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用户研究方法论

用户研究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2-09-20 10:41:18

㈠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何洞察用户需求

修炼对需求的认知,是所有产品设计者的终身课题。

如果我们将产品设计能力比做金字塔,产品思维能力是位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基础,再上一层则是对需求的洞察力。

它不仅包含设计者对人性本身的理解,还包括在市场关系格局中寻找需求定位的能力。

当我们对需求有更深层的认知,那么产品中的为什么就不再停留于表象,而会得到基于人性程度的领悟。

优秀的产品往往是抛开自我的直觉认知并跳出来审视人性本身。观察人性的规律并理解它和正确地运用它。

我在整理这段内容的时候,有很多的疑问,你有读完后什么疑问吗?

既然需求修炼需求产品经理这么重要,

那么什么是需求呢?

需求的本质是什么?需求的特点又是什么?

怎么样算是深层次的认知呢?

为什么需求和人性会有关系呢?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该如何寻找需求的定位呢。

我在整理的时候特意带着这些问题又反复读了好几遍。

1、需求是什么

首先需要说一下,需要不等于需求,但需要是需求存在的前提。

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很多社会学科都讨论过这两个议题,心理学理论中有我们熟悉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经济学则更关注人与商品间的关系,从消费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定义了需求。

这里存在一个典型误区,很多人会混淆需要和需求的概念,认为它们说的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

需要对应心理学中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心理个体由于自身有愿未遂所导致的不平衡的紧张状态。简单来讲,需要是人们生理、心理层面的匮乏感和欲望,它集中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

人们对饥饿现实会不满,对危险现实会不满,对不被尊重的现实也会不满⋯ ⋯沿着马斯洛需求层级步步向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现实的不满永远存在,需求永远存在。下一层级的不满被满足后就会想要达到更高的层级。

这种停留在生理或心理层面的不满和我们常谈论的产品需求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它只能被感知但无法被衡量。

当我们谈论需求时,必定存在一个具体的产品。产品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个具体产品的需要,而用户行动可以衡量这种需求。

产品设计中所探讨的产品需求更靠近经济学研究的需求。

经济学把需求分为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认为个人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一个经济主体对一件商品或服务的效用,通常跟他/她的收入有关,而市场需求反应的是消费者对于某一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价格之下的需求集合。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意识到:想要、要得起、要的行动,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想要”是需求存在的前提,

“要得起”是用户行动的综合成本足够低,

“要的行动”则是用户最终的选择。

只有当用户非常“需要”某个产品,又完全“要得起”的时候,用户才可能对产品产生需求。

2、如何分析需求

我们要知道,当我们在产品设计接到需求后,一开始就先梳理需求的场景是不合理的。

梳理场景是为解决用户操作路径的问题,它是需求确定要做之后的事。

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判断需求做与不做,确定为什么要做、不做有什么损失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只有头开对了后面的工作才是有效的。

我们可以用5W1H分析法将需求分析划分成以下两大类

1、需求与策略阶段——产品需求四要素

Who:广度=主体

产品为谁设计?目标用户是谁?谁购买,谁使用?数量有多少?

Why:强度=解决方案

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产品?除了我们的产品外,他还有哪些选择?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吗?

When:频次、可持续性=时间

用户什么时候使用我们的产品,多久用一次,会持续多久?

2、产品设计阶段——需求场景分析模型

Where:场景

用户在哪里使用我们的产品?

What:方案形态

产品具体形式是什么?做成什么样?

How:操作路径

用户是怎么使用它的?

一个产品需求在四要素维度综合得分越高,用户就会越需要这个产品。

可当我们继续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广度、频次和可持续性其实是受强度影响的。也就是说,用户为什么选择产品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四要素中只要抓住强度,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做产品本质上是在做解决方案,做产品强度。

3、如何提高产品强度

这套分析框架用最简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产品强度=体验-成本。

想要提升产品强度,增强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核心只需围绕着“如何提升产品体验”,以及“如何削弱可能产生阻碍的成本”来进行。

1、降低成本

时间成本:降低时间成本就是要提升产品效率

货币成本:钱是可见成本中另一重要因素,也是谈到成本时最容易想到的因素。对用户来说支付的货币成本变少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定价要调低。

风险成本:当用户意识到一个产品包含了可能的风险,即使这个产品价格很低或者用起来很便捷,他们也会选择放弃它。我们在设计时必须仔细评估产品的每个环节,思考其中有没有包含可能的风险——那些令用户不安的因素。

行动成本:用户是懒惰的,大多数用户遇到有难度的事情都会本能地选择放弃。产品设计需要尽全部力量简化产品,让用户感觉好理解、容易用。

2、超预期体验

给用户惊喜、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设计才叫体验。体验照顾用户的心理和情感,做到洞悉用户心理,就能让他们喜欢甚至爱上你的产品。

4、需求场景分析

通过对需求、市场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确了“为谁而做”“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和“它将解决什么问题”,但在需求和战略阶段,这些分析都是抽象而非具体的。

一个产品具体应该是什么样,到这里我们暂时还只有一个轮廓型的认识。因此我们还需要做一轮全面的需求场景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消除产品解决方案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设计最小可行性产品做好准备。

5W1H中的Who(主体)、Why(强度)、When(时间、可持续性)如何影响产品需求。通过用户研究,我们已经建立了产品的用户模型,解决了Who(主体)的问题,具体到产品设计的场景分析阶段,主体保持不变,我们需要去看剩下的三个维度:Where(场景)、What(方案)、How(路径)。一般来说,路径可以描述方案,所以后面两点我们会合并在一起去看。

这样就得到了场景分析的方法论模型。它主要包含三个分析维度:角色、场景、方案,并且所有分析都围绕战略阶段定义的“问题”展开。

用户模型分析工作和需求场景分析常同步进行。

场景分析首先要从角色类型着手。因为同一角色在不同时间、地点、情境下,会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定义角色和场景的优先级也很重要,它将有助于我们设计产品的交互路径。我们通常会针对优先级最高的场景来设计产品的核心动线。

方案是用户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它包含当前用户选择的常用方案和备选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使用类似下图的表格,运用金字塔结构的思考方式,将所有需求场景穷举出来。

穷举意味着场景间各自独立、没有遗漏。注意,在填写方案时,必须依循完整的操作路径,沿着用户完成任务的闭环路径走一遍,记录所有过程中的行为步骤:“场景触发—A行动—B行动—C行动—D行动-问题解决”。

为确保操作路径完整闭环,需要特别关注路径的起点和终点。起点由具体场景触发,它是引发后面一系列行动的动机,终点则指向问题的完结。

5、需求是具体弹性的

我们在用“升体验、降成本”的方式提升产品需求强度时,还必须意识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强度会随时间发生改变。由于需求弹性的存在,没有一种产品解决方案可以一劳永逸地保持它的强度。

当我们作为用户去挑选产品的时候,我们永远是有选择权的。A如果价格太高了,我们就会选择替代品B,不存在绝对的、一定要某一个特定产品的需求。这就是需求的弹性,它折射出了我们作为人本身所拥有的变通性。

用户出行可以选择飞机、高铁、开车等方式,

我们要搞明白,自己的产品到底在和谁竞争,争夺的标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陷入同质化的红海之争,我们完全有机会通过“重新界定市场边界”的方式重塑战局。

《腾讯产品法》这本书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讲述了产品底层思维和对需求的认知。后面我会根据这些内容重新归纳下自己的方法论。

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检验、复盘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欢迎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学习成长。

㈡ 应用心理学国内就业情况简述

- 写在前面 -

因为最近在看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有幸以此为契机结识了几位国内外应用心理学在读&已就业的伙伴,在此结合自己的工作见闻做个小小的整理以作参考。

另外,此次了解到的信息主要围绕“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专硕范畴,不考虑学硕类型的就业情况。

心理学细分的类型非常多,诸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经济心理学……说来你能想到的领域就没有心理学不涉及的(笑),但在国内心理学于各领域的渗透发展还远没有国外深入,“常见”的就业领域主要以下三个:医疗、教育、企业。

国内的大众对于心里疾病的了解还知之甚少,谈“看心理医生”色变仍旧是多数人的常态,觉得只有得“精神病”才要去看心理医生……其实心理疾病的范围很广,小到失眠大到人格分裂,包括我自己,之前也有过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只是短期的症状远达不到“患病程度”,而这些都可以算是心理医生的诊断治疗范畴。

近些年来为了降低人们的抵触情绪,我们更愿意称“心理医生”为“心理咨询师”。

当然,除了作为医生“治病救人”之外,也有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在此不再赘述。

近几年,除了依旧要求学生追求更高更强的分数之外,我们也开始愈发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难道不是本末倒置?)。

相信“如何能让熊孩子更好的坐住板凳”是每一位中小学老师面对的头等难题,诸如这些问题各位老师也早已总结了一套独家的应对手腕,我们姑且不谈哪位老师的方法更有效,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方法的意义在于 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有效的正向行为控制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这其中心理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位好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大师,他更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并有效的将其加以利用来促进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另外除了教师之外,心理辅导老师、招生就业办咨询老师等也都属于相关职业。关于入职情况,在国内大学任教的话,据我的了解,通过本校毕业留校方式以达到任教目的的可行度最高。

企业领域应用的范围就广了,专业度高如市场研究、宽泛如人才招聘,其实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为便于大家理解,我将其粗分为两大类:人力资源&用户研究。

在我看来,心理咨询和人力资源同源不同路: 如果说心理咨询是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那人力资源则是注重人与企业的和谐共处。

3.1.1 企业内人力资源从业者

怎么帮企业招到合适的人,以及如何让这些人更好的为企业所用 、为公司创作更大的价值,是人力资源从业者考虑问题围绕的核心。

这个过程涉及的几个实质性的工作内容大概可分为五类:

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管理、人才组织发展、员工关系&企业文化传播。

(在此推荐某乎的“小红拖拉机”,相关内容这位专业大佬总结的非常到位。)

3.1.2 咨询领域从业者

我把咨询领域看做人力资源下的一个分支,其中包括企业咨询和个人咨询:

(1)企业咨询

国外知名的咨询企业诸如麦肯锡、埃森哲、波士顿,已经发展近百年体系都相对成熟。国内也有类似的企业,大家可自行度娘“中国十大管理咨询公司排名”,不过名气和成就上肯定不如外国这些大企业咯~

(2)个人咨询

“生涯规划师”是近三四年国内才炒热的职业,而且他们的工作看上去也非常光鲜:培训、授课、写书、跑各种国内外活动是他们的常态。

不过目前国内该行业水仍较深,主要是没有一套标准的划分准则:一方面资深的大佬虽然有但你不一定能辨的出,另一方面就算你遇到了但人家擅长的领域不一定与你的疑问match。

同时从业者的业内的口碑也需要基于个人能力慢慢打造形成,没个十年磨砺估计难成气候,而且很多人也是从企业咨询后期转型做个人咨询,所以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寻求帮助的人,都需要擦亮你的双眼。

人力资源可以理解成心理学在企业 人员管理 上的应用,那用户研究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在企业 经营 上的应用,可粗略分成两个部分:

公司对产品用户(消费者)的分析调研 ,以及根据这些调研结果如何推动产品更好发展(转化为收益)。

怎么理解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发宣传册。

第一步,你首先要明确你的受众群体是什么一类人,他们有什么特点。比如你给某高档西餐厅发宣传册,发给街边买菜的大爷大妈肯定发了也是白发,他们不会花那么多钱去吃一顿高档西餐,但如果你在某汇集众多中层白领的大厦门口发,效果会更出类拔萃。这就是对你差产品的受众用户做调研分析并进行用户分类的过程。

第二步,你要发宣传册的用户群体确认完毕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你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通过发宣传册来增加西餐厅的客流?”这里面可细拆的因素就更多了:宣传册的设计样式、内容,分发地点时间的选择,分发的渠道以及方式……这些具体的落地实施,其实就是将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实际应用到现实中的过程。

毕竟大型企业因受众用户群体比西餐厅来的要复杂的多,如何对产品(APP、广告、文章等等)进行准确的定位、有效的推广都离不开对产品受众的研究。 在企业里,用户研究的理念其实可以应用在各个岗位,与其直接关联非常强的岗位比如市场研究、用户研究、产品设计、产品经理、用户运营等等。

足够大的企业平台会成立单独的用户研究小组,通过心理学科学的调研方法对用户进行分析拆解,给各业务部门提供支持;而一般的小公司则需要各个岗位的人自己拥有用户研究的方法论,将其应用实践在各自的工作中。

比如你做一个活动推广,你要结合你的活动内容准确定位受众群体是谁、在哪、什么样活动形式是他们所喜爱接受的……

再比如你要改进一个产品功能,你需要知道这个产品的使用者是谁、他们平时有什么特点、使用这个功能的场景有哪些、使用这个功能去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无论在企业中担任具体什么类型的工作,心理学都能让你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你的产品/服务,用户用的舒坦了才会愿意反哺企业(掏钱),由此企业再获得盈利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 小结 -

以上是个人对应用心理学在国内各领域就业情况的简单概述,其他具体的说明大家可参考:
2018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
这本手册告诉你心理人在做什么工作

心理学真的是一个令人受益无穷的学科,希望大家都能更好的认识、了解心理学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后期等自己再学习深入一些,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些有关情绪调节与加深自我认知的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你我共勉 ^o^

2019.01.02 水曜日 夜

㈢ 怎么做一个新产品的前期用户调研

调研要自己去,不能派一张问卷去。要下到基层去,到店里去和店员谈话。没有什么调研方式会比谈话带来的东西多,所以你一定要深入地和店员谈。

这些具体的故事和具体的点,对决策的影响是最大的。


企业家根据什么作决策?根据什么作出最重大的战略决策?看报告不会让他作出决策,某次谈话有人跟他说的某一句话,却可能影响他的一
生。


我们的调研,就是找到这些决定决策的具体的点。稀缺的不是报告,稀缺的永远是创意,最后都要靠创意来解决问题。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做全网最幽默的文学解读频道,关注领取蒋勋《细说红楼梦》全套音频。

㈣ 有哪些关于用户研究的入门书籍值得推荐

以下推荐的都是有一定历史的经典书籍- Everyday Design- About Face 3.0- Usability Engineering - Designing Interfaces-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Don't Make Me Think其实基本方法还是那些,关键还是多实践,多观察,多和用户交流。

一、用研方法论(12本) 《用户体验度量(第二版)》 《洞察用户体验:方法与实践(第二版)》 《匹配度:打通产品与用户需求》 《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 《用户至上(用户研究方法与实践第2版)》 《赢在用户:Web人物角色创建和应用实践指南》 《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 《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 《洞察人心:用户访谈成功的秘密》 《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第一卷(共四卷)》 《质性研究访谈》 《Game User Research:A Case Study Approuach》。

二、用研思维力&心理学基础(10本) 《Don’t Make Me Think(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Web和移动可用性设计秘笈)第3版》 《金字塔原理》 《思考的技术》 《思考,快与慢》 《你的灯亮着吗?》 《非暴力沟通》 《焦点解决治疗》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乌合之众》 《怪诞行为学》 。

三、用盐跨界懂设计再服务设计(5本书) 《通用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与策略:代尔夫特设计指南》 《设计是什么: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第一堂启蒙课》 《设计调研》第2版 《一个APP的诞生——从零开始设计你的手机应用》 四、定量&定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5本书) 《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 《精益数据分析》 《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第2版 《质性资料的分析》 五、用研驱动成果落地(3本) 《试错:通过精益用户研究快速验证产品原型》 《精益客户开发》 《UX最佳实践:提高用户体验影响力的艺术》。

㈤ UI设计中都有哪些有用的方法论

网页链接

方法论,是人们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与理论。其中的范畴可以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更像是一种理论公式,当我们遇到问题事可以利用方法论中的原则、理论、方法与手段进行解决,就像是做算术题会用到数学公式一样。

在设计中方法论可以作为设计理论支撑,使设计师的设计产出更加符合现实规则与用户体验,使产品更加合理,更加具有竞争力。

在互联网大厂中资深设计师更是会灵活使用各种设计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设计产出,还可以应用在设计答辩中。成熟的设计专家甚至可以利用方法论转化竞品的亮点,提高我方公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所以设计师懂一点方法论还是很有价值的,UI设计或者互联网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设计师,在逐步的向高阶段发展时,其设计输出不能只停留于视觉层面,具有一些产品化思维视野会对设计师职位晋升时起到帮助。

下面介绍一些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论

一、十字分析法

以下是十字分析法的网络定义

艾森豪威尔法则又叫十字法则或四象限法则。创始人艾森豪威尔,源自艾森豪威尔的十字时间计划: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进去,然后先做最重要而紧急那一象限中的事,这样以来,艾森豪威尔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此事成为美国成功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美谈。

<img src="https://pic4.mg.com/50/v2-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v2-_r.jpg">

举个例子:

目标:公司希望产品今年可以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

落实到现象上:目前公司产品用户量低于竞品,活跃度不高 ——

落实到数据上:我们需要提高用户转化率、宣传力度与运营活动频率。

接下来公司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指标进行相应的策划,这一套方法实际上就是将一个较大的、不易入手的目标逐渐分解降低难度,根据现象依据判断背后相对应的数据指标,以数据指标作为下一步策划依据,使后期策划行动与任务分配更加细化

界面设计与互联网产品设计中能够运用到的方法论有很多,大多数可以归纳到用户研究心理学、设计基础原则、用户体验原则等等。这些方法论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

㈥ 用户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很多,如:利用眼动仪、脑设备研究; 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卡片分类法;情景调查;深度访谈;原型调研;问卷调查;参与式调研等。

㈦ 用户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基于问题的性质、变量的类型以及其他因素选择一定的研究方法,来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主客观数据,进而为了解某些未来知的东西或者验证某种想法提供依据。
用户研究有很多方法,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可知,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主要以下因素:研究的对象、产品的设计阶段、产品所处周期、成本、时间等。通常自情况下:
(1)根据收集的数据类型,可以将研究方法划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见图1。
定性研究方法,通常适用于对小数量规模的样本进行分析,主要用于发现新事物的过程,揭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样本数量通常为10~20个,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只是了解问题之所在,摸清情况,得出感性认识,比如用户访谈、卡片分类法、焦点小组、头脑风暴、可用性测试等,见图2。
定量研究方法,则是对大规模的样本进行分析,适用于揭露正在发生的事情,一般是为了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而进行的,比如在线大规模调查问卷、网站日志分析以及A/B测试、自动化可用性测试等。

阅读全文

与用户研究方法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古代陶瓷快速降温的方法 浏览:413
什么方法能快速开车 浏览:69
婴儿吐奶用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737
水泥墙石材背景墙安装方法 浏览:446
两相电机如何调整接线方法 浏览:48
老式塑料管连接方法 浏览:516
城市宣传栏的测量方法 浏览:764
玻璃推拉门地滑轨道安装方法 浏览:983
去狗皮的正确方法 浏览:521
状态粉使用方法 浏览:20
皮卡车如何找30公分边线最笨方法 浏览:99
交通安全方法有哪些 浏览:664
新飞电压力锅使用方法 浏览:113
快速查询个人征信的方法 浏览:806
男士冬天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浏览:732
农业产品研究方法 浏览:17
驯服蜥蜴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6
淘宝钻展怎么操作干货方法推荐 浏览:74
临床上最广泛的研究方法 浏览:469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么上环 浏览: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