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的路线与方法

研究的路线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11 21:09:47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及地质观测和数值模拟相互印证,以盆地演化、流体输导格架和圈闭发育史等成藏背景研究为基础,从深部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等方面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深层的油气成藏机理及其有利成藏环境。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层砂岩成岩演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成岩作用分析:在沉积微相的基础上,通过薄片观察、X-衍射、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研究成岩作用的序列和时间。

2)深部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通过研究砂岩的成岩作用阶段、盆地流体的活动、深部储层的发育机理,综合研究深部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及分布规律。

(2)超压的特征及发育机理

1)超压的特征:通过地震、测井等技术方法,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的超压特征及类型。

2)超压的形成机理:在详细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超压发育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盆地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超压的发育机理。

(3)油气成藏机理分析

1)油源分析:详细分析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来源,为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2)油气成藏的有效能量配置:综合利用实测压力、测井和地震压力分析技术,刻画盆地深部的地层压力结构,研究油气聚集区与烃源灶的能量配置关系、深层油气储层与盖层的关系。

3)油气成藏历史分析:①通过地层水和成岩矿物的稳定同位素示踪:通过测定地层水、不同期次成岩矿物的氢、氧同位素,研究不同期次流体的来源;②流体包裹体分析:测定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确定不同期次充注的地质时期。

Ⅱ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研究的技术路线有什么区别

开题报告虽然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写,但只要你认真写并按照学校的格式要求根据按老师意见修改总会通过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提供一个范例范本供参考祝开题报告写作过程顺利:

你可以按下面几部分开始写: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程序的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技术路线图可以直接用wrold来画:用文本框 实现,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点符号,然后改变字体大小至自己想要的点大小 即可。
“点”就是一个缩小的圆。就当圆或方块画吧。 若是连接点,需用“连接点工具”来画。

一、"技术路线"的解释

1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

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研发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2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技术路线编写格式(包括研究路线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一)、研究路线流程图即产品开发流程图

1、做成树形图,按照研究内容流程来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

法、拟解决的问题,相互之间关系。

2、做成结构示意图:根据研究项目的子内容、研究顺序、相互关

系,方法、解决问题做成结构示意图。

(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Ⅲ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定量测度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和水平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在实践和探索阶段,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种。

1.3.1.1 综合指数评价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首先筛选因子构建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以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特尔菲法(Delphi)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即判定安全阈值,设定评价等级准则。通过数学计算得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指数及安全等级。其中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安全阈值的确定不仅影响着评价结果,还能起到预警控制的作用,一旦某些指标接近安全阈值的警戒线,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法律、经济等措施改善这些指标的状态。由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国家和地区,其评价标准也会不同,这给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带来了困难。

1.3.1.2 承载力分析法

目前常用的是传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和近年来兴起的生态足迹法。传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是将区域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与现实人口数量相比较。如果承载量大于现实人口数量则判定土地资源处于安全状态,反之则不安全。而近年来兴起的生态足迹分析法是把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能源及吸收这些人口所生产的所有废弃物的量都相应地转化为一定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比较土地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足迹,即土地生态承载力和人类对生态足迹的需求,如果土地生态承载力大于人类对生态足迹的需求,则出现生态盈余,判定系统是安全的;如果土地生态承载力小于人类对生态足迹的需求,则出现生态赤字,判定系统是不安全的。生态足迹的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人类及其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定量化程度高,可用较少的因素定量测算生态承载力状况。但因其无法考虑生态承载力复杂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且是单纯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与利用角度分析系统的承载力水平,难免有些以偏概全。

1.3.1.3 景观生态学方法

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是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最基本的3个特征,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指数可以定量化描述这3个方面的特征。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相当密切,土地资源的退化也必然会导致区域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失调或退化。斑块-廊道-基质是景观的基本结构,土地利用单元也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其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等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定量化的景观生态指数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技术路线是以遥感和实地调查的数据采集手段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相结合的高新技术手段为突破口,以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线索,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针对区域特点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分析,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维护体系。

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 1.1。

图 1.1 河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技术路线

Ⅳ 开题报告里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应该怎么

开题报告中的技术路线的写法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论述研究该课题的原由。 研究背景包含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多见于理工科和软科学。

技术路线可以采用流程图或示意图说明,再结合必要的解释。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Ⅳ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由课题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实践研究及预学评价研究四部分构成 ,具体说明如下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主要探讨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 ,以学生的同伴互助与班级小组互助为依托,让教师的作业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努力实现近期目标和理想目标。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然后建构适合本校的模式 。同时,在第一阶段中教师将对所带班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完成作业困惑及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解决问题,消除困惑 。此外,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将对自己 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与总结 ,让行动研究法贯穿 到整个课题研讨的过程中 。

本课题在实践研究中 ,既需要对参加研究的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又需要针对我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指导,还要对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大部分学生进行干预疏导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中 ,各位研究老师要发挥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 ,从而助力精准教学。

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历时两年,共分九个阶段,具体如下 :
第一阶段: 2021年9月 课题研究申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与讨论,共同撰写课题申报的相关资料 。

第二阶段 :2021年10月~2022年1月 是动员及初步展开阶段 。本次课题研究 将在我校高三个年级展开 ,各位参与研究的老师在10月份将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收集问题与建议,制定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 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实施。

第三阶段 :2022年2月~3月 是课题第一阶段的反思与小结。我们打算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与反思,并写出本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同时制定第二阶段课题计划 。

第四阶段 :2022年4月~6月为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本阶段各位研究人员应根据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有小创意的课堂作业 ,同时尽力在作业上做到分层分类布设计,使作业要求具体明确,让作业能面向上中下水平的学生的学情 。

第五阶段 :2022年7月~8月为课题第二阶段反思小结及制订第三阶段 计划的阶段。
本阶段我们将选出优秀的个案和个人进行交流研讨,继续打磨作业的精细化成果如有可能,希望学校邀请相关的专家对课题组老师进行培训与指导 ,让研究更有效果 。

第六阶段 :2022年9月 ~ 2023年1月为课题深化的第三阶段 。本阶段已经进入高三的研究老师应借鉴上届一轮复习的作业设计成果,并加以修改 ,让高三复考精准化 ;而进入高一及高二的课题组老师可以借鉴 前面 的研究成果 ,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

第七阶段 :2023年2月~3月做好第三阶段的反思与小结工作,并制定好第四阶段的研究计划 。这一阶段注意发挥课题组老师的积极性 ,同时梳理与编订相关的资料及成果 。

第八阶段 :2023年4月~6月 为课题研究深化的第四阶段 。本阶段继续摸索多样化的合宜作业的模式 ,努力编订单元课堂作业小体系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

第九阶段 :2023年7月~8月 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本阶段各位参赛 人员在统一安排下 ,先对第四阶段进行反思与总结,同时对这两年来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并整理相关的论文 、各阶段的调查报告 、相关视频、图片及典型案例 等 ,顺利完成结题工作 。

Ⅵ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分析已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Miall,1990)。结合昌都地区的实际情况,作者拟定的分析思路为:以多岛弧-盆系统作为工作假说或模式,搜集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作精细沉积相研究,建立沉积相模式;运用层序地层学知识,结合地质事件,进行盆地分析与成矿耦合研究。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见图1.1。

图1.1 盆地分析思路和技术路线框架

拟定的研究方法如下:

(1)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和提取区内“七五”、“八五”成果资料和区域、物探、化探、遥感等地质资料,立足于高层次开展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复。

(2)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对盆地内沉积体系、三维构形、体系域的叠置样式、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分析海平面变化规律。结合构造、沉积事件的探讨,阐明层序地层的形成机制和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

(3)在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分析基础上,运用成矿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探讨盆地成矿作用过程。

(4)利用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例如同位素、包裹体、稀土元素、X荧光分析、电子探针等方法,进行盆地分析与成矿作用的研究。

(5)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区内多元地质信息资料,进行定量化研究。

Ⅶ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技术路线

选择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其他多源数据相结合,采用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调查与监测。对于开发强度大的矿区,利用2009年的IKONOS和GEOEYE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1∶1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对于开发强度一般的矿区,利用TM数据,开展1∶25万矿山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和监测。

2.研究方法

(1)信息提取

采用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在Arcgis平台上,利用遥感图像所提供的影像特征(色调或色彩,既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形、位置和布局),与多种非遥感信息资源(基于Skyline的虚拟矿山三维电子沙盘、地形图、地质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各种专题图)组合,进行信息提取。

对于1∶1万监测区,由于各个工作区主要矿种、开采方式及存在环境问题各有不同,所提取信息有所差别,详见表7-1;对于1∶25万工作区主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开发占地解译。

表7-1 1∶1万遥感解译信息内容

(2)实地调查

实际调查主要是实地查证有疑问的信息、界外开采图斑,完善解译标志,补充遗漏的信息、修改错判信息。

野外实地调查中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图斑量达到解译图斑总量的12%,有疑问的图斑进行了100%野外检查工作。

Ⅷ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系统收集、归纳整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东南地区的区域地质、专题、专项研究成果及论文和矿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资料,重点收集早中生代花岗岩构造-岩浆组合图、区域地质构造图和与早中生代花岗有关的矿产系列图、文字总结等资料。

(2)研究中采用重点区重点解剖、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点、线、面上工作并重、协调调查,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野外与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选择早中生代花岗岩及其有关矿床出露的典型和重点地区(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汤旺河—新青、铁力兴安—鹿鸣—前进地区等)进行重点解剖,测制早中生代花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岗岩类的划分和归属,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岗岩演化的时空格架。同时在花岗岩岩石学、岩石-构造组合,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基础上,讨论花岗岩岩石成因与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关系、花岗岩形成与古亚洲洋构造域闭合、碰撞、碰撞后垮塌等大陆动力学演化关系等,进而探讨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演化历史,以及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超)大型矿床形成与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下的大地构造背景关系等;进行与花岗岩有关矿床成因研究,如在矿体、矿化围岩等进行成矿元素、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样品的采集,来研究不同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赋矿构造、围岩蚀变和地球化学特点,以及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成矿地质背景、矿床赋存条件、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成矿时空演化等,进行区域成矿系列的对比;要在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本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的成矿系列及其演化特征,利用矿床成矿系列上存在的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继承性、过渡性特征,来预测该地区找矿方向、矿床类型,使找矿工作多层位的飞跃;总结区域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矿规律,根据控矿地质因素、物化遥因素、找矿标志分析来建立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找矿模型,划分成矿远景区等,从而进行找矿潜力分析。

(3)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地区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为高Sr低Y、低Yb花岗岩类,属于埃达克质岩(孙德有等,2001;张炯飞等,2005)。埃达克质岩与斑岩铜(钼)、金(银)矿之间具一定的成矿专属性(张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谦,2004;芮宗瑶等,2006),那么,本选题的研究区是否存在“C”型埃达克岩?其代表的构造含义是什么?以及与斑岩型钼(金)或中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以及其时空分布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探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花岗岩(包括含矿花岗岩)成因、成矿预测以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研究的路线与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柚子如何去皮方法 浏览:63
如何做双肩包简单的方法 浏览:886
上网慢解决方法 浏览:168
制作泡泡奶的方法简单一点 浏览:174
高中生种植莲藕的方法 浏览:278
阴角条连接方法 浏览:85
东方装饰卤水制作方法步骤 浏览:793
避孕套的方法图片 浏览:150
多肉植物生根粉的使用方法 浏览:53
家庭自制蛋糕最简单的方法不用蛋糕粉 浏览:139
解决产品价格问题的方法 浏览:812
无损检测的超声检测方法 浏览:504
椎间盘突出最有效治疗方法 浏览:213
用什么方法治疗胸闷最快 浏览:658
发泡剂如何快速凝固方法 浏览:51
高中k值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浏览:990
玉米梗喂牛的正确方法 浏览:816
电脑店软件安装包制作方法 浏览:509
简单捉老鼠的方法 浏览:867
草莓不对花能结果吗鉴别方法 浏览: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