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课堂前测后测分析方法

课堂前测后测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18 14:51:58

A. 课堂教学的前测后测是教学模式吗

教学前测后的数学课堂

-----百分数意义和写法的教学反思

“前测”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情,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本学期以学校大教研为契机,我教研组有效开展本组教研专题活动《前测——号准课堂教学的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却并不陌生。我们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百分数教学的前测。从前测的结果来看,95%以上的学生已经会读、写百分数。甚至有50%左右的学生能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只是在表述上有所欠缺。对分数化成百分数,也有6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看来百分数对学生并不陌生,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因此,我教研组设计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整节课以“小老师讲解“为主,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新课改。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其次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并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环节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建构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丰富的内涵。整个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构知识。

百分数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在5秒钟内写百分数的个数,来引出十分之几,进一步了解百分数的由来,是从十分数过渡到百分数。这样的教学引入,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又给人轻松自然和谐的感觉。通过完成个数是要求个数的百分之几,来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再者,通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从中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学会表达两个数之间的百分比关系,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层层推进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建构百分数的意义,我们努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发展。因此,在重点设计中我们充分抓住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层层推进展开教学。主要设计流程:解读完成个数是要求个数的百分之几,沟通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重点解读教师多角度提供的一组百分数,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和好处理解-----
知识梳理抽象的过程(找共同点,建构百分数意义;谈谈生活中的百分率,进一步完善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判断,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内化百分数的意义。)通过有梯度的展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轻松地感受和体会百分数的产生、意义和作用,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真正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3、让简单的习题承载丰富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建构知识。

教材往往因为版面因素,没有把教学知识的各种表现全都编排出来,有时往往以细节的形式呈现。在研读教材过程中,我们需要变换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有必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有时也需要关注和放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从多个角度来呈现这个细节,让教学更加的精彩。如本课时教材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如注重了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百分数取值范围的广泛性;数形结合思想等。因而我在练习设计中让简单的习题承载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全面建构知识。如练习1“判一判,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感受百分数并不一定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分母,进一步互化成百分数。如练习2通过“想一想,选一选”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渗透了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出现了部分与整体的比较或两个不同整体比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整体与部分比较得到的百分数不超过100%,而当两个不同整体比较有可能超过100%
,最后,在课堂总结中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利用线段图表示百分数,再次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达成课堂总结的目标。

B. 怎样用SPSS进行实验组前测后测分析

两组之间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均值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每组的前后测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
分析年龄和性别之间每个组的前后测得分是否有差异,可以用卡方检验(分析——描述分析——交互列联分析),在统计值里选择卡方值,将得分作为因变量选入,将年龄和性别作为自变量选入,点击确定Ok。就可以了

C. 如何用spss分析数据,两个班级,一个是控制班,一个是实验班,进行前测和后测,如何分

从你的提问来看,是不是实验班与控制班均进行了前、后两次测量,若是这样,需要把前一次测量所得数据当做协变量来处理,以消除其对处理因素的混杂作用。具体需要定义三个变量,即组别、前测数据、后测数据,选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块(Univariate),将三个变量分别调入相应的窗口即可,最后从方差分析表中判定剃除协变量的影响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

D. 如何正确分析前测/后测数据

为了检验一种教学干预是否有效,研究者通常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并分别测量被试在干预前后的分数。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常出现分析过于复杂且统计功效低的情况。

假如你创立了一种自助学习外语阅读的新方法,并想检测该方法与当前正在使用的方法相比是否更加有效。为此,你按照下列步骤设计一个实验。

①你招募40名学生,将他们一半分配到控制组(传统方法),一般分配到实验组(新方法)。

②考虑到学生在外语阅读能力上预先存在的差异,你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前测。

③6周后,所有被试再接受一次测验。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随机前测/后测对照组实验,但你应该如何着手分析数据呢?

总的来说,分析前测/后测实验有四种方法。仅对后测分数进行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前测/后测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前两种方法分别是统计功效偏低和过于复杂,而第三种方法所依赖的前提假设在真实数据中可能被违背。

ANOVA on the posttest scores: 忽视前测分数,直接对后测分数进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这种做法相当于只做了一个后测实验,而放弃了前测/后测设计所带来的优势。因为你已经把学生随机分配到各个组中,因此通常情况下你对新方法效应的估计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未考虑预先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此你估计的标准误比所需要的更大,从而导致统计功效降低。

Repeated-measures ANOVA: 在分析中同时考虑前测/后测是一种更优越的方法。它通常是通过拟合一个2(控制组vs实验组)*2(前测vs后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该方法优于仅使用后测分数的方差分析,因为每个被试都充当自身的控制,降低了误差方差,因而提高了统计功效。但是正如  Huck & McLean (1975) 指出的,此时使用RM-ANOVA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其分析结果(处理的主效应、测验的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中,只有交互效应是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其他两项结果提供的信息要么是无关的(处理的主效应),要么是不重要的(测验的主效应),必然导致错误的解释。总而言之,此时使用RM-ANOVA很可能对研究者和读者造成信息过载。

ANOVA on the gain scores: 另一种更加直接和简便的方法是,先用后测分数减去前测分数,计算进步分数,然后对进步分数进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此时与处理效应相关的p值等于RM-ANOVA中与交互效应相关的p值。当分析简单的前测/后测数据时,与一般的方差分析和简单的t检验相比,RM-ANOVA并不能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RM-ANOVA以及one-way ANOVAs on gain scores,都基于一个前提假设,但很大程度上被大家忽视。即前测和后测分数之间应该呈现斜率为1的线性相关。当前测后测使用不同的尺度时(前测用7点量表,后测用100点量表),该假设显然被违背了。此外,导致向均值回归的日常测量误差也会导致该假设的违背。

 ANCOVA: Pretest scores as a covariate , 我们可以将前测分数作为协变量带入模型中,与进行 RM-ANOVAs or gain score ANOVAs不同,我们不需要假定连接前测后测分数的斜率为1:我们可以从数据中估计斜率。一般而言,这将使得我们能够对处理效应做出更加准确的推断,但是以牺牲一个自由度为代价。那么在统计功效和一类错误率上,方差分析与协方差分析有哪些差异?

Type-I error rate: 一类错误率仅仅只是一种统计学说法,意思是当不存在处理效应时,我们有多大可能发现一个显着的效应。传统上,我们能接受一个名义上为5%的一类错误率,这意味着即使实验处理与控制的效应相当,在重复1000次的长期试验中,我们依然能够有50次发现显着效应。

下图根据分析方法和测量误差,绘制已观察到的一类错误率。水平实线表示5%的一类错误率;虚线表示由于随机抽样导致错误率的变化幅度:如果真实的一类错误率为0.05,那么这些点在95%的情况下位于两条虚线之间。

就一类错误率而言,所有方法的表现都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似乎都不是系统的,可能是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

Statistical power: 统计功效指的是当处理效应真实存在时,你发现一个显着结果的几率。统计功效随着效应量和测量精度的增加而增加。

正如下图所示,与同时考虑了前测后测分数的分析相比,单纯的基于后测分数的方差分析表现较差。对于那些包含大量测量误差的数据集,ANCOVAs比 gain score ANOVAs表现地更好;但对于测量误差可以忽略不计的数据集,这两者表现差不多。

①分析时尽量使用前测分数

②对于前后测实验,RM-ANOVA太过于花哨和复杂

③与后测分数的ANOVA和进步分数的ANOVA相比,ANCOVA 的统计功效更强一些

R code 见原文

E. 前测和后测属于什么研究方法

前测
前测(pretest)一译“试测”。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某项实验处理或训练计划开始前,对被试实施的测试。旨在为后测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以说明实验处理对某方面心理或行为变化的效应。
中文名
前测
外文名
pretest
别名
试测
概念
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某项实验处理或训练计划开始前,对被试实施的测试。
后测
后测(posttest)是2013年发布的教育学名词。
中文名
后测
外文名
posttest
所属学科
教育学
是指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标准参照测试。测定学习者对特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F. 前测设计和后测设计分别是什么意思

前测设计:是收集实验前测被试的特征的设计。(如学习前测学生的成绩)

后测设计:是收集实验后测被试的特征的设计。(学习后测学生的成绩)

前测设计和后测设计是实验中采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但是普通实验中没有前测设计,因为实验前测了(心理特征),然后给被试做实验,没有后测就不知道实验处理的效果。(就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习之后成绩有没有提高)

后测设计有,但是很少用。比如,给一群人做实验之后测他们的表现,因为实验前没有前测,所以结果没有什么比较的依据。(只知道学习后的成绩而不知道学习前的成绩,没法比较学习能否带来成绩提高)

但是有前后测设计。有实验组前后测、控制组前后测。通过前后测的差异来估计实验给被试带来的影响。后测分数减前测分数等于控制组或实验组的变化的分数。

(6)课堂前测后测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常见的统计方法

1、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

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参数检验法和非参数检验法。

参数检验法主要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ANOVA,即F检验)等,两组间均数比较时常用t检验和u检验,两组以上均数比较时常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法主要包括秩和检验等。

t检验可分为单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当两个小样本比较时要求两总体分布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若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宜用非参数方法(秩和检验)。

2、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主要针对四格表和R×C表利用检验进行分析。组间比较用检验或u检验,若不能满足检验:当计数资料呈配对设计时,获得的四格表为配对四格表,其用到的检验公式和校正公式可参考书籍。

R×C表可以分为双向无序,单向有序、双向有序属性相同和双向有序属性不同四类,不同类的行列表根据其研究目的,其选择的方法也不一样。

G.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前测后验1+1教学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学资源异彩纷层,人人都充溢着新课改的激情。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的知识建构。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狠抓课堂建设和教学水平,最终形成了七十九中独特的前测后验一加一教学模式,我们八年级生物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自己的教法,对这种模式深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何谓“前测”
课堂前测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1)课堂前测的目的
为了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需要我们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细致详实的前测来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教师课上的自主权要比学生的自主权大得多,基于此,开展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选择适当的前测方法,从而切实可行地思考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选择合适的课堂前测方式对于提高“做中学”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课堂前测的设计原则A、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 B、根据学生上节所学的知识或者本节即将新学的内容 C、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3)选择合适题型。教师自编前测题
常采用两种最常用的题型: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一般来说,它以下列形式出现:是非、选择、填空、连线、识图、课下做实验等。客观性试题最突出的优点是测题编制容易标准化,评分更具客观性,评分的信度与公正性得到提高。主观性试题即传统的问答式测验题,学生可以根据测验提出的问题自由作答,不受格式的限制。它包括问答题、论述题和实验汇报等基本形式。主观性试题的优点是出题容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能减少学生纯粹猜测答题的可能性。(4)测验的形式:出现在导学案的前部分,生物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形式灵活多样,即可口头提问,采取抢答,集体答,指名答等等。(5)前测的作用
前测为教师进行有效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前测可帮助教师尽可能充分的做好课堂预设;前测为处理生成性问题做好准备
(三)前测是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参照,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二 、何为“后验”
“后验”是课堂尾声,其主旨不在于检测学生成绩,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并进一步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后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设计的检测题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以学习重难点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检测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发现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以便随时改进。当堂检验,就是本节课学了什么、教了什么、练了什么就检验什么。这样,既能及时有效的检测出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又利于教师适时调控教学、指导课后辅导、充实作业题库;又达到了有效反馈矫正学生学习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后验”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基础闯关、能力升级、创新应用等等。
首先,基础闯关这一环节的习题在设计时,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提问时,尽量让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也能体会的成功的乐趣,对学习生物知识有兴趣。
其次,能力升级这一环节的习题在设计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让中等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提问时,尽量让中等生来回答,让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最后,创新应用这一环节的习题在设计时,要照顾到优秀生,力争让优秀生能有一个拔高的机会,让他们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后验习题的设计要让课堂练习更加的科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实现巩固新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 、何为“一加一”
对于“一加一”的理解,应该是在前测后验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 、学科特点、学生特点等多方努力,真正的讲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教学方式,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扩大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教师更多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真正的实现“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最终实现“百花齐放, 殊途同归”的教学目标。(1)教师点拨和学生自主学习“1+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课上最好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进入自学状态,然后教师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引导自学的过程中,又提出新的问题,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学……“环环激趣,层层设疑,分步实施,点拨自学”。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学生为探索新知识,满足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再一次进行自学……“积极探索,主动自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是学生“自学”的特点。语文课堂要求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学达到最佳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2)同桌讨论或小组合作“1+1”。
这样的形式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一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桌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3)实验教学中优秀生和学困生“1+1”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将优秀生和学困生分成一组,让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总之, 前测后验“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只有教师善思,学生才能善思,只有教师求新,学生才能求新。善思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思考,不断改进课堂前测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起点,不断创新,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阅读全文

与课堂前测后测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季度开票金额计算方法 浏览:31
电脑操作方法要教给上司吗 浏览:445
goodnote闪退解决方法 浏览:881
大乌龟编织方法视频 浏览:364
包皮环切器使用方法 浏览:862
大虾宴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929
教师资格证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浏览:529
如何确定工资发放方法 浏览:252
艾滋哪种治疗方法副作用小 浏览:332
华为运营商显示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96
餐饮利率的计算方法 浏览:183
好的引流方法怎么形容 浏览:85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口诀 浏览:110
钓鲅鱼的线组方法图片 浏览:266
小米6定位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74
简单幸运绳的编织方法 浏览:427
糖尿病高危人群计算方法 浏览:199
煤气燃烧器安装方法 浏览:281
貔貅怎么佩戴好貔貅佩戴方法详解 浏览:297
荣耀截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