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药材黄曲霉素是用以下哪种方法检验的
2015版《中国药典》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陈皮、僵蚕、桃仁、胖大海、酸枣仁、薏苡仁、柏子仁、莲子、麦芽、使君子、槟榔、肉豆蔻、决明子、远志、大枣、地龙、水蛭、全蝎、蜈蚣等19种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黄曲霉毒素”检查项目。药典限量为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 μ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不得过10 μg/kg 。同时第四部2351规定黄曲霉毒素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另外药典增补描述该法增加柱后光化学衍生法检测。Pribolab KRC光化学柱后衍生器,双波长254nm/352nm衍生光源,FEP衍生反应池线圈<10米,光源寿命超3000小时,不需要任何衍生试剂。配合PriboFast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
㈡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谁知道呀 还有它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生产企业如果使用劣质的原料,如发霉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则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下面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检疫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㈢ 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是什么
楼主你好:
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检验。
2.原理概要样品用三氯甲烷提取,提取液经硅胶柱净化,净化后的提取液用三氟乙酸衍生,用配有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
3.主要试剂和仪器3.1.主要试剂三氯甲烷;正己烷;苯;甲醇:紫外光谱级;乙腈:紫外光谱级;三氟乙酸;乙腈-水溶液(1+1);三氯甲烷-甲醇溶液(95+5);苯-乙腈溶液(98+2);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纯度≥99%;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准确称取适量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以苯-乙腈溶液于棕色容量瓶中,配成浓度为10μg/mL标准贮备液。根据需要,再配成适当浓度的标准工作溶液。3.2.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荧光检测器;天津恒奥硅胶小柱;天津恒奥振荡器:HMS系列;天津恒奥超声波:HU、HS系列;
天津恒奥氮吹仪;天津恒奥滤膜:有机系用,0.45μm;天津恒奥微孔滤膜过滤器
旋转蒸发器;微量注射器;离心管:5mL具塞磨口;粉碎机。
4.试样的抽取与制备4.1.抽样方法从整批产品堆垛的上下不同部位随机抽取2.2规定的件数,逐件开启。分别倒出全部茶叶于塑料布上,用取样铲从每件中各取出有代表性的样品约500g。将所取样品充分混匀,用四分法或分样器逐步缩分出500g,装入洁净密封的样品筒内,加封后,标明标记,及时送实验室。4.2.试样制备将所取回样品全部磨碎,通过20目筛,混匀,均分成两份试样,装入洁净容器内,密封,标明标记。4.3.试样保存将试样于室温下保存。注:在抽样和制样的操作过程中,必须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发生残留物含量的变化。更多质量检测、分析测试、化学计量、标准物质相关技术资料请参考国家标准物质药检所标准品目录,药品对照品请参考 http://www.rmhot.com/plist_3/plist_3_0_0_1.html
5.过程简述5.1.提取称取试样5.0g(精确到0.1g)置于100mL具塞锥形烧瓶中,加入15mL三氯甲烷,于振荡器上提取30min,然后经垫有玻璃纤维的漏斗过滤。收集滤液于旋转蒸发器的具尾管圆底烧瓶内,并用三氯甲烷洗涤滤渣,收集滤液至约20mL。5.2.净化用旋转蒸发器将上述滤液在50℃水浴中浓缩至约1mL,经0.45μm滤膜过滤后,注入硅胶小柱中。用2~4mL正己烷洗涤烧瓶后淋洗小柱,弃去流出液。然后用3~4mL三氯甲烷-甲醇溶液以每秒钟2滴的流速洗脱,收集洗脱液于离心管中。用氮气仪缓缓吹干,供衍生用。5.3.衍生5.3.1.试样加200μL正己烷和50μL三氟乙酸于上述离心管中,盖紧磨口塞,超声振荡1min,静置10min,用氮吹仪缓缓至干。用乙腈-水溶液(1+1)定容至1.0mL,超声1min,用0.5μm滤膜过滤,滤液供液相色谱用。5.3.2.标准工作溶液取1.0mL标准工作溶液,用氮吹仪缓缓吹干,按5.3.1步骤操作。5.4.测定5.4.1.色谱条件色谱柱:NOVA PAKc18,300mm×3.9mm(内径);流动相:甲醇-水溶液(42+58);流速:0.8mL/min;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75 nm,发射波长425 nm;色谱柱温度:室温。5.4.2.测定根据样液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情况,选定峰高相近的标准工作溶液。标准工作溶液和样液中黄曲霉毒素B1衍生物的响应值均应在仪器检测线性范围内。对标准工作溶液和样液的衍生物溶液等体积参插进样测定。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黄曲霉毒素B1衍生物保留时间约为8min。5.4.3.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按上述测定步骤进行。
6.结果计算用色谱数据处理机进行数据处理
7.低限和回收率测定7.1.低限本方法的测定低限为0.001mg/kg。7.2.回收率回收率的实验数据:黄曲霉毒素B1的添加浓度在0.001~0.5mg/kg范围内,回收率为89.1%~104.9%。
㈣ 黄曲霉毒素怎么检测
检测方法
1、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其含量,对于一些组分很复杂的试样要双向展开,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TLC法设备简单,检测费用低,但操作繁琐、费时,萃取和净化效果不理想,灵敏度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灵敏度。
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对人体危害小、但重复性差、试剂寿命短、需低温保存、假阳性概率较高、需要配置专门的酶标仪,且对一些富含盐和脂肪的试样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4、毛细管电泳法(CE)
毛细管电泳(CE)也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分析黄曲霉素的方法。该方法与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LIF)连用可很好地提高灵敏度。
Wei等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测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其中对AFB2的测定最为灵敏。但CE法的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适宜在试样检测中广泛应用。
5、荧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6、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实际就是一种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一步检测黄曲霉素。
该法可在5~10 min内完成对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定性测定,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且无须其他仪器设备的配合,既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也可在现场进行实地测定,但是其检测的准确度、精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7、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技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结合,可以用来探测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其中利用分子间特异亲和性制备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为免疫传感器口。
根据能量转换器所传导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不同,免疫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和适合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因此各国科研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素。
(4)中药材中黄曲霉菌检测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黄曲霉毒的危害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足以说明黄曲霉毒素对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
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因此,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的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当然,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㈤ 黄曲霉菌的检验
黄曲霉菌菌落生长较快,10~14天直径3~4或6—7cm。菌落正面色泽也随其生长由白色变为黄色及黄绿色,呈半绒毛状。孢子成熟后颜色变为褐色。表面平坦或有放射状沟纹,反面无色或带褐色。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分生孢子头呈疏松放射状,继而为疏松柱状。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呈烧瓶形或近球形。
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可归纳为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三大类。
1、生物学方法
1)抑菌试验
黄曲霉菌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故用其抑菌作用来测定黄曲霉菌的存在和含量。已经发现巨大芽胞杆菌和短芽胞杆菌对AFT最敏感。通过平皿中抑菌圈大小来衡量黄曲霉菌含量。
2 )荧光测定法
根据黄曲霉菌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出荧光的原理,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30~C培养48~72小时,产生的毒素便浸入培养基中,在紫外灯光下照射培养基会呈现出特异的荧光。此法操作简便。对AFT最低检出量为5pg/ml。·
3)大白鼠试验法
黄曲霉菌对大白鼠毒性最早出现损害的是肝脏,其受损范围广,而幼鼠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更高,用100-150g大白鼠作急性中毒试验,一般3—4天死亡。
4)鸡胚试验
5)鸭雏试验
鸭雏对黄曲霉菌非常敏感,致死性强,一般用一次剂量后72小时内死亡。
6)斑点试验
本法用于检测真菌毒素致突变试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主要利用沙门氏菌/微粒体突变性来检测某些样品种AFT的存在与含量。
A先将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变种的菌悬液,与一定量肝组织匀浆混合作倾注平板。
B待凝固后,再将一定量被检物(含AFT)加在平板中央待黄曲霉菌往外围琼脂中扩散时,围绕中心点将出现密布的回复突变的菌落。
本法作为一种生物学检验法广泛应用于开发安全、有用的化学物质和检测食品或农产品中黄曲霉菌。
2.免疫学方法
黄曲霉菌是分子量为312~346的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无免疫原性,不能引起抗体的产生,故必须与大分子化学基团或蛋白质偶联,成为完全抗原,方能引起免疫动物的抗体形成,然后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FT。
由于黄曲霉菌的量一般都较低,因此,检测方法主要是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近几年来,国外已成功制备了测定B1的酶联免疫测定盒及检测乳中Ml含量的RIA检测盒。这两种检测盒都十分方便,而且快速准确。
㈥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GB276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霉素的限量》中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以及检测方法做了修改,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按照GB5009.24规定的方法测试,其他食品按照GB/T18979规定的方法测定。 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是中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AFT黄曲霉素B1(AFB1)的标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AFB1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溶剂萃取纯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AFB1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大小和强弱,比较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
TLC有单项展开法和双向展开法,TLC法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普及,所以国内外仍在使用,但由于该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因而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而双向展开虽避免了杂质干扰,增加了灵敏度,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时间。 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理论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其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其原理是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载体上的免疫吸附剂和用酶标抗体(或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或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大体分为2类:一是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 二是用竞争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为了使用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研制了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及配套仪器,方法也被列入国家标准(GB/T5009.22 1996第二法)。
但由于ELISA法中酶的活性易受反应条件影响,因此ELISA法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一般来说,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低,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比高效色谱法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如今这种方法还极少使用在测定组织霉菌毒素含量中。该方法检测限可达0.02~0.025 ppb。 84%甲醇水溶液提取样品中,正己烷脱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选择多反应检测模式(MRM)监测,外标法定量,该法灵敏,结果可靠。
㈦ 黄曲霉毒素的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有哪些主要检测方法是什么
目前
主要检测方法是
常见的胶体金试纸条,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TLC薄层色谱,免疫亲和净化荧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法,液质联用法
㈧ 经常看到人买黄曲霉毒素,这个是检验什么的啊
黄曲霉毒素需要用elisa或者液相法检测。检验标的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的。黄曲霉毒素分很多种,是高致癌物,很多食品都需要做这个检测,饲料甚至也要做。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分泌出的,黄曲霉菌普遍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就可能有黄曲霉毒素。至今已分离出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强,而此次牛奶检测超标的黄曲霉素M1则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
(8)中药材中黄曲霉菌检测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从化学结构上看,黄曲霉毒素是高度取代的香豆素。其中 AFB1类为甲氧基、二呋喃环、香豆素、环戊烯酮的结合物。AFG1类结构为甲氧基、二呋喃环、香豆素和环内酯。自然环境下,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只检测出AFB1、AFB2、AFG1、AFG2、AFM1和 AFM2,其中以 AFB1存在量最大也毒性最高,AFM1是AFB1的代谢产物,毒性仅次于 AFB1。
黄曲霉毒素的各种代谢产物的毒性强弱顺序是:AFB1> AFM1> AFG1>AFB2> AFM2> AFG2。从毒性顺序可以看出,结构中双呋喃环末端具有双键结构的毒性大,不具双键结构的毒性相对较小。
㈨ 用什么样的仪器检测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
CSY-E96H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即酶联免疫法;可定量检测粮食、食品、饲料、油脂、乳制品、药物、饮料、牛奶、酒等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 M1 M2 AFM1、AFP1、AFQ1、AFB1-2,3-环氧化物)含量。并且可以连接食品安全监控系统,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药物残留检测仪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商管理、水产品批发市场、面制品生产基地、养殖场、粮库、超市、商场、各大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等部门。
㈩ 某种食物中含黄曲霉素,用最简单的方法怎么检测
薄层分析法(TLC)、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毛细管电泳法(CE)、荧光光度法(IA C/S FB)。
1、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5、荧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10)中药材中黄曲霉菌检测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其致癌特点是: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癌症,除主要诱发肝癌外,还可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亦可导致出现畸胎。因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