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方法概述
工作危害分析方法(Job
Hazard
Analysis,简称JHA),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分析作业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它将一项工作活动分解为相关联的若干个步骤,识别出每个步骤中的危害,并设法控制事故的发生。
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先辨识出工作中的危害,然后根据风险度二风险发生的概率x后果的公式来计算出数值,确定其数值大小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和分级,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步把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干主要步骤,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三四个词表示一个步骤。分解时应该认真研究这项工作,班组有关人员—起讨论,分解出合理的工作步骤。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先确定待分析的工作,然后将该工作划分为若干个步骤,再辨识出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最后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前应当成立分析小组,确定分析的具体工作,把这项工作分解成若于步骤后,填写到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中。记录表包括工作步骤,该步骤的潜在危害、主要后果、风险度和建议改进措施等内容。
这种方法需要有一些长期积累的基础数据,并认真总结和统计,在计算时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真实情况;否则由于分析人员认识的不同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
方法应用
该方法首先要把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十个主要步骤。分解时,班组有关人员要一起讨论,认真研究该项工作,才能分解出合理的工作步骤。
在辨识危害过程中的方法基本与上期介绍的标准危害(隐患)分析方法一致,结合相关标准和工作经验进行辨识,并列出清单。然后,再判断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比照已划分好的标准分别填写相应的数值。
在测算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时,重点考虑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危险中的频繁程度、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和员工技能等方面的因素。
针对每一因素制定具体的测算标准,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逐项比照标准填写相应的数值。测算的标准可参照表1所列内容。
在测算危害的后果严重程度时,重点考虑法律影响、人身影响、经济影响、损失工时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等方面。针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划定不同的具体标准,以此来确定影响的程度,便于在具体分析时操作。测算危害影响后果的严重性标准,可参照表2。
在选择影响因素时,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无关的影响因素可以去除,有特别影响的因素也可增加。
另外,针对其中的某项因素在测算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标准,例如:形象受损程度一项,有的企业只有少数人员,危险性也不大,不可能造成什么国内影响或国际影响,那么这一因素的每一分值的具体标准就应降低;停工时间一项,企业结合国家标准和实际,制定一个符合本企业的工时损失测算标准。
这样,每项因素的测算均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班组在具体应用时才能测算得比较符合实际,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偏差。
危害辨识还仅仅是企业建立HSE体系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企业应系统地列出危害清单,制定防范措施,制定关键任务分配表和相应的应急预案,落实防范措施负责人,实现风险管理系统化,并不断改进。
⑵ 职业健康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都有哪些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即是将生产中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和承受职业危害程度,分等划级,以便明确重点,从而分清轻重缓急。它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国外称之为A、B、C法按其性质与内容,可分为危险程度分级和危害程度分级两大类别。
一、危险程度分级按危险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把危险分等划级,叫做危险分级。所谓危险,是一种现存的或潜在的状态,出现时能引起事故或不幸。危险是安全的对立面。
国外的危险分级方法:国外在危险分级的划分方法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①根据同系统或类似系统的以往事故经验教训,指定分类等级;②利用安全系数或安全阀值来评价危险性;③评价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按自己的见解,指定一系列数值尺度评价危险性。
国内的危险评价方法:应用最广的方法是安全检查表评价法,其次还有系统综合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和安全等级系数法等。
二、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颁分职业危害分级标准8项,其中部颁标准1项。分级标准将职业危害分为5个等级,即:0级危害(安全作业,可容许的风险)、Ⅰ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可承受的风险: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定期监测)、Ⅱ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中度风险)、Ⅲ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重大风险)、Ⅳ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不可承受风险)。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察管理办法。
⑶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识别危险的一种方法。原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以测定物质中各成分的含量为主要目标。根据所用方法的不同,分为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三类。
定性分析主要用于研究传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传播的社会控制、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首先是从属性开始的,事物的根本差别也表现在其质的差别上,因此对事物进行质的分析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但是,在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时,往往容易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应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辅以定量分析,以得出更准确、更客观、更科学的结论。
定量分析因分析试样用量和被测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等。后推广为在明确划分物质种类的前提下,即把物质定性以后,具体分析物质的强度、刚度、范围变化量指标。在“量” 的方面分析物质,适于分析危险损失发生的概率、频率和损失程度等量度指标。
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去完成,如果试验结果与预期相符,称为得到一个"正试验",或称试验阳性,也就是说某组分在试样中是存在的;反之,得到一个"负试验"或试验阴性表示某组分不存在。
组分存在与否的根据是:
①物质的物理特性,如颜色、臭味、比重、硬度、焰色、熔点、沸点、溶解度、光谱、折射率、旋光性、磁性、导电性能、放射性、晶形等,有时可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获得物质组分的重要线索(见化学显微术)。
②物质在起化学反应时,特征颜色、荧光、磷光的出现或消失,沉淀的生成或溶解,特征气体和特征臭味的出现,光和热的产生等。
③生物学现象,例如只要存在痕量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就能促进或抑止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也可以利用酶的特殊选择性去检出物质,如尿素酶能使尿素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但不与硫脲、胍、甲基脲作用。
⑷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识别危险的一种方法,原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以测定物质中各成分的含量为主要目标,根据所用方法的不同,分为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三类。
定量分析因分析试样用量和被测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等,后推广为在明确划分物质种类的前提下,即把物质定性以后,具体分析物质的强度、刚度、范围变化量指标。在“量” 的方面分析物质,适于分析危险损失发生的概率、频率和损失程度等量度指标。
定量分析的分类:
1、化学分析法:是依赖于特定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2、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中一个重要分支,该方法利用特定的仪器,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常量分析:指的是被测试样的量m>0.1g或者V>10ml的分析,组分含量为1-100%。
4、半微量分析:是一种介于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之间方法。
5、微量分析:一般指试样重量为0.1-10mg或体积为0.01-1ml的化学分析。
6、超微量分析:是指被测物质的取样质量小于1毫克或取样体积小于0.01毫升的分析方法。
⑸ 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选定作业活动→分解工作步骤→控制措施→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和后果→风险分析→定期评审。
(5)职业危害识别定量分析是什么方法扩展阅读
特点:
①是一种半定量评价方法。
②简单易行,操作性强。
③分解作业步骤,比较清晰。
④有别于掌握每一步骤的危险情况,不仅能分析作业人员不规范的危害,而且能分析作业现场存在的潜在危害(客观条件)。
R = L × S
式中:R —风险度 L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S —事件发生后果严重性
⑹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就是在科学的职业卫生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分辨、识别、分析、预测建设项目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来,并用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是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还有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 二是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内容:①《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②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③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④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该办法还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可分为以下10大类:①粉尘类。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②放射性物质类。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③化学物质类。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④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等。⑤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等。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的危害因素。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的危害因素。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等的危害因素。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烟气和铬酸盐等。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棉尘和不良作业条件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对照经验法与检测检验法等。对照经验法由评价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照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拟评价项目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检测检验法由评价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
⑺ 职业病网 如何识别作业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当前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形势严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对于减少和防治职业病,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通俗来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就是针对作业场所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进行甄别,从而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从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下面将对几个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进行一 一阐述!
(1)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该法是目前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检测,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检测。
(2)文献检索法
文献检索法就是通过查阅国内外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等期刊中相关工作场所、工种和生产工艺有关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资料以及对其作业人群健康影响的报道,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
(3)职业卫生学调查
该方法适用于对传统行业或传统工艺项目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但对一些新的生产工艺项目可能受到知识或工作经验的限制。
(4)工程分析法
工程分析法是对识别对象的工程概况、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生产原辅料和产品等进行分析,推测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在评价新技术、新工艺的建设项目时,如找不到类比对象与类比资料时,一般利用工程分析法来识别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5)健康监护
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医学检查以及对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的分析,了解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情况,研究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接触—反应(效应)关系,其结果是判断与验证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结果的重要指标。
(6)类比调查
采用此法时,应重点关注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包括工程一般特征、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环境特征等的相似性。
(7)经验法
经验法是依据专业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此判断工作场所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一种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工艺行业项目,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受到评价人员知识面、经验、和资料的限制,在识别过程中易出现遗漏和偏差。
⑻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主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工程分析法,通过分析工艺流程、原辅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哪些可能会出现哪些职业病危害因素。第二个是类比法,通过对相同或者相似企业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看看拟检测的企业可能存在哪些职业病危害因素。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方法一般都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⑼ 职业危害分级
法律分析: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颁分职业危害分级标准8项,其中部颁标准1项。分级标准将职业危害分为5个等级,即:0级危害(安全作业,可容许的风险)、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可承受的风险: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定期监测)、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中度风险)、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重大风险)、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不可承受风险)。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察管理办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
⑽ 职业病网 如何识别作业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指把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通过文献检索、职业卫生学调查、类比调查、经验法、工程分析、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健康监护、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如何识别作业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发生的一大重要举措!
下面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进行一 一阐述!
(1)类比调查
采用此法时,应重点关注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包括工程一般特征、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环境特征等的相似性。
(2)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该法是通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检测,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检测。
(3)文献检索法
文献检索法就是通过查阅国内外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等期刊中相关工作场所、工种和生产工艺有关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资料以及对其作业人群健康影响的报道,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
(4)职业卫生学调查
该方法适用于对传统行业或传统工艺项目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但对一些新的生产工艺项目可能受到知识或工作经验的限制。
(5)经验法
经验法是依据专业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此判断工作场所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一种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工艺行业项目,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受到评价人员知识面、经验、和资料的限制,在识别过程中易出现遗漏和偏差。
(6)健康监护
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医学检查以及对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的分析,了解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情况,研究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接触—反应(效应)关系,其结果是判断与验证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结果的重要指标。
(7)工程分析法
工程分析法是对识别对象的工程概况、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生产原辅料和产品等进行分析,推测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在评价新技术、新工艺的建设项目时,如找不到类比对象与类比资料时,一般利用工程分析法来识别职业健康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