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性
(1)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
(2)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形成。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形式主要有:1,系统思维法;2,发散思维法; 3逆向思维法; 4理性思维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要素有:1,充分想象,提出问题;2;敢于质疑,追求真理;3,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4,细心观察,获得灵感。
⑵ 谈谈你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你的科研方法
勇往直前的猫 - 见习魔法师 二级你好,你提到当导师给你安排一个任务以后,你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如何与人协作,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研究生复试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呢?
导师是给你指出需要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但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安排和预期的难点都要自己来完成,最多询问导师的意见,如何开展研究工作也要靠自己去安排的。复式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正面的回答,参考自己的实际研究经验,不能依赖太多导师的想法。
⑶ 做科研需要怎样的心态
做科研需要怎样的心态?
美国讲演家、作家罗曼文森特皮尔(1898-1993)被誉为“积极思考的救星”,曾获得过里根总统颁发的美国自由勋章。他着有一本畅销世界的佳作《态度决定一切》,该书曾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居十年。
书名中的“态”包括一层“心态”的含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多高的智商,而在于我们做事的心态。正确的心态不但对我们做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直接决定了做事的效率高低。对于做科研来说,这一点同样适用。科研工作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完成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这非常值得思考。
首先,正确面对科研中的失败。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如何获得成功,却很少教育如何面对失败。
而科研的常态就是挫败感,不懂得这一点,就会成为衍生浮躁情绪的催化剂。失败本身令人遗憾,但更可怕的是我们错误的面对方式。
正确面对失败需做到三点。第一,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是常规逻辑下必须做的。但如果你无法找到失败的原因,重新开始可能更加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是方法论的转变。第二,总结经验教训,规划新方案。开拓者们都是不惧艰险的,不断尝试才有可能成功。第三,判断导致失败的原因是否为本质原因,这很关键。假如你的实验方法或课题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应该果断停止,避免无谓的付出。
其次,培养科研之外的爱好。当人全力聚焦于一件事情时,很容易被它控制。数据好的时候,就对科研信心满满;数据烂的时候,就对科研厌恶之至。个人的科研状态完全被数据的质量左右,这样的科研不靠谱。
科研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需要培养至少一项科研之外的爱好。这项爱好有两点作用。第一,可以转移部分关注的焦点,阻止研究者在科研困境中沉沦下去,利于止损。第二,可以作为一种宣泄负面情绪的方式。通过一项爱好,定期放松我们的大脑,清空被压抑的负面情绪是很有必要的。卸掉身上的重担,轻装出发,这样可以让思维更清晰,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再次,秉持低期望高标准的科研态度。生活中究竟有没有诗和远方,主观认识是关键。期望是一把双刃剑,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尽量抱着一颗积淀的心态,而非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急于求成。
低期望,即使数据质量不符预期也不至于心理落差过大,灰心丧气于暂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高标准,在预期目标未达成的情况下,降低标准也是一种折中。收获的是在追求高标准的过程中扎实基础,以待厚积薄发。
最后,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通常创新能力强的人,都是精力充沛的,规律运动对保持旺盛的精力非常重要。
运动不只是身体疲惫感消失,心情也会晴朗起来,科研状态就会好,思维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看过电影《冈仁波齐》之后,让我联想到做科研何尝不是一次朝圣之旅,修炼一份平和的心态。曲线有峰谷,人生总高低,山峰只此一点,稍纵即逝,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山谷中徐徐而行。但时间从不辜负每一颗缓慢积累的耕耘之心,在经历数次挣扎、跌倒之后,我们总会见到那条蜿蜒奔腾的河流,就在山谷的尽头,那转弯的豁然开朗处。
⑷ 宇宙生命之谜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
宇宙生命之谜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抱着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探究心。
⑸ 对待科学应该抱以何种态度
在一个开放社会,思想言论相对自由、传播工具极度发达,捕捉到的智慧合起来,就是一个比较接近于真相的部分。我们最好倾力去做一部电影里准确美丽而信息量极大的一帧,如此奉献。那些不偏不倚、行无过无不及之常道,你动不动它,它就在那里,但它不是你。
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所做的很多事情,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以求供给这世界体系中坚实的丁丁卯卯。
基于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多数并不聒噪,它只是不断地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钢铁、机器,以及人类物质基础。当这一切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的时候,在科学自身的发展中,若隐若现地概括出的一些原则,珍贵而美丽。科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的可能性,哪怕最微小的希望,也会有人付出百倍的努力,他们精密而伟大。
科学的唯一信条就是没有信条, 其并不能解释一切。如果迷恋其、认为其是万能的,那就成了"科学教", 显然背离了科学精神的初衷。大家从事的无论是文化、地产、科研,都需要警惕学术工作的危险——它可能会披着理性的外衣但却像宗教一样,危害一个人理性自我质疑、理性思考、勇敢探索的勇气。
⑹ 沈括在学术上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什么
沈括在学术上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和他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分不开的。他在进行科研工作时重视实践,不单纯依靠理论,不迷信前人,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很重视,他经常虚心地向劳动人民请教,即使是一点一滴的知识他都非常诚恳地去学习。这样,他才能把人民长期积累下来的劳动成果,总结概括成为科学的理论。
⑺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和态度哪个更重要
同样重要。
不过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态度,才能采用正确方法。
⑻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应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中明确提及使用何种研究方法。
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确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来,这样做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于读者审核、检验;其二,可以为以后做相关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进而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应根据各学科,各课题的特点、性质、对象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学科及研究课题的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3、应根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功能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选择研究方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功能。比如,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思维方式,又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4、应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程度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从大量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特别是直接产生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结果——知识。因此,研究方法通常是要与一定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也就是与研究内容有一致性的问题。
(8)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态度扩展阅读
研究方法分类
1、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
2、根据研究对象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战略研究方法和战术研究方法。
3、以研究方法的规则性为依据,可以分为: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
4、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5、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