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统计软件SPSS研究财政收支与GDP的相互关系,需要进行哪些分析
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是: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等等。
当然,不一定全用到,看你的选择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统计人刘得意
❷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总量统计有哪些指标如何衡量财政收支平衡状况
地方财政收支一般特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这两个总量指标能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大体状况。
财政收支的平衡状况不是由上述两个指标的差额反映,支出远高于收入也不能说财政出现赤字,支出的多少由“财力”大小决定,财力=收入-各种上解+各类转移支付和补助。只要财力不小于支出就是平衡的。供参考。
❸ 运用财政支出理论分析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
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
(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
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
(四)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根据已有数据,从1992年到2014年,财政支出规模明显扩张数倍。1992年到2005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九倍,而后在短短十年内又扩大近十倍,我国财政的支出规模不但逐年增长,而且增长率很高,规模扩张很大。
变化的原因
自20世纪以来,政府规模的增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国内对财政支出研究较为系统的最早见王雍军的《中国财政支出实证分析》,他从公众需求和官僚拉动两方面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政府和财政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变化。
下面,本文将从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视角来分析近六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变化原因。
1、过渡型财政(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战时状态开始走向和平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由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转变为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过渡型财政,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尽力恢复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模式。
2、生产建设型财政(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生产建设型财政中,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首要地位。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财力的安排主要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悬殊甚大;第二,工业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
第三,财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过度放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虽然财权重新集中,但集中程度并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权限下放的程度更大。
3、分灶吃饭型财政(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工作中心进入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转变,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分灶吃饭型财政,这种财政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过渡的一种财政形态。
❹ 最优财政支出分析
财政支出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对拉动经济、稳定政权、协调各项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支出的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状态及其数量配比的总称,是财政职能状态和政府政策的体现。它既受社会资源配置总体的直接制约,还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密切相关。同时,它的结构优劣,即配置状态优化程度又反过来制约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是财政资源配置效果的核心内容,财政支出宏观规模适度,财政资源支拨的合比例性及支出耗用的有效性这三方面的统一就是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第一,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一定要以一定规模的总量为基础,总量的不断扩大为结构的优化创造条件。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分为增量的结构优化和存量的结构优化,如果没有总量的扩大,就谈不上增量的结构优化。
第二,财政资源支拨的合比例性包括外在合比例性以及内在合比例性。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为了能够运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全面地满足社会中各种需求,首先要从宏观着眼,分析清楚社会总资源在公、私两大经济部门之间如何配置才是合理有效的,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考察私人经济部门与公共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只有当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能够发挥更大效益时,政府占有资源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即是对财政支出效益外在合比例性的要求。财政支出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分析如图5-2所示。
图5-2 财政支出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分析
在图5-2中,AB线为社会总资源约束线,即在现有社会资源约束条件下,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所有可能的搭配组合点的集合。如全部资源用于生产私人产品,数量为OA,如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公共产品,数量为OB。曲线Ⅰ、Ⅱ、Ⅲ代表社会福利无差异曲线。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只有与社会无差异曲线Ⅰ与社会资源约束线相切的点才能实现资源在宏观配置上的效率,OF即为财政支出最佳规模。
在财政支出规模合理的基础上,财政支出效益进一步要求财政资源分配的内在合比例性,即财政支出的主次结构要合理,要按照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社会共同需要的客观比例,将财政资金合理分配于各个不同领域,使之与各种不同需要之间保持合理比例。财政支出规模合理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物质保证,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是财政支出规模合理的根本要求。如图5-2,假设私人经济部门是有效率的,私人产品能够达到E点所要求的OG的数量,此时如果财政支出也是有效率的,公共产品的产量可以达到E点所要求的OF的数量;但是,如果财政支出是没有效率的,则公共产品的产量就会小于OF,资源的宏观配置点就会位于EG线上,财政支出效率越高,则资源的宏观配置点越接近于E,反之则越接近于G。由此可见,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水平及其运作效益水平的高低对于财政支出总体效益的发挥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资金运用到不同的项目中,所取得的效益是不同的。因此,需对支出结构体系中的各类支出进行比较分析,要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既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社会效益,寻求结构效益的平衡点尤为重要。在市场机制能有效作用的领域,应保持财政支出分配的“中性”,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私人经济部门资源配置过程的干扰;在市场机制失效的领域,则应通过财政支出弥补市场缺陷,以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第三,从财政活动的最终目的来看,财政活动能否全面地、高质量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不仅取决于财政在分配过程中是否按照客观比例实现了财政资源配置,而且还取决于在具体使用财政资源过程中对财政资源的耗费是否符合节约或高效率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财政支出应该是在既经济节约又高效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目标效果。
❺ 论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的财力保证;
②政治性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都会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大小。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通过效用最大化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运用到政府公共用品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量,如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分析研究财政支出规模。我国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采取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都是从微观管理入手,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控制财政支出规模而采取的有效办法。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1-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❻ 财政支出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1、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
2、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3公众评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
4、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❼ 财政支出效率分析的几种方法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必须讲究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较宽。
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而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的效益标准。
择优的标准不同: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
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适用领域:适用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特别适用于投资性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分析难点:难点在于直接成本与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与效益的测算上。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虑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等
注意:金融成本与效益是指由于该项目的建设,使得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致使价格上升或者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者个人增加了收入或减少了收入。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因为难以衡量),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适用范围:适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最低费用选择法源于美国,是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适用范围:对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教育、交通等支出),适宜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
“公共劳务”收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最低费用”选择法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与收费标准,来达到对“公共劳务”有效地、节约地使用,而不是对财政支出备选方案的选择。
“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和低价、平价、高价。
(四)公共定价法
公共定价法是针对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通过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合理地确定价格,从而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
❽ 评价财政支出几种效益分析方法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该方法目前被我国多个部门采用,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4、公众评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8)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财政支出扩展阅读
财政支出效益特点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是指财政资金的耗费与经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是财政资金的耗费与社会效果的对比关系。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2、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统一
微观效益是指每一笔财政支出项目所带来的具体的效果;宏观效益则是指通过对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的安排与调整所产生的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效果,如国民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第一,宏观效益具有主导决定作用,它是实现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财政支出只有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效益,个别项目的微观效益才能得到保证;第二,财政支出微观效益是实现宏观效益的现实途径;
第三,财政支出的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微观效益服从于宏观效益。
3、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
在考察财政支出的效益时,既要考察其直接效益,也要考察间接效益。
❾ 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
一种观点以瓦格纳提出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作为依据,认为1978—1996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实际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因而是不合理的(赵志耘,1998)。
另一种观点以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
拓展资料: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的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应当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调整变革,虽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经济建设支出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依然偏高;
行政事业支出连年攀升,居高不下;科教文卫事业费、社会保障及财政补贴等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些都是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必将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本文将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内涵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财政支出宏观规模适度、财政资源支拨的合理比例、财政支出耗用的有效性。
围绕这三个方面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
本论文共有四章,其中,第三、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
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从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两个方面阐述了财政支出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财政支出存在的领域。介绍了财政支出规模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及财政支出结构的分类方法和优化内涵。
第三章是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历史和现状。然后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对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计量分析。
研究了财政支出各分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社会科教支出和国防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结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给出了理论指导。
同时把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国际比较,找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影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相关因素的分析。
第四章是开展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在这一章首先提出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条件,即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规模,然后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给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
最后给出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保障,要求全面实行部门预算、逐步推行零基预算,逐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