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最常用的样方法一般采用什么样方
正方形样方
Ⅱ 种质资源怎样进行调查
查清和整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数量、分布、特征和特性的工作过程。是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工作。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的果树资源,进行了许多调查工作,以便更好地利用。为了引种、育种方面的需要,还向本国以外地区,特别是各类果树的栽培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进行调查(见栽培果树起源)。这些调查的目的,一般在于了解资源情况,调查后作出调查报告或进一步编写果树志等,供果树生产规划决策或开发、利用的参考。调查中虽然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果实标本等,但并不一定收集和保存活的材料。如中国于1956~1962年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果树资源普查工作,发现和整理了果树品种多至万计。除了全国和地区性的普查外,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果树资源调查,如野生果树资源调查、苹果砧木资源调查等,这些调查结果,都是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资料。另一类调查,目的在于提高果树生产,改进果树品种,有计划地调查、收集有用的育种原始材料。在调查的同时就重视收集活的材料,随后加以选择、试验、利用。如苹果抗寒砧木资源调查、果树抗病虫害种质资源调查等。根据既定目标,调查的目的更为具体明确。这类调查虽然收集活的材料,并且加以利用。但由于应用目标很明确,一般并不长期保存它们。
鉴于植物种质资源不断损失的严重性,人们对保存种质资源的工作,日益重视,对各种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有了新的发展。美国从1958年起确立了用种子来长期保存种质资源的体系,使调查、收集起到为人类未来需要服务的作用。1970年以后,许多国家相继设立了种质库。收集和保存的范围较过去的一般品种资源圃大为扩大,成为永久性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比起农作物来,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探索工作要落后许多。世界上许多果树的种质在没有充分利用或没有被充分调查了解之前就已归于消失。许多地方品种,加上相当大一部分果树种质资源,一度曾被调查和收集,随后又因育种工作者未能从中得到所寻求的性状而丢失。从丰富种质资源角度看,都有必要长期保存。为了保存包括无性系在内的种质资源,许多国家已建立起果树种质库。
根据近代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原则,现在对果树种质资源调查的要求,其重点和方法都有了很大发展。过去的调查大多重视现有栽培品种,忽视近缘野生种和一些有若干缺点的地方品种。为长远利益计,近缘野生种和各地发展了的原始栽培品种、地方品种特别值得珍视。过去果树种质资源调查大部分采用群体的偏倚取样。调查者寻找的是某些特殊性状,而这些性状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是根据植株的表现型来判断的。这种方法完全忽视了杂合性强的果树植物的隐性基因。种质资源调查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求解决当前存在于果树生产、育种上的各种问题,还要能提供未来的、目前还不能预见的潜在的需要。偏倚取样的对象,只调查收集那些主观上认可的表现型性状和近期所期望的材料,因此这种方法有局限性。为此,果树种质资源的探索者就推荐了随机取样的方法。这一方法做起来虽然较复杂,但对保存种质的多样性更为有效,特别对于野生果树和一些至今还用种子繁殖的果树(如坚果类等)更有必要。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偏倚法,因为对于那些在个体价值很容易辨认的情况下,它仍是很简便有用的方法。
调查、采集和保存果树种质资源的基本要求是能代表遗传的多样性。根据土耳其伊兹密尔农业研究和引种中心的经验,应该在调查中特别重视有可能获得特殊种质资源的地区。例如土耳其的9个农业地区都有核桃的分布,表明当地核桃种质有显着的适应性。而土耳其的4个主要地区有24个不同气候型,因此在东北部的抗寒型和东南部的耐旱型就值得注意去探索。又如土耳其的欧洲栗的总产量中只有2%来自4个东南部农业区的少数栗树;但由于当地夏季高温和少雨,这启示人们可以从这一地区获得潜在的抗旱品种和有用的种质资源。调查还要特别重视种质集中地的边缘地区,那里的品种、类型常常具有重要的抗病性。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往往保留不少很有价值的原始栽培品种和特殊类型。古寺庙、陵园、古典园林和名胜区的调查也十分重要。这些地方常保存有古树名木,在其他地方久已失去这类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与一般引种不同,考虑到果树种质的多样性,调查、采集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很大。按照经典分类及其习用的方式,对一个分类单位,只调查收集有限几个样本已足够。现在对果树,特别是野生果树和地方品种,要很好地调查其变异幅度,再确定取样采集。从保存种质要求看,调查取样太少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要求对较大的群体,作细致的调查,才能把变异性保留下来,避免种质损失。
需要同时进行活植物标本采集的调查,以及由于调查区域地理环境,交通情况等估计很难再次进行调查采集的地区,应注意确定最适当的调查时间。通常对热带雨林应在雨季后进行:温带主要在秋季进行,利于同时收集种子、果实;凡需采集营养器官的,更需注意保障调查,采集到的材料能够成活。对于抗逆性种质资源的调查,除了前述注意选择地区外,抓住时机,在出现特殊灾害性年份,如大寒、大旱年份之后进行调查,往往可以得到依靠实验技术多年也难以获得的可贵资料。
Ⅲ 对于植物的调查都有哪些研究
从19世纪以来,有很多的科学家对植物的许多植物学家开展了广泛的植物调查,并进行了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先后总结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论。
1.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论
在有关植物研究的记载中,人们通常将德坎道尔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科学家。他通过对植物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探究栽培植物地区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栽培植物的起源》这两部着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一书中提到说,经过考证了247种栽培植物后得出,其中有199中植物是起源于旧大陆,占植物种类总数的88%以上。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西南亚和埃及、热带亚洲地区可能是最早驯服这些植物的地方。
2.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世界上的植物研究中,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着名的科学家就是瓦维洛夫,他根据先人研究的学说和方法,进一步的加深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1923年,他组织了植物考察队,在世界上的60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植物栽培起源考察,历时10年,一共搜集了共25万多份有关栽培植物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科学实验后,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发表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的论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把世界分为八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论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树、农作物和其他近缘植物600多个物种的起源地。
3.勃基尔的栽培植物起源观
科学家勃基尔在《人的习惯与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讲解了植物随人类氏族的活动、生长和迁徙而驯化的过程,论证了东半球多种栽培植物的起源,并总结出了有关瓦维洛夫方法学上主要缺点,认为全部证据都取自植物而不问栽培植物的人。同时他还提出有关影响植物驯化和栽培的一些重要观点,如“驯化由自然产地与新产地之间的差别而引起。”和“对驯化来说隔离的价值是绝对重要的。”这两个重要理论点。
4.达林顿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学者达林顿在研究植物的栽培和起源时,主要是利用细胞学方法用染色体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纳了许多人提出的宝贵意见,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划为9个大区和4个亚区,有西南亚洲、地中海以及欧洲亚区;埃塞俄比亚和中非亚地区;中亚;印度和缅甸;东南亚;中国;墨西哥和北美,以及中美亚区;秘鲁和智利;以及巴西和巴拉圭亚地区。除了新增加了欧洲亚区以外,基本上与瓦维洛夫的划分相近。
Ⅳ 调查区域植物多样性用什么方法
A、聚合酶链反应用于体外DNA分子的复制,A错误;
B、测定基因组全序列属于微观领域,而调查某区域内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属于宏观领域,B错误;
C、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内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C正确;
D、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Ⅳ 我们用什么方法能调查周围植物种类
1.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必须在野外或室外进行。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
2.对调查地段的植物种类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植物分类知识比较缺乏,进行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不认识植物。首先要认识调查对象。
3.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应根据调查对象来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一般来说,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4.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是学习调查的基本方法,因此,宜易不宜难。调查乔木比较容易,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也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由于有时一棵植物有几个分枝,不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建议最好不要以此为对象进行调查。
5.分工合作,进行调查。调查时应2~4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专门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取样、调查计数,这样合作调查速度较快。
6.不同小组进行取样调查时,应选取不同的样方。不同小组之间分别取样,最后再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看差异有多大,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随机取样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将不同小组的调查结果经计算后取其平均值,这样可以缩小取样调查的误差。
7.调查时间。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这时进行调查便于学生识别植物。
Ⅵ 为了了解校园内植物的种类,通常用的方法是()A.分类法B.调查法C.观察法D.实验
A、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不适合了解校园内植物的种类.
B、调查法: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该方法是了解校园内植物的种类的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C、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适合了解校园内植物的种类.
D、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不适合了解校园内植物的种类.
故选:B.
Ⅶ 若测定森林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应采用什么方法
.调查物种密度的方法有:
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2.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常用取样
①点状取样法
②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黑光灯诱捕法适用范围:适用于趋光性的昆虫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记数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
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有:(方法差不多)
1.目测估计,就不用说了吧~眼睛看一眼,大概多大的面积内有多少
2.记名计数就是你呆在一个地方不动,然后看周围的物种.记住名字、数量
3.样方法,就是随便取一块方形土地(当然,要具有代表性的),然后在这个方形内有哪些.然后知道你要测的面积,一乘结果就出来了.(大多用于植物)
4.标记重补只用于动物.就是比如说你抓了10只兔子,标记好后,放回原来的栖息地.过几天再抓N只兔子,看看被标记的占得百分率.
Ⅷ 采取哪些手段,研究植物特性,为识别植物种类提供依据
有些被子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韭菜、大蒜等。
Ⅸ 如何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估有哪些方法和技术
药用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化学有什么区别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1.菌根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本方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重点进行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关系理论和应用研究。共生关系主要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生态分布规律,菌根共生体在植被恢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应用;丛枝菌根共生体与道地中药材生长和有效成分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菌根生物技术的研发工作。
2.植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本方向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层次上开展不同植物类群系统分类和进化生物学研究,利用孢粉学、植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技术和方法深入探讨植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地位,为建立自然分类系统和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重点开展豆科、菊科等被子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育、系统进化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研究。
3.道地中药材资源持续利用:本方向以药用植物学和中药材现代化技术为基础,开展河北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育、营养代谢调控、有效成分检测与评价、环境修饰等方面的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为我国尤其是河北省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中药材现代化技术体系的发展服务。
4.资源植物化学:本方向以有机化学和植物学为基础,运用化学和现代分析手段,开展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生物活性与功能、结构修饰与合成的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重点开展植物源药及生物农药、生物活性成分及天然先导化合物等领域的研究。
5.植物分子生物学:本方向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致力于外源基因克隆和向植物的转移及表达,并以转基因植物和合适的栽培种或野生种为育种材料培育带有转入基因性状的植物品系领域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农作物和药用植物优良基因的筛选、克隆和表达等领域的研究。
Ⅹ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目的与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指南针,经纬仪,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2.取样技术
无样地取样技术(指不规定面积的取样,如点四分法.)、有样地取样技术(指有规定面积的取样,如样方法(最小面积调查法)、样线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① 样方的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② 面积扩大的方法
A.从中心向外逐步扩大法:通过中心点0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两条线上依次定出距离中心点的位置.将等距的四个点相连后即可得到不同面积的小样方.在这些小样地中统计植物种数.如图1.
B.从一点向一侧逐步扩大法:通过原点作两条直角线为坐标轴.在线上依次取距离原点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标轴的垂线分别连成一定面积的小样地.统计植物种数.
C.成倍扩大样地面积法:按照图3所示方法逐步扩大,每一级面积均为前一级面积的2倍.
③ 记录方法:以面积大小为x轴,以种数为y轴,填入每次扩大面积后所调查的数值.并连成平滑曲线.则曲线上由陡变缓之处相对应的面积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积.
④ 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⑤ 样方数目:乔木:2个;灌木:3个;草本:5个.
(2)样线法
① 样线的设置:主观选定一块代表地段,并在该地段的一侧设一条线(基线).然后沿基线用随机或系统取样选出待测点(起点).沿起点分别布线进行调查.
② 样线的长度和取样数目:草本:6条10m样线;灌木:10条30m样线;乔木:10条50m样线.
③ 样线的记录:在样线两侧0.5m范围内记录每种植物的个体数(N).
(3)四分法(中心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
① 样点选定:在选定调查地块之后,在调查地块内随机布点(样点).每个调查地段的取样点理论值至少要20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