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地考察的方法有哪些
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在周详严密的架构之下,由调查人员直接向被访问者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相互来往过程。第一手资料又称为初级资料,系指首次搜集到的资料。 实地调查常用的方法有三: ⑴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由调查人员利用眼睛以直接观察具体事项的方式搜集资料。例如,调查人员到被访问者的厨房去观察食用油品牌及包装情况即是。 ⑵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由调查人员用实验的方式,将现象放在某种条件下作观察以获取情报。例如食品的品尝会,就是采用了实验法。 ⑶问卷法(Survey Method):将要调查的资料设计成表之后,让接受调查对象将自己的意见或回答,填入问卷中。 在一般进行的实地调查中,以“问答卷”采用最广。 实地市场调查的进行从确立目的到提出报告与追踪,可分为五个步骤。 一确立调查目的 企业在发生市场调查构想时,必须面临重大行销问题或重大行销挑战。因此,必须先从“行销问题分析”着手,确定举行市场调查的目的后,方可着手市场调查准备工作,以避免调查方向错误。 二决定调查方法和架构 调查方法与架构的设计,是指在执行市场调查前,将市场调查工作项目作一完整规划,以期从最合理成本、最合宜的方式及最适当的时间来执行实地市场调查,进而获得最适用的市场资讯。 调查方法的设计包括:问卷调查方式的选定、问卷设计、抽样设计、人员选择及访前训练。 三展开实地调查 进行调查时,每天宜审核调查结果,减少非统计性偏差至最低,以增加抽样调查精准度。展开调查后,应掌握每天调查工作进度,促使调查工作如期完成。其次,应进行日常调查工作检讨,以使调查工作品质日益提高。进行此项工作时,通常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必须以脑力激荡法或充分讨论方式进行,以求实际效果。 四统计分析及阐释 当实地调查完成时,搜集的所有访问表格,只是一堆资料而已。研究人员必须将所有搜集来的资料,加以编辑、组织及分类与制表,方能使调查资料进而变成可供分析解释的资讯。在此资料整理阶段,可包括下列程序: ①编辑:剔除不可靠、不准确及与调查目的无关的资料,使剩余资料都为有排列性、可靠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②汇总及分类:将调查资料先行大类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再将大类资料依调查目的需要,更为详细分类。 ③制表:将分类后资料分别进行统计及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以统计数字形式表示。制表方式分为:(l)简单制表,是将答案一个一个分类而成之统计表。(2)交叉制表,是将两个问题之答案联系起来,以得更多的资讯。(3)多变数间关系分析,将两个以上问题之答案联系贯连起来,以得更多资讯。有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组群分析。 现行情况只要将问卷答案输入电脑,经由SPSS套装统计软体,就可打印成表,统计方便且正确性颇高。 ④统计资料之阐释:市场调查既经访问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之后,最终目的乃在提出调查结论并解释结论的内涵。 五提送报告及追踪 在撰写实地市场调查报告时,其要点应于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相似。但应该对下述内容多予以加强,使报告内容更加充实。 ①提出建议必须能确实掌握企业状况及市场变化,使建议有付诸实行之可能。 ②建议付诸实行之程序要能具体清楚地叙述。 ③应列举具体的利益以支持建议内容,必要时应附上“成本效益评估建议书”。 ④调查内容要包括市场可变化及推论。 ⑤建议应综合渐进,不可只提单一建议。
2. 什么是方法学考察
如果是药动学方面的方法学考察,包括很多,比如特异性考察、灵敏度考察、回收率考察、精密度考察、稳定性考察。精密度又包括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稳定性考察包括复溶后放置稳定性考察、长期冷冻储存稳定性考察、冷冻解冻循环过程稳定性考察、标准储备液的稳定性考察等。
3. 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调查方法:
1.实地观察法。调查者在实地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因该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调查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能进行大样本观察,需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适用于对那些不能够、不需要或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进行调查。
2.访谈调查法。该法是比实地观察法更深一层次的调查方法,它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调查的问题比较深入,调查的对象差别较大,调查的样本较小,或者调查的场所不易接近等情况。包括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电话访谈法等。但由于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且访谈过程耗时长、成本较高、隐秘性差、受周围环境影响大,故难以大规模进行。
3.会议调查法。这种方法是访谈调查法的扩展和延伸,因其简便易行故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比较常用。通过邀请若干调查对象以座谈会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了解到比较详细、可靠的社会信息,节省人力和时间。但由于这种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调查者之间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调查结论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且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很难做深入细致地交谈,调查的结论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调查者自身因素影响等。
4.问卷调查法。即间接的书面访问,该法最大优点是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范围内,对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适用于对现时问题、较大样本、较短时期、相对简单的调查,被调查对象应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对某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调查、中小学教师队伍科研现状的调查等。由于问卷调查法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该法不能代替实地考察,特别是对那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因配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完成。
5.专家调查法。这是一种预测方法,即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依靠其知识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和评估。最大优点是简便直观,特别适用于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广泛应用于对某一方案做出评价,或对若干个备选方案评价出相对名次,选出最优者;对达到某一目标的条件、途径、手段及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做出估计等。
6.抽样调查法。指按照一定方式,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所得结果说明总体情况。它最大的优点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相对准确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组织全面调查范围广、耗时长、难度大,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和验证。比如开展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调查、流动党员现状社会调查等。局限性在于抽样数目不足时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4. 社会实践有哪些调查方法
1.全面调查法/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普查法是对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以掌握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适合小范围的社会实践。
7.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调查方法,指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其中包括两种问卷法:
开放式问卷:在问卷中只列问题,不列答案。被调查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问题自由作答。
封闭式问卷:既有问题,也有一种或几种答案供选择。
5. 什么叫考察,怎么考察!
kǎo chá
【动】1、实地观察调查∶他们到各地~水利工程。2、细致深刻地观察∶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勤于~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明代考核文官的方法。又名大计。包括京察、外察两种形式。洪武四年(1371)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命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此为考察之始。弘治年间考察制度臻于完备。万历中叶渐趋败坏。京察,亦称内计,考察对象为京朝官。洪武十四年定京察之法:五品以下听本衙门正官考验行能勤怠,五品以上及近侍、御史等则由皇帝自裁。十六年又对此制稍加裁酌,改由吏部核考。弘治十七年(1504)规定:京官考察每六年举行一次,在巳、亥之岁。届时,四品以上官员具疏自陈,听皇帝裁定去留。确定去留后,而居官行为不当即有遗行者,再由科道官纠劾,谓之拾遗。被弹劾而列入拾遗的官吏,一般很难获免。五品以下官吏则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核后具册奏请。由于明代实行南、北两京制度,所以京察又有南察、北察之分,以北察尤为重要。外察,亦称外计、朝觐考察,考察对象为地方官,始于洪武十一年。洪武初,地方官每年一朝。二十九年规定三年一次,即丑、辰、未、戌年为朝觐之期。朝毕,随以察典,方法如京察之制。京察和外察皆由吏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并密托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访。被察官吏分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八类,称之“八法”。处分有致仕、降调、冠带闲住、为民四等。洪武至万历初年的考察,虽有弊端,但不失为考核文官的一项较为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饬吏治,稳定封建统治,如弘治六年考察被罢官的官员达一千三百余人。万历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互相攻讦,结党营私,考察成为党争的工具。东林党人居官多清廉,主持察典也较公正,而反东林者多赃私狼藉,党同伐异,考察因之益败。
1)前期准备。主要是明确考察的目的、人员构成、考察范围、主要内容。各组事先制定系统的工作大纲、考察计划和报告提纲。收集各区域自然条件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近些年来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研究成果、规划、调研报告。
(2)实地考察。一是到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区和治理点、不同的社会经济区域,研究问题、考察典型。二是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三是实地收集资料,利用各地业务部门、科研单位的现有成果。
(3)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
6. 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的方法有哪些求解答
根据《细则》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考察意见要形成文字材料,肯定考察对象的成绩,指出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由培养联系人、党小组长和党支部分别将考察意见认真负责地填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考察的具体方法是:
(一)日常考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考察,可通过谈话听取入党积极分子汇报,了解他们的思想;也可以向群众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一贯表现和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二)任务考察。党组织有意识地分配给入党积极分子一些工作和任务,或要求他参加一些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观察其表现。
(三)活动考察。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一些活动,了解他们的心得体会和思想反映。
(四)关键考察。观察和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和行动。这种关键时刻往往能深刻地反映出入党积极分子的觉悟程度。
7. 社会考察的方法
考察报告
一、考察报告的概念及作用
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它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考察报告的分类及特点
考察报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以报告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古生物考察报告,考古考察报告,卫生防疫考察报告,生产力发展考察报告等等,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考察对象,写出考察报告。
以写作特点为基准,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考证型专察,论证型考察,学术型考察等。
人们习惯上常把单门学科的考察报告称为考题性考察,把二门以上学科联合考察写成的报告称为综合性考察。报刊上常见的是专题性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考察报告。
我们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分类,讨论各类不同考察报告的特点及其写作。
1.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
这类考察报告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将被考察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具有普查性、综合性。考察对象广泛。考察地区的面积、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都是考察对象,有必要时还需要考察该地区的民俗人情。
比如像杨勤业写的《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①就是一篇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考察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高黎贡山主脊线以西,隶属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冶州沪水县”的片马的各种情况。如地理地形特点,“片马,包括上片马和下片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下”,“是脑昌卡河源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人口、农业耕种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是:“历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属六库登格土司所管辖”,现在“总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亩,这里至今仍然广种薄收,虽然也进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没有施肥的习惯。玉米、水稻一年一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维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片马的气候特点:“片马年降水量估计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从六月开始至十月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计占全年的一半左右。所以,尽管片马海拔较低,气温并不比东坡地沪水高”,“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晚上睡觉还离不开棉被。”片马的森林资源情况:“片马的沟从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山坡上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一部分成为云南松林”,“进入林子,藤蔓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乔木的上层树冠就可以分五六层之多,组成极复杂,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属以及樟科的一些种属。上层乔木冠幅直径3.5米,茂密的枝叶使林下不见阳光,湿生草木特别发育,盖度可达90%以上”。“片马经济林非常丰富。只要在老乡古老的木屋周围走一圈,就会看到家家用茶树作篱笆,户户用桃李和苹果作遮阴,用核桃和梨树作围墙。”片马地区居民的特点是:“片马居民以景颇族和僳僳族为主。他们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更是招待殷勤、周到。”
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的考察对象众多,考察面广泛。上面举出的这篇考察报告,把片马地区的各种优势及其不足之处,考察得清清楚楚,从而为提高该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开发该地区的水利、经济、林木资源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这类考察报告的第二个特点是“记游性”。所谓“记游性”是指游记的一些特点。具体说,首先是指介绍概况要有鲜明的真实性。如介绍地质地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山川古迹,物产资源、建筑特征、民俗风情等,必须有鲜明的真实性,绝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夸大。考察报告以其真实性,使读者对该地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次,是指有优美的形象性。概貌介绍的记叙状貌时既可以用说明、记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描写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将概貌考察写得清晰明了,又优美形象,从而使读者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片马行》有些山川景物的描写就非常生动形象:“藤曼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树身上披满了绿苔,树干悬挂着绿纱般的松萝,藤蔓从一棵树绕到另一棵树,从上层乔木绕到下层灌木,好象一条条巨蟒来往穿织。”这种描写能激发读者的美好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记游性”的一另一个特点是指清晰的踪迹。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往往是以作者的考察足迹来组成全文的结构,层次井然有序。
这种类型的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更接近散文文体,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用文体。诸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等都是接近散文体的考察报告。有些到国外访问考察的同志写成的考察报告,如李国山等人写的《考察归来——少数民族畜牧业考察团记问新西兰》,又如陈有为、安建国写的《青山翠竹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则更明显地具有“游记”的一些特点,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游记。事实上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只具有“记游性”,但并不是游记。它们的最大区别是写作宗旨不同。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是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发各种资源,制定有关发展计划提供科学资料与依据,实用性极强,而游记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作者对游览地各类情况的特点的记叙,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折射时代的特征。抒情性浓郁。
2.考证型考察报告
这类报告的任务: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考察,对一般说法提出异议并予以纠正,确立新的科学结论;或对有争议的考察结果,表述自己的考察结论。
前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考察研究成果用今天的科学尺度去重新评议,难免有不准确或不精确之处。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前人研究成果已成定论的一般说法,即“通说”,或至今仍有争议的科学项目重新进行考察,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得出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给沦,是考察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考察报告的重要内容。
黄效文先生①写的《江源考》②就是一篇考证型的考察报告。
长江的源头在何处?《辞海》这样注释:“长江,我国第一大河,上源沱沱河出青海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丹冬雪山。纳当曲后称通天河……全长6300公里。”这是前人考察研究的成果,已成“通说”。我国曾在1976年、1978年两次派出江源考察队至长江源头考察。这两次考察,把源头的水文地理等情况弄得清清楚楚,确认沱沱河上游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这样,长江长达6395公里。新的长度把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列为世界上第三位。但也有一些考察队认为长江上游地段的另一主流当曲,也不失为长江主源之一。此说目前有争议,为此黄效文先生于1985年夏季亲自到沱沱河及当曲源头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作者在报告中写道:可以进一步证明,“姜根迪如南侧冰川实为沱沱河(玛尔曲)的主源”,当曲亦是长江的源头,“当曲正源发自卡史贡东北的扎日山贯麓的马鞍形山脊中,北为拖喇山,南为沙亚山(皆藏语译音),有溪从山沟中流出,哪个最长。”作者的考察结论是:“若以此地为算,当曲源应更比沱沱河长得多,长江长度亦应有新的计算。”
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以事实说话,由事实本身引出结论。黄效文先生在《江源考》中全部是用事实来证实自己的正确结论,纠正一些错误的考察结果。这篇报告这样写道:“查实这里的当曲源头与有关书本所说的当曲源头出入颇大。霞舍目阿巴山于此当曲源之西南3天马程,那里的东西两条小河名为绕德曲和查敦曲,并非有关书中所说的多朝能或达姆曲等。霞舍日阿巴山当地名阿日西诺。另书谓源头山名扎拉荣,更不对了,因当地各藏民皆肯定扎拉荣为扎曲(即澜沧江)的源头,在当曲之北,莫云公社之西。”作者在考证当曲的正源为何处时,也是以其考察的事实来说话:“查实当曲正源的霞舍日阿巴山之东北约120至150公里(按藏族说3天马程)”,“我们骑马考察最上源为沼泽蓄水聚流而成,主流两旁各有较短的同样小溪来会。当曲水下流约10公里至卡史贡坝子(约4900米),乃沿北往南过一小山丘(藏名左米当),再折西流至错尼家小地区,折西北流向。往西流前另一小溪从东来会,此也可算当曲另一源流,约可溯10公里至卡史贡坝子东南一山名我勒山,沟名沙扎,源头发自小水潭,长约1.5米,阔0.5米,潭中小石带黄色斑纹,水从地下出,间流间断而成小溪。”
作者的考察极为认真仔细,由此得出的结论令人坚信无疑。
潘裕生写的《三上打加拉》①也是一篇考证型考察报告。作者通过三天周密细致的考察,“确定了代表大洋地壳的蛇绿岩套的存在”,“查清了打加拉蛇绿岩套的②是由偏上部的辉绿岩墙群到下部的堆积岩层组成,进而可以恢复地质历史上这个海洋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和当初的自然环境。
由考察的事实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来纠正“通说”,或消除争议,或证实久而未决的考察结果,是“考证型考察报告”的主要特点。这类考察报告,是人们习惯中所认为的“正宗”型应用考察报告。
3.论证型考察报告
这类考察报告的任务是:作者通过考察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这类考察报告的典范。
这篇考察报告,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错误言论而写的。为了有力地批驳错误的言论,毛泽东亲自到湖南进行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通过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运动进行深入考察,总结了农民协会领导下所作的十四件大事,从中得了符合农民运动本质规律的科学结论:农民运动,“好得很”。“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上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考察报告用铁的事实驳斥了“糟得很”的错误论断和所谓“过分”,所谓“痞子运动”等错误言论。这篇考察报告在当时给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势力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为党内外正确认识农民运动,为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论据,也为当时的革命当局正确处理农民运动,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这篇考察报告的特点是;鲜明的论证性,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具体说就是:鲜明的观点,有力的论证,严密地逻辑性。
这篇考察报告,用分析的手段加强对事实的分析论证,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将事实原本质特性揭示出来。比如在批驳所谓“过分”的错误论调时写道:“……所谓‘过分’,所谓‘矫枉过正’,所谓‘未免太不成话’。这派议论貌似有理,其实也是错的。第一,上述那些事,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才有这种很大的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的……”“所谓‘过分’的举动,都是农民在乡村中由大的革命热潮鼓动出来的力量所造成的。这些举动,在农民运动第二时期(革命时期)是非常之需要的。……”作者通过分析论证,使人们清醒地看到农民的某些举动的意义所在,对农民的“过分举动”的本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论证型考察报告的论证语言除要求严密、精炼、准确外,也重视形象性。这样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这篇考察报告在语言表达上也是范例。
4.学术型考察报告
这类考察报告往往是在专题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探讨、研究,从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或形成某种理论体系,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熊映梧写的《“横向经济联合”的生产力经济学考察》①是一篇学术型考察报告。
这篇考察报告对新时期出现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横向经济联合’”作了专题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新事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
这篇报告探讨了“横向经济联合”,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产生的客观原因及理论根据。报告认为“横向经济联合是生产要素合理地组合的要求,即适应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是以生产力系统论的理论为根据的。作者认为“社会生产力不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工具(机器)、设备、动力系统、运输系统、管理系统等等生产要素的机械相加,而是由它们有机组合的经济系统。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不断地调整。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期长短不一,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需求经常发生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其它一些变动的因素”,这些都能“引起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作者还认为“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组合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实现的”。我国目前出现的横向经济联合,“这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合”,“发展商品经济,理所当然包括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内容”。
这篇考察报告的正文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依据生产力震动规律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问题,作者认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首先要符合生产力社会化的规律;此时,还要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化、技术进步”,“工农业现代化”等等规律。只有依据生产力运动规律去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篇学术性考察报告,无论是揭示规律,还是提出措施,都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是一篇有价值的考察研究成果。
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有突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注意社会价值、学术价值。
像庞公、韩纲写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与改革展望》①,姚诚等人写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前提性考察》②都属于这类考察报告。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
1.实地考察是基础专业知识是指导
考察与调查的关系极为密切,考察离不开调查,调查也离不开考察。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考察侧重在观察、考核基础上的研究,调查侧重在采访、了解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考察工作者必须亲自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的细致深刻的甚至是长期的观察,进而搜集考察对象的标本、资料、数据以供自己研究,必要时也可通过采访了解有关情况,以促进考察活动的开展。而调查工作者往往在接受任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第一对象已消失,即事件、问题等已成往事,他们必须向目睹、或亲自参预某事、某问题、某工作的第二对象进行采访了解,收集有关资料、数据供自己研究,必须时也可以“蹲点调查”。“蹲点调查”,实质上就是考察。
简括地说,考察报告是在作者亲自参加实地观察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调查报告是在作者进行采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题,而不以“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为题。理由就在于此。
实地考察,是考察报告写作的重要基础。
考察重亲自观察,目的就是要抓观察对象的特征,但没有专业知识作指导,观察就是两眼一抹黑了。结果一无所获,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一个没有地质地貌知识的人站在西藏打加拉山坡上,看到一个高于一个的平台会无动于衷,但对搞地质地貌的考察队员来说,他们面对这种地貌马上就能判断:“所有这些平台的存在,都表明高原在上升过程中是间歇性的,运动时快时慢,交替更进,每个平台代表着或长或短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见《地理知识》 1984年第6期)对一个没有林业知识的人来说,面对卡马沟谷里茂密整齐的林子只能发出“真美呀”的感叹,却说不出各类树木的名称,更不懂它们的价值,但对有专业知识的考察队员来说,他就能马上发现:“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斗科的栲属、石株属、青冈属,槭科的槭属……”(《片马行》)(见《地理知识》1983年第1期。可见,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指导,考察队员才能耳聪目明,迅速捕获到考察对象的种种特征,发现考察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报告是专家们的写作。像综合考察就必须由各门科学的专家们联合组成考察团,容不得“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综合考察任务,最终完成考察报告的写作。
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既是考察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的必备条件。
2.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
考察报告的写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模式,但需要遵循它的基本格局。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样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常常采用散文体或日记体的结构样式。《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瀚海腹地考察记》、①《青山翠林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等都采用散文体的结构样式。《内蒙古野外考察札记》②采用的日记体结构样式。
考证型考察报告采用的是“正宗”的应用体结构样式,既“三段式”:开头、正文、结尾。
论证型考察报告则采用应用体与议论体相结合的结构样式。即报告的“前言”部分是应用体样式,扼要交代基本情况,而正文部分又是议论体样式,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或分总、或总分等。
学术型考察报告,由于注重规律性的探讨,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所以结构样式也复杂些,或结论→本论,或本论→结论,或绪论→本论→结论等等。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有不同的结构样式,就上述所言,也不是某种类型的考察报告一定要采用某种模式的结构样式。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结构布局,从整体上看,就很难将它套在上述哪种样式中,它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考察报告的结构样式应与考察报告的宗旨相谐调,同时要考虑读者的思维习惯,即要依循它自身的一些规律。
第二,前言要明确交代考察主体,考察地点、时间、对象、任务等。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前言:“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段“前言”将考察主体、地点、时间、对象,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都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了,让读者阅读后一目了然。
第三,正文部分要将考察经过,考察得来的事实、数据和考察结果叙写清楚。论证型考察报告与学术型考察报告在这部分则要加强论证分析,阐明正确的观点或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
考察报告的结尾很灵活,既可以单独有结尾段,又可以将正文部分的结尾作全文的结尾。
考察报告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很灵活。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偏向于某种文体,因此,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往往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叙述说明,语言简洁准确;有的既可以叙述,也可以描写,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形象;有的则偏重于议论,语言要清晰准确。表达方式的选择及语言的运用,如同结构样式的选择一样,都要注意与考察报告的写作宗旨相谐调。
四、考察报告阅读提示
考察报告同调查一样,实用性很强,因此,适合采用记忆阅读法。通过记忆阅读,吸收其中于自己有用的信息,以推动自己工作的开展。由于考察报告各类型之间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因而除采用记忆阅读方法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写作特点,采用其它不同的阅读方法。
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它具有很鲜明的散文体特点,表现出许多优美质朴的自然美,因此读者还应该采用赏析式阅读法来阅读,充分享受报告奉献给读者的散文美。
考证型考察报告、学术型考察报告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因此,在采用记忆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应采用评判式阅读方法。如果读者的目的就是评判它们的价值,那幺评判式阅读则应该是主要的阅读方法。
论证型考察报告,因为旨在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作者在论证时往往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类报告应采用“多侧面”阅读法。“多侧面”阅读法也被称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法。苏轼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①
毛泽东曾对这种力法表示赞许,并将其推广到研究中国社会这一部活的巨着之中去。他说:“古人说‘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八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①
“八面受敌”(或曰“多侧面”)阅读法的特点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篇报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阅读,“各个击破”,从而达到读懂弄通全文的目的。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有利思考研究问题,增加知识,提高认识。
论证型考察报告正文部分,议论文体的特色非常突出,作者从不同角度去批驳错误论点,论证自己观点,因此,采用“八面受敌”(“多侧面”)阅读法最为适宜。
当然阅读任何文章,总不可能只单纯地采用一种方法,正确的读书法,往往是以一种或两种阅读方法为主,兼用别的阅读方法。
8. 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细则》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考察意见要形成文字材料,肯定考察对象的成绩,指出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由培养联系人、党小组长和党支部分别将考察意见认真负责地填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考察的具体方法是: (一)日常考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考察,可通过谈话听取入党积极分子汇报,了解他们的思想;也可以向群众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一贯表现和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二)任务考察。党组织有意识地分配给入党积极分子一些工作和任务,或要求他参加一些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观察其表现。 (三)活动考察。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一些活动,了解他们的心得体会和思想反映。 (四)关键考察。观察和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和行动。这种关键时刻往往能深刻地反映出入党积极分子的觉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