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传播学研究生论文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和写作方法
1、仅仅以723事件为题材很难构成一篇硕士论文;
2、想研究舆论先梳理一下有关舆论方面的理论,比如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等一些基本理论,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案例,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
3、提炼出自己假设论题,就可以设计论证程序了;
4、研究方法不止调查一种,再想想——我也替你再想想
……
B.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pdf书籍(黄色封面)
摘要 您好。本书分四部分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即大众传播研究的原理与过程、量化研究方 法与大众传播研究、质化研究方法与大众传播研究、大众传播研究的其他问题。具体而言,从 测量、抽样、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田野研究、文本分析法一直讲到对现存资料的分 析、研究报告的写作。
C.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 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 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
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 很多漏洞。
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 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 ,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
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 别有兴趣。 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3.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 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
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 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 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 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 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 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
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
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5.灵活运用文献
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 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
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 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 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
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 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6.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
(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 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
(2 )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
(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 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Strauss &Corbin,1994:278), 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4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 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D. 传播学资料收集方法是什么
传播学资料收集方法及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single instance):idiographic studies:只针对或解释一个特定的人或事(exploring a single person or event or situation in detail)
2、规律性研究(general patterns):homothetic-dective studies:有关人和事规律的研究(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social regularities)
3、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
访谈法(intensive interview);
实地观察法(field observation,participate observation);
个案分析法(case study)。
4、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文献分析法(如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实验设计法(experimental research);
问卷调查法(survey study).
5、综合研究法:triangulation:将量化和质化方法相结合。
6、质化研究:传媒批评(文本分析)
E. 传播研究方法的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科学的原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原理和科学研究
第二节 传播学与传播研究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二章 测量量表的编制和问卷的设计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常用的测量量表
第三节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节 问卷设计技术
第五节 应用案例
第三章 抽样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抽样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抽样方案的设计
第四节 抽样技术的分类
第五节 确定样本量的方法
第六节 实用案例介绍
第四章 探索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文献分析法
第二节 二手资料的分析
第三节 观察法
第四节 小组座谈会
第五节 深层访谈法
第六节 个案研究法
第七节 投影技法
第五章 描述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抽样调查法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非接触性研究)
第六章 因果关系研究的常用方法——实验法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实验研究法的实施
第三节 实验设计
第四节 实验研究案例
第七章 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互联网调查的基本类型和调查方法
第二节 网络调查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以网站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方法
第四节 网络调查研究应用案例
第八章 资料的处理、分析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 资料处理中常用的统计量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撰写
汉英术语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F.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
从大众传播学主流研究方法来说,有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等以量化取向为主的方法和访谈法、民族志、个案研究等以质化取向为主的方法。
G. 传播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分为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
二、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
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三、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四、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H. 实验法的传播学
传播学中的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一般分为控制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控制实验法是指研究在室内进行,而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实验方法。而自然实验法指的是将实验放置在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方法。传播学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1927—1932年佩恩基金会的“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可以说是传播实验研究的雏形。20世纪4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着卢因在研究小团体的人际关系时,用自然实验法对团体内的传播活动进行了观测。二战中和二战后,心理学家霍夫兰使用控制实验法进行的说服和态度改变研究使传播学实验研究达到一个高峰,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在实验中得到证实,实验法由此成为传播学的主流研究方法。
I. 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活动材料:土电话、水槽、铃、线、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小组活动材料: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出示“土电话”
师:这是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师: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师:你为什么做出这样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生:我听见他说“做鬼脸”的指令。
师:描述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略(学生对听的过程进行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振动物体与声波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振动的音叉放在水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现象?
(若学生回忆有困难,借助教材图片)
生:水面的波动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
师:刚才同学描述了纸杯里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其实就像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形成水波一样,纸杯里的声音也是一波一波的从纸筒到棉线到纸筒再到这个同学的耳朵。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师:敲击音叉,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说话你听见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们知道了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板书:气体)
师:声音既然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那么大家想一想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操作
听一听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铃铛,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
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
师:这节课老师准备了尼龙绳、棉线、木片、铝箔等四种固体材料。(展示材料时,把材料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材料传播效果好?哪种材料传播效果较差?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单(见附录)。
师:有了这些材料,思考怎么设计:可以证明声音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
生:讨论
生:汇报(在汇报中形成实验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老师多媒体展示)
生:实验活动
汇报分析整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四、拓展
师:(媒体出示图片)想一想,鱼儿为什么会跑开呢?
生:(回答)
五、分析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今天仅仅是研究了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的材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声音能不能在其他的固体中传播呢?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呢?这个就需要大家有时间在家里去做这个实验了。
附录:记录单
铝箔(1)
木片(2)
尼龙绳(3)
棉线(4)
预测排序
实验排序
我的发现
六、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四上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趁着年轻,好好地学习,以便更早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在这里结合科学老师们给我的建议谈谈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 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J.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目前传播学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四个维度。
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c6c59f0100zw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