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练声的好方法
轻声唱法——一种先解决音质、逐步解决音量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
在歌唱教学当中,经常遇到一些人在唱歌时为了追求音量而大声喊叫,而且更多的是用胸声、真声大声喊唱,这种喊唱声音位置低、喉音很重、声区不统一、声音缺乏美感,并且到了一定程度声音很难再唱上去,尤其是在高音区,即使高音喊唱上去,也非常难听。那么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采用“轻声”教学的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轻声与弱声、微声、半声基本上是一个含义。在歌唱方法中,不是说各种唱法都能唱出轻声、弱声、微声、半声的。只有气息比较深,声音位置比较高,有好的 谐和共鸣的方法,才能将声音控制的幅度从强到弱地自由变化。从pp——p——mf——f——ff——f——mf——P——PP。用符号表示可以看得更清 楚:
轻声唱法在歌曲中广泛使用,它是调节音量、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例如《牧歌》的结束句“爱煞人”及《乌苏里船歌》高音“啊朗赫赫呢哪”等,都要用轻声弱唱。正确的轻声弱唱是不好掌握的,许多人唱时多用纯假声代用,效果较差。
轻声唱法要求从强音到弱音,中间不能隔断控制,气息要集中、均匀,用力不要猛、不要太强。气息力点要深,支点略靠上,喉咙打开,与强音一样有混响共鸣,似 真非真、似假非假地在高位置上走动,声音线条清晰、柔和而有力度,音色迷人,走动灵活。收声时自下而上,最后消失在头顶。
以下介绍“轻声唱”训练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哼唱”
哼唱练习很容易获得假声和混声,对声区的统一有很大的帮助。用闭口哼唱和开口哼唱交替练习,使声音逐渐变竖、变圆、变集中,使集中的声音往头腔里输送,以求获得进一步的头腔共鸣。
练习要求:首先尽量把声音位置挂在鼻咽处,用一种擤鼻涕的感觉来带着哼,尽量找到“晕呼呼”的感受。其次,笑肌要提起,自然的面带微笑。喉咙要自然放松、打开,喉结放在最低的位置上。再次,要在横膈膜有力的支持上哼唱,全身要通畅,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向下叹着唱。最后,在正确的哼鸣下,再带入其他元音,要求在带入其他元音时,一定要注意其面罩共鸣的位置,呼吸支点等均要与哼鸣相同,包括声音走动的方向、路线、感觉要一致。交替使用张口和闭口的发声练习,可以帮助把声音的集中点保持在头腔的最高部位。如果歌唱者在哼唱一个长音时,肌肉是放松的,能把下巴慢慢地放松下来,直到口慢慢地张开,而对哼唱时形成的声音共鸣不会有任何的干扰,这也可以作为对正确哼唱和正确共鸣的一种测验。
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逐项检查,反复练习,一直到开口音正确了,然后才能将哼鸣抽掉。由于哼唱用力较小,声音较轻,声音一直回旋在鼻腔和鼻咽之间,因此便于体会鼻腔和鼻咽腔的共鸣。在做哼唱练习时,喉头一定要放松,上胸要放松,气息要自然深沉而有控制。一旦有了鼻以上的共鸣感,就要将这种感觉慢慢地过渡到a、e、i、o、u几个元音上去。要记住哼声唱是大声唱的基础,只有掌握好哼鸣的位置和哼鸣的色彩,才能使声音往鼻咽以上的眉心处集中而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要反复体会,反复练习,才能体会和找到真假声结合的自然歌唱状态。哼声唱不论高低、强弱都要带有靠前富有穿透力的自然头声,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衔接自然、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哼唱的好处是使喉咙自由与放松并防止喉音。如果整个声音通道不是处于全然的放松状态,就不能把声音唱好。
用“恩”字做哼唱练习时,可使前鼻腔硬腭之上感到震动而软腭前部扯紧。“恩”字位置较靠前,用这个位置歌唱表现为轻型女高音色彩。用“昂”字哼唱,可打开鼻咽腔,使硬腭后部软腭感到震动,共鸣点适中,鼻、咽、胸三腔同时感到震动,声音色彩比较明亮,为典型的抒情女高音色彩。用“翁”字哼唱,如:中、东、雍等字,喉位降低,软腭打开更大,舌根产生震动,胸腔共鸣增多,发声时有较暗的声音色彩,这种声音为戏剧性声部所特有。莱莉·彭斯在《谈歌唱》一书中曾说:“我用哼音歌唱许多音阶和练习曲,这种练习对我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阶段:“小声唱”
在哼唱的基础上,使声音慢慢地出来,采用小声唱,使声音容易集中,歌唱者不紧张,不疲劳,思想也相对的集中,思维也会活跃,有利于主观的控制和正确状态的形成,以及使气息能够合理地运用。学生通过可自己发声的反馈,去自觉地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在此阶段,严禁大声歌唱,树立起正确的小声唱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调理出舒适、优美、光彩的、规范化的音色,而后通过发声器官的相互配合,唱出清晰、明亮、轻松的小声来,这也是声音训练的基础。
小声唱, 可以避免学习声乐中的大声喊叫的毛病,并且也能解决高音唱不上去的问题,对声音的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小声歌唱可以对吐字不清有很好的帮助;对歌唱的感情有很好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不愿意去做小声唱的练习,急于求成,对老师的要求充耳不闻,从而在声乐学习道路上,耽误了时间,走了弯路。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轻声歌唱的好处,用道理去说服他们。
第三阶段:“假声唱”
每个人都能发出轻而微弱的假声,假声的音量和力度都很微弱,声音效果虚弱纤细,与唱歌音响有一定的距离,但绝不可忽视了它的独立作用。歌唱者在演唱高音的时候,常常出现发紧、发憋的现象,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练习发假声的机能。没有假声,就不会练出来正确的半声唱法,也得不到真假混合的大声,也就不会用头声歌唱,表现力也必然很差。
重视练习掌握和运用假声这一发声技巧,它会给歌声的高位置带来夺目的光彩,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练习时要注意的是:在嘴前、舌头上发出像蚊子似的假声,这是靠提喉、挤卡发出的虚声,这种声音只能单独存在,形成真与假很不协调的音色,不能掺入过渡到头声中产生真假混合的声音,从而导致声乐学习的失败。这就需要在学习时一定要分清歌唱中所要求的正确的假声。
假声的唱法有两种:
一种是从嘴前哼出来的极其微弱的细声,另一种是喉包里发出的小筒状的声音。
我认为第一种唱法是不科学的,第二种唱法是科学的。那么如何辨别发假声的好与坏呢?我们只能从感觉和唱出的音色上来辨别。正确的假声发源地在震源体上,通过很薄的声带边缘和少量的气息抚摩着声带发出的小振频的声音来。应该明确指出,假声并不是假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它绝不是发声的震源体,它本身也没有调节的能力,发出来的音量很小、很弱。虽然如此,但它还是利用了发声各腔体的作用,在整个歌唱声音中起高位置向导作用。它也是声带机能的一种表现,在全部声音中占百分之二十。
唱假声时,声音虽然很小很轻,但绝不消极、被动、松垮,它是建立在有呼吸基础上的假声,而不是无呼吸、有气无力的虚、暗、弱、小的声音。初学者唱假声时喉头容易向上移动,这时候要引导学生稳定喉头,加微笑状的感觉使声音进入头腔。在学习者的意念中要做到假声真唱,要以兴奋的、积极的状态,向远处喊人的精神状态去唱。做到唱假不假,假声真唱,唱出来的假声要做到不空、不暗、不虚。要不厌其烦地去练习。
正确运用好假声,是声乐训练中能否进入半声、进入头腔突破高音的关键。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注意尽量选用从高到低的练声曲练习,因为这样容易体会头声的最佳位置。有的教师认为男高音没有假声,不需要练习。我认为科学的唱法应该是混声唱法,即“以真声为基础的按比例真假混合唱法”。不论哪个声部,不论男女老少,高低声区都应当是混声,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人们对女高音在高声区用混声没有异议,但对男高音也用混声有些疑惑不解,其实,就是男低音也应当是混声。
第四阶段:“半声唱”
这种唱法是在深呼吸的状态下,保持哼唱状态的同时,增加声带的张力,加强气息的支持,进一步打开喉咙,用一定力度的控制能力来发出半声来,记住在演唱时要用“哼鸣”和“小声唱”的感觉来带出半声唱,否则,声音就会有改变。半声唱只是音量上声音扩大了,其歌唱的感觉并没有变。
首先,在练习渐强的哼唱的同时,仔细体会气息对哼鸣的支点感觉,同时要严格保证大声时的不变和位置的准确,注意气息控制的均匀和声音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练习渐弱的发声中,要仔细体会音量渐弱的发声动作须严格保持不变,以保证声音共鸣位置的准确与气息支持作用的稳定。
再次,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音量可以从中强至中弱进行。巩固以后,可以从弱到强甚至更强的范围中进行练习。要注意,这一阶段的练习一定要加强兴奋感,进一步打开喉咙,在哼唱状态下放大声音,让声音得到头腔共鸣以及胸腔共鸣。这种既有气息支持,又有稳定的喉头以及整体共鸣的声音会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在练习当中,最好多用“呜”元音练习,练习中加入“呜、淤、依”元音,容易找到通向头腔的通道。由于发“呜”元音时舌位低,软腭和小舌向上拱起,口腔内开度较大,气息能很集中地呼出,因此,容易唱出既丰满又通畅的半声,对打开头腔,由轻声过渡到真声,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轻声唱法的目的。我们既要利用轻声弱声寻找半声的效果,又要重视轻声唱法的基本功,重点抓住“建立正确的轻声歌唱”,它直接关系到轻声练习四个阶段的声音通畅和适应性。解决好“歌唱的喉咙状态”,发出真中掺假、假时藏真、真假混合在一起的甜美圆润、刚柔兼备、易于控制、能强能弱的歌唱性声音。而建立歌唱性的声音是声乐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歌唱者较难掌握的一步。
最后,根据学生声音的具体情况,注意适度打开喉咙,体会自然张口往里深吸气时刹那间喉咙的状态和感觉,体会自然深吸气时的瞬间过程,软腭自然上提,舌根下降,喉结下放,喉肌松弛,这时整个身体、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及至共鸣器官都进入了开而放松的歌唱最佳状态,唱出饱满的声音,从而达到“轻声唱法”的目的。
“轻声唱法”作为一种先解决音质、逐步解决音量的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对于歌唱器官在歌唱时的协调活动非常有利。因为歌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运动,正确的歌唱是各发声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结果,一个器官的兴奋总要伴随着另一个器官的抑制,如果用喊叫式歌唱,全部注意力不由得便集中到声带上,这样,必然使其他一部分发声器官与歌唱器官的神经系统难以形成协调的神经联系,发声器官的协调活动最终难以实现。而用轻声唱歌,则极大地减轻了声带的负担,对于协调各发声器官的活动无疑能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轻声唱法”通过教学实践,证实了它有很多的好处:
第一,它可以使声带得到相应的保护,避免大音量练唱时声音粗糙、刺耳以及过分用力所造成的声带损坏。
第二,轻声训练可以自然地使声音里混进假声成分,较容易地找到发高音的位置,增强歌唱时发高音的能力。如果高声区混不进假声,唱高音就会相当困难。
第三,轻声训练可以校对歌唱声音的正确与否,可以识别不正确的声音,培养敏感准确的声音辨别能力。因为轻声唱法是用小声去唱,可以用它控制练习咬字、吐字的清晰度、准确性。
第四,轻声唱法可以解决声乐学习中大声唱歌、过分用力的毛病,把该放松的肌肉如下巴、喉头等打开、放松。
第五,轻声唱法可以加强声带发声机能的耐力,既能保持声带健康,又能医治受伤的声带,使其恢复能力。通过轻声唱法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和感觉,对统一声区,解决高音有着明显的效果,对于男高音的“恐高症”也是一剂良药。轻声唱法既适合于美声唱法,也适合于民族唱法的训练。
⑵ 怎么练习声带闭合能力练习
训练声带闭合的方法有以下:
1、可以通过气泡音连接发声练习,气泡音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声带刚刚好闭合的状态;
2、也可以多练习强跳音、强延音,循环发力的强延音,声音的强弱力度训练等等练习去训练声带的肌能,让声音更加有力量。
⑶ 怎么练声带闭合_不良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声带是每个人都有的了,但是闭合能力却不一样,声带闭合是可以训练的,下面我整理了声带闭合的练声技巧以及声带闭合不良的成因及解决 方法 ,供你阅读参考。
声带闭合的练声技巧1
采取无声练习,直接的锻炼声带闭合能力.。
1.声带什么时候是完全闭合呢? 先吸一口气,然后张开嘴巴,喉咙也张开,然后找一下,不但发不出来声音,连气也一丝不漏的这种状态,开始做的时候腹部会很累.,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声带完全闭合了,在用力,,力的作用是相反的.,他的对抗在横隔膜,所以才会感觉,腹部很紧.,感觉要憋死了。
2.怎么样才能让声带大部分闭合,只保留一点点来发声呢? 前面说了,声带完全闭合了,所以气息不漏,也无法震动声带使其发声,那么从相反的角度来想,我们如果只能让他漏一点点气出来,那样就是让声带留一个小口,让他来发声,但是注意,这时候的漏气是要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而不是一边发声,声带闭合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闭合不严而漏气, 具体做法:和基本练气息方法差不多,深吸一口气,张开嘴巴,打开喉咙,吸气时要注意把气给憋住,别漏出来,然后试图人为控制的,漏一丝,多少为一丝,自己考虑,以越少为越好,漏出来一丝,然后马上又憋住,那样声带会进行这样的一个动作,本来你吸气,,让气息通过,声带张开,然后你憋住,这时候又处于完全闭合了,然后你放一丝气息出来,声带会留一点地方,那个部位是不闭合的,气息才能出来,然后马上再憋住气息,声带就又变成闭合了。
做的时候,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感觉腹部抽紧,刚开始做的时候如果感觉腹部很累,那就对了,这是锻炼声带闭合能力的方法,这是方法, 唱歌 时还要把声带闭合的感觉用到.,声带闭合的能力,绝对和控制气息的能力成正比。比如这么做,嘴巴吸气,张开喉咙,然后在不漏气的基础上,慢慢的一点点收缩腹部,这样会感觉腹部会很累,正常,慢慢的去感觉,会发现,嗓子也会好像在收紧,在收力,
其实这时候力的相互作用性就很好的体现出来了,本来憋气的时候是平衡的,腹部慢慢收紧,增加力量,那样上面也会,如果要保持还是不漏气,不让气息通过声门,这时候自然的就是在加强声带闭合的力量.,当有了好的声带闭合能力后,再去找,靠后,高位置,然后再获取好的共鸣,才能拿来唱歌,
不是说有带声带闭合能力就能解决高音,喉位,下巴,舌头,牙,每一个部位都做好了,包括心里不畏惧高音,才能真正的征服高音。这个方法本人试过,效果还不错! 这个可以随时练,练久了对闭合能力有很大的改善。这个练习很不错,适合平时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练,不会打扰到别人,而且如果运用,狗喘气的方法,可以顺带把气息也可以练出来了
声带闭合的练声技巧2
1、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2、 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得当。这主要是指:
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时间运动。
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3、声带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识的少抽烟,喝酒,甚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对声带都有不良影响。不喝过烫或过冷的汤水。
一、呼吸训练、二、声带训练、三、共鸣训练。
声带闭合不良的成因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带闭合是在呼吸状态进行发声运动而言的,在呼吸状态下声带是完全分开的,当我们歌唱时声带的闭合也不是完全闭合的,声带完全闭合时连气都出不来,就更别提发声了。相反,如果我们在声带张力不够的状态下发声,会使声音变得很虚、弱、暗,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气息与声带边缘长时间的摩擦,致使声带过度劳累,容易引发病变,使声带红肿并失去弹性,最终导致声带的控制调节能力减弱,声带闭合不良,声音变得嘶哑难听。出现声带闭合不良的问题,主要是由错误的 发声方法 和不合理的休息饮食习惯造成的。
1.错误的发声方法
声乐教学与声乐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抽象的专业知识需要老师和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揣摩和诠释。当然,在这个揣摩诠释的过程中不排除进入误区的可能。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同学都被声带闭合这个抽象概念所困惑。对于声带闭合这个过抽象化的知识,老师受条件限制是无法拿真的声带来做演示。一些学生在学习声乐时,不了解声带闭合状态的好与坏,我听过很多同 学唱歌 时,声音是空洞、虚哑的,他们的发声声带是处于闭合不良的状态,这样的发声方法使错误的,科学发声不代表不用声带,声带震动若没有一个着力点,那么声音就会虚和暗。还有一些学生歌唱时喜欢大声喊叫,使声带运动过度造成声带过度震动和摩擦,其实这对声带的损伤也是不容忽视的,歌唱时音量大不不代表就唱的好,歌唱方法不对大声唱歌,会使声带的耗损过大,容易出现闭合不良的状况。
2.不合理的休息与饮食
不合理的休息与休息也是导致声带闭合不良的因素之一。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通宵熬夜上网、玩游戏、K歌等,如果休息时间过少又高强度长时间的运用声带,会使声带充血,引发病变,从而导致声带闭合不良,说话或唱歌声音变哑。声音嘶哑,说明声带已经不是正常的闭合状态,这就会影响正常的声乐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忽视了饮食对声带闭合的影响。辛辣、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也会对声带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为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容易刺激声带,使声带不能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容易声导致声带充血,出现发声方法上闭合不良的状况。
声带闭合不良的解决方法
声带闭合不良会严重影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严重的声带闭合问题还会产生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发声困难等病变。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发声过程中声带闭合状态加以高度重视,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好声乐教学与声乐学习的工作。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心得与 经验 ,讲讲解决学生声带闭合不良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我们经常说,只要有目标,我们才能有行动。其实,歌唱发声的运动过程是心理、生理紧密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犹如我们人生路上的目标和明灯,它会指引着我们朝着目标前进。现今的声乐教学中,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音乐天赋,也不是每一个学生能学好声乐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学生对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歌唱时声带的闭合状态的认识,应该是声乐教学的第一课,是最重要、最先传授的知识。通过播放视频、音响,聆听大师和歌唱家的演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什么样的歌唱方法是科学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明白保持声带的健康与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要求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时刻聆听名家名唱,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指导(引导)自己的歌唱发声。
2.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声乐教学也是一样,要想歌声美妙动听,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唯一的保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要让学生要了解发声训练中声带、气息、腔体、情感等多方面的知识。相信所有学过声乐的人都应该听老师说过“唱歌要气沉丹田”,我觉得这话说还是有道理的,只是这个说法过于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发声运动中呼气与吸气、横膈膜的升与降、肺部的扩张与收缩等运动现象;讲解声带的闭合与扩张,震动面积的大小与音的高低的关系;讲解共鸣腔体在音域中运用的主次关系等等,这些科学的发声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并且严格要求学生按方法进行发声训练。目前,在很多低年级学生中就存在许多女学生歌唱发声中声带闭合不良的状况,要改这些问题,首先从音色着手,以“衣”、“鱼”元音为引导,让其在气息的支持下将声带拉紧唱出明亮的音色。声乐教学中,老师只有教学的方法正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声乐学习中,学生只有演唱的方法科学,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声。
3.养成合理的休息与饮食习惯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合理的休息与饮食习惯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人累了需要休息,声带疲了也需要休息,熬夜容易上火,对嗓子的伤害也是很严重的,作为声乐学生不可晚上过度的消耗体力、不可过度使用声带,如果休息不当会造成声带发炎、充血等;如果声带不舒服或人在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尽量少唱或不唱音域较大的歌曲,要让声带充分的休息,并按照医生的嘱咐调养嗓子。对于歌唱者来说,在饮食上也要引起重视,对烟酒及一些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能不吃就不吃,不能避免也不要过量,脆弱的嗓子受不了刺激性强的食品的刺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喝酒、不抽烟,“烟酒伤身”这是常识,酒精不仅会使神经系统紊乱,它对人体内脏都有害处,长期的饮酒会使上呼吸道和发声器官充血,会使声带沙哑。其实抽烟对声带特别有害,烟草中含有0.8%—5%的尼古丁,烟草燃烧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常年吸烟会使呼吸道受阻碍,支气管内压力强度增高并引起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严重的会致使声带会失去弹性,引发音色变化,给原本高亢明亮、富有感染力的嗓音蒙上一层灰色。
⑷ 正确发声方法的训练步骤是什么
第一阶段
在中音训练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满足唱歌技巧的需求。无论哪一部分,都应该从中档开始训练。在逐渐扩大范围之前,中音区的声音会相对巩固。有必要知道,声乐学习应该从基础开始。中音区是演唱声音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
在中音的基础上,适当扩大音域,加强呼吸和共鸣的训练,并练习过渡语音区(即变声区的训练),为中音打下良好基础。范围。输入头部语音区域的训练。练习的第二阶段是关键部分。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您必须有耐心和信心。在进入高音之前,不要急于唱高音,保持镇静,并等待音域巩固您的声乐练习。
第三阶段
换句话说,在高音领域的练习可以基于前两个阶段的比较和巩固,加强音量和音调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并进行更复杂的发声练习,从而使每种声音类型可以达到理想的音调范围。这种实践水平应特别注意高,中和低声音区域的统一。
声音的过渡不应引起裂纹和结块。重点是加强对头部声音区域的训练,以获得较高的头腔共鸣,从而实现统一的声音。区的目标。这样,我们的唱歌和人声乐器基本上就已经制作完成了,我们可以唱歌通常很困难的歌曲。
1、哼唱”的基本做法
通常,在开始练习声音时先练习“M”是有益的,因为声音很容易达到较高的位置,并具有向前,明亮和集中的效果。练习嗡嗡声时,首先自然地合上上下嘴唇,然后张开嘴巴的内部,就好像合上嘴巴并打哈欠一样,并感觉声音扩展到较高的位置,额窦和窦道,但不要阻塞在鼻腔中发出声音,否则会发出鼻音。
2、元音练习
除了哼唱练习外,更多的元音练习,例如a,i,o,u,e和其他单个元音练习,也可以用于混合元音练习,例如ma,me,mi,mo,mu等。。
3、小号练习
人们经常说:“如果没有连贯性,就不会唱歌。”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在于声音的连贯性和美感。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为了使声音更加一致,可以相对扩大练习范围,并且可以增加练习难度。
4、暂停练习
暂停唱歌也称为断奏唱歌。歌声要求清晰,简短,灵活,灵活且有强烈的专注力。练习时,请注意每个字符的灵活性和每个字符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声音,练习唱歌,开始时每20分钟进行一次发声练习,并逐渐增加到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后。 最重要的是每天练习,绝对避免使用全部音量。 来练习。 大声唱歌很容易损坏唱歌器官。
2)唱高音之前,请勿练习高音。 总是唱一组您最满意的声音。 请更仔细地选择歌曲,并且不要演唱不适合您的歌曲。
3)每次练习都应具有新鲜感,重点和感兴趣的练习。
4)使用慢速和简短的短语作为初始练习。 声乐训练尤其需要时间,没有奇迹。 “百分之十的智慧,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⑸ 发声训练方法有哪些
1、呼吸训练。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
2、声带训练。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后天的训练和保护。
3、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
4、吐字训练。
吐字清晰,是朗诵的起码要求之一。因此,吐字归音是学习朗诵必须练习得一项重要基本功。吐字归音使我国传统的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它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
5、读句训练。
吐字归音训练与读句训练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读句训练,就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句、段落,进行快读训练。要求做到把音读准,不增减字、词,不重不断,停顿自然,有节奏,连贯流畅。目的是训练朗诵时语句干净利索,出口成章,不拖泥带水,把习惯性的口头语逐渐减少。
⑹ 通过哪些方法可以锻炼声带机能
锻炼声带的第一步---气泡音练习.气泡音练习对于声乐爱好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它能有效的调动我们声带的机能和积极性,能帮我们找到歌唱时声带应当处于一种什么样运动状态.在咽喉部放松的状态下,吸七分气,不要吸的太饱,吸的太饱会影响我们的整个发声器官的灵活性,通过丹田用力,通过声带阻气,让气流均匀的轻轻通过我们的声带,发出一连串有如从水里浮出的泡泡样的声音,我们称之为气泡音.这种练习最开始可以选择清晨刚起床的时候练习,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喉器最放松.慢慢的有了基础后可以随时随地的练习,多多益善.
锻炼声带的第二步---e元音中低声部弧线练习.和发气泡音的预备动作一样,由气泡音引发出我们的音域的最底音,并由此音开始自下而上到自己最自然的中音区的最高音形成一的上滑和下滑的弧线声线练习,它没有明确的音阶,没有固定的音域,一切皆要求放松和自然,循序渐进的练习,半音半音的扩大你的中低声区.通过这样的练习发出的声音结实.浑厚,韵味十足.
用锻炼声带的方法做高音区的练习我在这里就不介绍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必须要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否则会得不偿失,所以我不做阐述,以免误导大家.有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练习之后,我们已经可以领略到声带锻炼的无可替代和优越性,持之以恒,就可以让我们的声带永保青春!
声带锻炼的注意事项.在锻炼声带时,首先要求用胸腹式呼吸,要求气息有支点,也是我们发声的基本要素.再者要打开喉咙,整个喉器要放松,这里又牵扯到一个相对放松的概念解释,我们说的歌唱时的放松只是心理上的一手段,而不是彻底的让我们的发声器官不参加工作,如果那样我们还如何歌唱.在心理意识上放松我们的发声器官,让它们不紧张,同时从生理上还要把它们积极的调动起来,让它们发挥最佳的生理状态,激情歌唱!这需要我们的声乐爱好者细心去体会了.
⑺ 声带左右怎么训练
第一阶段: 未曾出声先练气。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十几秒,甚至更长,而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必须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领,所以要先做:
(1)“深吸慢呼气息控制延长练习”。
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反复练习4—6次。
(2)“深吸慢呼数字练习”
我们把第一步骤称为“吸提推送’,“吸提”的气息向里向,“推送”的气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时做气息延长练习。我们推荐三种练法: A.数数练习:“吸提”同前。在“推送”同时轻声快速地数数字“12345678910”,——口气反复数,数到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反复数多少次。 B.“数枣”练习:“吸提”同前。在“推送”同时轻声:“出 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竹竿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吸足气)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 四个枣五个……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数多少个枣。反复4—6次。 C.“数葫芦”练习:“吸提” 同前。在“推送”同时轻声念:“金葫芦,银葫芦,一口气数不了24个葫芦(吸足气)一个葫芦二个葫芦三个葫芦……”,这口气气尽为止,反复4—6次。数数字、“数枣”、“数葫芦”控制气息,使其越练控制越,千万不要跑气。开始腹部会出现酸痛,练过一段时间,则会自觉大有进步。
(3)“深吸慢呼长音练习”
经过气息练习,声音开始逐步加入。这一练习仍是练气为主,发声为辅,在推送同时择一中低音区,轻轻地男生发“啊”音(“大嗓”发“啊”是外送与练气相顺),女生发“咿”音(“小嗓”咿”是外送)。一口气托住,声音出口呈圆柱型波浪式推进,能拉多长拉多长,反复练习。
(4)“托气断音练习”
这是声、气各半练习。双手插腰或护腹,由丹田托住一口气到额咽处冲出同时发声,声音以中低音为主,有弹性,腹部及横膈膜利用伸缩力同时弹出,我们介绍三种练习: A.一口气托住,嘴里发出快速的“噼里拍啦,噼里拍啦”(反复)到这口气将尽时发出“嘭一啪”的断音。反复4—6次。 B.一口气绷足,先慢,后快地发出“哈工哈)—(反复)(加快)哈,哈,哈……”锻炼有进发爆发力的断音,演唱中的“哈哈…”大笑、“啊哈”、“啊咳”常用。 C.一口气绷足,先慢后快地发出“嘿—厚、嘿—厚”(反复逐渐加快)“嘿厚,嘿厚……”加快到气力不支为止,反复练习。
经过这一阶段练习,气为声之本,气为声之帅的气息,已基本饱满,“容气之所”已基本兴奋、活跃起来,而声音一直处于酝酿、保护之中,在此基础上即可开始准备声音练习了。
第二阶段: 气、声、字的练习
戏曲演员尤其京剧演员包括戏曲爱好者在喊嗓练声上容易犯急于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来,急着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乱喊,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我们在研究喊嗓练声时,有意地先练气息不急于发声,是利于发声练习,要大家明确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这第三阶段,我们建议还是不急于爬音阶喊高音,而从气、声、字结合练起。这三者关系应排成这样一个顺序:气为音服务,音为腔服务,腔为字服务,字为词服务,词为情服务。从这个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字的位置居于中心,前面牵着“音”和“腔”,后面联着“词”与“情”。当中一塌,满盘皆输。字音的真切,决定着声音的圆润,“以字行腔”正是这个理儿。在喊嗓练声中的字、音、气的关系,应是托足了“气”,找准了“音”,咬真了“字”。具体方法是:用汉语拼音的方法把字头、字腹、字尾放大放缓,以字练声,然后加快,同时练嘴皮子和唇齿牙舌喉的灵活性。
第三阶段: 吟诗、吟唱练习
把吟诗、吟唱放在第四阶段目的是练习和挖掘“低音宽厚,中音圆润,高音坚韧"的嗓音素质,不盲目拔高、爬高,而是巩固中音、低音,使其音色华美、音质纯正,保住一条好听好用的嗓子,同时锻炼高音的坚韧有弹性。此时的念白练唱都是无伴奏的,演唱更难,要求更高,在第三阶段练,有气、音、字垫底,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爬上来的,嗓音并不疲劳,练习有实效,把握性大。
第四阶段: 弧形气声练习
这是京剧里非常独特的一种发声技巧,它像舞蹈里的弹跳,跳起来蹲下去又弹起来,也像体育里的掷铅球,转起来,缩回来,再掷出去,气息和声音推出形成一条/型,抛物线,拉回来,再抛出去。这类双弧形气、声,如不好好练,极容易出“岔音”,“转”或“呲花”。一般要领是:运好气——托好字(像“汉语拼音”一样分解字音)——抛出去——收——再抛出去,控制好气息、音量,选出最佳音色,一环扣一环,相得益彰。尤其程派吟诵的“容——禀”似断不断、细若游丝、欲断又起至饱满地送到家。归音归韵更是需要努力练习和掌握的。
⑻ 如何练习声带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靠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⑼ 如何锻炼声带1
发声练习方法:
1.人处于自然挺拔的状态,身体不可太紧张,也不能太松垮。口开大程度以是否能容纳食指与中指并拢的宽度为准,保持打开喉咙的状态,脸部自然放松。
2.把一只手放于腹部,感受气息由腹部送上,快速冲向软腭,发一个“啊”字。反复练习。
3.同上,气息放缓,“啊……”字拉长。
4.同上,可把一首诗或文章拿来练习,把每个字都拉长练习。
5.同上,只不过音调适当提高,或者是不断增高。
6.应注意循序渐进原则,练习的时间应适量,可逐步延长。
7.如果有声乐老师指导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对远处“喊”的练习,就像跟一百米外的人说话的感觉。如练习“你来呀……”,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当然,刚开始练习,会感觉不自然。只要坚持不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地使正确的发声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在用嗓时,能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