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分析方法应用研究

分析方法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4 02:50:14

A. 管理学环境分析有哪些主要方法如何应用

摘要 环境分析法主要有“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B. 案例分析法有哪些应用方法及操作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 方法 。案例分析法也是有一定的应用方法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案例分析法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案例分析法课程内容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培训对象:新进员工、管理者、经营干部、后备人员等阶层员工均适用;

培训目标: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出色地解决各类问题;

培训内容:案例分析法及学习事物能力、观察能力、适应新情况能力、执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训;

培训方式:会议讨论方式;

培训时间:220分钟左右。
案例分析法商业应用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 教育 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明显地增加员工对公司各项业务的了解,培养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案例分析法的具 体操 作
准备阶段

1)负责人(一般由培训指导员、主持人担任)确定培训课程的具体目的、内容、范围及对象。

2)从平常收集的资料中选择恰当的案例作为讨论的个案,个案的范围应视培训对象而定。

3)确定会议室、会议时间,制定培训计划。

4)指导员应准备下列知识:个案研究法的操作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前个案的选择标准,讨论后如何 总结 问题。

实施阶段

1)指导员向参加者简单介绍下列知识:

个案研究法的背景、方法大意、特色;

个案研究法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及应用后能达到的效果;

计划安排。

只有让参加者对本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才能使他们顺利进入角色,使培训工作顺利完成。

2)通过 自我介绍 ,使参加者互相认识并熟悉,以培养一个友好、轻松的氛围。

3)将参加者分成三到四个小组,每组成员八到十名,并决定每组的组长。

4)分发个案材料。

5)让参加者熟悉个案内容,并且主持人要接受参加者对个案内容的质询。

6)各组分别讨论研究个案,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7)各组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8)挑选出最理想、最恰当的策略。

9)全体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0)指导员进行整理总结

实施要点

1、由于案例是从实际工作中收集的,学员一般无法完全通过材料了解个案的全部背景及内容。因此指导员分发完材料后,应仔细解释说明并要接受参加者的咨询,以确定他们对材料的掌握正确无误。

2、若小组在研究问题时思考方向与训练内容有误差,组长或指导员应及时修正。

3、问题的症结可能会零散而繁多,因而归纳出来的对策也会零乱不整,因此小组有必要根据重要性太相关性整理出适当的对策。

4、各组挑出最理想策略时,若指导员发现各组提出的对策仅为没有新意的一般性对策,则指导员应加以提示,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5、在全体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其它 几组提出质询,并阐明与自己观点差异所在,以相互激发灵感,然后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6、指导员进行总结时,既要对各组提出的对策优缺点进行点评,又要对个案的解决策略进行剖析,同时还可以引用其它案例进一步说明问题。

7、指导员挑选案例时,应根据研习课程的目的,挑选适当的个案。
案例分析法的特别提醒
1、指导员在开始培训前,应该先让大家了解培训的目的、实施方法、主题及计划安排,以使训练顺利完成。

2、全体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尤其注意能否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以免草草收场使训练半途而废。

3、在挑选最理想策略时,应依据现实状况进行选择。

C. 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哪些问题的研究

1.聚类分析的特点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它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性很大.这种方法有三个特征:适用于没有先验知识的分类.如果没有这些事先的经验或一些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分类便会显得随意和主观.这时只要设定比较完善的分类变量,就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法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类别;可以处理多个变量决定的分类.例如,要根据消费者购买量的大小进行分类比较容易,但如果在进行数据挖掘时,要求根据消费者的购买量、家庭收入、家庭支出、年龄等多个指标进行分类通常比较复杂,而聚类分析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探索性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并根据相似性原则对事物进行分组,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这种较成熟的统计学方法如果在市场分析中得到恰当的应用,必将改善市场营销的效果,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其应用的步骤为:将市场分析中的问题转化为聚类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利用相关软件(如SPSS、SAS等)求得结果,由专家解读结果,并转换为实际操作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
2.应用范围
聚类分析在客户细分中的应用

消费同一种类的商品或服务时,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通过研究这些特点,企业可以制定出不同的营销组合,从而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这就是客户细分的主要目的.常用的客户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类:经验描述法,由决策者根据经验对客户进行类别划分;传统统计法,根据客户属性特征的简单统计来划分客户类别;非传统统计方法,即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数值方法.聚类分析法兼有后两类方法的特点,能够有效完成客户细分的过程.
例如,客户的购买动机一般由需要、认知、学习等内因和文化、社会、家庭、小群体、参考群体等外因共同决定.要按购买动机的不同来划分客户时,可以把前述因素作为分析变量,并将所有目标客户每一个分析变量的指标值量化出来,再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在指标值量化时如果遇到一些定性的指标值,可以用一些定性数据定量化的方法加以转化,如模糊评价法等.除此之外,可以将客户满意度水平和重复购买机会大小作为属性进行分类;还可以在区分客户之间差异性的问题上纳入一套新的分类法,将客户的差异性变量划分为五类:产品利益、客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选择障碍、议价能力和收益率,依据这些分析变量聚类得到的归类,可以为企业制定营销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以上分析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依据多个变量进行分类,这正好符合聚类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特点;不同点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变量,为某一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这正是聚类分析法在客户细分问题中运用范围广的体现.

聚类分析在实验市场选择中的应用

实验调查法是市场调查中一种有效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主要用于市场销售实验,即所谓的市场测试.通过小规模的实验性改变,以观察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反应,从而分析该改变是否值得在大范围内推广.
实验调查法最常用的领域有:市场饱和度测试.市场饱和度反映市场的潜在购买力,是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企业通常通过将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决定因素(如价格等)降到最低限度的方法来测试市场饱和度.或者在出现滞销时,企业投放类似的新产品或服务到特定的市场,以测试市场是否真正达到饱和,是否具有潜在的购买力.前述两种措施由于利益和风险的原因,不可能在企业覆盖的所有市场中实施,只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市场和对照市场加以测试,得到近似的市场饱和度;产品的价格实验.这种实验往往将新定价的产品投放市场,对顾客的态度和反应进行测试,了解顾客对这种价格的是否接受或接受程度;新产品上市实验.波士顿矩阵研究的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图表明,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并使之向明星产品和金牛产品顺利过渡.然而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失败率却很高,大致为66%到90%.因而为了降低新产品的失败率,在产品大规模上市前,运用实验调查法对新产品的各方面(外观设计、性能、广告和推广营销组合等)进行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实验调查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前后单组对比实验、对照组对比实验和前后对照组对比实验.这些方法要求科学的选择实验和非实验单位,即随机选择出的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两类单位的主客观条件应基本相同.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待选的实验市场(商场、居民区、城市等)分成同质的几类小组,在同一组内选择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这样便保证了这两个单位之间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聚类时,商店的规模、类型、设备状况、所处的地段、管理水平等就是聚类的分析变量

D. 定性分析方法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 您好,情况是这样的,一般用在SWOT应用内。定性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在SWOT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中比较多。少数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比如卢燕(2007)采用了专家打分法,按照公式“权重×估测分值=得分”得出某项内容分值后,再将多位专家分值相加后平均,计算得出其所选择的变量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到比较客观的最终数据。(2006 )针对信阳旅游业发展提出∶理顺关系,健全体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发展后劲;明确开发重点,打造特色景点;加强宣传,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增强旅游创新能力。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E. 科学分析的方法应用

分析方法的应用,曾经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现代自然科学出现后,分析方法得到巨大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部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仅分解出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且进一步找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容,特别是各门科学采用了数学分拆的方法后,就使它进入了精密化和完善他的阶段。在现代自然科学中,有一种特有的分析方法叫元抽象法或叫元过程分析法。它是从某种物理现象中抽取出任意一小部分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某个小单元的局部运动中各种物理星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立描述整个物理过程的微分方程。这种分析法是用数学工具研究物理运动的常用方法,体现了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运用。

F.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哪些方面

层次分析法主要应用在安全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方面主要应用包括煤矿安全研究、危险化学品评价、油库安全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研究以及交通安全评价等;在环境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水安全评价、水质指标和环境保护措施研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污染源确定等。除此之外,层次分析法更多的可以用于指导和解决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以及买房的选择等,可以通过建立层次结构以及衡量指标,来理清工作思路和思考问题的层面。

G.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应用实例

一、研究方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变化旋回的时间地层单元的二元划分,因而其理论与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地层记录中识别代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多级次地层旋回,并进行高分辨率的等时地层对比。层序的边界可以是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点,如含煤地层中的泥岩、煤层或石灰岩,也可以是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点,如砂体冲刷底面。但是,如何将与异旋回事件有关的砂体(区域上是等时的)与冲积砂体区别开来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侧向上和垂向上叠置砂体的底面与异旋回事件有关(Sharley等,1994)。

通过体积比分析和相分异分析可以反演出可容纳空间的单向迁移方向、地层堆积样式、基准面升降及界面位置,进而划分出最基本的基准面旋回(简称短期旋回)。然后依据各短期旋回的体积划分和叠置样式,又可划分出中期基准面旋回(简称中期旋回)。依次还可划分出长期基准面旋回(简称长旋回),这是高级别的层序和基准面旋回。然而,更关键的工作是在不同级次界面识别和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基础上,由长周期到短周期逐级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对比。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岩心、测井、露头、地震测量资料相结合的综合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Wan Wagoner等,1990、1991)。地震勘探的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在不断改进、提高,提高分辨率后的地震资料,将会给层序地层学分析带来一些出乎意料的效果(徐怀大,1997)。有的研究者强调露头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在出露良好的典型露头建立典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样式,是十分有意义的。国外应用一种露头伽玛射线强度测量方法(Davies,1996),将地面测得的曲线和附近钻井中伽玛测井曲线进行对比,找出其间的关系。但这种对比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穿时现象。目前最流行的是将测井资料用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Cross,1994);也有的学者采用高密度微体和超微体古生物方法(Armentrout,1996);还有的学者采用高密度碳氧同位素法(Mtizchell等,1996)。而上述这些方法都是与测井、地震资料相结合的,因而,综合方法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

二、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技术

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位置的变化产生的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形成的非沉积作用和沉积欠补偿造成的饥饿性乃至非沉积随时间发生迁移的地层响应。地层记录中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记录了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每一级次的地层旋回内必然存在着能反映相应级次基准面旋回所经历时间的痕迹(或轨迹)。如何根据钻井资料或露头剖面上的这些记录痕迹识别基准面旋回,是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的基础。而测井资料(尤其多类型测井曲线)也提供了信息丰富的识别标志。

(一)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用来识别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与地层特征可以概括为:(1)单一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2)相序与相组合变化:(3)旋回叠加样式的改变;(4)地层几何形态与接触关系。这些特征均反映着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1.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岩心、钻井剖面,特别是三维露头剖面,较测井、地震反射剖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因而是最高级次旋回识别的基础。在岩性剖面上,旋回界面识别标志如下:

(1)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其或代表基准面下陷于地表之下的侵蚀冲刷作用,或代表基准面上升时的水进冲刷面。后者与前者的区别是冲刷面之上多见盆内屑,且幅度较小。

(2)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在钻井剖面中常表现为沉积相朝盆地方向移动,如浅水沉积物直接覆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河流、浊流砂砾岩直接覆于深水泥岩之上,两类沉积之间往往缺失过渡环境沉积。

(3)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的位置,如水体向上变浅的相序或相组合向水体逐渐变深的相序或相组合的转换处。

(4)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如层序界面之下,砂岩粒度向上变粗,砂泥比向上变大;层序界面之上则反之。这种旋回的变化特征常以叠加样式的改变表现出来。

根据上述特征可在不同沉积环境中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图4-7)。

2.测井曲线识别标志

测井曲线基准面旋回的确定,特别是旋回界面的确定,是在对取心井段标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首先要利用取心井段建立短期旋回及界面的测井响应模型,用以指导区域非取心井测井曲线的旋回划分。测井曲线对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的分析确定尤为有效,这是因为组成较长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具有特定的叠加样式,是在较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与下降过程中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可容纳空间)或最小值(最小可容纳空间)单向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在大致相似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成因上有联系的岩石组合。这些叠加样式常常具有鲜明的测井响应(图4-8),向湖(海)盆方向推进的叠加样式(进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下降期,此时A/S<1,即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岩石学方面的性质与下伏旋回相比具可容纳空间减小的特征;向陆推进的叠加样式(退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时期,此时A/S>1,即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大于沉积面供给速率,上覆短期旋回的性质与相邻下伏旋回相比,在沉积学、岩石学方面表现出可容纳空间增大的特征;短期旋回呈加积叠加样式,则出现在较长期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A/S=1,相邻短期旋回形成时可容纳空间变化不大。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沙河街组三段,是说明如何运用测井曲线中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分析中期基准面旋回(图4-9)的典型例子。

图4-7不同沉积环境下识别出的短期旋回特征(据邓宏文等,1996)

图4-8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及其测井响应(据Cross,1994)

1—海岸平原砂岩和泥岩;2—浅海砂岩;3—海相泥岩;4—短期地层旋回

图4-9进积-退积对称型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岩性-电性响应(据邓宏文等,1996)

3.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地震反射界面基本是等时的或平行于地层内的时间面,因而可以运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基准面旋回分析,但受地震信息分辨率的限制,地震反射剖面通常只能用来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用于识别旋回界面的主要地震标志如下:

(1)区域分布的不整合或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即常规的地震地层分析标志。

(2)与中期或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转换位置(最大可容纳空间)相对应的高振幅连续反射界面或一组反射。

(3)与测井曲线和岩心观察到的区域相变可对比的地震反射特征(振幅、连续性、频率、地震相等),在区域上发生重大变化。

(4)与测井曲线和岩心中可观察到的地层叠加样式变化可对比的地震反射几何形态的变化(如由高振幅、水平反射到低振幅S形反射)。

图4-10为运用地震剖面识别出的中期基准面旋回(东濮凹陷沙河街组三段)。

图4-10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的中期基准面旋回(据邓宏文等,1996)

1—断层;2—旋回界线;3—最大洪泛面

依据露头、岩心、测井与地震剖面确定的基准面旋回要互相验证。较低级次的测井旋回的识别须在岩心、露头标定的基础上进行,其划分结果还可以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及转换成双程旅行时间的测井曲线,将地震不整合或其它类型界面标定到钻井中去验证。而地震旋回边界的识别也要以钻井剖面上的测井旋回分析为基础。

(二)地层旋回等时对比技术

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是同时代地层与界面的对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岩石类型的对比,一个完整的基准面穿越旋回及与其伴生的可容纳空间的增加与减少,在地层记录中由代表二分时间单元(每部分分别代表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完整的地层旋回组成,有时仅由不对称的半旋回和代表侵蚀作用和非沉积作用的界面构成。

Cross(1994)认为,在成因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turnround point),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因为转换点为可容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少到最小值的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即基准面旋回的二分时间为连续的岩石序列。岩石与界面出现的位置和比例,是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的函数。因而在对比中,要通过地层过程的分析掌握什么时候岩石与岩石对比、岩石与界面对比或面与面对比。时间—空间图解是对地层剖面进行时间空间反演的最有效的方法,极有助于对地质过程(时间十空间)的地层响应(岩石+界面)的理解,并有助于确定什么时候岩石对比岩石、岩石对比界面或面面对比,以检验层序对比的可靠性。

由于基准面变化的地层记录是以多级次频率(多级次旋回)出现在区域范围内,可跨越各种沉积环境,因而以地层基准面识别为基础的地层对比不依赖于沉积环境,也不需要了解海平面的位置与运动方向。

图4-11为海岸平原-浅海沉积环境地层层序的堆积模式、厚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层序地层对比。

图4-11浅海沉积环境成因地层动态对比概略图(据Cross,1994)

三、应用实例

(一)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Cross(1994)成因地层组建立的海岸平原-浅海硅质碎屑岩的对比模式,说明体系域的体积划分及对比方法。由图4-12可以看出,伴随长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发生的可容纳空间地理位置的迁移,在海岸平原-浅海相的不同地理位置沉积了不同的地层剖面。地层的加厚与减薄以及相序对称性是有规律可循的。海岸平原沉积的垂向旋回在基准面上升期加厚,在基准面下降时期减薄。厚度变化反映了可容纳空间与充填此空间的沉积物比值(A/S)的变化。就旋回对称性而言,基准面上升期间冲积平原具“向上变深”的非对称旋回,基准面下降旋回通常表现为不整合。海岸平原位置同时发育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组成的对称旋回,具有由“向上变浅”和“向上变深”相序组成的对称性旋回。浅海滨面相通常仅发育基准面下降时沉积的非对称的“向上变浅”的相序,而基准面上升时期以海侵冲刷面为代表。向海方向旋回的对称性增加。相序的对称性反映了基准面上升与下降旋回中,沉积物比值和沉积物所代表的时间与“面”所代表的时间比值的变化,与古地形关系较为密切。

图4-11展示的是海岸平原-浅海沉积环境地层层序堆积模式、厚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层序地层对比。由海岸平原经浅海陆架至斜坡位置,成因层序及组成该层序的相序随时间发生迁移。在基准面长期下降期间,尽管短期旋回具周期性变化特征,可空纳空间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小。随可容纳空间逐渐减小,浅海陆架旋回逐渐加厚,更多的基准面下降非对称旋回出现。当可容纳空间减小到接近或处于可容纳空间极小值时,旋回厚度减小,顶部为基准面下降不整合面或沉积物路过时形成的非沉积作用面。海岸平原沉积则相反,旋回厚度逐渐变薄,并以非对称性的基准面的上升旋回为主。从长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变,标志着另一时间幕的开始,但可容纳空间总的趋势是增加。随可容纳空间的增加,浅海陆架旋回由不对称到对称旋回,厚度逐渐减薄。而海岸平原旋回,对称性增加,厚度逐渐变大,基准面旋回上升与下降期间会有更多的沉积物沉积和保存。

图4-12基准面穿越旋回沿岸平原—浅海相域体积划分与旋回对称性变化(据Cross,1994)

1—最大洪泛面;2—海侵冲刷面;3—基准面下降不整合;4—沉积作用;5—侵蚀作用

(二)非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

这里选择河流三角洲-湖泊相地层、冲积地层、湖泊沉积物及风成沉积等沉积地层类型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实例,作为典型代表,以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1.实例之一:美国中西部第三纪尤英塔盆地

位于美国中西部落基山脉的尤英塔盆地,为在早白垩世前陆盆地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山间坳陷盆地。

通过对美国中西部尤英塔盆地南部始新统绿河组河流三角洲-湖泊相进行高分辨率地层研究,识别出四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成因层序对比模式。在地层基面旋回中,伴随着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应比值的变化,相同的沉积环境,如三角洲、边缘湖泊及开阔湖泊,可发育不同的岩石类型、相序与相组合。在同一成因层序内,旋回特征也有明显规律可循。三角洲平原相主要为基准面上升时期形成的分支河道相和河道间沉积组成的不对称旋回。三角洲发育的湖泊边缘相,为基准面上升时期沉积的分支河道相和下降时期的滨湖相或河口坝相构成的对称旋回。三角洲向浅水湖泊相方向,则表现为基准面上升期间形成的碳酸盐滩坝相和基准面下降期形成的泥坪相组成的对称旋回,向盆地方向主要由基准面下降时期浅水湖泊相非对称旋回组成。在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地层结构、沉积模式、短期旋回的对称性、沉积相域的体系域划分均有显着差异。进一步研究还证明,分支河道砂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变化,也与其所属的成因地层单元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的位置有关。尤英塔盆地始新统河湖相研究说明,可以根据成因地层的体积划分、堆积模式、旋回对称性及相分异原理,对湖相地层与油气储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对比与预测。

图4-13尤英塔盆地南部始新世河流三角洲-湖泊相域体积划分与旋回对称变化(据Cross,1994)

2.实例之二:哥伦比亚第三系Lianos盆地

哥伦比亚Lianos盆地Cusiana油田是近10年发现的大油田。最初认为始新世Mirador组储层主要为下切于冲积平原中的河道砂岩和下切于海湾砂泥岩中的微咸水河道砂岩。由于以陆相沉积为主,对比十分困难,砂岩展布规律难寻,但运用基准面旋回反演和对比技术,在Mirador组内识别出两个不对称的长期基准面旋回(图4-14),每个长期旋回中又可识别出3~4个中期旋回。下部长期旋回由上超到古新世不整合之上的3个向陆方向进积的中期旋回组成,每个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均由槽状交错层河道砂岩→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粉细砂岩→波状层理决口扇粉细砂岩→生物扰动发育的纹层状湖相泥岩组成,反映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大;中期下降半旋回则为洪积平原杂色致密泥岩。由此,两个中期旋回可能成为独立的流体流动单元。上部长期旋回由上超在Mirador组中部页岩内间断面之上的、一系列向陆方向进积的由微咸水河道(上升半旋回)和湾头三角洲砂岩(下降半旋回)组成的中期旋回构成,顶部则以区域分布的海相泥岩(洪泛面)告终。

图4-14哥伦比亚Cuslana油田Mirador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据Cross,1994)

1—河口湾砂岩;2—湾头三角洲;3—河道(微咸水影响);4—湖-洪泛平原-决口扇复合体;5—冲积河道带;6—前始新世岩屑砂岩和泥岩

上述解释和对比表明,海岸平原相带以砂泥岩充填作用为主的地层堆积样式并非“迷宫式”,而是有规律可寻的。由此以有限的测井和少量岩心资料建立的高分辨率对比格架及储层分布特征的解释,不仅可以直接导油气区勘探开发,而且可以对非钻井区储层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预测(图4-14左)。

3.冲积地层层序地层分析

(1)冲积层序界面的识别

在下切作用深至下伏海相地层的薄层冲积地层序列中,识别与地层基准面变化有关的区域性层序边界或叠置在海相页岩之上的辫状河沉积,或海相页岩中的根土岩和煤层,相对容易。识别冲积地层层序界面的依据主要有:

A.通过角度关系识别层序界面。这在标志层广泛分布的近滨海相地层中,尤为可靠。但在陆相地层内特别是冲积地层中,由于标志层稀少,缺乏生物地层资料,大部分冲积地层既不连续又缺乏区域分布的露头,除了其明显的角度关系外,要识别层序边界更加困难。Keith等(1994)认为,通过揭示可容纳空间变化速率突变的地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可识别出反映异旋回驱动的层序边界,这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但是局部的下切作用在宽度和深度上大于河道冲刷作用,表明曾发生过冲积下切作用,特别是在沉积物颗粒大小及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的层位;

B.通过河谷砂体的叠置型式识别层序边界。砂体叠置型式反映容纳空间形成速率的变化,纯砂岩及粗砂岩互层的多侧向及多层河道砂单元通常代表地层基准面的低速上升。冲积容纳空间形成速率控制河流相砂岩的混合程度。多层、多侧向混合砂体通常直接覆盖在由异旋回现象驱动的层序边界不整合面上,或直接超覆在主煤层之上,沿走向可追踪数公里,如Keith等(1994)在阿根廷白垩系地层的侧向混合砂至砾质河道充填复合体中,识别出明显的局部深切的侵蚀面;

C.依据冲积下切作用识别区域性层序边界,由地层基准面造成的下切作用,通常受浅海陆棚和冲积平原之间的坡度控制,若浅海陆棚坡度大于冲积平原的坡度,则相对海平面变化通常导致下切作用;在浅海陆棚和冲积平原坡度相近的缓坡背景,地层基准面下移仅导致轻微的河流下切作用,河流剖面仅向海延伸或伴随河谷型式的变化,基准面下移的结果使进入海盆的细粒沉积物含量增加;若浅海陆棚坡度小于河流剖面坡度,基准面下降仅伴随明显的沉积作用而无下切作用发生;

D.根据古土壤层识别层序边界。在河间地区,古土壤层分布对层序边界的识别具重要念义,古土壤发育的深度及其成熟度,部分反映了地表暴露时间长短及沉积速率较低。

(2)“最大冲积海泛面”的识别

前人对最大海泛面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那么在冲积地层中什么样的地层与最大海泛面同期呢?Posamentier等的概念模式结合Jurvey(1988)、Ross(1990)和Lawrence(1990)的数值模拟表明,最大海泛面反映了地层基准面快速上升,并把向陆退蚀滨面小层序和近滨地层中加积小层序隔开。在冲积地层中,最大海泛时期并非以凝缩作用为标志,而以潮汐作用向原先由纯河流过程控制的地区侵入程度为代表。Shanley等(1994)证实在河流相地层中,潮汐影响范围可从同期滨面沉积延伸至内陆65km范围,并可与海相地层中最大海泛面建立时间对比关系,潮汐过程向内陆的最大海泛面由河流排水量、地层基准面上升速率、自然地理及潮汐范围的综合作用所控制。现代河口湾和河系研究也证实,潮汐的影响可从周期滨线延至内陆数万米。在受潮汐影响的海岸河流地区,水体逆流并产生“液态泥”,或浊度最大值带沉积有泥盖层,发育撕裂碎屑、压扁层理及倾斜的异粒相岩层。沿美国东南部,充填深切谷的第四纪海岸平原沉积物,记载着更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时期覆盖在河流相之上的河口湾沉积。

根据海泛面是局限于河谷还是漫延到河间地,陆相沉积记录的型式有相当大的差异。若海侵幅度很小未影响到河间地,则河谷中超覆于河流相之上的河口湾沉积物,在横向上与河间地的泥岩层相当。基准面的上升通常导致潜水面的相应上升,并使沿河谷边缘形成极差的排水条件:当先期排水条件良好和氧化的泥质沉积被淹没时,可形成不良的排水沼泽泥质沉积;若海侵幅度较大并使河间地被淹没时,泥质沉积被浅海相沉积所超覆。河谷和河间地海泛事件,以河系下游排水条件逐渐变差的沉积组合为特征。

(3)冲积体系域的识别

Sinclair等(1993)通过对犹他州南部凯佩罗维茨冲积地层的研究,建立了地层基准面变化和河流层序格架之间的关系(图4-15),识别出了冲积地层中的低水位、海侵及高水位体系域,通过相几何形态及沉积学标准的研究,这些地层可追溯至旋回性海相地层。低水位体系域以深切谷中的河流相沉积为特征,分布有限,向盆地边缘发生侧向尖灭,体系域内部格架以底荷的砂-砾质沉积为主,具有混合化、向上变粗变厚的河道充填复合体序列;海侵体系域通常直接超覆在层序界面之上,底部通常由侧向混合河流席状砂沉积构成,其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相互连通的粗粒河道充填砂岩,向上逐渐变为相对孤立的薄层河道沉积,该河道沉积与细粒冲积平原地层和潮汐控制的异粒岩相河道充填沉积互层产出,这种从混合砂岩向孤立的潮控沉积的渐变现象,或从底荷沉积向悬浮载荷混合沉积的向上变细变薄序列,揭示了海岸超覆和河流海侵体系域上部的特征,即反映了地层基准面上升时期容纳空间不断增大,这些潮控河流相地层,为同期海相和近滨地层最大海泛面向陆的同期地层;高水位体系域主要由悬浮载荷构成,并以大量的泥质剖面分布为特征,具体包括细粒洪泛盆地沉积、孤立河流相砂岩、断续分布的薄层煤及碳质页岩等,表明为有限容纳空间沉积产物,并呈现很小河面比降的自然景观。

图4-15作为基准面变化函数的滨面和河流层序格架间的关系(据Sinclair等,1993)

4.湖泊沉积层序地层学

相对海平面变化明显影响着近滨及海岸平原均衡界面的位置,从而控制着相应的地层格架。然而,随着逐渐向内陆方向,相对海平面变化对容纳空间和均衡界面的影响不断减弱,事实上,陆相地层几何形态与相对海平面之间的关系已很模糊。在湖泊背景中,无论湖泊具开口还是封闭的,湖水面变化均影响着湖泊相地层格架。首先表现为湖平面对容纳空间及湖泊环境中物理能量分布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湖水面变化对湖泊和近邻河流相地层的影响,与相对海平面对海洋及海岸平原的影响相似。湖水面变化决定了受风浪影响的水域范围,并控制着水柱密度分层或混合的程度。首先,湖泊相地层格架反映了沉积物注入量和由湖水面变化造成的容纳空间的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次,湖平面变化亦影响着汇水盆地的河系。这与海平面变化对汇入海盆的河系的影响效应相似。结果,邻近湖岸的河流侵蚀和加积作用时间与湖平面相一致,随着不断远离湖岸,其相关性递减。Shanley等(1994)通过阿根廷白垩系地层高分辨率地层研究揭示,由于地层基准面变化,造成广泛分布的层序边界及其间沉积单元,而地层基准面是湖平面、气候、物源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函数。Olsen(1991)对与气候旋回有关的荷兰二叠系Rotliegends群进行研究认为(图4-16),湖泊沉积层序边界代表了气候逐渐干旱条件下形成的低湖平面产物。低水位体系域以湖盆中心蒸发岩系和过渡地区分布广泛的风蚀沉积为特征;海侵体系域在湖盆中心由湖泊和泥坪沉积组成,过渡区由潮湿砂坪组成,而沿盆地边缘分布有旱谷和砂坪。在这些地层内,最大海泛面的标志是:湖泊中心有广泛分布的湖泊相组合,沿盆地边缘有广泛分布的内陆萨布哈及河流相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在盆地中心以泥坪和湖泊相沉积为主,而过渡区及盆地边缘分别由潮湿和旱谷型砂坪沉积构成。

5.风成沉积层序地层学

在风成体系中,大量沉积物的保存与受潜水面控制的广泛分布的风蚀面有关。这些区域性风蚀面,即所谓的斯托克斯面,在包括岸进沙海及大陆沙海在内的各种风成沉积环境中均有分布。研究表明,单一的斯托克斯面所覆盖的范围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因此,在均衡范围内,与侵蚀、潜水面高度比较,它可视为风成体系中的一种地层基准面。不同类型的斯托克斯面(即越界面,supersurface)反映了地层基准面上升速率的变化,并提供了一种风成地层分析的系统框架。因为斯托克斯面是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或沙海迁移的函数(Michael等,1992)。在与海盆或湖泊共生的风成体系中,潜水面高度与湖水面或相对海平面变化紧密相关,更进一步说,局部潜水面可作为地层基准面的区域等势面。显然,风成体系中这些等势面未必与海平面有关,而实际上很可能反映了附近高地长期的气候变迁。

图4-16半地堑湖泊层序发育模式(据Olsen,1991)

目前,有关层序地层学概念在风成地层中的应用研究,仅局限于湖相与风成交互层地层中。然而,风成和海相互层地层已从全新世和古代地层得到论证,它有可能揭示海相沉积体系与同期风成地层的关系。由于在风成背景中,潜水面控制着容纳空间,并可能与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关。这些地层的研究有可能将层序地层学概念应用于风成地层中。

风成体系层序地层研究的少数实例之一,来自科罗拉多地台中侏罗系砂岩。研究结果表明,风成体系层序的发育受沉积物供给、潜水面波动、构造沉降及气候变化综合作用的控制。其中,那些具有少量超界面的交错层厚层砂岩,被认为是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低水位时期,这些地层被称为“干旱型”风成体系,并反映了较低的潜水面和较多的沉积物注入。反之,被多个超界面截切的相对薄层交错层砂岩,叫作“潮湿型”风成体系,它代表沉积物注入量少,并反映出相对海平面高水位期的较高和波动的潜水面。这些研究证实,在某些风成地层序列中,同样可识别出与海相及河流相沉积中相似的体系域。

H. 数据分析方法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分类分析,矩阵分析,漏斗分析,相关分析,逻辑树分析,趋势分析,行为轨迹分析,等等。 我用HR的工作来举例,说明上面这些分析要怎么做,才能得出洞见。

01) 分类分析
比如分成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层级、不同年龄段,来分析人才流失率。比如发现某个部门流失率特别高,那么就可以去分析。

02) 矩阵分析
比如公司有价值观和能力的考核,那么可以把考核结果做出矩阵图,能力强价值匹配的员工、能力强价值不匹配的员工、能力弱价值匹配的员工、能力弱价值不匹配的员工各占多少比例,从而发现公司的人才健康度。

03) 漏斗分析
比如记录招聘数据,投递简历、通过初筛、通过一面、通过二面、通过终面、接下Offer、成功入职、通过试用期,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招聘漏斗,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哪个环节还可以优化。

04) 相关分析
比如公司各个分店的人才流失率差异较大,那么可以把各个分店的员工流失率,跟分店的一些特性(地理位置、薪酬水平、福利水平、员工年龄、管理人员年龄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最能够挽留员工的关键因素。

05) 逻辑树分析
比如近期发现员工的满意度有所降低,那么就进行拆解,满意度跟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工作氛围有关,然后薪酬分为基本薪资和奖金,这样层层拆解,找出满意度各个影响因素里面的变化因素,从而得出洞见。

06) 趋势分析
比如人才流失率过去12个月的变化趋势。

07)行为轨迹分析
比如跟踪一个销售人员的行为轨迹,从入职、到开始产生业绩、到业绩快速增长、到疲惫期、到逐渐稳定。

阅读全文

与分析方法应用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简单双螺纹起针方法 浏览:252
种玉米的方法视频 浏览:12
双层楼梯尺寸计算方法 浏览:326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浏览:490
vivo手机打电话黑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0
分析设备设施的风险方法是 浏览:548
红警2尤里的复仇兼容性解决方法 浏览:110
手工红包小鱼灯笼制作方法步骤及图片 浏览:89
重量分析方法包括哪两个过程 浏览:670
如何让人记住你的方法短视频 浏览:287
手机图标隐藏功能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
样本量少用什么统计学方法 浏览:489
松下遥控器通用手机版使用方法 浏览:292
简便计算的方法字母公式 浏览:899
核素敷贴治疗方法 浏览:941
如何运用会计核算的方法 浏览:834
季度开票金额计算方法 浏览:33
电脑操作方法要教给上司吗 浏览:447
goodnote闪退解决方法 浏览:883
大乌龟编织方法视频 浏览: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