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学分析都有哪些方法
化学分析方法多了去了
按照习惯大类分成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化学分析里面包括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等),重量分析法等等
电化学分析里面包括循环伏安,极谱,电解等等方法
仪器分析就更多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原子发射光谱法,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CE),核磁共振(NMR),X粉末多晶衍射(XRD),质谱(MS)等等~
化工数据处理一般都是套用每个反应不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来做的,特别是表观动力学是肯定要做的
② 化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
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
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
③ 石油酸化学组成研究进展
一、概述
国外对原油酸性组分研究起步较早。以往人们对有机酸的研究比较关注,主要是因为羧酸一直被当成是油气从生源母质形成原油的中间产物,而且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脂肪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油酸性组分中最早得到结构确认的化合物是饱和环烷酸(Derungs,1956)。环烷酸成分约占原油中全部有机酸的50%或者更高(朱日彰,1991)。按照环的结构类型,可以将原油羧酸分为链状脂肪酸、类异戊二烯酸、单环环烷酸、多环环烷酸和芳香羧酸类(Lochte和Littmann,1955;Seifert和Teeter,1970;表1-2),有时还可能包括无机酸。另外一类可能影响原油酸值的化合物主要为低分子量的弱酸性烷基苯酚类化合物。例如Samadova和Guseinova(1993)发现阿塞拜疆高酸值原油中烷基苯酚类化合物是羧酸类含量的2~7倍。Mckay等(1975)通过对非烃类(含氮化合物如咔唑类,氨基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Wilmington原油中酸性化合物(质量分数)28%是羧酸,28%是酚类,28%是吡咯类,16%是氨类化合物。这可以大致反映原油中的酸性化合物组成。
原油及石油产品中的高分子有机酸主要是环烷酸,它是一种具有臭味难挥发的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油品、苯、醇及乙醚等有机溶剂。Lochte和Littman(1955)首次对原油中环烷酸的结构进行了解剖,发现环烷酸是石油酸中最主要的成分,其含量可达90%以上。环烷酸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布范围在100~1000之间,碳数范围约在C7-C70之间。环烷酸结构以一环、二环、三环为主,还有一定量的四环、五环的环烷酸。其中主要是一元酸,芳环结构的芳香酸含量很低。炼油实践表明,各馏分油中的酸值随沸程范围而改变,沸程越高,酸值越大,尤其当沸点大于300℃以后的馏分,其酸值急剧上升。因此,环烷酸成分主要集中在300℃以上的重质馏分油中,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300以上,是生产各种油品添加剂的极好原料,如润滑油清净分散剂、防锈剂、燃料油的分散稳定剂等。石油酸含量随原油中环烷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石油酸含量一般为(质量分数)1%~2%,C6以下为脂肪酸,C7-C10为以环烷酸占绝大多数和脂肪酸的混合物,C10-C14为烷基环烷酸,C14-C20环烷酸主要分布在润滑油馏分中。
表1-2 原油中常见的有机酸类型(甲酯化)
图1-29 环烷酸标样的二维色质无环正构脂肪酸(Z=0)和单环长链脂肪酸Z=-2)的重建质量色谱放大图及单个化合物的质谱图
④ 化学分析都有哪些方法
按照习惯大类分成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化学分析里面包括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等),重量分析法等等
电化学分析里面包括循环伏安,极谱,电解等等方法
仪器分析就更多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原子发射光谱法,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CE),核磁共振(NMR),X粉末多晶衍射(XRD),质谱(MS)等等~
化工数据处理一般都是套用每个反应不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来做的,特别是表观动力学是肯定要做的
⑤ 气相色谱仪可以检测哪些物质
石化分析、环境分析、食品分析、医药分析、物理化学研究、聚合物分析方面。气相色谱法是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由于样品在气相中传递速度快,因此样品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可以瞬间地达到平衡。加上可选作固定相的物质很多,因此气相色谱法是一个分析速度快和分离效率高的分离分析方法。
在石化分析中、在环境分析中、在食品分析中、在医药分析中、 物理化学研究中、聚合物分析方面。气相色谱法是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由于样品在气相中传递速度快,因此样品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可以瞬间地达到平衡。另外加上可选作固定相的物质很多,因此气相色谱法是一个分析速度快和分离效率高的分离分析方法。近年来采用高灵敏选择性检测器,使得它又具有分析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⑥ 请教:化学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的确切定义
化学分析法(chemical method of analysis),是依赖于特定的化学反 化学分析法
应及其计量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化学分析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又称为经典分析法,主要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以及试样的处理和一些分离、富集、掩蔽等化学手段。在当今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化学分析法作为常规的分析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滴定分析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根据其利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和使用仪器不同,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比色分析法1、滴定分析法:根据滴定所消耗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以及被测物质与标准溶液所进行 化学分析法仪器
的化学反应计量关系,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被称为滴定分析法。2、重量分析法: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化为一种组成固定的沉淀或气体形式,通过钝化、干燥、灼烧或吸收剂的吸收等一系列的处理后,精确称量,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重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1]利用光谱学的原理和实验方法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英文为spectral analysis或spectrum analysis。各种结构的物质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光谱,光谱分析法就是利用特征光谱研究物质结构或测定化学成分的方法。分类光谱分析法主要有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2]等。根据电磁辐射的本质,光谱分析又可分为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编辑本段原理物质吸收波长范围在200~760nm区间的电磁辐射能而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该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其光谱是由于分子之中价电子的跃进而产生的,因此这种吸收光谱决定于分子中价电子的分布和结合情况。其在饲料加工分析领域应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在测定饲料中的铅、铁、铅、铜、锌等离子的含量中的应用。荧光分析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痕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并且线形范围宽,检出限低。编辑本段历史18 基尔霍夫
58~1859年间,德国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奠定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光谱分析法的基础。他们两人被公认为光谱分析法的创始人。编辑本段应用光谱分析法开创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新纪元,不少化学元素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已广泛地用于地质、冶金、石油、化工、农业、医药、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光谱分析法是常用的灵敏、快速、准确的近代仪器分析方法之一。编辑本段特点(1)分析速度较快原子发射光谱用于炼钢炉前的分析,可在l~2分钟内,同时给出二十多种元素的分析结果。(2)操作简便有些样品不经任何化学处理,即可直接进行光谱分析,采用计算机技术,有时只需按一下键盘即可自动进行分析、数据处理和打印出分析结果。在毒剂报警、大气污染检测等方面,采用分子光谱法遥测,不需采集样品,在数秒钟内,便可发出警报或检测出污染程度。(3)不需纯样品只需利用已知谱图,即可进行光谱定性分析。这是光谱分析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4)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或化合物省去复杂的分离操作。(5)选择性好可测定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和化合物。如测定铌、钽、锆、铪和混合稀土氧化物,它们的谱线可分开而不受干扰,成为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得力工具。(6)灵敏度高可利用光谱法进行痕量分析。目前,相对灵敏度可达到千万分之一至十亿分之一,绝对灵敏度可达10-8g~10-9g。(7)样品损坏少可用于古物以及刑事侦察等领域。随着新技术的采用(如应用等离子体光源),定量分析的线性范围变宽,使高低含量不同的元素可同时测定。还可以进行微区分析。局限性:光谱定量分析建立在相对比较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套标准样品作为基准,而且要求标准样品的组成和结构状态应与被分析的样品基本一致,这常常比较困难。
⑦ 气相色谱分析法中,进样量是否需要非常准确为什么
得根据方法来定。如果是外标法测,自然得非常准确,内标法或者是面积归一化法,则不一定要那么准确了,当然能准确是最好了。因为进样量会影响最后的峰高,如果没法控制的话,会有很大的误差。
1、内标法:选择适当的物质作为内标物质,定量加入被测样品中,跟据被测组分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之比,乘以校正因子,对映内标物质加入量所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内标法的优点:色谱条件对结果影响不大,准确度、精度较高。
缺点:选择合适的内标物质比教困难。
2、外标法:又称标准曲线法,依照测量标准品所绘制的曲线来计量被测样品的含量的方法。
外标法的优点:简单,适和大量样品分析。
缺点:每次色谱条件很难相同,容易出现误差。
(7)研究石油化学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气相色谱分析法具体如下:
1、在石油化学工业中,采用气相色谱法来分析原料和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2、在电力部门中,用来检查变压器等的潜伏性故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监测空气和水的质量;
3、在农业上,用来监测农作物中残留的农药;
4、在商业部门,检验及鉴定食品质量的好坏;
5、在医学上可用来研究人体新陈代谢、生理机能,在临床上用于鉴别药物中毒或疾病类型;
6、在宇宙舱中可用来自动监测飞船密封仓内的气体。
⑧ 化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1. 实验法。这是最普遍的方法。根据基本原理及你的总体设计路线,通过N多具体实验验证,得到测试数据,然后分析,归纳,总结……
2. 理论计算法。利用现代电脑技术,再根据理论模型及其相关假设,编程、计算、预测,最好再配合实验数据验证、分析、总结。
3. 归纳法。从已有的N多实验数据、已验证数据等,归纳总结别人还没有注意或发现的特殊规律。不过,这在现代,已经很难捡到这样的漏了。前面的研究人员都是很聪明的。
4. 经验法。根据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总结一些特别的、专门的技术,常可以得到专利,也很能取得经济效益。但要足具慧眼。
⑨ 常用的沥青化学组分分析法有哪些
核心提示:常用的石油沥青四组分分析方法有Corbett法和SARA法。
常用的石油沥青四组分分析方法有Corbett法和SARA法。
美国ASTM D4124采用Corbett法,它将沥青分为沥青质(Asphaltenes)、饱和分(Saturates)、环烷芳香分(Naphthene aromatics)和极性芳香分(Polar aromatics)。
SARA法所指的四组分为饱和分(Saturates)、芳香分(Aromatics)、胶质(Resin)和沥青质(Asphaltene),取四个词的词头简写成SARA。SARA法在我国、日本等国家均已标准化。
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院士介绍
闵恩泽,石油化工专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任高级化学工程师等职。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
闵恩泽同志先后任研究室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院高级顾问。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学部主席团成员和化学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89年和1995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8年获“桥口隆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 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出版专着6部,发表论文233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着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陆婉珍,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专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县人,汉族。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
陆婉珍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0年被评为国家千名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1989年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至1985年任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执委。
陆婉珍同志长期从事和领导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内的化学和仪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统评价我国原油性质工作,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共八册),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配合生产主持编辑了《重整工艺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汇编》等手册;组建分析研究中心,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其中烃类燃料燃烧过程中对镍铬合金腐蚀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并有所创新;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获国家发明专利;建立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组织领导催化裂化金属钝化剂及冷却水处理剂的研制、评价、质量控制和推广工业应用等。
陆婉珍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出版多篇专着和论文,并指导了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李大东,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李大东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等职。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李大东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剂及工艺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负责或组织领导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技术和加氢催化剂,迄今已工业化了12个系列55个品种的工业催化剂,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232套工业装置上,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其主持开发成功的低压高活性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工艺(RN-1),获1989年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全国十项金奖之一),1990年全国发明博览会金牌奖。1990、1991年分获中国石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开发的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业应用技术,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的《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专着),2006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大东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取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0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汪燮卿,石油炼制催化及分析专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1年在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汪燮卿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副主任,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等职。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同志从事石油炼制技术及分析化学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主要从事应用近代物理仪器分析石油中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测定喷气燃料中双环芳烃含量”等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庆等主要油区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发成功了弹性石英毛细管和新型毛细管色谱柱,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查清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内棺水的组成,获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九十年代后,主持催化裂解技术(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技术(M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专利金奖;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系列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
汪燮卿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20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90余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何鸣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980~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合作研究。
何鸣元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基础研究部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曾任国际学术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编委,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分会主席等。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炼制学会催化剂与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与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等职。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奖励,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何鸣元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积的Y型分子筛水热化学研究,发现了三种价态的羟基稀土离子在晶内迁移的不同行为,及达到骨架脱铝与固相补硅速度平衡的条件;取得固相补硅制备高水热稳定性高硅Y分子筛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局优秀专利奖和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从胶态粒子微观化学环境的基础研究,发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筛的新技术;研究分子筛合成体系中局部化学环境因素,发现液固界面的表面浓缩作用可形成有利于合成的局部化学环境,申请了多种分子筛的合成方法专利。为生产清洁汽油,研究催化裂化过程双分子反应与单分子反应所需的催化环境及其对汽油烃组成的关联,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裂化催化剂系列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何鸣元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70余件,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舒兴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专业。
舒兴田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等职,现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
舒兴田同志从事分子筛研究开发工作四十余年,从实验室开始到中试放大,以至工业生产和工业使用、推广均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负责研制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环结构高硅ZRP分子筛,采用沉积硅和稀土氧化物与Y型分子筛之间水热反应的独特改性方法制成SRNY分子筛;研制成功新一代超稳Y分子筛类的PSY分子筛;研制出采用模板剂在固体表面浓集并与分段晶体化结合的β分子筛,以及采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筛。其中ZRP-1分子筛的开发获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第一完成人);采用SRNY分子筛配制的CHZ裂化催化剂获199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和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舒兴田同志在分子筛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制备技术上的发明,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分子筛及催化剂品种的工业生产,产品批量出口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舒兴田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90件,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