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凤阳花鼓怎么打
用手敲打的
Ⅱ 二胡业余考级10级的顺序
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一、二套1-10级曲目
一 套
一级: 二级: 三级:
田园春色 放风筝 小花鼓
西藏舞曲 敖包相会 绣金匾
凤阳花鼓 欢聚 剑舞
满堂红 南泥湾 喜洋洋
摘椒 小曲好唱口难开 春江花月夜
邀请舞曲 花好月圆
四级: 五级: 六级:
良宵 幸福的歌儿唱不完(双千斤) 赞歌(金珠玛米赞)
赛马 花鼓调 翻身歌
大河涨水沙浪沙 怀乡行 春诗
喜唱丰收 喜送公粮 双声恨
拉骆驼 山村变了样 赶集
光明行 听松 烛影摇红
陕北抒怀
七级: 八级: 九级:
江河水 豫北叙事曲 二泉映月
河南小曲 江南春色 秦腔主题随想曲
空山鸟语 流波曲 病中吟
草原新牧民 闲居吟 三门峡畅想曲
行街 葡萄熟了 蓝花花叙事曲
湘江乐 洪湖人民的心愿
十级:
一枝花
汉宫秋月
新婚别
红梅随想曲
二 套
一级:
1、山村初晓
2、用5-2弦演奏的儿歌四首
(1)我们的田野
(2)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
(3)我和小树来比赛
(4)牧童之歌
(以上四曲任选一首)
3、用1-5弦演奏的儿歌四首
(1)一分钱
(2)我爱北京天安(金月苓曲)
(3)小乐手
(4)小熊跳舞
4、丢手绢
5、上学歌
6、哆来咪
7、小白菜
8、民歌六首
(1)鄂伦春小唱
(2)十朵鲜花
(3)山青水秀好风光
(4)孟姜女
(5)陕北民歌
(6)萧
二级:
1、洁白的哈达
2、用6-3弦演奏的儿歌五首
(1)长城之谣
(2)我是小牧民
(3)让我们荡起双桨
(4)我爱我的台湾岛
(5)牧羊姑娘
3、快乐的校园
4、弓桥泛月
5、小燕子
6、迷胡小曲
7、民歌四首
(1)打黄羊调
(2)绣荷包
(3)短歌
(4)采茶扑蝶
8、少儿歌三首
(1)我们多么幸福
(2)世上只有妈妈好
(3)两朵小红花
三级:
1、八月桂花遍地开
2、我是草原小骑手
3、祖国的花朵
4、民谣风
5、敦煌舞姿
6、沂蒙山小调
7、跑旱船
8、挤奶员舞曲
9、欢送
10、在北京的金山上(刘昌庐)
11、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2、摇篮曲
13、大车谣
14、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5、苏武牧羊
16、满江红
四级:
1、子弟兵和老百姓
2、黄水谣
3、欢乐的少年
4、对花
5、欢乐的劳动
6、山村新歌
7、酒歌
8、跳皮筋
9、采花
10、战斗进行曲
11、朝阳
12、商洛花鼓调
13、恒春耕农歌
14、牧羊曲
15、关山月
16、红睛蜒
五级:
1、奔驰在千里草原
2、闹元宵
3、摇露珠
4、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5、梆子风
6、运粮路上
7、创业者之歌
8、阿美族舞曲
9、阳关三叠
10、花欢乐
11、喜看麦田千层浪
12、春至赣江
13、四季歌
14、北京有个金太阳(蒋才如)
15、赶集路上
16、山乡邮递员
17、农村之歌
18、丰收
19、潇湘水畔
六级:
1、苏南小曲
2、扬州小调
3、迷胡调
4、马兰恋歌
5、燕山行
6、山村乐
7、黄土情
8、怀古情
9、苦闷之讴
10、三宝佛
11、欢乐歌(王志伟编曲)
12、山茶花
13、水乡行舟
14、乡音
15、龙江欢唱幸福歌
16、边寨欢歌
七级:
1、月夜
2、放风筝
3、怀乡行
4、中花六板(陈永禄)
5、欢乐的彝家山寨
6、壮山抒情曲
7、点苍山下
8、远望乡里
9、快乐的彝娃
10、牧羊女
11、锦上添花
12、欢庆锣鼓
13、畲寨欢歌
14、山村小景
15、青年牧马员
八级:
1、姑苏春晓
2、乡音
3、报春花
4、寒鸭戏水(潮州音乐)
5、兰花赋
6、湘韵
7、薰风曲(蒋风之)
8、乡景
9、啊!西里
10、苗岭春早
11、春雨甜津津(江西小曲)
12、如诉曲
13、秦风
九级:
1、秋韵
2、椰岛风情
3、沂蒙随想曲
4、(1)寒春风曲(原谱)
(2)寒春风曲(册节谱)
5、独弦操
6、曲江吟
7、豫乡情
8、战马奔驰
十级:
1、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刘长福改编)
2、剪窗花
3、燕赵春潮
4、边江叙事
5、三边轶事
6、第一二胡狂想曲
了.流浪者之歌
Ⅲ 宋飞二胡教学凤阳花鼓
http://video.sina.com.cn/v/b/14704167-1287673185.html
只找到刘长福的《凤阳花鼓》
Ⅳ 用琵琶学凤阳花鼓多长时间能学会
挺快的! 凤阳花鼓很好学的!!以前我学的时候 才二年级 突击了一个月
先一点点串下来 一口气弹二十遍 再笨都会了 五十遍时能背下来 要是考级的话 监考老师不会很严 能顺下来基本就能过 有空多练练基本指法 左手别折指啊
Ⅳ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着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干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时根据击鼓用的鼓条特征,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由于凤阳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讨、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中有一首着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编辑本段由来
凤阳——是明 凤阳花鼓
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着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当时凤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 凤阳花鼓
清代顾见龙绘“花鼓演唱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当时的凤阳也并不是每年都闹灾荒,出走他乡据说还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那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凤阳花鼓又以这种卖艺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清盛世滋生图《打花鼓》
编辑本段曲目介绍
演唱形式:童声 、民间、娱乐、 流行 、伴奏 《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民间歌舞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歌词: 左手锣 凤阳花鼓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咿哟嘿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 MUSIC )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编辑本段歌舞形式
例如:民间舞蹈《花鼓新声》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还发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声越来越大。凤阳花鼓已在多部影视片中出现,并在全国表演和比赛中获奖,走出国门也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融合
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琴曲,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由此可见:凤阳花鼓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编辑本段比较
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的比较 凤阳花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地养育了56个兄弟民族,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地的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也各具鲜明的特色。在湖北、四川一带,也有一种类似凤阳花鼓的小曲表演,但使用的节奏乐器不是花鼓和镗锣,而是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碟子。 让我们一面学习这种民间节奏乐器的演奏技巧,一面以这种清脆的碟声分别为凤阳花鼓和湖北小曲伴奏。通过我们的对比伴奏,感受我国南北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体验表演民间艺术的乐趣。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现状
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在2006年9月12日--9月19日在花鼓之乡安徽凤阳举行,之后,第二届于2007年10月22日至31日举行,第三届于10月24日至31日举行。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安徽凤阳是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也是着名的花鼓之乡。凤阳花鼓产生于明初,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世纪以后,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并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的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本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是“新凤阳,新发展”,节会为期10天,内容包括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及凤阳民俗风情文化周等。 目前,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 地方戏种面临巨大危机 凤阳花鼓戏成了许多地方戏种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 “阜阳的嗨子戏、芜湖的梨簧戏、巢湖的含弓戏……”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长安扳着指头数,这些地方戏种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如果要严格地按照戏种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专业的组织、正常的演出活动、一定的观众群体来要求的话,曾经在安徽省各地活跃的30多个戏种,如今可能只有10来个了。
Ⅵ 关于凤阳花鼓!急!!!!!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着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凤阳花鼓的由来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着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当时凤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清代顾见龙绘“花鼓演唱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当时的凤阳也并不是每年都闹灾荒,出走他乡据说还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那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凤阳花鼓又以这种卖艺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清盛世滋生图《打花鼓》
《凤阳花鼓》
演唱形式
童声
民间
娱乐
流行
伴奏
《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民间歌舞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凤阳花鼓的歌舞形式
例如:民间舞蹈《花鼓新声》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还发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声越来越大。凤阳花鼓已在多部影视片中出现,并在全国表演和比赛中获奖,走出国门也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凤阳花鼓与其他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的融合
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琴曲,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由此可见:凤阳花鼓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的比较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地养育了56个兄弟民族,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地的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也各具鲜明的特色。在湖北、四川一带,也有一种类似凤阳花鼓的小曲表演,但使用的节奏乐器不是花鼓和镗锣,而是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碟子。
让我们一面学习这种民间节奏乐器的演奏技巧,一面以这种清脆的碟声分别为凤阳花鼓和湖北小曲伴奏。通过我们的对比伴奏,感受我国南北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体验表演民间艺术的乐趣。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Ⅶ 凤阳花鼓的演唱形式 所用方言 民歌内容 民歌情绪 是什么集!!!!!!!!!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所用方言: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
演唱形式:童声 、民间、娱乐、 流行 、伴奏
民歌情绪:《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咿哟嘿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
MUSIC )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Ⅷ 凤阳花鼓的歌舞形式
民间舞蹈《花鼓新声》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演唱形式:童声 、民间、娱乐、 流行 、伴奏《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民间歌舞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歌词:
左手锣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咿哟嘿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 MUSIC )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Ⅸ 二胡一~十级考级曲目
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一、二套1-10级曲目 一 套 一级:
二级: 三级: 田园春色 放风筝 小花鼓 西藏舞曲敖包相会绣金匾 凤阳花鼓 欢聚 剑舞 满堂红 南泥湾 喜洋洋 摘椒小曲好唱口难开春江花月夜邀请舞曲 花好月圆
四级: 五级: 六级: 良宵 幸福的歌儿唱不完(双千斤) 赞歌(金珠玛米赞) 赛马 花鼓调 翻身歌 大河涨水沙浪沙 怀乡行 春诗 喜唱丰收 喜送公粮 双声恨 拉骆驼 山村变了样 赶集 光明行 听松 烛影摇红 陕北抒怀
七级: 八级: 九级: 江河水 豫北叙事曲二泉映月河南小曲 江南春色 秦腔主题随想曲空山鸟语流波曲 病中吟 草原新牧民 闲居吟三门峡畅想曲行街 葡萄熟了 蓝花花叙事曲 湘江乐洪湖人民的心愿
十级: 一枝花 汉宫秋月 新婚别 红梅随想曲 二 套 一级: 山村初晓等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等。
Ⅹ 寻找舞蹈培训班、舞蹈老师,形体舞,民族舞,现代舞,凤阳花鼓
找一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