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之间的分歧有哪些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之间的分歧重点是剑桥之争的部分
新剑桥学派是后凯恩斯主义体系中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卡尔多和斯拉法。
所以新剑桥学派又被称恩斯左派,这使得它在各重大理论问题上与试图弥合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形成鲜明对比。如在方法论方面,该学派极力攻击新古典综合派用均衡观代替凯恩斯的历史观。在对新古典学派的态度上,它只强调凯恩斯理论的"革命性"因素,而闭口不谈继承性问题。在经济理论的重心方面,它强调应把理论重点放在分配问题上,而不是收入一支出问题。在这些理论研究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舌战形成了着名的两个剑桥之争。
在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中,收入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尤为重要。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错误的,是一种循环论证,其中尤以资本的衡量标准问题最因难。同时,新剑桥学派强调所有权因素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指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在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新剑桥学派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资本家和工人的投资率的差异,从而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在既定的储蓄倾向条件下,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将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的变化,即经济增长率越大,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就越大,工资收入所占比重就越小。.............
㈡ 请高人推荐有关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书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作 者: 缪一德,杨海涛 主编
出 版 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
内容简介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众多,内容庞杂,许多理论十分晦涩难懂,所以本书只能择其主
要流派进行介绍。而且在有限篇幅内如何能较为完整、深入,同时又能准确地阐明各流派
的基本理论观点及最新发展,梳理各流派之间的分歧和争论?这是这门课程和教材普遍面
临的困难任务。本书根据作者2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篇章结构、体系安排、内容取舍
方面都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以尽可能符合本书编写任务的目标。当然,先行了解和
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学好本课程
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编辑本段]目录
绪论
思考题
第一章 凯恩斯经济学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
第二节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评价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新古典综合派
第一节 新古典综合派概论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
第一节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
第二节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新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概述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五章 非均衡学派
第一节 非均衡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的非均衡理论
第三节 非均衡理论的拓展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货币学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概述
第二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节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理性预期学派
第一节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八章 供给学派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里根经济学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九章 弗莱堡学派
第一节 弗莱堡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弗莱堡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实践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章 公共选择学派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政策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派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
第四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二章 瑞典学派
第一节 瑞典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瑞典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瑞典学派的经济政策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三章 新制度学派
第一节 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及现状
第二节 新制度学派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国际经济二元结构论和国家干预思想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四章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
第一节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激进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的区别
第三节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五章 独立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一节 希克斯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二节 哈耶克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熊彼特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罗斯托的重要经济思想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后记
参考文献
http://ke..com/view/2018942.htm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ISBN:781049844
作者:杨培雷编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特点: 1.理论的视角——重在剖析其理论 毫无疑问,任何学说都有其特
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种学说的立场往往脱离不了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但是,如果
把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的阶级属性任意扩大,往往会忽视其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从理论
本身而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都有其比较系统的理论,对理论的系统研究,有助
于我们探索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深化我们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2
.动态的方法——注重追踪理论动向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都在发展变化。就凯
恩斯主义而言,20世纪 30年代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到今天已经经过了几代人的充实、完善
、发展和更新,期间经历了新古典综合派、剑桥学派和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新凯恩斯主
义,即使当前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仍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
化要求用动态的理论去诠释,也只早动态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实践。本书
注重跟踪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变化,以了解当代市场经济的新发展。 3.发展的观点—
—客观而非偏颇的评价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然而,理论体系一旦形成往往会落后于时代或部分地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一
个学派的理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正确和完善的,而关键是要看这一学说在它所处的历史背景
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这一学说对理论思维的贡献以及它可能引致的启迪。
4.借鉴的目的——取长避短的理论汲取 学习的目的在于借鉴,在某种意义上,
由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市场经济的研究“源远流长”,当代西方经济
学流派是基于丰厚的理论土壤和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理论之花,
朵来争艳。从中汲取些什么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们研究西方经济学派的最
终目的。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导论: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源流/1
第一节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2
第二节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重商主义/9
第三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15
第四节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学说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形成/53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上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63
第一节 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63
第二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68
第三节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88
第三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中 --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93
第一节 两个剑桥之争/93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派/101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131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下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142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概略/142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147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162
第五章 货币学派/167
第一节 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和基本思想/167
第二节 现代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171
第三节 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187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学派的简要评议/194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199
第一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和发展/199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01
第三节 一般预期及其三种类型/203
第四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206
第五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216
第六节 对理性预期学派的评价/217
第七章 供给学派/220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兴起/221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基本经济理论/224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240
第四节 供给学派的经济实践及其影响/246
第五节 对供给学派的简要评价/254
第八章 新制度学派/257
第一节 新制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257
第二节 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60
第三节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264
第四节 新制度学派的政策主张/277
第五节 新制度学派的新发展/279
第六节 对新制度学派的简要评价/284
第九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289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概述/289
第二节 伦敦学派的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294
第三节 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 政策主张及实践/312
第四节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简要评价/324
第十章 福利经济学派/331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派的形成与发展/331
第二节 旧福利经济学/335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342
第四节 相对福利学说/357
第五节 福利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360
第六节 对福利经济学派的简要评价/366
第十一章 比较经济学派/369
第一节 比较经济学派的产生和发展/369
第二节 比较经济学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76
第三节 比较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379
第十二章 发展经济学派/398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生成背景. 研究对象. 兴起与演变/398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409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Ⅰ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问题/455
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Ⅱ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优化问题/480
第五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Ⅲ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497
第六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Ⅳ --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政策与管理/508
第十三章 西方行为科学学派/5ll
第一节 行为科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511
第二节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520
第三节 行为科学在西方管理中的应用/536
第四节 对行为科学的简单评价/54l
第十四章 激进经济学派/543
第一节 激进经济学派概述/544
第二节 激进经济学派的主要思想/553
第三节 对激进经济学的简要评价/568
第十五章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学派/572
第一节 东欧国家和俄罗斯转型经济学派的形成背景/572
第二节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及其政策主张/573
第三节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学派的实践:东欧国家经济改革/594
第四节 前苏联. 俄罗斯经济转型思想与实践/598
第五节 对转型经济学派的简要评价/602
参考文献/606
㈢ 新剑桥学派的税收思想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在与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美国萨缪尔森等人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就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等进行论战过程中形成的。该学派自命为凯恩斯学派的嫡传,而抨击新古典综合学派为“杂种的”或“冒牌的”凯恩斯主义。因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都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而得名,同时,又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旧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相背离,所以,又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或后凯恩斯学派或新凯恩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N·卡尔多、对新剑桥学派的产生有重大影响的还有P·斯拉法以及伦敦大学的罗伊·哈罗德、波兰学者卡莱茨基等,以上几个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者,是新剑桥学派的先驱、是新剑桥学派产生的理论基础。1958年,罗宾逊的代表作《资本积累论》发表,同年卡尔多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一篇名为《几种不同的分配理论》的论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和财产收入(主要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他们在分析这种份额变化的规律以及对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后指出,国民收入分配失调是社会症结所在,强调应由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进行调节,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他们两人根据共同的理论特点,并提出自己的模型。由此,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产生。1962年,罗宾逊又出版了《论经济增长的理论》论文集,再一次提倡如何利用凯恩斯理论来解决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实际的迫切问题。使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与政策的观点更加旗帜鲜明。新剑桥学派的税收理论主要反映了在其代表人物与萨缪尔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这两个学派都把税收看成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后凯恩斯主流学派主要把税收视为调节需求水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工具;而新剑桥学派除了承认这一点外,强调充分发挥税收在缩小贫富不均方面的作用。在税收政策上,新剑桥学派指出在税制的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的行业和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体现公平原则。在所得税制度上,采取累进税率,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在消费税上,对奢侈品征税,对生活必需品则给予减负税;特别主张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除了给寡妇、孤儿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所有权外,以便消灭私人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收入的增长,并把政府通过没收性的遗产税所取得的财产及其收入用于公共目标。事实上,新剑桥学派也同时意识到,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往往为一些政治因素所左右,从而削弱了税收在缩小贫富分配不均方面的功用。在适用税收杠杆来调节有效需求,不仅要注重对需求总量的调节和宏观分析,而且还要做好微观分析,即分析减税的好处由谁获得和增税的负担由谁承受的问题。
那么,政府减税的好处由谁获得则有三种可能:
(1)收入越低的人减免越多。
(2)不分收入大小一律按同一比例减税。
(3)减税的好处主要由最富有的少数财团或个人获得。最理想的是第一种情况,后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公平原则。
㈣ 剑桥资本争论的基本资料
上世纪50-60年代发生的“剑桥资本争论”所讨论的实际上就是这一问题。着名的“两个剑桥之争”是以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和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剑桥)的萨缪尔森、索洛和莫迪利安尼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之间进行的,争论的焦点是新古典理论的逻辑一致性问题。如现实中这种所谓GDP代表的是生产函数,还是一种社会关系与技术、生产力、科技等无关。这场争论的背景是,在战后,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经济学所讨论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所有宏观变量用生产函数进行解释,即现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而新剑桥学派则是把凯恩斯经济学与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分析的古典传统联系起来,试图表明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对这些宏观变量的作用。 1953年,罗宾逊提出了在总量生产函数中那些异质的资本品如何加总的问题。1960年,斯拉法在着名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采用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证明,新古典生产函数只能用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一旦用于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由生产函数所推论出来的新古典理论的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这种逻辑一致性问题对于新古典理论显然是重要的,由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在60年代开始应战,双方第一回合的交锋是以1966年萨缪尔森宣布无条件投降告一段落。
在随后的1969年,索洛提出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中可以避开这种加总问题而保持新古典理论的定理,即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可以把每一种资本品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对于这一问题,新剑桥学派在70年代做出回应,表明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不存在统一的利润率,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显然只是回避了加总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将不能再使用总量生产函数。
在60-70年代,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很快从资本测量扩展到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等更广阔的领域,批评的有效性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澄清和证实,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加入到英国剑桥学派的行列。同时,新剑桥学派开始通过复兴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并吸收卡莱茨基的理论试图重建经济学体系。
虽然在这种逻辑争论中新剑桥学派取得了优势,但人们很快发现,这种异质品加总问题在新剑桥学派试图重建的理论体系中同样存在,如他们试图复兴的古典理论中存在着李嘉图的“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和马克思的“转型问题”,即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命题也只能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成立而不能推论到两种(多种)产品模型,萨缪尔森发表多篇文章表明马克思在“转型问题”上逻辑不一致,与此相联系的是关于“帕西内蒂悖论”的争论,即由萨缪尔森等人提出的,新剑桥增长模型依然不能脱离生产函数,新古典经济学家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为其挽回了一些面子。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剑桥学派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罗宾逊、斯拉伐和卡尔多等人相继去世,有关剑桥资本理论的争论似乎也中止了,就整个经济学界而言,这些经济学家以及他们的着作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比如,从80年代晚期以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广泛地应用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论,而对其中包含的逻辑悖论根本未予考虑。
哈考特(1995)认为这种忽略就其胆大和傲慢而言是非常令人惊讶的,这反映了在理论界处于统治地位的主流经济学所具有的“无情的”的统治力。我们这里想加入的解释是,罗宾逊、斯拉伐和卡尔多是在30年代就成名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界的名声和辈分远高于萨缪尔森等人,一旦他们去世了,再进行这种研究可能就没有人给钱了或不能使文章发表,你如果不能在大学里得到职位是不可能进行这种研究的。 其一是,尽管新剑桥学派采用异质品模型表明了新古典理论中存在着逻辑悖论,但这种逻辑悖论产生的原因却没有被揭示出来,萨缪尔森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在承认逻辑悖论存在的前提下,用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跨期均衡)表明,这种逻辑悖论只是出自于技术关系,希克斯(1973年)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而在剑桥资本争论中人们又很少能找到这种逻辑悖论(技术再转辙)的经验例证,从而在许多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这种技术再转辙的重要性是值得怀疑的。加之争论又异常复杂,以至很少有人能够理解。
其二是,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也不十分清楚资本理论的逻辑悖论的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和其意义何在,其中的重要一点是,他们同样认为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统计变量是实物的统计,只不过试图把社会关系的因素加到经济分析中来,即如罗宾逊所表明的技术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当人们对斯拉法加入利润率的投入产出模型(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模型)仅仅做出相对价格的解释时,也必然会把技术关系与社会关系搅在一起,从而难以理清这种争论的逻辑并建立新的理论。当没有一种新的理论能够与新古典理论相竞争时,经济学家对现实的解释只能按照新古典的方法,以免出现理论的真空,即在剑桥资本争论的逻辑被澄清和能够取代新古典理论的新的理论出现之前,人们是不会放弃新古典理论的,因为逻辑悖论虽然存在,但并不一定是重要的或致命的。
然而,如我们前面的全部分析所表明的,剑桥资本争论所揭示的逻辑悖论对于新古典理论是致命的,主流经济学错误地使用了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资料,误把它们作为由生产函数所决定的实际变量。如在剑桥资本争论中所表明的,不只是资本领域的问题,只要涉及到这些统计资料分析的领域,采用新古典理论的分析都会产生逻辑悖论。而理清这种逻辑悖论的关键就在于明确这些总量的性质。
㈤ 新剑桥学派的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对传统的新古典派理论的全面否定。
从方法论说,他们主张摒弃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不论是马歇尔的还是瓦尔拉斯的),树立历史时间概念。罗宾逊指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从均衡概念向历史概念的转变,《通论》的基本观点是打破均衡论的束缚,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过去是不能逆转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人们一旦承认一种经济是时间中的存在,历史是从一去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将来前进的,那么,以钟摆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的均衡就站不住脚,整个新古典派的传统经济理论就需要重新考虑。与之相联系,这个学派强调不确定性对分析经济的重要性,货币的存在就是和这个不确定性有密切联系;对生产、就业、收入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投资之所以易于发生波动,正是由于这个“不确定性”。他们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一些教科书里把传统的均衡概念恢复起来,移植到凯恩斯理论中去,忽视“不确定性”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其次,他们坚持凯恩斯对新古典派理论作过的一些批判,如摒弃萨伊定律和经济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总是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假定;摒弃储蓄支配投资的传统观点,坚持投资支配储蓄的凯恩斯观点等。再次,他们彻底否定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新古典派分配理论,指出这个传统理论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收入不均的现状辩护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循环推理。他们也用斯拉法的生产价格论否定新古典派的主观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
②从不均衡出发对经济进行动态分析。
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在历史时间中增长的,但它的增长过程是很不稳定的,因而处于不均衡状态是常规。为了说明这种不均衡,他们在分析步骤上首先确定为保证经济按稳定的比率不断增长所需的条件。他们在哈罗德“有保证的增长率”(即可以保证经济不断地稳定增长的增长率)公式Gω=S/V(Gω是有保证的增长率,S是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V是资本-产出比率)的基础上, 把社会储蓄倾向(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S,分解为利润收入的储蓄倾向Sp和工资收入的储蓄倾向Sω;这样,他们的增长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1)式中Y为国民生产或国民收入量,P为利润量,K为资本量,即利润率;为资本-产出比率,即哈罗德公式中的V。
若假定工资收入的储蓄倾向Sω=0,则上式成为:
(2)这就是说,保证经济不断地稳定增长的条件,是要使经济增长率满足等式(1)的要求;在Sω = 0的情况下,要使增长率等于(利润率与利润收入的储蓄比率的乘积)。然后,他们论证这个条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决定这个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的一些因素本身如S、Sp、Sω是随收入分配的变化而变化的;资本-产出比率V也会随着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一些短期内起作用的力量,如投资的短期波动,会使实际增长率和作为稳定增长条件的有保证增长率发生差离,从而使经济的实际增长脱离并围绕长期的增长线而形成周期性的短期波动。再次,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和由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确定的“潜在的增长率”不相一致,也会造成不均衡,或者增长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或者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形成不同程度的失业。总之,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是一种宏观的动态的不均衡分析,它同新古典派的均衡增长理论是对立的。
③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溶为一体。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投资支出不仅是生产和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而且也是国民收入在利润与工资之间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他们把国民收入分为利润(或财产收入)和工资(或劳动收入)两大部分,就社会阶级来说,即划分为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收入;并认为这两个阶级两种收入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同时,他们还把国民生产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两大部门。为了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怎样决定国民收入在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分配,可以卡尔多下列的收入分配方程为例:
(1)式中P、Y、Sp、Sω的含义同前列增长率公式;I为投资,为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即投资率。
设工人消费其全部工资收入,资本家将其利润全部用于储蓄,即Sω =0,Sp = 1,则上式变为:
(2)这就是说,在上述假定下,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公式 符号取决于投资率公式 符号。投资率愈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愈大。设资本家将利润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即Sp < 1,同时工人仍将其全部工资收入用于消费,则等式 (1)变为:
(3)这表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除了取决于投资率的高低外,还取决于利润收入的储蓄倾向(成反比)或消费倾向(成正比),即利润收入中的储蓄比率愈低或消费比率愈高,则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愈大。总之,按照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的观点,资本家的利润大小及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取决于他们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大小。
④以具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竞争作为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首先,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声称他们以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所论述的生产价格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论。按照斯拉法的理论,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指生产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决定于它们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分配关系,而且商品的相对价格与利润率是同时决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新古典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在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具有垄断因素。他们不认为个别企业仅仅是市场价格的承受者,影响不了同行业的产品价格,特别是大公司对本行业产品的价格是可以左右的。其次,在他们看来,在短期内企业产品的单位可变成本(或称直接成本)在相当一定的幅度内不随生产的增加而上升,而是不变的;只有产量超过一定幅度后,可变成本才随之递增,因此,企业的成本曲线不如传统的新古典理论所述的那样是 U型的。再次,他们认为工业品价格形成的模式,一般是在可变成本之上加一定比率的毛利,称为成本加成法。加成比率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垄断程度,这是从卡莱茨基那里吸取的观点。这样,在垄断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工业制品的价格水平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可变成本的变动,特别是货币工资率的变动,这也是凯恩斯一贯主张的观点。
关于与物价相联系的货币工资率,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依据凯恩斯的看法,指出是由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决定的。关于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消费品,则受企业资本家的投资决策左右,因为投资率提高了,势必造成以较多的资源用于投资品生产,消费品生产的比率相对减少,货币工资的实际价值随之下降。
根据上面一些论点,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就把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衔接起来。既然价格变动主要取决于可变成本特别是货币工资率的变动,而货币工资率又决定于劳资双方的谈判力量对比,这样,当投资连续增长,投资品与消费品生产的比例变化,造成利润上升、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会促使工人提出提高货币工资的要求,导致物价-工资、工资-物价的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大量失业也将难于制止物价的持续上涨,这也就是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对战后通货膨胀和滞胀问题的科学解释。
[编辑]
㈥ 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应答时间:2021-04-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