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
1、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着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2、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3、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1)某一理论的方法论分析扩展阅读:
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括培根阐述的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笛卡儿论述的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与中国曾邦哲的系统逻辑《结构论》。
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方法论
网络-认识论
网络-本体论
⑵ 方法论的定义 方法论简介
1、方法论的定义: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2、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3、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着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⑶ 理论力学中的方法论
将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些方法综合在一起应用到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之中。经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 生们不仅能够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和一些科学方法,而且又学会了综合利用这些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熟练地掌握方 法论的一些方法,并将它们综合应用,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很有益处。 [关键词]理论力学I课程教学;方法论;方法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73(2010)03-0049-03 把科学方法论的一些方法综合在一起引入到课 程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综合分析 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校里,长期以 来,宣传科学方法、开展科学方法的教育没有受到应 有的重视。各门学科的教学,只讲知识,不讲方法, 以至于学生们在学完一门课程后,只掌握了书本上 的知识,对于一些科学方法或者在课程内容中如何 综合应用一些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知道的太少,例 如学生们会根据书本上给的公式来做题,但不知道 什么是物理模型和什么是数学模型,以及它们如何 来建立?会画物体的受力图,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分 析方法?什么是理想化方法?因此也就更谈不上今 后综合应用这些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了。针对 这种情况,笔者在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尝试 了用方法论教学,即在教学中不仅教知识,教方法; 而且同时也把方法论中的一些方法综合在一起来进 行课程教学。从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 力学竞赛试题内容可以看出赛题不再是理论力学和 材料力学的考题,而是综合性的生活、工程与研究中 贴近“原生态”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综合能 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利用 所学的知识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和掌握一些科 学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见,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内容讲授的需要引入科学方法论的一些方 法并将它们综合应用于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并使学 生学会综合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是十分必 要的。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方法论的方法 综合应用归纳为: 1抽象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 抽出或排除对象的非本质的次要因素,抓住对 象的主要因素,以达到对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 认识这就是抽象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从量 的方面进行分析的方法这就是数学方法。 抽象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就是首先应用抽象 方法将现实研究对象(即原型)经过物理抽象排除次 要因素等影响,得到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运用 数学方法把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所反映的理想化的物 理关系变成数学符号关系,即得数学模型;再对数学 模型寻找解题方法,求出数学问题的解;最后验证数 学模型是否符合原型。 讲授动力学中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就可采 用抽象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在讲这一节内容之 前,先给学生们介绍这两种方法以及它们的综合,然 后针对这节的内容举例说明如何综合应用这两种方 法。例如简支梁上放一台电动机,当电动机沿铅垂方 向振动时,梁和电动机组成一个振动系统,若梁的质 量与电动机的质量相比可忽略不计,则它的弹性对 电动机振动起作用,可把梁视为一根弹簧,电动机不 考虑形状大小视为一个具有质量的质点,这样就把 梁和电动机组成的振动系统(原型)理想化成一个 物理模型,即质量一弹簧系统。接着用质点运动微 分方程或动静法把这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所反映的 [收稿日期]2009-12-20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08年教学研究项目(2008jx05) [作者简介]张速(1963一),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49 万方数据 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变成数学符号关系,即得 数学模型,即二阶齐次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 d2z/出2 4-确z一0,再对该常微分方程求解即得通 解z-Cl COSo!Jot+C2sin(EJ0£,最后把通解改写成简谐 振动的形式z-Asin(c£,0£+口)。人们已经验证上述 反映的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数学模型:二阶齐 次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d2z/凌2+蕊z一0完全符合 原型,即梁和电动机组成的振动系统。总之按照抽象 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来讲授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 振动,实践表明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而且也 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和它们的综合应用;并会将其应 用于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无阻尼受迫振动、有 阻尼受迫振动等节的学习,以及会用这两种方法的 综合来解决今后遇到的类似问题。 2比较方法和推理方法的综合 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方法称为比 较方法;在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则的前 提下,有若干个已知的科学判断推论出新的科学判 断的逻辑思维方法称为推理方法。 比较方法和推理方法的综合又称为类比推理方 法,就是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 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 讲授运动学中刚体匀速转动公式妒一伽+“和 匀变速转动公式叫一tOO+at、9=伽+toot+ ,1、 《专)at2、∞2一蔬=2口(9一伽)的推导就可采用类比 、厶, 推理方法。在讲这些公式推导之前,先给学生们介绍 这两种方法以及它们的综合应用,然后针对问题举 例说明如何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例如将上述这些 公式与点作匀速曲线运动公式5=s。+Ⅱ和匀变速 ,1、 转动公式"一V0+ag、s=鄙+rot+(百1)口,£2、 、厶, 舻一磅一2a,(s一鄙)采用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可见 不仅运动规律类似,而且公式也类似;于是就可采用 推理的方法将匀速曲线运动公式和匀变速转动公式 中的s、口、口r换成叭叫、口便可推出刚体匀速转动公式 和匀变速转动公式一系列公式。在讲授动力学中质 点对定点。的动量矩计算时也可采用此方法,为了 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上课时可不妨让学 生自己将静力学中的空间力对点0力矩的计算与质 点对定点0的动量矩计算进行比较,来考虑如何用 此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按照这种方法来讲授,实践证 明学生不仅很快地掌握了质点对定点。的动量矩计 50 算,而且也掌握了类比推理方法,会用此方法解决今 后遇到的类似问题。 3理想化方法、直接证明方法和反证明方法的 综合 将研究对象(原型)采用抽象方法突出主要因 素排除次要因素简化成理想化的模型,用模型代替 原型来研究原型的性质和规律性的方法就称为理想 化方法。引用论据证明论题正面的方法称为直接证 明方法。通过证明和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虚假的,来 证明论题真实性的方法称为反证明方法。反证明方 法属于间接证明方法。 在讲授动力学的虚位移原理证明时便可采用理 想化方法、直接证明方法和反证明方法的综合。同样 在讲这一节内容之前,先给学生们介绍这三种方法, 然后针对这节的内容说明如何综合应用这三种方 法。首先采用理想化方法忽略物体的变形把物体抽 象为受理想约束的刚体(理想化的模型),要证明其 静止平衡时满足虚位移原理的充分必要条件:主动 力在任何虚位移中所作的虚功的和等于零: ≥:R・ 渺i一0还必须借助直接证明方法和反证明方 法。然后用直接证明方法根据刚体的平衡条件直接就 可证明必要条件:当刚体平衡时,则≥:E・ 龇=0。由 于充分条件:当≥:E・ 伊i=0时,则刚体平衡。不容易 用直接证明方法证明,只得用反证明方法证明,即假设 乏:E・ 莎i-o时,刚体不平衡,接着从刚体不平衡人手 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可证明出≥:E・ 伊i≠o,显然与 假设相矛盾,即当≥:E・ 伊;一。时,则刚体平衡。授课 时把这三种方法综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 生不仅掌握了虚位移原理,而且也掌握了这三种方 法和它们的综合应用。 4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 把现象或事物的某些部分或因素暂时割裂开 来,把被分析的部分或因素从整体中抽取出来,暂时 孤立起来,以便让其单独地起作用。这种方法称为分 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从量的方面进行分 析的方法称为数学方法。 讲授静力学对刚体或刚体系统求反力就可用分 析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综合。首先给学生们介绍这两 种方法,然后针对这节的内容说明如何综合应用这 两种方法。
⑷ 政治中的方法论和原理是什么意思
政治中的方法论是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原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中,认为事物的基础理论。
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
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则从某种精神的东西出发。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行动中遵从某种客观的精神原则或宗教教义、神灵的启示等等。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则认为人们可以按着自我的感觉经验、愿望、主观意志等等行事。辩证法的世界观要求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中把握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形而上学世界观则促使人们孤立地、静止地、呆板地考察事物。
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底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
(4)某一理论的方法论分析扩展阅读
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提出了理性演绎方法论。他同培根一样,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发展科学。笛卡尔不满意经院哲学从圣经教义出发的演绎法,认为从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识。他重视理性,在《论方法》一书中提出4条方法:
①普遍怀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识都剔出去,剩下决不能怀疑的东西;
②把复杂的东西化为最简单的东西,例如把精神实体简化为思维,把物质实体简化为广延;
③用综合法从简单的东西得出复杂的东西,他说过:“给我广延和运动,就能造出一个世界来”;
④累计越全面、复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确信什么都没有遗漏。他曾用这种理性演绎法从分析上帝的完满性的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张清楚明白性,并称之为“自然的光明”,即理性。笛卡尔特别强调数学,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象几何学那样,从几条“不证自明的”“天赋的”公理中推演出来,认为只有这种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
⑸ 方法论是什么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自19世纪末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以后,各门科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方法论在科学知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着。这是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
①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②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促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产生了系统理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
③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的事实,出现了一些佯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④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学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方法论。
⑹ 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的概念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6)某一理论的方法论分析扩展阅读: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所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运用客观世界发展的辩证规律,严格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⑺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总结
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哲学的一种理论,下面我们看看我整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总结,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一定的收获!
现象和本质
(1)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有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多变的,能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3)现象和本质密切相联: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更高级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活动有巨大指导作用。
(3)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5)二者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想”是认识活动,“做”是实践活动,它们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生产劳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它们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开展。而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5.实践和认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人的认识对象由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第三,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第二,人们能通过新的实践去发展认识;第三,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去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既是有意识的活动,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可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能够指导人们预见未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是人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
(3)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①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的目的,避免空洞的理论。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点,一定要用理论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下产生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使之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同时,必须积极参加实践,用所学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理论。
(4)正确处理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①一个人的知识是由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的。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就是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一个人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对自己来说就是直接经验,我们把直接经验称之为实际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而认识的来源只能是实践。
②一个人要获得知识,既要参加实践获得实际知识,又要努力读书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联系
①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
②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⑻ 如何用一个理论去分析一个问题
首先,把那个理论的基本意思也就是定义阐述一遍,然后就是找到现象中和这个理论相关的地方,就说这个点体现了理论的哪一个方面等等之类的。
最后就是要有一个总结了,基本上是把理论的定义再搞一遍,当然这回要加点现象的词语进去。证明你第二部分搭配是对的嘛,答题的时候这种总分总是最容易得高分的,第二部分也最好是分几个点,显得条理些,看着也舒服些
⑼ Victor商品分析方法论之理论篇一——感知能效
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之中,我会从多个方面阐述我对于商品分析的方法,由于该分析方法一直处于研究阶段,所以我可能会不断的修改更新接下来发布的文章(比如文章结构的槽点等…),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欢迎提出更多见解,帮我完善这套分析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该系列所阐述的概念及其方法,其逻辑是非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在具体使用于分析某一指定的商品的时候, 需要在接下来所需要的概念中不断来回分析、互相补充,通过数据收集、立体的分析等,将整个商品的画像搭建起来。
所以,以下阐述的概念更多提供的是一种指导,而非实操方法,具体的实操需要通过刻意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本节的目的在于:感知能效的分析,是为了让我们发现用户如何衡量一个商品的好坏,以及是否容易被分辨好坏。
感知能效是一个中性词,指商品可被感知的效用。
首先,我需要先对接下来会出现的词语先下定义,做一下概念的界定:
品类:基于消费者认知,满足用户同一核心利益点(需求点)的商品,并且基于需求点,商品的外部特征相近,这些商品的合集,可称之为某一品类,品类的划分随用户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注意:基于消费者认知,就代表个体的认知是有差异的,然而企业一般需要在预期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群体中找到某些共性,所以在这里会用比较宽泛的方式来界定这一认知。
例如:消费者在有提神的需要时,可能对带有提神功效的产品产生欲望,此时具有提神功效的饮品会被归为同一品类,如茶和咖啡可能被归为同一类,可以用“提神饮品”之类的代称…)
语境:语境包含讨论的假定前提,确保前提的一致性,否则会使接下来讨论的问题不在同一层面上。 所以品类特征的分析,经常需要基于商品的特征结合该商品满足的特定需求的语境下进行分析。
(例如:
如陶瓷日用品较之于陶瓷工艺品
如咖啡作为早期药用较之于作用日常饮品
如邮票作为邮寄信件的费用较之于邮票作为集邮的收集品
如作为日常高频饮品的纯茶与逛街外卖的特调茶饮
因为需求点不同,哪怕是同一件商品,其所属品类已经发生变化,那么分析的要点将会出现非常大的区别。
注意:如果你的商品满足多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则需要按每种需求的特点单独分析,再综合考虑多种需求共存时产生的影响。一般我们会优先选择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讨论,如咖啡经常被作为日常饮品来分析)
效用感受/感知能效:即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可量化的感受以及这过程获得的可描述的情感上的满足。
一般会根据商品结合其需求点选取效用维度来进行分析。
维度量化:将商品的某个已知的效用维度量化表述。
维度定性:即将某个维度定性表达,表述为某种态度、或者信念。
(注意:量化的颗粒度可按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细到具体数值,可以用较为宽泛的代称来表述。
例如:川菜的口感的效用维度,其中一项为辣度,甚至可以简单的把该维度划分为:不辣、微辣、中辣,超辣;有些划分甚至只要简单到“好或者不好”,划分原则是:够用就好。)
接下来们进入正题。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界定好了语境,比如茶作为日常饮品,那么我们可以开始进行分析。
对于某个品类的感知效用,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事情:
1、该品类的感知能效应该从哪些维度衡量?
2、该品类的感知能效,是否容易被用户所感知?
3、用户愿意为某一个或者多个感知能效维度的提升付出多少的钱?
感知能效维度的分析,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用户到底为什么说一个商品好,也就是我们将通过以下的分析,来帮我们更具象的界定“好”的概念。
感知能效维度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物质效用和情感效用。
物质效用: 是指确实能被用户在生理上所感知的效用,如食品的色香味,汽车的操控、隔音、动力、外观、内饰做工等。一般用可量化的感受来表述。
情感效用: 是指除了能被用户在生理上所感知的效用以外,商品所承载的个体情感,如“我是个IT精英,开特斯拉才符合我的形象”这种身份归属等情感。一般用可描述的性质来表述。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行业所界定的好坏可能会和你的目标用户群所界定好坏的维度有偏差,但是一般来讲,行业的界定标准都是建立在商业价值之上的,所以还是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如果有可能,请进行充分的用户调研。
以下以茶叶作为例子,分析不全面,甚至不一定合理,仅作为例子供大家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维度都可以持续往下细分, 原则还是:够用就好。
接下来,你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颗粒度“够用”的表,也就是你就能界定用户如何评判一个商品的好坏。并且对它们划分效用档次。
当然,你可能会问:我怎么感受得到茶的苦度是好是坏呢?接下来将引入下一个话题:
——该品类的感知能效,是否容易被用户所感知?
我大致将其分为四类,你们可以按你们的理解进行分类:
1、简单: 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商品,未经使用就能较为准确的预估其效用感受。
如:看到喜茶的芝士奶绿,我大概就能猜到,它能喝(废话),还有大概的味道(受制于以往的经验)。一般来说这类商品消费者经常使用,功能较为单一,而且商品的迭代较之于上一代的改变较少,或者用户更本不太在意其改变。
2、中等: 需要对产品稍作解释才可理解其核心感受。
如:超声波熏香机,你可能需要通过简单的图文或者视频稍作了解,才知道它的使用场景和效果,一般这类产品功能点较为单一,却较少被用户认知。
3、较难: 需要经过使用,才对产品有明确的了解
如:没有用过macbook的人,需要切身体验到商品,才知道它是否适合自己,所以才会有各种经销商摆设试用设备供意向消费者体验。
4、地狱: 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多样(各种档次)的体验或者体系/逻辑的知识结构,才能理解其效用。
地狱级别,一般我会再细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需要通过数据零花、理论逻辑的分析才可理解;
如:如电子产品的性能,“GeForceGTX1080拥有2560个CUDA处理器,
核心频率1607MHz,boost频率1733MHz,等效显存频率10GHz。显卡位宽为256bit,带宽320GB/s。公版显卡最高温度94℃,采用单8pin供电,TDP180w”。
另一类是:偏感受,需要个体经过大量的经验积累,才可理解;
如:服务于品茶的高端茶叶、服务于品酒的高端酒,“传教士啤酒与庄园啤酒口感差别在哪?”
“什么是回甘?什么是岩韵?什么是覆盆子味?什么是过度发酵?什么是松木炭火味?什么是意大利香柑味?”
在这里说一下,当一个用户想要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就会产生介入行为。
这里需要引入介入度的概念,介入度指:主动了解商品的意愿高低,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来了解该商品。
介入是指: 指主动自发的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的行为。
介入行为的原因是: 以降低自己购买商品的风险,并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寻求最好的体验(心理:趋利避害,寻求可控)
介入度的影响因素有:
1、该商品所解决的需求对购买者来说是否至关重要。
2、商品的购买需要承担的风险高低。
介入度的高低表现为:
高介入度:消费者要购买该商品时,需要经过丰富的思考以进行购买决策。
低介入度:消费者不愿意在购买前不愿做过多思考。
结合介入度和效用感知的难易度,我们可以这么分析,以下举个例子:
当介入度高,而效用感知的难度大时,大部分人喜欢借助“外周途径说服”来做购买决策,也就是当我们发现我们无法完整的了解商品的全貌,而又非买不可时,我们经常会利用一些极易获取的“侧面评价”,帮我们做购买决策。
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概念,即说服途径:
中心途径说服:利用理性脑,即通过理性的、逻辑的分析,说服自己或他人。
如:手机发烧友买手机,通过收集手机各项性能数据,横向对比同价位手机,结合自己在意的产品特点,非常逻辑而理性的做购买决策
人的大脑喜欢走捷径,当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的时候,普遍存在通过其他更易感知的信息来解释问题,获取所谓的“认知满足”,以规避接下来所做的行为的风险。
外周途径说服:利用感性脑,即通过侧面的感性的认知,说服自己或他人。
如:从通过口碑、评价、专业媒体评测获取信息。比如大部分女生买手机,仅从几个简单的指标就下购买决策,熟人推荐、销售员引导、网友评价能很好的促使这部分消费者进行购买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用户愿意为某一个或者多个感知能效维度的提升付出多少的钱?
这个就需要结合企业的目标和企业对营收结构的预期来进行分析。这里以例子带过,不做延展分析。
例如:某高端日本料理店价格昂贵,客单价在2000人民币以上,来这里就餐的客人非富即贵,有着刁钻的口感要求,所以这家店店必须选用最好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做的寿司,客人方能买账。
在这例子里撇开情感效用不谈,这里包含了营收结构的考量和用户对感知能效的分辨能力:
品过各种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能分辨得出最细微的差别,高端付费用户占比极高,几近100%,这些人愿意为这些这细微的口感提升,掏出打把的钞票。
一般来说,我会先对感知能效进行分级,再按每个分级建立价格锚点,再根据价格锚点去反推拥有付费能力用户的付费意愿。
结合以上概念,稍微整理成脑图,你就可以对商品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啦,从而调整或者改变自己的营销/销售策略。本节到这,后续会对文章进行重新编辑和梳理。
不要教条,实践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