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分析适宜性能用啥方法吗

分析适宜性能用啥方法吗

发布时间:2022-09-21 21:17:37

Ⅰ 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利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在某个区域的若干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风速等资料,计算了某地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以此为基础分析。

气候适宜度是指通过对比光照时数、温度、降水量这三个参数值来评价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理气候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生产生活的适宜程度。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它具有稳定性。例如,中国东部地区7月份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份多严寒(冰雪)天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等等。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

中文名称:土地适宜性 英文名称:land suitability 定义1:某种土地类型对于特定用途的持续适宜程度,用以反映土地的质量。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某一土地单元对某一特定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用性,用以反映土地的质量。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

Ⅲ 平原地区的垃圾场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

一、垃圾场选址影响分析[6~18]

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良,这里地形平坦、宽阔,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巨大,地下水分布广泛。该区域的垃圾场选址几乎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控制,除在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经济学因素等方面影响与一般垃圾场的选址保持一致外,因地表填埋垃圾的溢出物质对地质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地下水和土壤植物方面,填埋垃圾是否会污染地下水问题将成为垃圾场选址的最重要考虑因素。因此,该区域垃圾场的选址将更主要受到第四系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控制。

在平原区里,第四系沉积物结构变化与分布差异较大,黏性土类地层具有一定的截污容量防污性好,而砂性土类地层的防污性偏差。且这种防污性能又与土层厚度有关,它是土质与土厚变化的函数。显然,包气带土层的防污性能可用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来表示,对地下水污染防护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这个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不同土质结构分布区地层的这个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差异较大,它们对垃圾污染物的净化和阻隔能力亦差异较大,可将Hz值作为在平原区开展未来垃圾填埋场规划选址时,进行地质环境分区的主要依据参数。Hz越大的区域场地,具有较大的截污容量,对地下水的保护作用越强,选址垃圾场的威胁性就越小。

二、垃圾场选址评价原则[6~17]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和成功的处置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平原区的特点,我们认为平原区垃圾场选址的总体原则与一般垃圾场选址原则大体接近。但需在以下方面作加强工作。

(一)地质环境条件选择及分区

1.地质环境分区

地质环境分区参数的确定,应从能防止垃圾场物质对地下水污染起决定性防护作用的包气带土层方面来考虑,选择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来作为垃圾处置场地质环境分区的主要参素。该参数的标准,可根据现有国内外对垃圾场渗滤液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性质、污染物在地层中迁移转化、黏性土对垃圾污染物的净化和阻隔能力的研究结果等来确定。相关标准值见表4-3-1。在无法确定包气带土层是否具备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的地区,应利用其分布土层进行相关的实验或进行相近土层资料的对比来获得[6~9,15~18]

表4-3-1 地质环境条件分区参数标准

2.地质环境条件选择

平原区的垃圾填埋场址一般宜选在:具备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的包气带地层结构区,如地下水位埋深大、包气带土层防污能力强,底部黏土层较厚且渗透系数较小(在10-7cm·s-1以下)的地区。

(二)场地可利用性

填埋垃圾场选址应满足场地容量至少使用10年以上,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垃圾填埋处置的成本经济合算。而且要考虑土地的升值潜力,尽可能不占用良田和升值潜力大的土地。充分利用废弃土地、荒地或使用便宜土地等。同时,应避开溢洪道和洪泛区等。

(三)环境保护条件

垃圾填埋场选址应避免选择在人群密集居住区,垃圾填埋场应远离居民区500m以外。同时,远离飞机场10km以外。

三、垃圾场选址评价方法[6~18]

(一)选址评价思路

根据包气带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差异,对拟规划的平原区进行地质环境分区。再针对每一分区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场地建设条件、与城市的距离、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等情况,结合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法》[1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11]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等,利用系统工程的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根据每个分区的分值大小,对它们的适宜性进行排序,选出适宜性较好的未来垃圾填埋场地区。选出的未来适合垃圾填埋处置的规划区———它不是具体的场地,但在该区域内能选出适合的场地[6~7,15~18]

(二)垃圾场选址评价方法

1.进行目标区的地质环境分区

(1)分区参数确定

平原区垃圾场对地质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对地下水污染方面。进行平原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垃圾场溢出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防护问题。这个污染防护作用将主要由包气带土层来承担,它通过土质和厚度的联合阻滞效应来防控垃圾溢出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不同土质与土厚地层具有不同的防护效应,地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较好地表达了这种防护效应的差异。因此,我们可选择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来作为进行垃圾填埋场优选时,首先需进行的地质环境分区的依据参素[6~9]

(2)分区参数标准值的确定

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成分较为复杂,一般可大体分为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及细菌微生物类等。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George Tchobanoglous,Hilary Theisen,Samuel Vigil,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Issue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刘长礼等,垃圾卫生填埋处置的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1999年12月)揭示,地层对垃圾污染物的阻控、净化能力具有多相谱特征,其针对不同污染物类的净化能力不同,而由不同污染物类得到的地层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的大小不等。除细菌微生物类,由于其土层迁移性偏差,土层对它们的净化更多的是体现在物理截留与自然衰亡层面,可以不作考虑外。其他污染物质则易随入渗液迁移至较深土层部位,它们产生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大小不等。可采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土层厚度Hz来作为整个地层对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控层厚度值[6~7,15~17]

表4-3-1为一些学者(刘长礼等,1999)经采用大量平原区土层进行的针对垃圾液污染的阻控效应研究结果值[6~7,15~17]。表中数据揭示,黏土对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平均值为16.31m(可取值为16.5),粉质黏土对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平均值为20.84m(取值为21.0)。若场区地层的有效阻控层厚度达到或大于Hz,这样的场地区是非常理想的;而若场区地层的有效阻控层厚度小于Hz,但最低不能小于5m厚的黏土,因为建设场地时可通过铺设3m左右厚的黏土隔层使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达到Hz厚度效果,可使场地防渗性能符合要求(聂永丰等,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2000年9月);同时,研究结果揭示,5m厚黏土的阻隔能力相当于9.5m厚的黏性土或1m厚的胶泥土的阻隔能力。因此,我们一并把5m厚黏土、9.5m厚黏性土及1m厚胶泥土称为基本阻隔层或基本阻隔条件,达不到这个基本条件的地区,为不宜填埋垃圾地区[6~7,15~17]

(3)进行地质环境分区

根据表4-3-1中的参数标准,再依据平原区的大量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钻孔资料及实际调查数据,可对平原目标区域进行地质环境分区,为进一步的垃圾场选址规划提供可量化比较的面积单元。

2.垃圾场选址的层次分析评价模型构架

由前述相关分析可知,在平原区选址垃圾填埋场的影响因素具有层次结构特征,开展平原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适宜采用前述层次分析模型来进行。根据平原区的城市发展规划、地理环境和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场地建设条件以及平原区污染防护的重点问题,构造平原区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的层次结构图如图4-3-1所示,其相应的层次分析计算,可采用前述层次分析计算公式(4-2-1)、(4-2-2)式来进行。

图4-3-1 平原地区城市垃圾填埋场优选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图

3.垃圾场选址评价因子的实际权值标准构建

根据上述相关分析,开展平原区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时,还需对影响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因子进行量化处理,才能最终实现在平原区选址垃圾填埋场的量化评价。而对于这个量化处理,又需要通过参照各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来进行。由此,我们需要依据平原区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影响因子特点,来构建进行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时,各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表。按照前述在平原区选址垃圾填埋场的影响因子特点,需构建的相关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表如下(表4-3-2~表4-3-6示):

(1)地质环境条件(B1)

表4-3-2 地质环境条件影响表

(2)环境保护条件(B2)

表4-3-3 环境保护条件影响表

(3)交通运输条件(B3)

表4-3-4 交通运输条件

(4)建场条件(B4)

表4-3-5 建场条件影响表

(5)社会环境影响(B5)

表4-3-6 社会环境影响表

4.垃圾场选址评价标准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适宜性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是较适合的。按照习惯的百分制表述方式,我们构建了平原区垃圾填埋场(区)选址评价的适宜性等级标准,见表4-3-7示。

表4-3-7 适宜性等级标准

5.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

先依据包气带土层的有效阻控层厚度对平原目标区进行地质环境分区。然后针对每一分区,结合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法》[1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11]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等,依据各分区地质环境条件,在主要考虑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建场条件及社会环境条件等五大因素影响,各大因素之下又包含若干子因素影响的框架模式下,利用系统工程的层次分析法,对各分区选作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按同级并列、下级分类递阶归属及排列,并构造如图4-3-2的层次结构框图。依此分层结构图,对分类递阶及排列的各影响因素,按照9标度法则进行重要性排序与赋权,并参照各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表4-3-2~表4-3-6示)进行实际贡献权值赋分,通过逐层量化计算各递阶层影响因子的权重和分值。代入到前述(4-2-1)、(4-2-2)式中,计算出各区选作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等级分值。最后按各分区值大小排序,选出不同适宜性等级的垃圾填埋场区。规划选出的垃圾填埋处置区不等于就是垃圾填埋场地,但在该区域内能选出适合的垃圾填埋场地。

四、垃圾场选址评价应用实例[6~7,15]

下面我们以北京市平原区的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评价作为例子,来阐述整个选址评价的过程。

(一)北京市地质环境概况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平原区位于华北沉降带上,受新华夏构造和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大石河、沙河、错河、水河等河流冲洪积的控制形成了广袤平原。平原区第四系沉积物厚度较大,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其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复杂。从山前向平原纵深分别为:山前地富水,防护性差;山前冲洪积扇顶部富水带,径流量大;冲洪积扇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溢出、蒸发损失较大;冲洪积平原区,由浅部潜水和深部多层承压水组成,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灌溉回渗水补给,以垂直循环为主,水平径流条件差。各区域包气带土层的厚度变化较大,防护性由山前向平原区纵深呈增大趋势。

(二)规划区分区评价

依据北京市平原区的大量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用表4-3-1中相关分区标准值,对北京市平原区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进行了分区,共划分出9个Ⅰ类理想区、7个Ⅱ类较好区、9个Ⅲ类基本合格区,共25个地质环境亚区,如图4-3-2所示。此分区将为北京市未来垃圾填埋场的优选规划,提供不同地质环境条件的目标区域。

(三)规划区分区适宜性评价

1.单个分区适宜性评价

下面以北京市平原区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初步划分出的未来垃圾填埋场规划区中的Ⅰ1编号区为例,进行平原区单个垃圾填埋场的优选适宜性评价示范。

(1)构造适宜性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

根据北京市平原区的城市发展规划、Ⅰ1区的地理环境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场地建设条件等,我们构建了如图4-3-1所示的层次分析结构图。

(2)进行影响因素及其归属子因素的理论权值计算

利用层次分析法,依照平原地区环境地质特点,按照地质环境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场地建设条件及其他条件等为第一层面组合,再依此层面各因子的下属因子集合分别为次一级层面组合(再次一级的层面组合依次类推),得到一系列呈递阶式排列的不同层面影响因子的组合。再按9标度法则构造出一系列判断矩阵,通过一定方式的计算及相关检验,得到影响平原地区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因素及其递阶归属因子间的相对权重值(表4-3-8)。

表4-3-8 Ⅰ1区作为填埋处置垃圾场的适宜性评分结果

(3)进行单个分区的适宜性评价

依据上述计算出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影响因素及其归属子因素的理论权值,结合Ⅰ1区的实际情况,参照表4-3-2—表4-3-6的各因素的实际贡献权重值,分别代入(4-2-1)、(4-2-2)式,即可计算得到Ⅰ1区的最终得分是60.13分,再根据表4-3-7所示的适宜性等级标准,确定它是一个较适宜的场地。

2.全部分区的适宜性评价

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北京市平原区其他编号的地质环境分区进行平原区优选多个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见表4-3-9。将表4-3-11的评价结果进行优化排序后,可得到填埋垃圾适宜性最佳的规划区是Ⅰ7、Ⅰ9编号区,适宜性好的规划区是Ⅱ7、Ⅰ8、Ⅱ6、Ⅰ3、Ⅰ6编号区,其他为适宜性较好和勉强适宜编号区。

图4-3-2 北京市平原区未来垃圾填埋场优选规划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区图

表4-3-9 北京市平原区垃圾处置规划区优选评价结果

五、结论

城市垃圾的地质填埋处置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在垃圾填埋处置的选址中,地质环境条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以上垃圾填埋场址优选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拟规划场地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m)”,来作为进行垃圾填埋选址中首要考虑的地质环境条件因素,这个设计较符合平原区的环境地质特点。由此而建立的相应评价方法,较适宜作为平原地区城市垃圾填埋处置的优选评价方法,此将为平原地区的垃圾填埋处置提供科学的选址评价思路。

Ⅳ 用GIS怎么做某一地区楼盘适宜性分析,急急急,具体方法

首先,找出决定楼盘适应性的几大因素,如:交通因素、周边配套条件、地形因素等等。然后,收集资料,找到该地区的地形图和当地的文档类资料,矢量化后经过处理得到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用作地形适应性分析),及交通道路图层和周边的学校(也可以是其他的公共建设,如医院等)的分布图,对他们进行临近性分析和缓冲去分析,在每个处理后的图层上建个字段做适应性的评分,进行重分类:把符合条件的赋值为1,不符合的赋值为0,再把处理结果的得到的图层做叠加分析,最后得到适应性的栅格表面,符号化后深的地方代表适应性高,浅色的地方代表适应性低。具体操作可视情况而定。

Ⅳ 适宜性区划方法

区划方法比较多,比较适用的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记AHP)是T.L.Saaty等人在1970年提出的一种能有效地处理决策问题的实用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Ⅵ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 明确的评价目的
(2) 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 评价对象的选择
(4) 资料的收集
(5) 评价因素的选择
(6) 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 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 评价单元的划分
(9)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 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 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 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 评价结果的核对
(14) 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 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三、资料收集
四、评价方法
(一)评价系统的拟定
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 (2)宜园土地类 (3)宜林土地类 (4)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 (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 (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
(二)评价对象的选择
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三)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
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参评因子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常用方法有经验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可用于参评因子选择的数学方法有通径分析法、灰度分析法、岭回分析法、稳健回归分析法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等。
在诸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某些评价因子存在着极限指标。当这些因子的变化超过极限指标,土地就会失去某种土地利用的价值或根本无法实现持续高效土地利用。主要包括海拔、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质地、PH值、含盐量和土壤侵蚀强度等。
参评因子等级划分的方法通常有经验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各参评因子等级划分的数量五统一规定,主要受评价目的和方法的制约。一般而言,参评因子的等级划分以4~5个为宜。
(四)评价因素权重测定
本实习遵循宜耕类优先原则。按照宜耕—宜园—宜林—不宜顺序判断土地利用类型。
本次实习进行土地适宜类评价时,各适宜类评价因素的极限指标如表一所示。
表一 土地适宜类评价因素极限指标
评价因素
土地适宜类
宜耕土地类
宜园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
1 海拔
〉900
〉800
〉1300
2 坡度
〉25
〉25
〉70
3 表土层或
土层厚度
〈10
(表土)
〈50
(土层)
〈30
(土层)
4 质地
砾质
砾质
砾质
5 PH值
〈4.5
或〉8.5
〈4.5
或〉8.5
_________
(五)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在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类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适宜的等级做出评价,即土地适宜等、宜耕、宜园、宜林三个土地适宜类均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则不分等。
土地适宜等的评定方法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该法是根据不同的评价因素对土地质量的作用或限制强度的不同,给定与该因素作用相对应的权重和评级指数,然后利用各评价单元的各个评价因素资料确定该单元各评价因素的评价指数,以加权指数和求得各评价单元的总分值,根据总分值来确定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等,加权指数和法总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A=∑a +w
其中A为加权指数和,a 为各评价单元的单因素评级指数,w 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n为参评因素的个数,本次n=7,评级指数a 根据评价因素所对应的划分等级来取值,本次评价因素的指标划分为三级,一级a =5, 二级 a=3,三级a =1.
按上述方法计算所有评价单元的加权指数和(即总分值),根据总分值的大小来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等级。

Ⅶ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一是补充评价法。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通过实地调查访问。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Ⅷ 生态适宜性的方法有那些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用途

土地适宜性:指一定条件下土地满足某种用途的生理、生态要求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即评定土地对特定用途适宜性及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标,针对特定区域的土地建立起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1983年参照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
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
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8个土地适宜类;
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质量等级;
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型;
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源类型。

一、土地资源评价
着眼于土地资源质量状况的综合鉴定
二、土地估价
着眼于经济价值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是实现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不可缺少的方面

Ⅸ 简述生态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

它们的方法的话是生态敏感和生态适应性,一种是可以长期存在,一种是特殊城的

Ⅹ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方法

适用于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很多,包括经验的、数学的(如层次分析法、概率分析、特征-事件-过程(FEP)算法等),以及计算机技术(如GIS环境下的多因子逐层叠加法)等,而且这些评价方法较为成熟,应用广泛。但在具体适宜性评价和场地筛选过程中发现,由于个别评价指标的数据,特别是储盖层方面的系列参数数据难以掌握,大大限制了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相比而言,区域级(E级)和沉积盆地级(D级)适宜性评价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环境下的多因子逐层叠加法,目标区级(C级)和场地级(B级)适宜性评价宜采用多目标比较评价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为实际。

(一)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echy Procces,简称AHP),又称多层次权重分析法,是将与评价(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它通过系统规划和评价将复杂现象和决策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数据化。该方法是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分析方法(Saaty,1980)。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

(二)基于GIS的多源信息叠加评价技术

多源信息叠加评价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是对多源地学信息(如地理信息、地质信息、遥感信息等)进行综合处理的一种新方法(黄杏元等,2003)。它以地理坐标确定的空间二维平面为基础,来实现同一区域、不同信息地理坐标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空间配准。该工作在专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软件(Arc GIS或Map GIS)空间分析来完成。同时,多源信息叠加并非是几种信息的简单叠加,而往往可以得到原先几种单独信息所无法提供的新信息。

运用多源信息叠加处理方法进行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研究,以GIS的基本功能为工具,在系统分析CO2地质封存影响因素基础上,每个因素编制一张专题信息图。每张专题图生成一个信息存储层,经编辑后,先做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进行各主要控制因素的配准复合处理,形成一个复合叠加的新的信息存储层。在此基础上,构建场地选址适宜性评估模型,开展研究区场地筛选适宜性评估。

然后采用式2-63进行GIS空间分析和评价。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方法概论

式中:P为评价单元CO2地质封存适宜性综合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总数;P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给定指数;A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阅读全文

与分析适宜性能用啥方法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么上环 浏览:864
电热板安装方法 浏览:168
中医治疗丝状疣的方法 浏览:708
正确梳头的方法免费学 浏览:86
斜齿轮的计算方法 浏览:328
如何写好行草方法 浏览:493
食用方法可以分为什么和什么 浏览:163
老伴按摩床使用方法 浏览:850
原始蜂蜜怎么食用方法 浏览:15
研究方法名词解释333 浏览:503
腿部伸展机使用方法 浏览:106
健腹轮训练正确方法 浏览:780
qq同步助手短信功能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25
风险识别分析方法培训 浏览:927
用什么方法识别身上的灵 浏览:734
中周的安装方法 浏览:636
嗓子肿了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218
老秤怎么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149
如何一天瘦一斤的最快方法 浏览:211
纸巾折小白兔的方法视频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