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印度火箭筒训练方法

印度火箭筒训练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22 08:24:29

⑴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二战表现

据悉,巴祖卡的第一次使用是在苏联前线和1942年11月登陆北非中的火炬行动,这些M1和M6火箭弹都是为了及时装备入非作战的美国军队而仓促制造的。不过在登陆前的那个晚上,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震惊的发现他的军队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拿到巴祖卡火箭筒。
一开始,由于没有人得到过专业训练,那些可靠的M6火箭弹连同着M1火箭筒并没有在北非战场中得到广泛使用。[14]但是当一些德军在俘虏美国军队时,他们发现了这个武器并给他们自己提了个醒。当美军将军在1943年到达突尼斯前线时,他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告诉他巴祖卡火箭筒能否阻挡住德军的坦克。
另一个问题出现在1943年5月。当盟军在攻打西西里岛时,盟军部队中装备了少量的M1A1(发射的是M6A1改进型火箭弹)。在一次战斗中,巴祖卡击毁了四辆中型坦克和一辆虎式坦克。而能把虎式坦克被击毁是因为火箭弹是从驾驶员的观察孔穿过去。[14] 但是在战斗中,巴祖卡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当巴祖卡在发射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尾烟,这样会暴露射手的位置。并且在战斗中,巴祖卡小队的队员们为了向装甲目标射击,不得不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之下,因此伤亡十分巨大。而这种必须暴露在德军的反击火力之下的任务,在其他士兵看来不仅仅是极度危险的任务,甚至应该说是自杀任务。
在1942年年底,德军已近从火炬行动中俘虏的美军士兵手上和得到美军捐赠的俄国士兵手上得到了巴祖卡。德国也迅速的开始研制自己的反坦克武器,他们将弹头从60毫米(2.36英寸)增大至88毫米(3.46英寸),这种武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Panzerschreck(坦克杀手)。这种武器有更大,威力更强的弹头,他的穿甲能力相对于巴祖卡大大提高。讽刺的是,美国士兵也希望能有一些加大弹头的巴祖卡,但是遭到拒绝。在用M9和RPzB 54 Panzerschreck向德国的黑豹坦克进行对比射击后,美国陆军的唐纳德·E·刘易斯下士对上司说Panzerschreck“比巴祖卡强多了……”
在法国,查理·卡朋特少校将在他的L-5 Sentinel的每个机翼下装备了三个巴祖卡火箭,并且他说他用这个摧毁了德军的14辆坦克。
尽管在1943年年底,美军使用了M9火箭筒以及威力更强大的M6A3火箭弹,但是德军装甲车上的更厚的新型铸造装甲和装甲侧裙以及间隔装甲使用是的巴祖卡的攻击效果急剧下降。这使得巴祖卡必须对准那些装甲车低防护的部位,例如履带,观察孔,车轮或者是后发动机。在1944年5月20日的信中,乔治·巴顿将军在给他同事的信中写到:“巴祖卡的作用并不是去击毁坦克,而是不让坦克随意欺凌步兵的最后手段。为此,巴祖卡要在30码的范围内射击。 在二战结束后,美军以德国的Panzerschreck为蓝本设计出了3.5英寸(88.9毫米)的M20“超级巴祖卡”。他与德国的Panzerschreck威力相当,M20重达14.3磅(6.5公斤)并且可发射重9磅的(4公斤)的高爆反坦克火箭弹。当M20发射时需要两人一组来操纵“超级巴祖卡”射击,一般情况一个小队一分钟可以发射6枚火箭弹。与以前的型号一样,M20的装弹有M29A2(practice)和白磷发烟弹(T127E3/M30)。由于吸取了在恶劣,潮湿环境下的教训,新型的弹药外加防潮包装,除此之外还附有M20的战地保养手册,里面包含了如何维护维修润滑等多个内容。M20还附有备用火箭弹。当他从兵工厂出场时,M20会全身都会被涂满抗菌涂料,并且电磁打火机还被涂上“柯斯莫林”(Cosmoline)。直到需要发射的时候,这些包装涂料才会被祛掉。
战后,由于政府预算问题,美军最初部署到朝鲜的军队装备的基本都是2.36英寸的M9/M9A1,而用的也是二战时的M6A3库存。在战争初期,老式的M9和M9A1一直在对苏联对朝鲜援助的装甲车进行摧毁。在鸟山之战中,美国陆军特遣队通过射击坦克的后置发动机,致使33辆北朝鲜的T-34/85坦克停滞不前。此外,有许多战地报告提到M6A3弹头在命中后没有爆炸,进过讨论,军方最终认为这是由于弹药在储存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养所致。于是M20和3.5英寸的M28A2高爆反坦克火箭弹匆匆地被从美国调运到朝鲜,事实证明,M20对T-34以及其他苏联坦克极其有效,如在大田战役中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将曾亲持巴祖卡攻击T-34,此战中共有十多辆T-34被空军和巴祖卡击毁。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超级巴祖卡是战争前夜才开始生产的,并不是美军遇到坦克后才紧急研制的。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量地使用了从解放战争战场上缴获国军使用的2.36英寸的火箭弹来攻击美国的谢尔曼和巴顿坦克。并且,中国还按照M20制造了51式反坦克火箭筒。 最早的M1于1942年7月定型,外形与后续型号差别较大,其主体是一根长 1.38m的无缝钢管,左侧焊接有简易机械瞄具,下方有两个带有木制护片的握把和一个大型的木制肩托,在筒口部有一个不大的方形挡焰片,筒尾部有一个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支架的作用并不是消除后喷尾焰,而是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火箭弹的装填。在筒身中、后部设有金属加固环,以减小筒身变形的可能性。这些设计或多或少地都曾被后来的各型火箭筒所效仿。M1筒尾上方有一个接线盒,从中牵出两根导线,一根与肩托内的电池相连接,另一根则通到扳机,用来控制线路的闭合。发射机构由发射机体、扳机、扳机簧、电路接触环以及手电筒电池组和导线、检验灯等组成。筒身中部设有皮革防热护套,此外还有方便携行的背带,一端连接在握把底部,另一端直接拴在筒身后部。M1的主要缺点是体积、质量较大,电池安装和更换比较麻烦,而且一旦电池安装以后整个点火线路就由扳机控制,不够安全。
M1A1诞生于1943年7月,它改进了筒身和电池的结构,外观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前握把和筒身上方的接线盒。为了更好地保护射手免受后喷燃气的伤害,M1A1还在筒口部安装了一个大型的喇叭状挡焰圈,而且为了保证使用安全和延长电池的寿命,在握把上增加了一个手动保险。 M9和M9A1的定型时间为1943年10月,两者在外观上更为简洁,肩托改为钢板冲压而成的空心多边形,握把护片改为树脂材料,而且采用了和握把等高的大型扳机护圈,以便在冬季戴手套时使用。为了方便伞兵使用和在丛林地区作战,M9A1的筒身改为可以拆卸的两段式,筒口挡焰圈直径也有所减小。和M1 系列相比,M9系列最大的改变就是放弃了对环境适应性比较差的干电池电源,取而代之的是更可靠的小型发电机,通过扳机驱动产生发射火箭弹所需的点火电流。
“巴祖卡”M1和M9系列均使用M6系列60mm火箭弹。其中M6A1火箭弹是在最早的M6火箭弹基础上改进的,全长549mm,质量1.54kg,由战斗部、引信、发动机和稳定部4大部分组成。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前端有钢制的锥形风帽,后部为钢制锥形药形罩、227g黑索金/梯恩梯主装药和后弹体,后弹体底部有连接火箭发动机的螺套。火箭发动机本体为一段无缝钢管,前部铆焊有引信室,中间的孔内装有击针体和隔离簧,上部螺接有传爆体,后者的前端伸入主装药底部。引信原理极为简单,击针体平时由隔离簧与雷管隔开,并被一个钢丝保险销固定,发射前抽出保险销,当火箭弹击中目标时,弹体减速,击针体因惯性作用压缩隔离簧,击发雷管并引爆主装药。发动机的尾部螺接有拉瓦尔喷管,内部压有挡药板,喷管口有密封垫,发动机装有8根单孔双基发射药柱,以固药柱固定在发动机前部。挡药板中间的孔内安装有一个电点火具,两根分别为红、黄色的导线从喷管处引出,一根固定在尾翼上,一根用来与火箭筒相连接。喷管四周均匀地焊有6片条形尾翼,作为火箭弹的稳定装置。M6A1的缺点是尖锥形弹体在大角度碰撞目标时容易发生跳弹,而且条形尾翼的稳定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后来出现了M6A3火箭弹。M6A3火箭筒的基本结构与M6A1火箭弹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改用前部为半球形的圆头风帽,采用环形尾翼作为稳定器,火箭弹全长也缩短到493mm。此外尚有训练时使用的M7A1、 M7A3练习弹,以及T26E1、T26E2型黄磷烟幕弹等弹种,弹质量均为 1.55kg。
虽然“巴祖卡”取得了成功,美军主力步兵师平均装备量达557具,但美国陆军军械部还是认为它的60mm口径过小,在坦克装甲不断加厚的形势下很快就会变得过时,因此在1944年底之前,又设计出一种更有效的放大型号,其口径增加到88.9mm,称之为“超级巴祖卡”。然而国防部拒不接受这种武器,尽管“超级巴祖卡”的试射已经取得成功,也只能束之高阁。整个二战期间,美军使用的都是 60mm口径的“巴祖卡”。但不出军械部所料,1945年的战斗表明,在对付德国 “虎式”等新型坦克时,现役“巴祖卡”的口径显得太小,威力明显不足。
当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军士兵们继续带着“巴祖卡”参加了早期的战斗。但在朝鲜人民军的钢铁洪流面前,“巴祖卡”暴露出口径过小、威力严重不足的缺陷,甚至差一点因此毁了自己的名声。1950年7月5日,当美军第24步兵师“史密斯特遣队”遭遇朝鲜人民军105坦克师时,他们发现60mm“巴祖卡”对苏制T34/85坦克几乎毫无办法,其中一辆坦克连中22枚火箭弹居然仍能开动,整个特遣队在坦克履带的碾压下很快溃散。在两天后的平泽防御战中,24师34步兵团又遭重创,团长马丁上校在操纵“巴祖卡”对一辆T34/85坦克开火时被先行击毙。
一份份十万火急的电报接连发往美国本土,内容都是催促尽快增派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陆军军械部终于想起了1944年研制的“超级巴祖卡”,并迅速派人找出图纸,重新启用。仅仅几周时间,美国本土的数家兵工厂就赶制了数千具 “超级巴祖卡”和配套的弹药,空运到西海岸并立即装船运往朝鲜,有些甚至用飞机直接空运到了前线。
借朝鲜战争之机得以“死而复生”的“超级巴祖卡”定型为M20,其外观很像放大了的M9A1,带有大型整体式护圈的握把和钢板折成的肩托,除口径增大外,全长也增加到1.53m。为便于携带,其改进型M20A1将发射筒设计为可拆卸的两截式,前后两筒均长约0.76m。前筒是结构简单的滑膛无缝钢管,质量约2kg,口部焊接有喇叭状挡焰圈,筒外焊有固定环和准星等,后部焊接有连接突笋,与后筒前端的环形卡槽相配合可将两段发射筒固定在一起。后筒质量约4.3kg。主体仍旧是一根无缝钢管,但结构比较复杂,前部焊有卡槽,尾部焊有喇叭状的护圈,下方前部焊接有握把及护圈,握把内装有点火用电磁发电机和大型扳机,握把后部、筒身左侧焊有可折叠标尺,筒身中部下方有钢板弯折而成的大型肩托,通过两个卡箍以蝶形螺母固定在筒身上,卡箍同时起到压住导线的作用,筒身末端上方焊接有火箭弹挡板和导线连接固定装置。M20A1B1是M20A1的轻量化型,不同之处仅在于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总质量降至5.9kg。
超级巴祖卡
后期生产的“超级巴祖卡”系列有局部改进:一是可以加装两脚架;二是在肩托前部增加了一个可以调节高度的立杆,其底部焊有一个小型底板,卧姿射击时和两脚架配合可以将火箭筒支撑在地面上,以缓解射手疲劳;三是配有光学瞄准装置。“超级巴祖卡”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发射M28A2高爆破甲弹时的膛口初速超过100m/s,破甲威力为279mm,最大射程也增加了1倍多。
“超级巴祖卡”配用M28系列火箭弹。其中常见的M28A2高爆破甲弹与 M6A1火箭弹的结构基本一样,但外径和体积都大为增加,局部细节设计也更加完善。药形罩改为铜制单锥等壁厚药形罩,装药为875g,锥形圆顶风帽以螺纹与后弹体固定。该弹配用M404系列机械触发引信,保险装置只有使用前取下的保险带和保险销,发射时击针体只受到隔离簧的限制。发动机内有12根发射药柱,连接座内有密封物隔离,防止火药燃烧的热量传递给引信。电点火管上有蓝、红、绿三根导线引出并穿过尾塞分别固定在环形尾翼的不同位置上,平时有保险夹将各线分开。该系列火箭弹靠弹体颜色和标识来识别弹种,M28A2高爆破甲弹弹体为绿色或土褐色,标识字符为黄色;弹体为蓝色、标记为白色的是 M29A2练习弹,不装炸药和火工品,弹体为厚壁铝合金制成,配用的惰性引信仅能动作而不能发火,其余结构与M28A2破甲弹完全相同,弹道基本一致,使用方法也相同;弹体为灰色、标识为黄色,
同时在弹体锥部有一圈13mm宽的色带的是M30黄磷烟幕弹,它属于特种弹,既可纵火也能释放大量烟幕,其基本结构与M28A2破甲弹相似,区别是弹体后部装填了1kg黄磷烟幕剂,引信后增加了一根用于引爆装剂的M8炸药管。 M28系列火箭弹装填前要先将弹上的保险带和短路夹取下,装填到位后,发射筒击发装置内的挡板就会卡入尾环上的一圈沟槽内,将火箭弹固定住。此时,火箭弹尾部靠前的一个圆环与击发装置内的点火卡爪接触,而后部的尾环与发射筒接触,构成了一个点火回路。射手扣动扳机时,电磁发电机产生一个电流脉冲,流经回路时启动火箭弹发动机内的点火管,进而点燃火箭弹发动机内部的装药,当燃气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吹掉喷管口部的密封片,进而推动火箭弹飞出发射筒。由于弹种增多,使得“超级巴祖卡”系列的用途更加广泛,除打击装甲目标外,对付固定火力点和工事也非常有效,因此“超级巴祖卡”成为在朝鲜战场上对人民军和志愿军威胁最大的步兵武器之一。
“超级巴祖卡”的到来对于美韩军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88.9mm口径使得它的穿透效果比前辈高出很多,在它面前,人民军的T34/85和IS-2拥有的装甲优势大大减弱。它和陆续增援而来的57mm反坦克炮、130mm无控火箭弹以及M-46坦克并肩作战,扼制住了人民军的坦克攻势,使得战场形势向有利于美韩的方向发展。仅大田战役中,美军就在空军的配合下,使用“超级巴祖卡”和其他武器,击毁了20辆以上的北朝鲜坦克。
由于使用技术逐渐娴熟,“超级巴祖卡”取得的战果越来越多。1950年9月17 日凌晨,美军陆战第5团D连和配属的坦克排在仁川附近伏击人民军第18师22团一部。当人民军行军纵队接近阵地前约70m处时,“超级巴祖卡”首先发难,准确命中了第一辆坦克,接着M26坦克、75mm无后坐力炮先后开火,短短5分钟内人民军6辆坦克全被击毁,22团2营几乎全军覆灭。而在9月26日夜,人民军第16坦克旅反击美军“林奇特遣队”的战斗中,“超级巴祖卡”和M4A3坦克共击毁了6辆 T34/85,第16坦克旅被迫分散北撤。
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任何反坦克武器在鼓舞士气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没有“超级巴祖卡”表现得那样突出。以至于多年以后,韩国有人还把釜山战役到仁川登陆直至占领平壤那一段历史,归功于当时美国已经设计出了 “超级巴祖卡”,而且有能力立即生产并充分供给部队。

⑵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其他信息

尽管“巴祖卡”存在诸多缺点,但它仍是为步兵提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反坦克武器。因此在1950年代,世界各国出现了一股反坦克火箭筒设计热,数量惊人并且大同小异的火箭筒开始在各国陆军中相继投入使用,其中基于“巴祖卡”的设计或改进而来的产品占据相当数量。英国人除直接装备美制“超级巴祖卡”外,还根据它仿制了MKⅡ火箭筒,日本仿制的“超级巴祖卡’则称为“改4式”火箭筒。在“巴祖卡”系列的各种仿制晶中,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于1950年代末设计的M1火箭筒独树一帜,它并不是“超级巴祖卡”的简单仿制品,发射筒和弹药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膛口初速接近200m/s,穿甲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1950年10月底,最早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40军在坪洞战斗中,率先缴获了一具美军装备的“超级巴祖卡”和一发火箭弹,根据朝鲜战场的作战需要,它们随即被送回国内进行研究和仿制,并于次年投产,这种仿制品称为51式90mm火箭筒,它与原型大同小异,配有两脚架和反射式瞄准镜,装备部队后,在抵御美军坦克优势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直到1960年代初,“巴祖卡”的预定取代周期早巳超过后,美国人才设计出了M72 66mm轻型火箭筒,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二战期间研制的“铁拳”,采用一次性使用的预置式整装弹药,但仍和“巴祖卡”一样,属于等口径的纯火箭原理武器,发射筒也分成两段,只是改成了叠套式设计。在被更现代化的M72取代前,“超级巴祖卡”一直是美国陆军的主要装备,到1980年代中期仍然在国民警卫队中服役。同时,在1960年之前,各种“巴祖卡”一直是北约国家步兵近距离反坦克防御作战的重要武器。它们还被提供和出售给欧洲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
中国51式毫米火箭筒是仿制美国M20式88.9毫米火箭筒的产品,1951年投产,当年生产4800多具,装备志愿军部队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中取得了较大战果。

⑶ 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的火箭筒

阿皮拉斯为一次性使用的单筒式火箭筒。发射筒兼作包装筒,用凯夫拉复合材料绕制而成,能承受高热和高达50MPa的压力。筒两端有多孔聚苯乙烯防护帽,帽内有一层易碎的铝膜,起密封作用;筒身下方有发射机构和肩托,左上方是聚苯乙烯塑料防护的可重复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发射筒前部有聚苯乙烯导流器,以保护射手免受高温燃气流的伤害。导流器有2个缺口,便于射手瞄测目标。筒口还装有2个铰接的挡片,将缺口挡住,以确保射手射击安全。电发火系统能源为2节高能锂电池。
阿皮拉斯火箭筒由携行转换到射击状态,仅需8s,由1人操作,可左右手射击。左手射击时,需将光学瞄准镜由左侧移到右侧。可以肩射,也可以装在轻便脚架上发射,略有后坐力。
发射时,要先接通电源回路,打开发射机构保险,再扣压扳机发射。弹在贮存期间乃至飞行初始阶段,战斗部的电路与烟火点火回路一直是切断的,战斗部即使撞击在物体上也不会爆炸。
阿皮拉斯训练器由母弹、位于母弹内的专用枪管以及枪机等组成,枪管口径7.5mm。装填枪弹并将枪机闭锁到位后,接通电路,即可用火箭筒的发射机构发射。

⑷ 阿皮拉斯火箭筒的结构特点

阿皮拉斯火箭筒是现装备中较为先进的火箭筒,主要特点是威力大、精度高、战斗转换快。不足之处:一是发射特征明显,噪音、尾焰和烟雾都较大,不能在有限空间内发射,不适用于在城镇地域作战;二是价格昂贵;三是只能摧毁复合装甲,不能对付80年代出现的反应式装甲。 阿皮拉斯为一次性使用的单筒式火箭筒。发射筒兼作包装筒,用凯夫拉复合材料绕制而成,能承受高热和高达50MPa的压力。筒两端有多孔聚苯乙烯防护帽,帽内有一层易碎的铝膜,起密封作用;筒身下方有发射机构和肩托,左上方是聚苯乙烯塑料防护的可重复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发射筒前部有聚苯乙烯导流器,以保护射手免受高温燃气流的伤害。导流器有2个缺口,便于射手瞄测目标。筒口还装有2个铰接的挡片,将缺口挡住,以确保射手射击安全。电发火系统能源为2节高能锂电池。
阿皮拉斯火箭筒由携行转换到射击状态,仅需8s,由1人操作,可左右手射击。左手射击时,需将光学瞄准镜由左侧移到右侧。可以肩射,也可以装在轻便脚架上发射,略有后坐力。
发射时,要先接通电源回路,打开发射机构保险,再扣压扳机发射。弹在贮存期间乃至飞行初始阶段,战斗部的电路与烟火点火回路一直是切断的,战斗部即使撞击在物体上也不会爆炸。
阿皮拉斯训练器由母弹、位于母弹内的专用枪管以及枪机等组成,枪管口径7.5mm。装填枪弹并将枪机闭锁到位后,接通电路,即可用火箭筒的发射机构发射。 该火箭筒配用破甲火箭弹,战斗部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制成,装有黑索金混合炸药。等壁厚铜质药型罩,由旋压加工工艺成形,风帽和内锥罩用高强度塑料制成,两者之间衬有海棉状塑料,内锥罩外表面镀有镍层。引信底部装置包括膛内保险机构、延期机构、微型发电机、电容器等。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用芳酰胺纤维缠制而成,后面连接有铝合金文杜里喷管,内装改性无烟双基药。斜置前向折叠式尾翼,靠发射时的惯性力展开,用以保证火箭弹稳定飞行。

⑸ 六膛火箭发射器的详细资料

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常见的火 箭发射器多呈圆筒形,因此又称火箭筒。火箭发射器一般由筒身、击发机、握把、肩托和瞄准具组成,发射弹体带火箭发动机的,自推飞行的小型火箭弹,配有破甲弹、杀伤弹和其他特种弹。主要用于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土木工事和火力点。

火箭发射器的分类:①按武器系统重量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轻型的一般在7千克以下,有效射程300米左右,垂直破甲深度一般约400毫米;重型的大于7千克,有效射程300米以上,垂直破甲深度大于400毫米,有的高达900毫米。重型火箭筒有的配备2~3名射手。②按使用特点分为一次使用型和多次使用型。一次使用型,弹筒全备,筒身既是发射具又是密封包装携行具一次使用,发射后丢弃,不占兵员编制,操作简便。在不增加兵员编制的情况下,可加强反坦克火力;多次使用型,弹筒分离携行,发射筒多次使用,需占兵员编制,经济适用。③按有效射程分为远程(300米以上)、近程(150~300米)和超近程(150米以下)火箭发射器。

火箭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杰出的火器研制家赵士祯就在其着作中介绍了一种火箭发射装置,叫“火箭溜”。他在《防虏车铳议》一文中描述说“用此器则火箭无斜冲逆走之患”。可见该发射器能赋于火箭稳定飞行的 射击方向和角度,改善了火箭的射击精度。此器堪称为现代火箭发射器的雏形。

现代火箭发射器的最早型号是美军装备的60毫米 M1火箭发射器。1942年首次用于北非战场打击德军坦克。当时士兵们称其为“巴祖卡”,因为它很像美国喜剧演员B.波恩斯表演用的喇叭状乐器Bazooka,故此得名,后来在欧美就变成了对该种筒形火箭发射器的习惯称呼。早期的M1由一节两端开启的钢质筒身、握把、肩托、击发机和瞄准具构成。筒长1.5米,弹重1.6千克,初速91.5米/秒,垂直破甲127毫米,初速低,精度差。继M1之后不久德国研制装备了与M1相似的88毫米潘策士莱克火箭发射器。战后美国用性能有大幅度提高的89毫米M20火箭发射器取代M1装备了部队。

20世纪60年代以后,破甲技术,简易火控技术,高燃速推进剂和新型材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场上出现了新型坦克和战车,使火箭发射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轻型火箭发射器系列中出现了美国的M72,中国的70式,苏联的PG-18等。该类火箭发射器口径60~66毫米,系统重量3千克以下,垂直破甲280~320毫米,直射距离150米左右。美国的M72火箭发射器首先采用了伸缩式筒身,发射筒兼做包装具的一次使用型,它可以不占兵员编制,临时配备给战斗分队使用,有利于加强步兵的反坦克火力,减轻士兵的装备负荷,为火箭筒装备体制的发展建立了新概念。在重型火箭发射器系列中出现了法国的阿皮拉斯、英国的劳-80、以色列的B-300等。阿皮拉斯和劳-80为发射后丢弃的一次使用型。该类火箭发射器的系统重量8~9千克,直射距离300~400米,垂直破甲400~700毫米。为提高该类火箭发射器的首发命中精度和夜间射击性能,B-300除配有机械瞄准具外,还配有测瞄和计算提前量合一的光学瞄准具和微光夜视仪。劳—80除配有机械和光学瞄准具外还配有膛外校射枪,阿皮拉斯则配有光学瞄准具、光电瞄准具和微光瞄准具等。

火箭发射器虽然有后喷火焰、易于暴露目标的缺陷,但由于其具有威力大、系统重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作为一种步兵反坦克武器,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加大口径,开发能有效打击复合装甲、屏蔽装甲和反应装甲的新弹种,完善适于全天候作战的简易火控系统,研制发射效能仿真的模拟训练器材,增加复合弹种,扩大作战功能等,将是火箭发射器的主要发展趋势。

⑹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其他国家

除了“铁拳”外,二战期间德军还广泛使用过另一种反坦克武器,即88mm反坦克火箭筒。它是二战期间德国对外国武器进行改进并加以利用的典型实例,原型即是着名的“巴祖卡”,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取之即来的现成解决办法。关于“巴祖卡’进驻德国有两种说法。1942年底,第一艘装载着“巴祖卡”的美国轮船抵达苏联,不久之后德国人就发现了这种新式火箭筒的优越性,一些样品很快被送到德国。另一种说法是,样品来自于北非。无论是哪种渠道,次年夏季,“巴祖卡”的德国版就已下放给在苏联境内作战的德军部队了。它的尺寸要比原型大得多,发射筒长1.64m、质量9.25kg,最早采用的4322型火箭弹的质量约3.25kg,射程达到150m,破甲威力约160mm,后期的4992型射程增至180m。该武器很受德军步兵的欢迎,用它对付苏军T34坦克非常有效,1944年7月前已经生产了38.2万具。为什么采用88mm口径?这也许与德国人对88mm高射炮的信赖有关,但更多的是对火箭筒的穿甲威力和携行性能两者之间的权衡所致。德国设计师们曾将火箭筒的口径进一步增加到100mm,但此方案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时发射筒的质量已达到13.6kg,筒身长度超过1.8m,很难在实战中使用,而射程和威力却没有明显增加。
早期型88mm火箭筒没有挡焰板之类的防护设施,射手必须使用长手套、面具等保护自己不受后喷焰伤害。1943年10月,配备护盾的改进产品面世,发射筒质量约1lkg,1944年夏季投入实战。1945年初,出现了另一种缩短发射筒、改进了瞄准装置的88mm火箭筒。这些德国的“巴祖卡”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得到广泛使用,直到二战结束。
令后世研究者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苏联人在已经掌握了空心装药战斗部技术的情况下却没有仿制“巴祖卡”。这也许是因为当时苏联各军工厂的生产任务已经十分饱和,也许是因为苏军更信赖坦克和反坦克炮,而不太重视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缘故。倒是工业基础薄弱的日本根据在太平洋战场上缴获的“巴祖卡”,仿制出70mm和90mm两种口径的反坦克火箭筒,但未及正式列装,便战败投降了。
作为美国的盟友,二战期间中国和英国一样,得到了包括“巴祖卡”在内的大量美援装备。截至1945年4月底,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军队的“巴祖卡”中运抵印度的共有1886具。按照史迪威将军的安排,在印度兰姆伽重新编练的中国驻印军中,每个营属追击炮排中都配备有两具“巴祖卡”。兰姆伽整训期间,学习操作这些美式火箭筒是步兵的重要训练科目之一。在反攻缅北的战斗中,驻印军装备的“巴祖卡”在对付日军坦克和工事火力点方面取得了一定战果。1947年4、5月间美军撤离中国时,向国民党方面移交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仅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平津地区就遗留60mm火箭弹3646发、88.9mm火箭弹300发,加上抗战结束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巴祖卡”及弹药。到1946年12月,新六军、十三军、七十一军分别装备84、99和97具“巴祖卡”,六十军和九十三军也各有34具和47具。1947年,国民党兵工署曾经尝试仿制过M9A160mm“巴祖卡”和M6A3火箭弹,并就各式单、联装发射器和更大口径的火箭弹进行过研究,但因内战等原因未能深入。不过,对付既无坦克,装甲车辆,也很少依据坚固工事打阵地战的人民解放军来说,这些“巴祖卡”似乎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反而逐渐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利品。

⑺ 火箭筒手属于技术类吗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火箭筒手属于技术类。火箭筒手既要把精力放在障碍越野上,也要兼顾火箭筒专业技术训练,难度很高。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一手权威信息。

⑻ 对于一个从未接触枪械的人,学会使用和拆装AK47突击步枪和RGP火箭筒,需要多长时间,

苏联的武器的特点大多是可靠性很强,像AK47,皮糙肉厚,而且易于训练,一个从来没接触过枪械的人大概有个4~5个小时就学会了,这和美国的枪有了鲜明对比,M16很娇气,结构复杂,不学个一个星期弄不会的,按说RPG时间也长不到哪去差不多有个6个小时就学会了。没接触过枪的人差不多都认为会用枪就是开枪是打得准就行了,但是会用枪是会拆装枪,保养枪,把这些弄会了才算学会了。

⑼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优缺点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使用时需要两人(即射手与装填手)同时操作。由于火箭筒和弹药的保险机构不是很完善,所以一般是在临发射前才装填弹药。发射时,射手肩扛火箭筒对准目标,装填手从专门的弹药携行具中取出火箭弹,抽出保险销,然后将火箭弹装填进膛,接
着从火箭弹尾部取出导线并连接好,射手完成瞄准后扣动扳机产生电流,点燃火箭弹发动机,产生高压火药燃气并将弹体推出发射筒。
射手需要确保火箭筒后方无障碍物阻挡时方可发射,这是因为虽然设计时已要求发射药必须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以免弹体飞出膛口时尾焰烧伤射手面部,但火箭弹发射时,仍存在长达lm左右的后喷高压火药燃气,一旦遇到障碍物就有可能折回,烧伤射手。同理,当装填手通知射手已完成射击准备后,自己也要立即隐蔽,避开筒身后方的扇形危险区(M9A1发射时危险区半径达23m,夹角为600),以防被后喷高压火药燃气烧伤。对于射手而言危险更大,因为发射时其面部刚好与发射筒并列,一旦发生膛炸将首先身受其害。由于存在后喷高压火药燃气和强烈噪声,“巴祖卡”无法在工事内或其他类似密闭环境下发射,而且在发射阵地的伪装上存在着很大困难,发射后为了防止敌方反击,需要迅速转移阵地。不过,有效射程不足、精度差才是“巴祖卡”系列的最大弊端,这也是大多数单兵火箭筒都存在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初速较低,造成有效射程很短,而且100m内的弹道有明显弯曲,因此土兵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尽量接近目标实施抵近射击,特别是对于运动目标来说,还必须掌握好提前量,这样才有命中的可能。
虽然“超级巴祖卡”在威力和安全性上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缺点:一是发射筒体积、质量偏大,虽然拆分式发射管可以提高便携性能,但增加了射击准备时间,二是瞄准装置比较简陋,对于运动目标射击精度不高;三是火箭筒为非一次性使用,且需要两人操作和携行,增加了编制;四是弹药引估设计不够完善,没有炮口保险、隔离保险和自毁装置等安全机构,在丛林地带使用时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机械式触发引信虽然简单,徂不能保证弹药瞬爆性能。另外发动机火药的速燃性不理想,有时火箭弹飞出筒月后,发射药还没有完全燃烧干净,不利于缩短发射筒长度,并对射手有一定危害。
不过,“巴祖卡”在朝鲜战场初期战绩不佳的原因并不是以上几点。最早人朝的美军装备的60mm“巴祖卡”及其弹药都是二战时期的陈货,可靠性较差。加之,T34/85坦克炮塔装甲有明显的倾斜角度(正面接近60°),对弹着角度非常敏感的火箭弹非常容易跳飞,炮塔颂斜设计的实际防御效果远超过装甲本身厚度,“巴祖卡”只有命中其侧后部位才可能将其击毁。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开战之初美军中新兵比重大,缺乏经验,特别是缺乏使用火箭筒反坦克的训练,对武器使用不当。当时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射手往往在火箭筒射程之外就开始开火射击了,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超级巴祖卡”装备部队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这些问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

⑽ RPG火箭筒的组成

火箭筒可以认为是迫击炮和火箭的混血儿。它一般由两个独立部分组成;火箭弹和发射装置。
发射筒一般置于发射手肩上,扣动扳机点发火箭发动机,短暂强劲的喷射流推动火箭弹飞行大约150到300米,这主要取决于目标距离和发射手的技能。一个火箭筒手必须清楚火箭弹后喷燃气的危害性,高温高速的热流对处于发射手直后的人员有严重伤害效果。
用火箭筒打直升机是阿富汗游击队对抗苏联直升机时发明的,由于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的速度慢、射程近、精度差,用来打直升机不容易,需要通过严格训练,而且火箭大仰角发射时的尾喷焰在地面反射后还会令射手及周围的人受伤(黑鹰坠落中的RPG-7尾喷口后20米范围内都是危险区),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在地面上挖一个大坑或在尾喷口上焊一个角铁来折射尾喷焰。

阅读全文

与印度火箭筒训练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淘宝钻展怎么操作干货方法推荐 浏览:70
临床上最广泛的研究方法 浏览:465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么上环 浏览:866
电热板安装方法 浏览:168
中医治疗丝状疣的方法 浏览:708
正确梳头的方法免费学 浏览:87
斜齿轮的计算方法 浏览:329
如何写好行草方法 浏览:493
食用方法可以分为什么和什么 浏览:163
老伴按摩床使用方法 浏览:851
原始蜂蜜怎么食用方法 浏览:16
研究方法名词解释333 浏览:503
腿部伸展机使用方法 浏览:107
健腹轮训练正确方法 浏览:780
qq同步助手短信功能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26
风险识别分析方法培训 浏览:927
用什么方法识别身上的灵 浏览:734
中周的安装方法 浏览:636
嗓子肿了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218
老秤怎么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