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当代大学生提高运动的方法
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必须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作用很多,比如可以强身健体,可以修身养性等,还可以陶冶情操。体育锻炼的好处多多,因此值得重视。
给自己定下体育锻炼的目标。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建议要给自己定下体育锻炼的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有把目标定下了,才能按照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全方位了解体育锻炼知识。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建议要全方位了解体育锻炼知识。体育锻炼不是盲目的,需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盲目去锻炼,不但容易受伤,还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制定合适的体育锻炼计划。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建议要制定合适的体育锻炼计划。想锻炼不难,难在坚持,因此在锻炼之前,先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这样更容易按照计划步骤去走,也更容易按照计划的流程完成目标。
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建议要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身体素质不一样,适合的锻炼项目就不一样,不能盲目去选择锻炼,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方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简介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
它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防治疾病,益寿延年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群众面广,各种年龄、性别、不同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宜的锻炼。
② 大学生如何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自觉愉悦、积极锻炼
首先应该树立“科学锻炼有益健康”的信念,自觉克服各种怕动、懒惰和对体育锻炼的麻痹或恐惧心理,而代之以自觉、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
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锻炼时,要根据环境和个人的身体条件,如季节、气候、场地和运动器材,以及自身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等,科学安排锻炼项目,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和身体负荷等。各种锻炼项目都要逐步适应,不要一暴十寒,急于求成。很多人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结果产生运动疲劳和损伤,以致很长的时间缓不过气来。锻炼时的运动量应由小到大,不能一开始就竭尽全力,动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密度也不要过于集中,使身体逐渐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运动量。
因人而宜、区别对待
日常锻炼,可根据性别、体格、基础条件等选择适当项目。如男女分组,按照自己体质选组,对运动量、锻炼密度、计划进程等不强求一致。就是体育教学中非必修项目在可允许选择的情况下,尽量与个人兴趣和能力相适应,不要不分对象地“一刀切”。确定一个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锻炼能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体育锻炼需要经常、反复、持久地进行,方逐步取得进展、提高。就是已经取得的效果仍需巩固,中断训练也会消退。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应不断强化,锻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显着的效果,只有坚持,才能逐步巩固、积累和提高。
避免过度疲劳
常所见的过度疲劳除由于大运动量训练以及激烈比赛后发生外,常为体育锻炼者急于求成或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进行所致。它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并易发生运动损伤。大学生在锻炼中学会观察、判断过度疲劳的状况,及时处理,可避免对个人的健康的损害。 体育锻炼疲劳可反映在心理和躯体两个方面,前者如肌肉的胀、僵硬,肌力下降,关节活动不灵,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等;后者如情绪不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判断失误多等等。然而躯体与心理的疲劳是交叉在一起,互为影响,共同影响人的健康!
③ 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以及体育锻炼途径
我认为大学生的锻炼方式不仅仅是要根据自己想象的方式锻炼更主要的是多根据书上标准的的锻炼方式逐步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求进行锻炼,这样不仅能起到锻炼的目的还能保持良好的身材,更能增加自己的协调能力
锻炼的方式就很多了现在
流行的就是参加民间的体育俱乐部,组队踢球,打球都行
④ 大学生如何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1.坚持长期锻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定程度上的量变才能达成质变,大学生如果想要切实提高自身体育水平,需要坚持长期锻炼
2.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人的体质,身体特征,身体发达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良好的锻炼,首先应该找准自我。认清自我,并在这些基础上去找到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对症下药
3.适度锻炼。万事万物,有利有弊,锻炼也是如此,过度锻炼。一方面会影响到自身自己接,另一方面也会需要你害身身体健康。所以提倡适度的,不超量的,适合自己的锻炼强度
4.找到兴趣相同,志同道合的锻炼朋友一条路一个人走,终究会感到孤独无助,在体育锻炼这道路上可以去。挖掘身边的朋友,志同道合的那些人,一起加入到这个锻炼过程中,共同的去进步,这样也能帮助锻炼的朋友们去享受锻炼的这个过程,达到长期锻炼的目的
⑤ 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以及体育锻炼途径
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59.0%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有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6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21.8%的大学生从未参加体育锻炼;长春市大学生经常锻炼的占22.2%,有时锻炼的占60.0%,几乎不锻炼的占17.8%。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氛围和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首先,目前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教学围绕考试圈,为了考试而教学。体育锻炼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等,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技能这些能使学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其次,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体育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体育的科学指导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质量,必须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国家体委于1995年6月23日发布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把体育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而不仅仅留于形式或行政口号,要依赖于法律监督、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以及有效的舆论宣传和导向。
4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及格率为31%,良好率为51%,优秀率为17%。合格率达到了教育部预计值(98%),其中及格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23%)8个百分点,良好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50%)1个百分点,优秀率低于教育部预计值(25%)8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相似的研究成果有:“湖北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2.17%,及格率为37.21%,良好率为47.29%,优秀率为13.27%”(吴建喜,陈伟,曾吉等);“辽宁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0.25%,及格率为58.68%,良好率为21.13%,优秀率为9.94%”(刘贺,孙德瑞,高亭昕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45%和0.2%,及格率为2O.57%和28.7%,良好率为51.95%和5O.5%,优秀率为26.02%和20.6%”(胡湖,颜飞卫)。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运动不足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饮食不合理,部分大学生热量、脂肪摄人过多,有些大学生为减肥营养摄入不足;再次,不吃早餐、过度上网和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着的相关性,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着。”“健身锻炼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着。而全身持久性锻炼(耐力锻炼)的效果与频度有关,频度越多,收获越大。”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呢?由于体育锻炼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全面的效应。首先,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并能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强骨的抗压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体育锻炼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彻底,代谢排除得更干净;体育锻炼能使内分泌活动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增加或提高学业成绩、自信心、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良好心境、知觉能力、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报道,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HRn~ax的6O%一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McDonald&Hodgdon(1991)对有氧健身锻炼与特质人格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氧健身运动在人格与评价上有积极型效果。最后锻炼还能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系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着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2)建议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预策略。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校长实施“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轮训,考核校长的健康管理绩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学校树立“培养:生体育锻炼习惯优先”的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的三项考核。整理人论文网:www.bfblw.com
⑥ 大学生怎样安排体育锻炼最好
大学生群体进行体育锻炼,一般存在两个极端,喜欢体育运动的几乎每天都在挥汗如雨,不喜欢的就天天窝在床上、逛逛街等。那下面我作为大四学生就给大家讲讲大学生该怎样锻炼呢?
总之,要确定每天锻炼的时间,想好哪个时间段对你来说最适合,清晨或者午饭后或者晚上?我给自己定下的时间是早上5点30分。每天都是这个时间,并且尽可能的不去改变。如果你没有定下一个确切的时间,那么你很可能会找借口把锻炼推迟到你有更多时间或者更多精力的时候,然后拖到了第二天,然后再拖延几次就完完全全破坏掉了你的习惯。
⑦ 当代大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1、 全面性原则,科学的体育锻炼既要有无氧运动,也要包括有氧运动,既要有局部肌肉锻炼,还要有综合性的闭链训练,既要有爆发力训练,也要有耐力训练,既要有常规环境训练,也要去不同气压、不同温度、不同配置的场地中去训练.... 。
2、渐进性原则,无论是力量、速度还是动作难度,在训练过程中都要循序渐进,只有在低难度、低负载、低速度的状态下做到百无一失时,再去尝试更快、更重、更难的训练。
3、 反复性原则,人体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肌肉、韧带、骨骼、血液循环、神经传导、供能等系统都是一一个有机的、不断变化的整体。
只要我们稍有松懈,身体就会像一部处于怠速状态的汽车-样进入到休息状态,如果长期如此,身体也会像汽车-样,不仅发动机会积碳,就连变速箱、散热、刹车、空调等系统也会因为缺乏锻炼而发牛故障。
锻炼须知
一、忌在强光下锻炼
中午前后,烈日当空,气温最高。除游泳外,忌在此时锻炼,谨防中暑。夏季阳光中紫外线特别强烈,人体皮肤长时间照射,可发生I°~II°灼伤。紫外线还可以透过皮肤、骨头,辐射到脑膜、视网膜,使大脑和眼球受损伤。
二、忌锻炼时间过长
一次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为宜,以免出汗过多,体温上升过高而引起中暑。如果一次锻炼时间较长,可在中间安排1~2次休息。
⑧ 大学生体育锻炼方法
不知道你想练什么,或者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方法有很多,比如去健身房,平时坚持跑步,打球等待,但关键是要坚持,才会出效果。
⑨ 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1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容乐观。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体育锻炼的时长、强度、频次不够,体育锻炼的形式和方法较为单一。
1.1 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缺乏恒心和坚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青春有活力,在参与体育锻炼方面积极性较高。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8.01%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正确认识,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体育锻炼习惯是人后天经过长期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而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练习形成的,而本研究结果显示,60.51%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下,说明有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出于一时的热情或觉悟,未能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致使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缺乏恒心与坚持,难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2 对体育锻炼有正确认识,但锻炼的效果不明显
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能够体验到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的益处,有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内在需求,但落实到具体的体育锻炼行动上,情况就不乐观了,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也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大学生体育人口只占23.58%。
1.3 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形式相对单一
在体育锻炼效果方面,多种体育锻炼交替进行要好于单一项目的锻炼效果,丰富的体育锻炼内容会使人避免产生枯燥乏味感。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体育锻炼形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依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锻炼项目和方法较为单一,其中59.28%的同学选择走或者跑,过于单一的锻炼项目使学生在体育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运动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动机,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2.1 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技能,体验成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体育锻炼能够长久维持下去,进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2 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习惯形成的规律来看,要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才能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最后通过长期的坚持固化为习惯。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如果没有较高的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很难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遇到挫折容易放弃,更别提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2.3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本研究对0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同学朋友(79.64%)、学校体育氛围(56.29%)分别是处于第一位和第二位,是影响大学生沉溺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同学因素是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关键的因素之一,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生长发育特点有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在这个阶段,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交友、交流、竞争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也是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认知体育锻炼的价值与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策略
3.1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等学校体育普修课侧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能水平的提升,缺少对体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讲解,致使学生对体育健身常识、体育健康理论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了解不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体育普修课课程设置中,普遍采取2学年制,仅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造成三、四年级学生没有体育课,致使许多学生随着体育课的结束,体育锻炼亦终止,成为影响学生提升体育锻炼意识的因素。建议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4个学年均衡安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体育技能,增加体育健身、运动生理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从大学生思想意识入手,使其深刻了解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学校可以借助于体育课、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及运动队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锻炼需求,加强体育活动和体育先进人物的宣传,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运动的激情与成功的喜悦,营造天天运动、人人健身的良好校园体育氛围和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3 完善场地器材设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场地设施是学生能否参与体育锻炼的先决条件,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备程度与方便程度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场地器材设施还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面对现状,一方面要从多方争取资源,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另一方面要挖掘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潜力,因地制宜,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形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同时也要合理配备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及师资队伍,满足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尽量避免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造成学生体育兴趣降低或放弃体育锻炼。
3.4 完善制度,严格要求,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
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国家已经出台了文件制度,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借助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定配套文件,严格落实,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另外,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众多的课外体育锻炼软件应运而生,学校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 引导大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⑩ 当代大学生如何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锻炼时要把握好运动的量。例如在进行跑步练习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距离,但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运动量,都要遵循由小至大的原则,切勿突然增加运动量而造成运动损伤。注意动作速度。只要进行动力性肌肉力量练习,就存在动作速度问题,负荷和速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负荷越大,速度就越小。锻炼者要根据练习的.要求合理安排,对于青少年来说,爆发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力量练习时,选择适宜的负荷,尽量加快动作速度,对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十分有益。控制好练习次数。对于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没有必要每天都进行力量训练,即使是为了专门发展肌肉力量,采用隔天力量练习,也足以取得理想效果。如果每天都进行力量练习,不仅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还会造成整体机能的不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