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试分析税收的形式特征
税收三性是中国税制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这是转自其它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形式特征。税收固有的形式特征就是: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收,取得产品不再偿还,固定征收比例或数额。这三点通常称为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简称税收“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性分配。社会产品的分配同交换不一样。交换的动因是使用价值,除非不等价交换,交换双方的利益是均等的,不存在国家强制的问题。社会产品的分配则不同,它是解决社会产品归谁占有和支配的数量问题,分配结果必然发生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这就决定了社会产品的分配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权力,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 政治权力是一种强制权力,因此凭借政治权力进行的税收分配必然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具体表现在国家税法上。国家通过颁布税收法律,规定公民的纳税义务,强制纳税人按时、足额向国家缴纳税款。税法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强制性是国家的权力在税收上的法律体现,是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根本前提。延续了几千年的税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成为实现国家职能的强有力手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法律保证,具有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强制性反映阶级对抗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它反映国家依法征收和人民自觉缴纳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指税收是国家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列宁说:“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先从国家方面看,国家并不创造社会产品,通过征税,却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的所有权或支配权,并无需向对方承担任何偿还的义务,是“有所得而无所失”。再从纳税人方面看,纳税人创造或占有社会产品,但却必须依照税收法律向国家纳税,失去一部分社会产品的所有权或支配权,并不能要求国家有任何方式的偿还,是“有所失而无所得”。 税收的无偿性的根本内容在于,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纳税人必须将自己所有或属于自己支配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无偿地缴给国家。它也是国家财政无偿拨付的客观要求和前得。因为只有无偿地征收,国家才能得到社会产品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才能无偿地为实现国家职能拨付财政支出。税收的无偿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积累水平,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平现象,以贯彻国家各项分配方针政策和使税收对国民经济发生实质性的调节作用。 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它使税收明显区别于国债收入、规费收入等其他财政分配范畴。无偿性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在税收上的经济体现,它是国家运用、支配税收收入的根本前提。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无偿性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私有制国家,税款为剥削阶级所支配,税收反映一种超经济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税款通过国家预算的安排,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科学文教卫生事业,为全体纳税人服务。 三、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征收比例。它具体体现在税收构成要素上。即体现在对谁征税,依据什么征税,征收数额或比例是多少,怎样征,纳税人不缴怎么办等方面。这些方面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事先予以明确规定,实际征纳中,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照执行。纳税人只要发生了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就必须按照预定的标准如数纳税,不得不纳、少纳或迟纳。同样,国家对纳税人也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不得多征、少征、迟征或早征。 固定性虽然是税收的一个形式特征,但我们不能把税收理解为永远固定不变。事实上税收构成要素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例如自然经济时期和商品经济时期,课税对象就不可能一样,以土地为主要课税对象必然过渡到以商品、利润为主要课税对象。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税制要素的具体内容也会因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但是这种改革和调整总是要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而且改革调整后要保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因此,基于法律的税收固定性始终是税收的固有形式特征。 上述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三性共同作用,才使得税收成其为税而不成其为其它的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从“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税收的强制性是前提,是征税的直接依据,它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没有强制性就保证不了国家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就不能保证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强行调节,会使税收变得疲软无力,也就谈不上税收的存在。税收的无偿性是征收的目的,税收只有是一种无偿征收,才能体现其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特殊作用。同时,只有是一种无偿征收,才能使税收促进经济的作用发挥实质性的效力。因此,无偿性是解决“征之有用”的问题。税收的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因为税收涉及国家同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要使税收易为纳税人接受,就须预先对税制要素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以利征纳双方不偏不倚地遵照执行。所以固定性是解决“征之有度”的问题。在税收“三性”当中,无偿性是核心。因为出自于征税的目的,税收必须是一种无偿的征收,而无偿征收必须以法律作保证,正因为税收要采取法律形式,随之就必须明确征收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有固定性。所以说“无偿性”是“三性”的核心。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一切社会税收的共性,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根本标志。不管是资本主义税收还是社会主义税收,同样都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形式特征。 研究和认识税收的“三性”,有利于正确利用税收手段来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职能服务,对于制订税收政策、稳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等都有重要意义。第一,明确税收的形式特征才能区分税与非税。判断国家运用的经济手段或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是不是税,不是看其名称,而应看其是否同时具备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凡是同时具有这“三性”特征的就是税,否则就不是税。例如我国汉代的算缗、晋代的户调、清代的厘金,虽然名称上不叫税,而因具有“三性”特征实质上则是一种税收。第二,明确税收的形式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税收存在的原因。税收同其他财政手段、分配手段相比,之所以运用的范围广、存在的时间长,就是因为税收具备“三性”形式特征,而其他财政、分配手段不完全或根本不具备这三个特征。第三,明确税收的形式特征,才能自觉运用税收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税收“三性”充分显示税收的优点和长处,只有充分认识税收的“三性”,才能建立真正具有“三性”特征的税收制度来为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服务。 对于税收的形式特征,理论界存在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税收除了上述三性外,还具有“返还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税收具有无偿性特征,但它是对具体纳税人而言,从社会整体来看,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整体的返还性。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财产属于人民,国家征收的税款是国家所有,也是全体人民所有。社会主义税收的目的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一致的。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支出,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事业,用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事业,用于巩固国防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税收在实质上具有返还性,是无偿性和有偿性的统一。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税收具有“整体有偿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税收是有偿的,但不是个别有偿性,而是整体有偿性。一般说来,判断分配是否有偿,关键看这种分配是否有代价付出。例如工资分配是劳动者付出劳动的有偿报酬。税收这种分配则不然,国家执行公共事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和平的环境和安定的秩序等,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由此产生的利益不仅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而且任何一个人的享受都对他人没有影响。以这种利益为依据的税收分配就不是个别有偿性,而是整体有偿性。再从社会成员角度分析,各个社会成员以税收形式缴纳给国家的收入,从个别纳税人来讲,它是无偿的,但社会成员缴纳的税收,成为国家公共活动的资金保证,社会成员可从国家的公共活动中得到和平的环境、安定的秩序和方便的服务等。从这个角度看,社会成员的税收缴纳又是有偿的。社会成员得到的报偿,不能分成各个份额并使每个份额归各个成员分别享用或所有。因此这种缴纳是有偿的,但为整体有偿性
❷ 税收经济分析的常用维度有哪些
摘要 税收经济分析,就是利用相关的税收经济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一是开展重点税源分析,将收入总量分析与重点税源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税源结构与行业特征相互关联,有效定位税源潜力,有序推进组织收入工作;二是开展宏观税收分析,以行业和税种分析为主线,以支柱产业和主管行业为重点,采取纵向同比找增减、横向同边找差距,准确把握经济税收源的变化和走向;三是开展行业税收分析,有针对性的分行业分析,提出具体的行业征收建议,跟进实施专项评估,消除涉税疑点,以此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进程。
❸ 税收收入基本情况应该怎样分析
题目很大,需要查资料。可以看看每年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再看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然后看所得税、流转税数值,然手分析税收中各自的比例。通过这个比例然后看社会生活中留守分布的状况。最后提出不合理分布中的改进办法。总之,题目很大,分析透不容易。应该还要有自己的理解。
❹ 税收筹划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可以从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来思考
按照我国税法规定,凡不属于某税种的纳税人,就不需缴纳该项税收。因此,企业理财进行税务筹划之前,首先要考虑能否避开成为某税种纳税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减轻税收负担问题。如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企业宁愿选择作为营业税的纳税人而非增值税的纳税人,宁愿选择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因为,营业税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总体税负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总体税负较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总体税负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在实践中,要做全面综合的考虑,进行利弊分析。
以影响应纳税额的几个基本因素为切人点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有两个,即计税依据和税率。计税依据越小,税率越低,应纳税额也越小。因此,进行税务筹划,无非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找到合理、合法的办法来降低应纳税额。如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允许扣除项目金额,具体计算过程中又规定了复杂的纳税调增、纳税调减项目,因此,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就有了一定的空间。
❺ 地区税收结构分析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写好
税收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1、总体分析,简单说就是总额,增减额,增减率等;2、结构分析,可以从地区纳税人登记类型,行业、税源结构(重点、一般、小微)等展开,最好是图表形式,一目了然;3、趋势分析,这方面需要一定的分析技术,比如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等进行趋势预测;4、预警分析,要求同3,也可以参照2分类去写。要写好地区税收分析需要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掌握税收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有相当的难度,供参考。
❻ 如何写好税收收入分析
如何写好税收分析 全市计统工作会议发言提纲 一、什么是税收分析 税收分析: 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税收分析: 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 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 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 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 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 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 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 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是税收管理 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是促进税收科学化精细 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的重要手段。 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的重要手段。 (总局印发的《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的通知国税发〔2007〕46号 ) 总局印发的《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的通知国税发〔2007〕46号 简单地说, 简单地说,税收分析就是以丰富的税 收数据资料为了基础, 收数据资料为了基础,通过数据的挖掘与 整理, 整理,对税收工作和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客 观的描述和评价, 观的描述和评价,并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 预测与推断,为领导决策提供决策支持。 预测与推断,为领导决策提供决策支持。 税收分析的简要分类: 税收分析的简要分类: 一般来讲, 一般来讲,税收分析是根据工作需要, 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 行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 常规分析主要动态反映当期(月、季、年) 常规分析主要动态反映当期(月、季、年) 税收收入情况; 专题分析主要反映特定税收问题或现象。 专题分析主要反映特定税收问题或现象。 按税收分析的内容区分, 按税收分析的内容区分,税收分析大致 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宏观分析 2、中观分析 3、微观分析 4、专题分析 5、税收收入情况分析 1、宏观分析:反映全国或地区税收总量 宏观分析: 与国民经济总量的关系, 与国民经济总量的关系,包括目前进行的 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宏观税负研究、 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宏观税负研究、 纳税能力估算等。 纳税能力估算等。 中观分析:反映某些行业、某些类型、 2、中观分析:反映某些行业、某些类型、 某些税种税收收入情况, 某些税种税收收入情况,如重点税源收入 情况分析、卷烟行业税收分析、 情况分析、卷烟行业税收分析、国有企业 所得税收入形势分析等。 所得税收入形势分析等。 微观分析: 3、微观分析:反映微观领域税收收入情 况,如某个企业或某个项目的税收收入情 基层征管部门开展的纳税评估等。 况、基层征管部门开展的纳税评估等。 4、专题分析:反映某个问题、某种现象 专题分析:反映某个问题、 或某项政策的详细情况, 或某项政策的详细情况,如非典影响税收 分析、金税工程对收入的影响、 分析、金税工程对收入的影响、减免税效 果分析等。 果分析等。税收收入分析: 5、税收收入分析:反映税收收入的动态 收入情况,通常指各地、 收入情况,通常指各地、各级税务机关都 在做的月度税收执行情况分析, 在做的月度税收执行情况分析,有的地区 按旬分析, 按旬分析,也有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市 县已经可以做到即时掌握收入情况并进行 分析。 分析。 税收收入分析区别与其他分析形式的 三个主要特点: 三个主要特点 1、重要性 2、复杂性 3、普遍性 重要性 体现在由税收的基本职能所决定, 体现在由税收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税 务部门有职责对税收的多少、 务部门有职责对税收的多少、收入情况的 好坏、收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滚动的、 好坏、收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滚动的、不 间断的分析, 间断的分析,其他分析形式搞不搞充其量 是工作面宽面窄、深入不深入的问题, 是工作面宽面窄、深入不深入的问题,而 收入情况分析搞不搞则是失不失职的问题, 收入情况分析搞不搞则是失不失职的问题, 每一期数字出来后, 每一期数字出来后,不论上级或领导有没 有要求,本级税务机关特别是计统部门, 有要求,本级税务机关特别是计统部门, 必须要对收入情况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 必须要对收入情况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 复杂性 体现在两个方面: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内容上看, 一是从内容上看,每一次收入分析中都可能会包括宏 观分析、中观分析、微观分析以及专题分析的内容,收入 观分析、中观分析、微观分析以及专题分析的内容, 分析中的一个概括、一个结论、 分析中的一个概括、一个结论、一项建议往往要以其他形 式的翔实分析为前提和基础; 式的翔实分析为前提和基础; 二是从对象上看, 二是从对象上看,收入分析面对的是经常变化的收入 形势,这个月高增长,下个月可能就变成低增长甚至下降, 形势,这个月高增长,下个月可能就变成低增长甚至下降, 具体到一些税种、行业情况的变化就更加频繁和明显, 具体到一些税种、行业情况的变化就更加频繁和明显,可 以说收入分析没有固定的分析对象, 以说收入分析没有固定的分析对象,每次分析面临的都可 能是一个变化了的复杂的局面。 能是一个变化了的复杂的局面。 普遍性 体现在地域的广泛性和时间的经常性。 体现在地域的广泛性和时间的经常性。 全市各级县(市区) 全市各级县(市区)税务机关都要逐月对 税收收入情况进行分析, 税收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并要以书面形式 对上报告、对下通报, 对上报告、对下通报,这一特点是其他任 何一个分析方式都无法具备的。 何一个分析方式都无法具备的。 二、税收收入分析的目的和原则 (一)目的 1.准确判断收入形势 为领导决策服务。 准确判断收入形势, 1.准确判断收入形势,为领导决策服务。 2.深入分析税收增减变化原因 深入分析税收增减变化原因, 2.深入分析税收增减变化原因,准确预测 税收收入走势。 税收收入走势。 3.发现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 3.发现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4.反馈经济运行情况 发挥税收监督职能。 反馈经济运行情况, 4.反馈经济运行情况,发挥税收监督职能。 县税务机关税收分析工作的主要职责 包括贯彻上级税收分析工作要求, 包括贯彻上级税收分析工作要求,开展本 地区经济税源分析调查, 地区经济税源分析调查,做好税收日常分 析和专题分析, 析和专题分析,特别是做好本地区重点税 源企业的税收微观分析, 源企业的税收微观分析,并做好税收分析 的上报和信息反馈工作, 的上报和信息反馈工作,为上级领导决策 和加强税源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和加强税源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二)原则 1、客观公正 、 2、系统规范 、 3、高效简洁 、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三、税收收入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一)基本内容 1、反映税收收入情况,归纳收入的主要特点。 、反映税收收入情况,归纳收入的主要特点。 2、分析税收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经济、政 、分析税收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经济、 征管等因素对收入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策、征管等因素对收入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3、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 、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的意见和建议。 的意见和建议。 4、预测收入变化趋势,指导税收与经济的协调 、预测收入变化趋势, 增长和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 增长和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 5、反映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对影响收入的重大 、反映税收政策执行情况, 问题深入研究,防患于未然。 问题深入研究,防患于未然。 归纳为四个方面: 归纳为四个方面: 1.税收入库情况是否正常 1.税收入库情况是否正常 2.应征税收增长与经济是否协调 2.应征税收增长与经济是否协调 3.税收政策是否及时落实 3.税收政策是否及时落实 4.征管手段是否取得成效 4.征管手段是否取得成效 (二)步骤 1.占有资料,并不断扩大信息量。 1.占有资料,并不断扩大信息量。 占有资料 2.运用各种方法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 2.运用各种方法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出需 运用各种方法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 要的各种分析表式。 要的各种分析表式。 3.提炼 归纳、总结有价值的信息, 提炼、 3.提炼、归纳、总结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分析的 初步思路。 初步思路。 4.对初步思路进行相关分析 去伪存真, 对初步思路进行相关分析, 4.对初步思路进行相关分析,去伪存真,对要说 明的问题要寻找足够的论证加以印证。 明的问题要寻找足够的论证加以印证。 5.撰写分析报告 撰写分析报告。 5.撰写分析报告。 就税收分析而言, 就税收分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彻 底消除传统的以计划完成情况为分析起点 和终点的做法,将收入分析的重点切实转 和终点的做法, 移到收入情况是否正常、 移到收入情况是否正常、收入增长与经济 发展是否协调、 发展是否协调、收入过程是否符合组织收 入原则要求上来, 入原则要求上来,深刻揭示税收增减变化 的内在原因,准确描述收入发展变化趋势, 的内在原因,准确描述收入发展变化趋势, 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动组 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织收入工作和整体税收工作的顺利发展。 织收入工作和整体税收工作的顺利发展。 (三)税收分析的方法包括: 税收分析的方法包括: 1.对比分析法 规模、结构、增减、进度、 对比分析法( 1.对比分析法(规模、结构、增减、进度、关联 税种 ) 2.因素分析法 经济、政策、征管、 因素分析法( 2.因素分析法(经济、政策、征管、其它因素 ) 3.数理统计分析法 3.数理统计分析法 (一元或多元统计分析 ; 按 照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照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税收现 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发展水平动态分 析等) 析等) 对比分析法 通过各项税收指标之间或者税收与经济 指标之间的对比来描述税收形势、揭示收 入中存在的问题。税收数据的对比分析通 常包括规模、结构、增减、进度、关联税 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对比 分析主要采用税负和弹性两种方法。 分析主要采用税负和弹性两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 从经济、政策、征管以及特殊因素等 经济、政策、征管以及特殊因素等 方面对税收、税源进行分析。其中,经济 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企业效益 以及产品价格等变化情况;政策因素主要 是指税收政策调整对税收、税源的影响; 征管因素主要包括加强税源管理和各税种 管理、清理欠税、查补税款等对税收收入 的影响;特殊因素主要是一次性、不可比 的增收、减收因素。 数理统计分析法 运用一元或多元统计分析、 运用一元或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 分析等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 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 分析等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借助先进统 计分析工具,利用历史数据,建立税收分 析预测模型,对税收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相 关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四、当前税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单位只是为了应付工作、凑篇幅,写 、个别单位只是为了应付工作、 出的分析 出的分析没有参考价值。 分析没有参考价值。 2、税收分析人员不能合理使用数字材料,只 、税收分析 分析人员不能合理使用数字材料,只 是数字间的叠列,数字间的对比。 3、信息不灵通,反馈滞后,利用率偏低。 4、综合性分析和多方案预测少。税收分析人 、综合性分析 分析和多方案预测少。税收分析 分析人 员缺少掌握本地区经济情况的本领,仅能对个别 税种、个别行业发生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税种、个别行业发生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没有 分析,没有 综合性分析 综合性分析和对当时经济形势进行多方案的分析 分析和对当时经济形势进行多方案的分析 预测少。 5、人员流动、新人员多,熟悉工作需要一个 过程。 五、写作税收分析应注意的事项 1. 要有快速的时效性。时过境迁,就会贬值,甚至 失去参考价值。 2、要有高度的准确性。首先是要做到数字准确、 情况真实、观点正确,资料可靠,其次是要对分析 情况真实、观点正确,资料可靠,其次是要对分析的项 分析的项 目和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尤其要特别注意税收工 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要及时向领导分 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要及时向领导分 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3、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注意密切联系实际,抓住经 济税源运行和税务工作中出现的“重点” 济税源运行和税务工作中出现的“重点”、“热点”、 热点” “焦点”和“疑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 焦点” 疑点”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 建议。 4、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既有数据,又有分析;既能 、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既有数据,又有分析 分析;既能 提出问题,又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❼ 税收预测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一元回归模型预测的国税收入与实际收入非常接近,除2003年出现较大差异外,其他年份实际收入与预测收入基本吻合。
2003年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悦达起亚当年入库税收增幅较大,出现了非常规因素的影响。
一元回归模型不仅可以在税收预测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在对历史税收收入的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企业近几年的销售收入与税收收入的数据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得出这几年的预测税收收入,把预测收入与实际入库税收进行比较,如果差异较大,就属于异常情况,再进一步查找原因。
4、企业财务指标。
企业财务指标是对上述指标的补充,如果运用上述指标分析发现企业税收出现异常,则需要利用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比较严密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度分析,进一步查找原因。
一是收入类分析指标。
收入类分析指标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对比,查找企业销售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用公式表示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是成本类分析指标。
通过成本类分析指标,可以进一步验证企业申报销售是否准确,费用列支是否正确。
主要指标公式为: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是费用类分析指标。
费用类分析指标主要是对企业所得税进行分析时使用。
其主要指标及公式为:
成本费用变动率=(本期费用-基期费用)÷基期费用×100%,其中:费用率=(费用÷销售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四是资产类分析指标。
通过资产类分析指标,可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申报的销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隐瞒收入的行为。
其主要指标及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
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
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
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五是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
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以上五种企业财务分析指标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
首先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管辖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按照行业类别和企业规模大小,建立各个财务指标的预警值;然后再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预警值对比,超出预警范围的予以重点检查。
五、加强微观税源分析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一是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办法。
一方面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
根据大企业账制健全、核算规范、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特点,在加强平时企业有关信息收集、监控、上报的基础上,着重在宣传最新税收政策、帮助做好账务处理等服务事宜上下功夫,综合评估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态势,保证主要税源如期转化为税收,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稳定、健康、协调增长。
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以管理为主的办法。
要在督促建账建制、规范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管理,掌握各行业中小企业税源的规律,通过纵、横对比,强化管理,实现中小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健全税源分析机制。
税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申报纳税、综合经济指标、行业税负以及税务检查处理等各类动态情况的分析监控,及时对照上级税务机关发布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标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既要注重税收收入总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又要注重各税种收入增长与税基增长的对比分析,逐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要加强数据分析的增值利用,对征管软件的申报征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施案头评估。
三是加强税源动态监控。
通过采集纳税人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对比,分行业确定纳税人的监控指标体系,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定,从而提高税源监控质量。
通过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阶段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实现动态监控。
同时要加强与财政、工商、银行、质监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社会化的税源监控网络。
四是有针对地开展纳税评估。
根据税收分析查找出来的征管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纳税评估。
首先要严格执行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办法,落实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模型。
要根据不同经济性质、不同行业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
其次要采取科学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对采集的企业销售收入、库存产品、生产成本、实现利润等涉税指标要认真分析与其缴纳的税收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负状况和单个纳税人情况差异。
第三,要充分利用纳税评估分析结果。
在对纳税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征管措施。
对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要建立制定完善新的征管办法,堵塞管理漏洞;对个性事件要与纳税人进行约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对达到偷税标准的要移交到稽查部门进行立案查处。