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考古学家怎样测定文物的时代,急用
用碳14
一.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界中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是由宇宙射线和大气上层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的,这些生成的14C不断地扩散到整个大气层、生物圈、沉积物和海洋等交换贮存库中。由于14C也在不断衰变,因此在各交换贮存库中的14C含量将会达到平衡。处于这种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一旦脱离交换且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则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补充,只会按衰变规律逐渐减少。假定长期以来宇宙射线的强度没有改变,即14C的产生率不变,则只要测出该含碳物质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变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质事件的年代。
常规14C测年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原理已为大家所熟知,即通过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活度来确定样品年代,如常用液体闪烁计数器等核物理仪器探测并计数样品中14C衰变发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质谱方法(AMS)进行14C测年是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核分析技术。这项技术将14C离子加速到百万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过各种手段分离干扰粒子后,用重离子探测器直接对14C原子进行计数。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具有样品用量少和测量时间短的优点,特别适合珍贵样品的测量。常规14C衰变法测年所需样品含碳量一般为1-5g ,而AMS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测量含碳0.1mg以下的样品。AMS测量现代炭样品达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钟,常规衰变法需10个小时以上。当然,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也有设备耗资大,测量过程复杂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无论常规法对放射性活度的测量和AMS对14C原子的计数都是相对测量,需要和两个基准样品进行比较。一是本底样,即应该不含任何14C的样品。由于各种因素如样品的沾污等,本底样的14C测量结果并不是绝对为零,在进行其他样品的测量时要减去这一本底,以确保反映样品中真实的14C水平。另一个是现代碳标准,其14C含量应相当于处于交换状态下含碳物质的14C水平。现代碳标准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北京大学14C实验室采用的是中国糖碳标准。
二. 14C测年误差
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当研究文明起源问题时,最关心的是14C测年的精确性有多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4C测年的误差,除决定于实验室的技术因素,14C测年工作者的水平外,也强烈地决定于被测年样品本身的情况,甚至同样的样品还依赖于样品的年代。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的不完全成立也导致测年误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四十年代该方法建立以来14C工作者和考古、地质学家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标也正是在提高测年的精确度和扩大样品的适宜性。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无论是常规的,或加速器质谱14C课题组都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来降低实验误差。
14C测年结果一般代表被测样品的形成年龄,但样品形成年龄与样品所在考古单元形成的年代并非同一概念。举例来说发掘一房址,用其中残存的粮食、炭化果核测年可代表房子被废弃的年代,而奠基用的动物遗骸,墙泥中掺和的草茎等物的14C年龄则接近房子的建造年代。此外木头、人骨本身有相当长的寿命,精确测年时要考虑这个因素。
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若干万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或者说其14C/12C同位素丰度比是恒定不变的。但这个假设只是近似成立。通过对约一万年来其生长年代确切已知的树轮样品的系统14C测年,阐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14C测年的树轮校正曲线。校正量除最大幅度达800年的8000年长周期外,还需考虑振幅和周期均约为百年的短期涨落,短期涨落的幅度和周期是不很规则的。为了得到确切的年代,样品的14C测年结果要根据树轮校正曲线作校正。我们知道14C测年结果本身是必然有实验误差的,譬如说加减50年,这是指68% 的置信区间为100年。对于单个样品单个14C数据而言,树轮校正修正了因长期变化所导致的误差,提高了测年的准确度。但是由于短期涨落的存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改进测年数据的精密度,误差表达式中的加减值反而会增加。 举例来说郑州大河村某样品的14C年龄为距今(5170 ± 80)年,其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090--5250年,区间宽度160年。经树轮校正后,校正年龄(又称日历年龄)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774--5989年,它更接近真实年龄,但校正年龄的68% 的置信区间的宽度变大了,达215年。这里我们看到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人们希望同时有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或简称高精确度。为此需要用所谓的系列样品。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我们正是采用系列样品测年以提高精确度的。最理想的系列样品是树木本身。如有一段树桩,其年轮可数达120年。现按序每10年取样测年,得到12个有序的,真实年龄相隔各10年的14C年龄组。把这组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去对比,如果实验本身的误差不大,那么这组数据必然会与树轮校正曲线上的某一段,而且也只能唯一地与这一段相吻合,从而该段树桩的生长年代也就能相当精确地测定,最理想情况下误差仅几年。考古所仇士华先生曾用这种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的方法,通过测长白山地区一炭化木头的年龄来确定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年代。
考古遗址按地层采集的样品,或者从一系列有明确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墓葬中采集的样品也可看作系列样品。当然从精确14C测年的角度看,这类系列样品远不如真正的树轮样品那样理想。因为前后样品间的确切年代间隔是不知道的,而且样品的年龄与其所在考古单元的年代不一定等同,此外在晚期的地层中有可能采集到前面各期的样品。系列考古样品测年所得的14C年龄系列也可以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以得到树轮校正年龄,但鉴于上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所得的校正年龄的误差也相应要大得多。考古工作者有理由问,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作树轮校正后的误差究竟有多大。但给予回答时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而且对误差的估计也难免有主观的成分。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可以把考古工作者对这些样品已有的知识引进综合考虑的,如果这些知识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提高最终校正年代的精确度。譬如一个遗址被分成四期八段,每一段的年代跨度是否是均匀的,有那几段可能跨度更长些,甚至四期的绝对年代跨度有多少年,这些先验的知识在14C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很有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测年课题组正是这样做的,在解决文明起源研究课题中的年代学问题时我们也准备这样做。这里也再次看到14C测年工作者与考古工作者紧密合作的重要性。
三. 北京大学14C实验室
北京大学考古系于1975年建成国内第一个液体闪烁方法的碳十四测年实验室。该方法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国内所有常规碳十四实验室都用液体闪烁方法。1989年因与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碳十四测年用的糖碳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多年来,实验室已测定与发表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约1500个,占国内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的约三分之一。例如系统测定了浙江河姆渡,湖南彭头山等早期稻作农业遗址的年代,把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的年代推到七千多年以前,把榫卯建筑结构的年代推到六千多年。最近又测定了河南贾湖遗址的年代,表明那里发现的七孔骨笛有七千多年之久,这些多为研究我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标尺。
近三年来实验室集中力量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十四测年项目,并为此作了实验室改造,测年的可靠性和精确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规定了标准化的制样和测量条件, 严格控制和长期监测主要测量仪器Paccard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工作稳定性,并采用了道比法来校正被测样品苯和标准样品苯之间可能存在的纯度差异导致的测年误差。目前测量的随机误差可控制在0.5%以下。
技术物理系和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于1993年建成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计(以下简称PKUAMS)。PKUAMS以EN串行静电加速器为主器,由离子源与注入系统、高能分析与传输系统、粒子探测系统和数据获取与分析系统构成。主要测量14C、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14C测量灵敏度达到6´ 10-15,相当于测年上限为四万三千年,10Be和26Al的测量灵敏度也达到10-14以上。主要应用领域为地球科学、考古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PKUAMS自1993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共测量样品近千个,在上述各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获1995年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奖一等奖。 PKUAMS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为美国、法国、荷兰、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测样服务。
PKUAMS在考古学领域中完成了多项应用工作,如广西桂林庙岩遗址样品14C年代测定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是考古学中的重要问题。1988年广西桂林庙岩遗址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但由于遗址中部分层位样品量很少,用常规方法很难得到样品的年代,致使距今9250年到19350之间的年代数据出现空缺。PKUAMS发挥了所需样品量小的优势,补足了这些数据,从而给出了完整的层位年代序列。通过仔细研究遗址相关层位的文物,可以认为距今2到1万年之间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变的时期。
PKUAMS还测量了从不同地点出土的陶片的年代,其中广西庙岩和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为一万五千年和一万四千年。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并被测定的最古老的陶片,为研究世界制陶史提供了重要材料。经PKUAMS测定的甘肃东灰山出土的炭化小麦年龄为4200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
为满足“夏商周断代工程”高精度14C测年要求,PKUAMS从1996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PKUAMS新的离子源、注入系统、加速器输电与分压系统、电源与电控系统、数据获取与测量控制系统等先后建成并进行了调试。1998年为确保系统稳定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温度、湿度调节与市电稳定等功能。经过半年多艰苦的全线调试和实验研究,测量精度达到了好于0. 5%的水平,并通过了标准样品测试检验,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一致性很好,偏差在测量误差之内。1998年12月开始测量首批“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目前,已测“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近百个,测量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研究也在继续进行之中。
总之,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改进提高,北京大学的常规和加速器质谱14C实验室都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我们希望这两个实验室能为古代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贰’ 文物鉴定方法的分类
文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分类的不同标准,将文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也称归类。因为方法为标准所决定,所以有几种分类标准,就有几种分类方法。一般来说,文物分类标准的制定和文物分类方法的运用,均以文物收藏、保护、宣传、研究、教学的需要而定。就目前而言,中国已采用的文物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等。
时代分类法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均有制作(产生)的时代,这是文物按时代分类的依据。
在以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时,要注意世界各国的共性和特性,如有的国家分石器时代文物、铜器时代文物、铁器时代文物,中国分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中国历史时期的文物,在古代一般又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在分类中,一般也只考虑它的相对年代。区域分类法
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此法系以文物(出土、收藏、保存)所在区域为依据进行分类。它的优点是,根据区域对文物归类,使人们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特别是对文物实行区域性管理大有裨益。
以区域分类法对文物进行归类,首先对区域要有个范围界定。有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区域范围的,还有以山系、水系为区域划分的,这类区域缺乏严格界限。一般是以国家权力机关或政权机关批准的行政区划为区域范围作标准进行文物分类。中国有以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和两个特区为区域范围进行文物分类,如通常所称北京文物、河北文物、河南文物、山东文物、香港文物等等。
存在形态分类法
存在形态分类法,是以文物存在的地方自体是否可移动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物划分为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
不可移动文物。此类文物基本上是文化史迹,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纪念性建筑、中国各民族风格建筑、外国风格建筑,等等。种类多,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是其特点。可移动文物。主要是指馆藏文物和传世文物。它们体量小(与文化史迹的体量无法相比),种类多。根据它的体量的大小和珍贵程度,分别收藏于文物库房,甚至文物柜或文物囊匣内。可移动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音像制品,等等。质地分类法
质地分类法,是以文物载体的质地(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质地分类法主要用于对古器物的归类。当今世界各国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分类大多采用此法,中国也不例外。宋代吕大临所撰《考古图》,是已知现存世界上年代最早的试按质地分类撰就的及较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对于非单一材料制成的文物,如金属制品,往往是合金的,还有复合质地(复合体)的文物,在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确定其主要材料时,即按约定俗成的办法进行分类。随着现代科技在文物检测方面的应用,对古器物进行物理鉴定或化学定量定性分析,为文物藏品按质地分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功用分类法
功用分类法,是以文物的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的方法。文物是人类为应生产、生活之需而创造和制作的物质文化遗存,可以说,任何一种文物都有它的用途。因此,在对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可以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
按功能对文物进行分类,可不受文物的年代和质地的限制,可以把某一功用的各种质地的文物,按时代从早到晚聚集在一起,这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等,十分有利,对研究专门史有重要价值。属性分类法
属性分类法,是以文物的社会属性,以及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也可以说,它是以文物的性质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在运用属性分类法时,必须首先研究文物的用途及深层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性质。一般来说,按属性对文物进行分类,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工具类;生活用具类;建筑类;交通工具类;兵器类;礼器类;明器类;俑类;科技类;宗教类;民族类;民俗类;乐器类;戏剧类;艺术类;体育类;纪念类;革命类;礼品类。
来源分类法
来源分类法,是以文物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此法仅适用于博物馆、纪念馆或文物保管机构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藏品的分类。这些单位的文物藏品,都应有来源,来源可以不同,但没有来源的藏品是没有的。文物来源分类关系如下:拨交文物;征集文物;拣选文物;交换文物;捐赠文物;发掘出土文物。
价值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是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即以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纪念价值为标尺进行分类。文物价值的高低是采用此法分类的依据。
‘叁’ 历史文物如何评估
文物的类别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在文物鉴定之前,必须对文物进行分类,以便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物,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分类亦需鉴定,对文物辨伪、断代、评定价值等鉴定,更需要分类。在文物藏品鉴定中,一般以质地分类,有利于排比、辨别。在文物史迹鉴定中,一般按性质分类,这样更适合采用不同方法鉴定该类文物中不同种类的文物。 文物鉴定的具体方法很多,基本方法可归纳为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 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鉴定文物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再总结的科学成果。其基本内容是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 ①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古代和现代,都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文物。以文物藏品为例,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物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 ②综合考察,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总结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会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 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 (见青铜器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 )都可说明这一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分析鉴定。有许多文物目前仍以运用传统鉴定方法为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鉴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鉴定和传统方法鉴定的进一步相结合,文物鉴定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肆’ 文物无损检测和分析实的标准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1
‘伍’ 国家文物局鉴定文物的科学仪器有哪些
国家文物局鉴定文物的科学仪器有荧光光谱、热释光分析检测仪、脱玻化结构分析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
国家文物局科技鉴定有以下几种:
1、荧光光谱
物体经过较短波长的光照,把能量储存起来,然后缓慢放出较长波长的光,放出的这种光就叫荧光。如果把荧光的能量--波长关系图作出来,那么这个关系图就是荧光光谱。荧光光谱当然要靠光谱检测才能获得。
高强度激光能够使吸收物质中相当数量的分子提升到激发量子态。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荧光光谱的灵敏度。
以激光为光源的荧光光谱适用于超低浓度样品的检测,例如用氮分子激光泵浦的可调染料激光器对荧光素钠的单脉冲检测限已达到10-10摩尔/升,比用普通光源得到的最高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荧光光谱有很多,如原子光谱1905年,Wood首先报道了用含有NaCl的火焰来激发盛有钠蒸气的玻璃管,并得到了D线的荧光,被Wood称为共振荧光。在Mitchell及Zemansky和Pringsheim的着作里讨论了某些挥发性元素的原子荧光。
火焰中的原子荧光则是Nichols和Howes于1923年最先报道的,他们在Bunsen焰中做了Ca、Sr、Ba、Li及Na的原子荧光测定。
从1956年开始,Alkenmade利用原子荧光量子效率和原子荧光辐射强度的测定方法,以及用于测量不同火焰中钠D双线共阵荧光量子效率的装置,预言原子荧光可用于化学分析。
1964年,美国的Winefordner和Vickers提出并论证了原子荧光火焰光谱法可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同年,Winefordner等首次成功地用原子荧光光谱测定了Zn、Cd、Hg。有色散原子荧光仪和无色散原子荧光仪的商品化,极大地推动了原子荧光分析的应用和发展,使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荧光光谱包括激发谱和发射谱两种。激发谱是荧光物质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测得的某一波长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也就是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的相对效率;发射谱则是某一固定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荧光强度在不同波长处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荧光中不同波长的光成分的相对强度。
2、C14测年
C14测年: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法(Radiocarbondating):含C物质的C14含量在C元素中所含的比例几乎是保持恒定的,如果含C物质一旦停止与大气的交换关系,则该物质的C14含量不在得到新的补充。
而原有的C14按照衰变规律减少,每隔5730年减少一半,因此只要测出含C物质中C14的减少的程度,就可以计算出它停止与大气进行交换的年代,这就是C14测年的原理。
3、脱玻化
古陶瓷的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这是一种玻璃,而经研究发现,二氧化硅的均质体一直是处在亚稳定状态,有均质体向晶体转变,我们称这种过程为釉质的脱玻化转变,脱玻化技术,又称釉质脱玻化技术。
它的原理是,在同一种成分、同一个温度的前提下,烧成的釉,在自然状况下,时间越长,它的脱玻化程度越高。
通过光谱来分析,从而测算出陶瓷的年代。目前脱玻化是最好的物理鉴定方法,但是疑点:过量的消光剂,像氧化锌、氧化钡、氧化锆这类的,那么就可以断定这个瓶子肯定是假的。古瓷器的釉面肯定没有氧化锌氧化钡嘛?这点儿还是比较值得商榷的。
另外一个疑点,国家博物馆的样本量也是有限,比如宣德宝石红等也就一两件,以此作为鉴定依据还是有些局限。
4、拉曼光谱
是一种散射光谱。拉曼光谱原理:拉曼效应起源于分子振动(和点阵振动)与转动,因此从拉曼光谱中可以得到分子振动能级(点阵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结构的知识。用虚的上能级概念可以说明了喇曼效应。
通过对拉曼光谱的分析可以知道物质的振动转动能级情况,从而可以鉴别物质,分析物质的性质。天然鸡血石和仿造鸡血石的拉曼光谱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地开石和辰砂的拉曼光谱,后者主要是有机物的拉曼光谱,利用拉曼光谱可以区别二者。
5、热释光测年法
热释光测年法():物质具有受热发光的性质,是电子在晶格问移动时释放储存能量的结果;在一定的时距内,放射性元素U、Th和K每年提供给晶体的核辐射总剂量是一个定量,释放的光子数,即热释光强度与贮能电子累积的时间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定晶体的热释光强度和每年接受的辐射总剂量,可计算样品的年龄。这种测年技术称热释光测年法,测年范围介于数百年到100万年。主要适用于受过烧灼或加热后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中。
在地质上对于测定因风化作用,分解和再沉积而形成的各种自然岩石,矿物的混合物也有效,特别是其中的石英,长石都能作为试样。在研究黄土地层的年龄方面,也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6、光释光测年法
光释光测年法():在热释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年技术。石英等矿物晶体里存在着“光敏陷阱”,当矿物受到电离辐射而产生的激发态电子被其捕获时就成“光敏陷获电子”。
它们可以再次被光激发逃逸出“光敏陷阱”,重新与发光中心结合再发射出光,这种光就是光释光信号;利用这种信号进行测年的技术即光释光法。测年范围介于数百年到100万年。
(5)文物测试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国家文物局鉴定文物的主要内容:
辨别文物真伪、判明文物年代、评定文物价值和等级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鉴定过程中,应辩证地对待,不可将它们孤立起来。
1、辨伪
在文物藏品中,特别是传世品,往往夹杂着伪品。在保管、研究、陈列时,首先要把混入文物的伪品辨别出来。辨别真伪主要是对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而言。对文物史迹,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辨伪。
建筑物上的附属品石雕、木雕等毁坏之后,又按原状重新雕刻,与建筑物并非同时之物,其他构件的更换亦如此,如不辨别,把它定为原件,会引起混乱。
2、断代
辨别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确定了文物年代,就可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文物的真伪,最根本的是时代不同,还有所用材料、工艺的差别。
文物断代对一切文物来说,都是必须的。在文物的断代研究中,除由于作伪而造成的一些文物年代混乱,需要鉴定辨别外,还有大量文物本身并无纪年,需要鉴定,判明年代。
一些传世文物在历史流传中,由于自然损坏,有意挖损等,给确定年代带来了困难,还有一些文物史迹如古建筑,不同朝代屡次重修,更换构件,使一座建筑物具有多时代的构件,另有一些碑刻的纪年或关键字被砸去等,这些都需要通过鉴定,去判明年代。
3、评定价值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没有价值的遗存,不能称其为文物。在历史遗存被确定为文物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研究,评定其是否有价值。在确定某历史遗存为文物之后,要研究它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在研究文物的过程中,应将它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分析它的内容,鉴定它的制作工艺,揭示它的内涵及其在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定它的价值高低,或它的价值的主要表现。
4、评定等级
评定等级是鉴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中国文物法规的规定,根据文物价值的高低,把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划分为一、二、三级,把文物史迹区分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大科鉴文物鉴定中心
‘陆’ 怎么看古董的真假
看照片是老的,汉代满工瓶,出土应该是一对。 至于说怎样鉴别古董真假,这个话题就广泛了,清朝以前,人们把珍贵的古物称为“骨董”,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存之精华。后来演化为古董,古玩。 要鉴别古玩真假,首先要有这方面的爱好,你爱好收藏了,就会用心去了解琢磨,要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历史知识。还的多经多见,必须要接触真东西,真的东西见多了就有感觉了。 2. 古玩市场真东西少,有价值值得收藏的更少,一般都是仿品。你如果要想买真东西千万不要有捡漏的心理,那些开店的老板都见多识广,很难有卖漏的时候,咱买东西的心态是东西要老的,自己喜欢,价钱合理,不太高出市场行买自己喜欢且能慢慢升值的东西就满意了。你要是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就,去到店里大概看看,店里有百分之四五十的老货,就能和老板诚恳的交流,一般做的年久的老板都有些压箱底的老货,好货,出价合理也能淘到不错的东西。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3. 还有就是去乡下淘宝,在偏远农村的老物件还是有的,买些小时候见过的,现在很少见的老物件,只要完整,品相好,有欣赏价值、有观赏美感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收藏品。比如小时候家家都有的主席瓷像,语录挂镜,老木首饰盒,硬木穿衣镜,木笔筒,各类老钱币,纸币,花钱等一般很少有假。这样乡下跑的多了,东西见多了,就能知道哪些价值高,哪些没价值,很多做古玩的老板都有这样的经历。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就是在乡下也有些不良商贩为了牟利把一些赝品放在老乡家里,俗称叫埋地雷。所以说你在乡下发现某些高档的东西,也不保险,要仔细看,注意踩雷。 4. 总之这个古玩鉴别涉及面太广了,包括瓷器、玉器、铜器、木器、金银器、竹木牙雕,书法字画,钱币,文房用品,佛像香炉等等。中华五千年文化囊括太多,每一种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都有其发展历史,如是自己爱好就搞一项专项收藏也许能有所收获。涉及太多了最终也就是个古董贩子吧。 5. 最后就是告诉大家如果喜欢古玩,且有钱收藏,要想真正入门,必须要交学费,我指的不是什么专门培训,是的入手买东西,在不断买东西的过程中,有假有真慢慢实践,才能真正懂的鉴别古玩。没有一个光学理论不去买东西,不花冤枉钱,不走眼的鉴定专家。 现附图是朋友让外地人骗了三百元买的完全的假货,是大街上经常骗人的那种货,谨防上当,千万不要盲目买古董
‘柒’ 文物成分分析有些方法,以及有何应用
1.应用的技术手段:⑴调查、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⑵各种观测和试验技术(水位、流量等的观测;抽水试验、示踪试验和弥散试验等);⑶各种地下水模拟技术(数值模拟用的较多);⑷同位素技术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文地质计算方法也不断发展。水文地质计算方法大致有:解析解法,物理模拟法,数值解法,系统分析方法,概率统计方法等等。
解析解法
60年代以前,解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头和流量问题,多偏重于解析解法。如“地下水动力学”课程中所述,无论是以稳定流为基础的裘布衣公式,还是以非稳定流为基础的泰斯公式,它们的推导都有许多假设,在水文地质条件满足这些假设时,当然没有问题。但要解决大范围的地下水系统计算时,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解析解法就无能为力了。
物理模拟法
物理模拟有电模拟、水力模拟、粘滞流模拟、薄膜模拟等等,以电模拟应用较多。早在本世纪的20年代,苏联的巴甫洛夫斯基提出了电解液模拟(arn A),它成为当时研究水工建筑物地区渗捕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后叉发展到电阻网模拟,在50年代和60年代,R-C网络和R-R阿络模拟也得到发展。60年代中期叉出现了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混合机。
数值解法
6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人们把数值模拟应用到水文地质计算中来。由于电模拟制作和参数调试都比数值法麻烦,所以应用更多的是数值解法。
在水文地质计算中应用的数值方法可大致归纳为5类。①有限差分法(简称有限差法);②有限单元法(简称有限元法);@边界单元法(简称边界元法);④特征线法}⑥有限分析法。
有限差分法从60年代初就开始应用于水文地质计算。最初多用正规网格和松弛解法,1968年引入交替方向豫式差分法,以后又引入强隐式法,1973年被推广到变格距情况,兰马特f Lemard)于1D79年提出了上游加权有限拦分法。
有限单元法从1968年开始应用于水史地质计算,1 972年弓1八等参数有限单元法,1977年休延康(Huyakorn)和尼尔康卡(lxlilkuka)等提出了上风有限单元法。
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是水一_上地质汁箅中最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
边界单元法是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数值方法。
有限分析法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它也是一种区域离散方法,它是通过某种解析途径进行离散化,得到一一组方程,然后求得每一结点的水头近似值和进一步算出流量。
其它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结合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技术米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叮i在用此方法实行大规模和大范围的河水调用,以达到地下水和河水资源瓦相调剂,统一运行。系统方法叮以根据所在地区的气象、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与系统的关系以及经济、政治等社会环境条件,根据需要与可能,为该系统确定—个最优解。
随机模型也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广泛应用。如时间序列分析,也开始应用于地下水计算中。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将使更多更新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去。
‘捌’ 文物保护常用的无损检测仪器有哪些
参考田兴玲、周霄、高峰《无损检测及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无损检测目的主要有辨别真伪、病害分析评估、内部结构分析、成分分析、元素分析、表面分析等。
目前对病害进行无损检测分析的方法有实验室和现场分析两种。其中实验室常见的无损检测分析一般包括: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软X射线分析、声波CT技术、透射电镜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电子探伤技术等。现场病害分析一般采用便携式无损检测技术,常见的分析技术有:便携三维视频显微镜、便携X荧光光谱分析、色度分析、电导率分析、土壤分析和含水率分析等。
内部结构分析方法有X射线照相技术、声波CT技术、超声波无损探伤技术和电子衍射等。
元素分析方法有X射线荧光分析(XRF)、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中子活性分析等。
成分分析方法有X射线衍射分析(XRD)、显微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
表面分析方法有光学显微镜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电子探针显微镜分析、三维视频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