考生能否很自信地表达自己。而面试中考生大多时间都是坐着,坐姿的挺拔能让考官的感官大变,同时能提高考生的整体印象。要做到坐姿挺拔有一定的小技巧,一方面,凳子一定只能坐三分之一(偏胖的三分之二);另一方面,平时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多训练一尺、一寸、一拳头。多注意自己在写字(尤其是写字的时候)以及坐下的时候的姿势。
其四:在面试中不懂得随机应变
有时候考生在面试中会遇到各种从来未遇到的问题。考生一定要注意随机应变,比如:在考试中往往会因为实际情况,时间较紧,考官可能会催促刚进入考场的考生让其快点。这种时候就不能再坚持做鞠躬礼仪那一套。因为这个时候还坚持做礼仪就和最开始提出的面试做礼仪的目的相悖。为了给考官留下好印象,有些时候简化礼仪是正确的。遇到这种考官催促的情况,正确的应对方法是:向考官微笑示意,然后迅速坐下。

Ⅲ 读书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哪几个误区

最近很久不读书,再读书时,心慌慌,急忙忙,想赶紧多读几页,弥补“三日不读书,自己看自己都像猪”的愧疚感。
然而越读越焦虑:有的地方读不懂;有的地方读懂了但是印象不深,过几天就忘了;还有的地方,眼看着读过去了,可是关上书,回忆里一片空白,只言片语都没留下。
分析总结后,归纳出我这个年纪的人容易陷入的三个误区。

一.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

为啥会不集中呢?因为现在的生活压力普遍很大,尤其是年轻人,心里装着的事情很多,虽然你眼睛在看着书,可是心思已经飞向了别的地方:你明天的安排、周末的计划、房贷、车贷、孩子等等。
这个问题几乎无解,每个人都负重前行,而读书,要么是想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么是纯粹想消遣娱乐。为消遣娱乐而读书就不说了,这里只谈“功利性读书”。
认真读书前,先让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先短暂地卸下心里装着的事情,让思绪平静下来,然后再开始阅读。

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时所处的环境比较差。比如太冷,太热,噪音大,被窝里读书翻页不方便且容易睡着…

怎么办?因地制宜,主动出击!

因地制宜,是指“在什么环境就读什么书”。例如,在被窝翻页不方便,那就不读纸质书,改读kindle或者看手机知乎或公众号文章;

白天工作不忙而且休息时间不够干一件完整的事情时,可以看几个单词,老板喊你搬砖你可以立马放下单词去干。总之,只要你肯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

主动出击是指,实在没有好环境时,可以主动去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去读书。比如你要备考某个考试,需要大量读书做题,就可以去家周围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自习室,靠各种人脉总能找到一间无人的教室。或者去你所在的城市的图书馆办张卡,也就20元,在图书馆里读书学习,氛围很好。安静的夜晚也是读书的好时候,很多思想都是在夜深人静时涌出来的。

二.唯数字论,虚荣心强。

一些名人和媒体总是在说应该读多少本书才好,把读书的风气带浮夸了。他们本意上是让大家多读书,然而并没有强调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理解、消化、吸收。所以,很多人抱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心态去读书,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草草翻阅后便拍照发个朋友圈,看着不断上升的点赞量,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然而,读懂,理解,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才是读书的目的啊!

攀比之心也是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原因。君不见,朋友圈里每天都有人分享今天读了什么书,弄得你心里很有负罪感,不读点什么就觉得落后于人了。这就导致了你读书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书到了眼中,却没走进脑子里。

要想真正吸收一本书,就要放下对读书数量的执念,放下攀比之心,重质量,重消化,重效果,哪怕一天只读了一段话,一页书,只要你读进去了,理解了,并且有自己的感悟,那么比一天之内读完一本书要获得的多。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遇到好书或者好文章,不要只读一遍,而要多读几遍。不是一次读好几遍,而是读完后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读,这时候,你会有不同的感悟。

有些书就像一位智者,第一次给你讲道理,你可能不理解,甩甩手走了;他第二次给你讲同样的道理,你可能有点懂了;第三次再给你讲,你可能恍然大悟拍手称赞。

一些好的文章,在知乎上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文件夹,把好文章存起来,过段时间再打开看看。微信公众号上偶然遇到好文章,你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里,设置仅自己可见或者只有好友和家人可见,或者关注这个作者的公众号,因为一般来说作者的思想和文风是稳定的,他可能会继续产出同一领域的高质量文章。

三.网上推荐的书单,读不下去。

读不下去有两个原因,一,你没有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没有处于相同的大文化中。举个例子,我读不下去一些欧美文化背景下的小说,比如《基督山伯爵》《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无法理解西方人的脑回路。

还有《红楼梦》,我敢肯定地说,在读的各位大部分没有完完整整地读下来,也不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完整地读过两遍,然而没有读懂,我无法理解大观园为啥老是唱戏、办饭局,也无法理解她们说的话、作的诗。

反而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西游记》,我看了几遍都回味无穷,因为这些书更接地气,书里的场景我在以往的生活中或者电视剧里见过、听过、甚至亲身体会过。这是哲学里说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没有相似经历,无法感同身受。

二是因为那些书单上的书,确实不好,是炒作出来的,出版社和作者赚一波快钱,哪管内容质量如何。例如绝大多数的畅销书,网红书,以酷炫或小众经历为炫耀资本的神秘作者的书。
读不下去的书就不要读了,实在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还让自己眼睛受累,情绪受折磨。

一些经典,读不下去可以束之高阁,将来有了相同的经历或者心理历程,可以再读,此时或许能和作者心意相通隔空对话。

一些畅销书,可以参考网络上的评论再决定买不买,买来后悔的赶紧扔掉或者拿来垫东西,沉没成本就不要考虑了,你要考虑的是,和你生活背景或出身大致相同却比你优秀的人他们推荐哪些书,那才是你能够理解和运用的书。

这大概就是读书的3个误区吧!希望大家绕过这些误区,稳稳当当地读书、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转载公众号:中等柚子,作者其他文章也很好,实用,有趣,接地气。

Ⅳ 在教学中,如何选取材料,选取材料时应避免哪些误区

政治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们经常运用大量材料来说明理论问题。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出结论,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中都有一个如何运用的问题。运用得法,则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事倍功半。本文就教学中材料的运用应该避免的误区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材料的选用不是越多越好
材料是用来创设情境,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质疑。在课堂上,教师以文本材料或多媒体手段等方式把材料提供给学生,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所用的材料过多,喧宾夺主,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图片欣赏或事例讲述,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就达不到运用材料的目的。使用材料过多,还会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主次不分,分散学习注意力。本来,运用材料重在通过材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意识。过多的材料只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不断变换的图片和文本资料让学生应接不暇,哪里还有精力去探究思索呢?自我调控能力差的学生,甚至转移了学习方向,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材料本身之上,不能促成其解决问题。这显然失去了材料的本意。除此之外,使用材料过多,也让学生的思维难以承受。课堂上使用的材料是与解决问题相联系的,提供材料以后,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维空间,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一般来说,课堂上使用材料一个为最佳。提倡一个材料反复使用,一个情境贯穿始终,要在情境的不断推进中自然地呈现问题,在情境的不断推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目标,力求让材料发挥最佳的效果。
二、不能用材料的教学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
政治课上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由于材料是直观的感性的,可能是美丽的图片,也可能是动人的事例;可能是一些详实的数据,也可能是一些直观的图表。并且,教师在出示材料的时候,大都力求材料的视听效果,这就往往容易使学生走入一个极端,对材料本身印象深刻而忽视了从材料中对理论的提炼。因此不能用材料来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仍然需要教师在材料分析后组织学生进行理论总结。
其次,材料的分析是建构在“质疑—探究—反馈—评价”这一教学模式上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学习要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或者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以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结论。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个性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对问题的分析、材料的判断等方面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学生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和引导,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还要保护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又不能挫伤学生的异向思维。这就为在材料中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使学生在材料学习中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仍然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总结和传授,而不能用材料来代替。
再次,材料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二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对某一实际现象进行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这只能就材料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和解决。虽然学生在就某一材料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会有所理论升华,但鉴于知识准备、理论水平所限,对所获的零散内容难以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加工,仍然需要经过老师的系统传授才能消化利用。如果用材料代替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则会让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犹如吃了“夹生饭”一样难以消化。
三、选用的材料与课堂内容不能牵强附会
材料最基本的特点是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材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基本理论观点与丰富的感性材料相结合,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但是,教材也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大多在时间上滞后,在空间上距离学生较远。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政治课教师就求新求近,将一些最近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但与课堂内容并无太大联系的事例牵扯进课堂。这样看似联系了实际,实则与实际脱离,并不能体现材料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特点。
运用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核心是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教师所选的材料与课堂内容牵强附会,或者联系不紧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很难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而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将联系不太密切的材料与政治理论生拉活扯,有意把学生误导进自己预设的“圈套”。这样的课堂环境看似宽松、民主,实际上教师仍然独霸了课堂。
为此,在选择材料要注意以下三点:(1)、从时间上讲,要选取能反映时代脉搏的最新事例;(2)、从空间上讲,要选取尽量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材料,避免成人化;(3)、从内容上讲,要精选材料,将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材料之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感悟知识,而不是牵强附会。
总之,如果我们运用得法,材料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授受”为“合作”,也可以帮助我们变“灌输”为“探究”、变“苦学”为“乐学”。只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消除应用上的误区,材料的运用就一定能帮助我们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Ⅳ 教育学中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错误句型归纳分析
反意疑问句
归纳分析、语法真题重点归纳.分析.
修辞法归纳分析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1.含义:
资料整理
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按调查目的进行审核、汇总与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2.意义:是对调查资料的全面检查;是进一步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是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3.资料整理的步骤:①审核,确保资料的质量,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②分类;是整理的核心工作;确定
分组标志
,进行整理和统计;③汇总,把分散的资料集中起来;(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1.概念:主要采用
数学方法
(主要是
数理统计分析
),对获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进而确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定量分析的方法:①数据描述。主要用于特征分析,通过一些概括性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全貌和特征;分为
集中量数
(如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
差异量数

平均差
、方差和
标准差
)、地位量数(百分等级分数、
标准分数
、T分数)、
相关系数
;②数据推断。主要是用抽样的方式对样本进行研究,并从
样本统计量
对事物的总体做出统计的推论和估计;分为
参数估计

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和
统计检验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
定性分析
——1.概念:是对资料的质的
规定
性做整体分析,主要采用逻辑方法,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和评价,以便对研究对象有整体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把握;2.过程:①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及分析材料的范围;②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③选择适当的
定性分析方法
,确定分析的维度;④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⑤对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的评价;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

Ⅵ 连锁经营十大误区总结

摘要 误区一:连锁就是复制

Ⅶ 复盘的3个误区,3个调节方法

说到复盘,大家一直都有听说。当自己开始写复盘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明明我们都知道复盘有多少好处,轮到自己写的时候,只觉得枯燥乏味,认为天天写都是一样东西,就干脆放弃了。

当存在以上问题的时候,说明你对复盘了解的还不够透彻。接下来,我根据自己的复盘经验以及社群小伙伴经常在复盘中存在的问题,来和大家聊聊。

说到复盘,我们先要知道复盘是什么,才可以着手去做这件事。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中说道:复盘原是围棋术语,本意是对译者下完一盘棋之后,重新在棋盘上把对弈过程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地方下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甚至有更好的下法等等。

这个把对弈过程还原并且进行研讨、分析的过程就是复盘。联想集团创始人刘传志先生也曾说过:所谓复盘就是一件事情做完了以后,做成功了或者没做成功,尤其是没做成功的坐下来把当时的这个事情我们预先怎么定的,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做不到,把这个要理一遍,理一遍以后下次再做的时候,自然这次的经验教训就吸收了。

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不管这件事情是否成功,我们都需要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尤其是没有做成功的原因,一定要把整个过程细细分析,并写出如何调整。

那我们在复盘中,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1:错把复盘当作记录

的确,复盘的过程就是记录的过程。但又比纯记录,又多了几分自己的思考。只有先记录,我们才知道事情的困惑点,卡壳在哪里。

说到这里,在6月底的时候我让社群的小伙伴写一份上半年的复盘给我。写完以后,社群的小伙伴对我说:单单,整个复盘只是简单的记录,感觉自己没有什么进步。

那你在记录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我回道。小伙伴接着说:感觉自己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同时也觉得之前的自己过得稀里糊涂的。

是的,在没记录之前我们都依靠自己的大脑去记事。由于每天的事情太多了,大脑也会自动删除那些不曾被你放在心上的事情。没有记录,自己一天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也没有意识想要去换个生活模式。

无记录不发生,记录下来的事情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体验过。这一点,是复盘的一个特点。

                  误区2:不分类归纳

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都根据平衡轮:事业(学业)、健康、理财、亲密关系、家庭、社交、娱乐、自我成长来制定出自己的计划。

有了平衡轮的模型,将会给我们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梳理思路提供了便捷性。但很多人都不怎么用这个模型来制定目标,认为自己的目标并不多,根本用不上这个模型。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管你制定的目标是多还是少,都要根据这个模型来制定目标。只有学会了分类归纳的意识以后,在梳理自己目标的困惑时,便可以快速找到自己在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应该怎么去调整。

在此,大家可以自己做个小测试:做两份复盘,一份是分类归纳的复盘,一份是不写分类归纳的复盘,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两者对比起来后,就会发现不写分类归纳的复盘,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思路紊乱,表达不清自己的整体复盘思路。

        误区3:反思部分,不写调整方法

很多人,写复盘的过程写到自己哪里做的不好的时候。只是简单带过在哪里做得不好。没有说明没有做好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去调整也没有。

这样的复盘,还不如不做呢。

因为复盘重要的部分,就在反思部分。你做得好的地方,不用说也会一如既往的做好。那做得不好的地方,没有完善调整的方法,也会一如既往做不好。

那针对以上复盘的3个误区,我们用以下的3个方法来调节完善:

                  01/复盘,要分类归纳

都说:看一个人做事是否井井有条,从细节便可得知。从复盘里面就可以观察得到,一般复盘不进行分类归纳的小伙伴,在生活中整理归纳能力也是需要完善。

例如:电脑桌面的文件图片堆满了整个桌面,手机的软件分布在手机的每个角落。这样在做事的时候,也容易丢三落四。

在复盘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分类归纳。这样你在梳理自己整体情况的时候,一扫便知道整体情况如何了,做什么事情自己都有底。

          02/复盘,反思部分写出调整方法

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中说道:复盘也要注重行动的改进,不能仅仅明白了这样做不对就完了,也不能只是做了一些无谓的推演,假设就完事大吉了,必须要跟进落实,看看后续的行动是否有效,这才是检验复盘质量的关键要素。

由此便看出,在反思部分我们需要给出自己的调整方法,直到这个方法对自己有效以后,才可不用继续跟进。

例如:之前我给自己设定更文目标为一个月20篇。一周就要更文5篇,那么我在践行了一周以后,发现自己最多只能更文3篇。在反思部分,在更文部分写下调整的方法是一周更文3篇,先试行2个星期。如果,2个星期的践行都可以百分百完成,那说明这个调整方法就适合自己。

在反思的部分,如果自己不知道如何调节的话,也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来帮自己梳理思路。有时,一个人找不到好的调整方法时,不妨求助自己好友,或者微信好友一直坚持做复盘的人。

                  03/复盘,要具体细致

7月初,我在写2020上半年的时候。发现自己做年度目标的时候,不够具体细致。就说其中一个目标:瑜伽。我写的是养成瑜伽锻炼的习惯,那这个习惯需要践行多少次才能养成呢?没有明确出来,这样就不利于自己的践行了。

在复盘时,针对不够清晰具体的地方,需要重新梳理把目标以及方向做得具体细致。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很麻烦,如果你少了这一步,在整个践行的过程中,就如同找不到方向的蜻蜓,盲目飞行。

那在复盘的时候,针对自己写得不够具体细致的目标,怎么办呢?就拿刚刚说瑜伽为例,我先是找出不利于践行的原因:不够清晰具体,接着,盘点上半年践行的总次数,最后,根据上半年的践行次数再写出下半年的践行总次数。

不管复盘什么东西,一定要找出自己践行障碍的根源,再盘点践行的用次数与自己计划的次数相差多少,最后再写出后面的践行次数。

复盘,写得多了,你的应变能力越来越灵活,而且还能快速找到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上的障碍,对于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复盘,你知道自己践行障碍的根源在哪里?通过复盘,你知道自己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通过复盘,你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前进的路上!

Ⅷ 四大误区导致高考生备考陷入题海战术


四大误区导致高考生备考陷入题海战术

四个误区导致陷入题海

以下内容分析了陷入题海的四个认识误区:

误区1.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成绩越好。

这是最大误区,保证学习时间并不能保证成绩。不在于学了多少时间,而在于学会了多少。不少高三学子“挑灯夜战”,经常熬到凌晨,此时大脑已经很疲劳,效率可想而知。懂得劳逸结合、适时休息和锻炼的人,是高三学子中的智者,也是能否走出题海的标志。

误区2.课堂上听明白了就认为自己会了。

老师讲过的题目,考试时类似,可条件变一变,很多人就又不会了。就像高考(微博)题,学生会觉得似曾相识,但不一定能考高分。问题就在于“听明白了”是老师的讲授,学生听课时被动地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貌似听明白了,碰到新问题新情境还是不会。

误区3.做习题追求答案,重结果不重过程。

一些学生做题,得出答案就结束了,没有反思,没有归纳,没有总结,没有举一反三,过分追求结果,不重视解题的思维过程。其实,把思维过程整理和展示出来是学习的好方法。要学会用慢镜头展示思维的关键处,学会用放大镜放大思维的细节。平时在这些地方花时间“感悟”一下,使这种思维方法形成习惯,复习效果妙不可言。

误区4.题目做得多收获多,重数量轻质量。

不少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习题多做多得,其实不然。反思一下,历届高三学子一年里要做多少题?有多少题目是白做的?这里要学会舍弃,偏题、难题、怪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果断抛弃,要重视做题的质量而非数量。

阅读全文

与误区分析归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祛痘膏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183
回收旧手机的方法 浏览:278
版税的计算方法 浏览:73
烧伤时正确的急救方法 浏览:11
DNA大片段突变的检测方法 浏览:258
autocad2009的安装及激活方法 浏览:955
用化学方法鉴别正丁基氯 浏览:326
乐视手机话筒设置方法 浏览:548
怎么才能治疗黑眼圈的方法 浏览:892
三种常用的交接棒方法 浏览:641
股票入门实战的解套方法与技巧 浏览:836
躺平有哪些方法呢 浏览:853
hyperlink使用方法 浏览:335
盆栽香葱的种植方法 浏览:120
新疆驼奶食用方法 浏览:755
怎么变成明星的方法 浏览:409
2己烯和戊烷的鉴别方法 浏览:939
如何用绳子做蝴蝶结的方法 浏览:368
vivo手机语音控制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47
足外翻治疗方法如何治疗 浏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