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喜欢用心理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二两心理学”
让我们一起用问答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吧~
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先说结果是否可靠,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旨在论述延迟满足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但是 这个结论在2018年被三个心理学家推翻了,他们实验证明: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就好比吃苹果有利于身体 健康 ,不代表只吃苹果就能 健康 一样,这个实验仅仅从一个维度去阐明成功的因素,却忽略了延迟满足这一能力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保持的方法,还有一点是我们在长期儿童心理发展观察中发现的,延迟满足和孩子某些气质类型的冲突,不区别对待孩子的气质类型就去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或大或小的创伤。
实验者在斯坦福幼儿园内共选择了4-6岁的儿童参与测试,他们在孩子面前摆上棉花糖,并和孩子约定,如果孩子不马上把面前的棉花糖吃掉,坚持15分钟,他将可以获得两块或是更多的棉花糖,如果孩子提前吃了,就不会获得奖励。
实验人员把孩子和棉花糖放在一间空教室内就离开了,通过摄像机来观察孩子的行为,有些孩子在实验人员走后就拿起棉花糖吃了起来,有些孩子则为了获得更多的棉花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有些则是忍不住后悄悄的舔了一小口。几年后实验人员对孩子们进行了跟踪,他们发现, 当初能够为了获得更多棉花糖而选择忍耐时间更长的孩子普遍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很多从事教育或者心理学的人们拿着这一条实验的结果纷纷开始了自己的“传教”,很多家长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觉得“孩子不能惯着,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科学”的拒绝孩子还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家长们用的不亦乐乎,“延迟满足能力”由一项能力升级为一种“训练方法”,面对孩子的请求不立刻满足,而是制造一些困难或是条件让孩子多等等,原本正常的一项能力让人们传的变了味儿。只看到了延迟满足孩子的结果,却忽略了,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延迟满足背后其它的包括家庭、 社会 、文化等等这些量变的作用被刻意的忽视,是这一观念信奉者最大的坑。
那么 ,这些孩子优秀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哪里来的呢?
1、 过往经验: 当孩子过去有过通过自制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的经验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2、 家庭环境: 当孩子的父母言出必行,并且总是给予孩子正面引导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会更好。
3、 安全感: 那些实验人员一走就迫不及待的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担心眼前的棉花糖也会消失,或者,即使等了15分钟,可能连这一块儿都没有了
2002年在美国的另一次实验中,实验人员在棉花糖实验中增加了更多维度的统计,像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孩子的记忆力、沟通能力等等,并从童年起一直进行观察和追踪,直到时孩子的少年期,结果证明, 引入理多变量后,原来的实验结论就不成立 ,了,原来的实验仅在同一所幼儿园,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可能旗鼓相当,而这次的实验则选择了美国的十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第二次的实验结果反而推翻了第一次的结论: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能不能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和他未来会不会成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只能表明孩子实验当时的自控力水平。
这个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我不止在一个场合听到所谓的“专家”宣扬延迟满足这一“ 育儿 理念”,还让一些对儿童气质没什么概念的家长奉为“真理”,其实有些孩子是不适合使用延迟满足的,即使是可以使用在方法上也需要非常的注意
反应强度弱的孩子不适合使用延迟满足
其中 反应强度是指孩子面对事物的反应情况 ,比如,有些孩子什么事不符合他的心意就会哭闹撒泼打滚闹的不可开交,这些孩子就是反应强度大的孩子,而有些孩子呢,想要的东西即使得不到,也会默默的接受,看起来很乖巧,很听话,很好带,这样的孩子往往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觉得带起来很省心这些孩子往往反应强度小。但在延迟满足上,反应强度小的孩子是不适合使用的,因为当这样的孩子提出一个需求前,可能需要想很久,他们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是非常谨慎的,试想,一个孩子思考了很久,找了一个自己认为适合的场景和时间,提出自己的需求,得到的却是下周妈妈给你买,或者这个你现在不需要……等等父母这样的答案,孩子的内心必然是特别的失望和沮丧的,同时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提出更多的反驳意见,从而关上了和父母沟通的大门,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反应强度大的孩子适合延迟满足吗?
反应强度大的孩子往往遵循“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受益原则,拿哭闹来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无奈很多父母在教养上是没有底线的,总是看孩子哭一会觉得很可怜开始心软“好了好了,就这一次啊!下不为例”说是下不为例,反到是开了先例, 这样的孩子适合用延迟满足,来稳定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防止孩子用哭闹当武器威胁父母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延迟满足不是晾着孩子不管,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在态度上“不怀敌意的坚定”,在行动上“立即回应,延迟满足”
妈妈,我就要那个 汽车 !
好的,妈妈知道了
妈妈给我买!
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这个小 汽车 ,可是你出门时候答应过今天不买玩具哦!
通过语言回应孩子,但是不满足,避免孩子被晾着感觉到被漠视。
以上就是我对棉花糖实验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元性,尤其在教育上,孔子在3000多年前就宣导 “因材施教” 至今,这一理论都是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方法,唯一因材施教,方能适材适所!全面的看一件事才能把效能发挥到极致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心理学中着名的棉花糖实验是指1966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幼儿园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自制力的实验。
被试者是4~5岁的小朋友,实验中他们可以选择棉花糖作为奖励,但他们如果能够等待一定时间后,就可以获得两块棉花糖。
结果当然是有些小朋友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有些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抵抗住了诱惑,最后得到了双倍的奖励。
在大约三十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小朋友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相比之下能够经受住诱惑的小朋友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这个实验证明了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是对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 随着心理学越来越普及,这样实验的效果被过于夸大了 。似乎延迟满足能力成了个人成功的唯一要素。于是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接触到这个知识点后,就开始刻意的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其最坏的结果就是导致小朋友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2018年, 美国纽约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 。 他们认为孩子能否在将来取得成功,并不是取决于延迟满足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简单来说就是小朋友选择不在第一时间吃掉棉花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等待之后一定会有第二块, 但在不稳定的家庭中,小朋友会产生质疑和不确定 ,于是他们自然会选择先吃掉棉花糖。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无可厚非,但仅仅只靠某一种能力,将来就能取得成功的概率是及其渺小的。相反, 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否 健康 ,可能才是影响孩子将来获取幸福最根本的要素。
以上,希望能够给到你帮助。
最近,赫赫有名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遭遇“信任危机”:2018 年 5 月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表明,一直以来被认为能够预测儿童未来学业与发展状况的“棉花糖实验”,实际上并不能决定孩子们未来的命运。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呢?
被一颗棉花糖决定的命运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等待。小时候,父母可能会要求我们安静地坐着等他们回来,或者是将正在播放动画片的电视机关掉几分钟,或者是在客人来之前不要吃摆在桌子上的零食。耐心地等待,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奖励,是个体成长中的必修课之一。
这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并且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被称为延迟满足(delay ofgratifica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在 1970 年,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首次将延迟满足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内容进行方法上的 探索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棉花糖实验。
在棉花糖实验中,研究人员将 1 颗棉花糖放在儿童面前,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忍住不吃这颗棉花糖的话(研究人员会离开 15 分钟),就能得到第 2 颗棉花糖。如果他们吃了这颗棉花糖,就只能得到这 1 颗棉花糖了。
实验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大约 10 年后,研究者们又与其中一部分孩子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小时候越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也就是俗称“美国高考”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成绩越高,问题行为越少。
之后,研究者们又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其之后的认知发展、 社会 性发展、 健康 、甚至是大脑结构有关。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它被大多数人解读为: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儿童更有耐心、进行更好的自我控制,他们之后就很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教育研究中,延迟满足常常被称为“非认知因素”。
研究者们认为,提高孩子们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有助于他们未来的成功。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该观点,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然而,棉花糖实验的结果也一直饱受争议。
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这项开展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研究中,这些面对棉花糖诱惑的小家伙们都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他们的父母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那么,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来说,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否依然有意义?毕竟,他们的生活常常充满不稳定的因素,等待对他们来说可能存在什么都得不到的风险。
推翻经典
基于早期棉花糖实验的局限性,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Tyler Watts和同事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大型测试中 1000 名 4 岁儿童的数据,试图重复该实验,并且 探索 简单的延迟满足实验结果是否能够预测儿童未来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成就。
研究者将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儿童的母亲至少完成了大学的课程(有学位组),另一组儿童的母亲则没有(无学位组)。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母亲有学位组的儿童在实验中等待时间更长、未来表现也更好。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研究结果与早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儿童 4 岁时棉花糖实验的测试成绩与其 15 岁时的成就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早期研究的一半。当研究者控制了家庭背景和智力等因素后,它们之间的相关几乎消失了。
这意味着,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并不能影响其之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影响儿童未来的,可能是更宏观、更难改变的因素,例如儿童的智力和其所处的环境。
此外,在没有任何控制的情况下,延迟满足和儿童的行为结果间也不存在相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棉花糖实验的复制失败了。” Watts 说。
这并不是说延迟满足对儿童来讲不重要,它仍然是一项需要儿童掌握的、重要的生活技能。只是,在谈及孩子的未来发展时,我们需要将家庭 社会 经济地位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纳入考虑范围内。
“目前很难找到家庭 社会 经济地位无法解释的心理因素。”密歇根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 Pamela Davis-Kean 说。
金钱可以买到美味的食物、安静的社区、安全的家庭、更少的压力、更 健康 的父母和更多的亲子时光。Davis-Kean 指出,教孩子如何等待或者是变得有耐心“可能并不是改变他们境况的主要因素”。
儿童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希望能够通过干预儿童某方面的发展来影响其未来的全面发展,这似乎是不可行的。
“人们正在拼命寻找一个简单、快速并且明显有效的方法,来改变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生活。”人格心理学家 Brent Roberts 说,“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人性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们过于在意用快速而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了。”
人类行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可能来自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可能来自 历史 或当代,可能来自文化或个体。
毫无疑问,人是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越复杂,研究方法就要更加严苛。那些快速、简单发现的积极的实验结果,往往需要进行更严格的验证。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通常需要长期的实验研究。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者已经开始对以往奉为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进行反思,并且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实验的科学性,包括对 P 值、效应量的讨论,公开研究数据,对心理学实验进行可重复性检验,开展更广泛的合作网络等。
简言之,心理学正遵守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蓬勃发展,而真理也需要一个愈辩愈明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实验或理论遭到质疑或推翻,说明了心理学正在变得更好。而我们作为旁观者,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给它一点时间。
PS:秦老师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出自于经济环境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哪怕是身在哈佛,剑桥的学生很多都拥有属于不同的圈子。或许取决于成功的因素更多来自于资源和认知水平,但是努力和勤恳永远都是我们突破自我的不二法门。哪怕是普通人,或许做个拥有更高平台和格局的普通人,也不错。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我们自己,我也相信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改变某种规律。
心理学棉花糖实验是想表达延时满足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孩子无法忍住自己即时的欲望,从而损失长期更多的收益。延时满足是成年人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忍耐中短期的痛苦,获得长期更为丰富的回报。
B. 棉花糖是怎么做出来的
【食品】棉花糖的制作工艺
蔗糖是一种粒状的立方体晶体。蔗糖晶体中的分子排列是非常整齐的,每个分子都有固定的位置,就像停车场里停放整齐的汽车一样。但是,一旦蔗糖进入了棉花糖制作机,分子结构就会发生改变,蔗糖会变成长长的丝状物质,绕在一起就像棉花。
棉花糖制作机是台像个大碗的机器,机器的中心部位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加热腔,热量打破了晶体的结构,将糖变成了糖浆。加热腔中有一些比颗粒蔗糖尺寸还小的孔。当糖在加热腔中高速旋转的时候,离心力将糖浆从小孔中喷射到“大碗”的周围。由于液态物质遇冷凝固的速度和它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小,凝固得越快。因此,研究人员把加热腔中的小孔直径设计得很小,只有50微米,从小孔中喷射出来的糖浆马上就凝结成固态的糖丝,不会粘在一起。
快速的冷却让蔗糖分子之间没有时间排列整齐,因此孩子们手中的那个巨大蓬松的棉花糖再也不是晶体了,而是由无数线状的玻璃状的糖组成的。用稍微专业的话来说,蔗糖的晶体结构已经被棉花糖制作机破坏掉了,蔗糖分子的排列不再有规律了,而是比较杂乱无章。这种结构的变化可以用熔点测试出来,蔗糖分子有特定的熔点,在受热熔解时温度不再变化;而棉花糖丝没有特定的熔点,熔解时温度会逐渐上升。
C. 什么是棉花糖理论
棉花糖理论是指通过等待获得更大的利益,即“延迟满足”。
棉花糖理论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40年前进行的一次研究。被研究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每个人都独处一室并分得一块棉花糖。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以后再吃。如果谁能等待15分钟,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作为奖赏。
研究结果14年之后才水落石出:通过种种评估发现,那些为了得到另一块棉花糖而肯于等待的孩子,比那些马上把糖吃掉的孩子后来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更为成功。因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和失败,似乎并不单靠工作努力或脑瓜聪明,而更有赖于是否具备“延迟享乐”的心理素质。
那些不急着吃掉棉花糖的人,为了实现目标而肯于忍耐,所以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那些一拿到棉花糖就马上吃掉的人,则不愿克制自己的欲望,只图一时痛快,往往与机遇擦肩而过。
正面影响
1、让孩子更明确自己的目标。
2、使孩子学会等待,更有耐心。
3、培养孩子的坚韧力。
4、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
D. 棉花糖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
主要原料是蔗糖,根据口味不同适当加入其他材料。
将白糖倒入棉花糖机中制出糖丝,再用棒子将糖丝缠绕起来而成,入口即溶,因糖丝跟棉花絮十分相似,故得其名。
蔗糖是一种粒状的立方体晶体。蔗糖晶体中的分子排列是非常整齐的,每个分子都有固定的位置,一旦蔗糖进入了棉花糖制作机,分子结构就会发生改变,蔗糖会变成长长的丝状物质,绕在一起就像棉花。
棉花糖制作机
棉花糖制作机是台像个大碗的机器,机器的中心部位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加热腔,热量打破了晶体的结构,将糖变成了糖浆。加热腔中有一些比颗粒蔗糖尺寸还小的孔。当糖在加热腔中高速旋转的时候,离心运动将糖浆从小孔中喷射到“大碗”的周围。
由于液态物质遇冷凝固的速度和它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小,凝固得越快。因此,研究人员把加热腔中的小孔直径设计得很小,只有50微米,从小孔中喷射出来的糖浆马上就凝结成固态的糖丝,不会粘在一起。
E. 棉花糖制作原理
棉花糖的制作原理是利用高温(约150度以上)将白糖熔化成液态,然后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将熔化的白糖液体通过离心机上的微孔甩出,遇空气后冷却成细丝,棉花糖机外壳不旋转,这些细糖丝在外壳内被中心高速旋转的转子拉绕成类似棉花的绒状,就会变成棉花糖,制作者用一根竹棍作中心,将棉花糖缠绕上去就变成了棉花糖。F. 一颗“棉花糖”的实验告诉你为什么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
棉花糖实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家长最深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的具体内容是指在1970年美国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在史丹佛大学下属的一家幼儿园进行的一项测试;他们让接受测试的孩子们(不到90位孩子)单独留在房间内,并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跟他们说他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现在马上就吃掉它;第二是如果忍住不吃,等到实验者出门后再回来(大约15分钟),会另外多得到一颗棉花糖。 实验结束之后,研究者持续跟踪观察这群接受测试的孩子,发现当年可以忍耐、等待并因此拿到两颗糖的孩子,在学业、经济、 健康 、甚至人际关系的成就都表现的比当时马上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子要好 。 这个研究结果公开发表后,全世界的畅销书作家们迅速找到了商机,他们开始大肆吹捧“忍耐才能成功”,无数关于棉花糖实验和自制力的书籍陆续出版,迅速风靡全世界。
全世界的家长们都开始谈论自制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延迟奖励”帮助孩子建立自制力,而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功有多么重要的影响等等。 但是,棉花糖理论真的正确吗?真的就像那些畅销书说的那样决定孩子的未来吗?
其实,自“棉花糖理论”问世以来,就有很多的学者对于当年这个实验的结果持怀疑态度,美国纽约大学以及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重新做了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并把他们认为可能造成偏差的因素进行了调整 比如原来的实验里受试儿童不到90位,而且都是从史丹佛大学幼儿园招募来的;而在新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样本数扩大到超过900位儿童,且招募的受试者来源在种族、双亲教育程度等方面更符合现实 社会 。
在2019年,该研究团队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了此项研究的研究成果:完全推翻了70年代的棉花糖实验结论!
在这个追踪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愿意等待第2颗棉花糖的孩子,多数是出自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而出身较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倾向于把握住眼前可以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受试儿童是否能够撑到获得第二个棉花糖的耐心与自制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试儿童家庭的 社会 与经济背景 经济背景、 社会 背景而非“自制力”的能力,更可能是孩子日后成功的主要因素。
该项研究还发现,无论当年孩子在这个棉花糖实验中展现出多少自制力,家庭“ 社会 背景或者经济背景”较高的孩子,日后各方面的表现还是比一般家庭要好。 因为 社会 背景或者经济背景比较高的父母,相对能够履行自己承诺给孩子的奖励,在物质条件较不缺乏的状况下长大的孩子,比较能够接受如果不即时享受眼前的棉花糖,之后还会有机会得到更多。但如果“ 社会 背景或者经济背景”低的父母,因为可能得以取得的资源不稳定,孩子可能会因为不确定未来是否还能够得到一样的奖励,而比较倾向于“及时行乐”。
写在最后:
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的关键,这对孩子在选择与心态的养成上将带来长足的影响。
一直等待更多的棉花糖,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在棉花糖实验的情境下,实验者当然会信守承诺回来给孩子第二颗棉花糖,但现实世界并不像实验室那样单纯。
本文系郑州市首届少儿科普征文大赛投稿入选作品
作者:杜冰君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